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黑塔利亞的幾個歷史問題
.所謂的「英國戰勝西班牙海盜」: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是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逝世,並無男性後嗣,而根據卡爾六世於1713年所頒布的《1713國事遺詔》,其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夫婿弗蘭茨·斯蒂芬則可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可是,法國、西班牙、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撒丁王國、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國並不承認《1713國事遺詔》,而德意志三大諸侯國——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更極力協助瑪麗婭·特蕾西婭的表姐夫,巴伐利亞選帝侯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卡爾七世)。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奧陣營里最積極的一方,普魯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向奧地利宣戰。奧地利則聯合英國、波希米亞、匈牙利、荷蘭、西里西亞及俄國,抵抗反奧陣營的入侵。以兩次西里西亞戰爭為骨幹並且長達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正式爆發。
至於法叔叔是去的落井下石的唄
法蘭西在無敵艦隊覆滅和奧地利繼承戰爭中不是沒有參加就是最後臨陣逃脫……
但是都通過其他(敵國)之手,好好的使敵國(之一)實力大傷。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話說這里真正要諷刺的其實是法大叔除了在「聖女貞德」和帝制時期除外那超肉腳的軍事實力吧
2.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長期以來皇帝多由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成員擔任。
歷史上是存在神聖羅馬帝國的。但它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採用選帝制的眾國聯合體。這也是貴族(奧地利)在當時提到的「住在神羅家」;神羅消失後,說「大家都棄我而去」的原因。
重要插花:神聖羅馬帝國在今天就是所謂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完全可以理解成神羅是路德(德國)的前世,或者說他本來就是路德的說。
3.意呆利雙子
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
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
所以意呆利住在貴族家也是合情合理?!意呆利的變聲,便是獨立意志的覺醒。
(可憐的貴族……又要看他接受一次背叛了……
)
在一戰前已經統一的義大利。原本是德意志盟友的它,卻站在英、法、俄協約國一邊對德奧宣戰,真是個卑鄙的傢伙。
4.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
1867年2月建立奧匈帝國的折衷出於多種原因。在此之前,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1804年—1867年)。但19世紀中葉以後,這個帝國被削弱了許多: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在義大利的勢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聯,同時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在帝國的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強。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出於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
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弗朗茨•約瑟夫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而這些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當時,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參予政權,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奧地利和匈牙利貴族的反對,此方案被廢除,而奧匈二元帝國則正式建立。
瑞士本來在哈布斯堡家族期間,也是奧/利/地的一部分(但接下來瓦修還是拋棄了羅德,獨立出去了呢……這是後話)
哈布斯堡家族期間,貴族家的戰爭也是很頻繁的。
㈡ 黑塔利亞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這是關於把從前未聽說過的國家擬人化的漫畫!以世界史為主題將國家以人格專化而展開的故屬事,並不含有任何政治內涵。 描寫了義大利和世界裡快樂的朋友們擁有世界性的才能的故事。 把討人喜歡在戰斗時卻很弱的的「義大利」和嚴肅認真的「德意志」作為中心,加上「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的人物,由歷史性事件和有關國民性的故事展開而成的一個短鬧劇。 一戰時期,德國與義大利交戰,對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有些畏懼的德國卻發現,如今羅馬的孫子-義大利已經成為了超級樂天的廢柴!這樣的義大利與固執的日本,我行我素的奧地利之間會發生什麼呢?另一方面,由英美中蘇法組成的同盟國也開始活躍了---
希望採納
㈢ 動漫黑塔利亞這部番,有幫助你學習歷史嗎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的動漫都是根據一些虛擬的東西製作的,並沒有什麼真實性,為了給觀眾更美的感受,很多人都喜歡生活在虛擬的世界當中無法自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一些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所改編的,這一類動漫其實很有教育意義的,它可以幫助你了解到很多的東西。例如黑塔利亞這一部動漫,它是根據二戰時候的故事所改編的,所以它是一部關於歷史的動漫,有助於幫我們回顧二戰里的一切。我們知道二戰的軸心國是日本、義大利、德國,同盟國是中國、俄國、美國、法國、英國,這裡面涉及到了這些國家,是一部不錯的動漫,幫助我學習歷史,接下來讓我來和你說說吧!
