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啟示如下:來
一,凡是利益所在自,不管過程是多麼艱辛,都能驅使人們去追求,去開發。
二,凡事能促進歷史進步,對世界文化傳播有貢獻的事物,都會得後人的肯定。
三,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在不斷頻繁加強。
四,只有不斷地加強各國交流,才能促進文化的興盛與繁榮。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2. 初中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知識點
張騫 從長安到中亞西亞,直達歐洲,
3. 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要主要內容!!!不要太長!!!
絲綢之來路,是指西漢(前自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都是用來交換東西的。就這么簡單。
4. 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料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絲綢之路歷史知識啟蒙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方陸上絲路延續2000多年,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大後方出海通道被切斷,沿絲路西南道開辟的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輸空前繁忙,成為支援後方的生命線。
5. 「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簡短
1、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3、張騫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
4、班超質朴箴言
班超被召還的時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護,交代工作的時候,任尚對班超說:「君侯您在外國三十多年,而我慚愧地在您之後,責任重大,智慮淺短,您應該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
班超說:我年紀大了,變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職,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願意說幾句甚大高明的話。塞外官吏士卒,本來就不是孝子順孫,都是因為有罪才被遷徙去充邊的屯兵。而蠻夷又懷著禽獸心腸,很難收養而容易壞事。
現在您秉性嚴厲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沒有大魚,嚴於監察就不得下面的歡心。您應該寬容冷靜,簡易行事,小過失從寬處理,緊緊抓住重要的環節就行了。
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他的親信說:「我還以為班君有什麼奇策,現在他所說的不過平常言論罷了。」任尚到任數年後,西域反叛作亂,任尚也因有罪被召還,就像班超所告誡的那樣。
5、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在為官府抄寫文書時,每日伏案揮毫,常停下來扔下筆嘆息說:「我身為大丈夫,盡管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學學在國外建功立業的傅介子和張騫來封侯晉爵,怎麼能夠老是干這筆墨營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卻說:「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6. 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1、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3、匈奴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飢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奴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奴王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干半島達十五年之久。
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奴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奴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4、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跡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里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
5、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7. 絲綢之路的地理.歷史.作用.故事的知識
絲綢之來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自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 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
8. 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是什麼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9. 絲綢之路的知識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亞歐的東、西方商貿通道的總稱。絲綢之路有數內條干線和支線,有草原絲綢容之路、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通常所說的絲綢之路,是指綠洲絲綢之路。位於絲綢之路要沖的西域,是歷史上世界民族大遷徙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中原文化、古羅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亞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曾通過絲綢之路在這里粉墨登場。
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長安是漢朝和唐朝的國都,當時各地絲綢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後,再由各國商人組成商隊,浩浩盪盪爬上陝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經過甘肅武威,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青海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到達新疆後分為三路:
北道,是經伊吾(今哈密)、北庭(今吉木薩爾)、到烏魯木齊,然後經過石河子、阿里麻里(今霍城)、伊犁抵達黑海沿岸;
中道,是經吐魯番、焉耆、輪台、庫車、溫宿、喀什,翻越帕米爾高原抵達地中海;
南道,是經陽光、若羌、且末、於田、莎車,過阿姆河抵達伊斯坦布爾。 純屬復制~~~不過希望能幫助到LZ
10. 絲綢之路的歷史資料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2]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