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西高平名人故事
(1)我國歷史上著名名醫世家王叔和,原名王熙,字叔和,山西晉高平人。
王叔和「博通歷史,洞識修養之道」,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他一生鑽研祖國醫學,從事醫學實踐,致力於醫學著作。切脈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知人生死,決嫌疑」。王漢和采眾論,精心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編寫出一部十萬余字的脈學巨著《脈經》。書中記錄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對24種脈象作了詳盡的描述。同時,根據五臟六腑,陰陽營衛,闡述了各種病理的變化,還圍繞著脈理,論述了各種疾病的順逆、虛實、預防及各項治療原則。對雜病脈證、婦女小兒脈證也作了詳述。《脈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個創舉。
王叔和匯撰整理了漢代名醫張仲景和醫學論著。把和促景的《傷寒雜病論》重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總決,《金匱要略》是治療一切雜病的專書,二千多年來,中醫學界把它稱為「方書之祖」。除此之外,他還撰有《脈決》、《脈賦》、《脈決機要》、《小兒脈論》等書。
(2)陳龜,字叔珍,東漢上黨泫氏(今高平市)人,其家世代為邊將。陳龜少有志氣,武藝超群。永建中,舉孝廉,居官累於五原太守。永和五年(140年),拜出使匈奴中朗將,其時南匈奴左部頭吾斯、車紐等叛亂。
桓帝時,羌胡入侵邊境,朝廷拜陳龜為度遼將軍。陳龜臨行上疏,桓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選用了幽、並二州刺史,更換了一批文武官員,並下詔「為陳將軍除並、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陳龜到職後,州郡震懾,鮮卑不敢近塞,每年節省費用以億計。
大將軍梁冀上疏誣告陳龜不敢用兵,有損國威,桓帝聽隹讒言,將他調回就城,回朝後陳龜以身體有病為由,告第還鄉。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尚書。其時,梁冀把持朝政,暴虐日甚。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皇帝誅殺梁冀,以振朝綱,桓帝不聽,陳龜自知必為梁冀所害,絕食七日而死,死後西域各國及並、涼二州均為其舉哀,並給紛紛到他的墓地弔祭。
(3)王彥(1090-1139),字子才,高平人,宋代名將。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赴就師,隸弓馬子弟所,經宋微宗親試,任命為清河尉。先後隨大將種師道兩次入西夏,立有戰功。金兵攻汴京,王彥棄家赴誚討金兵,被河北招撫使張所看中,破格提拔為都統制。
建火三年(1129),王彥率岳飛等11將7000人渡河,打敗金兵,收復新鄉縣。後王彥到汴京,布團部隊駐兵近郊,保衛汴京。年底,張灘出任川、陝、京、湖宣撫使,舉王彥為前軍統制。
紹興元年(1131)年,王彥先後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是年冬天,王彥與關師古打敗偽齊郭振率領的數千騎兵,活捉郭振,收復了秦州。紹興三年,多兵大舉進攻齊豫的西南部,二月,金兵攻打饒風關,王彥與吳階聯軍抵抗失利。五月,王彥打敗劉豫的部將周貴,收復金州。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此後,宋、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南宋朝廷中主和派逐漸佔了上風,解除了王彥的軍職,改任地方官,這位抗金名將在憂憤中離開了人世。
(4)李晏(1125-1197),字致美,高平人,李森次子。他自幼陪敏過人,性情剛直,為人豁達,金皇統六年(1146),登經義科進士弟。
初,任岳陽令,遼陽推官等職。後改任衛州判官。
世宗很賞識他的文才,召為翰林進學士,專為世宗起草詔書。此後,李晏又由吏部侍朗提升為翰林侍講學士兼御史中丞。世宗病重時,命李晏往在宮中,所有詔冊,皆出李晏之手。章宗即位,李晏為章宗出謀劃策,提出10條治國之道:(一)定製度、禁奢侈。(二)禁止官員遊山玩水。(三)限制錢幣發行。(四)免除由富戶管理糧庫。(五)提倡禮樂。(六)減輕租稅。(七)削減鹽價。(八)免除監官賠納虧欠。(九)鼓勵各職能部門克盡職守。(十)為政寬松不宜過嚴。並建議設置修撰官,秉筆直書,以廣視聽。
金明昌二年(1191),授沁南節度,復為昭義節度,明昌六年(1195),告老還鄉,章宗特意將其在京為官的兒子李仲略任命為澤州刺史,以便奉他。金承安二年(1197),李晏病逝,謚文簡。
(5)李仲略(1140-1205),字,簡之,高平人,李晏之子。幼年聰敏好學,金大定二七年(1177)年,登詞賦進士弟。初任五台主簿,後歷任韓州軍事通判、晉城令、尚書省令史、翰林修撰兼太常博士、左司都事、員外郎等職。金明昌六年(1195),其你李晏告老還鄉,皇帝特授仲略為澤州刺史,以侍你親。其你病逝,調任戶部郎中。
皇帝任命李仲略為翰林進學士,兼戶部郎中及經義訊卷官。後升為中侍郎兼翼王傅。不久,又兼宛王傅。後為山東東西路按察使。
金泰和五年(1205),仲略病逝,章宗贈為朝列大夫,謚襄獻。
(6)賈魯(1297-1353),字友恆,元代高平人。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謀略過人。元延至元年間,兩次以明經領鄉貢。泰定初,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後改任潞城縣尹,屢升至戶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歷任中書省檢校、檢察御史、山北廉方副史、工部郎中等職。賈魯曾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於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決河改道。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詔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征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河。
賈魯採取疏、浚、塞並舉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開,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廣狹,導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澤水之地,開渠以排洪。塞堵中,心薄壘之堤,增之以固;決河之口,築堤壩以塞其流。賈魯在三百餘里的治黃工地上親自指揮,督人巡察,宜疏則疏,宜塞則塞,需防則防,需泄則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瀦(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治河工程從四月二十二日興工,七月就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將河水決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築成諸堤,全線完工,使河復歸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身為中書左丞的賈魯,突然病卒年57歲。
賈魯治河成就,受到當時和後人高並評價,順帝授予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並命翰林學士歐陽玄撰《河平碑》文。人們為了紀念他,山東、河南有兩條河均名賈魯河。
