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幾篇歷史故事的心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② 看歷史故事後的感悟50字2篇
1讀著水滸突然發現北宋時期社會經濟可是異狀發達啊,雖然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北宋確實是經濟非常發達的,但以前兒時讀水滸時倒不曾作過這個聯想,此次感觸尤其強烈。但同時又有一個極為相反的感覺,同是北宋發達的社會經濟背景前提下,可一邊卻是民不聊生,盜賊四起,社會治安狀況極差。那是不是小說的虛擬描寫呢?這種判斷似乎也是該否定的,方臘、宋江確實是曾經有過的歷史人物,水滸中好漢四起反映的應該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現象。
其實我們進一步深入歷史還會發現,北宋時期不但在經濟極為發達的背景下出現民不聊生,社會治安狀況惡化,而且在更大的方面還出現疆域大面積地收縮,主動放棄新疆,更是不管傳統的西域勢力范圍,隨阿拉人西進,最後都讓他們進入了傳統疆域內新疆,甚至連疆域內較深入的陝北河西走廊都主動放棄了,連原住民都扔掉不管了,西夏就是趁空進入的周邊少數民族和原住民組建的國家。雖然那個時期該地域內出現了沙漠化現象,但也反映出了北宋對外意志力的薄弱。緊接著對於東北地區的外患更是到了屈辱的地步。
北宋似乎一邊是歌舞昇平,社會經濟極度繁榮,這個《清明上河圖》是最好的證明了,另一邊則是民不聊生,內憂外患不斷,《楊家將》、《水滸傳》又是最好的反證。為什麼一個社會時期會有這么兩個截然相反的兩個極端現象共存呢?本人百思難解,猜想應該是社會分配製度出了問題,而這個北宋統治者可惜沒有意識到。
所以當一個社會經濟極為發達時,統治者並不能高枕無憂,以為天下太平無事了,而要警覺地處理好社會的分配製度。否則只能對外辱退讓忍受,而對內也是憂患重重。
2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輕氣盛的他,挺胸昂首邁著大步,進門撞在門框上,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笑笑說:「很疼嗎?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獲。一個人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大師們提到的「記住低頭」之說,就是要記住不論你的資歷、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里,你只是一個小分子,無疑是渺小的。當我們把奮斗目標看得更高時,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富蘭克林就從中領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並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則之中。低頭亦是一種能力。有時,稍微低一下頭,或許我們的人生路會走得更順利
③ 對歷史事件的感悟怎麼寫
首先,你要概述歷史。讓閱卷人明白,你了解歷史。但別太婆媽了。
然後分析這個歷史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最後一點,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所感悟。這個歷史對你,或者對這個社會,將來發展有什麼感悟『
④ 高一對歷史事件的感想小論文,急!!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從鴉片對民眾的危害程度,以及鴉片對當時中國經濟的侵害,從維護一個國家的民族利益,國家的完整,主權的獨立,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無疑應該是一個"愛國行動"。但是,從當時中國的特定歷史條件,從中國長遠的發展,中國作為一個當時世界上古老和封閉與專制最長最大的國家,中國需要加強與世界各國民眾的交往,包括西方國家的交往,而當時西方正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階段,中國更需要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還需要西方的自由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理論體制。但是,中國當時的封建與專制君主心裡明白,大量西方的新技術,資金,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和自由經濟,市場經濟的湧入,這就意味著幾千年統治中國的封建與專制體制的瓦解,同時也意味著統治了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和道光王朝的滅亡。在這種情況下以道光為首的擁有當時中國最高權力的清政府,自然不願意放棄自已的權力,這也就促使中國與外國的貿易爭端開始由爭端發展到戰爭。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從一定程度來講,它維護了當時中國閉關銷國的清朝統治者的利益,違背了當時世界發展的潮流,助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導致了貿易爭端的"戰爭化"。因而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意義。其主要表現為:
一、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基本上符合當時道光皇帝推行的閉關銷國的政策。
滿清王朝盡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對外基本上是採取一種閉關銷國的政策,到了嘉慶和道光年間,這種閉關銷國的政策表現的更為充分,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中國與當時發展的世界顯更為落後,為了防止民眾更多的了解世界,嘉慶和道光皇帝採取了一種更為保守的政策。盡管當時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不僅對中國民眾的素質有損害作用,也影響滿清政府的財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煙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為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英國等西方國家利用"鴉片"來敲開中國封閉的大門,直接影響清王朝的統治地位。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也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進行的,也絕不是僅僅依靠林則徐所謂的"愛國之心",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滿清大臣也都不會有如此的膽量,退一步來說,如果禁煙運動僅僅是林則徐的"愛國之心"所致,那幺這種"愛國之心"也只能是道光帝的旨意而已。因此,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道光皇帝的閉關銷國政策的作用。
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
