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主銀行的歷史根源
日本金融體制和主銀行制度形成的歷史根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1927年銀行危機後所建立的銀行體制,二是戰時的金融管制。在戰後經濟民主化過程中,金融業的改革目標有兩個:一是形成競爭性的金融市場,二是形成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隔離的制度。由於在解散控股企業時沒有解散財閥銀行,結果戰前日本銀行體制延續下來,再加上日本政府的保護政策,銀行業沒有形成類似美國的充分競爭的格局。另一方面,由於保留了財閥銀行,為日本企業以產權方式重新結合以及主銀行制度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戰前銀行制度的形成
明治維新後,日本銀行業不斷發展。早期日本對銀行業實行自由放任的政策,銀行數量多、規模小。1923年,由於關東大地震後發行的「震災票據」得不到妥善處理,1927年日本發生了大規模的存款擠兌和銀行破產事件,1年之內共有45家銀行破產。這一事件在日本金融史上稱為「昭和銀行危機」。
「昭和銀行危機」的根本性原因是政府對銀行業的自由放任政策。為此,1928年日本政府公布了《銀行法》,該法要求:普通銀行的最低資本金需要達到100萬日元,資本金不足的銀行只能通過與其他銀行的合並方式增加資本金,自我增資不予承認。大藏省提出了「一縣一行」的銀行合並目標,由於有些銀行不願失去獨立的經營權力,當時的銀行合並並不順利,直到進入戰時金融管制後才真正實現了「一縣一行」的目標,這些銀行就是二戰後的地方銀行。另一方面,國民儲蓄不斷向屬於財閥系統的大銀行集中,這些大銀行就是戰後的城市銀行,作為戰後日本銀行體系主體的城市銀行和地方銀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金融管制時期的主銀行制度雛形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加快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日本金融業進入戰時金融管制時期。金融管制的核心是控制資金分配,以保證軍需企業優先獲得資金。1944年日本開始實行「軍需企業指定金融機關制度」,將各軍需企業與銀行「配對」,銀行不僅保證「配對」企業的資金供應,還積極參與「配對」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監督。這就是戰後形成的主銀行體制的雛形。戰後解散財閥後,以城市銀行為中心的金融企業保留了戰時金融管制時期建立的企業與銀行的「配對」關系,並在此墓礎上逐步發展成戰後以持股關系為紐帶的主銀行制度。
經濟民主化時期對日本金融體制的改革
戰後,為了穩定貨幣和支持經濟重建,盟軍司令部在日本經濟民主化時期,對金融體制的改革措施較少,基本沒有改變戰前已經形成的銀行體系。首先,在解散財閥過程中,舊財閥集團的城市銀行沒有一家被列為控股企業,也沒有一家成為被集中取締的對象。這樣,舊財閥的金融企業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其次,為了限制財閥企業的重新聚集,1947年的《禁止壟斷法》中規定:金融機構持有企業股票的比率不得超過發行總數的5%.但1949年第一次修改《禁止壟斷法》時,只禁止有競爭關系的企業之間持有股份。1953年第二次修改《禁止壟斷法》時,不僅進一步降低了對銀行和事業法人持股的限制,而且把持股限制由5%提高到10%(1977年再次修改《禁止壟斷法》,把法人持股限制比例從10%降低到5%.但允許法人機構在10年後達到5%的限制性標准);第三,1947年的《證券交易法》是以美國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為範本制定的,禁止商業銀行和其附屬的信託企業承銷、持有和交易企業證券,目的是建立美國式的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相分離的金融體制。1948年又根據佔領當局的意向對該法進行了全面修改。結果導致日本與美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不一致的地方,美國商業銀行只能通過有限的自有資金和獨立的信託部持有企業股票,商業銀行不能從事承銷證券等投資銀行的業務。日本銀行也不能從事投資銀行的業務,但卻可以直接持有企業股票,存款可以通過銀行轉化為股票投資。
1949-1964年是日本個人持股佔主導地位的時期,但在這一時期,法人持股比率不斷提高,個人持股比率不斷下降。1949年,日本股票市場重建時,日本個人持股達到最高的69.1%,法人持股只有28.1%,其中金融機構持股比例為12.5%,銀行持股只有9.9%.到1964年,個人持股比率降低到45.6%,法人持股比率上升到52.3%,其中金融機構持股比率提高到35.9%,而銀行持股比率上升到21.6%.銀行持股比率提高意味著銀行與企業通過產權方式相互結合得更加緊密,為主銀行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戰後銀行系列貸款曾經一度消失。為了對付戰後的通貨膨脹和資金短缺,1946年日本發布了金融緊急措施令。當時,大銀行資金力量薄弱,不能充分提供資金。1947年1月,日本政府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採取低利息貸款政策,優先向工礦業等重點基礎產業貸款。1947-1949年間,「復興金融公庫」提供的貸款總額達1239億日元。
1948年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向日本首相吉田茂下達了「經濟安定九原則」特別指令,主要內容是通過超平衡預算、穩定工資、強化物價管制、制定單一匯率、振興出口等措施,促進日本經濟自立和國際化。「經濟安定九原則」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是美國人道奇,因此又被稱為「道奇路線」。1949年日本強制實行「道奇路線」,致使日本股票市場重建不久就陷入蕭條。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引起的「特需景氣」給蕭條的日本經濟注入了活力。1950年3月,日本政府又批准11個城市銀行設立中小企業金融專門銀行,先後制定並通過了《關於協同組合的金融事業的法規》、《互助銀行法》和《信用金庫法》等,並成立了專門為設備投資提供金融服務的「日本開發銀行」。「特需定貨」為企業恢復創造了機會,企業投資擴大,以城市銀行為中心的大銀行負責提供資金,自此以後,以城市銀行為中心的系列貸款體制確立了起來。
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主銀行制度的完善