(7)畢振姬(1612-1681),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雲,明末清初高平伯方村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畢振姬中山西鄉試第一名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歷任教授、國子監助教、主事、員外郎、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等職。
順治十四年(1657年),畢振姬調任廣東兵備驛傳水道。接任後,針對諸種弊害訂立規條,「一切以繩以法」,不捎不折,剔除了各種弊端。僅用了十個月,便累計「減船數百,減費七萬六千餘」(《四獻征》卷二),廣東使治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畢振姬升任廣西按察使。當時,經略洪承疇發現畢振姬為官清廉,才能出眾,便提請清廷任命他為湖廣布政使,專門籌措西南前線清軍的餉需。但是,畢振姬到湖廣之後,得悉該處上司陋便繁多,便拒不履任,終於辭官回鄉。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舉博學鴻儒,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樞、弄部尚書劉楗等人疏極力舉薦畢振姬。結果,已退仕近20年的畢振姬,又被特徵至京師。三年後,畢振姬在家中病逝,臨終遺囑不志不銘。
畢振姬生平好學,勤於著述,所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三川別志》等十餘種,但都已不傳。
(8)祁貢(1777-1844)字竹軒,又字寄庵,清代高平孝義里人。他14歲中秀才(乾隆五十六年),18歲中舉人(乾隆六十年),21歲中進士(嘉慶元年)。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
嘉慶九年(1804年),他出任廣西學政,糾正考試風氣,以「正人心,厚風俗」,錄取了許多有才華的人。
嘉慶十六年(1811)奉旨審理教匪逆案,受皇帝賞賜。此後歷任安微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順天鄉試同考官,陝西司部中等職。
道光四年(1824),祁貢授官河南糧鹽道,五年,擢浙江按察使。六年,升貴州布政使。九年三月調任刑訓右侍郎,同年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
道光十年(1830),祁貢授官廣西巡撫。十二年,瑤民起義,祁貢派兵將起義鎮壓下去,清廷加封他太子少保銜,加軍功三級。
道光十三年(1833年),祁貢調任廣東巡撫。道光十八年(1838),祁貢調任刑部尚書,靖逆將軍琦善革職,祁貢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此時英軍已陷虎門,逼近廣州,關天培犧牲,廣州人口遷徒過半,城內一片凋敝。祁貢入城安民,招童生會試,「以示整暇」,穩定了軍心民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祁貢得了喀血症,乞休二個月,二十四年,他病情嚴重,皇帝准其休息。五月,病逝於廣州。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張穆為他作了墓誌銘。清廷下令按尚書慣例賜恤,謚號為「恭恪」。
『貳』 山西高平名人故事有什麼
高平歷代歷史名人:
(1)我國歷史上著名名醫世家王叔和,原名王熙,字叔和,山西晉高平人。
王叔和「博通歷史,洞識修養之道」,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他一生鑽研祖國醫學,從事醫學實踐,致力於醫學著作。切脈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知人生死,決嫌疑」。王漢和采眾論,精心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編寫出一部十萬余字的脈學巨著《脈經》。書中記錄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對24種脈象作了詳盡的描述。同時,根據五臟六腑,陰陽營衛,闡述了各種病理的變化,還圍繞著脈理,論述了各種疾病的順逆、虛實、預防及各項治療原則。對雜病脈證、婦女小兒脈證也作了詳述。《脈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個創舉。
王叔和匯撰整理了漢代名醫張仲景和醫學論著。把和促景的《傷寒雜病論》重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總決,《金匱要略》是治療一切雜病的專書,二千多年來,中醫學界把它稱為「方書之祖」。除此之外,他還撰有《脈決》、《脈賦》、《脈決機要》、《小兒脈論》等書。
(2)陳龜,字叔珍,東漢上黨泫氏(今高平市)人,其家世代為邊將。陳龜少有志氣,武藝超群。永建中,舉孝廉,居官累於五原太守。永和五年(140年),拜出使匈奴中朗將,其時南匈奴左部頭吾斯、車紐等叛亂。
桓帝時,羌胡入侵邊境,朝廷拜陳龜為度遼將軍。陳龜臨行上疏,桓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選用了幽、並二州刺史,更換了一批文武官員,並下詔「為陳將軍除並、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陳龜到職後,州郡震懾,鮮卑不敢近塞,每年節省費用以億計。
大將軍梁冀上疏誣告陳龜不敢用兵,有損國威,桓帝聽隹讒言,將他調回就城,回朝後陳龜以身體有病為由,告第還鄉。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尚書。其時,梁冀把持朝政,暴虐日甚。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皇帝誅殺梁冀,以振朝綱,桓帝不聽,陳龜自知必為梁冀所害,絕食七日而死,死後西域各國及並、涼二州均為其舉哀,並給紛紛到他的墓地弔祭。
(3)王彥(1090-1139),字子才,高平人,宋代名將。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赴就師,隸弓馬子弟所,經宋微宗親試,任命為清河尉。先後隨大將種師道兩次入西夏,立有戰功。金兵攻汴京,王彥棄家赴誚討金兵,被河北招撫使張所看中,破格提拔為都統制。
建火三年(1129),王彥率岳飛等11將7000人渡河,打敗金兵,收復新鄉縣。後王彥到汴京,布團部隊駐兵近郊,保衛汴京。年底,張灘出任川、陝、京、湖宣撫使,舉王彥為前軍統制。
紹興元年(1131)年,王彥先後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是年冬天,王彥與關師古打敗偽齊郭振率領的數千騎兵,活捉郭振,收復了秦州。紹興三年,多兵大舉進攻齊豫的西南部,二月,金兵攻打饒風關,王彥與吳階聯軍抵抗失利。五月,王彥打敗劉豫的部將周貴,收復金州。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此後,宋、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南宋朝廷中主和派逐漸佔了上風,解除了王彥的軍職,改任地方官,這位抗金名將在憂憤中離開了人世。
『叄』 關於高平文化歷吏山水風光的作文
邵陽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為半山半丘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市現轄8縣1市3區(即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綏寧縣、城步縣、武岡市和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人口750多萬為湖南之最;面積 2.1 萬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其中市區面積為 411 平方公里。
邵陽名人
蔡鍔
蔡鍔(1882-1916)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終年三十四歲。北京政府撥款二萬元,舉行國葬,追贈他為上將軍,定12月25日為雲南起義紀念日。其遺體,安葬在長沙嶽麓山上。蔡鍔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遺集》、《松坡軍中遺墨》以及《蔡鍔集》。
