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什麼是遣唐使 2、列舉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件
來唐朝交流學習留學做官等外國使者
7世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唐與新羅形成冊封與朝貢關系,崔致遠12歲入唐,18歲進士及第,28歲離開唐回到韓國,被韓國學界尊為「漢文學鼻祖」,因此牌位被供奉在韓國成均館大成殿內
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奈良飛鳥寺,如今是考古發掘現場,645年,一場政治變革發生在這里,結束了大豪族壟斷政權,開始了大化改新,中央集權,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大化也是日本天皇模仿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年號
663年9月,日本水軍救助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的百濟舊部,在朝鮮半島中部白江口遭遇唐水軍,日軍800艘戰艦4萬人對唐軍170艘戰艦7千人,以日本損失400艘戰船近萬人而告終,在感受唐朝強大後,日本加快學習唐朝腳步
奈良平城京歷史博物館譴唐使船模型,整個唐朝時期,日本共派出19批譴唐使學習唐朝方方面面
中國書法藝術在唐朝達到高峰,創立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空海大師長期在中國留學,跟著韓方明學習書法,終得顏體真傳
日本現在的文字是在漢字基礎上省略或簡化創造而來的,起初日本將漢字稱作真名,日本字母為假名,從唐留學歸國的空海大師、吉備真備等人對假名創制傳播有很大影響
空海大師在長安學習密法,後在日本大阪不遠處高野山創立佛教真言宗,如今高野山成為日本最神聖的佛教場所
應日本天皇與佛教之邀,743年,律宗高僧鑒真先後五次試圖東渡日本,因種種原因失敗,第五次航行中不幸雙目失明
753年,66歲鑒真第六次渡日,在日本弘揚佛法10年,地位極高,被尊為「過海大師」
唐玄宗時期,年輕的新羅王族金地藏放棄安逸生活,乘船涉海來到中國,到處遊方,看準了池州九華山,入山修行,住在岩洞,過著清苦的禪修生活,去世後民間留下很多關於他的神奇傳說
除了日本和新羅,與唐朝交流的還有南亞、東南亞、非洲等地,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港是唐對外貿易最大港口,每年外國商船有四千餘艘在這里停靠
671年,唐高僧義凈從廣州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去印度求法,在印度周遊佛教聖跡,在印度那爛陀寺學習十年,685年從海道東歸,在南海滯留十年,於695年回到洛陽,在南海期間寫下了兩部巨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述了從貞觀十五年(641年)往後40多年裡57位僧人到南海、印度游歷求法的事跡,;另一部是《南海寄歸內法傳》,現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主要記述印度與南海地區佛教社會生活和發展狀況
在義凈之前,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去印度求法的高僧玄奘法師,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游學天竺各地,16年後回到長安,撰有《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重要資料
『貳』 西安為什麼沒有皇宮
西安有皇宮。
只是大部分被毀,西安的宮殿大都焚於戰火,目前還有紅光路西段阿房宮遺址、未央區漢長安城遺址、二馬路唐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具體如下:
1、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不僅奠定了中國的宮殿建築制度,而且對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宮殿建築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城無論是宮殿布局還是與郭城的位置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宮。
參考鏈接:網路-大明宮
『叄』 平城京歷史博物館 HEIJO KYO HISTORY MUSEUM怎麼樣
意外經過的神社,在日本其實有太多太多了,路邊,大樓下,都會發現得到。而且都很漂亮
『肆』 唐朝與日本新羅的交流主要走哪條路線
7世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唐與新羅形成冊封與朝貢關系,崔致遠12歲入唐,18歲進士及第,28歲離開唐回到韓國,被韓國學界尊為「漢文學鼻祖」,因此牌位被供奉在韓國成均館大成殿內
663年9月,日本水軍救助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擊敗的百濟舊部,在朝鮮半島中部白江口遭遇唐水軍,日軍800艘戰艦4萬人對唐軍170艘戰艦7千人,以日本損失400艘戰船近萬人而告終,在感受唐朝強大後,日本加快學習唐朝腳步
奈良平城京歷史博物館譴唐使船模型,整個唐朝時期,日本共派出19批譴唐使學習唐朝方方面面
