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州最早在什麼朝代
全州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轄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全州縣歷史文化回悠久,早答在戰國時期就屬楚之長沙地。經過歷史變遷,又改屬不同區劃。直到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他的後代楚王馬希范才設置全州。這個名稱才第一次出現。
進入宋朝後,全州下轄兩個縣:清湘,灌陽,隸荊湖南路。元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屬全州路,明洪武元年為全州府。九年四月降為州,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改屬桂林府。下轄一個灌陽縣。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全州縣,先隸灕江道、桂林道,後屬廣西省第1區、第8區。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解放後,1952年資源又與全州縣合並,1953年又分出資源縣。1971年起屬桂林地區,1998年改隸屬桂林市。
Ⅱ 全州縣歷史事跡
全州縣的歷史:
全州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從古今一直為歷代州、府、縣治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古今客、貨運之重要通道。
是湘桂之交通樞紐,是南進嶺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規劃,加快全州新區建設,強勢由桂北重鎮向廣西北大門中等城市跨越,建成桂北副中心城市。
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6年全州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
2017年成為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並入選首批「自治區級生態縣。
(2)全州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全州縣自然資源豐富,2015年土地面積摺合603.18萬畝,有耕地72.70萬畝,其中水田54.92萬畝,旱地17.78萬畝,水域面積10.69萬畝,林業用地面積363.79萬畝。
礦產資源有煤、錳、鐵、錫、鉛、鋅、鎢、硫磺、鈾等20多種。境內長6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23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72.6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量39.14億立方米。
地下儲水量6.07億立方米,外縣流入水量27.47億立方米。境內諸河流中,除湘、灌、羅三江可以通航外,其餘各支流水淺流急,有利於截流築壩,引水灌田。
加上井泉眾多,丘陵平原交錯,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位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25萬千瓦。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天湖電站水頭高1074米,設計總裝機容量6萬千瓦。
Ⅲ 誰了解廣西桂林全州的歷史能說下古代的全州嗎
網路下全州會有介紹版的啊權http://ke..com/view/395169.htm
Ⅳ 廣西全州的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得名於嶺南西道、廣南西路。因廣西大回部分地區屬於秦統一嶺南設答置桂林郡而簡稱桂,首府南寧市,下轄有14個地級市,8個縣級市(地級市代管),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是中國唯一一個沿海自治區。位於中國華南地區西部,從東至西分別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接壤,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
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也是2014年世界體操錦標賽舉辦地。區內聚居著以漢、壯、瑤、苗、侗、京、回等民族,漢語方言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六種,壯語方言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有苗語、瑤語等。
廣西的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千米,區內交通便利。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燦爛的文物古跡,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廣西獨具魅力。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孕育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盛產水果,被譽為「水果之鄉」,主要品種有火龍果、番石榴、荔枝、金桔、蜜橘、龍眼。
Ⅳ 誰知道廣西全州的歷史故事
全州素有廣西北大門之稱,東北依次與湖南省道縣、雙牌縣、永州市、東安縣、新寧縣交界,南、東南與興安、灌陽二縣接壤,西與資源毗鄰。南北最長99.23公里,東西最寬85.77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縣城,距桂林市125公里、距湖南省的永州市79公里,交通便利,湘桂鐵路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全縣8個鄉鎮。國道322線與之平行,構成了全州對個交通的主幹線。 全州縣地域寬廣,土地面積4021平方公里,占桂林市的14.5%。轄9鎮10鄉。境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也是廣西水果主產區,主要名優水果有碰柑、臍橙、銀杏、全州蜜梨;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為57.37%。 全州縣自然資源豐富,水能資源充足,水能蘊藏量達25萬千瓦,現已開發近10萬千瓦,是全國農村電氣化達標縣之一。礦產資源品種達20多種,儲量大,易開采。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多,具有景區特色明顯,資源壟斷性強,開發潛力巨大的景點達20多處,其中有建於明代的湘山寺、妙明塔、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等的字畫石刻,高山明鏡般的全州天湖水庫, 炎井溫泉、龍岩洞、三江口等。 湘山寺譽稱為「楚南第一禪林」的湘山寺,位於全州縣城內西隅湘山之麓,系公元765年唐代高僧無量壽佛所建。宋代皇帝五次加封,宋微宗親臨膜拜,從此名聲大振,進入鼎盛時期,紅門樓、玄武門、大雄寶殿、布經樓、伽藍殿等共佔地18000平方米。1945年湘山寺在日寇的鐵蹄之下,焚毀殆盡。現存的湘山寺由放生池動物群雕、洗缽岩泉、妙明塔、康熙崖刻、趙炳麟墓等景點組成。 湘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勝地,作為宗教旅遊在桂林別具特 色,為充分挖掘其潛力,促進全州旅遊的發展,於1997年開始加強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及部分寺廟的修繕工作,完成了寺校分開、公園總體規劃、公園通道及至半山腰康熙御筆題詞崖刻台階山路、涼亭及圍牆、蓮花池、綠化等工作。 目前,湘山寺公園已對外營業,每年接待遊客達10多萬人次,特別是農歷二月十九觀音出生日、六月十九觀音出家日、九月十九日三大佛教節日,來自湘、桂兩省的善男信女,一路鍾聲、一路香火,人山人海,煙火興旺之極
Ⅵ 全州的歷史沿革
全州有1300年的歷史,古代的全州曾是後百濟的首都和朝鮮王朝的發源地。
在朝鮮半島新羅王朝內時期(相當於我國唐容代),始稱全州。
新羅末年是後百濟的首都。
公元936年,為高麗所滅,改稱全州牧,
1913年改稱全州面,
1931年升格為全州邑,
1935年又升格為全州府,
1949年改稱為全州市,
1981年完山郡、德津郡並入後,形成了全州市今天的規模。
Ⅶ 全州龍水挖墳奸屍事件是真的嗎
我知道的如下:
鬼吹燈第一部
希望能幫到你!
Ⅷ 在國民黨方面被稱作全州戰役的戰役是
1、 湘江戰役,因為其主要戰事發生在廣西全州,因而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役回。
2、簡介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答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是,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Ⅸ 全州縣的歷史沿革
戰國是屬楚之長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置長沙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39公里處),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治所在今全州鳳凰或鹹水、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治所在今永歲鄉梅潭、鍾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一帶)、夫夷(今邵陽、新寧一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時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城北1千米),轄區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重安(原鍾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一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
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永州、道州。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楚王馬希范置全州,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
宋全州領縣二:清湘,灌陽,隸荊湖南路。元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屬全州路,明洪武元年為全州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屬桂林府。領縣一:灌陽。清因之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全州縣,先隸灕江道、桂林道,後屬廣西省第1區、第8區。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
1949年11月17日解放。1952年資源又與全州縣合並,1953年又分出資源縣。1959年改稱全州縣。1971年起屬桂林地區,1998年改隸屬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