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巴金履行了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

巴金履行了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

發布時間:2021-02-09 01:42:21

Ⅰ 為什麼說巴金的《隨想錄》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

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在自我檢討中驗證一個時代的浮華,<隨想錄>是一個時代終結的標志!

Ⅱ 巴金晚年以回憶性散文隨筆《 》最著名

《隨想錄》

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如果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實人格的塑造。

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終於寫下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高峰。

《隨想錄》收錄巴金先生文革結束後創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共五集,統稱隨想錄。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從《隨想錄》里,人們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巴金,他開始獨立思考而不再盲目聽命,掙脫思想枷鎖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國過去「太不重視個人權利,缺乏民主與法制」,痛感「今天在我們社會里封建的流毒還很深,很廣,家長作風還占優勢。」集中批判「長官意志」。

(2)巴金履行了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擴展閱讀:

作者軼事

1、帶病入書

幼年多病的巴金從來沒有讀過大學。14歲時,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一個月,就因病輟學。1925年,他到北京准備考北京大學,但是體檢時發現患有肺病,無奈與北大失之交臂。

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寫,並且因患病而發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滅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寫《滅亡》時正是巴金治療肺病與休養的關鍵時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

2、因書得愛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個女高中生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

最後,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女孩主動寄了張照片給巴金,然後他們約在一家咖啡館見面。經過8年的戀愛長跑,年屆不惑的巴金與這個名叫蕭珊的女孩結為連理。比巴金小13歲的蕭珊是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讓巴金動情的女人。

3、嗜書如命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省吃儉用來買書。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不知道家裡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4、筆名趣談

巴金雖聞名海內外,但「巴金」兩字的由來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而且經常被人誤解來源,猜測這兩個字來自於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巴金在致前蘇聯作家彼得羅夫的信中對自己的名字作了註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寫好《滅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兩個筆畫較少的字。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寫下來。