日本、新羅的僧侶也來到中國,其中新羅高僧金地藏最為出名,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唐玄宗時期,年輕的新羅王族金地藏放棄安逸生活,乘船涉海來到中國,到處遊方,看準了池州九華山,入山修行,住在岩洞,過著清苦的禪修生活,去世後民間留下很多關於他的神奇傳說
中國佛教界從唐宋元明到大清,慢慢認定這位金喬覺和尚(新羅國和尚)是地藏王菩薩在九華山示現,九華山之所以成為佛教聖地,說穿了是因為金喬覺在九華山完成了他從人到神整個蛻變過程的場所,九華山因為金地藏成為佛教四大道場之一,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是金地藏誕辰,很多寺院在這一天舉行地藏法會,以示紀念,很多韓國佛教信徒也來九華山紀念這個來自他們家鄉的高僧大德
『伍』 西安與奈良的歷史淵源
奈良對於日本歷史就像西安對於中國歷史一樣具有重要意義。奈良古稱大和,約公元三世紀以此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大和國對於日本早期統一國家和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此後,由於熱心學習和大量吸收以中國為主的大陸文化,奈良作為日本當時的政治中心獲得了很大發展。日本歷史上最早的正式國都藤原京位於大和南部的飛鳥地區,於公元694年建成起用。自公元710年起,國都遷至大和北部的平城京,由此開始了奈良時代。公元八世紀遷都京都以後,奈良不再作為日本的政治中心,但作為寺廟之都,仍然繼續煥發出生機。 作為古都,奈良不及西安源遠流長,論文化遺產的豐富程度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奈良也無法與西安相比。可是現代奈良以面向未來、建設新文化首都為目標,成為文化藝術和學術研究的據點,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擁有「法隆寺佛教建築」、「古都奈良的文化遺產」兩項世界遺產,尤其是第二項以城市冠名,由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元興寺、葯師寺、唐招提寺、平城宮遺址和春日山原始森林等八處組成,堪稱世界遺產之都;1994年奈良國際研討會上編制的關於真實性的文件,成為新時期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指導原則;1999年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文化遺產保護協力事務所在奈良設立,更使這里成為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訓的一個中心。筆者曾親赴實地培訓考察,深有感觸,在此介紹他們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理念和實踐,期望可資西安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中借鑒。一 奈良町――城市格局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 奈良町是以元興寺舊境內為中心的地區,突出於奈良時代平城京東部稱作外京的地方。從街區的規模和建築體量來看,當時只能算作一座普通城鎮。這里保存著許多神社和佛寺,一些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末期到明治時代(公元1867年至1911年)的民居商鋪及當時比較規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續至今。盡管作為行政建制的奈良町已不復存在,但是作為反映奈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見證受到保護。這里不僅舊時的風貌得到較好展示,還保留著古老濃郁的市井風俗和歷史傳統。通過參觀傳統民居、工藝美術館等地方,使人對街區歷史和風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西安在1980――2000年城市整體規劃中,提出「保護明城完整格局,顯示唐城宏大規模,保護周秦漢唐重大遺跡」的基本原則,顯示出對於保護歷史上西安的城市格局和古都風貌的高度重視,成為現代我國城市規劃的一個範例。但是後來由於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對舊城區採取了積極改造的政策,許多傳統民宅、商鋪、會館遭到拆毀,這無疑是古城文化遺產的一大損失。 對於西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在2002年最新公布的《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得到了明確認定。以北院門、三學街為代表的兩個歷史文化街區是西安現存的兩個最大的明清街區,區內除了眾多的民居商鋪外,還分布著不少寺院等古跡,很有特色,與西安城牆、鍾鼓樓等明清標志性建築一起,成為古都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在實際管理和具體保護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歷史文化街區的不少地方未能成為古都風貌的亮麗風景,反而有損於西安的城市形象。 仿古一條街的建設是歷史文化街區的一種速成做法,在國外的保護實踐中卻很少見到。他們對於歷史街區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傳統式樣進行修繕翻建,在外觀上與整個街區的風貌保持一致;並且十分注意向業主宣傳這些做法的意義,以取得民眾的支持。