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元的歷史事件

元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9 00:09:25

㈠ 元朝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元朝歷史

大蒙古國(1481-1953)

蒙古高原原為金朝的附屬地區。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台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台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征,1237年佔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志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台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台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佔領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軍隊於是東還。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起初還包括承認忽必烈汗位的伊兒汗國,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了)。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是中國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 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性的殖民地式統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統一中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統一全中國。

之後,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屬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約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後期(約1345-1368)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北遷(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以前收藏的一份兒歷代大事編年表,希望對您有幫助。

㈡ 請問下元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內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容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

㈢ 關於元朝的歷史故事

有:

【伯顏是武宗海山的舊臣。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卒後,他支持燕鐵木兒發動政變,是擁戴文宗圖帖睦爾奪位的第二號大功臣。燕鐵木兒死,順帝即位,伯顏獨攬大權。唐其勢不滿,發動兵變,反被伯顏執殺。此後,伯顏「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脫脫}}他是伯顏的親侄兒,當然視脫脫為親信,曾企圖以脫脫為宿衛,以監視妥歡貼睦爾的起居。脫脫雖自幼養於伯顏家中,但目睹伯顏倒行逆施,勢焰熏灼,深感事態嚴重,慮一旦事敗,伯顏有殺身之禍,自己也會受牽連。於是一場以家族內部斗爭為形式、關繫到政權易人和政策變化的政變正在醞釀著。
開始,脫脫與生父馬札兒台進行商議。脫脫對其父說:「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天子震怒,則吾族赤矣。曷若於未敗圖之。」其父雖然也感到事態嚴重,但不敢貿然付諸行動。脫脫乃問計於吳直方。直方曰:「《傳》有之:『大義滅親。』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脫脫曰:「事不成奈何?」直方曰:「事不成天也,一死復何惜。即死亦不失為忠義耳。」脫脫頓足曰:「吾意決矣。」吳直方引經據典,為脫脫鼓氣,終於使脫脫下了鏟除伯顏的決心。
其進一步採取行動的關鍵是取得妥歡貼睦爾的支持和贊同。妥歡貼睦爾雖然年輕,但並不甘心做傀儡,脫脫測知伯顏擅權,「帝患之」;伯顏矯旨擅殺郯王徹徹禿,貶走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帝益忿之」;伯顏胡作非為,「帝積不能平」。特別是至元四年(1338)脫脫獲知伯顏與太皇太後卜答失里謀立燕貼古思而廢妥歡貼睦爾,把此事告訴了吳直方,直方教他「以密告於帝,令帝知而預為之防」(權衡《庚申外史》)。因而,脫脫與妥歡貼睦爾之間是有共同思想基礎的。但是在宮廷復雜的環境里,在伯顏的淫威下,妥歡貼睦爾未敢輕易表態,私下派心腹世傑班、阿魯對脫脫反復試測後才釋去疑心,表示支持脫脫採取行動。
至元五年(1339),脫脫曾兩次准備下手,均因准備不足而未下手。這一年,脫脫與伯顏的矛盾實際已經暴露。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范孟因不滿其地位低下,假傳聖旨矯殺行省長官,命原河南廉訪使段輔居省中權事,自命為河南都元帥。五天後事泄被殺。這件事因牽連廉訪使段輔,伯顏大怒,命御史台臣上章言漢人不可為廉訪使。作為御史大夫的脫脫與吳直方商議,直方曰:「此祖宗法度,決不可廢,盍先為上言之。」脫脫入告於帝,故御史台臣上章被妥歡貼睦爾駁回。伯顏知出於脫脫,大怒,言於帝曰:「脫脫雖臣之子,其心專佑漢人,必當治之。」再加上脫脫增兵宮門的事,使伯顏對脫脫愈益增疑。

㈣ 元朝的歷史大事。一定要進!!!!!!!

呵呵,我幫你整理了一下,希望有幫助。
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號成吉思內汗
公元1227年,消滅容西夏
公元1234年,消滅金朝
公元1253年,消滅大理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公元1274年,元朝第一次攻打日本
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公元1281年,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
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
公元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開通
公元1323年,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公元1343年,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公元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
公元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公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會寧)病逝,元朝全面消亡
呵呵,就是這么多了,找的還蠻辛苦,有一些東西一般網上沒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㈤ 元朝發生過哪些歷史大事為什麼會滅亡

