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周庄柳什麼歷史知識

周庄柳什麼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0 05:39:51

Ⅰ 何為周庄的歷史文化

中國第一水鄉--周庄,九百餘年的悠遠歷史,九百餘年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江南水鄉"小橋內、流水、人容家"的獨特風貌。旖旎的水鄉風光,特有的人文景觀,傳統的建築格局,淳樸的民間風情,令人神往,令人留連,無愧於"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無愧於江南水鄉古鎮的典範。

圍繞全鎮有澄湖,白峴湖,澱山湖,南湖和三十多條大小河流,鎮上有四條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鄉澤國"之稱,總面積36平方公里,圓圓小鎮,宛如飄在水面上的一片荷葉。周庄古稱搖城,原系春秋時吳國太子搖的封地。周庄又名貞半里,北宋當地人周迪功郎篤信佛教,舍其故宅和200畝良田給寺廟當廟產,百姓們感其恩德,遂更名為周庄。

周庄的橋,古意樸拙,形態各異,耐人尋味。貞豐橋畔詩韻悅耳;富安橋橋樓合壁;雙橋聯袂而築,各有特色。

周庄的水,源遠流長,波光粼粼的"井"字型河道,構成了水鄉神韻。條條水巷遊人如織,條條河道輕舟盪漾。

周庄人家,因水而築,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畫棟的臨河水閣,比比皆是。尤以沈廳、張廳氣勢非凡,歷經百年,風姿依舊。

Ⅱ 周庄的歷史資料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鎮,有「中國第一水鄉」之譽,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周庄始建於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時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名為貞豐里。
周庄鎮舊名貞豐里,周庄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寓居周庄。
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 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逐漸稠密。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庄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
清初復歸長洲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庄鎮。
清雍正三年(1725年),周庄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
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歸屬吳江甪直區。1950年把鎮西原屬吳縣部分劃歸吳江,結束了兩縣分治的狀況。1952年以後,周庄鎮歸崑山縣(今崑山市)管轄。

Ⅲ 周庄的歷史簡介怎樣啊

周庄鎮位於蘇州市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上海距周庄約70公里,目前車程約1.5小時,滬青平公路建成通車後,往來車程僅需40分鍾。 史載於1086年的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周庄鎮舊名貞豐里。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 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 但那時的貞豐里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庄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庄鎮。 另有資料,周庄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庄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庄,管轄澄湖、黃天盪、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范圍。 周庄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系。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綉、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 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 0.47 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同時,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庄,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贊周庄「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周庄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等曾寓居周庄;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巨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庄采風者更不勝枚舉,像台灣作家三毛那樣鍾情周庄,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後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贊譽 "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像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稱頌"周庄是中國的一個寶"等等,他們對周庄情由獨鍾,可見周庄的魅力何其無窮! http://ke.soso.com/v63828.htm?pid=ke.box

Ⅳ 周庄有哪些特點

一,古色古香

提起周庄有一個很風趣的說法,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庄」,周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並獲得「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周庄沒有名山大川,沒有奇花異草,周庄出名是由於它完整地保存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鎮的舊貌,所以著名考古學家羅哲文先生說「周庄是國寶」,當你走在周庄的石板路上,就猶如穿過時空隧道,回到幾百年前的那個時代。

二,水多

所謂水鄉,不外乎就是河多,水多,周庄鎮內有兩縱兩橫四條河流。周庄的美主要是那些依水而建的古樸典雅的不同格局的建築,「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真是把水鄉、河流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歷史悠久

周庄名稱起於1086年,有人居歷史六千年。周庄歷史悠久,文人薈萃。周庄富足,可是地處偏遠。許多文人失意時或落魄時,往往隱居於此。

四,獨具特色的石拱橋

除了那些構建古樸典雅的廳、堂和民居外,周庄最引人入勝的還有那些不同形狀的石拱橋了。走進周庄,一灣灣綠水,一座座古橋,一幢幢宅院,構成了古樸典雅的水鄉情韻。在"井"字型的水道上,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元、明、清不同年代建造的石樑橋和石拱橋共14座。