在北院門地區,我市已與挪威合作,對幾座傳統院落進行了修繕,還對幾座近些年改建的與街區風貌不相協調的院落加以拆除,按照明清西安民居的式樣,重新設計建造,並配合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環境,為民居保護作出了示範。 二 歷史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 「奈良是美麗的地方。自然是美麗的,保存下來的建築物也是美麗的。而二者合一的地方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二十世紀初年曾經在此生活過的日本著名作家志賀直哉對奈良情有獨衷,他的話揭示了這座城市贏得人們喜愛的原因。 奈良在城市規劃中十分注重歷史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對於文物古跡的保護,設定了歷史風土特別保存地區進行管理;對於一些文物古跡的所在地區,劃歸風景地區、都市景觀形成地區等不同的限制區域中,使豐富的歷史人文環境與優美的自然環境趨向和諧統一。奈良有眾多的風景地區,都是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託。奈良公園及其周圍是體現二者和諧統一的一個突出實例。奈良公園位於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內,園內既分布著興福寺、東大寺、春日大社等幾處世界遺產,又有若草山等自然景觀。東西長四公里,南北寬二公里,林木茂盛,草地遼闊。古代這里當作神祗供養的梅花鹿,今日三五成群棲息徜徉其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甚至在古都奈良的世界遺產中,春日山原始森林本身由於古代已作為春日大社的神聖區域受到保護,體現了日本人通過自然感受神之存在的傳統,被認為是一處「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s)。 建國以後,西安在城市規劃中把秦莊襄王墓、唐長安城城牆遺址、唐興慶宮遺址、唐曲江池遺址、唐大小雁塔、明西安城牆和秦王府城牆等一批文物古跡或規劃為綠地,或辟為公園,體現了把文物古跡保護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意識,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在具體設計和實施中,有的未能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角度多加考慮,缺乏對文物遺存的展示和彰顯,未能開掘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一般的園林游樂場所差別不大。 此外,在西安周圍,特別是秦嶺山地,還散布著許多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內涵豐富、頗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例如驪山華清池風景區、長安樊川佛教文化風景區、明秦藩王十三陵風景區、樓觀台道教文化風景區等。加強這些風景區的保護和建設,對於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維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態環境都有重要意義。目前,急需對西安周邊的人文景區進行評估確認,劃定范圍,在此基礎上納入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建設范疇進行規劃、立法和管理。三 歷史公園與大遺址的保護 建立歷史公園是日本對古遺址進行保護的一種重要方式。日本有500多處古遺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廟宇、官衙、園林、道路等,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保護。歷史公園由環境建設省進行管理,國家級的歷史公園超過十多處。奈良境內的飛鳥歷史公園保存著飛鳥時代的許多遺跡,是一處國家級的歷史公園,文物古跡得到很好的保護展示。平城宮遺址因為有一座日本國家級的考古研究所――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是日本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的研究中心,因而隸屬文部省管理。關於平城宮遺址整備的實踐,集中體現了日本文物保護的思想和方法,對於我們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平城京於公元710年至784年作為都城使用,是日本模仿隋唐都城長安和洛陽建造起來的。平城宮遺址位於都城北部正中,東西1.3公里,南北1公里,佔地120公頃。在都城外遷以後,遺址大部分淪為稻田。日本政府從二十世紀初開始,通過一系列贖買,目前已取得了該遺址絕大部分土地的產權。這里在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進行了保護復原,並加以陳列展示,成為一座遺址博物館,從形式上來看,也可稱為歷史公園。 平城宮遺址上建有介紹平城宮歷史和文物遺跡的博物館,還有對考古發掘的遺址按照原樣進行陳列的遺構展示館。此外,由於日本古代主要是土木結構建築,不像歐洲的磚石結構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視對於考古遺址的保護復原,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按照考古發掘的原樣進行復制或仿製。例如,平城宮大內里的一口水井遺址,在原位置之上復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鋪石使用化學材料仿製。 