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區別嗎 是一個地方還是倆地方
是一個地方。
現在兵馬俑景區實行一票制(包括秦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百戲俑坑博物館和石鎧甲俑坑博物館)。
㈡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陵哪一個更值得一看有什麼區別
1.秦始皇陵還沒有挖掘,可看性幾乎沒有,兵馬俑博物館展出的是已經挖掘版出來的部分權兵馬俑。值得
一看,可以看到千年以前的親過勇士栩栩如生,雖然破壞了不少,但是還是有可看性。最主要你看
外國人來了誰去看始皇陵,都是看兵馬俑的。
2.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臨潼縣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
奇跡」,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拓展】秦兵馬俑博物館重見天日:1973年3月29日,這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當時,上級
號召打井抗旱,西揚村決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這里地處驪山沖擊扇前緣,歷經山洪
泥石淤積。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
上了老磚瓦窯。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於露出了「兵馬俑」寧靜的
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幹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土的
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他急忙告訴大家停止打井,匆匆趕往縣城文化館報告,
就這樣,兵馬俑被發現了。
㈢ 秦始皇博物院和兵馬俑不是一個嗎
是一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自1979年10月1日開館以來,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經過艱苦創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3)陝西歷史博物館和秦始皇博物館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一處規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這一陶俑坑是當地農民在抗旱打井過程中發現的。隨後,考古工作者同當地農民一起進行了勘探、清理。經探測,整個陶俑坑東西長110米,南北寬60米,深46米至6.5米,總面積為12600平方米。
從1974年7月開始,考古工作者在陶俑坑的東端,已經試掘清理了南北60米、東西16米、深4.6米,約1000平方米的范圍。發現東面有5個斜坡門道。
進門後,南北寬達60米的地面上整齊地排列著3列72路橫隊,共216個武士俑,臉面一律朝東。武士背後,整齊地排列著蔚為壯觀的40路縱隊。因為當時挖掘面積東西長只有16米,40路縱隊武士俑只出土一小部分,計有314個,陶馬24匹。
為了掌握整個陶俑坑的全貌,考古工作者又在坑的中部,即距東面100米處局部試掘。中部出土的兵馬俑,似為東面40路縱隊的延伸部分。據估計,此坑出土和未出土的武士俑約有 6000左右,呈現出一個完整的軍陣場面。
從當時已經發掘的部分看,武士俑和車騎有規律地間隔並對稱地排列,陣容嚴整。武士俑形體身高1.82米,身著戰袍鎧甲,挾弓箭,或手執劍、矛、弩機等鋒利的實用兵器。
雄駿的陶馬形體大小也與真馬相似,以4匹為編組,拖一輛戰車,這些生龍活虎的武士和駿馬集結的軍陣場面,再現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縱橫馳騁,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破滅六國,統一中國的雄偉恢宏的圖景。
㈣ 中國歷史博物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哪個更好
這兩個博物館很難復說哪個更好。制但是可以有側重點:
1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就整體而言比陝西歷史博物館豐富,主要是其收藏了大量全國的文物,而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要是陝西本省的文物。
2 就中國古代的歷史而言原始社會兩個博物館不相上下,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許多「北京人」的歷史資料。而陝西歷史博物館則有「藍田人」和「半坡人」。奴隸社會而言,中國歷史博物館擁有不少夏商的文物,而陝西歷史博物館有許多周朝的文物。從封建社會來說,中博在五代以後的藏品其種類和價值要高於陝博,但戰國/秦/漢/隋/唐的藏品,陝博則最為豐富。
3 選擇:如果你希望看到的東西豐富而廣泛。如地域/種類等,選擇中博,如果你希望看到中國古代社會的輝煌,尤其是封建社會,可選擇陝博。
以上是個人游覽以後的看法。
你說的許多珍貴文物,國內主要的還報存在當地博物館。有很少數交給國家博物館.