橋是構成周庄"小橋、流水、人家"的組成部分,一座座石拱橋, 飛架小河之上,連接起了小河彼岸的人家,橋在這里與水共舞、與人共舞,和周庄結下了不解之緣。橋成了周庄人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橋成路,因橋成市,橋橋相望,橋橋相連,橋給水鄉周庄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五,生活恬靜

與"小橋,流水,"朝夕相處的周庄人家,生活在古鎮為他們造就的恬靜、和諧、溫馨、淡泊的環境之中,過著江南水鄉的悠哉悠哉,安怡閑適,超然物外的日子。在這里水圍著人轉,人因水而活,水和人休戚相關,共生共榮。

Ⅳ 周庄的歷史背景

始建於1086年的古鎮周庄,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時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專,名為貞豐里,屬是隸屬於江蘇省崑山市和上海交界處的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小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最為著名的景點有:沈萬三故居、富安橋、雙橋、沈廳、怪樓、周庄八景等。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壁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周庄有「中國第一水鄉」之美譽

Ⅵ 周庄位於哪個省,有什麼歷史

周庄鎮位於蘇州市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上海距周庄約70公里,目前車程約1.5小時,滬青平公路建成通車後,往來車程僅需40分鍾。
史載於1086年的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悠久歷史編輯本段 周庄鎮舊名貞豐里。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 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
但那時的貞豐里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庄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庄鎮。
另有資料,周庄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庄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庄,管轄澄湖、黃天盪、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范圍。
周庄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系。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綉、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 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 0.47 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同時,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庄,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贊周庄「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人文薈萃 周庄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等曾寓居周庄;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巨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等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庄采風者更不勝枚舉,像台灣作家三毛那樣鍾情周庄,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後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贊譽 "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像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稱頌"周庄是中國的一個寶"等等,他們對周庄情由獨鍾,可見周庄的魅力何其無窮! 民俗節慶【打田財】
周庄歷來民豐物阜,悠遠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豐富多彩、繞有情趣的民間習俗。除了在宗教場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在鄉間田頭,人們也用自己創造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祈願。「打田財」就是其中的——種。
每年元宵節,在東詫村牛郎廟的廣場上,人們豎立起一根桅桿,桿上橫一根小竹竿,兩端懸掛串串彩燈。桅桿頂端縛一圈圈稻草,內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層黃色的紙張,呈元寶狀,這就是「田財」。
