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陝西歷史知識

陝西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09 06:44:17

中國歷史名城西安的知識

以下是西安的一些歷史沿革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一、歷史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
全市下轄10區3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二、景點/文化遺產
西安境內現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三、著名人物

政治家唐代宗 大禹 周文王 周武王
秦穆公 秦孝公 秦始皇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漢宣帝
漢成帝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唐高宗 武則天 唐中宗 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肅宗


軍事家
王翦 王賁 白起 衛青
霍去病 李廣 馬援 杜預

郭子儀 楊門虎將 韓世忠 李嗣業 萬脩 景丹 韋孝寬 史萬歲 殷開山 李靖


思想家
周文王 周公
顏師古 王徵 張載 李顒

外交家
張騫 蘇武 班超


文學家
杜牧 韋應物 柳宗元 魚玄機
薛濤 韋庄 王九思 韓偓 馮從吾 常建 牛兆濂

歷史學
班固 班彪 班昭 杜佑


書畫家
閻立本 顏真卿 周昉 張萱
韓干 杜度 陳遵 杜畿 杜恕

佛學
鑒真 窺基 法順 僧肇 智猛

其他
孫思邈 王重陽 鍾馗
四、

Ⅱ 陝西歷史都有哪些

陝西的歷史和長安分不開的!秦漢,隋唐,包括抗日戰爭時期,戰國時期的秦國等,看你說哪方面了!

Ⅲ 陝西西安人文地理歷史常識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盪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3)陝西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 。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

Ⅳ 關於陝西的歷史文化

人類發源地之一
陝西是人類先祖的發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關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舊石器為工具,與大自然作斗爭。到距今三四萬年時,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他們活動在西安附近和整個渭河流域。西安東郊半坡村遺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漁獵和農耕為生,會製造很多精巧的石質工具,有了紡織和燒制陶器的手工業,會建築能抵禦風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組織的公社之中。大約又過了一兩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漸發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灃河流域發現有許多這個時期的遺址。這時的人類已使用木耒和石鐮等新式工具,使農業生產向前進了一大步,畜牧業也有了發展,並且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開了古代文明歷史的序幕。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周)
周人原是活動於關中西部的一個部族。相傳周的祖先後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涇河流域的彬縣、旬邑一帶,也是周人活動的一個中心。到古父公時,他們由旬邑遷居岐山南的周原,營建宗廟城廓,開荒種地,還設立官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周國,首都就在岐山、扶風之間。到周文王時,周國迅速發展,攻滅了附近許多小國,並進一步在灃河西岸修建了豐京(今長安縣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灃河東岸修建了鎬京(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豐、鎬共同作為周王朝的首都,歷時360餘年。這是古代在關中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全國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陝西」這個名稱,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現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屬召公管轄,陝原以西屬周公管轄,後人因稱陝原以西地區為「陝西」。

古 代 政 治 中 心(秦)
春秋戰國時期,陝西為秦國的治地,所以陝西又被簡稱「秦」。秦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今甘肅省清水縣一帶。公元前677年,秦人在關中的雍城(今鳳翔縣城南)建都。公元前383年,遷都櫟陽(今臨潼縣武家屯)。公元前350年,又遷都咸陽(今咸陽市長陵車站附近一帶)。公元前221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立。咸陽便成為當時全國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漢,因咸陽已被項羽焚燒一空,漢王朝最初駐在秦的舊都櫟陽。到公元前200~198年,長樂、未央兩座宮殿相繼修好,劉邦搬進新城。漢惠帝時又征調民工,修了外廓城(在今西安市西北10餘里處)。從漢高祖起,未央宮作為西漢國家政府所在地,歷時214年。
西漢以後,又有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7個王朝相繼在漢都城建過都。其間,赫連勃勃稱大夏王,建都在統萬城(今靖邊縣長城外白城子)。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唐)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創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城(今西安市區所在地),當時名「大興城」。 在隋末農民起義的浪濤中,太原留守李淵在其次子李世民的策動下反隋。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了唐王朝。從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元年到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出現了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整個唐帝國也成為我國歷代王朝中最強盛的一個。唐王朝歷時近300年。當時的長安,城周長35.5公里,人口100萬,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上著名的大城市。
在封建社會中,都城是全國封建勢力的中心,歷代農民起義軍也都把斗爭矛頭指向這個中心。如漢末的綠林、赤眉農民起義軍,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軍,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都曾攻入長安,並在這里建立過短暫的農民政權。
黃巢為首的農民大起義失敗後,唐王朝搖搖欲墜。公元904年,大軍閥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到洛陽。還拆毀長安宮殿建築,將木料順渭水、黃河而下漂往洛陽。此後,長安這座歷史名城被徹底破壞,陝西也就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了。

