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齊桓公當政時有什麼歷史事件
齊桓公稱霸
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B. 齊桓公有什麼歷史功績
為:
推動了齊國的社會發展。他組織中原各國抵禦戎狄等落後部族的侵擾,捍衛了華夏先進文化免受摧殘。
C. 齊桓公稱霸的歷史
背景: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互相吞並,想要取得號令天下的霸主地位。
至於「尊王攘夷」的旗號是因為北方的少數民族騷擾中原,威脅王室與諸侯,這是為其找的正義的借口,也是為了收買人心
D. 齊桓公稱霸的主要事例
齊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到公元前前643年10月7日,齊桓公一直稱霸,共38年。
春秋初年,各國的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關系:一是華夏對夷狄,二是諸侯對周天子,三是諸侯對諸侯。齊桓公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後,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首先拉攏宋、魯兩國,接著把鄭國也爭取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這時,戎狄勢力很盛,對華夏族的一些小國有極大的威脅。魯閔公元年(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前660年,狄又破衛(今河南淇縣),衛人連夜棄城而逃,逃過黃河的只剩七百三十人。桓公把他們和共邑(今河南輝縣)、滕邑的人集中在衛國曹邑(今河南滑縣西南),總共只有五千人。齊於是出兵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這就是《左傳》閔公二年所說的「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在狄人伐邢的戰爭爆發時,管仲極力諫言,明辯華夷,促齊出兵相救,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詩》雲:『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左傳》閔公元年)。在古代,各族之間的斗爭是一種存亡的大事,而當時華夏族內的利害沖突,減弱了其對戎狄的抵抗力量。面對這種危機,管仲提出了「同惡相恤」和「諸夏親昵「的號召,使齊國聯合了華夏各國,擊退了戎狄的進攻,把一些小國從戎狄的蹂躪下拯救出來,從而提高了齊國在中原的威信
齊桓公在召陵與楚結盟後,事實上楚國承認了齊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齊桓公安定了周王室後,為了鞏固這一勝利,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在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召集魯、宋、衛、鄭、曹等國開會,周襄王也派周公宰孔參加,賞賜祭肉給桓公,並且附帶一個命令說:「以爾自卑勞,實謂爾伯舅無下拜,」而管仲卻跟著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禮而有的,如果齊桓公不尊守禮的規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尊守禮,那麼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無怪桓公聞管仲之言而懼,結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國語·齊語》說:「諸侯稱順」。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霸主。霸者,亦作伯,《一切經音義》卷二引賈逵曰:「霸,把也,言把持諸侯之權也。」
在「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之際,霸者之出,則是一件大事。但是,霸者的本義卻不僅止於抵抗北方戎狄和南方的楚國。齊桓公霸政的根本精神,主要在於維護過去的邦國制度,也即為了防止諸侯國內部矛盾和危機的發生。魯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陽谷之會時,《公羊傳》僖公三年記載桓公之言曰:「無障谷,無貯粟,無易樹子(《穀梁傳》僖公九年傳,范注雲:「樹子,嫡子。」),無以妾為妻」,障谷或以鄰國為壑,或斷鄰國的水源,貯粟,則不通有無最易危害邦國的安全和存亡。那時國小,一水可能流過數國,上游國家障谷,下游國家便要斷絕水源;反之,上游國家便要積水,都足以影響生產。《戰國策·東周》的「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便是障谷的具體說明。由於國小,一有飢荒則非求助於鄰國不可,鄰國不救,便會有舉國無炊的危險。齊桓公為了維系邦國的存在,所以首先提到「無障谷,無貯粟」,因為這是關繫到民生的基本要政。至於廢嫡立妾都與西周邦國禮法不合,這是內亂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得不加以禁止。所以六年後的葵丘之會,桓公「壹明天子之禁」時,又重復「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均見《穀梁傳》僖公九年)。三百年後,孟子述「五霸,桓公為盛」(《孟子·告子下》)時,條舉葵丘之盟的五項命令,與《公羊》、《穀梁》皆合,這才是齊桓霸政精神之所在。所以,桓公身死,齊侵魯,魯使展喜犒師,答以不恐之故也說:「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糾合諸侯是要繼承和發揮諸侯子孫「世世無相害」的傳統。只是周成王的盟誓,由於東周以後天子衰弱,這個禁令也只有由諸侯來「壹明」了。《左傳》襄公十一年范宣子主盟時所說的:「載書曰:
凡我同盟,毋蘊年,毋雍利,毋保奸,毋留慝」,大概也是繼承了霸政精神,承襲齊桓而來。
E. 正式建立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歷史事件是()
C.葵丘會盟
簡介: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不久,回又擁立太子鄭為王答,即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襄王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
F. 關於齊桓公的小故事
1、鄄地會盟
齊桓公六年(前680),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
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
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2、檉之會與重建邢衛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3、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射殺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
