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二歷史必修三的重點(人教版)好得加分
(瀑布汗。。又抄哥又弟的。。。)
這裡面有,不過很多啊,你要是下載到MP4裡面到時候還不夠你翻的呢!
以我看a還不如背點翻點才有效率
http://tieba..com/f?kz=514139691
要是不夠這上面還有,抄襲順風嗷~
http://club.eebbk.com/bbkbbs/dispbbs.asp?boardid=15&ID=170582&replyID=
② 新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復習提綱(1)
http://h82433935.blog.163.com/blog/static/1152766082009489150873/
③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重點單元有哪些
你要說重點都是重點,可能就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和考得比較少,還有近現代音樂
④ 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重點內容是什麼呢
主要分為中國史和外國史兩大部分,分別從思想,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領域進行探討,它們從古至今的演變成熟,及其造成的影響和意義,總的來說范圍很廣
⑤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三、四單元復習提綱
因為字數的限制我沒法全放上了,如果你覺得這份資料是你要的,請聯系我(用網路Hi或者站內簡訊都行)
=================================================================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
⑥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整理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與「 禮」的學說,儒家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基本文獻,這六部書被稱為「六經」。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恆不變的。老子的思想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獎勵耕戰,實施嚴刑峻法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點。李悝所著的《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戰國法家在政治實踐中逐步形成重法、重術、重勢的不同學派。戰國末期的韓非將三者糅合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墨家學說的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賢等一系列主張。這些主張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
二、儒學的興起
秦的「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展進入低潮,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
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
隋唐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太長了,我發給你吧~!
⑦ 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復習提綱
[email protected]稍後發送。望採納。
⑧ 關於高中歷史必修一到必修三重點知識梳理 50分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