魏源
魏源 (1794-1857)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名遠達,字默深,號良圖,晚年法名承貫,其著述甚豐,除《聖武記》、《海國圖志》、《默觚》、《元史新編》外、還有《凈四土經》、《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孫子》、《吳子》等若干卷,並協助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
廖耀湘
廖耀湘(1906-1968)新邵人。曾就讀於黃埔軍校和南京中央軍校,並赴法國留學。抗日戰爭時期,任第5軍22師師長,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在打通中印公路戰役中,英通突出,被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勛章」,並晉升為新編第6軍軍長。1944年反攻緬北戰役中,廖部傷亡7000人,取得殲滅日軍12000人的重大勝利。為此,美英政府分別 授予他「自由勛章」和「十字勛章」。
陳西川
陳西川(1929.12-)湖南邵陽市人,當過兵。1952年--1958年先後在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結業後分配到內蒙古師范學院藝術系任教,文革前夕回到家鄉在邵陽市群藝館從事群眾美術輔導工作,培養美術人才直至今日。先後受到中央、省、市電視台、報刊專題報導和表彰。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邵陽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作品有《選我們的稱心人》、《晚風》、《善良的主人客人多》等。
李自健
李自健,1954年生,邵陽市城區人。1969年開始學習繪畫,1971年進廠當工人。1972年完成第一幅油畫創作,參加湖南省美展。1978年考入廣州美院油畫系。198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分配至長沙市藝術館工作。曾任湖南青年美術家協會執行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8年考取美國麻省藝術學院研究生。後定居美國洛杉磯,現為美洛杉磯DESLH GALLERY畫廊專職畫家、國際佛光會藝術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他的《十月》等油畫入選參加全國和全省美展,《白光》等作品獲省級一等獎、優秀獎。有的入選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展覽,送往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展出。1993年,在台灣高雄舉行李自健《世界愛心》大型油畫展。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李自健油畫》展。他還為湖南圖書館,長沙市藝術館現代建築繪制了大型壁畫。在美國以「人間愛心、慈悲、和平」為主題,創作一百幅油畫作品,其中《南京大屠殺》是大型歷史畫,反響強烈。近年在國際佛光會協助下,興辦大型個展,巡展於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巴西、香港等地。還出版發行《李白律油畫》士型畫集、《白律具彗詩畫集》、《圍阮洲回屏作晶集》等。
尹仲容
尹仲容 (1903—1963),台灣「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長」。
被台灣工商界稱為「中國的歐哈特」、「台灣經濟之父」、「台灣工業化之父」。
蔣廷黻
蔣廷黻 ( 1895 -1965),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
1895年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今邵陽市大祥區)一個中等農家。幼年讀私塾,接受舊式教育。10歲人長沙明德小學,次年改人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創辦的益智學堂,開始學習英文。1912年,適值辛亥革命爆發,蔣廷黻隻身留美,先是人密蘇里州派克學堂接受中等教育,3年畢業,轉學俄亥俄州奧伯林學院主修歷史,獲文學學士學位。之後,他曾應基督教青年會之徵赴法國為華工服務。1919年夏,復返美人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專攻歷史。當時該校歷史系人才鼎盛,教授都是第一流學者,最露頭角的是海斯教授,蔣廷黻跟從其研究,1923年獲博士學位。
同年,蔣廷黻回國擔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後任歷史系主任並兼文科主任,講授過西史大綱、歐洲近代史、法蘭西革命史、歐洲勢力擴充史等課程並開始從事中國近代外交史的研究。1929年,轉人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1935年,出任國民黨行政院政務處長,1936—1938年,奉派駐蘇俄大使。1944年,出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代表及國民黨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署長。1947年,任國民黨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57年,當選國民黨中央研究院人文 組院士。1961年冬,任國民黨駐美大使。1965年退休,同年,歿於美國紐約市。
賀淥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賀綠汀一直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並且先後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分會主席等。為辦好音樂院校、培養新型的專業人才,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與社會活動之餘,他仍堅持音樂創作。從1949年起,他參加了歌劇《長征》的創作,並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庫》、無伴奏合唱《我們心上開了一朵玫瑰花》、獨唱《牧歌》、民歌編曲《綉出山河一片春》、電影歌曲《不渡黃河誓不休》,群眾歌曲《英雄的五月》等。1999年4月27日二十時十五分,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六歲。他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作品將永遠傳唱在中華大地。
其主要音樂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擊隊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樂《森吉德瑪》、《晚會》等。
姚喆
姚喆(1906-1979)湖南省邵陽縣人。
一九二六年任鄉農民協會主席。一九二八年參加平江起義。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八大隊班長,五大隊司務長、排長,第三師特務連連長,紅三軍團特務團營長,第一師三團團長、師參謀長,瑞金保衛局總隊部總隊長,紅三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紅二十六軍第七十八師參謀長,北路軍參謀長,陝甘寧獨立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參謀長,大青山支隊參謀長,騎兵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綏察行政公署主任,塞北軍分區司令員,綏蒙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八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區副司令員,第二十三兵團副司令員,總高級步拴學校第一副校長、校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李國傑
