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參觀博物館實踐報告
為了加強同學們的愛國之情,09年4月29號在我班入黨積極分子的號召,班級的組織下我們參觀了西湖博物館---一座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展館。
從一樓到三樓分別是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抗戰時期和土地革命,在這里蘊藏著人類的精神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支柱。
一樓的問姆渡遺址和良諸文化讓我們重溫了原始人類的生活,望著那些原始的文化,富有價值的展品,所有的人不禁一振,因為這一切就是我們幸福生活得前身,它讓很多人明白了歷史的意義,明白了遠古的生活和經歷,這是很多當代很多大學生所無法想像和體會的,這一切能讓我們明白很多知道很多。
伴隨著時代的前進,我們來到了第二樓,這里的文化更具有價值,那一件件精緻的雕塑,一幅幅精美的壁畫,那樂器,那鐵器,銅器無不向我們講述著他們的歷史,他們偉大的功勛,它要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歷史,記住伴隨我們進步的文化。我們的祖先是偉大是他們讓我們的腳步變的如此的矯捷。
隨著沉重的腳步,三樓的氣氛也變的更加的凝重,因為這里的展品是血的教訓,讓人銘記於心的歷史。這里正是抗戰,土地革命時期的縮影。那一個個櫥窗里向我們述說著它們的歷程,它們的所見所聞。那一幅幅感人的抗戰畫卷,一具具逼真而讓人熱血的戰士模型,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表明為保衛國土而戰,他們不辱他們的使命,用一切向祖國和人民證明著他們的赤膽忠心。
站在窗邊,吹來的是來自西湖的涼風和美景。但此刻無人去欣賞這一切,大家的眼神都是凝重而又久遠。我們知道以後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以後我們的路會很長,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俯看坐落在西湖邊的博物館,渺小的一點,但又突然變的那麼的耀眼。因為這正向世人展示著那些被世人所遺忘的歷史。它要讓我們所有的人都牢記這一歷史階段。
㈡ 浙江省有考古研究所嗎
有的。全名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於年,時名「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其前身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 組,1962年與浙江省博物館歷史部合署辦公。1986年更名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並於1994年組建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全所事業編制60人,下設辦公室、財務科、保衛科、考古研究一室、考古研究二室、科技考古研究室、文物保護研究室、信息資料中心8個科(室),主要負責浙江省境內的考古發掘、文化遺產保護、文物維修等業務與研究工作。多年來。本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緊密圍繞浙江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堅定信心謀發展,凝聚力量鼓干勁,群策群力促和諧。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文物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指導、協調和服務好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浙江省文物工作擁有位居全國前列的可喜局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30年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圍繞考古發掘研究、文物保護、古建築維修三大中心業務,始終堅持「出人才、出成果」的宗旨。在全體職工勤奮工作,勇於創新的努力下,取得了成果豐碩。建所以來,有7個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2個考古發掘項目獲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獎、5個獲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獎;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8項獲獎,其中2項獲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方案及文物保護規劃獎,1項獲建設部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5項獲浙江省優秀城鄉規劃設計和浙江省建築工程錢江杯獎優秀勘察設計二等獎、三等獎。先後出版考古報告l 9部,另出版所刊9輯,其他專著、論文集、考古圖錄l 6部。其中《河姆渡》報告獲中國社科院第4屆「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瑤山》報告獲浙江省第1 2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甲骨文校釋總集》獲2006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二等獎;《浙江申報世界遺產研究》課題獲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首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對策類一等獎;《瑤山》《跨湖橋》《雷峰塔遺址》報告分別入選年度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這些成果的取得為我所今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㈢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總結詞
重溫五千年歷史,領略華夏風采,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感謝大家耐心和積極的配合,其實,五千年文化,博物院只是收藏了冰山一角,大家如有興趣,還可參觀其他博物館,謝謝大家,期待您的再次觀光······
㈣ 歷史博物館。古跡或遺址的報告