絲 綢 之 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享譽中外的「絲綢之路」。西漢每年派出的使者和西域各國來朝的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絡繹不絕。當時最使商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的絲綢,他們稱中國的絲綢為「大也波兒」,意思是「和真的一樣」,把中國稱之為「絲國」。用中國絲綢製成的衣服,光輝奪目。西域各國王公貴族都爭先恐後的購買中國絲綢,以顯榮耀。因而商人們的絲綢生意日益紅火,漢朝通往中亞各國的商路因而也成了商人們進貨的必經之路,人們均稱這條商路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是:從漢朝的長安出發,向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至敦煌以西分為三道:沿昆侖山北麓的樓蘭、於闐、莎車、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國,為之南道;沿天南麓的焉耆、龜茲(庫車)經疏勒,到大宛、大秦諸國為之中道;沿天山北麓的車師、烏孫,到康居、奄蔡等國為之北道。
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一致抵抗匈奴,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使者到西域各國。同時西域各國也派使者前來漢朝朝拜。這對雙方都大有益處。西漢從西域各國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蔥、胡蘿卜、蠶豆、黃瓜之類的東西,尤其是高頭大馬,讓西漢武帝甚是歡喜。而漢朝的絲綢、漆器、玉器、銅器等精美工藝品和打井、冶鐵技術先後都傳到了西域。這樣一來,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經濟的共同發展,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著深遠影響。

Ⅳ 關於陝西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陝或秦。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游、漢水上游。面積20.58萬平方千米,地形南北高、中部低。秦嶺以南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乾旱少雨。陝西是中國大西北的門戶,是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古有絲綢之路通向西亞、中亞各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陝西省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等民族。陝西因在陝原(今河南省陝縣一帶)以西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地理概況

陝西省位於我國中部,屬內陸省份,東西最寬500千米,南北長約870千米,呈現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的形狀。陝西省東與山西、河南為鄰,西與甘肅相連,南與湖北、四川、重慶等相通,北與內蒙古、寧夏接壤。陝西省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南部屬秦巴山地,中部為號稱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沖積平原。在全國階梯狀地勢中,陝西省處於地貌多變的第二階梯上,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北部為陝北高原,海拔900~1500米。中部為關中平原,也稱關中盆地,海拔在325~800米之間。南部為秦巴山地,海拔多為1200~3000米。境內主要山脈有秦嶺、大巴山、華山等。陝西省河流眾多。絕大部分為外流河,內流河流域面積只佔全省面積的2.3%。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黃河流經東部省境,渭河為黃河最大支流,並有無定河、涇河、嘉陵江、漢水等河流。

氣候特點

陝西省由南至北具有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和暖溫帶、溫帶半乾旱氣候的特徵。秦嶺山脈橫亘省境中南部,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年均氣溫陝北黃土高原約為9℃,關中平原13℃,陝南漢江谷地則達15℃。冬季南北溫差達10℃,夏季溫差僅4℃。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則由下而上遞增。7月~9月降水量常佔全年一半以上,且多暴雨。冬季降雨甚少。甚至出現連旱。對陝北黃土高原春播影響更甚。

自然資源

陝西省的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礦產中煤、鉬、銅、重晶石、磷等儲量在中國居於前列。動植物種類也異常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杜仲、麻黃、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此外,在太白山區棲息有朱䴉、黑鸛等珍稀鳥類,還辟有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等。

交通運輸

陝西省現有公路11萬多千米,國道有10條,其中二連浩特至河口的縱向國道干線、連雲港至霍爾果(新疆)的橫向國道干線在本省西安相交匯,青島至銀川的橫向國道干線通過陝北,北京至昆明的108國道、包頭至南寧的210國道、連雲港至天水的310國道都經過西安。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西安至臨潼、至寶雞線路。鐵路承擔著陝西全省的交通運輸任務。隴海鐵路橫貫東西,是本省交通主動脈;寶成、襄渝、西延等線連通南北。西安有多條空中航線連通內地和西北各重要城市。咸陽國際機場是西北最大的航空港。

經濟概況

陝西省的渭河平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灌溉系統發達,是中國著名麥、棉產區。經濟作物以胡麻最為重要,煙草、甜菜也有較大發展。現在工業、交通運輸和旅遊業在西北地區發展很快。工業方面形成了國防工業、航天工業、煤炭工業、紡織工業等為主的經濟格局。在交通方面,以西安為中心,陸路和航空運輸皆很方便。地上地下的文物使富有特色的旅遊業成為省內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