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主銀行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企業的擴張也使主銀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主銀行與企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主銀行制度通過銀行與企業建立雙向互惠交易關系得到強化。這種互惠關系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大企業對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的投資需求旺盛,企業擁有自己的主銀行,不僅能夠滿足資金需求,而且能夠通過主銀行調節金融周期。當日本政府周期性地採取金融緊縮政策時,主銀行減少對其他企業的貸款,以保證向系列企業提供貸款。因此,以大銀行為主銀行的企業比其他企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
(2)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銀行的存款越多,貸款和收益也越多。由於系列企業從其他銀行獲得的貸款將存入主銀行,使主銀行的存款增加,以某一銀行為主銀行的企業越多,該主銀行就能夠得到更多的存款,該銀行的實力就越強。相反,非主銀行和系列企業少的銀行法人存款少,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各個銀行都試圖通過對企業的系列化擴大自己的范圍,擁有系列企業很少的銀行,或者未能成為大企業的主銀行的銀行,只能以輔助銀行的身份向企業提供貸款。
(3)城市銀行把地方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納入自己的體系,通過持有這些金融機構的股份和派遣董事,使其成為自己的輔助銀行,參與銀團貸款。同時,城市銀行與同一集團內部的信託銀行、生命保險企業保持密切關系,通過對輔助銀行的系列化和橫向合作,增強了自己的作用。
1974年,法人持股比率達到63.9%,銀行持股比率進一步上升到33.9%.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主銀行與系列企業的結合是一種互惠交易,一方面,主銀行制使大型城市銀行迅速發展壯大,另一方面,主銀行制的發展也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發展,對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企業與銀行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日本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穩步增長,這期間的主銀行制度走向成熟,銀行持股比率穩步提高。1990年,銀行持股比率提高到41.6%.
金融體制與主銀行的發展
日本政府對銀行系統的保護措施是主銀行制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1)日本銀行嚴格控制城市銀行的資格。20世紀50年代以後,15家城市銀行由於銀行之間的合並減少到10家。新增城市銀行是通過批准現有城市銀行設立分支機構實現的,這樣,城市銀行就在政府的保護下具有了壟斷地位,降低了銀行業的競爭。
(2)政府通過對銀行的直接監察和獎優罰劣,維護銀行體制的安全運行,防止銀行破產,實際上為銀行捉供了「保險」。日本銀行和大藏省對銀行實行嚴密監控和審慎控制。大藏省銀行局可任意檢查銀行的賬簿,一旦發現問題,有權提出解決建議。同時,日本銀行通過其信貸部密切監控銀行的正常運作,定期現場稽查。當一個銀行被證明管理不佳,需要資產重組時,大藏省會派人進入董事會擔任董事或總裁。對於銀行間的兼並也都是由政府操作的。日本銀行還通過城市銀行分支機構許可證的發放,獎勵那些在救援不良企業中有功的主銀行。
(3)銀行為日本銀行和大藏省退休的官員提供工作,特別是到大銀行擔任重要職位,是一種對官員在任職期間努力工作的獎勵。這種慣例體現了政府和銀行的密切關系,通過這種激勵機制促使官員為維護銀行的穩定而努力工作,並且促使監督官員與大銀行保持一種默契的良好私人關系。
② 急:中國銀行業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起源:
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長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英語轉化為Bank,意為存錢的櫃子。在我國,之所以有「銀行」之稱,則與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相關。
在我國歷史上,白銀一直是主要的貨幣材料之一。「銀」往往代表的就是貨幣,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最早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
發展歷程:
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我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內外競爭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做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而隨著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別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銀行機構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並成為行業的翹楚或新秀。
(2)銀行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銀行分類
1、中央銀行:如,中國人民銀行(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PBC)、美聯儲、英格蘭銀行。
2.監管機構:如,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BRC),簡稱銀監會。
3.自律組織:如,中國銀行業協會(China Banking Association ,CBA)。
4.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5家(工、農、建、中、交)、全國性股份制中小型商業銀行12家(招商、浦發、中信、民生、興業、平安、光大、華夏、廣發、浙商、渤海、恆豐)、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
③ 農業銀行的歷史資料
中國農業銀行,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是在新中國時期成立的第一家專業銀行。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本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2009年1月15日,本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本行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完成了向公眾持股銀行的跨越。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一角
