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考文綜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考文綜歷史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08 18:37:54

㈠ 【100分】高考「文綜」大綱知識點匯總(帶答案)。

首先:書本的基礎只是是最重要的,學完每一課之後一定要有一個概括性的串通和綜回合。尤其是老師要求答的和練習題當中經常出現的知識點一定要熟記,弄透。盡量多練習單課方面的題型,首先得鞏固單課基礎知識,這是綜合的基礎。
其次:把文綜的一些容易聯系和串通起來的知識點(老師一般都會重點提示的),吃透,盡可能多的的練習一些綜合性的課題。
再次:跟著老師的腳步走,最好不要單獨行事

㈡ 高考文綜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事件考點有哪些

一、時間范圍: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興起到勝利的歷史,共近110年
二、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主要矛盾:⒈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四、分期界標:「五四」運動
⒈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領導;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前途
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新民主主義國家為前途
五、中國近代化的沉浮
⒈政治民主化: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⒉經濟工業化: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⒊思想科學化: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一部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一、時間范圍: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
二、基本線索:
封建列強入侵,與中國封建統治者互相勾結,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
社會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近代化半封建社會
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中後期(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
【階段特徵】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考點: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
⒉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斷增強(考點:太平天國運動)。
二、經濟(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
⒈自然經濟日益解體;
⒉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
⒊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⒋近代工業體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考點:新思想的萌發;選修I戊戌變法)
⒈開始向西方學習;
⒉民主思想逐步產生。
四、外交:閉關鎖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中國被迫日益對外開放。

㈢ 高三文綜知識點總結

給個郵箱我發給你 哥可不想被其他人了

㈣ 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

關於文綜學習的建議,我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1、熟悉課本
對於一個文科僧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課本,因為考題大多都來源於課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復雜的題目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師才會反反復復督促你念好手裡的經,而不要急於去做題。在熟悉課本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錄,建立基本的框架結構,幫助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知識不能零散無序,否則在考場默念口訣調動心法的時候容易出現遺漏。
然後在大框架下往裡面填充具體的內容,這時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提高記憶的精確性。因為在你不了解你的對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完備自己的功夫。
記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題,題目就直接要求以課本中的一個小標題為范圍進行解答。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知道這個小標題,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筆記
整理一份專屬於自己的筆記,但是要建立在你對課本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也就是剛剛講的第一點。
那麼現在開始編一本你自己的學習寶典,打破課本和學科的約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們進行重新整合。這時往往是尋找一個點,進行發散思維。
比如說在歷史課本中,工業革命在經濟和政治兩本書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將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整理,這樣一旦考題涉及到工業革命,就可以保證答題角度的豐富性,而不局限於一點。同時,因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經思考過一遍形成的結果,在記憶和調動時也會更容易。
3、關注時事
文綜與語數外最大的一點不同,還在於它強調時效性,強調與當下熱點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本之外,還要關注時事,了解動態。並且在一過程中,不斷思考,將事件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多角度挖掘。甚至可以揣測一下這些事件的考點,自己出題自己解答。
由於自身年齡,就拿一個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當年的「一帶一路」話題十分熱門,我們在看到這個話題時,就可以從政治、地理、歷史三個角度去思考。政治又有可能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這四個維度進行提問;而地理則會偏重於「一帶一路」經過的地區的特點或者選擇的原因等;而歷史可能就會回顧往昔,引用史料,再讓我們分析說明一些問題。
如果每個熱點問題,我們都能如此進行拆分,那麼在考場上看到這些材料時,我們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新的材料,因為你在上面的過程中反復地鍛煉了自己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你也會變得更加淡定從容。
4、答題技巧
在答題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計謀手段,有時可能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首先,注意分點標號。一個問答題,往往可以好幾百字,如果不分點,觀點混雜在一起,很容易表達不清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且不利於老師尋找你的得分點。而分點標號就是明確告訴老師這里是一個新的得分點,幫助老師更好的完成閱卷。
同時,在答題過程中多使用專業術語。畢竟你熟悉了那麼久的課本,不就是為了此時此刻能顯擺。使用專業術語,就是向老師強調你對課本掌握的透徹性,顯示出你非常的專業。並且當你分析往年高考題答案時,是不是覺得人家非常的精簡,看起來非常的高大上!其實只要你使用術語,直切問題關鍵,你也可以做到簡潔明了,還省筆墨。
最後,字跡一定要整齊,文科僧最好還是要練練字。如果功力有限,真的無能為力。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講究整潔。注意字間距和行間距,沒有老師會想看到一堆糾纏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強度高密度的改卷壓力下。
總之,你給老師以方便,老師心情好了也會給你以方便。當然這個方便也是在你得分點基本都有的情況下,讓你離題目高分又進一步。

