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人的知識像歷史博物館

人的知識像歷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2-09 05:16:31

Ⅰ 人的一生,可以像一座歷史博物館

可以啊,只要你有足夠廣博珍貴的內容。

Ⅱ 廈大海環學院的和人類歷史博物館相關知識有哪些

為全面迎接本科教學評估,在海洋與環境科學學院黨委的號召下,全院師生積極行動起來,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以配合學校迎評工作的順利進行。
院團委學生會以先進性教育為契機,本著邊學邊改、邊整邊改、邊評邊改的原則,成立了學生督導隊,主要由03級本科各班班長和團支書組成,向團委學生會負責。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督促每位同學嚴守課堂紀律,杜絕課上睡覺、台下閑話等不良現象的發生,要求課堂上一律關閉手機,避免影響教學秩序。此外,督導隊成員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即在宿舍監督是否有同學長時間沉迷電腦游戲。
同時,為了加強宿舍文化建設、改善宿舍人文環境、提升宿舍文化,院團委學生會定於本月中旬開展「我愛我家」第三屆宿舍風采大賽,旨在展示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營造良好的寢室文化氛圍。本次大賽的展開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大家紛紛主動報名參加。宿舍建設管理是本科建設工作的重要環節,相信通過這次的活動,同學們對此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學習工作之餘,為增強我院文化藝術建設、豐富同學們文化藝術生活,學院學生會文娛部組織開展了「蔚藍空間」海洋環境主題數碼攝影大賽,使我院的本科教學工作始終處於緊湊、和諧、健康的氛圍中。
以科學研究為主要任務的海環學院,始終緊抓本科教育。面向大三本科生開放的、由環科中心發起的凌峰計劃,以及海洋系主辦的「海洋學生科研獎勵計劃」項目,目前均順利進入中期成果匯報階段,相信一定會為即將到來的迎接本科教學評估工作錦上添花

Ⅲ 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博物館是什麼

1979年秋天,在江蘇省南通市召開了全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籌備工作會議。會址所以選在南通,是因為第一個屬於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包括有自然科學內容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早在75年前就創建在這里。
①原載《大自然》雜志,1980年第1期。
狀元創業

前清末年的甲午狀元張謇,是上海強學會會員。他不僅是一位有卓識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實干精神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清末的中國面臨著外侮內困的危急情勢,許多有識人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救國方案。孫中山主張革命,康有為、梁啟超要求變法,而張謇卻熱衷於學習歐美和日本,提出了普及教育,挽救危亡的主張。普及教育是要花錢的,他認為只有辦實業才能提供這筆資金,而辦實業以紡織業最為有利。這樣,張謇就以「教育救國」始於「實業救國」,走上了一條歷來狀元都沒有走過的資本主義道路。
從1898年開始,他在南通創辦了紡織廠,從而帶動了這個城市的工業化。張謇利用工業利潤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4年他從日本考察回來,辦了大、中、小學;為了發展植棉和紡織業,他還專門開設了南通學院農科和紡織科。同時,他又認為很有必要建立博物館和圖書館來普及知識,培養人材,以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他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兩次上書清廷,建議在北京和各省建立「博覽館」(即博物館和圖書館的合稱)。腐敗保守的清廷當然不會理睬這種建議。於是他便身體力行,自己創辦了這個「南通博物苑」。
張謇不是以革命的手段來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而是幻想通過「實業」和「教育」來拯救中國,這條改良的道路自然是行不通的。但他通過個人的努力,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可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概貌