其他小夥伴覺得有幫助到你學歷史嗎?
㈣ 黑塔利亞可以當歷史看嗎
不可以。黑塔利亞中有很多情節美化了日本,有誤導青少年的傾向。
例如:眾所周知,專二戰是屬人類歷史上的悲劇,是對人類道德下限的挑戰。但通觀此作品,完全沒有看出對這場悲壯的反法西斯戰爭有任何嚴肅或者尊重的地方。作品中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永世難忘的暴行以輕松的一刀帶過。甚至在後面的劇情中沒有任何的表現,與此相反,將軸心國進行大量的美化。重點了突出了軸心國間的純真與無奈,為了和平繁榮而發起侵略戰爭的美好動機。令人不禁想到日本為掩飾侵略者本質而提出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黑塔利亞》(Axis powers ヘタリア)是一部於互聯網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作品以世界歷史為主軸。它把將多個國家以及該國的文化以及風土民情擬人化,主要以喜劇的四格及短篇為主。其單行本由幻冬舍Comics出版,但與網路版有稍微不同的差異。目前相關的周邊包含了同人CD、商業DRAMA等。動畫版於2009年1月24號開始播放。故事將國家擬人化,描述二戰這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但是輕松搞笑的氛圍還是深受讀者歡迎,因為可愛的人物造型使得在女性讀者群中也擁有很高的人氣。
㈤ 求《黑塔利亞》里涉及重要歷史事件的集數
其實在第一二季每隔2-3集就會有歷史事件的出現,如果你看的是字幕版會有提示註解的出現,會解釋事件的相關時間地點和發生的經過結果
㈥ 黑塔利亞講的是什麼跟歷史有關嗎
有關哦。黑塔利亞來動源漫里一些組合(腐界cp,呵呵)多半是和歷史有關系的。
推薦看一下,一共才120j+劇場版和一些番外,每分鍾才5分鍾,我都全部看了很多遍呢。是可以學到一些歷史的還有一些知識。
比如個人最喜歡的味音痴:就是美國和英國國家擬人,以英國發現新大陸,殖民美國時和美國相識,(當然動漫里不是這么敘述的啦,殖民什麼太殘忍了,所以是以兄弟感情來敘述,簡稱美國養成)到最後獨立戰爭虐哭。多少都有些歷史元素的。
比如WW2(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里的樞軸和聯五,就是以二戰時的軸心國,日,德,意,以及同盟國,中,美,法,俄,英(之後的聯合國常任理事五國)為分。
動漫里的組合有很多,可以知道的也很多,起碼我看了幾遍動漫之後真的知道了很多東西(明明我以前都分不清瑞典和瑞士的,呵呵),而且動漫很好玩啊,不過不要抱著歷史的眼光看動漫哦,畢竟是動漫,現實的殘忍請不要帶到動漫界的樂土去。
至今大概就50多個國家擬人而已,還不全,不過總有一天可以看見世界上每個國家的擬人的!
漫畫的話和動漫還是有些差別的,主要講風土人情什麼的。
這是一部好動漫,真心很推薦,7月有第六季了,很期待啊。
㈦ 求【黑塔利亞】中歷史事件 重要的是從大航海時代到美國獨立的全部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可以不明確 求順序~~
十六世紀的英西海戰
. 十六世紀後期,英國和西班牙之間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海戰.從此海上霸權由西班牙手中轉入了日益強盛的英格蘭的掌握中.
1558年,伊麗莎白女王即位.伊麗莎白在位長達44年,是都鐸王朝最有作為的君主.伊麗莎白精通權術,多謀善斷,用均衡的手段利用國內外各派勢力,縱橫開闔,運籌帷幄,使英格蘭擺脫困境,國勢日盛.英國人稱頌她為:榮耀之神,世界鳳凰.
伊麗莎白女王即位之初,英國內外交困.丟失加來,並與法國交惡,蘇格蘭政策失敗,法蘇聯合,一位官員些道:"法國國王一隻腳站在加來,一隻腳站在蘇格蘭,橫跨在我們頭上."天主教國家質疑女王的繼承權.在尼得蘭與西班牙冷戰.同時財政陷入困境,入不敷出(財政一直是困饒伊麗莎白,制約英國發展的重大問題).伊麗莎白以聰明的手段(甚至用自己的婚事作為籌碼),極度的忍耐,在無聲無息中為英國消災解難,並一步一步壯大起來.有人這樣說:"這只兇狠的老母雞一動不動的蹲著,孵育著英格蘭."