文化習俗

陝西鑼鼓至少有200年的歷史,根據演奏性質不同,可以分為伴奏鑼鼓、清鑼鼓和表演鑼鼓三類。陝西鑼鼓節奏明快、形式多變、氣勢宏大。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哨,振奮人心。每當喜慶日子,人們都喜歡鑼鼓震天。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

省會: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陝西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有13個朝代相繼在這里建都。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現在的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市轄9區4縣,面積9983平方千米。市境地處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氣候溫和。西安是華北、華東聯系西北、西南陸空交通的重要樞紐。此外,西安的地上地下都保存和埋藏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和奇珍異寶,堪稱一座立體歷史博物館。市區擁有驪山、華山、翠華天池等風景名勝。西安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旅遊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成陽

成陽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面積1021.3平方千米。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37~651毫米,年平均溫度9.0~13.2℃。成陽自然資源豐富。全市工業以電子、紡織、石油化工為支柱,第三產業以旅遊和流通為支柱。成陽歷史悠久。設縣制至今已有2300餘年,歷史上曾經是秦朝國都。

歷史文化名城:韓城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東臨黃河,黃河大峽谷南段經市區東北,谷口古稱龍門,俗稱禹門口。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歷史上也以龍門代指韓城地域。韓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時為周武王之子韓侯封地。秦、漢為夏陽縣,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就出生在這里。隋代稱韓城縣。韓城文物古跡薈萃,素有「關中文物最韓城」美譽。由唐至清,歷朝古建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韓城自然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我國著名花椒生產基地,所產大紅袍花椒以色紅、肉厚、香濃而聞名於世。

歷史文化名城:榆林

榆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資源豐富,黃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匯聚交融,形威了榆林風姿獨特、雄奇壯美的自然人文景觀,歷代先民創造的人類文明留存,成為有價值的歷史財富和旅遊資源。榆林民風淳樸,是陝北民間藝術之鄉,熱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態的綏德石獅,細膩秀美的三邊剪紙,以其濃郁的黃土風情和豐富淳樸的生活底蘊,馳名海內外。

革命聖地:延安

延安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中部,延河與南川河的交匯處,周圍有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環峙,依山傍水,群峰拱衛。隋朝時在今延長縣始置延安縣,以其境內有延河並取安寧之義而得名。從秦漢至唐宋,延安及其附近地區「東帶黃河、西控靈夏」,為陝北交通要沖,延安城成為屏蔽關中、防禦北方民族侵擾的軍事重鎮。寶塔山上的九層古塔是唐代的建築,如今是延安市區的標志。保存在清涼山下萬佛洞的唐宋石刻是當時雕刻技藝的完美體現。1937~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曾在此領導全國革命。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領導先後在鳳凰山麓、楊家嶺工作和居住,中央軍委、八路軍總司令部則設在棗園和王家坪。延安東南是八路軍三五九旅開墾的南泥灣。

藍田猿人遺址

在陝西西安藍田縣九問房鄉公王嶺出土了猿人頭蓋骨化石,它距今約為110萬~115萬年。藍田猿人頭蓋骨十分珍貴。目前,只在中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坦尚尼亞等少數幾個國家發現了猿人頭蓋骨。藍田遺址發現的史前文物為研究古氣候、古動物、人類進化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考古重大發現。公王嶺山腰間建有藍田猿人遺址紀念碑亭。

母系氏族村落: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是黃河流域一座比較完整、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半坡遺址由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組成,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這里建有半坡博物館,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包括遺址大廳和2個陳列室、1個陶窯遺址。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代著名宮殿之一。據史載,全宮佔地12平方千米,有33個門,丹鳳門為正門,含元殿為正殿,其北是宣政殿。中書、門下兩省以及弘文、史館分列左右。此外還有30餘處宮殿、亭、觀等毀於唐末戰亂。現存遺跡有含元殿、麟德殿、翔鸞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尚可辨識。考古工作者於1957~1959年發掘了四座城門和含元、麟德兩殿遺址。

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5千米九峻山。昭陵首創唐代「依山為陵」的制度,是關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帝皇陵園。面積2萬公頃,周長60千米,以九峻山為基點向東南和西南呈摺扇形展開。陵園內有陪葬墓167座,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陵園。地面、地下遺存有大量珍貴歷史文物。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陳放在昭陵祭壇內。1972年在陵園東南的陪葬墓李勛墓地建立了昭陵博物館,陳列20世紀50年代以前昭陵地面僅存的22塊神道碑和此後陸續發現的神道碑及出土的墓誌銘,稱昭陵碑林,是唐初書法藝術的瑰寶。著名的有歐陽詢的溫彥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齡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等。還有大量彩陶器物、陶俑及色彩絢麗、布局嚴謹的壁畫。

