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末清初各大歷史事件
鑒於篇幅只寫明清之間的斗爭,
萬曆二年,明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反叛,遼東總兵李成梁誅之,王杲之子阿台章京逃脫,於萬曆十一年起兵叛明,李成梁收買女真內奸,里應外合攻破古勒城。誤殺努爾哈赤之父。努爾哈赤對明懷恨在心,集齊十三副盔甲發誓報仇,李成梁與努爾哈赤之父交好,選擇性放任努爾哈赤,使努爾哈赤在明朝四十萬重兵眼下逐步壯大,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克圖輪城,甲板城,萬曆十二年下兆佳城,活捉明將李岱。萬曆十三年擊敗女真蘇克蘇潕部,董哲部,大勝於吉林崖。萬曆十四年攻鵝爾渾,萬曆十五年破女真哲陳部,萬曆十六年統一建州女真。
萬曆二十一年征服納殷路,珠舍里路路。於古勒山大敗海西女真部。由於海西女真實力強大,努爾哈赤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至萬曆四十三年統一海西女真,萬曆四十四年即汗位,建立金國(後金)。至此努爾哈赤基本統一女真各部。反觀遼東明軍卻基本未有大的軍事行動,對於把遼東作為為軍事要地(軍管區)的明帝國來說顯然是不正常的,那麼最明顯的解釋就是遼東的李氏家族隱瞞了努爾哈赤在各地的進攻行動,其動機至今不明,有可能是以匪養軍(以此向朝廷要錢),也有可能是所謂的親戚關系(李氏與努爾哈赤有姻親聯系)。
古人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總之帝國失去了消滅隱患最好時機。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發布《討明檄文》,率步騎兩萬向遼東各地明軍進攻,克撫順外圍屏障東諸堡和大都,數月後攻克撫順,並對撫順進行了屠殺。沈陽,錦州因有重兵把守,金軍感到實力不足因此從撫順退卻。此戰震動了明帝國,帝國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率二十餘萬兵馬平叛
這就是薩爾滸之戰的開端。薩爾滸之戰失敗其實對於整個帝國的硬實力影響並不大,在硬實力上改變不了明強金弱的局面,這場戰爭對帝國的破壞在於人心上,倘若迅速作出反應派得力干將主持大局,明軍仍可一戰,但帝國卻忙於黨政內斗未及時作出反應,這導致戰敗後帝國在遼東軍心盡失,短短數月上百個堡壘內的明軍不戰而逃,遼東各衛所已成空城,各地總兵為了逃命甚至驅趕百姓拆毀城池。這造成了可怕的多米諾效應,遼東擁往關內的漢族難民多達幾十萬人,隨後努爾哈赤攻佔鐵嶺和開原,明軍在關外的堅城僅剩沈陽,至此明帝國從太祖朱元璋以來在遼東二百餘年的經營基本告吹,天啟二年努爾哈赤進攻廣寧,因將領孫得功叛明,明遼東巡撫王化貞戰敗,時遼東經略熊廷弼又無軍隊,只得率數十萬難民入關。至此明軍喪失遼東全境。
天啟二年明帝國啟用禮部右侍郎孫承宗,加封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委派處理遼東事務,孫承宗親自趕往山海關,並多次冒險前往關外,最終採用了類似於唐代清剿突厥的戰略,即建堅城為戰略支撐點,軍隊屯田建堡作為屏障,立新軍(遼軍)為機動力量連接各個戰略支撐點,結果證明這種戰略極其有效,短短四年孫承宗收復了幾千里的失地,有效的殺傷了後金的有生力量,並基本建立了關寧、寧錦防線。再此期間明軍雖未發動大規模戰役,卻基本重新在遼東站穩了腳跟,因此孫承宗不論是在《明實錄》還是在《明史》中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登萊戰役 後金佔領遼東後帝國與遼東半島的聯系基本中斷,通政使袁可立上書言「登萊唯北岸旅順口,實咽喉之總區,誠宜得一大將,量提水陸兵駐扎」於是天啟二年,授予節鉞巡撫登萊,當時登萊玈順早已淪陷袁可立率家丁前往,遇匪寇袁可立單騎入陣,袁可立到任後數月內組織優勢兵力,從海上突然登陸,調度兩鎮兵馬奇襲金軍,以皮島總兵毛文龍為側應,並以反間計策反後金女婿劉愛塔。收復金、復、蓋三衛和旅順,取得東江大捷,基本摧毀了後金正藍旗。該戰可謂明軍反擊戰中最漂亮的一戰。
柳河戰役 天啟五年山海關總兵馬世龍從生員劉伯襁口中得知金四貝勒皇太極入駐耀州,且兵不足三百,馬世龍大喜統關內兵從娘娘宮渡河偷襲耀州,結果行跡敗露,遭金軍突襲,原定的覺華島側應兵馬也未趕到,結果中軍李應科先鋒魯直賈戰死,明軍兵馬折損半數。
天啟六年,督師孫承宗遭魏忠賢陷害,高第接替孫承宗的職位,高第貪生怕死,不請示朝廷擅自拆毀城池,撤回兵馬,遼東再次失守。
寧遠戰役 天啟六年高第撤軍,時寧遠守將袁崇煥拒不撤離,當年一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袁崇煥給三面城牆各拔一萬守軍,自率一萬兵馬坐鎮中城,努爾哈赤連攻數月不下,因明軍火炮眾多反而自身傷亡慘重,(努爾哈赤本人也極有可能受重傷)五月金軍死傷過多(《明史》說死傷三百人,但後世保守估計在八千人以上)因而撤退,七月努爾哈赤去世。
寧錦戰役 天啟六年袁崇煥出任遼東巡撫,高第被彈劾,後金大汗由皇太極繼承,同年袁崇煥派人與皇太極議和,實者為重新恢復寧錦、關寧防線爭取時間。而皇太極也趁機一舉攻陷朝鮮平壤,解決了後方。雙方都在為即將的大戰做准備,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借口明軍在大凌河築城,率旗軍十二萬攻明。五月初金軍抵達廣寧,明軍收縮兵力退入錦州,金軍合圍錦州,總兵趙率教正在錦州監督築城,於是率領明軍堅壁清野,堅守城池,並不斷假意投降,以拖延金軍。總兵滿桂也不斷派兵截取金軍糧道,騷擾金軍。五月末金軍連攻十五日不下,人困馬乏,士氣低落,而明軍遲遲不派主力來援,也使金軍圍點打援的計劃落空,皇太極只得暫時放棄錦州,向入關必經之地寧遠進攻。袁崇煥守中城,總兵孫祖壽、許定國守西面,祖大壽守東面正面使用火器打擊,兩側包抄分割金軍,最後以關寧鐵騎正面沖擊。金軍大敗,皇太極的堂弟被打成重傷。皇太極只得退兵轉攻錦州,結果又遭趙率教痛擊,減員無數只得退兵。此戰明帝國舉國歡慶。
丁卯之役(此戰爭議較大且主要是後金與朝鮮兩方,這里只節選與明軍有關部分) 天啟七年正月後金六王子率軍四萬進攻鐵山,大王子阿敏攻雲從島,毛文龍於正月十五日夜夜襲阿敏部斬殺數百人,但自身也傷亡七百多人,十七日又殺死了兩千多女真降兵,阿敏沒有船隻只得遷怒於朝鮮,毛文龍又伺機跟隨,先後偷襲斬殺近千人。但毛文龍的說法於諸多史料不符,不僅是清人史料,就是朝鮮史料也與其相左。
己巳之變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復出,崇禎二年後金之主皇太極攜蒙古軍,總數共十萬繞道蒙古高原,從山西進入中原,期間屠殺了十幾萬百姓,袁崇煥奉命回師,但一直卻不出動主力部隊,由此被朝中重臣和後人詬病,但實際上袁崇煥是在尋找戰機,從前面多次戰役來看,若想獲勝明軍只有堅城固守,而此時袁崇煥心中的堅城正是北京,但袁崇煥顯然沒有他老師孫承宗的戰略眼光和政治頭腦,都城的政治意義是不允許它作為擋箭牌的,在崇禎的多次命令下,袁崇煥終於越過金軍,馳援北京。但他卻要求率軍隊進入都城,隨即要求便被駁回,袁只得駐兵城外與金軍鏖戰,在祖大壽、滿桂、劉應國等人的全力配合下終於擊退了金軍,但明帝國的核心統治區卻遭到了嚴重破壞。