在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中,中國與英國,以及美國,法國等國的貿易是最主要的,特別是中英貿易,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在許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許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但對於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一個完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里,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還會促進這種自然經濟的迅速解體,許多新技術和新產品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傳統封閉的國家所接受,這就導致了最初時期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對於英國利用"鴉片貿易"做為彌補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中國當然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結果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實際上是在做"倒臟水的時候,連嬰兒都被倒了出去"的錯誤。
三、林則徐使"貿易摩擦"激化為"貿易戰爭"。
由於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樣中英關系就由原來"貿易爭端"變成了一場"貿易戰爭"。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開始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大國之間處在一種戰爭狀態。本來中英貿易完全可以採取相互競爭和相互協商的辦法解決,即便嚴禁"鴉片貿易",但也不需要在兩國民眾之間發動戰爭,但由於林則徐從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就企圖通過暴力驅逐的辦法,其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貿易爭端,而且帶來雙方的戰爭。實際上中國自一八四0年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走私"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四、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了中國的民族排外主義。
世界有許多國家和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自己長處,不同的民族應該互相交流和學習。但是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看高於別人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是民族排外主義。中國是一個有幾千文明歷史的古國,自然也有許多的長處,從十五以後,中國的發展顯然一步步落後於世界,十八世紀當歐洲社會開始向"工業社會"過渡時,中國還處在"農業社會",但是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眼裡,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無所不有,不需要藉助於外國,本來國內的一些守舊分子時時都在尋找借日,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當時國內民族排外情緒的增長。
五、"鴉片戰爭"的影響
林則徐的激進"禁煙運動"中斷中英貿易的作法,盡管對於維護當時的滿清王朝的閉關銷國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於中國貿易的長遠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戰爭的危險。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的古老大國,單靠貿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提供了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對華談判正副全權代表,四月英議會通過對華戰爭議案,六月,喬治·懿律率領四千英軍,分乘四十餘艘艦船,從印度進入中國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兩國進入了戰爭狀態。鴉片戰爭盡管以鴉片為起因,但是雙方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文明程度,英國政府是當時世界文明較高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勝於中國;而中國則是代表著封閉和落後的一方,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當時的英國,這樣也就自然決定了當時戰爭的發展方向。
戰爭結束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一八四三年七月與十月,耆英和璞鼎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即虎門條約)》,對《南京條約》進行了補充和具體化,如對關稅率,領事裁判權,最惠待遇又達成了協議。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耆英與美國全權代表顧盛,在澳門望廈村簽訂了《中美五口貿易章程》即(《望廈條約》),一八四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耆英與拉萼尼在停泊在廣州黃埔的法國兵艦上簽訂了《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黃埔條約》)美國和法國不僅與中國達成同英國相同的權利,而且還就領事裁判,建立教堂,醫院都達成了協議,此後,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荷蘭、西班牙、普魯士、丹麥等國也紛至沓來,清政府也只好本著"一視同仁"的辦法,與這些國家達成同樣的協議。
關於鴉片戰爭,中國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虛驕自大,過度地指責外國,但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卻與之有不同的評說,他認為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國內政治所決定的,他說:"官無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則士無虛伍,如是何患於四夷,何憂乎禦侮!"(參閱:《聖武記》,敘。)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虛"列為兩個根本大害。魏源能從中國本身尋找"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態度。 回答者: yadongyu74 | 四級 | 2008-4-26 11:25