[2]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全面推進業務經營轉型,其價值創造力、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控制力持續提升。2010年末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達10.34萬億元,佔全國銀行金融業資產總額的11.3%,是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大型上市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末各項存款達8.99萬億元,各項貸款4.96萬億元,貸存比僅為55.77%,資本充足率為11.59%,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75%,均處較高水平,截至2010年末,不良貸款率同比分別下降0.88%,撥備覆蓋率為168.05%,提升62.68%,各核心指標躍居國內可比同業前列。農行年報也顯示,其中間業務發展最迅速,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61.28億元,比上一年多收入104.88億元,增幅超三成,如剔除代理財政部處置不良資產業務手續費收入後,那麼這一增速更可提高至42.8%,其中的電子銀行、信用卡、投資銀行、代理保險等業務增幅均在50%以上。 2009年凈利潤650億元,較2008年增長26.3%,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04.18億元,同比增長30.7%;凈利潤949.07億元,利潤增長率可以達到46%左右,凈利潤增長率居中國五大行之首。 中國農行憑借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路和領先的信息技術平台,向最廣大客戶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自營及代客資金業務。截至2010年末,本行總資產103,374.06億元,各項存款88,879.05億元,各項貸款49,567.41億元,資本充足率11.59%,不良貸款率2.03%,各項核心指標均達到國內金融業領先水平。[3]
④ 世界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循環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這就是建立銀行。
采訪:英格蘭銀行博物館 館長 約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有一定數量的支付款都要經過銀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對於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像中的貨幣」。
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采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包括國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采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里斯·福爾胡弗
當時歐洲不同的王國王室之間進行不停的爭斗,荷蘭始終在這些爭斗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專注於經濟的發展。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⑤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
最初使用「商業銀行」這個概念,是因為這類銀行在發展初期,只承做「商業」短期放貸業務。放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放款對象一般為商人和進出口貿易商。
人們將這種主要吸收短期存款,發放短期商業貸款為基本業務的銀行,稱為商業銀行。中國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
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有辦理放款業務。
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
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
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
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貸放人代理支付。
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
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據《2013-2017年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
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
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中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中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主要的信用機構。
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中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
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⑥ 簡單的銀行知識
一,如果想辦個銀行卡,拿著本人的身份證和錢去你想開戶的銀行辦理就可以了.
二,建議你辦卡時附帶著摺子,因為銀行開一卡一折和光開卡的費用是一樣的,而且銀行基本是以摺子的信息為主.(中行是5塊工本,10塊的年費1塊的存款)
三,如果有銀聯標志的,在ATM機上可以取錢,但不是很支持那樣,因為肯定相應的要收取手續費,從1%-3%不等.
四,在任何一家銀行都可以辦到帶有銀聯標志的儲蓄卡,但真的不是很支持你那樣做,因為只能取50和100的面值的,且雖然去銀行得排隊,但畢竟不需要手續費.
五,跨行跨省是存取一般都有手續費的,中行具體為:
1、跨行(一般銀行櫃台不於辦理,可去ATM機通過銀聯)
一般都是收3%的手續費.
2、跨省一般本行內的客戶存錢收1‰的手續費,取錢收1%的手續費.
六,中國銀行的電子借記卡只在中行辦的,但本人沒見過,你可以去中行營業大廳看看或咨詢.
