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知識點高中總結

歷史知識點高中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10 05:08:40

A.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摘錄了一點,還有很多,基礎的提高的都有,給我QQ號,給你發過去高 中 歷 史 重 點 知 識 總 結單元一 祖國歷史的開端(先秦)
一、階段特徵:
本階段講述從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的中國歷史,簡稱先秦。此階段時間跨度大,社會性質變化-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又進入封建社會。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鼎盛時期,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和祖國走向統一的時期。
(一)、政治-由奴隸社會到統一的封建社會:
1、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時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制度。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統一趨勢的出現。
3、生產力的發展,土地關系的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百家爭鳴理論促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經濟-奴隸經濟到封建經濟
1、夏商周奴隸社會的農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井田和貢賦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
2、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井田向私田過渡,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推動土地私有化;戰國時期的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
(三)、民族-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華夏族,周邊的匈奴,東胡,戎,羌等,通過戰爭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國家走向統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孔子和老子分別創立了儒家和道家學派,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狀況。
2、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發表對社會變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學,倫理和治國思想,對後代影響十分深遠。
3、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物理和中醫有了相當發展,許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表現.
三大發展趨勢: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由分裂割據走向政治統一;民族沖突走向融合。
表現:(1)①經濟上鐵器牛耕使用推廣,私田逐漸取代了井田,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取代了奴隸生產關系;②政治上各國的改革變法,包括春秋時期的改革和戰國的商鞅變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隸社會禮制崩潰,在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各種封建治國思想,特別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經濟上封建經濟發展,各地經濟聯系增強;②政治上爭霸和兼並戰爭實現了局部統一,為大統一準備;③制度各國變法逐步形成統一的制度准備;④理論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權,為統一提供理論依據;⑤民族上,華夏族和周邊民族融和為推動統一;⑥長期戰亂,人心渴望統一。
(3) 周邊匈奴,東胡,戎,越等和華夏族通過戰爭,交流等逐漸趨於融合。三、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和評價.
背景:
(1)經濟-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製取代;(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矛盾深刻,紛紛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階級統治;(3)政治-諸國爭霸,兼並富國強兵的需要;(4)理論-法家理論初步形成,要求改革變法加強集權;(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國強兵,爭霸天下.
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改革.
內容: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治上廢特權,行軍功受爵,廢分封,行縣制;思想上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思想控制;社會上令民為拾伍,實行連坐.-全方位地廢除了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確立了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
評價:
積極-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中央集權;使秦國強盛起來,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消極-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世有不良影響.
四、封建社會初期治國思想的演變和終結.
演變:
法家獨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多種學派,其中法家主張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被秦國利用來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建立了統一的集權國家秦朝,但法家失於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漢初用道-秦朝亡於暴政,漢初天下凋敝,西漢採用了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於中央集權,出現了王國問題,威脅西漢統治.
漢武尊儒-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漢武帝採納改造後的儒學為治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儒家為主(表),法家為輔(里),佐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形成.
認識:中國治國思想由儒法道佛組成.儒家有利緩和矛盾維護統治,法家有利加強專制集權,道家恢復經濟,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現代價值.
(1)春秋創立-孔子提出仁,禮,主張以德治國,主張逐步改良.
(2)戰國發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對苛政,保證農時,寬刑薄稅.
(3)秦朝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由民間轉入地下.
(4)西漢獨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5)宋朝系統-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儒學系統化,但也逐漸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書五經僵化了思想,李贄指責批判孔子,揭露道學虛偽;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制;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樸素辨證,發展的思想,主張革新.
(7)近代崩潰-在戊戌變法後開始受到批判,新學的傳播,科舉的結束都是對儒家的打擊;新文化運動中徹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後儒家受極左思潮影響,被當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 新時期以來,儒學對東南亞,東亞等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代價值—和諧論;統一觀;重視德化;重視家庭人倫;民本思想。 單元二 封建國家大一統(秦漢)
