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博物館的介紹
歷史博物館抄,指提供歷史、動態、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專業書籍介紹的博物館。以歷史文物保存、展示與介紹,盡量發揮現代的藝術文物,吸收世界各國古今的文化藝術並加以介紹為宗旨。在中國大陸,歷史博物館有時也被認為是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稱,在台灣省台北市另有博物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㈡ ·幫我介紹一個杭州歷史博物館的文物 (詳細點)
yhrfgh
㈢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要簡介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是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前身為1944年6月成立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50年改稱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 館,1955年6月改稱陝西省博物館。198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開始在現址籌建新館,1986年夏破土動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並定名現名。[1-2]
2008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余件。
㈣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介紹是什麼
陝西歷史博物館素有「給我一天,還你萬年」之稱。
位於西安市小寨東路號的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陝西省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個王朝的都城,歷時達1100多年之久,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因此西安也成為了全國十佳旅遊城市。
無論在博物館的建築、內部設施或陳列的展品面都是高水平的,陝西歷史博物館都堪稱中國博物館之最。這座由我國著名女建築師張錦秋設計的建築,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反映一個博大、輝煌的時代風貌,既體現了13朝古都的帝王氣勢,又兼收並蓄傳統園林和民居的設計手法。主題建築整體採用黑、白、灰等淡雅的色調,創造了一個庄嚴、質朴、宏偉,具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氛的現代空間環境。
這里館藏文物多達37萬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除了常規陳列外,館內還經常不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
㈤ 故宮博物館的文物資料
概述
故宮博物館最早是清初皇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在遼寧省沈陽市舊城中心。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建築90餘所,300餘間,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琅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我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歷史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 則稱盛京宮殿、陪都宮殿或留都宮殿等。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一六三六年,後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一百餘座,屋宇五百餘間,佔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作為滿漢建築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範例,沈陽故宮既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和旅遊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建成於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7)。清順治元年(1644),清政權移都北京後,成為「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於此,並有所擴建。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則稱盛京宮殿、陪都宮殿或留都宮殿等。
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一六三六年,後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一百餘座,屋宇五百餘間,佔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滿漢建築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範例,沈陽故宮既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和旅遊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故宮的創建有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背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發祥於中國東北長白山林的建州女真人,在一位充滿激情的傳奇英雄——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經過三十六年的征撫,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大業。在統一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等在內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獵組織牛錄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佐領),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參領),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都統),是為一旗,共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全民入旗,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將女真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等融為一體,使原分散的女真各部變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機勃勃的社會機體,為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登上歷史舞台做好了一切准備。一六一五年,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後金),自稱撫育列國英明汗。後經過薩爾滸之戰、開(原)鐵(嶺)之戰、沈(陽)遼(陽)之戰、廣寧之戰等多次大捷,金國國勢日盛,都城也幾經遷徙。
一六二五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並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一六二六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又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族,於一六三六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
迄皇太極逝世止,幾度歲月滄桑,多少風雲變幻,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一六四三年,皇太極與庄妃所生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此時清朝已足以與明朝抗衡而一爭天下。一六四四年,八旗軍縱橫捭闔,一舉攻佔北京而定鼎中原,確立了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權。
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一六七一年至一八二九年的一百五十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十次東巡故里,拜謁祖先陵墓的同時,還要瞻仰先皇使用過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一抒自己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
因此,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建築介紹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 3個部分。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大政殿於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殿為八角重檐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台基上,繞以青石欄 桿,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正門前金龍蟠柱,殿 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中路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分前後3個院落。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左圖);後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築。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政殿(右圖)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庄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崇政殿(左圖)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於後金天聰時,是清初朝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後有出廊,圍以石雕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