七,什麼適合你,就得通過自己到底拿來做什麼的,通過各個銀行的比較選擇了。
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所以只考慮利息收益的話,存在哪家銀行都一樣。但是,由於各家銀行的歷史、規模不同,其營業網點的數量也不同。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工行規模較大,網點較多,業務也最全,但由於業務量大,經常會出現排長隊的現象。農行偏重於農村的金融服務,中國銀行最開始是開展對外金融業務。
交行、招商行、華夏銀行等都是股份制銀行。
各地區也有商業銀行,其營業范圍有地域限制。
究竟把錢存哪家,要看營業網點數量和便利程度。不過我個人認為,四大國有銀行雖然網點眾多,但服務較之股份制銀行差些。
中國只有兩種銀行,一種是商業性質的,一種是國家性質的。像現在很多銀行正在這里私有制,就是採取自生自滅的性質。中國有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然後還有中國銀行,還有建行,招行,工行,農行,交行,商業銀行,進出口銀行等,很多的。如果要有網上支付業務建議你最好是選擇招行。如果是信用卡業務最好是選擇中行,如果你想找另一家的話就建議你上工行!這是目前國內最好的3家銀行。如果你是要上商業性質的銀行就建議你去深圳發展銀行或者浦東發展銀行。最好是深發,因為這家銀行是我認為最好的商業性質的銀行。實際上花旗不錯啊!雖然說是外資銀行但是他是全世界上最大的銀行阿,或者是匯豐和不錯的就是HSBC啦,總之是隨你啦你喜歡哪家銀行就到哪家阿!
(一)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實際上是行政管理機關,基本上可以認為它不對個人和企業辦理銀行業務。(二)政策性銀行。包括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只辦理政策性的銀行業務。(三)商業銀行。具體又分為國有商業銀行(工農中建)、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有十五六家,如交通、中信、光大、華夏、招商、興業、民生等等,最近設的是浙商和恆豐)、城市商業銀行(如上海銀行,某某市商業銀行等)、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四)信用社,有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五)郵政儲蓄(只辦理儲蓄業務)。(六)非銀行金融機構,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
除中國人民銀行外,統稱銀行業金融機構。銀行業金融機構由中國銀監會實施專業化的監督管理。
所謂的投資銀行,目前實際上是指基金管理公司,由中國證監會實施專業化的監督管理。
能在淘寶使用的銀行卡就是國內支持在線支付的儲蓄卡,首先糾正你的一個概念,任何銀行卡都具有資金往來的基本功能,儲蓄卡也具有這樣的功能,你說的資金往來是支持在線支付的卡種;
個人推薦你申請一張工商銀行的e時代卡,它是牡丹靈通卡的升級版本,但是申請卡片必須到銀行辦理,帶上你的身份證去工行申請一張這樣的卡,並告訴他你要開通網上銀行,10分鍾你的卡片就可以用了,注意由於信息產業部的限制,使用銀行卡在線購物日金額不得超過3000元,如果你要買的東西價格超過3000元,那麼在申請卡片的時候和工作人員說明需要一個個認證書,一個證書的價格是98元,e通卡開戶後會扣除10元年費;
銀行的卡片分為借記卡(不可透支)、貸記卡(循環信用)、准貸記卡(人民幣信用卡)和標准信用卡,但是除了借記卡是即申即領外,其他卡都需要長達30天的審計過程,而且年費很高;
所以去銀行申請一張就可以了,任何銀行卡在你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都是不能申請的
目前,各銀行異地匯款通常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到銀行匯款的櫃台式匯款,一種則是通過網上銀行或電話銀行匯款。
僅供參考
■中國工商銀行
手續費用:工商銀行提供兩種匯款方式,一是靈通卡匯款,手續費為匯款金額的1%,最低匯款手續費為1元,最高為50元。二是牡丹卡匯款,沒有匯款的手續費用。
網上銀行:每筆最低5元,最高為50元。
到賬時間:靈通卡匯款24小時內到賬,牡丹卡匯款3~5個工作日到賬。
■中國農業銀行
手續費用:分為存款匯款和電子匯款兩種,存款匯款最低手續費1元,超過1000元,按0.5%收取費用。由於國內很多地區目前還沒開通收費服務,所以還可以暫時享受免手續費的優惠。電子匯款最低手續費1元,超過l00元按1%收費。
網上銀行:與櫃台式匯款收費相同。
到賬時間:即時到賬。
■中國銀行
手續費用:該行的匯款手續費是匯款金額的0.1%,最低限額為5元,最高限額為500元。即匯款金額在5000元以內的匯款手續費均為5元,5000元以上按匯款金額的0.1%收取手續費。
到賬時間:第二天到賬。
■建設銀行
手續費用:最低手續費1元,最高手續費為50元。
網上銀行:每筆最低1元,最高不超過30元。
電話銀行:每筆最低1元,最高不超過40元。
到賬時間:分兩種情況,如果匯款的銀行是在聯網城市,匯款後兩小時即可到賬;否則,需3~5個工作日才能到賬。
■交通銀行
手續費用:同行之間匯款,收取0.05%手續費,最低10元,最高50元;跨行匯款收1%的手續費,最高收取50元。
到賬時間:即時到賬。
■招商銀行
手續費用:分為兩種,一種是快速匯款,最低手續費5元,超過1000元,按0.5%收取費用,適合l萬元以內匯款金額。另一種是電子匯款,最低手續費10元,匯款手續費為匯款金額的1%,最高為50元,適合1萬元以上匯款金額。
網上銀行:每筆收費5元,跨行匯款收費10元。
到賬時間:快速匯款即時到賬,電子匯款到賬時間為2~3個工作日。
■光大銀行
手續費用:手續費為匯款金額的0.5%,最低為2元,最高為20元。
到賬時間:即時到賬。
■華夏銀行
手續費用:手續費為匯款金額的0.1% ,最低1元,最高10元。
到賬時間:即時到賬。
■郵政儲蓄
手續費用:按匯款金額的0.5%收取費用,最高50元。
到賬時間:即時到賬,除少數偏遠非聯網地區。
■其中,交通銀行跨行匯款與郵政儲蓄手續費收取的方式是從本金中直接劃扣。
郵政儲蓄:
標准收費:2¥ 回執:1¥