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4、庭燎招士
春秋時期天子和國王在接待外國使者或商討國家大事時,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這是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齊桓公因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過後,沒有一個賢士前來。
這時,東野那裡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桓公譏笑說:「會九九算術也能算一技之長嗎?齊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是。」
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不算什麼,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桓公深感有理,便設庭燎之禮接待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
5、風馬牛不相及
楚大夫屈完質問齊軍後,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也歷數楚國不向周天子納貢等罪狀,屈完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進貢。」
屈完走後,齊國和諸侯聯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
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
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憑武力的話,我們楚國以方城(楚長城)作城牆,用漢水作濠溝,你們就是再來更多的軍隊,也未必打得進來。」
聽屈完說得挺強硬,齊桓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認了錯,答應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G. 關於齊桓公的故事有哪些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射殺小白內,小白詐死,提前容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H. 齊桓公稱霸經歷的戰役
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I. 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春秋時期的管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齊桓公的政敵。齊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長齊襄公。齊襄公是一個喪失人倫的衣冠禽獸,把齊國搞得一塌糊塗,使齊國政治潛藏著極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機。諸公子紛紛逃亡,以避災難。公子小白與心腹鮑叔牙投奔莒國,弟弟公子糾則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魯國。不久,國內發生政變,齊襄公被殺。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得知消息後,分別由他們所居的國家派遣軍隊,護送他們回國。兩兄弟誰先回到齊國,誰就能成為國君。為了幫助公子糾奪得齊國君位,管仲單人匹馬馳向通往莒國的大道,奮力追趕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裝恭順,上前拜見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發一箭,直向小白心窩射去,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從車上栽了下來。管仲大喜過望,急忙策馬而逃。管仲趕上公子糾的隊伍後,把事情對公子糾講了。他們以為政敵已除,於是便從容不迫地向齊國進發。但是當他們趕到齊國首都臨淄時,卻得知小白已經登基為國君了。
原來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帶的銅鉤上,便幸運地躲過了劫難。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於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聲,口吐鮮血,栽下馬去,瞞過了管仲。然後他們抄小路疾馳回國,搶先登上了國君的寶座。魯國軍隊見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門,哪知齊國早有防備,魯軍大敗而回。
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後,要封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極力推薦管仲,他對齊桓公說:「管仲之才,勝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圖,非管仲莫屬。」齊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曠世奇才,又見鮑叔牙竭誠推薦,於是決定捐棄前嫌,重用管仲。為了能讓管仲回國,齊桓公派人對魯國國君說,殺掉公子糾,縛送管仲回國,以報一箭之仇。若不應允,即興兵伐魯。魯國弱小,只得照辦,殺了公子糾,把管仲捆綁起來,裝入囚車,送回齊國。管仲自以為必死無疑,他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大義凜然,泰然處之。哪知當他被押進宮廷時,齊桓公快步走下座位,親自為他松綁,當即拜他為宰相。齊桓公的這一舉動使管仲深受感動,從此他盡心輔佐齊桓公,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結果齊國大治,國力大增。管仲又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存邢救衛,九合諸侯,最後終於稱霸天下,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首。
J. 齊恆公稱霸被周天子承認的歷史事件
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回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答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其實周天子想不賞都不行,,那時的周天子就相當於是日本天皇,,就相當於傀儡,,誰都表面敬他,,可是誰也不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