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堪稱一代清官的清朝名臣劉統勛,為何會被乾隆帝抄家
劉統勛,學歷史的自然知道是誰,乾隆爺的刑部尚書,他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若提起這位的兒子,怕是但凡是個中國人應該都知道。為什麼?劉墉劉羅鍋您敢說沒聽過么?而且這位不僅兒子出名,自己也是一代名臣廉吏,但是為何卻被乾隆爺抄家,甚至於差點丟了腦袋呢?造反?當然不是,這就要說起這位乾隆爺的急性子了。
但是民間傳言之前其實還出過一回事兒,乾隆有一次半開玩笑問起劉統勛。「若是你兒子以後不能做個好官你當如何?」劉統勛為表忠心居然將兒子殺了,而劉墉因為為人聰敏且不算迂腐。才得以逃脫一命。但是這個杜撰成分較多,不過也足以看出這位劉統勛在民間和歷史上的口碑是極好的。加上自己兒子劉墉也極為爭氣,倒是在歷史上留下一段美談。
B. 劉統:長征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的
紅軍長征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是長征的歷史是怎樣形成的,並非人所共知。過去一直認為美國作家斯諾1937年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亦稱《西行漫記》)是向全世界介紹紅軍長征的第一本著作。但斯諾依據的資料來源於何處?這就是我們要向讀者介紹的《紅軍長征記》。
最初的徵集與編輯
《紅軍長征記》又名《二萬五千里》,是毛澤東1936年組織編寫的一部長征回憶錄匯編。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面對國民黨軍的經濟和軍事封鎖,紅軍的生存極為艱難。毛澤東當時希望通過向國內外各界募捐,緩解陝北的困難。1936年8月,美國記者斯諾在宋慶齡和中共地下黨組織安排下秘密進入陝北紅區采訪,毛澤東認為這是向全世界宣傳紅軍的好機會。8月5日,毛澤東與楊尚昆聯名給參加過長征的同志發出為《長征記》徵稿的信:「現因進行國際宣傳,及在國內國外進行大規模的募捐運動,需要出版《長征記》,所以特發起集體創作。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乾片斷。文字只求清通達意,不求鑽研深奧。寫上一段即是為紅軍作了募捐宣傳,為紅軍擴大了國際影響。」同時,毛澤東又給各部隊首長發電報,「望各首長並動員與組織師團幹部,就自己在長征中所經歷的戰斗、民情風俗、奇聞軼事,寫成許多片斷,於9月5日以前匯交總政治部。事關重要,切莫忽視。」
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大家紛紛開始撰寫回憶錄,創作的積極性很高。紅軍總政治部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由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徐夢秋主編,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分頭編輯。徐夢秋寫的《關於編輯的經過》中說:「到了月中旬,有望的氛圍傳來了,開始接到來稿。這之後稿子便是從各方面涌來,這使我們驕傲,我們有無數的文藝戰線上的『無名英雄』!到了10月底收到的稿子有200篇以上,以字數計,約50餘萬言,寫稿者有三分之一是素來從事文化工作的,其餘是『桓桓武夫』和從紅角星牆報上學會寫字作文的戰士。」
「我們怎樣來采錄整理和編次這些稿子呢?我們決定以下幾個方針:一、同一內容的稿子,則依其簡單或豐富以及文字技術的工拙,來決定取捨。二、雖是同樣的內容,散在兩篇以上稿子里,但因其還有不同的內容,也不因其有些雷同而割愛。三、有些來稿,只是獨有的內容,不管文字通與不通也不得不採用。四、有些來稿雖然是獨有的內容,但寥寥百數十字,而內容又過於簡單平常,那也只好割愛了。五、來稿中除一些筆誤和特別不妥的句子給以改正外,其餘絕不濫加修改,以存其真。六、編次的方法,是按著時間和空間。此外關於統計等等,是依著命令報告各種日記和報紙匯集的。」
剛到紅區不久的女作家丁玲全身心地投入《長征記》的編輯工作,並被稿件的內容深深打動。她寫道:「從東南西北幾百里、一千里之外,甚至從遠到沙漠的三邊,一些用蠟光洋紙寫的,紅紅綠綠的稿子,坐在驢子背上瀏覽塞北風光、飽嘗灰土,翻過無數大溝,皺了的、模糊了字的,都伸開四肢,躺到編輯者的桌上。」
經過加工修訂,編委會選定110篇、30多萬字,裝訂成上下兩冊,取名《二萬五千里》,並謄寫了幾部。它的徵稿是在陝北的瓦窯堡,編輯工作在保安縣,1937年2月底在延安編完,這是由長征親歷者寫成的原始記錄。
長征故事的流傳
斯諾說,他1936年10月離開陝北時,「帶著一打日記和筆記本,30卷照片,還有好幾磅重的紅軍雜志、報紙和文件。」這里就有《紅軍長征記》的部分原稿。《紅星照耀中國》英文本1937年在英國出版,中譯本《西行漫記》於1938年在上海出版。然而在此之前,紅軍長征的故事就已經在國民黨統治區流傳開來。1937年7月,上海出版的《逸經》雜志第33、34期合刊上,發表了一篇署名「幽谷」的文章《二萬五千里西引記》,全面介紹了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情況,其中許多生動的情節直接引用了《二萬五千里》。多年之後我們才知道,「幽谷」是化名「王牧師」安排斯諾進入陝北紅區的中共地下黨員董健吾。