㈤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與秦陵地宮的區別與共同點
秦陵地宮現在還沒打開。沒法比較。
該不該驚醒地下的君王新中國成立後對帝王陵寢是否開掘爭論不絕,文物總局強調「保護第一」
「我們的態度很明確,就是保護第一。」12月1日,國家文物局信息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專家建議30年—50年內不發掘
「這次勘探,和發掘秦陵沒有任何關系。近30—50年內,這個問題要放一放。」趙化成說。
趙化成認為不主張發掘的主要原因是現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過關,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最難保護的如絲綢、壁畫、漆器,青銅器好一點,但也會生銹。有機物的保存最成問題。」趙化成舉例說,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帛畫,都不能完全保存如初。「發掘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破壞。」
「秦陵史料記載中有『上具天文』,很可能就是壁畫。此外,還可能有漆器、銅器等陪葬品。」趙分析。對於帝王陵寢和王朝都城等大規模遺址,趙化成介紹,國家文物局的精神是一般不主動發掘,搶救性發掘為主。「現在到處搞基建,搶救性發掘任務那麼重,有什麼必要發掘帝王陵寢呢?」
科技部信息處景貴飛也強調,此次勘探決不是發掘秦陵的前奏。談到與這次秦陵勘探相關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規劃》,景貴飛說,這個公園雖然是對考古資源的一種開發,但「首先是保護性的,把地征進來,好保護。」「1997年國務院下了文件,強調不發掘帝王陵寢。」
技術不過關,眼下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我們的文物保護技術其實是和世界同步的,很多項目,比如說兵馬俑保護,就是和外國聯合在做,而且我們在一些本土出土文物的保護上還有獨到之處。」趙化成介紹,國外文物大國如義大利和埃及,對於大型遺址也採取保護第一的態度,「向世界直播的機器人探測的金字塔,只是較小的一座。」
對於技術問題,少數學者也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文物地下長期存放,也未必保護得好,挖出來保護更好。」針對這種看法,趙化成說,「我曾問過專搞文物保護的工作人員,有些東西現在看上去保護得可以,以後有啥變化誰也說不準。比如噴保護膜,暫時是好了,長期來看卻有害。」
定陵之後再未開掘帝陵
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遊、文化資源,自然會激起開發的興趣,而且常常是難以遏制的。而保護和發掘之間的爭論,也從未止息過。趙化成介紹,這裡面除了資源所在地的利益驅動,還會摻雜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等影響。
根據《光明日報》1999年1月18日采訪趙其昌的報道,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範文瀾、張蘇等向政務院提交《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消息傳出,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直接找到吳晗,告以當時我國的考古水平不足以發掘陵寢、進行研究和保護文物。無奈信奉「古為今用」的歷史學家們和文物界專家爭論不下,最後提請周總理裁決,周總理批示同意,「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28歲的趙其昌擔任發掘工作隊隊長。
由於偶然的原因,進展遲緩的長陵發掘轉移到定陵,1957年5月,使用鐵鏟、手電筒等工具,人們打開了定陵地宮,取出了絲綢、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艷麗的絲綢很快變得類似樹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來,萬曆皇帝的屍骨被紅衛兵焚毀,30多年以後,發掘報告才完成。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發掘長陵,周恩來予以否決。
作為文物大省的陝西省,對發掘帝陵的興趣自然更為切身。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占明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末,他步入文物考古行列,聽省文管會的老同志講,「文化大革命」前挖乾陵的一切准備工作都做好了,時任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喜歡唐文化的武伯倫率先倡導,時任社科院院長的郭沫若聞知陝西發現乾陵地宮陵道並計劃開挖的消息後,特別興奮,盼望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傳說保存在地宮內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手跡。於是他打算以與周總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長的身份說服周總理。但當他講完開挖乾陵的好處及必要性後,周總理只說了一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郭老失落之餘,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的詩句。
希望幽宮重啟的興趣,在一些考古專家身上也存在。趙化成介紹,少數老專家主張開掘秦陵,「主要是搞了一輩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宮里到底有什麼。」這次的勘探地宮,對於這種興趣也是一種補償。
陝西多次提出「搶救性發掘」
根據媒體報道,「文革」之後,陝西省還曾於1986、1994年提出發掘乾陵;2000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對這些計劃,國家文物局堅決否決。
陝西提出「搶救性發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處於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以及屬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毀損文物等。趙化成對此說:「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其實,這次勘探發現秦陵地宮保存相當好,抗震性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