伊麗莎白首先解決了國內的宗教問題,又支持蘇格蘭叛軍,卻使法國找不到借口.利用自己的婚事為英國謀取了不少好處.在伊麗莎白的孵育下英國逐漸強大起來.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英國奉行對外貿易擴張,在東北航線,波羅地海,地中海和遠東具有開拓精神的英國商人,為獲取財富而努力.這樣極大的損害了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利益.在領土上,又因尼得蘭而交惡.狂妄自大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一直支持蘇格蘭的瑪麗反對伊麗莎白的統治.1586年,乾脆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和流亡英國的瑪麗准備行刺伊麗莎白,並擁立瑪麗為新君.結果陰謀敗露瑪麗被送上斷頭台,叛亂也很快被平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伊麗莎白甚至支持海盜活動,她與大海盜霍金斯和德雷克的交往就是一例.霍金斯是販奴三角貿易的始作俑者,德雷克是其表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德雷克的才華遠在他表哥之上.德雷克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掠奪到財物約50萬英鎊,德雷克毫不客氣的將三分之一獻給了伊麗莎白女王.英國的海盜活動同樣極大的損害了西班牙的利益.雙方矛盾終究要用武力解決.
在開戰前伊麗莎白女王喚起了英國民眾的熱情,英格蘭島國的性質使它可以為某一目的集中使用資源,伊麗莎白女王表示願意賣掉自己最後一條裙子.相對比,龐大的西班牙疆域廣闊,積病重重,而狂妄自大的腓力二世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自然沒有(也很難)對戰爭傾盡全力.亨利八世就建立的強大海軍與海戰藝術為英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霍金斯和德雷克在船型方面的改革使軍艦具備了海洋性更適合海上作戰.同時也帶來了自由變通的個人權力.這是古老僵化的西班牙政府與艦隊所沒有的.
1585年,德雷克被任命為艦隊副司令,派到西印度指揮一支艦隊和軍隊,和平過去了.
德雷克在美洲摧毀了西班牙的兩個殖民港口聖多明戈和卡塔赫納.腓力二世被激怒了,決心傾覆英格蘭.
1587年,英國議會決定派德雷克阻止西班牙艦隊,全面戰爭爆發.
1587年4月2日,德雷克的艦隊在西班牙的菲尼斯特被大風吹散,直到4月16日才會合.德雷克決定用最快的船隻攻擊西艦隊的第二集中地加的斯.這次冒險獲得勝利,德雷克捕獲了六艘大帆船,毀壞31隻大帆船和大量物資,價值100萬英鎊.德雷克輕描淡寫的說:這僅僅是侮辱了西班牙國王.隨後,德雷克在奪取塞格斯堡的冒險中再獲勝利.德雷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里斯本.但是西艦隊的司令,已經年愈古稀的聖克魯茲堅守不出.德雷克下令回聖文森特島,在途中劫掠了裝載腓力國王貨物的大商船,財物價值114000英鎊,相當與遠征費用的2倍.在一系列的行動中德雷克聲威大振至於極點.
1588年聖克魯茲死去,德雷克要求出戰,伊麗莎白女王授予海軍更大的權力.7月7日霍金斯及德雷克帶領90艘將軍艦朝比斯開灣前進,當他們到達西班牙海岸時被東北風吹回了英國,同時離港的無敵艦隊也被一天天吹近英格蘭.無敵艦隊原意是沿英格蘭海峽北上,同帕爾馬會合.英艦不僅要阻止回合,還要阻止西班牙人建立作戰基地的意圖.
7月21日,兩軍相遇.西班牙艦隊司令麥迪納下令組成巨大的弦月陣形,實力強的在陣形頂布和側翼,實力弱的夾在中間.場面十分壯觀.英軍有霍金斯壓陣,德雷克攻擊.盡管有先進的火炮,但仍無法破壞西軍的陣形,進而將其擊潰.
7月28日,雙方又在懷特島進行了海戰.西軍似乎想奪取懷特島作為進犯英格蘭的基地.天助英國,交戰時西風大作,而英艦又在上風,麥迪納帥軍撤離.