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陽》序文中所說的『我的一個朋友又在項熱投水自殺』的那個中國留學生。我當時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個『巴』字。從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Ⅲ 文革後巴金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隨想錄
這本書是巴金的一生心血。
隨想錄是巴金文革後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隨想錄收錄巴金先生文革結束創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共五集,統稱隨想錄。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報》開辟《隨想錄》專欄,從1978年12月1日寫下第一篇《談〈望鄉〉》到1986年8月20日寫完最後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懷念胡風》(陸續以每三十篇編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和《無題集》),其間歷時八年。寫完這部全長四十二萬字的散文巨著,對於年屆八旬的巴金來說,不僅意味著工作的艱辛,它還更是一次老人對自己心靈的無情拷問,是一次伴隨著內心巨大沖突而逐漸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巴金寫《隨想錄》的出發點非常明確,就是要對「文化大革命」作出個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後來所寫的《隨想錄》合訂本新記中說的:「拿起筆來,盡管我接觸各種題目,議論各樣事情,我的思想卻始終在一個圈子裡打轉,那就是所謂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載『牛棚』,我就有責任揭穿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騙局,不讓子孫後代再遭災受難。」他在《隨想錄》中真實地記錄了「文革」給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帶來的身心摧殘(如那兒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懷念蕭珊》、《懷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惡性威力和影響並未隨著它的結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夢中與鬼怪搏鬥的場景不斷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復呼籲「建立一個『文革』博物館」(《「文革」博物館》),來為世人留下這一民族災難的見證。事實上整整一部《隨想錄》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紙和筆建立的一座個人的「文革」博物館。
《隨想錄》的獨特與深入之處,是其中對「文革」的反省從一開始就與巴金向內心追問的「仟悔意識」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樣,簡單地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四人幫」,因而認為粉碎「四人幫」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對歷史和未來的更大的憂慮。這一反省在《隨想錄》中並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最初是在《一顆桃核的喜劇》中,巴金這樣責問自己:「我常常這樣想:我們不能單怪林彪,單怪『四人幫』,我們也得責備自己!我們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貨色,林彪和『四人幫』販賣它們才會生意興隆。不然,怎麼隨便一紙『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接著,他又說起了令他一生都為之困擾的一件事,這就是他小時候在父親的衙門里看到犯人挨了打還要向知縣老爺謝恩的情景,這個兒時印象最早曾出現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中,此時它再次浮現出來,成為貫穿《隨想錄》全書的總體意象。在以下篇章里,巴金不斷反省自己的「文革」經歷與奴隸意識的聯系,他發現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隸似的心甘情願地低頭認罪,主動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夢》中,他痛苦地喊出了這樣的自譴:「奴隸,過去我總以為自己同這個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隸。這個發現使我十分難過!我的心在掙扎,我感覺到奴隸哲學像鐵鏈似地緊緊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由這一痛苦的自白使《隨想錄》中的反省進一步深化下去,巴金以巨大的勇氣來重新認識自己所走過的人生道路,於是在《懷念非英兄》中又有了一次這樣的自我發現:「只有在反胡風和反右運動中,我寫過這類不負責任的表態文章,說是劃清界限,難道不就是『下井投石』?」接下來的《懷念胡風》是他最後的也是最動感情的一篇隨想,文中他詳細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風運動中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綱寫表態文章時的痛苦心情,此時的仟悔之情給他造成的內心傷痛已經無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惡心、恥辱。很顯然,巴金在這里所仟悔的,已不僅是奴隸意識。所謂奴隸意識還是以相信自己有罪為前提,把自救的希望寄託於救世主,本質上是一種愚昧的表現。但巴金對他在50年代的一些行為的反思,則是挖掘到一個更深的思想層次上了:即在無約束的權威秩序統治下,他是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犧牲正義和朋友,這就在事實上為無約束的權威秩序作了幫凶,而在這行為的背後,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為此而受到煎熬,結果就在愈加絕望的生存環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終一點點地喪失了清醒的意志,放棄了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思想的自覺和能力,也根本違背了自己曾經奉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這也正是他何以會在文革中變成精神奴隸的心理基礎。
這不禁令人想到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覺新性格」:一種在環境的壓力下主動放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妥協的性格。這原本是巴金站在「五四」崇尚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立場上加以鞭撻的內容,他曾經是一個以「五四」精神為人生探索起點的現代知識分子,但經過了一場浩劫之後,才發現在自己身上也有著可怕的「覺新性格」,這是令他真正痛心疾首的事情。由此從《隨想錄》第七篇《「遵命文學」》中對自己在1965年參與批判柯靈的劇本《不夜城》的反省,到最後關於反胡風運動的仟侮,巴金艱難地完成了漫長的由淺及深的自我發現與清算。它的意義應該不僅在於巴金個人的反思,因為他所揭示的自己的心路歷程,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一般所經歷過的文化心態。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整整一代知識分子悲劇的成因中,無疑是包含著他們逐步地在環境壓力之下放棄了對權威秩序的批判和對「五四」精神傳統的捍衛,這一放棄行為及隨之而來的不斷妥協。屈服於強勢壓力,最終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裡打上了「覺新性格」的可恥的烙印。
當巴金以割裂傷口的勇氣揭示出這一切潛隱在個人和民族災難之下的深在內容時,他其實也完成了對自己和對整個知識分子群體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而《隨想錄》真正給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為知識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識分子應該堅守的良知和責任,重新倡導了對「五四」精神的回歸。比如巴金起初通過談論創作自由的問題,反反復復地證明獨立思想對於作家的重要性(如《「遵命文學」》、《「長官意志」》、《文學的作用》、《要不要制訂「文藝法」》等篇),在後來幾篇以「探索」為題的隨想中,則明確地提出沒有「獨立思考」、「探索精神」的人跟機器人一樣沒有真正的生命力,而只有堅持「獨立思考」的人才有資格享受自己的人生,通過表明對當時「傷痕文學」的支持態度,他還多次直接提到了作家的社會責任問題,對新一代作家的批判精神給以褒揚。從《隨想錄》的寫作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巴金的「五四」現實戰斗精神的逐步覺醒,他引用了趙丹的遺言:「對我,已經沒什麼可怕的了」。(《「沒什麼可怕的了」》)這種重新被點燃的勇氣使他對各種現實社會問題保持著警醒和批判的態度,對存留在當代社會形態中的封建意識則加以毫不留情的揭露,盡管在心理上經過了義無反顧和心有餘悸的交替消長,但最終他戰勝了幾十年不幸遭遇留在他心頭的恐懼,在最後的幾篇隨想,如《官氣》、《「文革」博物館》、《二十年前》、《老化》、《懷念胡風》中,火山爆發式的社會激情又重新從他的筆端噴射出來,老人真正敞開了心胸,義無反顧,大聲疾呼,以尖銳的社會性抨擊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可以說,這部「遺囑」一般沉重深刻的「懺悔錄」,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會良知,也以個人流血的靈魂訴說確立了知識分子的當代精神傳統,這就是自覺繼承「五四」新文化傳統,自覺地成為現實社會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現代文化來戰勝社會上各種丑惡、落後和黑暗的事物。

Ⅳ 巴金的什麼核心內容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所作的回顧與批判

《隨想錄》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終於寫下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專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屬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如果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實人格的塑造。