第二,表現建築遺址的地面遺存和范圍。例如,對第二次大極殿復原出踏步、基壇和柱礎石;對天皇居住的內里的一組建築,採用草坪顯示遺址范圍,用修剪成柱狀的灌木表示立柱。 第三,重建或部分重建原來的建築。比如宮城的正門朱雀門,根據專家的復原方案進行了重建。 第四,使用風景規劃的方法表現遺址。主要通過種植一些對遺址不構成傷害的植物,使遺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狀態下得到保護,又利於風景觀賞。 我市的古遺址分布比較密集,尤其是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這四大遺址面積廣大,是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遺存,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屬於全世界的文化遺產。 近一二十年來,在城市化和農村經濟的大規模發展的形勢下,大遺址的保護受到巨大沖擊和挑戰。西安文物部門按照建立歷史文化公園、對大遺址進行復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目前,已對以四大遺址為首的十多處古遺址編制了保護規劃或方案。另一方面多方籌措資金,積極實施文物保護工程。特別是近年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信託基金的資助下,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保護復原工程經過中日專家的多方協商論證,得以順利實施,為今後公開展示,發揮文物在社會教育、旅遊觀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礎。但是大遺址的保護是一項牽涉到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的協同努力。希望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在當地群眾的關心配合下,大遺址保護規劃能夠盡快通過並付諸實施,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四 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的保護 日本把文物稱作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建築群落五大類,內涵比我國對於文物概念的一般界定要寬泛得多。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的劃分是日本文化財概念的顯著特徵,也像其他文化財一樣劃分等級進行保護。無形文化財是指在日本具有歷史藝術價值的表演藝術、音樂、工藝技術等無形的文化財產。民俗文化財是對於理解日本國民生活演變不可或缺的、關於衣食住等方面的風俗習慣、民間藝術以及所用的實物,分為無形民俗文化財和有形民俗文化財兩部分。從文化財中抽象出「無形」的內容與國際上對無形遺產(Intangible heritage )的確認和重視的趨勢是相一致的,使文化遺產的概念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 奈良對民風民俗的重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生動鮮活的習俗激發了人們熱愛鄉土的情感,也是旅遊觀光的一項重要內容。奈良的節令習俗「大和歲時記」是當地觀光手冊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列出40多項內容,有若草山燒山、春日大社萬燈籠、興福寺南大門遺跡上的薪能、鹿苑的鋸鹿角、萬葉植物園的春日舞樂會、春日若宮御節等風俗,都很有特色和影響。每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的正倉院珍寶展,也成為當地的一項重大活動和風習。至於每年12月31日夜在各個寺廟敲響的除夕鍾聲,元旦去寺院神社的新年參拜,更成為日本舉國方興未艾的習俗。 日本的無形文化財和民俗文化財的內涵與我們習慣上所說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是比較接近的。對於它們的保護我國顯得不如日本重視,尚未正式納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范疇。實際上,正是這些文化遺產構成我們文化大廈的基石,生動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西安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源遠流長,蘊含豐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急劇嬗變。我們自身長期以來對地方戲曲、民族音樂、傳統工藝、民間信仰、傳統民居、節令風俗也不夠重視,缺乏整理、研究和保護。近年來,通過對歷史文化的深層次開掘,西安推出了古文化藝術節、仿唐樂舞、晨鍾暮鼓敲擊儀式、南門、北門入城式、城牆花燈展、興慶宮公園民間社火表演等特色旅遊項目,為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我們不少很有價值的文化藝術、民風民俗瀕臨滅絕的危險,亟待進行保護。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我們還沒有恢復建立自己系統的「西安歲時記」,更談不上推向整個社會,宣傳西安的風俗文化。 