7月28日,英軍用火船攻擊西軍停泊地,企圖破壞西軍的弦月陣形.西軍早有防範,沒有船隻起火,但很多船隻撞在一起,最大的帆船聖勞倫斯失去了舵.西軍順著西南風駕駛向格拉夫林同帕爾馬會合.但帕爾馬沒有在約定的地點出現.西班牙艦隊回頭對付緊追不舍的英格蘭艦隊.激戰進行了8個小時(正好一個工作日,哈哈.)在近距離的戰斗中英格蘭士兵在不同水域駕駛船隻方面顯示了精湛的技能.此時上帝又幫了西軍一把,西南風大作,西班牙軍艦開始回航.德雷克和霍金斯一路尾隨,西班牙艦隊屢次反擊,最後擺脫了英軍.西班牙在愛爾蘭靠岸補充淡水時遭遇秋季風暴,損失17隻船
9月10日,僅占總數一半的65隻艦船在回到西班牙.
Seven Years' War1756~1763年,英國、普魯士同盟與法國、奧地利、 俄國同盟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戰 爭。亦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漢諾威等少數德意志邦國參加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薩克森等大多數德意志邦國加入法奧俄同盟。
主要參戰國的戰略企圖各不相同:英國試圖打擊和削弱法國,擴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權;普魯士企圖吞並薩克森,並將波蘭變為其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競爭對手普魯士,奪回西里西亞;法國力圖吞並英王的世襲領地漢諾威,遏制普魯士的崛起,保護海外殖民地;俄國企圖奪取東普魯士和波蘭,向西部擴張領土;瑞典則要奪取普屬波美拉尼亞。此次戰爭是法國大革命前歐洲各大國捲入的最後一次歐洲大戰,戰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歐洲是陸戰的主戰場,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國同普魯士交戰;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間作戰。戰爭爆發時,普魯士軍隊約20萬人,訓練有素,戰鬥力強,但四面受敵,戰線太長,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國英國僅能對其提供財政援助;法奧俄同盟戰爭潛力雄厚,總兵力約63萬人(法軍21萬、奧軍9萬余、俄軍33萬),但彼此戰略目標各異,步調不一,行動遲緩。針對這種情況,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採取先發制人,各個擊破方針,決定首先打擊薩克森。
1756年8月28日,普軍主力9.5萬人突然侵入薩克森,10月擊敗前來增援的奧軍,迫使薩克森投降。次年4月,普魯士進軍波希米亞(捷克),5月在布拉格附近擊敗奧軍,但6月在科林地區被道恩伯爵指揮的奧軍擊潰。普軍被迫放棄布拉格,撤回薩克森。與此同時,法軍10萬人在哈斯滕貝克附近擊敗漢諾威軍隊,法奧聯軍一部6.4萬餘人從西面逼近普魯士。同年5月,俄軍7萬人開始進攻東普魯士,7月先後佔領梅梅爾和蒂爾西特,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區擊敗普軍。9月,瑞典軍隊1.6萬人在波美拉尼亞登陸。面對險惡形勢,弗里德里希二世頻頻調動軍隊,抗擊各路敵軍,並親率普軍2.1萬人,於11月5日在羅斯巴赫之戰中擊敗法奧聯軍,以損失550人的微小代價取得殲敵8000人的戰果;12月5日在洛伊滕之戰中採取斜向沖擊法,再敗奧軍,殲敵2.2萬人。1758年1月,俄軍重新發起進攻,佔領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並向普魯士腹地推進。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主力迎擊。8月25日,俄普兩軍在奧得河畔的措恩多夫激戰。俄軍傷亡約2.3萬人,普軍傷亡1.4萬人。年底,俄軍撤回本土過冬。1759年7月,俄奧兩軍聯合行動,會師奧得河地區,爾後向普魯士腹地進攻。8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軍5萬人在法蘭克福附近庫訥斯多夫與俄奧聯軍9萬人會戰。普軍仍沿用斜向沖擊法,遭慘敗,損失2萬餘人。與此同時,英軍在漢諾威的明登擊敗法軍。9月,奧軍佔領德累斯頓,並於11月迫使1.2萬普軍在馬克森投降。從此,普軍元氣大傷,轉入戰略防禦。由於奧、法與俄國存有分歧和矛盾,因而未能乘勝擴張戰果,使普魯士獲得喘息之機。1760年6月,普軍在蘭茨胡特被奧軍擊敗,但8月在利格尼茨附近取勝。10月9日,俄軍一度侵佔柏林,但對戰局影響不大。11月3日,普軍在托爾高之戰中擊敗奧軍主力,戰局出現轉機。
在海上和海外戰場,英、法兩國爭奪激烈。1756年5月,法國艦隊在地中海梅諾卡島海戰中擊敗英國艦隊。1757年,英軍攻佔孟加拉。1758年後,法國因深陷歐洲戰場,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中連遭失敗。1759年,法國艦隊先後在拉古什和基伯龍灣被英國艦隊擊敗。1760年,英國佔領法屬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區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羅里達。1761年,英國佔領法國在印度的主要據點本地治里等地。
至1762年初,交戰雙方已精疲力竭,普魯士幾乎瀕臨絕境。同年1月,俄國彼得三世即位,主張與普媾和,5月宣布退出反普同盟,歸還俄軍佔領的普魯士領土。同時,瑞典也退出戰爭。普魯士方轉危為安。7月,普軍在布克斯多夫擊敗奧軍。此後,各國相繼停戰議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兩國簽訂《巴黎條約》,法國將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大片屬地割歸英國。15日,普魯士與奧地利、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和約》,規定西里西亞仍歸普魯士所有。戰爭至此結束。