《西安旅遊網》推薦的「考古旅遊」形象地說明了陝西對於帝陵發掘及其經濟效益的興趣。「考古旅遊」的內容除了參觀帝陵考古發掘現場,還包括「專家指導模擬試掘」和「模擬發掘」。
此次秦陵高科技勘探,據景貴飛介紹,是秦始皇陵遺址公園項目的前期部分。記者拿到一份《秦始皇陵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提出項目建設資金由陝西省政府自籌1.5億元,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貸款2.53億元,不足部分1.5億元申請國家計委予以補助。
報告稱,「項目的實施將對地方經濟產生巨大的帶動效應。按照陝西省1998年旅遊產業調查得出的有關數據,項目產生的外部經濟效益是其直接門票收益的6-8倍」,至於門票收入,「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20餘年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為參照,按低限值粗略計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門票價格100元/人,參觀人數按秦俑館人數(180萬人/年),每年收入為1.80億元,加上秦俑館收入,10年累計收入達到22.69億元(平均年收益按5%逐年遞增)。其他收入按門票收入的30%計算。另外,還可累計增加地方相關產業收入136.14億元,「對提高陝西旅遊業整體水平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文物資源也可「虛擬開發」
對於文物資源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景貴飛有自己的看法。「保護不是說徹底不動。埋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是保護?應該是有效利用而不破壞。」景貴飛舉了美國「恐龍文化」的例子:「他們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恐龍考古資源,卻藉此在全世界賺錢。還有『石器時代』這樣的網路游戲,也是對考古資源的利用。我們的秦陵等資源為何不能進入文化傳播,比如作為電腦游戲的主題?」
此次高科技勘探的成果,可能實現景貴飛所說的「展示」「利用」。遙感組組長譚克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提到,「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說這次探測結束以後,把這次探測的包括地宮以及整個陪葬墓、陪葬坑整個陵墓的布局、結構虛擬下來,做成一個虛擬的秦始皇陵墓,然後參觀的時候也可以看,買回去光碟製作完了以後,也可以進行觀賞,就是進行虛擬的漫遊。劉士毅也提到了「機器人探測」的設想。
㈥ 弱弱的問一下:陝西省博物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有什麼區別
大家常去的,免費派票的是在西安市小寨東路91號那個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最值得去的
㈦ 西安博物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 有什麼區別
歷史多是體現當地各種物件等,博物與當地無關,外地轉來的也包括在內……
㈧ 西安博物館和陝西博物館哪個好,有何不同
個人覺得陝西博物館好,其中羅列的東西更多,更具有文化色彩。內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㈨ 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不是秦始皇乘坐的馬車
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長15.5,口徑5.9厘米。唐代器具.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內理雕琢而成容。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鎮館之寶--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8.5厘米,口徑2.3厘米,唐代器具。銀壺1970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造型採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狀,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鎮館之寶--鸚鵡紋提梁銀罐: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唐代器具。
鎮館之寶--鴛鴦蓮瓣紋金碗:高5.5,口徑13.7,足徑6.7厘米。唐代器物。1970年出土於陝西西安。
㈩ 陝西省博物館與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同一展館么
陝西省博物館與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同一展館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1950年改稱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6月改稱陝西省博物館。
198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在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籌建新的國家級博物館,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定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省級博物館,而升級擴建後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博物館。
(10)陝西歷史博物館和秦始皇博物館有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
精選的20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
有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築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
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陝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