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吉林歷史知識

吉林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09 05:58:14

1. 吉林省的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系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系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2. 吉林市歷史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譯為沿江座落的城市。
中國歷史上,吉林一直是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早在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
在元、明、清時期契丹人首先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後來女真各部落日益強大,逐漸統一了各部落,於公元1115年建立了金國。後來蒙古人推翻了金國,成立了蒙古汗國。在明朝時期,建州女真在其首領努爾哈赤的帥領下,統一了東北女真各部。於公元1616年建立了與明朝對立的後金國。吉林被歸後金國管轄。
明朝時期永樂七年,既公元1409年在黑龍江入海口設立了奴爾干都司。吉林先歸遼東都司,後歸奴爾干都司管轄。
遼東都指揮使,驃騎將軍劉清先後三次到吉林造船運糧,並在松花江邊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吉林從此又有「船廠」的稱謂。因此吉林又有一個別稱---船廠。
公元1644年滿族入主北京,進而統一了全國,建立了清王朝,清滅明後吉林歸寧古塔將軍管轄,寧古塔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寧古塔將軍遷往吉林,並在吉林建城,設立將軍衙門,船廠從此改為「吉林烏拉」後來簡稱吉林。成為清政府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軍事重鎮吉林烏拉城,素有「迎長白,近繞松花江乃三省通衢」之美譽,可見在清朝,吉林已是東北三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在歷史上。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兩次巡幸吉林。檢閱吉林水師。做好反擊沙俄的准備。康熙皇帝更贊嘆松花江的奇麗,即興寫下了松花江放船歌。
康熙皇帝登上吉林北山,嘹望吉林城,贊嘆「四山屏立,江城如畫」。因此,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稱。
在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吉林一直是吉林省的省會城市,在1954年政府出於經濟,交通發展的需要,吉林省會遷往長春。

3. 吉林省的歷史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至長白山區。

(3)吉林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有長白山管委會 。長春市是副省級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329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4. 吉林省知識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
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
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
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
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
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
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
"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
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
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
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
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
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
年(1878)吉林又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
,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
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
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
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
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
、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
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系方向,哈
爾濱及其所聯系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附吉林省地圖:http://www.govmap.cn/jining.jpg

5. 吉林市的歷史

吉林市是東北著名的古城,已有三百多年建城史。

6. 吉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吉林省,簡稱吉,省會長春,位於我國的東北地區中部,北邊是黑龍江省,南邊是遼寧省,西邊是內蒙古,東邊是俄羅斯,東南邊與朝鮮隔江相望,全省土地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吉林省常住人口人口為2690.73萬人。

吉林建置始於清朝時期,公元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公元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


遼國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國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公元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公元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吉林地區隸屬於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吉林地區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初期,吉林地區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公元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公元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

公元1860年,中俄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原屬吉林省的沿海地區被割讓給俄國,吉林變成了內陸省。


公元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省會設於吉林市。民國時期,吉林省區劃沿清舊制不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地區,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建立,將長春改為新京,定為首都。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自此吉林省全境解放。

吉林省共轄9個地級行政區,包括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城市、遼源市、松原市、白山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7. 吉林的歷史

吉林建置始於清順治十年(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見證地,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舜、禹至夏商周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了肅慎、濊貊、東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權。

(7)吉林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吉林地方風俗--東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8. 關於吉林的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族、蒙古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系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系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9. 關於吉林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吉」。位於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吉林」是滿語「吉林烏拉」的簡稱,即沿江的意思。省會長春。吉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工業以機械製造、醫葯、電子、食品為主。航空、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等交通較為發達。主要城市有吉林、吉安等。名勝有松花湖、偽滿洲國皇宮、龍崗火山群、長白山天池等。

地理概況

吉林省位於東北地區中部。南接遼寧省,北抵黑龍江省,西靠內蒙古自治區,東南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與朝鮮為鄰。東面與俄羅斯毗連。面積為18174萬平方千米。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可分為東部長白山地、中部丘陵台地和西部平原三部分,其中最高峰白雲峰海拔2691米。最大河流是發源於中朝界湖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最大湖泊是人工湖松花湖(即豐滿水庫)長白山天池為火山口湖。深達373米,是我國第一深湖。

氣候特點

吉林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溫暖多雨。秋季晴冷溫差大,冬季漫長干寒。1月均溫-20~-14℃,7月大部分為20~23℃。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降水分布自東向西遞減。

交通運輸

吉林省現有公路里程8萬多千米,初步形成了以長春為中心,溝通全省各地州、市縣、鄉鎮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有7條國道,省內主要干線以長春為中心,通往四平、延吉、通化、白城、兆南各地。省內鐵路網大體可分為西北一東南和西南一東北兩個走向。全國主要鐵路干線京哈線貫穿吉林南北。從吉林省內可直達哈爾濱、沈陽、北京、上海等全國主要城市。

經濟概況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人均糧食產量、糧食商品率、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主產水稻、玉米、高梁,穀子以及大豆,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西部草原地區牧業發達。存欄以綿羊為主。工業以機械製造、醫葯、電子、食品為主。機械製造以汽車產業為主體,鐵路機車、客車和拖拉機、摩托車製造均有相當規模,具有較大的產業優勢。交通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空運水運相銜接。

文化習俗

吉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在43個少數民族中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錫伯族為世居民族。這里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民族風情絢麗多彩。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鄉之稱,朝鮮族民俗、關東文化、滿族風情各具風采。