Ⅳ 巴金《隨想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從《隨想錄》里,人們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巴金,他開始獨立思考而不再盲目聽命,掙脫思想枷鎖而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國過去「太不重視個人權利,缺乏民主與法制」,痛感「今天在我們社會里封建的流毒還很深,很廣,家長作風還占優勢。」集中批判「長官意志」。晚年的巴金在《隨想錄》一書中,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座豐碑。他對過去的反思,使得人們再度把晚年的巴金和青年的巴金聯系起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隨想錄》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Ⅵ 巴金被譽為什麼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6)巴金履行了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擴展閱讀:

巴金著名文學作品:

1、《隨想錄》

《隨想錄》是一本現代雜文,作者是巴金。巴金在晚年寫下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如果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實人格的塑造。

《隨想錄》收錄巴金先生文革結束後創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共五集,統稱隨想錄。

2、《寒夜》

《寒夜》是巴金1944年開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金

Ⅶ 急急急急!~!!巴金為何被評為世紀的良心

小狗包弟

一隻與人為善的小狗,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也男逃噩運,而它的不專行給主人留屬下的是永久的歉意和懺悔.巴金老人是中國二十世紀的良心,他在晚年寫的<<隨想錄>>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了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讀過<<隨想錄>>的人們都說巴金是當代中國最痛苦的老人.巴金曾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