乾陵

乾陵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兩個皇帝。同時又是一對夫妻的合葬墓。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墓。乾陵以山為陵,四周有閥門和巨型石刻,有象徵帝王陵墓的華表1對。此外,有翼馬1對、朱雀1對、鞍鐙飾馬5對,戴冠、著長袍、握劍的將軍石人10對等。其中還有兩座高達6.3米的《述聖記》和《無字碑》幢。無字碑上面有保存比較完整(旁有譯文)的女真文字,述聖碑碑文計8000字,為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之辭,且陵前排列了61尊石人像。

華清池

作為一個天然溫泉,華清池遠在秦代就已著名。今尚有北魏時的溫泉碑遺留下來。發掘清理出唐代御湯、太子湯、海棠湯(即貴妃池)、蓮花湯等遺跡。

華清池池水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水溫約43℃。適宜沐浴療養。園內半山腰的捉蔣亭即是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楊虎城部隊捉拿蔣介石的地方。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東距西安120千米,西距寶雞107千米,號稱關中「塔寺之祖」,始建於西漢,是當年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之一。現存的法門寺磚塔是明朝萬曆七年(1579)由木塔改建的。塔高46米。共13級,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長50多米。北魏時的木塔叫阿育王塔,是傳入中國的19座佛教舍利塔之一。塔基下有地宮,從中出土有佛真身指骨舍利等諸多文物珍寶。

五嶽之西嶽:華山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秦嶺山脈以北,海拔2154.9米。由於山勢險峻,群峰峻峙,《山海經》稱「遠而望之,又若華伏」,山名即由此而來。華山是一座由花崗岩組成的山體,花崗岩經長期風化侵蝕,加上南北兩大斷層錯動和東西兩側流水下切,將華山分割成多座山峰,而且山峰四壁如削,拔地通天,其中最著名的有東、西、南、北、中五峰。自古華山就以雄奇險峻著稱,崖陡路險。諸峰間僅南、北一徑,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說。華山還多古松,巨干修直,與峭峰奇石相得益彰。華山為道教名山,元時為全真道華山派發源地,山中留有許多帶有道教色彩的傳說和人文古跡。蓮花洞、仰天池等處題刻尤多。

太白山

太白山為秦嶺主峰,位於陝西省眉縣南部,兼跨太白縣、周至縣部分地區。頂峰冰凍期長,除盛夏外,積雪不消融。由關中平原南望,山頂銀光閃閃。故名。太白山的頂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太白山為中國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植物品種薈萃之地,資源豐富,垂直分帶明顯。1965年已設立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已成為自然地理、植物、動物、中葯、環境保護等多種學科野外考察的重要基地。

涇水和渭水

成語有涇渭分明一詞,是說涇水和渭水同流一段河道。但卻清濁不混。渭水現稱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面積廣大,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流域內有藍田猿人遺址、秦安縣大地灣和西安市半坡村母系氏族公社遺址及長安區津鎬遺址等。臨潼區的秦兵馬俑、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國古文化中的瑰寶。西嶽華山和臨潼區的華清池更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涇水現稱涇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源縣境,流經平涼、彬縣,於陝西高陵縣南入渭河,河道輸沙量極大,水極渾濁,是渭河來沙量最多的支流。涇河下游水利工程較多。著名的鄭國渠即是其一。流域內彬縣大佛寺石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崆峒山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世界第八奇跡: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的確切名稱是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5千米處,發現於1974年,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又先後發現二、三號坑。其中一號坑最大,面積達14260平方米。三個坑內共有陶俑近萬個。陶馬500多匹,木質戰車130多乘。無論是兵還是馬均同真人真馬一般,栩栩如生,坑內還有製作精良的強弓、勁弩、弋、矛、戟、鏤、青銅寶劍等兵器。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這一宏偉的地下建築古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潼關

古潼關在今潼關縣北。自古就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的說法。潼關北臨黃河,南靠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末黃巢起義和明末農民起義時,農民軍都在潼關與封建王朝的軍隊進行過激烈的戰斗。

大雁塔

塔身高59.9米,塔基座高4.2米。東西45.9米。南北48.8米。由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被鑲嵌於塔兩側,其字秀麗挺拔,為唐代遺留於後世的名碑。此外,塔的門楣、門框上雕刻有唐代的建築圖案。這些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繪畫藝術,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唐代大詩人杜甫、岑參、高適等在登臨此塔後,題有「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等詩句。大雁塔內盡收佛學經典,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