「半坡遺址」挖掘主持者石興邦、「兵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學大腕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研究員王世平等知名學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傳部與省文物局、省社科聯共同主辦的「長安講壇」,作了「歷史陝西」系列的精彩首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昨日的講壇可謂精彩紛呈,主持人王世平從柯林頓、薩科齊等國際政要訪華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談起了陝西歷史文化的魅力。85歲的石興邦先生介紹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進展,還提到了關於乾陵開挖的爭議,同時也表達了對乾陵地宮文物的憂思。而袁仲一先生則就歷博的鎮館寶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獨孤信,是「中國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認為用13朝或14朝古都來概括陝西並不全面,陝西稱得上是亞洲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沖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則稱:「陝西是一支歌,她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陝西是一首詩,她用獨特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描述了遠古的艱辛勞作、西周的森嚴儀禮、秦代的赫赫軍威和西漢的漫漫絲路,還有魏晉的兼並融合與隋唐的強盛輝煌。」
據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介紹,「長安講壇」系列講座,除史學外,還將涵蓋哲學、社會、經濟等主要社科領域,各方面權威專家將依次登壇開講。另悉,「長安講壇」之「歷史陝西」系列,近期將有張豈之、劉雲輝、袁仲一、焦南峰、王學理、韓偉、李浩等著名學者,就炎黃文化、西周文明、秦俑與秦文化、漢文化與茂陵、法門寺、唐長安文化等,將周秦漢唐挨個兒過一遍。本報記者 王鋒
第一期
史學泰斗漫談陝西歷史文化
2008-6-29 09:32 來源:三秦都市報
●柯林頓、薩科齊爭著來西安,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的集中象徵。。
●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純而又純,封閉的,保守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註定是要消亡的。
「長安講壇」昨日開幕
本報訊(記者 夏明勤)醞釀已久的「長安講壇」昨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幕。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主持儀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到會並致辭。
薛保勤指出,「長安講壇」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引領社會科學界、服務社會、滿足幹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人文陝西和文化強省的現實需要和基礎性工作。
為將「長安講壇」辦成一張繁榮學術、服務陝西、服務文化、服務大眾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強調要通過百姓化的視角、通俗化的表述、學術化的理論支撐、學者化的報告團隊,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亮點,構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平台,生產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產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體系,在服務大眾和服務決策、服務黨政兩條戰線展開,在通俗化與學術化兩個領域同時推進,在普及的過程中提升、提煉、提高,在提高的實踐中進一步普及。
隨後舉行的首場講座中,專家們漫談陝西歷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風趣,讓大家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受益匪淺。
嘉賓主持
王世平: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嘉賓
石興邦: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袁仲一: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訪問中國,把西安作為訪華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首次訪華,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們把訪華的第一站選在西安,實際上就是要表達美國和法國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的一種尊重、一種敬意。也許柯林頓個人未必就那麼喜歡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國來到西安,表達的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尊重。他們爭著搶著要來西安,實際上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一個集中的象徵。
一說到西安,人們總喜歡說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認為僅僅用十幾個王朝不足以概括陝西。我給陝西下了幾條定義,第一個就是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請石興邦先生給大家做一個闡述。
石興邦:河南是最早發現仰韶文化的,在後來的進一步考古發掘中發現,仰韶文化的范圍極大。中國的北方,甚至中國的南方,以及泰國、越南這樣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而陝西發現的有關仰韶文化的數量和重要性都比澠池有很大的增長。僅寶雞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存數量,就相當於一個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談到仰韶文化,我給各位稍微補充一下,仰韶是一個地名,在河南的澠池縣。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澠池仰韶發現了一種彩陶文化,他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