1271年,忽必烈稱帝,國號大元,定都於金國的中都
1274年,元軍征伐日本,失敗
1275、1277年,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襲擊立陶宛
1277年,元軍第一次征伐緬甸
1279年,崖山之戰,元軍滅南宋,元王朝正式成為中原王朝
1281年,元軍第二次征伐日本,失敗
1284年—1285年,元軍征伐越南,失敗
1285年,金帳汗國征伐匈牙利、襲擊保加利亞
1287年,元軍第二次征伐緬甸
1287年—1288年,元軍再度征伐越南,失敗
1293年,元軍遠征爪哇,失敗
1300年,元軍第三次征伐緬甸
1301年,元武宗徹底擊敗海都,滅窩闊台汗國
1313年,元仁宗採納王約恢復科舉的建議,下令明年開始進行科舉考試,以程朱理學作為考試的內容
1322年,元英宗改革,重用儒士,限制蒙古保守貴族的特權
1323年,鐵失、也先帖木兒、赤斤鐵木兒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發動政變,殺元英宗,立也孫鐵木兒(元泰定帝)
1323-1333年,十年更五帝
1341年,元惠宗(元順帝)罷黜伯顏,脫脫上台,開始脫脫更化。主要內容有,恢復被伯顏廢除的科舉。大興國子監。置宣文閣,開經筵。恢復太廟四時祭及其他禮儀制度。平反冤獄。允許民間養馬,減鹽稅。編遼史、金史、宋史。
1346年,頒布《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
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揭竿反元,元末農民戰爭爆發
1357年-1366年,福建發生一場長達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軍隊「亦思巴奚軍」為主的軍閥混戰,由於「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裝,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亦思巴奚兵亂」或「波斯戍兵之亂」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明朝,徐達、常遇春北伐,元惠宗北逃上都
1370年-1396年,明太祖八次發兵北伐,消滅元朝在北方各地的政權
1387年,金山之戰,明軍戰勝納哈出,把遼東納入明朝版圖
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明軍打敗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繳獲元朝國璽
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殺死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從此蒙古大汗不再使用年號、帝號,大元國號被廢棄,元朝徹底滅亡。

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污、權臣擅政,再加上蒙古人對漢人實行高壓統治,經常欺壓和岐視漢人,與壓榨百姓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元惠宗又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與此同時,元廷不斷收取各種賦稅,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艱苦。白蓮教、紅巾軍及其他民變不斷,終於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㈥ 元延的歷史大事

烏孫內訌
元延二年(前11),烏孫小昆彌安日為降民所殺,諸翖侯大亂,成帝詔段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使安輯烏孫,立安日弟未振將為小昆彌,定其國而歸。時大昆彌雌粟靡勇健,未振將恐為其所並,變使貴人烏日領詐降,刺殺雌粟靡。漢遣段會宗立解憂公主之孫伊秩靡為大昆彌。後大昆彌、翖侯難棲又將未振將殺死,立安日子安犁靡為小昆彌。漢恨未能親自誅殺未振將,又遣段會宗發戊己校尉諸國兵,誅殺未振將太子番丘。小昆彌安犁靡勒兵數千騎圍段會宗。會宗說明奉天子之命來誅番丘。小昆彌以下乃號泣罷去。會宗還,奏以難棲為堅守都尉。 行五均六筦之法