碑林

碑林位於西安市三學街,舊址為宋代的文廟。公元1090年宋朝官府把《開成石經》移到這里,經過元、明、清三朝後,形成了碑石之林。碑林包括文物展覽室、碑林和石刻藝術室三個部分,是全國最大的石碑寶庫。另外,每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鍾聲就出自碑林的景雲大鍾。

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高約3.6米,周長48米。墓前碑亭內立有橋陵龍馭碑和黃帝陵碑。黃帝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原為一氏族部落首領,由於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擊殺作亂的蚩尤而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其陵墓在甘肅、河北、河南等地也有。

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明朝時建有真武祖師廟。李白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派他的侄子回米脂掃墓,改廟為行宮,後來李自成把馬鞍山改名為盤龍山。行宮依山踞險,前後兩層近90級石階,把八卦亭、樂樓、捧聖樓、二天門和玉皇閣連成一體,另外盤龍山頂還有啟祥殿、北慶宮及鍾鼓樓等。

驪山老母祠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南驪山西綉嶺第三峰之巔,始建於秦。唐初重建,時稱老母祠。老母殿整體建築包括山門5間、三仙殿3間、祭殿5間、主殿5間、廂房6間、配殿4問。三仙殿內供奉被尊為福壽、治眼、授子三位女仙之神像。主殿內供奉驪山老母(女媧)金身神像。主殿內存有唐廣德元年(763)立《驪山老母授經碑》一通,記述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驪山腳下遇老母為其傳授《陰符經》的經過。

楊家嶺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舊址大門向西南而築,進門為中央大禮堂,磚木結構穹隆式形制。禮堂後面有一座三層小樓房。是當時的中央辦公廳。周恩來舊居在北面山上最西邊的院子里,東邊的院子則為朱德舊居,再向東是毛澤東舊居。東北有一排曾是中央直屬機關的窯洞。

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就是在這里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5年4月23日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這里召開。在這里,中共中央為爭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不懈努力。

Ⅵ 西安歷史的簡介

西安的古跡確實是比較多的,知名度比較高的名勝古跡有秦始皇的兵馬俑、華清池、驪山、兵諫亭、秦陵、乾陵、法門寺、漢陽陵以及永壽公主墓等等。以上我列出來的這些名勝古跡,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要一一介紹一遍的話,估計沒那麼幾天是無法完成的。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西安會有這么多的歷史古跡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西安的名勝古跡確實是很高的,而且歷史上發生在西安的戰爭也比較少,因此西安的很多名勝古跡才得以保存。這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多多為西安的名勝古跡做宣傳,這樣才能讓中華文明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

Ⅶ 陝西人文、歷史、風俗常識

1]古地區名。指陝陌以西。周成王時陝西歸召公治理。

[2]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市)。轄境相當於今陝西和寧夏的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地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肅東南部地區。熙寧五年(1072年)分為永興軍、秦鳳二路,習慣上仍稱這二路為陝西路。

[2]陝西
即陝西省。
【名 稱】
【地理位置】b]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甘肅、寧夏,北鄰內蒙古,南連四川、重慶,東南與河南、湖北接壤。全省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
【面 積】
【行政區劃】中國省級行政單位。省會西安
【人 口】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略有回升。年末陝西省常住人口為372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7.2萬人,出生率為10.02‰;死亡人口22.3萬人,死亡率為6.01‰;全年凈增人口14.9萬人,自然增長率為4.01‰。
【自然地理】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Ⅷ 陝西歷史古老嗎

六朝古都就是陝西的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8%,西安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標志性建築:大雁塔、鍾樓、鼓樓、明城牆、大明宮、大唐芙蓉園、小雁塔等
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歷代名稱
「西安城」:灃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後梁)-長安(後唐)-長安(宋:注「永興」)-長安(元)-長安(明)-長安(清)-長安(中華民國)-西京(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 宗周(周)-內史(秦)-京兆(漢)-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後梁)-京兆(後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一名的由來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長安古名的廢止
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築新城立名「長安城」,民國初年,長安屬關中道,歸省政府直轄,1928年,民國政府決定成立西安市,分長安縣所屬城內及四關劃歸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銷西安市政府,原劃長安城地面仍歸長安管轄,成立長安縣城關區管理西安城關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處,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劃撥「長安城」城關及城周四鄉面積230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自此「長安」古名壽終正寢。

Ⅸ 西安的歷史簡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9)陝西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Ⅹ 陝西歷史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演變可大致分為史前文明時期、西周時版期、秦權時期、西漢時期、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陝西的發展進入新的時期。

閱讀全文

與陝西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