一、階段特徵:
本階段講述從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統一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的中國歷史,簡稱秦漢。此階段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高峰,即封建大一統時期。其中秦朝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多民族國家,西漢鞏固了多民族的統一封建國家,東漢是封建統一走向分裂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的政治大一統和專制集權格局,經濟的封建農工商結合的自然經濟格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開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應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對後代影響十分深遠。
(一)、政治-封建大一統:大統一和制度形成;
1、統一:秦朝順應歷史趨勢,完成了中國歷史第一次大統一,影響十分深遠。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為後代所沿用。兩漢從多方面發展和完善了這一制度。
3、治國思想:治國思想趨於穩定,從法家,道家到改造後的儒家。
(二)、經濟-封建經濟第一個高峰。
此塊屬於星號內容,一般情況下高考不考。適當瀏覽,特別是生產工具和貨幣的圖。
(三)、民族-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
1、秦漢周邊生活著匈奴,西域,白越,諸夷等少數民族,大多出於奴隸社會階段或更早。
2、秦漢採取有效的手段,鞏固了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流,開拓了邊疆。這些手段包括自衛戰爭,通使聯系,經濟文化交流,設立管轄機構,和親等。
(四)、外交-大開放的基本格局
1、秦漢形成大開放局面,源於國力強盛,政策開放,軍事保障,交通開辟。
2、秦漢在東亞初步形成東亞文明中心,通過兩條絲路和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歐洲建立聯系。兩條絲綢之路是重點。
3、秦漢和各國進行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處於領先的地位。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
1、秦漢的科技領先世界,包括天文歷法,地動儀,九章算術,醫學等。
2、秦漢的哲學,宗教,史學均有開創性重大貢獻。
3、秦漢的文學藝術有鮮明的大一統的時代特徵。如漢賦,兵馬俑等。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核心,兩對矛盾(含義),五方面內容和趨勢,六個階段,兩面影響。
一個核心:皇權至高無上.
兩對矛盾含義和趨勢: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中央集權的權力原則-兩者相互聯系.皇-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
五方面內容和趨勢:中央官制削弱宰相;地方官制分權弱權;選官制度不斷強化;監察制度不斷嚴密;法律體系日趨完備.
六個階段:秦建立,漢鞏固,隋唐完善,宋元強化,明清頂峰.近代結束.
兩面影響:前期積極為主,後期消極上風.積極-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民族融合,中華文明的連續穩定發展;消極-皇權暴政,激化階級矛盾;保守阻礙新生因素。
單元三 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
階段特徵:
本階段講述從公元220年曹魏廢漢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國歷史,包括三國鼎立,西晉短期統一,十六國和東晉並立,北朝(北魏,東西魏,北齊周)和南朝(宋齊梁陳)對峙等四個階段。這一時期,政治分裂,政局動盪,但蘊含統一,經濟江南持續開發,民族出現大融合局面,對外關系絲路中斷,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一)、政治-封建國家分裂和長期動盪;
(二)、經濟-南方的開發和北方的恢復。
1、特點:江南開發中原相對緩慢,士族和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發展,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交流加強。
(三)、民族-民族遷徙和大融合
(四)、外交-暫時中斷。
由於受這一時期國家分裂和政局動盪影響,傳統的絲綢之路不太暢通,但佛教的傳入出現高潮。
(五)、文化-鮮明的時代特徵
這一時期,應用科技方面的數學,農學,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變成統治階級的宗教,文學承上啟下,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取得重大成就。單元四 封建國家的繁榮(隋唐)
一、階段特徵:
本階段講述從公元589隋朝統一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包括短暫的隋朝和唐朝兩個歷史階段。隋朝時間雖短,歷史地位十分重要,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唐朝前期,形成封建社會繁盛局面,安史之亂後,唐朝走向衰落。這一時期,政治清明,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多民族國家得到重要發展和鞏固;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封建科技文化輝煌燦爛。
(一)、政治-封建國家統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統一,從各個方面鞏固了統一。
2、唐朝初期,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
3、隋唐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開創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舉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經濟-封建經濟全面繁榮。
1、原因:國家統一,交通發達,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現:農業上經濟重心南移和農產品商品化,手工業唐三彩和秘色瓷,商業的貨幣,市場發達,城市四大都市興旺。
(三)、民族-多民族國家發展鞏固
1、特點: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邊疆各族都獲得了重要發展建立了政權;中原和邊疆交流密切,促進了雙方發展;中央王朝政策開明加強了管轄和聯系;唐朝的疆域空前廣闊。
2、中央採取開明靈活的民族政策,包括戰爭,管轄,冊封,和親,會盟,經濟文化交流等。具體參看後表。
(四)、外交-盛況空前。
這一時期,海陸交通空前發達暢通;交往的國家地區空前廣闊,交往的形式和深度空前發展,交往的影響空前深遠。具體參看後表。
(五)、文化-輝煌燦爛
這一時期,應用型科技繼續領先世界,唐詩輝煌燦爛,藝術多彩多姿。
二、一分為二的評價隋煬帝.
功過都相當突出.
功顯著:促成南北統一;設進士科,形成科舉制度;修馳道,加強和北方聯系;興修大運河加強南北聯系;加強和突厥,西域等的民族聯系,並派人去台灣;對外開放,和日本,中亞,西亞等交流密切.
過突出:好大喜功,奢侈腐化,暴政,繁重的兵役勞役,嚴刑酷罰導致隋朝滅亡.
三、封建社會盛世的出現的原因和認識.
原因:根本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適應,階級矛盾相對緩和.具體來說,(1)經過前朝農民起義沖擊,農民得到一定生產資料;(2)後繼統治者進行政策調整勵精圖治-①經濟上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和資料,包括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提倡節儉等.
②政治上革新制度,善於用人,革新吏治,反對腐敗等; ③民族上,政策開明,相互交流促進民族融合; ④對外開放,兼收並蓄為我所用;
(3)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前提.(4)其他方面,如生產工具改良,水利興修等.
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外交開放交流.中華文明的影響不斷擴大.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
認識:盛世的創造者是勞動人民,但統治者也參與了創造,有時候還起到關鍵作用;盛世的本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對協調;封建盛世由於封建經濟和政治的內在矛盾,註定難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協調方方面面的矛盾.