松錦之戰 崇禎四年皇太極借口祖大壽詐降,向錦州發動進攻,若取山海關必先取關外四城(松山、杏山、寧遠、錦州)而四城之首便為錦州,初戰祖大壽偷襲清軍,擊敗進攻寧遠的多鐸,皇太極吸取久攻寧遠的教訓,制定久圍孤城,而後勸降的策略,在寧遠修建的義州城,並在漢軍旗的建議下於義州屯田,義州成了進攻的前哨陣地和清軍的補給大營,又在錦州城外掘地三尺,修建柵欄營寨,營寨中又挖深壕。皇太極暗中與城內蒙古人相聯系,城內蒙古人乘機作亂,內外夾攻下錦州外城失守,余部明軍退入內城。祖大壽只得向朝廷告急,崇禎命山海關總兵洪承疇與另外七大總兵援助錦州,敵軍勢大當以步步為營,靜觀其變,但朝廷卻糧餉難繼,命其速戰速決,於是洪承疇命十萬兵馬只帶三日糧草,洪承疇不攜帶全部糧草意思是即可以給自己留有退路,也可以給朝廷一個交代。但這個決定將把明軍送上絕路,在清軍多路設伏和堵截下,明軍撤往松山,糧草多屯於筆架山,但也有力的打擊了追擊的清軍,皇太極對失利感到氣憤,於是率主力應戰,並趁決戰時,突襲了明軍的糧倉筆架山,筆架山上明軍火器眾多,本可與之一戰,但守將卻率先逃跑,導致軍隊潰敗,筆架山失守,眼看糧草斷絕,明軍主力軍心惶惶,洪承疇命令分頭突圍,吳三桂等人突圍至杏山城,洪承疇本人突圍未果,於二月十八日被活捉,五月剃發降清。松錦戰役明軍完全失敗,標志著遼東防禦體系的崩潰,至此帝國在遼東再無精兵。
宣大抗清 崇禎九年九月,清軍沿大同、宣府入侵,劫掠京畿地區,清軍將漢族女子濃妝艷抹載於車上,掛起「各官免送」之牌,以此侮辱明軍。但明軍畏懼野戰,各地勤王之師均游弋於京師附近,卻拒不迎敵。崇禎只好召回正在東南平亂的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盧象升,再賜尚方寶劍,以總督三軍。京師解除警報後,鑒於遼東局勢已盡皆糜爛,明廷令盧象升總督宣府、大同、山西。此時宣府、大同形同虛設,盧象升到任後屯田備糧,修整城牆,期間多次擊退了蒙古乞炭的進攻。崇禎十年五月,清軍攻擊山海關,摧毀了山海關正門,殺死明總督吳阿衡,並將進攻的前哨陣地推進至牛蘭。崇禎再次召回盧象升,並第三次賜於尚方寶劍,令其總督天下兵馬,但實際上受盧象升節制的兵馬不過兩萬。崇禎十年八月皇太極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大將軍、貝勒岳拖為揚威大將軍、貝勒杜度為為副相,分兩路伐明,並從密雲方向突破了長城,並駐軍通州。崇禎十一年盧象升進軍至巨鹿,關寧鐵騎在雞澤防守,盧象升派人協調關寧兵馬,但因為所屬兵馬過少,關寧軍拒不接受盧象升的調遣,明軍互相掣肘一時難以發起反擊。當時孫承宗因屢遭詆毀只得辭官,正賦閑於老家高陽。清軍得知後進攻高陽,並多次派人勸降孫承宗,孫承宗拒不理會並組織城中百姓守城,十一月清軍發動攻擊,高陽百姓上至老叟,下至婦孺皆以磚石拋擊清軍,城破後,清軍俘虜了孫承宗,孫承宗則面向北京方向行九拜之禮,而後自盡,其族人皆被屠戮。消息傳回北京,崇禎拊手痛哭,而盧象升也萬分驚訝,此時盧象升決意以死報國,十二月盧象升進兵至蒿水橋,遭遇清軍主力,盧象升以虎大威為左翼,楊國柱為右翼,親領中軍架設大炮,與清軍進行野外決戰,戰斗從清晨進行至黃昏,明軍兵力遠不如清軍,關寧兵馬也拒絕來援,盧象升的士卒俱死傷,而清軍也感嘆從未遇之野戰能力如此之強的明軍,最後清兵圍之數匝,盧象升知必敗無疑,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隨後躍馬沖入敵陣,身中四箭三刀血流而死。宣大抗清是明帝國與清廷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此後帝國基本喪失了對北方的控制力,帝國的滅亡僅僅只是時間問題了。
清軍入關(以下按照清朝年號講述) 順治元年清廷調集滿、蒙、漢三族軍隊,幾乎傾巢而出,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當年四月順軍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至此「明」作為全國性政權的時代被終結,多爾袞得知後本想按照原來路線繼續進軍,卻在此時突然接到吳三桂的降書,於是立即改變方向,朝山海關集中兵馬,並打出為明復仇的旗號。此時駐守山海關的一支明軍投降了順軍,因而吳三桂與順軍發生激戰,順軍援軍抵達山海關西羅城,吳三桂即將兵敗,清軍於是疾馳南下,吳三桂開關迎清,在清軍的幫助下迅速的擊敗了順軍,至此山海關門戶洞開,而李自成在北京再次稱帝(在一月份李自成已在西安稱帝)後倉皇出逃。十月清軍攻破太原、晉東南、長治,十二月潼關失守、大順都城西安陷落,順治二年四月兵敗九江,五月李自成被湖南山民殺死,大順滅亡。由於大順沒有完善的官僚體系,加之多年以來對中原地區大加破壞(義軍每過一城就要拆毀城池,焚毀全城),致使順軍幾乎沒有堅城可依,李自成又越來越多疑噬殺,最終大順政權迅速瓦解,但就階級斗爭意義上來說李自成確為一代梟雄,對其也不必過於批評詬病。而清軍入關則為日後統治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民族大融合 順治十八年吳三桂入緬,摧毀了南明永曆朝廷,至此由多個明朝宗室建立的流亡政權的總稱——南明也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但當時各地的抗清活動仍就此起彼伏,漢滿之間的民族矛盾依然激烈,清帝國統治者則對漢蒙人民非常戒備,這種局面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改變,至乾隆朝明末交替戰爭已過去百餘年,漢滿民族矛盾弱化,帝國統治者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編纂《貳臣錄》《奸臣傳》《忠臣列傳》,對明末時期諸如孫承宗、袁崇煥、史可法、盧象升等抗清名將大加褒揚,錄入《忠臣列傳》,並肯定了揚州、嘉定軍民在明末抗清中表現出的氣節,對吳三桂等先降後叛之流錄入《奸臣傳》並對其嚴加批判,對洪承疇、錢謙益等則錄入《貳臣錄》對其則極盡嘲諷之筆。直到這時清帝國上層才真正意義上完成從外來者到帝國統治者的思想轉變。
B. 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
1、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4、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和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C. 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D. 中國歷史事件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並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圖片不可得