到了夜晚,月亮灑下清輝,人們從四面八方攜帶鞭炮、爆竹和各色焰花火筒,扶老攜幼來到廣場上,歡度良宵。當桅桿上彩燈內的蠟燭燃盡時,人們立即興致勃勃地鳴放鞭炮、爆竹,點燃焰花火筒,用月炮、九龍搶珠、「五百鞭」、「一千鞭」對著桿上懸掛的金黃色「田財」輪番射擊。一時間,爆竹煙花在夜空呼嘯,五彩焰火,繽紛絢麗,鞭炮在空中鳴響,圍觀者歡聲雷動,廣場上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氣氛。「田財」從桅桿頂上落地,熊熊燃燒。農家爭先恐後地拿著束束稻草到燃燒的「田財」上去點火,一邊當空揮舞,一邊去田角落焚燒。廣袤的田野里,火光似流星,祈禱聲高吭悠長:「炭炭(燒燒)田角落,牽礱三石六……」人們正是用這種帶有道教文化色彩的活動,希冀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周庄「打田財」習俗來源已久。《周庄鎮志》記載:「鬧元宵,鄉人於田中立竿木,用稻草夾爆竹縛其上,舉火焚之,日燒田財,即照田蠶之意也。」這種風俗,在江浙滬一帶均有流行。在宋代時,每年夏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至除夕要舉行驅儺活動。范成大《吳郡志》有記:「是夕(指十二月二十五日)爆竹及儺,田間燃高炬,名照田蠶。歲節祭饗用,除夜祭畢,則復爆竹,焚蒼術及辟瘟丹。」流傳至清代,這種風俗有了變異,又有祈秋收和宜蠶的意義,時間也提前或延後,周庄的打田財則是放在了元宵節。 【搖快船】
周庄的搖快船始於清初。順治年間,江南各地風起雲涌,紛紛起兵反清。鄰鎮陳墓(今錦溪)的秀才陸兆魚仗義響應,組織抗清水軍。日夜操練於周庄、陳墓毗鄰的澄湖和明鏡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陸兆魚率師進軍蘇州,千舟競發,搖著快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南門,直搗巡撫衙門。凱旋時突遭清軍伏擊,陸兆魚隻身得脫。隱居為僧。事後,鄉親們為了紀念他,周庄等地每年在農歷三月廿八日、七月十五日舉行廟會,在水上進行搖快船比賽。經過悠悠數百年的沿襲,搖快船巳成為民間良辰佳節、喜慶豐收、婚嫁迎親時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娛樂活動。農民自備船隻、服裝、道具、鑼鼓,自娛自樂,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
周庄的快船堪為奇異。比賽前,先由手巧藝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稱為「花快」。花棚分頭棚、艙棚和艄棚,棚上披掛綢緞幢幔。裝飾華麗,異彩紛呈。頭棚上懸掛彩燈,插上彩旗。艙棚上流蘇飄掛。艙中坐上鑼鼓樂隊。高高艄棚供櫓手們遮陽。每船備頭篙、大櫓、小櫓各一置於船體左右兩側。大櫓旁擱跳板於舷外,伸出水面。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強力壯的櫓手。身穿緊身衫衣,腳蹬綉花布草鞋,頗顯威風。
每逢節汛,周庄南湖或急水江等地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使寧靜的水鄉變得亢奮了。來自周庄附近農村的數十條花快船競放異彩。雲集在碧波盪漾的水面上,帆檣如林,篙櫓對峙。岸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觀者沉浸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
比賽開始,船與船比,村與村比,龍騰虎躍的櫓手各司其職,出跳、扯綳、把槽,配合默契。出跳的氣宇軒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綳。時而人體如飛燕掠過水面。扯綳的跺腳叱喝。奮力推拉綳繩,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時而貓著腰,時而挺著胸,兩三個回合,後排櫓手馬上接力。把櫓的盡力推艄,扳艄。撐篙的屹立在船頭,使盡拿手絕招,點篙調向,指揮自如。這時。參賽的快船在鏗鏘的鑼鼓聲中似飛箭出弦,奮勇爭先。船上鑼鼓響徹雲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場面蔚為壯觀。
如今為了抒發水鄉人民的壯志豪情。水鄉古鎮周庄將搖快船列為民俗風情旅遊活動項目,特製了五彩繽紛的花快船,組建了櫓手隊伍,水鄉健兒釋放出奇偉磅礴的能量,使情濃意濃的古老民俗風情充滿了青春的力量,為古鎮旅遊開發增色生輝。在表演時,他們豪壯的情懷,奮力的搏擊。使快船成了光和彤的變幻,中外遊客嘆為觀止。 【水鄉服飾】水鄉周庄地處崑山、吳江、青浦三市交界。當地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具有濃郁的水鄉風采。
上街、走親、下田……婦女喜歡繫上一塊花毛巾或藍布包頭,身穿大襟衣服,腰著百褶小圍裙,背後垂下兩條及膝的綵帶,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綉花滾邊圓口布鞋。這就是地道的水鄉周庄農村婦女的打扮。
年輕姑娘的穿著既文雅又嬌俏:頭上系一條色彩呈紅的毛巾包頭,後面的兩邊收起。兩側露出扎著紅絨頭繩的烏黑發亮的兩根辮子,身穿小花頭的大襟短襖,花布滾邊,小琵琶扣,腰間一抹士林藍布百褶小圍裙,腰兜板(俗稱著腰板)綉有各種精美圖案,藍色的綵帶頭上還綴有紅綠流蘇,裙下一條上青布褲,腳穿綉花滾邊布鞋,整個打扮呈現一種俏麗之美。
穿著漿洗得干凈筆挺的士林藍布大襟短襖,淺湖色的滾邊和琵琶扣,腰間系著藍布百褶圍裙,圍裙外還系著同樣顏色的小圍裙(俗稱二官裙),腳上素色布鞋,這就是中年婦女的服飾。他們的頭飾也同姑娘不一樣,包頭用的毛巾是素色的,有的用藍布包頭,頭上梳的是扎著彩繩的發髻(俗稱頭發把),發髻上豎插銀荷花板,橫的是一根銀簪子,裝飾樸素大方,呈現一種清雅之美。
老年婦女的服飾,一般都用深色的,頭發把上還罩上黑色的網巾,布裙大多也是黑色的,給人一種古樸、莊重之美。
包頭、腰兜板、綵帶、花布鞋,都是婦女們親手綉成的。年輕的姑娘愛綉牡丹,意為幸福富貴。年長的求平安,則愛綉蓮花,傾注了她們熾熱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
目前,隨著農村生活城市化,上述這種服飾穿戴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是在中老年婦女中還保留著。