1943年5月生於湖南邵陽,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1985~1986年間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CSL實驗室作博士後,研究計算機體系結構。1987年回到中國工作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1989年被該所聘為研究員。1990年被國家科委選聘為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近十多年,主要致力於並行處理、計算機體系結構、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研究並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合著了4本英文專著。目前擔任英文版計算機學報主編。
幾年來,主持研製成功了曙光1號並行計算機,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機曙光2000、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領導計算所研製成功龍芯CPU並主持科學院重大項目IPv6網路研究。其中,曙光1號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曙光1000獲得199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曙光2000和曙光3000分別獲得2001年和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1年獲得美國普度大學傑出校友獎。200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李國傑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863信息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邵陽房產網
邵陽房產網成立於2008年,屬於邵陽權威網路旗下網站,主要提供房屋出租、出售、合租、二手房、邵陽樓盤、邵陽房產新聞,房產動態,等信息平台,我們至力服務於邵陽人民,現已發展為邵陽人首選的網路房產信息平台。 2009年,於多家邵陽房地產開發商進行合作,組織邵陽樓盤團購活動,等2010年,將推出建材,家裝頻道,擴大我們的網路平台,更好的服務於邵陽人民,為大家提供更多,更全的房產相關信息。網站平台使用PHP+MYSQL進行架構網路平台、英文國際頂級域名:shaoyangfang ,域名好記、大氣,是「邵陽房」的同音,房產網配備了位於中國電信網通骨幹線路的雙線路機房、擁有40G帶寬資源、配備頂級硬體設施,通過湖南ICP備案,備案號: 湘ICP備08105806號團隊介紹技術團隊:邵陽市末班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邵陽市房產局旗下站。
邵陽歷史
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後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南宋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南宋寶慶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極,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元代設寶慶、武岡 2 府。明初設寶慶、武岡 2 府,後降武岡為州。中華民國 2 年 (1913 年 ) ,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民國 11 年直隸於省。民國 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 26 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 10 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1 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 年 4 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 1977 年 7 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 10 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 1980 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1986 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94 年 3 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 年,撤區並鄉建鎮,全市共轄 8 縣 1 市 3 區。全市有 199 個鄉鎮, 80 個鄉級鎮, 5819 個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著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 5. 94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邵陽市歷史上的「寶慶十二景」,多點綴於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游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水府廟前,雙江匯流;資江南北,兩塔並峙;江流蜿轉,四橋飛虹;近水遙山,綠意蔥籠。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境內辟有新寧崀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60多個旅遊景點。全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歷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10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陲,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遊的最佳生態環境。新寧崀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於一體,方圓達100平方公里,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天下第一巷」鬼斧神工,堪稱「亞洲第一」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於百里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至此油然感慨:「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凈無塵;新寧別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邵陽山川地理,秀麗天成。崀山景區,是天下風光之勝;南山牧場,為江南草山明珠;黃桑森林王國,雲山佛門聖地,綏寧神奇綠洲,龍山地下藏金。銀杉國寶,鐵杉群落,自然景觀,民族風情。泛舟資江三峽,尋幽舜皇秀色,無不風光奇絕,引人入勝。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薈萃之區。「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鍔,有護國倒袁之勛。比及民國,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謀解放,袁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更有抗日名將廖耀湘將軍。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