B.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C. 高中歷史全部知識點總結

下面是我發在文庫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高中政治知識點 http://wenku..com/view/1342be17866fb84ae45c8d32.html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及復習策略 http://wenku..com/view/bab1e64733687e21af45a9fb.html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三) http://wenku..com/view/be861022192e45361066f5a7.html 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的主幹知識和主要線索 http://wenku..com/view/67d16b19227916888486d70d.html 世界近現代史知識歸類 http://wenku..com/view/5b8e7c0203d8ce2f00662302.html 高中歷史專題復習資料 http://wenku..com/view/71c4b98fcc22bcd126ff0c2b.html

D.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點總結

籠統地說:因為范圍你給的太大了,我就只說重點好了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啊~~~~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你主要要聯合今年的熱點啊 不過總的來說 經濟都是很重點的東西
多關注一下吧
還有你問的真的很籠統啊

詳細點說: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籠統的摘自http://..com/question/19326393.html
詳細的摘自http://..com/question/55420370.html?fr=qrl&fr2=query

分給我吧o(∩_∩)o...

E. 求''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考歷史復習總提綱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內容:西周時,武王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自稱天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必須服從於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但是到西周後期,由於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落,分封受到破壞,導致出現春秋戰國分裂混戰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大宗)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小宗)進行分封。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在親緣上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為表裡。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秦——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從秦到清以來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特點是皇權至高無上,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權力集中於皇帝。

3、中央集權制度有什麼影響?
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4、從漢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點:(1)呈現出兩大基本矛盾和斗爭: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二是皇權與相權的斗爭。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2)專制皇權不斷加強,到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3)其本質是加強皇權,維護專制統治。

5、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二、古代中國的經濟
1、農業
(1)、耕作方式的變化: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春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在井田之外出現大量私田。由於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戰國時期,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諸侯國通過變法活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B、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D、精耕細作。

2、手工業
(1)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主要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品。生產不計成本、產品比較精美。
(2)主要成就:
冶金技術
冶銅:
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技術
冶鐵
西周晚期:已能製造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 東漢: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煉鋼
春秋晚期:有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
制瓷業
商代:出現原始瓷器; 東漢:技術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輸往國外; 宋代:瓷窯遍布各地(五大名窯); 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鎮,出現青花瓷; 明清:瓷都—景德鎮,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絲織業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現蠶繭和絲織品 戰國時期:棉、絹、羅、紗等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 漢代:絲綢之路 明清:進入鼎盛時期(1)絲織中心—蘇州、杭州 (2)民營絲織業興盛(3)絲織品工藝精巧,妝花緞、金寶地

3、商業
(1)市的形成與發展:
西漢:城市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市與住宅區(坊)嚴格分開,官府設有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開市、閉市有嚴格的時間限制。
唐代:規模擴大,但市坊仍然分開,仍有時間限制(唐後期在一些繁華的大城市逐漸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出現了專門的商業機構,如經營貨幣存放和借貸的櫃坊、市中外商雲集。
宋代:商業空前繁榮,市坊界限打破,時間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經營。

(2)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商幫
漢代: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都)
唐代:北方:長安、洛陽,南方:揚州、益州(成都)、外貿港口:廣州
宋代:北宋:開封,南宋:臨安(杭州)
元: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北京、南京、蘇州、杭州
著名商幫:徽商、晉商(票號)

(3)中國古代商業有哪些特點?
A、商業產生之後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B、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C、類似於銀行的櫃坊、類似於匯票的飛錢和紙幣很早就出現;D、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4、重農抑商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1)影響:重農抑商:阻礙工商業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海禁政策: 積極:一定程度抵制了外來侵略。; 消極: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隔絕了中西文化交流,阻礙科技進步,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上形成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它們被稱為「諸子百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而治」,他們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墨家學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他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潛心辦學和著述,整理六經,成為新學派的創建人,是後世的「至聖先師」。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將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荀子也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並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觀點。
從孔子創立儒家思想,到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其體系更加完整。

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學主張:
A、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B、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C、針對土地兼並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D、針對為人處世標准,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2)漢朝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漢朝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漢武帝採取了三點具體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其二,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
其三,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儒家思想經董仲舒改造,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需要,漢武帝以後成為了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3、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北宋程頤、程顥的思想:(1)「天理」是萬物的本源;(2)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3)「仁」與萬物俱生。
南宋朱熹的思想:(1)理氣論,宇宙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方面構成的,理先於氣而存在。(2)心性論,心統性情,人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感情,讓道德理性來支配和指導行為。

(2)王陽明的新學
思想主張:心即理,人心便是萬物的本原,「心外無物」,是一種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致良知,認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張「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發揮了儒家「仁」的思想。其最大特點就是由程朱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變為陽明心學的主觀唯心主義。

4、明清之家的儒學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
(1)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人民為主」。
(2)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提倡「經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繼承傳統儒學,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四、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1、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造紙術、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火葯在歐洲的應用與發展,推動世界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使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使西歐人開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開始將世界聯結成一個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整體。
西歐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整個世界在其推動下,逐步從古代向近代演變。

2、漢字與書畫
(1)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漢字起源於六千多年前。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隸楷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隸書盛行於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於隋唐。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點高中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