此次戰爭後,英國成為海上霸主,法國進一步受到削弱,俄國加強了歐洲強國的地位,普魯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鞏固。戰爭中暴露了以平分兵力和切斷敵方交通線為主要特徵的警戒線戰略和呆板的線式戰術的弱點,顯示了野戰殲敵的優越性。(王新)
百年戰爭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地,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戰爭成因
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法國海岸由來已久。卡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統治者查理三世同意這些北歐人在法國海岸諾曼底定居下來,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底公國。1066年諾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統帥下成功地入侵英格蘭,英國從此在150年內宮廷里全是說法語的盎格魯—諾曼貴族。他們同時統治著英格蘭和諾曼底。1216年盎格魯—諾曼統治者失去了對諾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戰爭開始的時候,他們仍然控制著法國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些地區。
在14世紀時,法國人試圖把英國人由法國西南部趕走,從而統一法國。英國當然不願退出,並欲奪回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當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系,均對佛蘭德斯作出爭奪,使它們之間的沖突加深。因為佛蘭德斯表面上屬於法國,但實際上卻獨自行政,並經常與英國進行羊毛貿易。而戰爭的導火線則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乘法國卡佩王朝絕嗣之際,欲以近親的關系繼承法國王位,但最後卻由腓力六世所獲得,因此愛德華三世對法國宣戰,以奪取法國王位。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而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當時是雇傭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兵組成,統一由國王親自指揮,而法軍則主要由封建騎士組成。百年戰爭依局勢的轉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1337年 - 1360年)是雙方對佛蘭德斯和基恩的爭奪戰。首先在1340年的斯呂斯海戰中,英軍打敗法軍,奪取制海權,以防止法軍入侵。然後在1346年8月所發生的克雷西會戰中,英軍取得陸地上的優勢,並在圍攻11個月後成功佔領了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英國挾著勝利的餘威,在內維爾十字戰役當中,打敗蘇格蘭的入侵,並且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此役也大大地減少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威脅。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直到1356年英國再度開戰,攻取了法國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隨即又在普瓦捷戰役利用相同的戰術再次擊潰法軍。而因為英軍的橫征暴斂和法國全國的經濟崩潰,使得法國平民發起起義運動。結果法國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於1360年於布雷蒂尼簽訂極為不平等的和約——《布勒丁尼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全部割讓予英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1360年 - 1400年) 是因為法王查理五世欲報仇雪恨,奪回英國所佔的地區而發生的。查理五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代替大部份騎兵,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重建艦隊。在內政方面亦作出較大的改革,並整頓了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B.迪蓋克蘭這位為軍隊總司令,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中均大敗英軍,至1380年時已將英軍迫退至沿海地帶。英王為免法國的領地全部丟失,結果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只保有五個港口,分別是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萊及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份連接地區。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415年 - 1429年) 是英國乘法國國內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發生內訌,而農民和市民亦發生起義之際重啟戰端。在1415年,英軍於阿贊庫爾戰役中大敗法軍,並隨即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部份地區。