然而,《紅軍長征記》卻遲遲未能出版,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因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抗日形勢的發展和編輯人員離開等原因,該書延遲到1942年11月才在延安排版印刷。這個延安的內部版改名為《紅軍長征記》,包括文章100篇、詩歌10首、戰斗英雄名錄2份、附表3份。由於當年印數很少,加上戰爭年代的動盪等原因,國內現在已極為罕見。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2002年發現了一部朱德簽名贈給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的延安1942年版《紅軍長征記》,彌足珍貴。
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零星出版了一些選本。如1947年9月冀中新華書店出版的陸定一等著《長征的回憶》、山東新華書店出版的《紅軍長征故事》,都選錄了《紅軍長征記》中的文章,但篇幅很少,遠沒有體現《紅軍長征記》的全貌。
195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的內部刊物《黨史資料》第1—3期重新發表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因為《黨史資料》是內部刊物,所以讀者很有限。
1955年,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這是一個選本,編者有感於《紅軍長征記》反映的是紅一方面軍的情況,沒有包含二、四方面軍的長征,在書中又附加了繆楚黃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概述》,將長征經過做了一個全面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兩個版本中,發表了4篇綜述文章。這是中共領導人在國外發表的介紹長征的文章,時間要早於《紅軍長征記》。
《黨史資料》版增收了陳雲化名「施平」的文章《英勇的西征》。這是根據1935年10月陳雲在共產國際會議上的報告整理的,是對長征的一個總結,因為陳雲在四川瀘定受中央委託去蘇聯向共產國際匯報,沒有參加長征後半程,文章對雪山草地和到陝北的情況反映不夠充分。
1955年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收錄了陳雲化名「廉臣」的文章《隨軍西行見聞錄》,以及鄧發化名「楊定華」的《雪山草地行軍記》和《從甘肅到陝西》兩篇文章,反響很大。經過陳雲確認,《隨軍西行見聞錄》是他在1935年8月從上海等待去蘇聯的期間寫的。鄧發的兩篇也是1936年去蘇聯時寫的。這些與《紅軍長征記》同時產生的全面介紹長征的文章,都是長征的原始記錄,從權威性、系統性來說,顯得更為重要。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
C. 劉統勛歷史上是什麼樣的
模範劉統勛 劉統勛可謂整個清朝將近300年裡數一數二的清官,被朝廷譽為模範,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當年這「模範」榮譽的加冕甚至轟動了全國。
1773年,75歲的劉統勛終老在北京。聞聽劉統勛去世的消息,乾隆皇帝涕淚縱橫留下了「劉統勛乃不愧真宰相!」的評價,意思是說:真正的宰相,就應該和劉統勛一樣!縱觀中國洋洋灑灑的古代歷史,能得到這樣評價的人物,可以說寥寥無幾。
劉統勛的「名」與「利」 《天下糧倉》里劉統勛的形象是比較接近史實的,但其實這位劉統勛也很看重「名利」。
在劉統勛病逝家中的時候,年過六十的乾隆皇帝曾經親自登門弔唁,這對於看重「清譽」的古代官員來說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表彰。然而這還不算,回到紫禁城後乾隆皇帝為劉統勛欽定謚號「文正」。
在今天看來,這個高深莫測的謚號讓人費解,其實古代這個謚號是非常隆重而且講究的身後名分,具體到「文正」兩字,甚至可以說字字千金。原來,能在謚號里以「文」打頭的至少是翰林出身官至大學士的重要官員,而「正」字就更是不僅需要公認的「清正廉明」,還必須是皇帝親自表態首肯才可以。
別看整個清朝出了為數眾多的名臣良將,最後被授以「文正」謚號的只有8位,像名滿京城的紀曉嵐謚號是「文達」,相比較而言就要差一個檔次。
D. 歷史上劉統勛和紀曉嵐是什麼關系兩人合作過嗎
歷史上劉統勛和紀曉嵐是同朝為官的同事,兩個人也是有一段師生情誼。兩個人相差年紀太大,沒有太多的合作,不過紀曉嵐和劉統勛的兒子劉墉關系密切,兩個人一起幫助嘉慶順利登基稱帝,幫助嘉慶穩固自己的皇位,扳倒了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紀曉嵐參加鄉試的時候得了第一名, 當時的主考官就是劉統勛,古代人們參加科舉主考官就是考生的老師,劉統勛非常欣賞紀曉嵐的才學,在仕途上多次幫助紀曉嵐,紀曉嵐也尊稱劉統勛為老師,清朝第一大才子紀曉嵐成為了劉統勛的得意門生。