「南通博物苑」創辦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前身為「公共植物園」,該園原屬通州師范。苑址位於南通城南濠河之畔,原佔地2.3萬平方米,有中館、南館和北館等建築,分別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文物與標本。
中館是苑內最早的建築物,上面曾有一個露天的測候台,所以中館曾名為「測候所」。從宣統元年(1909年)一月一日起,該所正式從事觀測氣候,並按日記載,還在報紙上披露。這不僅是苑內正式開始記載氣候觀測結果,而且也是「各縣地方有測候所之肇始也!」以後測氣象的設備轉移他處,苑內就停止了測候工作。中館館內主要陳列動物標本。以後又陸續建造了南館和北館。
南館原名「博物樓」,收藏和陳列了全苑的精品。樓上為歷史部和藝術部,樓下為天產部。北館的樓上陳列著古畫,樓下陳列著鯨魚骨和化石。以後又陸續修建了一些輔助性建築,廣種各種樹木花草,飼養各種鳥獸,堆砌假山,開辟荷花池,還建有溫室、小亭、水榭等,使這里既有博物館,又具備動物園、植物園的特點,還兼有園林之勝,所以取名為「博物苑」。
館內至今仍保存著一些有關博物苑的重要史料,如張謇上書清廷的建議表、南通博物苑早期平面圖、苑品目錄等。其中《南通博物苑品目》編印於1910年,鉛印,分上下兩冊。上冊為天產部,錄藏品動物類460號、植物類307號、礦物類1103號。下冊為歷史、美術、教育三部,其中歷史部包括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服用、音樂、遺像、寫經、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類;美術部包括書畫、陶瓷、雕刻、漆塑、綉織、綽絲、編物、鐵制、烙繪、鉛筆畫、紙墨等類;教育部包括科舉、私塾、學校三類;四部合計藏品有2973號。
到1930年,據《通通日報》所載資料,其時博物苑已擴至佔地3.2萬平方米,每年經費達2000元,在展品方面大大擴充,就天產部而言,礦物有岩石1000餘種,金類礦1400餘種,非金類礦700餘種,土壤400餘種,礦物標本10餘座,礦床7座;植物計有顯花、隱花4000餘種;動物標本中,哺乳類百餘種,鳥類300餘種,爬蟲和魚類共500多種;無脊椎動物1400餘種,其中昆蟲類佔1。」3。粗略估計一下,所謂天產部即自然部分的展品即達近萬件之多!從這些目錄可以了解到當時收藏品確實種類繁多,內容豐富。
館外陳列是另一番景象。各種植物按類栽植,以葯材居多,專設有「葯圃」;其次是花卉,竹也不少,每種植物都懸牌標明名稱、產地。飼養的動物中,鳥類有家雞、金雞、火雞、鴕鳥、白鴿、水鴨、鷺鷥、鴛鴦、鴯鶓、孔雀、鸛鶴等;獸類有鹿、兔、猴猿、山羊、熊鼠等。同時還有許多礦物環列在小山之上;各種佛像、各種古銅器、古鐵器、化石陳列在各館的周圍。
由此可見,南通博物苑不僅是個歷史文物性質的博物館,也是自然科學性質的博物館,還帶有民俗學博物館的特點,又兼有動物園和植物園的格局。苑內不僅有收藏、陳列,還有飼養、栽培等實地科學試驗。在一個地區內,能有這樣一個多方面的、內容充實的博物館,這對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科學知識水平是有重大意義的。
幾經滄桑

隨著時局的變遷,張氏勢力的垮台,南通博物苑由附屬通州師范轉而附屬南通學院,以後重又為通州師范代管,情況日見凋敝。據1932年9月4日《通光日報》的報道,即可見一斑:「……南北兩館東邊的獸室也是十室九空,只有孤獨的猴子和蜷伏的刺蝟點綴著。各處的房屋、亭台、池沼和兩座水塔,竟是斷垣頹壁,荒蕪不堪。南館四周的佛像,大半龕門洞開,聽任風雨剝蝕,就是假山石南陳列的大水晶和寒水石等物,也是影跡全無,不知何往。」最後作者感嘆地寫道,「……不久的將來,這個博物苑不獨牆倒壁塌,花枯樹萎,鳥獸絕跡;恐怕那些較好的古董,大半要改名換姓。」
這種結局果然到來。1938年春天,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南通,博物苑面臨覆滅的命運。它西邊張謇的宅院成了日軍的司令部,博物苑本身成了馬廄,苑藏文物標本除一小部分轉移外,其餘全部毀滅殆盡。今天在館史文物的幾幅照片上,還記錄著博物苑當時在日寇鐵蹄下的悲慘情景。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政府忙於「劫收」,忙於內戰,哪有心思關心博物苑的恢復。到南通解放前夕,這個有歷史意義的、具備一定基礎的博物苑,已成為滿目瘡痍,一片廢墟!
枯木逢春