採納我一下
『肆』 新聞 主題是鏡頭中的故鄉 山西晉城高平 用鏡頭記錄高平的時代變革,真實反映,充分展示高平悠久的歷史文化、
用鏡頭記錄高平的時代變革充分展示高平悠久的歷史文化。這都不是局外人所版能了解和知道的權,你應該在拍攝之前好好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包括走訪采訪當事人和知名人士、歷史學家,檔案館、陳列館、圖書館,了解高平的歷史和重大的歷史事件、查閱和翻拍大量的圖片和影視資料,然後撰寫文字稿本,分鏡頭稿本及詳細的拍攝計劃。最好採用對比的方法用一條主線把前前後後古往今來的「高平」,將一個真實的、具有悠久文化的「高平」展現給觀眾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伍』 高平有什麼名人
高平歷代歷史名人
(1)我國歷史上著名名醫世家王叔和,原名王熙,字叔和,山西晉高平人。
王叔和「博通歷史,洞識修養之道」,是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他一生鑽研祖國醫學,從事醫學實踐,致力於醫學著作。切脈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知人生死,決嫌疑」。王漢和采眾論,精心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編寫出一部十萬余字的脈學巨著《脈經》。書中記錄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對24種脈象作了詳盡的描述。同時,根據五臟六腑,陰陽營衛,闡述了各種病理的變化,還圍繞著脈理,論述了各種疾病的順逆、虛實、預防及各項治療原則。對雜病脈證、婦女小兒脈證也作了詳述。《脈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個創舉。
王叔和匯撰整理了漢代名醫張仲景和醫學論著。把和促景的《傷寒雜病論》重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總決,《金匱要略》是治療一切雜病的專書,二千多年來,中醫學界把它稱為「方書之祖」。除此之外,他還撰有《脈決》、《脈賦》、《脈決機要》、《小兒脈論》等書。
(2)陳龜,字叔珍,東漢上黨泫氏(今高平市)人,其家世代為邊將。陳龜少有志氣,武藝超群。永建中,舉孝廉,居官累於五原太守。永和五年(140年),拜出使匈奴中朗將,其時南匈奴左部頭吾斯、車紐等叛亂。
桓帝時,羌胡入侵邊境,朝廷拜陳龜為度遼將軍。陳龜臨行上疏,桓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重新選用了幽、並二州刺史,更換了一批文武官員,並下詔「為陳將軍除並、涼一年租賦,以賜吏民」。陳龜到職後,州郡震懾,鮮卑不敢近塞,每年節省費用以億計。
大將軍梁冀上疏誣告陳龜不敢用兵,有損國威,桓帝聽隹讒言,將他調回就城,回朝後陳龜以身體有病為由,告第還鄉。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尚書。其時,梁冀把持朝政,暴虐日甚。陳龜上疏言其罪狀,請求皇帝誅殺梁冀,以振朝綱,桓帝不聽,陳龜自知必為梁冀所害,絕食七日而死,死後西域各國及並、涼二州均為其舉哀,並給紛紛到他的墓地弔祭。
(3)王彥(1090-1139),字子才,高平人,宋代名將。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赴就師,隸弓馬子弟所,經宋微宗親試,任命為清河尉。先後隨大將種師道兩次入西夏,立有戰功。金兵攻汴京,王彥棄家赴誚討金兵,被河北招撫使張所看中,破格提拔為都統制。
建火三年(1129),王彥率岳飛等11將7000人渡河,打敗金兵,收復新鄉縣。後王彥到汴京,布團部隊駐兵近郊,保衛汴京。年底,張灘出任川、陝、京、湖宣撫使,舉王彥為前軍統制。
紹興元年(1131)年,王彥先後平定了李忠、桑仲等部,是年冬天,王彥與關師古打敗偽齊郭振率領的數千騎兵,活捉郭振,收復了秦州。紹興三年,多兵大舉進攻齊豫的西南部,二月,金兵攻打饒風關,王彥與吳階聯軍抵抗失利。五月,王彥打敗劉豫的部將周貴,收復金州。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此後,宋、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南宋朝廷中主和派逐漸佔了上風,解除了王彥的軍職,改任地方官,這位抗金名將在憂憤中離開了人世。
(4)李晏(1125-1197),字致美,高平人,李森次子。他自幼陪敏過人,性情剛直,為人豁達,金皇統六年(1146),登經義科進士弟。
初,任岳陽令,遼陽推官等職。後改任衛州判官。
世宗很賞識他的文才,召為翰林進學士,專為世宗起草詔書。此後,李晏又由吏部侍朗提升為翰林侍講學士兼御史中丞。世宗病重時,命李晏往在宮中,所有詔冊,皆出李晏之手。章宗即位,李晏為章宗出謀劃策,提出10條治國之道:(一)定製度、禁奢侈。(二)禁止官員遊山玩水。(三)限制錢幣發行。(四)免除由富戶管理糧庫。(五)提倡禮樂。(六)減輕租稅。(七)削減鹽價。(八)免除監官賠納虧欠。(九)鼓勵各職能部門克盡職守。(十)為政寬松不宜過嚴。並建議設置修撰官,秉筆直書,以廣視聽。
金明昌二年(1191),授沁南節度,復為昭義節度,明昌六年(1195),告老還鄉,章宗特意將其在京為官的兒子李仲略任命為澤州刺史,以便奉他。金承安二年(1197),李晏病逝,謚文簡。
(5)李仲略(1140-1205),字,簡之,高平人,李晏之子。幼年聰敏好學,金大定二七年(1177)年,登詞賦進士弟。初任五台主簿,後歷任韓州軍事通判、晉城令、尚書省令史、翰林修撰兼太常博士、左司都事、員外郎等職。金明昌六年(1195),其你李晏告老還鄉,皇帝特授仲略為澤州刺史,以侍你親。其你病逝,調任戶部郎中。
皇帝任命李仲略為翰林進學士,兼戶部郎中及經義訊卷官。後升為中侍郎兼翼王傅。不久,又兼宛王傅。後為山東東西路按察使。
金泰和五年(1205),仲略病逝,章宗贈為朝列大夫,謚襄獻。
(6)賈魯(1297-1353),字友恆,元代高平人。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謀略過人。元延至元年間,兩次以明經領鄉貢。泰定初,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後改任潞城縣尹,屢升至戶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歷任中書省檢校、檢察御史、山北廉方副史、工部郎中等職。賈魯曾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於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黃河決河改道。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詔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征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河。
