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夏朝大事年表
1.前2025年
啟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2. 前2015年 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3.前1974年)
仲康,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
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4. 相(前1973年---前1946年)
寒浞攻打他,相被殺。後來的40年間為
後羿等篡權。
5. 少康(前1905年---前1885年)
少康時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
,史稱「少康中興」。6. 杼(前1884年---前1868年)
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7. 芒(前1841年---前1824年)
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
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8. 泄(前1823年---前1808年)
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9.不降前1749年)
讓位與其弟扃。
10.廑(前1727年---前1707年)
夏國開始衰落。
11.孔甲(前1706年---前1676年)
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
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12.發(前1664年---前1654年)
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國進一步衰落
。
13. 桀 前1600年夏亡
② 從夏朝到隋潮的重大歷史事件
從夏朝到隋朝中間有上千年的歷史,中間的經過的歷史朝代有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魏晉南北朝、隋朝,其中比較重要的事件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
③ 夏朝時期,都有哪些著名事件呢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華夏兒女”的叫法與夏朝就有著一定的淵源,夏朝出過十七位皇帝,但是夏朝把皇帝叫後,在此期間發生過三件大事流傳至今。
上古時期的堯帝傳位給舜帝,舜帝後來又禪讓給了大禹,那時候夏朝還處在部落聯盟的階段,有一次部落在會稽開聯盟大會,結果有個防風氏的部落首領遲到了,竟然被大禹給殺了。而且那個時候各部落都會以距離的遠近為參考規定向夏部落上供,所以夏部落當時的地位依然高過其他部族。
後羿稱王後,對寒浞比較寵幸,不料寒浞趁機殺了後羿自己專權,因為擔心會被推翻,就開始對王室成員下手,有個叫少康的倖免於難,逃出來後就聯合其他部落打敗了寒浞重新確立了夏朝的政治地位,而且有了前車之鑒的教訓,少康在政治,軍事上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得到了民眾的擁戴,少康統治時期的夏朝稱少康中興。
④ 夏朝有什麼重要的事件(詳細的)
1、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
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2、鯀禹治水
夏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3、建立王朝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
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4、少康中興
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城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
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稱「少康中興」。
5、討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⑤ 中國的歷史中,夏朝經歷了多少年
約410年。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0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5)夏朝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夏族起源
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2、世襲制度
「世襲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後,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兒子。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繫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長」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
「家長」的傳承還可分為父系與母系。執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與君主之間可能有血緣關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傳弟,也有的是叔傳侄;有的是受命於王,還有的是搶班奪權、謀權篡位,故而不在世襲之例。
世襲制從大禹三讓天下而不能成,「禪讓制」終結,以分封建國為基本政治制度的世襲制正式確立。
一讓天下,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
二讓天下,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三讓天下,而後舉益,任之政。以天下授益。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而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自此始於堯舜的禪讓制終結,源於黃帝世襲制正式確立。
這是封建社會、帝位及爵位世代相傳的制度,取代原來的禪讓制而出現。王位世襲制、帝位世襲制,還有西漢初期分封的同姓諸侯王,以及唐朝割據的藩鎮等爵位世襲制都是世襲的一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
3、行政區劃
夏朝是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城邦的關系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范圍來表示其影響力。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親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⑥ 夏朝哪些歷史故事流傳到今了
在夏朝近五百年的歷史當中,從「太康失國」,到「後羿代夏」,再由「少康中興」復夏就有近百年的時間,如果說夏朝是中國歷代王朝最早之」興「,那麼太康則是歷史上最早的「昏君」了,此人馳騁田獵心發狂,不理國事,枉費了他父親為了確立王位世襲制而東征西討的一片苦心,由於他奢侈淫樂的生活,夏朝的國勢就慢慢衰弱了。
夏朝自經羿、浞兩人的篡奪,失國有四十年之久,至少康才恢復過來,「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命名的時代,少康廣施德政,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王。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在「與諸儒論夏少康、漢高祖優劣,以少康為優」(《資治通鑒》)。