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了,南通博物苑獲得了新生。
解放初期還在百廢待興的日子裡,人民政府就用很大力量開始了博物苑的恢復工作,1951年將其改名為南通博物館。除中館、南館和北館外,又建東、西兩館和數處展室。原屬於博物苑的植物園,從1951年起辟為人民公園,另設管理機構,井建立了動物園。現在的博物館與人民公園雖屬兩個機構,但在布局上仍是渾然一體。
南通博物館舉辦的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兩個基本陳列,主要是運用本地區的文物資料,反映本地區的歷史。除了原博物苑「劫後餘生」的少數珍品外,解放後又陸續搜集到許多重要文物。如1973年在南通市防空工程中,出土的一件仿北方游牧民族日用器皿的青瓷皮囊壺,是晚唐至五代年間的重要文物,它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晶。1978年從南通縣觀河公社掘出了宋代煎鹽的工具——盤鐵。盤鐵的出土不僅幫助我們了解古代鹽業生產的過程,還提供有關本地區海岸延伸的資料。
著有《外科正宗》重要典籍的明代名醫陳實功,是南通人,館內就收藏著他研葯用的青花乳缽。清代著名的南通畫家李方膺,是「揚州八怪」之一。這里就收藏著他的墨梅手卷。這些文物中特別應當提到的是1976年,南通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從海安縣青墩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麋鹿亞化石、磨光石器、許多陶器及人骨。南通地區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所以過去人們以為這里成陸遲,歷史不會長久,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改變了這一看法。
南通博物館的自然科學部分設在文峰塔院,現辟有兩個展室:一為「鯨展」,一為「古屍展」。此外,正在籌建一個紡織博物館。手工紡織的南通棉布在歷史上就素負盛名,而發展成現代化的南通紡織業,在國內仍然佔有重要地位。南通博物館一直保存著從明代到現代的各種紡織實物。為了形象地闡述這段歷史,並促進我國紡織工業的不斷進步,籌建這樣一個紡織博物館是有重要意義的,這將在我國各種專業博物館的事業中又增添一朵新花。
共同倡議

南通博物館基本是一個地誌性質的博物館,它立足於本地區,結合本地區的實物,在收藏、科研和陳列三方面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軍中,南通博物館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參加全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籌備會議的代表們參觀了南通博物館,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留下熱情的題詞:「中國第一博物館是最有價值的珍寶。」為了更好地保存這個珍寶,發揚中國第一博物館的首創精神,也為了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許多代表們,也包括南通博物館的全體工作人員,都有共同的願望,並倡議對這樣一個有歷史意義、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博物館,應當盡可能保持它的原來面貌,恢復原有的建制,有必要將人民公園與博物館合井起來,就是它的名字也應該恢復原來的——南通博物苑。

Ⅳ 請在暑假期間選擇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或一處歷史文化遺址,講所了解的內容和感受寫下來。(500字)

在港期間,參觀了香港的歷史博物館,我的感受很多。
我了解了香港歷史上和南越國的關系,突然覺得越南,就是越以南,以前華南大部都稱越或百越。出土的文物里,按時間的先後,先是青銅的兵器和陶制的日用器皿,後來是青銅的禮器和日用品(包括編鍾)之類,我當時由衷地感覺到,一開始地域安全不能保證時,最先進的工藝將用於軍事意圖,隨著疆域的穩定,軍轉民,軍用工業開始為民用服務,可惜在南越國,還是為帝王們個人所享受與壟斷的。疆域的穩定不代表社會和人心的穩定,在看到隋唐時期的眾多的精美佛像時,我真能體會到宗教對於世道人心的撫慰和安定。
我了解了香港本地人,客家人,水上人家和福佬的分類,並且參觀他們的居住住所和服飾以後,我發覺其沿革可能是這樣的,本地人先來先得,佔有了最好的土地,而且很容易成為地主。客家人後來才到,只能佔用比較貧瘠的土地,並且容易為前者打工成為雇農。等水上人家過來一看,地都沒了,只好出海打漁過日子。福佬比較特殊,他們過來一看,有人在打漁了,自己正好也有點錢和老關系,那咱們就邊打漁邊做鹽販吧。
中國人,是不喜歡四處流動的,因為土地是死的,你擁有了土地的同時,意味著你可能終生就守在這里。商業是需要流動的,中國從古以來就重農輕商,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農業比流動的商業更容易被管理。中國比較容易形成穩定的格局,但要發展和前行則大不易耳。在古代中國可不怎麼講法制,大姓欺負小姓時有發生,而且一旦有大的沖突,小姓會有被滅族的風險。所以農業人口絕對認為多子多福,因為人多別人就不敢隨便欺負,農業人口都很注重生育。婚姻在於中國人的生活里可是一件大事。
在西方的國家,法律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所以在西方,人才或人口的流動是很自然和風險很小的事情,收益對於個人或國家都可能會很大,但在中國則不然,從香港居民層面的分類就能看出些端倪了。
最後,發現在廣東,道教盛行,有個集會好象叫太平集會(名字可能記錯)。這反應當時民眾的價值觀就是求個太平,也印證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包括那個金田起義的太平天國國號太平,也正迎合了當時社會的普遍心態。只是,用暴力的殺戮手段獲得的「太平」,反而會鼓勵更多的人採用這種「成熟」手段(其實是易獲「成功」的不成熟手段),結果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出來的時候,我由衷地感覺到,香港的文明,不能不說是西風東漸的成果啊。科學,把社會精力真正導入到和平的方向。