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和國家傳承下來的獨特文化的載體,深刻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內容。離開了文化遺產,就不成其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周秦漢唐等強盛王朝建都的地方,有三千餘年的城市史,一千多年的都城史。因此,搞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的基礎。同時,西安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屬於西安的,更肩負著展現、傳承、光大中華文明的重任。 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歷史城市之一,西安具備成為世界遺產之都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是目前我市僅有秦始皇陵和兵馬俑一項世界遺產,與我們實際擁有的文物古跡的價值不符,與奈良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事實上,我們目前缺少的不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而是缺少符合國際標准要求的保護和環境條件,缺少高瞻遠矚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方針。在1994年召開的古都西安重要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國際研討會上,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和明西安城牆的歷史價值得到中外專家的充分肯定。但是鑒於目前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與世界遺產長期保存的目標不符,建議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待環境得到的較大改善後再行申報。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向現代化的急步邁進,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聖地,古都西安迎來了再創輝煌的歷史機遇。能否無愧於豐厚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以「古都西安的文化遺產」的形式向世界遺產發起新的沖擊,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貢獻,是歷史對現代西安的一次呼喚和考驗。
『陸』 一首關於奈良,唐代建築的詩
孱臂曾掣將軍令 古城怕因炮火傷
是真君子胸襟闊 洋溢唐風吹奈良
應該是這首吧,謝謝採納
『柒』 奈良公園和東大寺屬於那個國家
奈良公園位於日本奈良市街的東邊,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2公里,面積廣闊,若專草山、東大寺、屬春日大社、國立博物館等奈良的名勝古跡大多在這里
東大寺(平假名 とうだいじ )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為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東大寺位於平城京(今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
『捌』 四大古都
中國四大古都:
1、西安:歷史上先後有西周、秦國、秦朝、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
為都時間長達千年以上,特別是強盛的周、秦、漢、隋、唐以此為都,更增加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號稱「十三朝古都。
2、南京:(歷史上東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所以一般南京稱「六朝古都」);
南唐、明(洪武年)、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
3、北京: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是西周王朝北方諸侯薊國與燕國的統治中心。歷史北京曾為遼的陪都(當時稱南京,又叫燕京)、金朝首都。
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洛陽: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先後有13個大小朝代在此建都,一般稱之「九朝古都」。
自古以來,這里墨客騷人雲集,因此有「詩都」之稱,牡丹香氣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譽。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指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和中國西安。
(8)平城京歷史博物館擴展閱讀:
傳統史學按建都時間長短只有西安、南京、洛陽、北京中國四大古都,在上世紀20年代學術界的說法是"中國五大古都",它們是: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