嘉慶登上皇位並非一帆風順。加蓋詔書的玉璽是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偷過來的,他們認定嘉慶會是一個好帝王,賭上了身家性命輔助嘉慶登基。
E. 請問一下:清朝 劉統勛生平
劉統勛(1698-1773)字延清,號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高密縣逄戈庄(原屬諸城)人。劉墉之父。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為官清廉,頗能進諫,參與《四庫全書》編輯,並擔任《四庫全書四》正生總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謚文正。 。自幼飽讀詩書,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步入仕途。由編修入值南書房,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遷左庶子,主持過湖北、河南的鄉試,充任上書房師傅,官至詹事府詹事。乾隆皇帝繼位後,劉統勛再受寵信,升內閣學士、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曾因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乾隆十一年(1746年)署漕運總督。次年典順天鄉試。十三年(1748年)協辦山東賑務並勘察河道。十四年(1749年)遷工部尚書。十五年(1750年)調刑部尚書。十六年(1751年)主持會試並充軍機大臣。十八年(1753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並對其中的不少弊端進行了改革。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協辦陝甘總督事務,賜孔雀花翎。二十年(1755年),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駐兵事宜不利遭逮治,後得寬免。二十一年(1756年)授刑部尚書,署河道總督。二十二年(1757年)典會試,並受命查辦雲貴總督恆文壓價購置金爐案、山西布政使蔣洲侵蝕在冊錢糧案,均令乾隆很滿意,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1758年)遷吏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二十四年(1759年)任協辦大學士,負責查處西安將軍都齎剋扣兵餉案、山西將軍保德侵吞錢糧案,次年負責查處江西巡撫阿思哈收取賄贈案。二十六年(1761年)再典會試,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兵二部,主持河南楊橋漫工工程、江南高寶河工程。二十八年(1762年)充上書房總師傅。二十九年(1763年)兼管刑部,教習庶吉士,充國史館總裁。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往江南主持清理黃河入海口淤塞工程事宜。次年主持運河勘察並挑淤工作。三十五年(1770年)兼管吏部事務。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第四次典會試。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兼任首席軍機大臣,充《四庫全書》正總裁,十一月卒於任上。 劉統勛去世當天,乾隆皇帝曾特派御前大臣、尚書公福隆安攜葯前往看視。他死後乾隆帝特下諭說:「大學士劉統勛老成練達,品行端方,服官五十餘年,實為國家得力大臣,可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賞內庫銀二千兩治喪。」乾隆親臨其喪,賜謚「文正」,因而劉統勛成為清朝大臣中初歿即得謚「文正」的第一人。而這須出自皇帝特旨的賜謚,「非品學德業無愧完人者未足當此」。喪歸,乾隆命沿途文武官員在20里內者親往靈柩前弔祭,遣官護送。6年後,乾隆在所作《懷舊》詩中仍念念不忘這位寵信大臣:「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統勛清廉正直,不結朋黨。清代禮親王昭槤稱贊他說:「公(劉統勛)性簡傲,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風。」道光《諸城縣令》也稱贊劉統勛說:他「剛毅篤棐,允直機密,襄贊綸扉,隨事獻納,推賢黜佞,為百餘年名臣第一。數讞大獄,無縱無枉。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服官五十餘年,不增尺寸……」 劉統勛死後,與其子大學士劉墉、孫吏部尚書劉鐶之葬故鄉諸城白家莊祖墳,無著述傳世。