1、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林則徐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林則徐與鄧廷楨,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幫助下,整頓海防,嚴拿煙販,懲處受賄賣放的水師官弁。並且通過多方面的調查,掌握內幕情況。與此同時,他對外國鴉片販子也採取嚴厲的措施,責令外商將躉船上所存的鴉片,造具清冊,聽候收繳,並具甘結,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堅決表示,「若鴉片一日示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最後,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二萬余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餘箱。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主持在虎門海灘銷毀收繳的鴉片,使禁煙運動達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門硝煙」。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至英國,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女皇維多利亞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同年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2、面對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為了維護自身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自應上下一心,軍民一心,共同反抗侵略。為了保證反抗侵略的勝利,採取各種防衛措施,積極作好應戰准備,也是完全應該的。在這方面,林則徐既具有堅韌不拔、抵抗英國侵略的決心,而又腳踏實地,加強防衛,迎頭痛擊侵略者,是值得稱頌的。
⑤ 有關於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⑥ 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看法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大帝 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父親從小重視他的文化教育,家庭教師就是名聲顯赫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在年僅20歲就繼承了王位。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華盛頓
在北美獨立戰爭中,華盛頓籌集物資,指揮作戰,表現了卓越的組織才能。華盛頓在北美獨立戰爭中建立了不朽功勛。他的這些思想和主張對於鞏固北美十三州的團結,共同打敗英國殖民軍和建立美利堅合眾國,都起了積極的作用。華盛頓不僅在獨立戰爭的烽火中統率大陸軍取得了反英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他開創了總統任期最多兩屆的先例——排除總統終身制。 華盛頓在獨立戰爭中馳騁戰場,歷盡艱險,為祖國的自由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兩者都是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的遠航開始於明,目的之一是對外宣示實力,發展同各國的關系;之二是贈送禮物,表示願意與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的善意;之三是進行貿易活動,以中國的手工業品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 成就在於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威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保障海上安全。 影響,有利於世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發展海外貿易,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完善中國古代航海技術。
鄭和與哥倫布
哥倫布的遠航開始於1492年在西班牙國王支持下,先後4次出海遠航。目的是開辟通向東方的新航線,進行貿易。為西班牙尋找更多的殖民地, 並掠奪財富
正:成就在於發現了美洲大陸 。刺激了西方的航海熱情 開辟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反:哥倫布及以後的所謂探險者們帶給美洲土著文明以毀滅性的影響,導致各美洲土著文明只留存在人們的想像中。給原本平靜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曹操
曹操最大的優點是他有著豁達的胸襟
在赤壁之戰慘敗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聲"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三次大笑展現他對挫折的樂觀態度.
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史稱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縣,小名阿瞞,字孟德。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於建安元年(196年)把漢獻帝迎至許昌,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戰被劉備孫權擊敗後回北方重整勢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繼位後追封其父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長於詩歌,以詩抒發報負。今存詩20餘首。其詩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成為英雄老當益壯,志氣沖天的代言,堪稱千古絕唱。
還有就是曹操的軍事才能不可被抹殺
功過難定秦始皇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姓贏名政(公元前259—210),22歲正式主持朝政,先後解決了以嫪毐為代表的後黨勢力和以呂不韋為首的相黨勢力,確立了自己的權力基礎,任用李斯為相,蒙恬為將,先後攻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又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統一了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封建政權。
這位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國王順應歷史潮流,因勢利導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晚年的秦始皇在歷史上留下了幾筆抹不掉的印跡。他相信他的權威到了神化的地步,他到泰山封禪。五次巡遊名山大川,修建萬里長城,營造上林苑、阿房宮等巨大建築,為了強化專制地位,他嚴刑峻法。橫征暴斂,連年用兵,大興土木營造秦陵,以「焚書坑儒」的力式解決異端,坑殺460多個儒生,使中國封建社會民族文化蒙受了一場空前劫難。