30年代,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但是並未被大眾所接受。1983年陳橋驛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中將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眾接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玖』 請用史實說明「唐風洋溢奈良城」
奈良,日本最有神韻的古都。從東京到奈良,須得乘新干線到京都,再搭汽車過去。一進奈良,就是一派阡陌田園的風光。這里沒有許多日本大城市那種參差林立的橋光樓影,一切都是恬淡自然。清新的田野散著清新的香氣,伴著平坦的路往前延伸,路面上卻沒有一點泥土。遠處,視野的盡頭,偶爾會幽幽地飄出幾個樓閣殿宇,古色古香,有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我想,這個地方很「中國」。親切,驚喜,一齊湧上心頭。而你再定睛去看,那樓閣卻又若有若無了。車飛馳著,兩旁有的是變幻多姿的田園風光,有的是給你驚喜的古韻掠影,看久了也不會累。多好啊,養眼。 然而奈良若只是恬淡,卻會辜負了千年古都的積淀。往這座城市的深處去,古色古香的風韻似乎飄動在道間的空氣中,醞釀在兩旁建築散發的氣味中向你撲面而來。到了東大寺,你才見到了這座古都最讓人心動的一面——恢弘。奈良的精華,靈氣,全集中在這兒了。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奈良是島國日本千年以前的平城京,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盛極一時。時光荏苒,今日日本的亮點已被東京大阪所盡占,留給這方水土的,只是千年一嘆的厚重。而正是這份滄桑的厚重,使奈良成為日本當年的剪影,東瀛的活化石。 海水千百年地盪滌著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一千三百年前,一位雙目失明、衣衫破爛的中國和尚,歷盡艱辛後,赤著腳喘著氣踏上了這片與他故鄉遠隔重洋的土地。回憶著身後波濤洶涌的海洋,撫摸著奈良烏木朱漆的雕欄,他也許明白,自己今生就將託付在這方水土之間,一腔熱血就要播灑在這里的佛門凈地。然而他卻不會想到,「唐風洋溢奈良城」的美談,隨同他的名字一起,已重重地鐫刻在歷史的畫卷上,歷經千年仍然熠熠生輝。 他,就是鑒真。 如今,鑒真大師早已仙逝,而站在東大寺的院中,你盡可以想像大師當年的神采與氣度。在鑒真修建唐招提寺前,他一直在東大寺講經佈道。東大寺也許便因此沾染上了大師的佛光法氣?也難怪東大寺有如此的氣質和威嚴:過了山門,正面就是大殿,盡管1692年重建後規模只有原來的2/3,卻仍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巍峨而雄壯。雙重檐的廡殿頂式飛檐,堅實卻不沉重,飛躍卻不輕浮,振起了全殿的恢弘之氣。他們承載了多少年的風雨滄桑呢。正下方是唐式木結構骨架,敦實美觀。而點睛之筆要算是正門上方的門檐了,高出正門有六七米,橫架在雙重檐之間,兩頭平,中間微呈向上的弧形。精巧的造型頓顯活潑,又射出金燦燦的雍容光華,裝點著整個以黑白為主色調的大殿。全殿的精氣神全叫這門檐提起來了。再加上門前香爐中薰香繚繞,使你真覺得這是一座幻境中沐浴佛光寶氣的靈霄寶殿,隱約窺見佛法長者的雄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待進了大殿,其內部愈發的軒峻豁達。或許這大殿早已超脫而非凡物了?建築上古老的木料發散出的幽幽木香,裹著像來自天籟的篤篤木魚聲,便是這座大殿的深邃思想;大佛在薰香繚繞的模糊中神秘的韜光養晦,則又是她的超凡氣質。在殿的一側,一根巨大柱子的下端有一個底面貼地的小洞。自古以來就有傳說:誰能從東大寺大殿立柱下的洞鑽過去,誰就會聰明絕頂,才華蓋世。無奈我輩早已長成高大之身,只有望「洞」興嘆的份,可惜,可惜!倒是有一隊剛剛咿呀學語的小娃娃,爭先恐後地從洞中鑽過。也許他們就是日本的明日之星?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大殿雄偉,而她周圍的景色卻相當的嫵媚,也難怪日本天皇曾將這里作為他的行宮。穿出大殿周圍的迴廊,便是一片秀美。誰說這里風景如畫?畫才沒有這里的景美呢。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外面流進寺來感受靈氣,在寺的東南方形成一個小湖。風度儒雅而被日本人認為是佛的化身的梅花鹿,三三兩兩地在湖邊嬉戲。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湖水清得讓你想捧起它,喝下那上面映著的藍天白雲。湖邊是個緩坡,延伸到不遠處的小山。緩坡秀得讓你想在山坡翠草碧青的草甸上忘我翻滾。而湖與山之間有著各種樹木,不重樣,棕紅碧綠,掩掩映映地倒映在水面上。右邊一個小瀑布,悄然鑽出石縫,輕輕地撥弄出閃光的漣漪,帶著金色的鯉魚穿過小木橋,一波一波一直盪漾到你的腳邊。不消人為琢飾,這便是一個天然的園林。美得讓你拍完相機里的膠卷也帶不走的美景,透過取景框一直醉到你的心裡。這份旖旎,許是當年鑒真大師禪坐時的妙手點化?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從奈良到京阪奈特區的大巴上,我同上海甘泉中學的老師聊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奈良,在這次東瀛之行中給了我最深的印象。這座古城使我感到吃驚的是它彷彿仍然鮮活地定格在日本天平時代的原生態。 公元710年元明女皇將國都從藤原京遷至奈良平城京,是日本歷史從白鳳時代進入天平時代的開始,這時恰值中國唐代的開元盛世。當時大規模遣唐使的派遣,使得日本有條件完全仿照大唐長安城的理念、形制建造起了這座精緻的平城京。