始建國二年(10)二月,王莽開始先後實行對鹽、鐵、酒專賣、政府鑄錢、名山大澤產品收稅和五均賒貸。此六種經濟事業的管制措施,稱為五均六筦。鹽、鐵專賣和政府鑄錢,是承襲武帝以來的舊制。酒的專賣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鹽鐵會議後廢除,改收酒稅。王莽時恢復酒專賣,規定賣酒毛利三分償付各種材料、燃料、工具消耗及人工費用,七分作為純利入官。對名山大澤產品的征課規定是,凡開採金、銀、銅、錫和采捕作為貨幣原料的龜、貝的工商業者,其產品不許在市場上自由出售,都要向政府申報,錢府在一定時期予以收購。凡從事魚鱉、鳥獸等的捕撈獵取和從事畜牧的,也同其他小工商業者及出售家庭副業產品者一樣,收其利潤的十分之一以為「貢」,經營者如不向政府申報和申報有隱瞞,則沒收產品,並罰一年勞役,五均賒貸是政府對城市工商業經營和市場物價進行統制和管理,並舉辦官營的貸款業務。具體辦法是:在長安及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等五都設立五均官,改市令(長)為五均同市,下置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五人。其職責主要是負責平準物價。於四季之中月,根據實際情況定出合理價格,作為「市平」,即市場標准價格。若市場價格超過市平,政府則以平價拋售物資,若市場價格低於市平,則聽民自相買賣。同時還規定,眾商民買賣「五穀布帛絲錦之物」,是百姓生計所系,若有商民囤積拒售,五官考實其原收購價之後,用其本價買取,不令折本,然後以平價賣出。五均官還負責徵收工商稅,並經營向平民的賒貸。由於王莽政權的腐朽,推行上述政策官員多出身大工商主,他們與地方政權、豪富吏民狼狽為奸,操縱物價,強取百姓貨物。賒貸過期不還,便要罰作刑徒。官府收稅十分繁苛,至使廣大中小工商業者乃至居民深受其害。五均六筦成了對百姓的暴政。
貶匈奴單於為「降奴服於」
始建國二年(10)十二月,王莽下令將匈奴單於的名稱改作降奴服於,決定把匈奴的國土和人民分為十五國,立呼韓邪單於的十五個子孫作單於。派遣中郎將藺苞、戴級前往邊境召集應賜封單於者,又派立國將軍孫建等十二將統率士兵、壯丁、犯人三十萬人,分道出擊匈奴。先期到達的部隊在邊郡駐扎,待各路人馬到齊後才同時出擊。
作寶貨
始建國二年(10)十二月,王莽再次改變幣制,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即金(一種,一斤值萬錢)、銀(二種)、龜甲(四種)、貝(五種)、錢(六種)、布(銅制十種),共二十八種貨幣。故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嚴禁私鑄錢幣,一家盜鑄,五家連坐。由於這些貨幣品類繁雜,比值極不合理,並且把久已失掉貨幣性能的龜貝原始貨幣強令通行使用,加以屢鑄屢廢,變更頻繁,在人們心目失去信任。所以,民間私下仍流通五銖錢。因遭到法令禁止,致使貨幣流通陷於停滯。一年後被迫廢除,只留小錢值一,大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中山王興、定陶王欣皆來朝,中山王獨從傅,定陶王盡從傅、相、中尉。上怪之,以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故盡從之。」上令誦《詩》,通習,能說。佗日,問中山王:「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對;令誦《尚書》,又廢;及賜食於前,後飽;起下,襪系解。帝由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數稱其材。是時諸侯王唯二人於帝為至親,定陶王祖母傅太後隨王來朝,私賂遺趙皇後、昭儀及票騎將軍王根。後、昭儀、根見上無子,亦欲豫自結,為長久計,皆更稱定陶王,勸帝以為嗣。帝亦自美其材,為加元服而遣之,時年十七矣。
三月,上行幸河東,祠後土。
隕石於關東二。
王根薦谷永,征入,為大司農。永前後所上四十餘事,略相反覆,專攻上身與後宮而已;黨於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為大司農歲餘,病;滿三月,上不賜告,即時免。數月,卒。