作品:白居易《長恨歌》、杜甫《恨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E.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事件
1、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
後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2、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3、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
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4、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
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5、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事件
F. 南宋的歷史事件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相當長時間里是金王朝的藩屬國。
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及科技高度發達,但軍事相對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靖康之難後,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機要大臣,宮廷女官,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金人俘虜北上,而此時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之前要求宋皇室派親王來做人質去金寨做人質而又被認為是冒牌貨而遣返回,就這么僥幸躲過這場劫難而成為皇室唯一倖存的人,在大臣推舉下在當時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後遷都於臨安,恢復宋國號,史稱南宋,趙構便是後來的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後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
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後,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崖山海戰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宋徽宗見遼國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趨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開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後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持「正統」史觀者稱為「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是,後來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後來金兀術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並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黃天盪優勢力挫十萬金兵。金兀術歷經辛苦,火燒宋軍船隻,才能狼狽北返。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高宗定都於臨安(今杭州)。
宋金和約之訂立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術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後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服從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室中期狀況
宋室也曾由劉光世、張浚、韓侂胄、虞允文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也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收復淮河兩岸不少失地並簽訂多項條約。
在1164年12月,張浚北伐失敗後,簽訂《隆興和議》(又名《幹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
在1206年,韓侂胄北伐,後來被金擊退。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金的滅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則與蒙古聯手協議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鄭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後逃往歸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議聯手抗蒙,向理宗說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國家及民族仇恨和恥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議,並沒有理會哀宗要求,繼續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南宋在蒙古族滅亡金朝後,失去金朝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滅亡