一千三百年的時光彷彿雲煙一樣飛快地飄散而去,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找到什麼有整體唐朝特色的遺跡,能夠見到的明清以前的古跡已實在是鳳毛麟角。盛唐作為一個遠去時代精神面貌的代表,只存在於中國人模糊的記憶和想像中。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奈良,幾乎整個城市都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盛唐之影。 奈良的古跡,絕不是現代繁華都市中僅存的盆景,絕不是博物館櫥窗中所展覽的珍奇;而是活生生地生存著的,就比如你親眼看到景陽崗酒店門前仍然飄著一幅「三碗不過崗」的酒旗,一個叫武松的客官進門還是那句「店家,三大碗酒,二斤牛肉!」就比如陶淵明說他自己筆下的那些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很多人對絕大部分中國古跡最鮮明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旅遊景點,他們好像天經地義地和導游手中揮舞的小旗和嘈雜擁擠的遊客相憩共生。但是在奈良的感覺,卻是我們坐了時光機去打擾古人的平靜生活,這是一種奇妙無比的感覺,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古韻,在別處是想像和憑吊,在這里卻似乎是日常生活。隨便推開路旁一處老屋,也許會從中走出生活在一千年前的老人,見怪不怪地向現代的你招手微笑。走在它森森的古道,晃若穿行在記憶中的大唐氣象,那些隔了朝代的氣息,呼吸起來仍然是鮮活靈動,好像攙扶著身體康健、步履穩健的外婆走過她小時候歡笑嬉耍過的小橋流水人家。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如果說得不這么煽情,就該提到這樣的對比:日本的姬路城、古京都、古奈良都是以整個城市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相較之下,中國沒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能以整個城市的名義列入世界遺產(平遙和麗江屬地級縣城)。在世界最具典範色彩的城市規劃之一、唯一有著完整中軸線、嚴格規范對稱布局的古城——北京,一個外地人也許出了故宮就會搞不清這里看上去和上海、廣州有什麼分別。維持幾棟古建築的物理狀態良好不難,難的是保留一個整體的風貌、氣氛和情感臍帶,這正是奈良給我最大的震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當然,我們大可以義憤填膺地控訴那些狂熱的年代,暗罵那個沒頭沒腦的當事人,懷念站在城樓廢墟上失聲痛哭的梁思成。然而面對歷史,激烈的感情會模糊掉很多人的雙眼。關於日本人有怎樣對待古跡的先進觀念,中國人對古文化怎樣缺乏保護的意識,討論已經太多了,多得我再說就純是廢話了。我關心的是,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究竟日本的古跡憑借什麼才得以保存。我想主要有兩個深層原因。 首先,如果我們關注一下中國兩千多年來古跡的毀滅史,一定可以發現70%以上重要古跡的毀滅都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出於一種非常情緒化或者說是「文化正統化」的心理,前朝遺跡往往被平毀殆盡,從阿房宮到長安城,從建康城到元大都。包括20世紀發生的文化浩劫,也完全可以解釋為對前朝遺跡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愚昧之舉。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本的天皇系統是未曾斷代的皇族,跟據古老的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公元前660年已經產生了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雖然這個記載具有神話色彩並不很可信,但可以肯定天皇系統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更替,天皇家族始終存在。翻開日本歷史,可以發現日本也曾征戰不息,政權也曾數度易手,但更替只發生在武士政權間,割據或者消滅都是幕府行為,而凌駕在幕府之上的天皇系統則始終不變。也就是說在名義上日本總是處在同一個朝代的內戰中,至少在名義上。日本的歷史階段劃分是用「某某時代」,例如「平安時代」、「江戶時代」等,而不是像中國一樣用「某某朝」,例如「漢朝」、「唐朝」。換句話說,日本歷史是只換代而不改朝。這樣的歷史變遷以權力爭奪為主而少有文化逆反。所以朝代更迭導致的意識形態對古跡有目的的毀滅在日本相當有限,破壞主要是戰亂的客觀結果,而這已經相當難得。此其一也。 第二,也許應歸功於日本人的興趣在平安時代後期從「唐風」向「國風」的轉變。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日本在盛唐之後沒有停止對中國文化的吸收,繼續地從宋、元、明、清各個時期效仿中國,拋開政治後果,單就文化和藝術上說,估計現在我在奈良看到的就不是唐朝的樣子。日本保存良好的古城就可能像故宮、像蘇州、或者像平遙,他們不可能不沾染上明清色彩,不可能不出現代表明清文化特徵的元素。但是悉仿唐制的風氣從白鳳時代到平安時代,蔓延日本二百多年後,突然在平安後期來了個大轉彎,他們不再嚮往同中國一致,開始悉心去發掘他們本土的民族文化。日本人有意識地同中國文化SayGoodbye,一直到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轉向西化之路,他們主流上對中國大規模的吸收借鑒被定格在唐代,定格在他們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日本在唐風洋溢的奈良城,確實客觀上給中國的古風來了一次精彩的斷代。