⑦ 中國銀行發展史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1912年由孫中山批准成立,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目前,中國銀行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化的銀行,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業務包括傳統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在內的全面的金融服務。
從中國銀行成立到1949年建國的37年間,中國銀行最先是國家的中央銀行,之後成為了一家國際匯兌銀行。從建立初的一家私有銀行起步,中國銀行在艱難的環境中開拓市場,樹立信譽,體現出了創業精神。在隨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銀行面對政局變幻和中外銀行之間的激烈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各種問題和壓力做斗爭。解放前的中國銀行以其優良的業績在中國銀行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現代銀行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從1949年開始,中國銀行成為國家唯一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通過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94年金融體制改革之後,中國銀行成為了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分別在香港和澳門成為發鈔行。
中國銀行的主營業務是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包括了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機構業務。公司業務在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之上,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零售業務主要針對銀行的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長城卡之上的全套服務。而金融機構業務則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諸如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迎合國際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銀行在鞏固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基礎上又將經營領域擴大到投資銀行和保險業務。中銀國際作為中國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全資附屬機構已經成為中國在海外最為成功的投資銀行,擁有最長的歷史、最多的管理資產、最廣闊的分銷渠道及最富有經驗的專業人才。中國銀行還在不斷努力發展成為可提供全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化大銀行。
為了提高競爭優勢,中國銀行從2000年初開始圍繞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2001年,中國銀行成功地重組了香港中銀集團,將10家成員銀行合並成立當地注冊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7月25日,重組後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
2002年,中國銀行繼續成為中國利潤最高的銀行,實現撥備和消化歷史包袱前營業利潤5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1%。扣除中銀香港上市收益,實際經營利潤472億元。截止2002年末,中國銀行集團資產總額為35,939億元人民幣,所有者權益為2,197億元人民幣;境內機構共計12,090個,在2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境外機構共計581個; 員工總數為192,468人。在《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的排名中,中國銀行列第11位;在《歐洲貨幣》雜志按所有者權益排名的全球新興市場250大銀行中, 中國銀行名列榜首。
近年來,中國銀行的聲譽、地位穩中有升。中國銀行連續14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2002年分別被《歐洲貨幣》和《資產》評為「 中國最佳銀行」 和「 中國最佳國內商業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2002年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2002年中國最佳外匯銀行」;中銀香港重組上市後, 榮獲《投資者關系》「最佳IPO投資者關系獎」和《亞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獎」等10個重要獎項。
2002年2月5日,中國銀行迎來了九十華誕。九十年的風風雨雨,打造了中國銀行享譽海內外的卓著聲名,鑄就了中國銀行信譽至上、銳意創新的優良傳統。中國銀行將繼續改革創新,不斷追求新的成功。承載著九十年歷史的中國銀行必定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譜寫新的更壯麗的歷史篇章。
⑧ 銀行歷史記錄指什麼
就是指你以前的消費和存取款記錄。方便對賬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