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戰合州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而此時南宋權臣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範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後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的抗衡完結。
G. 30件歷史事件
1。公元前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2。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3。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4。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5。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6。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7.200年 官渡之戰
8.208年 赤避之戰
9.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10.383年 淝水之戰
11.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2、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3、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4、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5、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7、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8、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9、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20、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21、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22、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23、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25、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26、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27、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28、1898年 戊戌變法
29、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30、1931年 九·一八事變
H. 中國古代史在南京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元順帝統治時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他南征北戰。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京師(順天府即南京),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代表在靜海寺議和,在下關江面的英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稱天京。
1864年,清軍攻入天京,太平天國滅亡。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孫中山退職。
1913年,黃興在南京響應孫中山先生討伐袁世凱,即二次革命。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開始其對中國長達22年的獨裁統治。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屠殺30萬南京平民。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由陪都重慶遷回南京。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蔣家王朝覆滅,「十朝都會」南京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
【六朝古都】 南京的天際線
211年,孫權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
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宋立國,都建康。
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齊立國,都建康。
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梁立國,都建康。
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金陵情懷】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以石頭城為蔣州,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
【開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天國風雲】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今總統府一帶修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越過玄武湖眺望南京城[局部]
【博愛之都】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國首都。 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奸2萬以上的婦女,史稱「南京大屠殺」。
【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 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I. 各個時間的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
一 、原始社會
(距今約40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距今越萬年前 蝴蝶臘瑪古猿已在雲南元謀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萬年前 巫山人已在川東生息
距今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已在雲南元謀盆地生息,打制石器問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萬年前 藍田人已在陝西藍田地帶生息
距今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類的某些特徵,已經能夠保存火種,並用火燒烤食物,手腳分工明確,過著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距今約20萬年前 金牛山人已在東北遼河流域生息,標志著人類開始由直立人向智人進化。
距今約15萬年前 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約10萬年前 許家窯人(伏羲氏)已在晉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飛石索已用於狩獵
距今約5萬年前 骨針在遼寧小孤山製成
距今約3萬年前 峙峪人已在晉北桑乾河流域生息
距今約3萬年前 山頂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生息,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距今約3萬年前 下川文化在晉南形成
距今約1萬年前 (神農氏)原始農業在中華大地出現
約公元前6000年 裴李崗文化在中原地帶形成,龜甲占卜在中原出現,文字元號萌芽,骨笛製成,粟在黃河流域廣泛種植,豬狗雞在中原已家養
約公元前5850年 大地灣文化在隴東形成,黍子、油菜已種植,原始混凝土製成
約公元前5000年 河姆渡文化在長江下游形成,稻在長江流域廣泛種植,骨耜已為稻作農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仰韶文化在黃河中游形成,龍虎觀念萌生,彩陶藝術出現,壁畫出現 母系氏族公社
約公元前4300年 大汶口文化在黃河下游形成,釀酒器皿製成 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 大溪文化在長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現,動物殉葬風俗已見
約公元前3500年 紅山文化在內蒙古草原東部及遼西形成,玉豬龍崇拜形成,石砌祭壇出現
約公元前3300年 馬家窯文化在黃河上游形成,彩陶藝術進入盛世,青銅刀已用范鑄;良渚文化在長江下游形成,天圓地方觀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於建造
約公元前3000年 屈家嶺文化在長江中游漢江地帶形成,崇祖觀念萌生,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築成
約公元前2600年 龍山文化在黃河下游形成,文字與文書出現,山東鄒平丁公村古成築成
約公元前2550年 黃帝與炎帝結盟,華夏族形成;涿鹿大戰,筮卜出現;阪泉之戰,史官出現,倉頡造字
約公元前2450年 顓頊稱帝
約公元前2372年 嚳稱帝
約公元前2297年 堯稱帝
約公元前2227年 堯讓位於舜
約公元前2179年 舜稱帝
約公元前2155年 大禹治水
約公元前2142年 禹征三苗
約公元前2120年 禹朝諸侯於會稽
約公元前2100年 禹劃天下為九州
約公元前2190年 禹鑄九鼎
約公元前2000年 齊家文化在黃河上游甘青地帶形成,石磐已成為重要樂器之一,青銅鏡已有製造;二里頭文化在黃河中游豫西晉南形成,酒器青銅爵已鑄造,宮殿已建築
二、 奴隸社會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470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啟稱夏後建國 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商 (554年)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275年)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秦襄公帶領軍隊救援周王朝,並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因護送有功,襄公被封諸侯,秦才成為諸侯國。
春秋 (294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天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即春秋五霸)。
三、 封建社會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254年)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魏國李悝將變法首次付出實踐。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 (第一次)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變法。
秦(15年)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209年)
(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分別率精兵出擊匈奴,大敗匈奴,經過此次漠北之戰,匈奴無力與漢朝對抗。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195年)
(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60年)