賈魯採取疏、浚、塞並舉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開,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廣狹,導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澤水之地,開渠以排洪。塞堵中,心薄壘之堤,增之以固;決河之口,築堤壩以塞其流。賈魯在三百餘里的治黃工地上親自指揮,督人巡察,宜疏則疏,宜塞則塞,需防則防,需泄則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瀦(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治河工程從四月二十二日興工,七月就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將河水決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築成諸堤,全線完工,使河復歸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至正十三年(1353)五月,身為中書左丞的賈魯,突然病卒年57歲。
賈魯治河成就,受到當時和後人高並評價,順帝授予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並命翰林學士歐陽玄撰《河平碑》文。人們為了紀念他,山東、河南有兩條河均名賈魯河。
(7)畢振姬(1612-1681),字亮四,號王孫,又號頡雲,明末清初高平伯方村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畢振姬中山西鄉試第一名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歷任教授、國子監助教、主事、員外郎、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等職。
順治十四年(1657年),畢振姬調任廣東兵備驛傳水道。接任後,針對諸種弊害訂立規條,「一切以繩以法」,不捎不折,剔除了各種弊端。僅用了十個月,便累計「減船數百,減費七萬六千餘」(《四獻征》卷二),廣東使治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畢振姬升任廣西按察使。當時,經略洪承疇發現畢振姬為官清廉,才能出眾,便提請清廷任命他為湖廣布政使,專門籌措西南前線清軍的餉需。但是,畢振姬到湖廣之後,得悉該處上司陋便繁多,便拒不履任,終於辭官回鄉。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舉博學鴻儒,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樞、弄部尚書劉楗等人疏極力舉薦畢振姬。結果,已退仕近20年的畢振姬,又被特徵至京師。三年後,畢振姬在家中病逝,臨終遺囑不志不銘。
畢振姬生平好學,勤於著述,所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三川別志》等十餘種,但都已不傳。
(8)祁貢(1777-1844)字竹軒,又字寄庵,清代高平孝義里人。他14歲中秀才(乾隆五十六年),18歲中舉人(乾隆六十年),21歲中進士(嘉慶元年)。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
嘉慶九年(1804年),他出任廣西學政,糾正考試風氣,以「正人心,厚風俗」,錄取了許多有才華的人。
嘉慶十六年(1811)奉旨審理教匪逆案,受皇帝賞賜。此後歷任安微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順天鄉試同考官,陝西司部中等職。
道光四年(1824),祁貢授官河南糧鹽道,五年,擢浙江按察使。六年,升貴州布政使。九年三月調任刑訓右侍郎,同年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
道光十年(1830),祁貢授官廣西巡撫。十二年,瑤民起義,祁貢派兵將起義鎮壓下去,清廷加封他太子少保銜,加軍功三級。
道光十三年(1833年),祁貢調任廣東巡撫。道光十八年(1838),祁貢調任刑部尚書,靖逆將軍琦善革職,祁貢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此時英軍已陷虎門,逼近廣州,關天培犧牲,廣州人口遷徒過半,城內一片凋敝。祁貢入城安民,招童生會試,「以示整暇」,穩定了軍心民心。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祁貢得了喀血症,乞休二個月,二十四年,他病情嚴重,皇帝准其休息。五月,病逝於廣州。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張穆為他作了墓誌銘。清廷下令按尚書慣例賜恤,謚號為「恭恪」。
『陸』 高平有什麼歷史意義和特色
高平古稱長平、泫氏。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據考古發現,最遲於舊石器晚期,高平就已有人類聚居。高平市是堯封丹朱、神農播種、蚩尤冶鐵等神話發源地。高平境內現有長平之戰遺址群、炎帝陵、羊頭山石窟等古跡多處,是漢代名將陳龜、晉代醫學家王叔和、元代水利家賈魯等歷史名人的故里。
陶唐時期,堯分天下為九州,此為冀州之域,屬「帝都畿內」。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左傳》雲:分冀東丹山為並,東北醫無閭為營。
夏代,十二州復合為九州,此屬冀州。《禹貢錐指》曰:夏符合於冀州,與堯時同。
殷商,祖乙定都於耿城,屬畿內地。
春秋時屬晉,為晉國封邑,始稱泫氏城。《竹書紀年》曰:周威烈王七年,趙浣城泫氏(趙浣修築泫氏城),即在於此。
戰國時泫氏改為長平邑,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長平邑隸屬於韓。周赧王三十五年(前 280年),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城。《括地誌》雲:光狼城在澤州高平縣西(今山西高平市城西)。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將白起伐趙,馮亭為聯趙抗 秦,即獻上黨17城於趙,長平地為趙所有。五十五年,秦、趙於長平邑(今高平市西北)爆發長平之戰,後為秦所據。
秦統一天下後,立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置高都縣,屬上黨郡。
西漢、東漢、三國、魏、兩晉為泫氏縣,屬上黨郡。
東晉太元中年(公元386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分上黨、平陽、河內三郡,置建興郡(郡治陽阿城),泫氏縣改屬建興郡。
北魏初改玄氏縣,屬建興郡,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建興郡改為建州,領高都、長平、安平、泰寧四郡,今高平市稱長平郡,隸屬於建州,領泫氏、高平2縣,高平之名始於此。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並泫氏入高平縣,高平改平高縣,北齊末又改平高為高平縣,此後只稱高平不再稱泫氏,改屬高都郡,隸建州。
北周並長平、高都郡為高平郡,高平縣隸高平郡,屬建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建州改為澤州,高平縣隸屬澤州,開皇十六年,析高平始置陵川縣,屬澤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澤州改稱長平郡,高平縣隸屬於長平郡。
隋義寧二年(公元617年),廢郡為州,長平郡復改澤州,高平縣復隸屬於澤州。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析澤州各一部分設蓋、建、澤三州,於高平置蓋州(治今高平米山鎮),蓋州領丹川、蓋城、陵川、高平四縣。武德六年建州廢入蓋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蓋州廢入澤州。
唐貞觀元年至金天會五年,高平縣為澤州(高平郡)所轄,先後屬河東道、昭義節度、河陽節度、昭義軍、河東路、河東南路,但地名無改。
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澤州改南澤州,天德三年復改為澤州,高平縣屬之。
金元光二年(公元1123年),以澤州升忠昌軍,高平縣隸忠昌軍節度。
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於澤州置司侯司,高平隸澤州司侯司。至元三年(公元1267年),省司侯司,高平縣復隸於澤州,屬平陽路、晉寧路。