【阿婆茶】
周庄人吃茶歷史悠久,很難考證始於哪一年,歷來有吃「阿婆茶」、「講茶」,喝「喜茶」、「春茶」、「滿月茶」等習俗,名目繁多,被稱為江南水鄉的「茶道」。
阿婆茶。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鄉頗有名氣。相敘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過周庄,在周庄,吃過阿婆茶的人,將會品出水鄉古鎮的味道來。
在周庄,無論在市鎮或農村,經常可見男女老少圍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悠然自在,邊吃邊談,有說有笑,其樂無窮。這種習俗,自古迄今,稱之為吃「阿婆茶」。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遠流長。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著宋代圖案優美的青花瓷蓋茶碗、細巧玲瓏的茶盅、高雅古樸的茶壺和釉色光亮的茶盤。元代,陳去病的先祖由浙江遷居周庄,以錘薰爐為生,生產銅錫茶壺。目前,鎮上明清建造的徽幫茶葉棧房猶存,其中吳慶豐開設在清初,程義泰開設在清乾隆年間。徽幫茶莊從產地購進原件毛茶,為了迎合茶客需求,進行篩選,復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備。
周庄人十分講究吃茶方式。年老長者至今仍保持著一種古老而又別具風韻的喝茶方式——燉茶。家中放置一隻大龍水缸,積儲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時,即以此舀入陶瓦罐中,擱在風爐上,用樹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蓋碗或紫砂茶壺,放人茶葉,始用少量沸水先點「茶釀」,後將蓋子捂上,待片刻,再沖人多量開水,其茶倍覺清香濃郁,甘冽爽口。 【絲弦宣卷】宣卷是周庄鄉村裡特有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它近似於堂名,亦有說唱、評彈之風。按藝人眾寡、表演繁簡,宣卷分絲弦宣卷與木魚宣卷兩種。前者一般由六人組成宣卷班子,操二胡三弦、笛子、木魚、銅磬等樂器;以傳統崑曲唱腔、民間小曲《四季調》摻合申曲、錫劇等地方戲調,演奏悠揚動聽,抑揚頓挫。宣卷主角長衫廣袖,手執摺扇、驚堂,神采飛揚,又說又唱,所演劇目常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顧鼎臣》、《白羅山》等。後者常由二人搭檔。其一人敲著木魚,邊唱邊白;另一人和擊佛磬,口念佛號以和卷,形式簡單。所演劇目多為因果報應、勸人為善之類的簡短劇目,如《目蓮救母》、《觀音得道》等。
宣捲曲藝已有200年歷史,它源於周庄,爾後流行至錦溪、甪直、同里、青浦等地。至民國時期,有蟠龍村張慕堂、龍停村徐士英、祁浜村郭兆良等宣卷高手,名揚四鄉。每逢過節、農閑,被邀上演,深受百姓喜愛。
現在,隨著周庄旅遊事業的發展,宣卷等民間藝術正在被逐步挖掘、弘揚。每逢重大喜慶、紀念活動,常邀請錦溪等宣卷藝人,來鎮捧場演出。 周庄娛樂項目編輯本段 1、水巷游
水巷游:周庄的船很多, 來往穿梭的船總是給遊人平添幾分匆匆,讓遊人們更加增對前面景色的好奇心。其實,這匆匆的遊船就是莊子里最有韻味的美景。通常,這些船都搭著一塊深藍色的布棚,這也許就是烏棚船吧?這些船都被很好的組織起來了,由管理人員統一分配遊客搭乘。搖櫓的船工都會耐心地等待遊客上船,然後開心地搖著櫓,帶上遊客一路高歌而去。
古老的木船不再古老,可那擺動的大櫓仍然還沿著古老的軌跡,優美地重復著過去的韻律,仍然吟唱著古老的船歌。
在船工的行列里,我尤其注意到了那群勤勞的婦女。她們熟練地搖著櫓,開心地唱著我聽不懂的歌曲,那悠揚的旋律和獨特的腔調都似乎向天空和水面散發著濃郁的水鄉韻味。後來我聽人說,這些勤勞的大嫂們被稱呼為「船娘」。船娘總是熟練地駕著船,她們不經意的動作之間顯示著熟練的技巧,流露著生活的自信。
客船在狹窄的河道里慢悠悠的移動著,船娘們努力保持著客船漂動的速度還要避免兩側的石牆,船娘已經溶入了那裡的水,那裡的水道。她們樂在其中,河道上不斷飄來她們的笑聲和悠揚的歌聲。
目前周庄有搖櫓遊船數百條,在水巷中供遊客乘坐。漫步河邊,都會遇到遊船在河中行駛。乘船遊客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看古鎮風光,聽船娘吳歌小唱,幾多瀟灑,幾多風流。
2、環鎮水上游