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後是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五宮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繞以高牆,獨成一座宮院。鳳凰樓建於後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後,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樓為三層歇山式,深廣各3間,四周有圍廊,頂蓋黃琉璃瓦綠剪邊。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大清門(右圖)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五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彩琉璃鑲造。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戲台、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校馬場。
文溯閣(左圖)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重□硬山前後出廊式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御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沈陽故宮在清朝滅亡後,被辟為博物館,是中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先後稱為沈陽古物陳列所,奉天故宮博物館,國立沈陽故宮博物院,故宮陳列所等。1949年以來,對故宮的建築進行了全面的維修。1955年命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㈥ 國家博物館里有什麼著名文物
1、人面魚紋陶盆
此彩陶盆呈紅色,口沿處繪間斷黑綵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發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
前額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
2、大盂鼎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先後為當地鄉紳郭氏、縣令周廣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蔭等所有,1951年潘氏後人潘達於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而另一尊同為盂所鑄之鼎,形制略小,習稱「小盂鼎」,器上銘文涉及西周與鬼方之間的戰事,但此器在輾轉收藏的過程中已不見蹤跡,僅於著錄中保存銘文拓本。
3、三星塔拉玉龍
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雲、閃電等等。
4、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為一隻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塗白,並用黑線條清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
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並刻劃符號等。白鸛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鸛身微微後仰,頭頸高揚。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5、子龍鼎
子龍鼎,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周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雕式饕餮紋,足上端飾高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凸弦紋。
㈦ 歷史博物館物品介紹
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歷史博物館。1912年籌建。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1945年 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1959年9月建成,1961年7月1日開放。 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國家重要的文物收藏機構,收藏文物共32萬多件,珍本圖書1000多種。其中有河南安陽出土的重達875千克的商代司母戊鼎,是已發現的最重、最大的青銅器、陝西眉縣出土的西周盂鼎,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賞賜貴族盂1709個奴隸的史實。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至順三年銅銃,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火炮。珍貴的古書畫有宋人《大駕鹵簿圖》卷、宋人摹梁元帝《職貢圖》卷、明代的《皇都積勝圖》卷和《南都繁會圖》卷、清代的乾隆《南巡圖》卷、《潞河督運圖》卷、《清朝禮器圖》冊、《鴻雪因緣圖》冊、《清代學者像傳》等。 「中國通史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陳列從170萬年前的原始群時代起,至公元1840年止,按照社會發展分期,又按中國歷史朝代排列,分為原始社會部分、奴隸社會部分和封建社會部分,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文物9000餘件。通過陳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歷史比較全面的發展過程。 原始社會館陳列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等材料。有10萬年前的丁村人階段的人類化石,還有2萬年前山頂洞人的頭骨化石、石器和骨針;1萬年前到6000年前的石鏃。骨鏃和陶制、石制的網墜;黃河流域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粟粒,長江流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粒,以及石鐮和石鏟、陶器、玉器等。奴隸社會館陳列有青銅工具和青銅禮器和商代原始瓷尊等。封建社會館陳列有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的有關文物和鐵制生產工具等。陳列品中還有許多典籍、契約、地圖、畫像、手札等,介紹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經歷和成就。 中國歷史博物館還舉辦各種臨時展覽,每年觀眾超過百萬人次。「中國古代文明展覽」曾赴義大利、南斯拉夫展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展」曾赴日本展出。 該館出版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中國歷史博物館》、《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古代史常識(專題部分)》、《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掛圖》(歷史地圖)、《中國近代史參考圖錄》等書著、圖錄。
記得採納啊
㈧ 中國歷史博物館簡介
國家綜合性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館址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
。前身是1912年7月成立的北京歷史博物館,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
史博物館,1930年更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1934年4月
改為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1949年仍定名北京歷史
博物館,1959年遷入館址,並改用今名。現館藏文物三十餘萬件
,代表性藏品如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鏤
空高柄黑陶杯,夏、商、西周、春秋時的銅爵、原始青瓷尊、「
虢季子白」銅盤、蟠螭紋銅 ,戰國、秦、漢時的錯金銀雲紋銅犀
尊、「中國大寧」神獸銅鏡、擊鼓說唱陶俑、綠玻璃碗、彩綉雲
紋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甘露元年」青瓷燈、彩繪畫像磚
、青瓷仰覆蓮花尊,隋、唐、五代的白瓷龍杯、雞首壺、綠釉陶
俑、三彩駱駝載樂俑、白釉蓮瓣座瓷台燈、鎏金觀音銅造像,遼
、寧、金、元時期的倪雲林設色山水圖軸、宋代各名窯瓷器,明
、清時期的瓷器、康熙朝服等。基本陳列為中國通史陳列,不定
期舉辦如敦煌文物展覽、望都漢墓壁畫展覽等專題展覽。出版有
《簡明中國歷史圖冊》、《中國古代銅鏡》、《中國體育史文物
資料》、《長沙出土漆器圖案選》、《河北望都漢墓壁畫》、《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等畫刊圖冊。
㈨ 華夏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館內陳列的古陶瓷有商、西周、春秋戰國之陶器,三國兩晉南北朝之青瓷,隋唐之唐三彩,宋代名窯珍品、宋代潮州窯瓷器,元明清官窯之青花、琺琅、粉彩、五彩瓷器,現代「紅色官窯」瓷器,濃縮了華夏幾千年的陶瓷文化,展示了中國陶瓷文明的輝煌歷程。經國內專家確認,其中屬國家級藏品的有數十件。在這里,從商代的原始陶器,春秋戰國的黑陶,隋唐時期的各種瓷器物件,名貴稀有的宋代官窯瓷,成就非凡的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宮廷御品,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部分特供專用瓷,包羅廣泛,歷史上各個時代不同窯口的瓷器基本上都能夠見到,它們濃縮了華夏幾千年的陶瓷文化,展示了中國陶瓷文明的輝煌歷程。豐富的實物藏品、國家級藏品幾十件、國寶級十幾件,為人們的研究、學習、鑒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梧桐引得鳳凰來,好酒不怕巷子深,華夏歷史博物館一定能成為文物專家、收藏愛好者以及各界人士的識寶、鑒寶、賞寶的歡樂殿堂,以它獨有的豐姿,為潮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亮麗的色彩,為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事業添磚加瓦,為傳播燦爛的華夏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華夏歷史博物館以豐富的文物藏品,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古代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與華夏幾千年古老悠久的輝煌歷程。以一層為精品區。國內文物鑒定「泰斗」史樹青先生為該館題名,原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呂濟民、故宮博物院長李輝柄等20多位專家學者對該館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館藏品豐富,單國家級藏品就多達幾十件,歷史內涵深厚,堪稱全國民辦博物館之最。
㈩ 杭州歷史博物館文物介紹
館內展廳共抄分三層 ,主要由襲一樓的原始社會——南北朝時期展廳、隋唐五代時期展廳、運河廳,二樓的兩宋時期展廳、元明清時期展廳、百年老店、臨時展廳, 三樓的郵票展廳、書畫廳組成。陳列品以歷年杭州出土的珍貴、精品文物為主,全面又重點地反映了杭州的歷史面貌,並運用先進的聲、光、電技術豐富展示效能,營造出了感性直觀的游覽認知氛圍。
http://www.hzmuseum.com/category/col_list.php?cate=1
官網 裡面有詳細的文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