省會:長春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位於吉林省境內中部,面積20565平方千米,人口約726萬,以漢族為多。有滿、朝鮮、回、蒙古、錫伯等少數民族。轄6區和農安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區地處長白山地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東部多丘陵低山,西部為台地平原。松花江及其支流飲馬河、伊通河等流貫市境。有煤、母頁岩、石灰石等礦產。以汽車、鐵路機車、客車、拖拉機、摩托車生產為主的機械製造業在國內居重要地位。農業主產玉米、豆類、稻穀。兼產甜菜、向日葵等。長春市的榆樹鄉還被譽為大豆之鄉。長春市為東北中部交通樞紐。

歷史文化名城:集安

原名輯安,亦名通溝。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隔鴨綠江與朝鮮相望,西南與遼寧省接壤,北與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毗鄰。是中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集安歷史悠久,古老神秘,文化底蘊厚重。集安風光秀美,山環水繞,人傑地靈,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譽。集安文物古跡眾多,有丸都山城、洞溝古墓群、霸王朝山城、長川壁畫墓、國內城等。集安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天女木蘭、紫松、側柏等珍稀樹種和名貴中葯長白山山參,開發潛力巨大。

歷史文化名城:吉林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位於吉林省中部略偏東,地處長白山余脈向松嫩平原過渡地帶,松花江幹流縱貫全境。吉林市現轄4個區1個縣和4個縣級市。有23個少數民族。吉林霧凇、冰雪體育、松花湖、烏拉古城、北山古廟群及滿族、朝鮮族民俗風情等構成了吉林特有的北方特色。

松花湖

位於吉林市。湖面面積425平方千米,長200千米,最寬處10餘千米,最深處77.5米,能蓄108億立方米的水,白魚、鯉魚、鮭魚、鯽魚等為其特產。松花湖水域遼闊。湖叉繁多,狀如蛟龍,謂為壯觀。松花湖風景區的主體由水、林、山構成並分成十個相對獨立的景區。

偽滿洲國皇宮

偽滿洲國皇宮佔地約4.3萬平方米。宮牆內分為東西不對稱的兩個院落。西院為三進式四合院,前院是帝後寢宮緝熙樓。中院是朝政大殿勤民樓,後院則是祭祖供佛的懷遠樓。東院的主要建築是偽滿時期增建的,包括同德殿和御花園。皇宮分為內廷和外廷兩部分。即溥儀及其後妃的生活區和處理「政務」的所在地。由勛民樓、輯熙樓、同德殿等一組中國古典式、歐式、日本式建築及其附設組合而成。

龍崗火山群

我國第二大火山群是龍崗火山群,它位於吉林省輝南縣東部。輝南縣境內共有6個火山湖。據科學家考察。這些火山湖是20萬年前火山噴發後地下水上升聚集而成的。湖的周圍青山環抱,像一條巨龍盤卧在湖邊,所以又稱火山湖為龍灣。龍崗火山群有170餘座火山,除8個有火山口湖外,其餘為火山渣堆。這里的火山口湖。平均水深50米左右。最深處達100米,灣水碧藍如玉。形態景緻各異。似顆顆明珠散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其數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形態之迥異及保存程度之完整,居國內首位。據初步認證,該龍灣群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最大的火山口湖群被譽為長白山小天池。

洞溝古墓群

高句麗。古國名。相傳於公元前37年創立,轄境今鴨綠江及其支流渾江一帶。洞溝古墓群有高句麗古墓近萬座,排列有序,規模懸殊。從外形上可分為石墳和土墳兩類。著名的石墳有太王陵、將軍墳、千秋墓等:著名的土墳有舞俑墓、角抵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墳四號和五盔墳五號墓。太王陵是高句麗墳墓中營造工程最大的一座。將軍墳可能建於公元5世紀初,它是洞溝古墓群中一座著名的古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據考古得知。此墓為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的陵墓。

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是中國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湖。湖面海拔2189.1米,東西寬3.37千米,南北長4.8千米,水面面積9.8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處達373米。天池一帶的天氣瞬息萬變,多雲、多霧、多雨、多雪。天池的水清澈透明,水中連一條魚也見不到。

長自山大財峽谷

長白山大峽谷位於長白山西坡。那裡有險峻神奇的自然景觀。大峽谷長70多千米。寬近200米,乃火山爆發後熔岩石表面的火山灰和泥土被江水、雨水沖刷所致。北錦江從谷底流過,兩岸怪石林立。奇景迭出,如潑墨畫卷,美不勝收。在谷地沉積岩層中的大量生物化石。揭示著生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化過程。

霧凇

吉林市地理環境獨特,霧凇持續時間較長,最長時一個冬季有60多天可以看到這利北地奇景。霧凇通稱樹掛,是霧氣和水汽遇冷凝結在枝葉上的冰晶,分為粒狀和晶狀兩種。吉林的霧凇屬於晶狀,結構比較鬆散。呈較大的片狀。這一奇特的自然景觀要在零下20℃以下並且晝夜溫差不顯著的條件下。再加上有足夠的濕度才能形成。

10. 吉林省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進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省,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央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聖歷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先天二年(713)受唐玄宗冊封始號渤海國,統治了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和琿春,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
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貞祐三年(1215)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海中諸島,北起外興安嶺至日本海及黑龍江下游,南至長白山區。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省會設於吉林市。光緒帝嘗試通過政治改革挽回清朝內憂外患的局面,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的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制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起義投誠,長春解放。自此吉林省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
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吉林省管轄。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區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閱讀全文

與吉林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