①環鎮水上游由特色畫舫「萬三號」、「周庄號」承運,融體驗、休閑、觀光為一體,是水鄉古鎮游的極佳選擇之一。船長22.6m,寬5.5m,裝修豪華,內設空調、茶座、絲竹等,極富鄉土文化氣息與高貴舒適之感。
萬三號特色畫舫,取自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出海經商之寶船「萬三」而得名。
周庄號特色畫舫,2001年6月6日APEC貿易部長非正式會議在周庄的水上會議廳「周庄舫」成功舉辦,「周庄舫」名揚海內外。仿「周庄舫」之高雅,特設遊船「周庄號」,供遊客沿水路觀賞中國第一水鄉美景。
②周庄環鎮水上游簡介
千年古鎮周庄地處蘇州崑山市、吳江市、上海的青浦區三地交界處,環抱於南湖、白蜆湖、澱山湖之間,鎮內「井」字形河道的分割,「咫尺往來,皆須舟楫」,使周庄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水鄉。周庄環鎮水上游提供從水路坐船進入古鎮區的獨特體驗,始於白蜆湖,經東垞港、抵南湖碼頭,全程數公里,融田園風光、歷史文化、水鄉美景於一線。
③乘上畫舫,頻窗遠眺,寬闊的急水港蜿蜒而去融入在碧波盪漾的白蜆江中,「急水揚帆」、「蜆江漁唱」的勝景依然。悠然的靜坐在船內,點上一杯清茶,修葺的是一份久違的閑情雅緻。沿江東去,兩岸田園美景、湖岸秋色漸進漸靚,覓得幾處茂林修竹成蔭,幾處田地阡陌連片,接著農庄。別於古鎮的「小橋」 「流水」 「人家」,草亭、風車點綴於村頭的岸邊,有老農牽著牛在忙碌,漁夫的船悠然劃過……一副美麗的江南水鄉景緻畫卷。
急水港航道古謂東江,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600年前富賈沈萬三以此出海,通番商運,終成明朝首富。據記載,急水港終日舟來楫往,船隊宛若長龍,十分壯觀。直至今日,船隊依舊,可以窺見當年的輝煌,南湖景美,湖光水色,清幽透明,張翰、劉禹錫、陸龜蒙相繼游釣寓居於此,被譽為周庄明珠。位於湖心,遠眺全福講寺如同水上的一朵蓮花,寺內梵宮重疊、樓閣崢嶸,蔚為壯觀,不禁讓人想起當年周迪功郎舍宅捐寺的豪舉。
3、 聽崑曲
聽崑曲: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劇,被授予世界不同地區首批十九個「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其源可以追溯到唐宋,「崑山腔」是六百年前元代戲曲家顧堅所創,至明由魏良輔革新成崑曲「水磨腔」,由梁辰魚著第一部昆劇《浣紗記》。魏梁合作,轉舌調喉,教習表演一舉成功。從此崑曲在繁華的姑蘇、揚州蓬勃興起,遂推向全國。
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的周庄,是江南水鄉最有影響的古鎮,其人類文明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春秋時吳王少子搖的封地。漢稱貞豐里,元明成為巨富沈萬三的發跡地。古鎮經歷盛衰滄桑九百餘年,今天因保護古鎮,旅遊亮點而聞名全國。古戲台小而精,周庄鎮古而美,皆謂小天地也。然而,崑曲與周庄,這兩顆世界文化遺產中瑰寶,要走上天地之大舞台,周庄需要崑曲,崑曲需要周庄。崑曲與周庄要走向世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起唱好這曲精彩絕倫的新戲。
4、夜遊周庄
夜遊周庄:周庄的夜是美妙動人的,水巷的燈船更為古鎮平添幾分夜的神韻。夜晚,在沈廳對面的河埠頭登上一艘遊船,盡情欣賞富安橋樓里傳來的江南絲竹聲,聆聽沿河人家窗戶里傳出的蘇州評彈的琵琶丁東聲,聽著看著,不由得使人為之陶醉。遊船七拐八彎地穿過許多拱形橋的橋洞,人們突然發現,橋洞里都鑲嵌著無數盞彩燈,燈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橋的倒影齊刷刷地映在河面上。這時,有人講起了「石湖串月」的故事。說是只有中秋之夜,游石湖才能欣賞到無數個橋洞像串月似地倒映在湖面上。然而,周庄的夜景,不是比石湖串月更壯美、更富有神韻嗎?且不受季節的限制,這委實是巧奪天工的一大傑作。這遊船行至貞固堂附近時,有人驚喜地大喊一聲:「你們瞧,河面上還有燈哩!」循聲望去,只見河面上漂浮著一盞盞荷花燈。燈里的蠟燭還閃爍著火苗。細一打聽,原來,周庄旅遊公司為了點綴水巷的景色,專門布置了這一新奇的景觀。啊,無處不見燈,滿園皆光輝的周庄,給人以神奇、美好的感覺,更給人新鮮、舒展的藝術享受。唐代大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中有句名言,「夜半鍾聲到客船,」而眼下的周庄古鎮,何嘗不是「燈光古橋泛船影」。這就是古鎮之夜的神韻和魅力。