㈤ 高中文科 (政治 歷史 地理 ) 知識點總結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
原因: 1.與資本主義不同:(1)社會生產目的: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人與人的關系:平等勞動關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關系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國有經濟:1.外沿: 國有自然資源,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2.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和國民經濟領導力量
3.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1)對國民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4.主導作用的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5.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就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3)緩解就業壓力(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4.農村集體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 集體和農戶兩個經營層次
(2)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理由:銅我國總體水平低相適應,避免過去大規模經營造成的弊端;適應農業生產特點
(3) 內容:a.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農戶與集體簽訂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產任務,並根據勞動成果取得勞動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體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4) 優越性: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又能適應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
(5) 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經濟:1.含義: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業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適應得的社會制度和控股權在誰手裡
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1.原因: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有不同層次,生產水平多層次決定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性2.作用: (1)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2)有力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1.表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 個體經濟: (1)性質:小商品經濟
(2)特點:a.本質特點: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一般不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b具體特點: (與私營經濟比較)規模小,投資少,設備簡單,經營靈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資源b發展小商品生產c保存和發展傳統技藝d活躍市場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勞動就業
2. 私營經濟:(1)性質:資本主義性質
(2)特點: a本質特點:僱傭勞動,剝削他人,以利潤為目的b具體特點:(與個體經濟比較)規模大,設備先進,生產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資金b為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c吸引勞動者就業d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e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3. 外資經濟: (1)資本主義性質(2)外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3)地位:一種重要的非公經濟(4)作用:a節省我國資金b學習國外先進經驗c有利於培養人才d加快現代化進程
4. 非公經濟作用: (1)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2)加快生產力的發展(3)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4)增加就業(5)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5. 非公經濟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6. 對非公經濟政策:鼓勵 保護 引導 監督 管理
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3)促進社會進步
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1.范圍:社會主義公有制
2.分配客體: 個人消費品(不是生產資料)
3.必然性: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優越性(作用): (1)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2)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3)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 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礎:個體私有制(2)分配主體:個體經營者(3)分配客體: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4)同個體經濟相適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資金 技術 土地 勞動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製度的必然性:1.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各自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的使用生產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綜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按勞分配,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資源配置:1.目標:是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決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3.兩種方式: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實現
市場: 1.產生: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
2.含義: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有形市場 廣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3.作用(即價值規律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市場經濟:1.含義: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產生和發展
3.有效運行的條件:(1)企業多,自由進入市場,充分競爭(2)靈活的價格(價格是資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現)
平等性:1.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2.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基本規律
3.內容: (1)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2)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4.作用:使市場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競爭性: 1.含義: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
2.原因: (1)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特徵(2)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在競爭中形成,所以競爭是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
3.作用: (1)積極作用:a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形成外在壓力,使其改進技術,提高產率,優勝劣汰 b保證價格變化靈敏性,使供求關系很快得到調整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綜上,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2)消極作用: a盲目競爭,社會資源的浪費b導致壟斷,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4.正確看待競爭: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
法制性: 1.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正平等的依據和准則
3.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要求:(1)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放型:1.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同世界連在一起
2.決定因素: (1)生產者和經營者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生產和經營,實實質是為消費者而生產和經營(2)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廣泛發展要求具有開放性
3.作用: (1)打破區域封鎖(2)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4.地位: 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
四個特徵的關系:1.平等性與競爭性相互制約:沒有平等性,競爭不能正常進行;沒有競爭就無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競爭的保證,又是平等性的體現
3.開放是平等和競爭充分展開的前提,也是法制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