⑦ 夏朝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1、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
2、少康中興: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並把綸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餘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准備恢復夏室。
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准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建都綸城(今河南虞城縣利民鎮東南三十五里)。後世稱「少康中興」。
3、塗山之會: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於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4、討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5、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⑧ 夏朝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重大事件
夏朝的建立及政治狀態
禹死之後,為了爭奪領袖的地位,啟殺伯益繼承禹位,又出兵打敗有扈氏部落,啟的統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認,歷史上稱為「禹傳子,家天下」。何謂「家天下」?傳說,禹以前「選賢與能」,實行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禪讓制,是「天下為公」的時代;禹死傳子,實行王位世襲制,進入了「天下為家」的時代。「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塗山之會
當時,塗山氏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國中勢力最強。兩族結成了牢固的政治聯盟,對大禹治水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後,皋陶、伯益迭為首輔,塗山氏成了夏後氏最倚重的力量。為了進一步獲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攜同女嬌,在塗山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准備與共工決一死戰。
太康失國
當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啟為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眾,放縱於「淫湎康樂」的生活。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眾就藉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斗爭。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他「因夏民以代夏政」,藉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失國讓夏朝的統治中斷了40多年。 有窮後羿,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一。當夏王室發生內亂,統治力量大為削弱的時候,他攻入夏都,趕走太康。但後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獵游樂,把政事交給寒浞經營。後來,寒浞又勾結後羿的「家眾」,殺死後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
少康中興
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城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稱「少康中興」。
鳴條之戰
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進行一場決戰,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戰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謝謝作者
⑨ 夏朝發生的重大事件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
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作法,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後」的地位。經過激烈的戰斗,三苗戰敗了。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
後羿即是夏朝時的人物,他驅逐了啟的兒子太康攝政,但後羿卻沉溺於射獵,不理朝政,最後也被殺死了。
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是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⑩ 夏朝至清朝的開國皇帝,建立,滅亡時間及重大歷史事件分別是什麼
中國(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簡單總結。
一、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
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
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10)夏朝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
中華民族,歷史悠長。三皇五帝,傳位禪讓。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湯伐夏桀,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西周勝強。幽王貪色,身死國喪。
平王遷都,東周洛陽。春秋五霸,齊桓宋襄。
晉文秦穆,還有楚庄。戰國七雄,彼此逞強。
秦楚齊燕,韓趙與梁。贏政統一,自稱始皇。
反秦暴政,陳勝吳廣。楚漢相爭,勝者劉邦。
劉建西漢,長安稱帝。王莽篡漢,改朝更制。
綠林赤眉,農民起義。劉秀興兵,反莽殺敵。
重建東漢,洛陽登基。黃巾軍起,分崩離析。
魏蜀與吳,三國鼎立。司馬代魏,西晉是立。
五胡亂晉,擄走懷帝。睿都金陵,東晉續繼。
齊宋梁陳,南方更替。北十六國,五胡分治。
繼有北魏,北周北齊。南朝北朝,隔江對峙。
北周楊堅,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統一。
滅隋建唐,高祖李淵。一代女皇,武氏則天。
安史之亂,黃巢造反。朱溫滅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國,分裂重現。南北十國,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晉漢。迨至後周,匡胤奪權。
趙建北宋,仍都於汴。穩定北方,統一江南。
西夏遼金,覬覦中原。金襲汴京,靖康國難。
高宗南渡,南宋臨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時,滅宋建元。一統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滅元,建明應天。成祖永樂,移都順天。
閹黨亂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禎,自縊煤山。
闖王進京,四十二天。三桂請兵,清帝入關。
康熙宏略,皇輿拓展。鴉片戰爭,列強侵犯。
太平天國,曇花一現。戊戌變法,維新百天。
辛亥革命,領袖中山。締造共和,宣統交權。
王朝統治,從此絕斷。自夏至清,年計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