第二個定義,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起文明的發祥地,這一點請成建正先生做一個闡述。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後學。黃帝一直是被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陝西無論從古史傳說還是古遺跡來說,都理所當然的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第二,中國是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國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總共是14個,有說13朝。大夏在陝北統萬城曾經建過都,如果從整個陝西省的角度來說,應該是14個王朝。建都的時間累計起來長達1077年,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
第三,陝西是中國各種文明相融合、發揚光大的地方,陝西四周跟七個省、一個直轄市相接,是和周邊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對絲綢之路各省都很重視,我們和鄰省之間關於絲綢之路也有過爭議,但是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由張騫完成是肯定的。
還有一點,陝西是中國的大地原點所在地,涇陽有一個「永樂鎮」,這里是測定的中國大地原點。作為封建的中央政權,恐怕在這建都是最合適的了。
我還想說陝西是中國歷史上發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件大事》,從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國發生的100件大事,發生在陝西28件,占將近30%。
另外我們陝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黃土自肥,是一種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產生肥力,最適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們館正式對外開放,全國各省和直轄市的博物館館長看了這3002件文物之後,有五六個館長給我表達一個類似的意思,就是你這么個搞法我們以後還做不做展覽了。他們的意思就是你們的東西太豐富了,這也反映了我們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剛才成建正館長激情洋溢地講了炎黃,說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我給他稍微補充一下,輕松的話題。
1961年中國確定了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要根據這個地方有什麼重要的文化遺存,有沒有經過比較重大的科學發掘。但有一個是完全根據傳說定的,就是咱們的黃帝陵。黃帝陵並沒有非常確鑿的、可靠的歷史記載,但它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根據的是中華民族的感情。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在黃陵這個地方開始祭祀軒轅黃帝,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東西沒東西已經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一種血緣認同。
現在很多地方在爭歷史古跡,比如說我現在用推土機半個鍾頭就可以推起一個土堆,現刻一塊碑,現蓋一個房子,把它做舊。但黃帝陵有一棵大柏樹,高23米,七摟八拃半,這個柏樹大約5000年,正好和傳說中軒轅黃帝的時代相吻合。我們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後代不斷地在這兒種樹,黃帝陵有5000年的樹,有3000年的樹,有2000年的樹,一直種到現在,整個山上現在有八九萬棵柏樹,這個東西做不了假,是鐵證。
我給陝西的第三個定義,曾有十多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具體是13個、14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周、秦、漢、隋、唐在陝西建都,這是中國古代的精華,其他多一個、少一個的沒關系。請袁仲一先生給大家講一講!
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在陝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就13個,如果加上大夏是14個,另外還有。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但是這些王朝里頭,最主要的還是周、秦、漢、隋、唐這五朝,其他幾個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影響較小一些。
這幾個朝代就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是極其輝煌的時代。陝西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漢唐時代就有長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國際性的大都市。這一部輝煌的歷史,不單純寫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實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歷史。
西周時代燦爛的青銅文化,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寶雞農民要動土,經常有大批的文物被發現,像1976年扶風庄白村的一個農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一下發現一窖青銅器,達103件,有一個都達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經常動土就會發現。再舉一個例子,1966年扶風一個農民在修豬圈的時候,挖出來青銅器,兩件大型物體。所以講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燦爛的青銅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採取了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這個整體的文化體系,像一個精神紐帶一樣,從政治、經濟、社會、信仰等各種層面上,把華夏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歷史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秦始皇時代,消亡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是有跨時代意義的。
當然漢代的東西就更多了,走在這個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漢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輝煌的意義。到了唐代就更為輝煌了,用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話來說,從夏商周以來,中國的強盛、發展的高度沒有超過唐的。咱們歷博庫房裡頭藏有敦煌壁畫500多幅,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你往碑林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書法,它們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