法王查理六世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的情況下惟有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等同於承認法國亡國的和約——《特魯瓦和約》。將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隨即宣布自己為法國的攝政王,並有權於查理六世死後承繼法國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於這年死去。結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啟戰端,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1429年 - 1453年) ,法國人民因為不堪英軍的壓迫,紛紛組織游擊戰,這給予法軍很大的幫助。游擊隊經常設置埋伏,捉拿英國的征稅者,消滅英軍的部隊,達到了牽制英國之效。雖然於1428年10月,英軍與勃艮地派進逼至奧爾良,並包圍了此城,使得法軍形勢大為不利,但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千古傳頌的救星——聖女貞德,在她的指揮下法軍於1429年5月解除了英國對奧爾良的包圍,贏得了重大勝利,從而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雖然貞德於不久後便英軍所捉拿,並以女巫罪處死,但這反而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使法軍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又於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隨後又於1453年奪回吉耶訥。最後於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萊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完全結束。
影響
百年戰爭,不論對英國或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歷史學家指出:「百年戰爭是一場持續百年的屠殺游戲。當兩國的皇族及貴族為了自己所奪得的利益而慶祝的時候,那些痛失家園及親人的無辜平民卻只能在無聲地痛哭。戰爭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這種說法可謂一針見血,一語道破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因為這場戰爭是在法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法國變得滿目滄痍,很多人民無家可歸,但法國最後亦因為這場戰爭完成了民族的統一大業,為其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
地位
百年戰爭從中世紀中葉延續到十五世紀,其結束之年也被認為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志之一。在戰爭過程中,雙方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都經歷了緩慢而深刻的轉變,戰爭的過程也促使交戰雙方的戰爭體制調整。
14世紀戰爭開始時,雙方主要採取中世紀西歐化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部隊。而作為遠征的英國一方,由於這種傳統兵役制限制了領主們對國王的效忠義務時間,在戰爭中開始採取更多的來自下層國民的雇傭兵以及相對應的長弓兵戰術,同樣對法國來說,持續而大規模的戰爭逼迫統治階層集結權力應付外敵,促使王室更重視自身的權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給下面的領主,因此當戰爭最終結束後,交戰雙方均先後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在戰爭中英國的數次勝利,也被認為嚴重挑戰和打破了貴族騎兵在西歐占軍事壟斷地位的特點,自此之後,雖然在勝利國法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戰勝騎兵的意識已經被全面普及,影響和促進了此後於15-16世紀步兵地位的進一步重大轉變。在初期的大規模會戰中,法國人堅持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而到15世紀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他們也部分接受了對手的思想開始令騎兵下馬徒步戰斗,可說明對騎兵和步兵地位在戰爭中經歷的微妙變化。百年戰爭中,代表著騎士貴族的法國軍隊在大規模會戰中屢屢失敗,最後由出身平民的聖女貞德鼓舞起士氣才取得最終勝利,也就標識著貴族騎士風范的退卻和民族戰爭意識的興起。
百年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這種新裝備相對前者,事實上最顯著的價值即是針對射擊和刺殺為主的防禦能力改良,因此也可以認為是英國大規模應用的長弓戰術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㈧ 看黑塔利亞對高中歷史學習可有幫助
-= =怎麼說呢,APH出到100集,加上番外也只有講到WW2的范疇= =歷史更多的是要課本記,但是擬人化的東西能讓你更加深對國家的印象,背國家事件的時候可以形象記憶。-
㈨ 能不能告訴我有關黑塔利亞的真實歷史要詳細的,全部的內容……謝謝。麻煩上傳一下。
黑塔利亞就是一部很單純的擬人動畫,它裡面並不是完全的對歷史的陳述或觀點,他把世界上版大部權分國家的現狀,發展特點甚至於是國家的國民特點,通過國家擬人的方式來呈現在人們眼前而已,歷史的敘述,只是為了更還得體現一個國家的特色和積淀而已,歷史太多了,找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