秦始皇指望通過符應、方術、求仙人得不死之葯,為此派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結果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台,他臨死前,丞相李斯曾匯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對陵園的規模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前後只有15年時間。
⑦ 歷史感悟怎麼寫
有些人對現實的分析往往是依據錯誤的經驗和理論,而這種經驗和理論往往是依據錯誤的歷史觀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現實,就必須了解歷史,然而歷史並不是想我們理解的那樣: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絕對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相對(當然不能落入絕對的相對主義的陷阱)。歷史是三極體系的,歷史真實,認識主體(即探索歷史的人),中介(就是歷史資料,歷史遺產),對於歷史真實,由於人類局限性和物質條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構真正的歷史真實的;而作為歷史的認識主體的人,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利益驅使或者是偏見;而作為人們認識歷史的中介的歷史資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實性較差。我們能夠說,在這樣的一種無法改變的條件下,我們現在了解的歷史就是真正歷史嗎?在中國,歷史成為一種工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當然,歷史虛無主義也是錯誤的,歷史的真實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但如果把相對的真實當作絕對的真實當作判斷歷史發展進程的依據,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既然重構的歷史只能是相對的,有局限性的的真實,那麼這樣的歷史真實是否仍然是真實的?就象真理一樣,我們所能了解或達到的真理也是有條件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是否仍然是真理?其實,即使是有條件的真理仍然是真理,因為我們沒找到無條件的絕對真理。
有的歷史往往是根據一個預設的真理來進行進行編輯的,就是說,這些歷史不是歷史的真相,而是一種觀念,價值取向的附庸;這些歷史陳述的可能都是真實的事實,但我們不能夠說,這就是歷史!因為歷史是不可能重現的,即使是真實的事實,也只是整個歷史的一部分。有一位歷史學者說過,歷史只是記載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實。而那些我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實,往往是不會記錄下來,而是以實體的形式流傳下來,或者是其他方式,在歷史研究中,學者總是避免受到現存的思想的約束來研究歷史,以便盡可能地反映歷史。部分的真實代替歷史的整個真實,也是是一種最為卑鄙的篡改歷史的手段。我們在生活往往受騙卻不知道,我們是被那些說真話的騙子騙了。雖然騙子說的都是真的,但騙子是用真實來創造一個虛假的事實(這比那些滿口都是謊言的騙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話來掩護一句謊言的騙子要高明多了)。我們對日本與中國的歷史了解大體上沒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飾,如果比較一下中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系,再看看蒙元,滿清屠殺漢人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同樣不可原諒的罪惡,我們對日本的罪惡很了解,而對俄羅斯呢?
我也是歷史的初學者,對歷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我以往喜歡看一些歷史傳記,戰爭紀錄等,我不喜歡人物傳記,歷史小說,因為我認為這不真實。但到後來才發現自己和那些喜歡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的人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對歷史僅僅是一般的興趣,把歷史作為一種知識,作為一種文化消遣,看人物傳記,歷史小說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對歷史很執著,把歷史作為一門職業,或者借鑒歷史,或者是在歷史中尊求歷史的歸宿感,僅僅看一些歷史資料時不夠的,還需要從歷史理論入手,進行專業的歷史學習。把不要以為看基本歷史傳記,人物傳記,歷史記錄,就以為了解歷史了,要學習歷史,還是從理論上入手,而這些理論的依據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學,而哲學的依據往往與一個人的信仰有關。我以前也是任憑自己的興趣,找一些歷史書籍看,完全不知道歷史的目的,本質。後來接觸到的資料和思想多了,原來的知識和思想的正確性受到自己懷疑,因為原來的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根本經不起專業的歷史理論,哲學理論的質疑。
在對歷史的學習中,我和許多學習歷史的人深切體會到,歷史是一門求真的學科,真實是歷史的生命線,是歷史的靈魂。沒有真實,歷史就淪為普通的藝術(在歐洲,在歷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歷史是一門修辭學)。為了真實,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戰國,魯國曾發生過多起弒君的事件,孔子卻不敢直書,且美其名曰「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同樣是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史官和他的兩各弟弟因為忠實紀錄而被殺。要維護歷史的靈魂,代價是高昂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情願作出這種犧牲,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做只有為了一個理由「信仰」!所以,歷史的靈魂往往是粘著灰塵的。我們不能把蒙灰的歷史當作真實的歷史,必須靠我們知識和才華,方法和努力,撫去歷史的塵灰。使得歷史蒙灰的不僅是強權的干涉,而時代與觀念的干涉更為可怕與隱蔽,歷史的記錄者與評論者個人的素質修養與喜好偏見也是重要的原因。
⑧ 中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 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⑨ 談談對歷史的感悟
要聯系著記那些復時間和年代,記這制些東西跟講故事差不多,這個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接下來又有什麼事發生。當你記得多了的時候,在同學面前侃侃而談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對於一些歷史事件你要明白它發生的必然性或偶然性,要置身於那個時代去想像那個時代的情感和趨勢。多記多背才是最重要的,技巧只能培養你對歷史的興趣。我們現在也在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