(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國主 曹丕
221年 蜀國建立 國主 劉備
222年 吳國建立 國主 孫權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
263年 魏滅蜀
西晉(51年)
(265年到316年)
265年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取了皇位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280年 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正式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103年)
(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169年)
(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隋(37年)
(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外戚楊堅掌握大權。581年,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
589年 隋軍揮師南下,滅掉了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南北重歸統一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289年)
(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十國(53年)
(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167年)
(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李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於會寧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49年)
(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北宋皇帝欽宗的弟弟趙構於同年登上皇位 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97年)
(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276年)
(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267年)
(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3年 清軍進入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中俄《璦琿條約》.四國《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英法《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八國《辛丑條約》簽訂,後加入荷比西三國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近代史按史學家普遍定義年限為:1840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 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10月1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2008年 北京奧運會
2009年10月1日 60年大慶,中國第一批女子飛行員,駕駛著飛機,飛過天安門上空。
2010年 上海世博會
J. 1916年到1927年間中國發生的歷史事件
中國1927年到1928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一、1927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月7日,國民政府接管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3月2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4月14日,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4月27日,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4月28日,李大釗在北平英勇就義。5月21日,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政變。8月1日,周恩來等發動南昌起義。 8月7日,我黨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9月9日,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12月11日,張太雷等發動廣州起義。 二、192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月,方誌敏等發動弋陽、橫峰起義。4月28日,朱德帶領的南昌起義軍隊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4月底,劉志丹等發動渭華起義。5月3日,日軍悍然發動「濟南慘案」,外交官蔡公時以下五千中國民眾被殺。5月4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6月3日,張作霖下令奉軍退出關外。6月4日,日本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成重傷後身亡。6月18日,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莫斯科召開。7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告廢除中外不平等條約。7月22日,彭德懷等發動平江起義。10月5日,毛澤東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易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