5、漁鷹表演
在周庄漁鷹捕魚是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捕魚方式。漁鷹又叫「水老鴉」,學名叫鸕鶿,全身的羽毛是黑色,長嘴像圓錐形,前端有利鉤,下頜有個小囊。漁鷹的游泳本領十分高強,它的腿長在身體後面,腳趾有很寬的蹼,蹬水十分有力,潛入水中後靈巧迅猛,游得飛快。
漁民捕魚時,用撐船的竹篙把漁鷹趕下水,漁鷹潛入水裡追逐魚兒,從來不落空,只消片刻時間,當它們鑽出水面時,嘴上便叼著一條活蹦亂跳的魚。有趣的是,即使它捕的是一條較小的魚,也不能夠吞下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捕魚之前,為了防止漁鷹把捕到的大魚吃掉,漁民已經在它的脖子上套了個麻繩做的環,因而吞不下大魚,很小的魚,漁鷹就吞下作為獎勵,當遇到特別大的魚,漁鷹還會通力合作,多隻漁鷹合力可以捕到十幾斤重的大魚。
地方特產 【萬三蹄】
悠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累使周庄的菜式得天獨厚,其中尤以「萬三蹄」為最,不可不嘗。萬三蹄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數百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周庄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餚。
萬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選的肥瘦適中的豬後腿為原料,加入調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燜,火候要歷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煮熟的整隻萬三蹄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吃法更是別具一格,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取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骨劃過處,果然蹄膀被順順當當地劃好。這是當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萬三時出的難題,沈萬三l臨機應變,抽出這根骨頭當刀解了題,於是朱元璋說「就稱骨刀吧」,以後,便成了周庄的傳統吃法。
【萬三糕】
周庄的特產萬三糕已有數百年歷史。鎮上鄒氏家族繼承祖業,生產各式糕點,因用料講究,品種眾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消費者青睞。鄒氏先世早在明初就開設公茂茶食作坊,逢年過節,其鄰巨富沈萬三家常訂購大批糕點贈送和招待親朋好友,後被傳作「萬三糕」。鄒氏茶食作坊隨之有名。改革開放後,周庄大力發展旅遊業,萬三糕成了傳統的旅遊食品。越做越精。從品種選料,工藝流程和規格質量都不斷革新。現在不但生產傳統的萬三糕和全福貢酥,還根據季節變化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生產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玉帶糕、薄荷糕、椒鹽糕、松子糕、香烘糕、千層糕、步步糕等20多種系列糕點。糕米全用上等長粒糯米,經烘炒粉碎後,按祖傳配方加料,成型後,蒸糕、烘糕講究火候,人工刀切,從投料到成品包裝先後有八道工序,萬三糕最宜老人和兒童食用,目前萬三糕已成為旅遊者的理想食品。 【蒓菜】