Ⅷ 巴金經歷了什麼

隨想錄事巴金晚年創做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隨想錄收錄巴金先生文革結束創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共五集,統稱隨想錄。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報》開辟《隨想錄》專欄,從1978年12月1日寫下第一篇《談〈望鄉〉》到1986年8月20日寫完最後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懷念胡風》(陸續以每三十篇編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為《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和《無題集》),其間歷時八年。寫完這部全長四十二萬字的散文巨著,對於年屆八旬的巴金來說,不僅意味著工作的艱辛,它還更是一次老人對自己心靈的無情拷問,是一次伴隨著內心巨大沖突而逐漸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仟悔。 巴金寫《隨想錄》的出發點非常明確,就是要對「文化大革命」作出個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後來所寫的《隨想錄》合訂本新記中說的:「拿起筆來,盡管我接觸各種題目,議論各樣事情,我的思想卻始終在一個圈子裡打轉,那就是所謂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載『牛棚』,我就有責任揭穿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騙局,不讓子孫後代再遭災受難。」他在《隨想錄》中真實地記錄了「文革」給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帶來的身心摧殘(如那兒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懷念蕭珊》、《懷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惡性威力和影響並未隨著它的結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夢中與鬼怪搏鬥的場景不斷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復呼籲「建立一個『文革』博物館」(《「文革」博物館》),來為世人留下這一民族災難的見證。事實上整整一部《隨想錄》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紙和筆建立的一座個人的「文革」博物館。 《隨想錄》的獨特與深入之處,是其中對「文革」的反省從一開始就與巴金向內心追問的「仟悔意識」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的受害者那樣,簡單地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四人幫」,因而認為粉碎「四人幫」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對歷史和未來的更大的憂慮。這一反省在《隨想錄》中並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最初是在《一顆桃核的喜劇》中,巴金這樣責問自己:「我常常這樣想:我們不能單怪林彪,單怪『四人幫』,我們也得責備自己!我們自己『吃』那一套封建貨色,林彪和『四人幫』販賣它們才會生意興隆。不然,怎麼隨便一紙『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接著,他又說起了令他一生都為之困擾的一件事,這就是他小時候在父親的衙門里看到犯人挨了打還要向知縣老爺謝恩的情景,這個兒時印象最早曾出現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中,此時它再次浮現出來,成為貫穿《隨想錄》全書的總體意象。在以下篇章里,巴金不斷反省自己的「文革」經歷與奴隸意識的聯系,他發現在「文革」初期他也曾像奴隸似的心甘情願地低頭認罪,主動改造思想,而在《十年一夢》中,他痛苦地喊出了這樣的自譴:「奴隸,過去我總以為自己同這個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隸。這個發現使我十分難過!我的心在掙扎,我感覺到奴隸哲學像鐵鏈似地緊緊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 由這一痛苦的自白使《隨想錄》中的反省進一步深化下去,巴金以巨大的勇氣來重新認識自己所走過的人生道路,於是在《懷念非英兄》中又有了一次這樣的自我發現:「只有在反胡風和反右運動中,我寫過這類不負責任的表態文章,說是劃清界限,難道不就是『下井投石』?」接下來的《懷念胡風》是他最後的也是最動感情的一篇隨想,文中他詳細剖析了自己在反胡風運動中為了明哲保身而不惜任意上綱寫表態文章時的痛苦心情,此時的仟悔之情給他造成的內心傷痛已經無以排解,而使他感到惡心、恥辱。很顯然,巴金在這里所仟悔的,已不僅是奴隸意識。所謂奴隸意識還是以相信自己有罪為前提,把自救的希望寄託於救世主,本質上是一種愚昧的表現。但巴金對他在50年代的一些行為的反思,則是挖掘到一個更深的思想層次上了:即在無約束的權威秩序統治下,他是為了保全自己而被迫犧牲正義和朋友,這就在事實上為無約束的權威秩序作了幫凶,而在這行為的背後,他原是明白是非的,所以他的良心也要為此而受到煎熬,結果就在愈加絕望的生存環境和身心交困的巨大痛苦中,他最終一點點地喪失了清醒的意志,放棄了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獨立思想的自覺和能力,也根本違背了自己曾經奉為生命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理想;這也正是他何以會在文革中變成精神奴隸的心理基礎。 這不禁令人想到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覺新性格」:一種在環境的壓力下主動放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不斷妥協的性格。這原本是巴金站在「五四」崇尚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立場上加以鞭撻的內容,他曾經是一個以「五四」精神為人生探索起點的現代知識分子,但經過了一場浩劫之後,才發現在自己身上也有著可怕的「覺新性格」,這是令他真正痛心疾首的事情。由此從《隨想錄》第七篇《「遵命文學」》中對自己在1965年參與批判柯靈的劇本《不夜城》的反省,到最後關於反胡風運動的仟侮,巴金艱難地完成了漫長的由淺及深的自我發現與清算。它的意義應該不僅在於巴金個人的反思,因為他所揭示的自己的心路歷程,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一般所經歷過的文化心態。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整整一代知識分子悲劇的成因中,無疑是包含著他們逐步地在環境壓力之下放棄了對權威秩序的批判和對「五四」精神傳統的捍衛,這一放棄行為及隨之而來的不斷妥協。屈服於強勢壓力,最終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裡打上了「覺新性格」的可恥的烙印。 當巴金以割裂傷口的勇氣揭示出這一切潛隱在個人和民族災難之下的深在內容時,他其實也完成了對自己和對整個知識分子群體背叛「五四」精神的批判。而《隨想錄》真正給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為知識分子的仟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識分子應該堅守的良知和責任,重新倡導了對「五四」精神的回歸。比如巴金起初通過談論創作自由的問題,反反復復地證明獨立思想對於作家的重要性(如《「遵命文學」》、《「長官意志」》、《文學的作用》、《要不要制訂「文藝法」》等篇),在後來幾篇以「探索」為題的隨想中,則明確地提出沒有「獨立思考」、「探索精神」的人跟機器人一樣沒有真正的生命力,而只有堅持「獨立思考」的人才有資格享受自己的人生,通過表明對當時「傷痕文學」的支持態度,他還多次直接提到了作家的社會責任問題,對新一代作家的批判精神給以褒揚。從《隨想錄》的寫作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巴金的「五四」現實戰斗精神的逐步覺醒,他引用了趙丹的遺言:「對我,已經沒什麼可怕的了」。(《「沒什麼可怕的了」》)這種重新被點燃的勇氣使他對各種現實社會問題保持著警醒和批判的態度,對存留在當代社會形態中的封建意識則加以毫不留情的揭露,盡管在心理上經過了義無反顧和心有餘悸的交替消長,但最終他戰勝了幾十年不幸遭遇留在他心頭的恐懼,在最後的幾篇隨想,如《官氣》、《「文革」博物館》、《二十年前》、《老化》、《懷念胡風》中,火山爆發式的社會激情又重新從他的筆端噴射出來,老人真正敞開了心胸,義無反顧,大聲疾呼,以尖銳的社會性抨擊完成了「五四」人格的再塑造。可以說,這部「遺囑」一般沉重深刻的「懺悔錄」,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會良知,也以個人流血的靈魂訴說確立了知識分子的當代精神傳統,這就是自覺繼承「五四」新文化傳統,自覺地成為現實社會的清醒的批判者,用現代文化來戰勝社會上各種丑惡、落後和黑暗的事物

Ⅸ 巴金說:寫作要講實話,寫出一部他這一風格的作品的名字,並簡介!!

《隨想錄》

這本書復是巴金一制生的心血。
《隨想錄》-作者巴金
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作的一部雜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帶來的災難,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終於寫作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以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沒有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他在《隨想錄》中痛苦回憶;他在《隨想錄》中深刻反思;他在《隨想錄》中重新開始青年時代的追求;他在《隨想錄》中完成了一個真實人格的塑造。

閱讀全文

與巴金履行了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