唐代那種包容性、那種廣納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無窮的創造力,這種包容、開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著我們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純而又純的文化,事實上是沒有的,封閉的,保守的和外圍不接觸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剛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陝西的歷史文化做了一個勾畫。我關於陝西還有一點定義,簡單的說就是,陝西是農業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們的文化,長期沖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說陝西是一個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個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們今天一說起陝西,可能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封閉、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 「改革開放」的先驅,「對外開放」第一人就是張騫,他就是陝西漢中人;維護絲綢之路的一個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陝西人,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這個「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㈤ 浙江省教育廳的機構沿革
(-)機構沿革
浙江省教育廳於1927年4月設立,主管全省教育行政.1927年8月撤銷省教育廳,實行大學區制,第三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兼管全省教育行政事宜。1929年6月恢復省教育廳。抗戰前,省教育廳的內部機構設四科兩室,第一科主辦中等教育,第二科主辦小學教育及各縣教育行政,第三科主辦社會教育,第四科主辦總務,另有秘書、督學兩室,1934年冬增設電化教育服務處。
抗戰爆發後,省教育廳數度遷移,先由杭州至金華,再至麗水、景寧,直至抗戰勝利才遷回杭州。其內部機構亦於1941年奉令調整,將小學教育從第二科劃出單獨設為第四科,總務改稱第五科,同時又增設會計、人事、技術三室,共五科五室一處。1947年又聯合組織學生運動指導委員會。1949年杭州解放後,教育廳由杭州市軍管會接管。
省教育廳歷任廳長為:蔣夢麟、陳佈雷、張道藩、葉溯中、許紹棣、李超英、李季谷等。
(二)檔案情況及主要內容
館藏浙江省教育廳全宗檔案共3742卷,起訖年代為1912年至1951年。主要內容有:
1、綜合類:有浙江省教育史略及概況,教育廳工作報告,施政計劃報告,視察報告,政績交代比較表,教育統計表,規章制度,教育部文件,法規總匯,辦事細則,建設計劃,教育廳訓令、密令等;有陳佈雷、陳立夫、陳果夫、沈鈞儒、呂公望等的親筆信等。
2、組織人事類:有教育廳組織概況,組織系統表,職員名冊,人員調查,人事任免與送審,職員考勤,人員年功獎勵,職員請假考核,職員政敘級俸,職員考績,公務員懲戒,廳長嘉獎等。
3、業務類:有各校新生一覽表,插班生一覽表,復學、休學、退學學生一覽表,學生學期成績表,畢業、肄業學生成績表,教職員一覽表,同學錄等;有各校籌設、選擇校址的報告、通知和教育廳的指令、批復等來往文書,教職員履歷表,調查表,私立學校校董履歷表及名冊,各校辦公物品、儀器、校具、校舍、文卷等類移交清冊等;有關於畢業生工作的報告、指令,畢業生履歷表,畢業學生狀況表等;有各校人員到職、離職、請假卷,人員簡歷,人員任免,人員獎懲等文件;有各校視導報告,發動肅奸運動經過,學生運動,教職員及學生的思想言論動態報告,校內共產黨活動調查報告等文件;有各民眾教育館籌設,各民教館概況調查表,各民教館年度工作報告,移交清冊,各民教館年度交代,文獻徵集辦法,禮俗教育,省立圖書館設施,省立西湖博物館設施,省劇詠團設施與交代,省立體育場設施與交代等文件。
4、行政、經費類:有處理文稿規則,立案、印信、證書,公債債務,教育設施調查,各類移交清冊,財產目錄等;有教育廳經費總卷,辦公費總卷,各項經費文卷,領支款報告表,員工薪餉,文官官俸表,子女教育津貼,養恤金條例及細則,經費歲出入預算書,會計報表,會計帳冊等。
㈥ 跪求一份關於寫紀念館、陳列館或者歷史文化展廳的竣工驗收總結報告。
對來來參加單位的感謝,這一步非常重要。
內容這個要自己寫。
還要寫工程方面的東西。
㈦ 急求去省博物館的實踐報告
為了加強同學們的愛國之情,09年4月29號在我班入黨積極分子的號召,班級的組織下我們參觀了西湖博物館---一座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展館。從一樓到三樓分別是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抗戰時期和土地革命,在這里蘊藏著人類的精神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支柱。 一樓的問姆渡遺址和良諸文化讓我們重溫了原始人類的生活,望著那些原始的文化,富有價值的展品,所有的人不禁一振,因為這一切就是我們幸福生活得前身,它讓很多人明白了歷史的意義,明白了遠古的生活和經歷,這是很多當代很多大學生所無法想像和體會的,這一切能讓我們明白很多知道很多。伴隨著時代的前進,我們來到了第二樓,這里的文化更具有價值,那一件件精緻的雕塑,一幅幅精美的壁畫,那樂器,那鐵器,銅器無不向我們講述著他們的歷史,他們偉大的功勛,它要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一歷史,記住伴隨我們進步的文化。我們的祖先是偉大是他們讓我們的腳步變的如此的矯捷。隨著沉重的腳步,三樓的氣氛也變的更加的凝重,因為這里的展品是血的教訓,讓人銘記於心的歷史。這里正是抗戰,土地革命時期的縮影。那一個個櫥窗里向我們述說著它們的歷程,它們的所見所聞。那一幅幅感人的抗戰畫卷,一具具逼真而讓人熱血的戰士模型,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表明為保衛國土而戰,他們不辱他們的使命,用一切向祖國和人民證明著他們的赤膽忠心。 站在窗邊,吹來的是來自西湖的涼風和美景。但此刻無人去欣賞這一切,大家的眼神都是凝重而又久遠。我們知道以後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以後我們的路會很長,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俯看坐落在西湖邊的博物館,渺小的一點,但又突然變的那麼的耀眼。因為這正向世人展示著那些被世人所遺忘的歷史。它要讓我們所有的人都牢記這一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