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歷史之河自唐代之後仍然奔流向前,在宋元明清的色流鋪天蓋地四溢流淌,趨於細致柔麗的風格淹沒了雄渾的漢骨唐風之後,仍能從日本奈良找到一面映出大唐雄風之鏡的原因了。 本想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說一說我寫的這「奈良古韻」到底是怎樣一種大唐風貌,我眼中的唐朝究竟是一幅什麼模樣。但回國之後翻書,看見了當年梁思成總結唐代風格的一句話:「偉大之斗拱,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庄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言簡意賅,無更多筆墨,卻道盡了我此行對唐風建築的全部觀感。就以這位可敬學者的話,轉送給這無比珍貴、唐風洋溢的奈良城吧!
『拾』 唐朝古都
唐朝的都城有兩個,分別是長安和洛陽。
1、長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
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
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2、洛陽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
同年,改洛州(東魏改司州置)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復置洛州,轄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嵩陽、陽城等18縣。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10)平城京歷史博物館擴展閱讀: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
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
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
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長安城由郭城、宮城、皇城三部分構成。宮城位於郭城北部中央,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皇城接宮城之南,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十四條,東西向大街十一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餘公尺,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
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錯的大街將郭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里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年)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
龍朔三年(663年)後這里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游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布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其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文獻記載長安的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中心。
洛陽方面,唐武德四年(621年)曾廢除東都,毀洛陽宮厥。至顯慶二年(657年)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年)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
洛陽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公里。設八個城門,東、南各三門,北面二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東宮在宮城之東。
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壁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
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公尺,是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公尺。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
據考證,洛水北有二十八個坊、一個市,洛水南有八十一個坊、兩個市,共一百零九個坊、三個市。
總之,長安、洛陽為當時中國的首都,也是世界名城,可惜安史之亂及其後的連年戰爭,使兩京受災慘重,故唐以後已難復舊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