明洪武九年,澤州升直隸州,高平縣為澤州(直隸州)所轄,屬山西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澤州(直隸州)升澤州府,高平隸屬澤州府,為澤州府所轄5縣之一,屬山西省布政使司。
民國三年,澤州府撤銷,高平改屬山西省冀寧道,民國23年,高平縣屬山西省直轄,民國26年後,高平屬山西省第五行政區。民國30年,高平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歸太岳區管轄。民國32年高平東南部劃歸為陵高縣,其餘部分仍為高平縣。1945年6月,高平解放,同年10月撤銷陵高縣,原劃歸陵高縣的區域仍劃歸高平縣,屬太岳四專區。1948年又改屬太岳三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撤銷太岳區。1958年,原高平縣成立高平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為高平縣,先後為晉東南專區(地區)所轄。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晉東南地區成立晉城市,高平縣歸晉城市所轄。1993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高平撤縣設市,成為省轄縣級市,由晉城市代管。
『柒』 古時山陽高平究竟在哪裡
從史料來看,王弼是山東濟寧人,歷史上叫山陽的地名不少,現在陝西仍有山陽縣內,但具體到王弼,就看當時容哪裡叫山陽,王弼是魏晉時期的人,而此時,正好有個山陽郡,後又改名高平國,指的就是今天的山東濟寧一帶,正好兩者相符。
王弼(226~249),魏晉玄學理論的奠基人。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金鄉一帶)人。
山陽郡
漢置,晉改為高平國,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
『捌』 高平鎮的歷史名人
袁月齋,名詩仲,號日輝。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生於新化縣永固團(今隆回縣高平鎮)棋坪村一貧苦農民家庭。六歲起從塾師讀《四書》、《五經》,後入高小學習。民國9年(1920),考入長沙妙高峰中學,卒業後,入省立第一師范就讀。在進步思想影響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於民國1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5年,受中共湘南區委派遣,與彭慕陶赴衡陽從事革命宣傳,開辦農民講習所,組織農民協會。6月他回家養病,創辦農民夜校,幫助家鄉農民學習文化,宣傳革命道理,激勵農民團結起來與土豪劣紳作斗爭。同年冬,中共湘南區委派他與張國棟為工運特派員,往新化領導工人運動,組織新化縣總工會。他們以錫礦山工人為基礎,發展工會會員,於12月成立新化縣總工會。會上,他被選為總工會副委員兼秘書長。同時,他以中共新化縣特支委員會領導成員的身份積極籌建逆產清查委員會和特別法庭,沒收土豪劣紳的逆產,鎮壓了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劉鳳翔等。並廣泛發動群眾,成立新化婦女、學生、兒童等群眾組織;深入城鄉,領導群眾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民國16年許克詳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6月6日,新化總工會在縣城召開工人群眾大會,會上,他憤怒譴責許克詳叛變革命的罪行,號召工農群眾起來與反動派作堅決斗爭。反動團防隊長陳光佐密派團丁埋伏於會場周圍,散會後,他被捕,當晚遭受嚴刑拷打,肋骨被打斷,仍咒罵不止。次日凌晨,被慘殺於新化城西門嶺,年僅24歲。
彭慕陶,清光緒十八年農歷十一月初五指1892年12月23日)出生於新化縣永固團(今隆回高平鎮棋坪村)。幼讀私塾,後畢業於高平小學堂,在家教書,善文辭,工楷書。民國10年隨舅父赴長沙謀事,被聘為湖南教育會書記(秘書)。不久,結識易禮容、郭亮、夏曦,一道在嶽麓山等地秘密集會,學習革命理論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1年12月,在湖南自修大學附設補習班任教,旋與易禮容創辦長沙織布廠,組織工人運動。民國15年受黨派遣,與袁月齋赴衡陽從事革命活動。6月任湖南省總工會書記(秘書),與郭亮一道領導工人運動,建立工人糾察隊。「馬日事變」時,許克祥調動武裝包圍總工會,他從三層樓上掀瓦攀上屋頂,跳地負傷,被湘江中學革命同志救護,背上破船,繞道回家。由於內傷嚴重,於民國16年6月12日逝世。
袁朴,原名茂松,1901年出生於高平鎮黃信村。1908年啟蒙私塾,1922年長沙岳雲中學畢業後,投入湖南講武學堂。1924年5月至11月,系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第六隊學員。後加入國民黨部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29年升為旅長。1931年,進南京陸軍大學學習。1934年,在湖北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1937年,調任中央軍政部新兵補訓處少將處長。1939年,晉升為軍官訓練班辦公廳中將主任。1940~1941年,在陝西任第八師師長、警備司令部副司令。1942年,任第八十軍軍長,鎮守陝甘沿線抗擊日軍。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十五軍軍官總隊副總隊長。1947年,赴美國參謀大學受訓,同年返回北平任十六軍軍長兼第三十四集團軍副司令。1948年,任第九集團軍司令。1949年1月至4月,經青島、上海至湖南老家。5月赴四川任第五集團軍副司令。是年10月去台灣,先後任花蓮防衛司令、陸軍第一軍團司令兼台北市警備司令。經「國防實踐研究院」受訓後,於1961年任陸軍副總司令,爾後任預訓司令,並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國民黨中央常委。1964年退役後為「總統府」戰略顧問與「國策」顧問。一生樂於辦學,曾捐谷300石創辦高平中學(隆回三中前身),在陝西西安捐資興建小學至初中的黃龍山學校和兩湖小學。1989年7月與1990年6月,先後兩次托回鄉探親台胞袁義明帶回諸多照片及書信,並捐資修建村公路,興辦黃信聯校。1991年,在台北病逝。
袁源,字仁湘,1938年生,高平鎮人。先後在大橋小學、隆回三中、邵陽市一中讀書。1956年7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通縣軍械技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廣州軍區後勤部。曾於1959年赴炮擊金門作戰前線部隊實習,1961年到西藏平叛作戰部隊當兵,參加過西沙自衛還擊作戰、中印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和援越抗美的軍械供應保障,榮立過三等功。歷任軍械倉庫技術員,軍械部供應處、彈葯處副處長,軍械部副部長、部長,1990年,任廣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91年,入國防大學進修系學習,1992年,入中央黨校進修系學習。1993年,授少將軍銜。主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後勤工作》一書。
『玖』 檀姓的高平檀氏
《後漢書·黨錮列傳·檀敷傳》記:「檀敷,字文有,兗州山陽人。」東漢議郎檀敷,與山陽人劉表(?—208年)等,屢次上書反對宦官專權和皇帝庇護,因為敢於直言極諫,被尊為「能導人追宗」的「八及」名士。檀敷至今被安徽檀氏後代奉為「第一世祖」。另據《後漢書·黨錮列傳序》記,檀氏族人檀彬,與同郡張儉等亦以反對宦官專權聞名,被稱為山陽地方上的「八俊」名士之一。
