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才能成為歷史學家
首先要有古文功底,才能去讀懂文言歷史。這需要有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古漢語語法大典等。
另外,要成為歷史學家要具備以下素質:
1.要有愛好;
2.要勤奮,關於鑽研;
3.要耐住清貧;
4.要耐住寂寞。
一、讀《四書》、《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書。
二、《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的傳統,全世界只有這一家歷史最悠久,文獻最完整,觀念最正確。
三、現代史有兩位大學者,唐德剛、餘音時都是讀私塾的頂級歷史學家。
四、現在的學校教育,只能出抄書匠,不會出歷史學家,要想成為歷史學家,成人之前要讀四書,之後讀左傳、史記、資治通鑒,重要地方要多背多記,然後通讀二十四史,旁采諸家,才能有所建樹。
http://ke..com/view/298779.htm?fr=ala0_1_1
看看這個牛人的經歷吧!
一定要採納啊!
我也喜歡歷史,但是迫於生計,沒有堅持下去!
② 劉知幾的史才、史學、史識具體是什麼意思
上大學時,我就研究過三才,很有感觸,關於三才的理解也是眾說紛紜。現將一些看法綜合其他學者的觀點與大家探討。還請指教。 唐儒劉知幾於《史通》中提出史學家應具史才、史學與史識。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三長」之外,又加上了一個「史德」。 史才,不僅指天才和才氣,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謂的「辭章之學」。作為一個史學家必須善於用文字來敘述、論證史實。然而,如果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也是不可取的。對史學家來說,文字簡潔、明晰、准確,能用最簡短、平凡的文字,表達出深邃的思想,化腐朽為神奇,是最高的境界。《史記》應該是此中最高境界, 史學,是指學識,我理解主要是指專業知識。史學的面很廣,既要有中外歷史知識的雄厚基礎,又要在專門從事的專業方面有深厚的造詣。即所謂「博」,應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有關史學各門的基本知識,均應有所涉及和了解。「 史識,就是識見,義理;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實,然後得出科學的結論。這就是所謂的史與論的關系問題。不能 「以論代史」,而要「論從史出」。也不能只研究史料,掉進故紙堆里。而要對歷史有自己的觀點。即「識見」。三才中以「史識」為最難,但也最重要,因為有才無識或有學無識,都不足以成為優秀的史家。 至於史德,主要指史學家本人的品德,即清人章學誠所謂的「心術」,也即是指史家追求歷史真實的正直品德。這是中國傳統史學「直書」的傳統。這一點,我想作為一個真正的史學家是應必備的品德,就是要忠實於歷史,實事求是,不作偽史學。這點其實最可貴。
③ 怎麼才能做歷史學家
當然是先要熟知歷史!包括正史和野史,其次是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在仔細版分析了歷史事件的基礎之上,權把自己設想成當時待定歷史時期中的某個人來考慮問題!不能死記硬背一些歷史事情,這樣是成不了歷史學家的!你現在可以先嘗試從我國歷史上的某一個時代入手,比如清史、漢史、明史等,先爭取成為這其中某一個時代的史學家以後再根據情況下能否涉獵其它領域!沒有了三五年的工夫是成不了事的,你要有心理准備。
④ 歷史學家都是學歷史出身么,我想請教一下!
不一定都是學歷史的,但是一定是博覽群書的,一般是政治經濟文學美學,歷史或多或少會涉及的,易中天就是研究美學的,於丹是研究影視的,歷史學家的知識面都是非常廣的,單純鑽研歷史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⑤ 古代史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要成為史學大師,必須同時具備多方面難能可貴的素質。劉知幾長期擔任史回官,深知治史之難,答良史難求。禮部尚書鄭惟忠曾經問劉知幾:「自古以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劉知幾回答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這就是人們熟知的史家「三長」——史才、史學和史識的來歷。「史才」是指歷史敘述的才能,它與文學敘述的才能既相通,又有區別;「史學」是指廣泛搜集和深入挖掘史料的能力;「史識」是指對史料的鑒別和選擇能力以及對歷史的洞察力。此外,劉知幾還強調史家的個人品德和職業操守。他說:「正直者,人之所貴,而君子之德也。」「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寧為蘭摧玉折,不為瓦礫長存」。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進一步明確提出:「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
⑥ 什麼才是歷史學家的責任
歷史學家也稱史學家,是指以撰寫歷史著作為職業或對歷史學的創立、發展與應回用付出努力的知識分子。答以歷史為自己學術研究對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該領域頗有威望的人士。歷史學家包括歷史記錄的編撰者和歷史材料的研究者。——常識文學篇。
⑦ 歷史問題,誰給歷史學家錢多,歷史學家就把誰寫得好,對嗎
不一定,自古秉筆直書的史官不絕於史,董狐直筆的典故流傳至今,他們死專都不怕屬,恐怕也是拿錢收買不了的。但史書為尊者諱、成王敗寇、勝者通吃、按史家個人喜好有所偏頗的事兒也是不絕於史,也難保有人不被收買。所以中國才這么多史學家,學歷史才要多方考證,彼此印證,力爭還原歷史真相。
⑧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幾位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