蒓菜,是一種嬌生慣養的水生作物,性喜溫暖,適宜在水質清純又風平浪靜的港漢生長,蒓菜有紅梗、青梗之分。一般在清明前後栽種,也可以在白露前後栽種。待植株生長2個月後開始採摘。葉片浮於水面,呈橢圓形,較滑嫩,葉背有膠狀透明物。用蒓菜的嫩葉嫩莖煮湯,鮮美可口,營養豐富。西晉文學家張翰的「蒓鱸之思」,就是指他遠在洛陽城,仍日夜想念家鄉的這種美味,居然連官都不想當了。現在,人們將蒓菜儲入瓶內或製成罐頭,便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了。 【阿婆茶】現在,周庄吃「阿婆茶」之俗不但盛行,而且加深了內涵,連年青人在業余時間也常常圍席而坐。其方式不同於在茶館吃茶,程序有條,氣氛熱烈。東道主定於某日要請吃「阿婆茶」,數天前就四齣邀請,籌備茶點。當天洗滌茶具,擺設桌椅。到了約定時間,賓客情趣盎然從四面八方而來,賓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東道主全家便熱情招待,開始沖茶,剝糖果,抓蜜餞,削水果,於是大家便天南海北敘談。東道主沖茶時,必先點茶釀,後沖滿杯子,表示真誠待客。客人吃茶至少要喝「三開」(沖三次開水)方可離席。阿婆茶散後,大家拱手告別,臨別時有人約定下次阿婆茶的東道主、時間、地點。

Ⅶ 介紹一下周庄

周庄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回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答美」。
周庄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庄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但我去過之後覺得現在的商業氣息蓋過了水鄉的印象!
現在那裡似乎人人在經商,店店都在出售「正宗」的「萬三蹄」
如果你不是順便去那裡,可以考慮去其他水鄉看看。供你參考。

Ⅷ 周庄一詞的來歷

周庄鎮舊名貞豐里。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

回答到此為止,下面是附送的.

但那時的貞豐里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庄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

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庄鎮。

另有資料,周庄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庄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庄,管轄澄湖、黃天盪、獨墅湖、尹山湖和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范圍。

周庄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系。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綉、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 同時,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周庄,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贊周庄「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Ⅸ 周庄有哪些歷史古跡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鎮,有「中國第一水鄉」之譽[1] ,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周庄始建於1086年(專北宋元祐元屬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時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名為貞豐里。
周庄位於蘇州崑山市,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 周庄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中國水鄉文化和吳地漢文化的瑰寶。
周庄鎮60%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0.47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3] 。景點有:沈萬三故居、富安橋、雙橋、沈廳、怪樓、周庄八景等。[

閱讀全文

與周庄柳什麼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