F. 劉統的科研成果:
集體項目:
《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擔任軍事歷史門類、中國軍事史學科的
責任編輯,編審內容100萬字。1998年獲國家圖書榮譽獎。
《軍事科學概論》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撰寫第9章「軍事歷史」,3萬字,1996年獲解放軍圖書獎。 專著:
《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紀實》,40萬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東北解放戰爭紀實》,60萬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04年人民出版社再版。
《華東解放戰爭紀實》,56萬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原解放戰爭紀實》,46萬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羈縻府州研究》,18萬字,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的1948年》,44萬字,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
《跨海之戰》,37萬字,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
《早年毛澤東》,30萬字,傳記文獻整理注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親歷長征》,65萬字,革命歷史文獻整理注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論文: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1萬字,《新華文摘》2000年第11期。
《彭德懷與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1·6萬字,《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0世紀的中國通史》,1·5萬字,《歷史科學與理論建設》,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0年來的中國近代軍事史研究》,與茅海建合作,《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中國出兵朝鮮前的戰爭准備工作》,1·2萬字,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資料》2000年第7期。
《和平民主新階段研究》,1 ·4萬字,《黨的文獻》2002年第4期。
《新發現的一篇介紹長征的珍貴文獻——〈紅軍二萬五千里西引記〉,6千字,《軍事歷史》1993
年第6期。
《新方誌革命歷史內容記述探討》,0·8萬字,《中國地方誌》1996年第5期。
《關於軍事志編修幾個問題的探討》,1萬字,《中國地方誌》2000年第4期。
《1950年中蘇聯合上海防空保衛戰》,2萬字,《中國當代史研究》第1輯。
《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6千字,《同舟共進》2008年第5期。
《1955:第一次台海危機內幕》,8千字,《同舟共進》2009年第6期。
《1958:反軍事教條主義的歷史真相》,8千字,《同舟共進》2010年第4期。
書評:
《歷史是人的行為》,論文,1萬字,《新華文摘》1997年第2期。
《中華早期文明的全景畫》,書評,1萬字,《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
《歷史統一大趨勢的展示》,書評,1萬字,《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隋唐強盛的深層探索》,書評,1萬字,《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3期。
《白壽彝先生總主編〈中國通史〉第7卷讀後》,書評,1萬字,《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黃仁宇〈黃河青山〉讀後》書評,6千字,中華書局《書品》2002年第2期。
《鑒古知今,服務當代——〈江蘇省軍事志〉讀後》,論文,1萬字,《中國地方誌》2002年第
6期。
自2008年以來,為上海《瞭望東方周刊》擔任專欄作家,撰寫軍事專欄22篇。其中部分被《讀者》、《作家文摘》等報刊轉載。 《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野戰軍中工作的日本籍技術人員調查》,專題研究,與日本東京大東大學鹿錫俊教授合作,日本文部省資助科研項目,2002—2006年。
G. 劉統的學術講座:
歷史地理前沿:歷代戰爭的軍事地理