《後漢書》在記述漢末農民起義時提到「檀鄉」。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檀鄉即瑕丘的檀城,亦名檀丘、灌檀:「檀城在(兗州)府東北。《地理志》記:瑕丘有檀城,古灌檀也,亦日檀鄉。」古時「檀」與「埴」字互通,「灌檀」可作「灌埴」。檀鄉軍曾經攻入清河,顯示古代瑕丘與清河有密切聯系,今日清河是檀氏的另一個集居地,很可能在漢朝即有檀氏居住。《讀史方輿紀要》記述漢代瑕丘縣,屬山陽郡,是「漢武帝封魯恭王子政為侯邑」所在地,「後漢亦為瑕丘縣。晉省入南平陽縣,屬高平國」。高平國後改高平郡。山陽是漢時檀氏的主要集居地之一。西晉末年戰亂,檀、郗兩氏徙居江南西晉末年遭八王之亂和永嘉喪亂,中原受到胡族入侵,高平金鄉檀氏跟隨同鄉兗州刺史、郗慮玄孫郗鑒,上兗州嶧山抵抗後趙。永昌元年(322年),郗鑒奉詔帶領高平地區軍民主力南撒合肥,檀斌接替郗鑒為兗州刺史率眾掩護,太寧三年(325年)抵抗後趙陣亡(《晉書·石勒載紀》)。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身兼兗、徐二州刺史的郗鑒率流民軍進駐京口(今江蘇鎮江)。在其後十年中,郗鑒將京口建設成守衛首都建康(今南京)之軍事屏障、控制通往三吳(吳郡、吳興、會稽)糧倉之要沖。(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京口曾是晉元帝所置僑兗州寄居地,後成為僑徐州治。檀氏得以徙居京口,與其曾為高平金鄉地方世族、抗胡中的領導作用,以及郗鑒安置流民和營造京口成為東晉軍事重鎮的努力分不開。世居京口之檀氏:從次等士族進入高門盡管檀、郗兩氏都是北方世族,但過江後地位分化:郗氏因郗鑒躋身門閥士族,檀氏則淪為屬於士族中下層的次等士族(亦稱「寒族」),與曾經賣履為生的劉裕為鄰里,檀氏女嫁劉裕弟。不過,隨著劉宋王朝的建立,檀氏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例如後來成為劉裕北伐冠軍將軍的檀道濟、曾為謝玄北府軍「龍驤將軍」的道濟族人檀玄,以及檀道濟的叔叔檀憑之和他的兩個兄長檀韶、檀祗,早在跟隨劉裕起事之前,都在晉廷任官。從嶧山抗胡和東晉京口時期,檀氏經歷了從文到武仕途的轉變。 高平檀氏在晉、宋時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中國軍事史上有名的精細將領檀道濟,劉宋時擔任江州刺史、司空、永修開國縣公等,被認為是守護劉宋之「長城」。至今仍然有因其而起的三個成語:「自毀長城」(忠臣檀道濟無辜被殺)、「唱籌量沙」(強敵圍困仍能巧計全軍而退)和「優俘善卒」(釋放已經投降的胡族俘虜)。檀道濟已經成為歷史上有功良將被昏君冤誅的象徵符號,被檀氏奉為「八世祖」。晉末和劉宋朝是「高平檀氏」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清代著名歷史評論家趙翼在《廿二史刳記·宋齊梁陳書》中,曾羅列劉宋八位武將開國元勛,前三名為檀氏兄弟。檀道濟一門武將,有從公爵到男爵七位受封者。除了武士,檀氏著名文人包括檀道濟堂弟、尚書金部郎、永嘉太守檀道鸞,著有《續晉陽秋》記晉末編年歷史。此書不僅填補東晉後期正史記錄中的一些缺漏,還被認為影響了謝靈運、劉勰和鍾嶸等著名文學家對文學流變的評論。(清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文學篇》)檀道濟堂侄檀超與江淹合著《南齊十志》,是蕭子顯《南齊書>的主要參考書之一。此外,高平檀氏後代還有北朝著作佐郎、高唐(今山東高唐)縣子檀翥。南朝著名檀氏婦女包括道濟姊、長沙景王劉道憐王妃檀太妃,檀氏因其成為皇室外戚。檀太妃還是《世說新語》編輯者、臨川王劉義慶生母。檀太妃崇信道教,喜好自然山水中的靜思修道,曾在江蘇旬容茅山附近雷平山上清派宗師許謐、許翔父子修行得道處建立了道士廟,陶弘景《真誥》中有記載。另據鎮江出土的劉岱墓誌可知,高平檀氏婦女還有《文心雕龍》著者劉勰的曾祖母檀敬容。雖然檀氏的榮顯不過曇花一現,但《宋書》明確指出檀道濟等檀氏為「高平金鄉人也,世居京口」。清周嘉猷在《南北史表·世系表》中專門列有「高平檀氏金鄉人世居京口」一表,說明「高平檀氏」的歷史地位已經得到後世歷史學家的認同。京口之後的高平檀氏京口是檀氏江南第一故鄉,至少養育了三代人。檀氏在京口僑居百年,直到劉宋初隨檀道濟遷入江州(今九江)等地區。江州是檀氏遷移史上的另一個重要地區。今日檀氏主要集居地之一的安徽望江,即有檀氏後裔遷自九江及其左近地區。正史、方誌和族史,都未直接記載檀氏在江西的經歷。但江西,尤其古江州地區,距池州和望江沿長江而下不過百里,是京口與池州檀氏的中間環節。據《宋書》《南史》和族史等有關記載,檀氏在劉宋時有四位成員封地在江西中、北部。九江都昌縣蘇山鄉傳說曾發掘檀道濟墓,《彭澤縣志》另載有道濟墓。前兩年筆者在網上看到有九江地區檀姓後代說家有古瓶,不知為何內刻「高平檀君」字樣。2010年秋筆者到望江查閱族史,與當地檀氏交談中得知,直到民國還有檀姓家庭從江西遷至望江。他們中有些人因為不知與望江檀姓支系的親緣關系而未入望江族譜,但他們應該亦是高平金鄉之後代。此外,檀道濟叔父檀憑之被封為「曲阿縣公」(《晉書·檀憑之傳》),南齊「國除」劉宋貴族後,很可能有少數高平檀氏後代散落江蘇和浙江一帶。皖西南池州、望江集居的高平檀氏再次成為地方文化世家。兩晉南北朝正史對檀道濟高平祖籍及「世居京口」的記載,證實了京口檀氏與高平金鄉的繼承關系。劉宋末年檀道濟孫、南陽太守檀珪,則是高平—京口擅氏入居池州之連接人物。據族譜記載,檀珪卒後葬在貴池(古名石城),開檀氏定居池州之先河。繼檀珪之後,另一位彰顯檀氏遷移史的關鍵人物是趙宋中書舍人、徽猷閣待制檀倬。他曾被宋高宗趙構敕令進獻其先祖檀道濟圖,檀倬晚年從貴池遷居建德(今東至)。唐、宋池州檀氏已是地方大姓,並且確立了地方文化世家的地位,這可從《池州府志》、檀氏族譜記載的諸多檀氏進士或其他成員顯示。如北宋翰林學士檀遠,檀倬父親、國子監學錄檀宗益,檀倬堂叔、宋尚書檀固等人。其中檀固因為反對蔡京、蔡卞等奸臣,還被列入「元祐奸黨」(《池州府志·人物誌》)。今存廣西桂林七星山龍隱岩摩崖石刻《元祜奸黨·余官》所列第四十六名即是檀固。宋末檀倬後代檀縉遷居望江,開檀氏集居望江之先河。今日望江是高平檀氏後代最集中的縣份之一。1995年望江修族譜時有2.2萬餘人。《池州府志》記載的明代更多,東至現存最早族譜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一冊。安徽省圖書館有一冊殘缺的康熙抄本《檀氏家譜》,記錄了明代思州通判檀凱一支的歷史。望江檀氏是東至後代分支,皖西定居較晚,但譜牒記載清晰。乾隆四十年(1775年)檀萃等纂的望江《檀氏家乘》有兩個鮮明特色。一是將歷代所存族譜與正史和有關著作對照,進行了梳理、充實和正誤,並按照正史框架改進了人物傳志。二是重申「高平檀氏」的郡望象徵標志,所存望江族譜封皮都書「高平檀譜」。光緒十七年(1891年),檀球、檀璣兄弟等,在保留了檀萃本及其後數本的基礎上續修望江族史,使檀萃本等得以流傳。
『拾』 有哪些葬在高平的歷史人物
祁貢(-1844)字竹軒,又字寄庵,清代高平孝義里人。他14歲中秀才(乾隆五十六年),18歲中舉人(乾隆六十年),21歲中進士(嘉慶元年)。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嘉慶九年(1804年),他出任廣西學政,糾正考試風氣,以「正人心,厚風俗」,錄取了許多有才華的人。嘉慶十六年(1811)奉旨審理教匪逆案,受皇帝賞賜。此後歷任安微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順天鄉試同考官,陝西司部中等職。道光四年(1824),祁貢授官河南糧鹽道,五年,擢浙江按察使。六年,升貴州布政使。九年三月調任刑訓右侍郎,同年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道光十年(1830),祁貢授官廣西巡撫。十二年,瑤民起義,祁貢派兵將起義鎮壓下去,清廷加封他太子少保銜,加軍功三級。道光十三年(1833年),祁貢調任廣東巡撫。道光十八年(1838),祁貢調任刑部尚書,靖逆將軍琦善革職,祁貢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此時英軍已陷虎門,逼近廣州,關天培犧牲,廣州人口遷徒過半,城內一片凋敝。祁貢入城安民,招童生會試,「以示整暇」,穩定了軍心民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祁貢得了喀血症,乞休二個月,二十四年,他病情嚴重,皇帝准其休息。五月,病逝於廣州。道光二十六年十月,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張穆為他作了墓誌銘。清廷下令按尚書慣例賜恤,謚號為「恭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