Ⅳ 歷史博物館 ——人的一生,也可以象一座歷史博物館

人的一生只是自己,不過人的成長有屬於他自己的故事

Ⅵ 廈大海環學院的和人類歷史博物館相關知識有哪些

http://ke..com/view/112764.htm

Ⅶ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外形像一本翻開的台歷,你參觀過嗎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如今已經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過,沒有切身經歷過抗戰年代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那些不堪回首的慘淡和痛徹肺腑的仇恨。在展廳的最後,有一組日本友好人士參觀博物館的圖片以及簽名之類的實物,還有一個由日本一千多名遺孤捐資而建的銅碑,走出展廳,陽光明媚,天空很藍,恍如隔世。建議家長多帶孩子來參觀,要記住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

Ⅷ 博物館對我們有何作用,它的歷史起源來自哪裡

博物館可以看到一個國家過去的歷史,博物館可以看到很多人類珍貴的寶藏。博物館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他最先起源於古希臘,然後隨著時間的發展成我們現在所認識到了解到的博物館。博物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我們的民族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保護更好的珍貴寶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和文化自信的來源,博物館發展到我們現在的樣子,是時代的必須,這是一件有利與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事情。

博物館可以為我們現在的人氣供更多的科學普及知識,我們沒有辦法親自回到過去的那個時候,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看那個時候東西了解到那個時候時代的方方面面,我們每一個人終將逝去,我們不能永存,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我們所創造出的財富可以留給自己的子子孫孫繼續傳承下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乃至於整個人類的共同瑰寶,它是人類延續人類延續的一種方式,不管可以很好的記載,不同時期的不同人類文明,它使我們用我們現代整體人類的一生,換來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延續。

Ⅸ 不了解歷史看博物館會不會覺得沒意思

參觀博物館,實物欣賞那些藏品,或者現場參觀那些遺址,這種體驗是很美妙的。博物館的藏品都是歷史的承載和藝術的結晶,面對它們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共鳴,見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或者抗日時期的步槍,都會覺得那些歷史就是活的,不再是紙面上冷冰冰的油墨字,這種共鳴會對歷史和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
參觀博物館有些是為了增長知識,有些是為了尋找共鳴,有些是為了娛樂體驗,有些也許僅僅是把博物館作為一個社交場所。不同的觀眾參觀博物館有不同的方式。
一般來說,希望從博物館中獲取一些知識,那麼有以下建議:
1. 提前了解博物館大致情況。可以上網去看看博物館官網,了解博物館的精華或者近期活動等。這樣就可以帶著期待去參觀博物館,有想看的展品,或者想參加的活動,那麼自然印象也會更加深刻。比如在去湖南省博時就抱著看辛追夫人的期待,通過展覽了解辛追夫人及其墓葬的考古情況,也看到了這具保存完好的屍體,印象深刻。
2. 到達博物館後領取宣傳折頁。 一般博物館常設展或是臨展都有重點展品的宣傳折頁,上面都會有建議參觀路線和必看展品的內容,也會有推薦的展覽相關的活動或是講座,這些不僅可以帶你更好地參觀,也可以在離開博物館後進行回味。
3. 租講解器或請講解員。博物館展品介紹畢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內容都由講解來貫穿,因此講解內容可以系統地帶你進入博物館展示內容的某個領域,也可以加深記憶,同時有講解帶領,對展品的了解就可以更加深入。國內講解器的租借還是比較少的,國人更喜歡請講解員。國外的話大部分觀眾都會租借講解器。
4. 參與展覽活動或講座。博物館經常會根據展覽內容或是臨展舉辦活動,比如有臨展展覽內容問答任務單,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會更加仔細和有目的的參觀展覽,而不會走馬觀花。各種講座更是展覽內容的延伸。這些都會更加豐富參觀的體驗。
5. 知識的延續。其實參觀博物館只是一個引導觀眾了解某個領域知識的方式,如果真的對某些展品或是內容感興趣,那麼可以離開博物館後自己去了解相關的內容,自己進行研究,可能也因此培養出一個專業興趣。
參觀博物館就像讀一本入門書籍,並不是要去記住所有的內容,也並不是期望通過一次參觀就能了解到所有的內容。而是從中獲得體驗,了解感興趣的東西,從中產生疑問,然後去尋求解答或是更深奧的內容。

Ⅹ 以人體構造為主向人們展示的人體組織博物館,你敢去看

當然敢去看了,通過人體博物館可以了解人體的基本構造,學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知識。

與人的知識像歷史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