㈦ 請列舉幾件「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

者的實際人數: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謹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賜實封一千戶。」《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從這兩條可看出:殺建成、元吉時的實際操作人數應該在八十一人左右,這個數字包括唐太宗在內(如不是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人數就是十人之內)。事實上,當時的唐太宗是很兇險的,他不致喪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如果敬德來遲,歷史將沒有唐太宗。從李世民要親自參與廝殺,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人數的少。 我們再來看其他典籍: 《資治通鑒第191卷》:「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隱太子死,敬德領騎七十趨玄武門,王馬逸,墜林下,元吉將奪弓窘王,敬德馳叱之,元吉走,遂射殺之。」 從以上兩條,皆可支持實際操作人數在八十幾人的說法,很明顯,這更像一次刺殺,不像一次戰斗。 我們來對此進行考究: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隱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門,銳甚,公謹獨閉關拒之。以功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實封一千戶。」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其宮府諸將薛萬徹、謝叔方、馮立等率兵大至,屯於玄武門,殺屯營將軍。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宮府兵遂散。」 《資治通鑒第191卷》:「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後,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君弘,顯俊之曾孫也。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萬徹鼓噪欲攻秦府,將士大懼;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宮府兵遂潰,萬徹與數十騎亡入終南山。馮立既殺敬君弘,謂其徒曰:「亦足以少報太子矣!」遂解兵,逃於野。」 從這些可以看出:當建成、元吉被殺死之後,其宮府兵立攻玄武門,並殺守將。從「馮立既殺敬君弘,謂其徒曰:『亦足以少報太子矣!』」可知,君弘是關鍵人物,殺了他,足以報太子矣。為何君弘如此遭東宮府兵之痛恨,因為他也是兇手之一,只不過,他是一個沒有動手(殺建成、元吉時)的兇手。 從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述稿》中,言:「唐代之北軍即衛宮之軍,權力遠在南軍即衛城之軍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勝,建成、元吉之所以致敗,俱由一得以兵權據玄武門即宮城之北門,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門之故也。」 由此可得結論:這是一場集體謀殺案,不止是謀殺的實際進行者,連同所有的旁觀者都是兇手。玄武門的駐軍既是旁觀者,也是殺害建成、元吉的兇手,當然包括戰死的屯營將軍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 「東宮、齊府精兵二千不得入」,雖張公謹多力,但從「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來看,守門的兵馬中歸順秦王的人也不少,應接近東宮、齊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擋當時被復仇的怒火焚燒的心情激動的東宮、齊府死士猶其是英勇悲奮的薛萬徹。要知道薛萬徹是唐的一代名將,從滅竇建德到以後的滅薛延陀,征高麗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舊唐書·薛萬徹列傳》稱其「籌深行陣,勇冠戎夷」。 所以當我們計算這場事變的實際操作者的人時,我們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幾個人了,而是八十幾個人加上玄武門歸順秦王的能抵擋兩千人進攻的守軍的人數。這樣計算起來,人數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這么多人的參與,李世民才膽敢發動這起事變。 第二、關於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述稿》關於玄武門之變進行論述上所存在的問題。 1、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述稿》在引述《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謹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時,《舊唐書》錯當為《新唐書》,作為一個大學者,這是非常不應該的。而作為後人,這么久也沒人為他指出,更不應該,不嚴謹不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2、陳寅恪在巴黎圖書館見到李義府撰的常何墓誌銘,向學術界展示新史料可「補釋舊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這常何墓誌銘的最後一句寫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九年毫無疑問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陳寅恪認為常何當時任屯守玄武門之職,並說他是為李世民所利誘而轉戈參與戮殺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點: (1)李義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趨奉藩朝,參聞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繞帳之深誠。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新唐書》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親衛、勛衛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翊衛置車騎將軍。武德七年,改驃騎將軍為中郎將,車騎將軍皆為郎將,分左右。」《新唐書》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監門衛有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可確認:玄武門之變前,常何的官職是中郎將。 《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載:「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於中郎將常何之家。」可見李世民登基五年後,常何的官職還是一成不變的中郎將,若作為當時在李世民最凶險和至關重要的一役給他以幫助的人,李世民作為一個賞罰分明的君主,絕對不會不對常何進行論功行賞。 事實上,李世民在貞觀五年,賜給常何帛三百段,見《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段」,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書言得失.中郎將常何不善文墨,乃請家客馬周代草奏事二十餘條。常何上奏後,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蹺,因常何乃一個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許卓識,遂追問原委,常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見馬周,未至間,遣使催促者四。接見交談後,深為滿意,馬上授官門下省,最後累至中書令。而常何也僅僅因為說了一句老實話推薦了一個人,就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為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會如何對他進行封賞?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沒有參加當日的玄武門之變。 (2)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人物,而《新唐書》、《舊唐書》等正史也不會不對常何進行記載的。根本無須陳先生從一個墓誌銘上尋找蛛絲馬跡。 (3)此墓碑出自李義府之手,觀李義府一生之卑劣所為,此人之言絕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懷疑。《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顯慶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進爵為侯。有洛州婦人淳於氏,坐奸系於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像這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作姦犯科,沒有誠信的人,為何我們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說的笑裡藏刀的成語就是來自李義府本人原型。 綜上所述,常何碑所載不可信,陳寅恪的觀點無法成立。 陳寅恪是我林俏龍最敬佩的學者之一,他歷史感覺敏銳,要知道這點是治學最關緊要的,沒有敏銳的歷史感覺,只會做一個平庸的學者。事實上,陳之所以能成為大家,一方面源自於知識的淵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歷史感覺敏銳。他的確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學者啊。

㈧ 宋元時期的歷史故事

程門立雪

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內偶瞑坐,游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容。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餓馬提鈴"欺金兵

宋代畢再遇和金兵守壘對抗,因為金兵強大,宋營兵少,他便使了一個"金蟬脫殼"的妙計,在一個夜裡把隊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幟在陣地上,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金兵日夜聽到馬嘶和鈴聲,沒疑心,也不敢發起進攻。等了幾天,金人才發覺中計。但此時,畢再遇的隊伍已經走得無影無蹤了。這就是著名的"餓馬蹄鈴"掩護撤兵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㈨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1、蒙古統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諸部領袖鐵木真通過戰爭統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政權於漠北,蒙古帝國成立,國號大蒙古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大元 。一年後,在劉秉忠規劃下,元帝國建都於金國中原的大都。

3、統一海內

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各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4、四向遠征

元朝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軍侵日本遭遇颶風,日本稱「文永之役」,但元軍無功而還。

5、帝統轉系

6、漢化運動

1320年,元仁宗去世,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帝國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9)元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在文化方面,期間出現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㈩ 元封的歷史大事

前110年(元封元年)——西漢滅閩越。
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武帝派兵入侵衛版滿朝鮮權,朝鮮亡。原地被漢朝分成四個郡,是為漢四郡。
前105年(元封六年)——細君公主下嫁烏孫昆莫獵驕靡。
前110年(元封元年)——司馬談(司馬遷之父)、霍嬗(霍去病獨子)
前106年(元封五年)——衛青(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

閱讀全文

與元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