學術職務: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會員
中國歷史地理學會專業專委員會成員。
研究方屬向:中國現代史、中國軍事史、中國歷史地理
開設課程:
中國現代史重大問題研究
新中國外交史
新生研討課:中國現代史
歷史二專:中國現代史
2006、2007、2008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提名獎,2009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
H. 劉墉的岳父是六王爺嗎
劉墉,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有一次雍正和乾隆,弘時,弘晝在一起,雍正讓他們作詩一首。弘時,乾隆都是作的怎麼治理天下之類的,弘晝做的詩是《金樽吟》這首詩表述了自己無意皇權帝位、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被歷史學家譽為「救命詩」。俗話說得好」無情最是帝王家「也許是弘晝自知自己能力比不過二位哥哥,加上耳目渲染了自己爹雍正這一輩為了多嫡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就主動示弱了吧。
弘晝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從小愛習武,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為和親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把雍王府的宅子賜給了弘晝。乾隆還命弘晝管理內務府、御書處的事務。有人說皇宮里的財富都歸了乾隆,自然看不上老爹的私產,那就錯了,皇宮里的東西是「公家的」,想當年雍正追國庫空虛是費了很大勁的,西北打仗都沒錢。乾隆要想花錢給皇後妃嬪買東西,只能從自己的土地(皇莊)收入來出,把雍正當雍親王時候的私產都給弘晝,等於乾隆「凈身出戶」了。
I. 操勞猝逝,乾隆為他哭泣,真宰相劉統勛都有什麼功績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劉統勛在上早朝的途中猝然長逝,相較於晚年不大順利的張廷玉而言,劉統勛絕對稱得上贏得了生前身後名。
與康雍二帝不同,乾隆對於漢臣的態度要更為偏頗刻薄的,如張廷玉便栽了跟頭,然而劉統勛卻贏得了乾隆的尊重,親往弔唁的乾隆更是大為感動劉統勛的簡朴,為之涕泣。
十餘年黃閣,總兼部務仍葉。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剛勁。進者無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朕失一股肱。
雖說,劉統勛似乎名氣不如兒子劉墉劉羅鍋,但事實上劉統勛的歷史地位要高得多,身後更是得了文臣的最高榮譽,即"文正"的謚號。那麼,真宰相劉統勛究竟有啥功績呢?
乾隆十三年,山東水患成災,劉統勛與大學士高斌一同巡察賑災情況,對於運河水勢大漲的境況,劉統勛留下了"一高一低"的治水策略。一方面,引水入海緩解了壓力,另一方面將德州哨馬營、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待到秋天又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既防止了潰壩也止住了水災。
事實上,不少決口潰壩都與當地官員有著關系,如江南邵伯湖減水閘及高郵車邏壩的決口,便是由於官員修建堤壩的偷工減料,這一豆腐渣工程使得外河同知陳克浚入賬25000餘兩、海防同知王德宣入賬18000餘兩。劉統勛身為治水能臣,同樣也是治世能臣,自然最為憤恨這一行徑。
J. 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是大清重臣,他到底有多牛
歷史上有名的宰相劉墉,他的父親是一個大清的重臣,在當時的那一個朝代,也是非常的厲害,和兒子劉墉相比,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非常牛。
劉統勛祖父兩代為官,一樣都是進士出身,一開始,劉統勛就生在了一個官宦世家,同樣,劉墉出生的環境更好,祖父三代都是進士出身。所以,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劉統勛,註定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劉統勛考取進士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被安排了各項要職,最後一直做到內閣學士,劉統勛在做左都御史的時候,不懼權貴,為人耿直,直言上書檢舉在任尚書的一些不檢點舉動。尚書畢竟一個左都御史能隨隨便便搞下去的,最後因為劉統勛不畏權貴的為人,讓乾隆再次高看了劉統勛,乾隆更加看重劉統勛了。
劉統勛這樣的人,就算是兒子劉墉也是難以做到的,是一個不擇不扣的一代清官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