4.四個特徵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場經濟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四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市場經濟作用): 1.有效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2.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3.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的不足:1.市場不是萬能的
2.市場具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1)自發性:表現:a生產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當經濟行為
危害:a兩極分化b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產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信息b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3) 滯後性:原因:a事後調節b時間差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 (1)含義: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外沿: 經濟政策: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產品銷售、產業、扶貧、貨幣等政策
經濟計劃: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
(3)作用:經濟政策: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濟計劃: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調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市場經濟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b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d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3.行政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2)特點:直接、迅速(3)注意:a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1.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2.市場經濟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會主義舒暢經濟的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公有制意義:(1)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堅實的經濟基礎(2)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實現(3)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原因:(1)各部門各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2)國有經濟導向作用(3)中共作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有能力將全國人民的意志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一節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一、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特點: 1.以盈利為目的2.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獨立經營,獨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結合的經濟組織
地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作用: 1.市場經濟活動主要參加者2.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著3.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業素質的高低以及企業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企業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特點:1.地位: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基本特點: (1)大規模採用及其生產(2)較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3)勞動分工精細,協作關系嚴密(4)適應能力強(5)外部聯系廣泛
二、公司:
含義: 依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所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特點: 1.從事生產流通或其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2.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優點: 1.是大中型企業普遍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2.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3.有利於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法人治理結構: 股 東 大 會
↓ ↓
( 所有權 ) 董事會 ← 監事會(監督權)
↑ ↑
總經理(日常經營權)
(「→」表示制約關系)
分類: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1.相同點:(1)都是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2)股東都附有有限責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負責(4)組織機構大體相同(5)都有名稱和章程
2.不同點:(1)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2)是否可以發行股票,公開募股機子(3)資本是否一定是貨幣(股份公司是)(4)股東人數有無限制(5)注冊資本數額、設立程序、適用范圍不同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
地位: 國民經濟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現:1.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再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經濟中,貢獻最大,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3.擁有雄厚的資產、一流技術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素質→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主義制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1.含義:企業的生產總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提高經濟效益:1.含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2.原因: (1)企業以盈利為目的(2)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3.重要性: (1)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
(2)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人民)(3)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國家)
4.方法和途徑: (1)a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b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c由粗放向集約轉變→a要求b;a導致c(2)a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率,按價值規律和國情辦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實行市場需要的產品→a導致b
兼並、聯合和破產:1.依據: (1)激烈的市場競爭(2)優勝劣汰原則
2.作用:(1)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優化產業結構(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杠桿
3.兼並: (1)重要性: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選擇的有效形式(2)意義:a減輕國家財政負擔b有利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化,提高總體效益(3)核心: 競爭
4.「強強聯合」:(1)目的:大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作用:a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b降低生產成本c提高產率d促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e擴大市場佔有額f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g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5.破產: (1)依據:a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b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2)作用: A積極作用: a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產率b有勝列塔,資源優化配置B消極作用: a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利益損失b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盪
第二節 企業的經營者
一、 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廠長(經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 ,受法律保護
2.中心地位的表現: (1)統一指揮,全面負責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對企業兩個文明建設負全面責任(2)決策權和生產指揮權(3)其他領導受其領導,對其負責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廠長與職代會的關系: (1)廠長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揮作用,必須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2)內容:a廠長必須依靠職工群眾履行企業各項義務b支持職代會、工會等的工作c執行職代會決定
職代會的地位:1.性質: 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構
2.權力和作用: (1)審議企業重大決策(2)監督行政領導(3)維護職工合法利益
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行監督
2.體現: (1)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方針政策,企業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支持廠長行使職權,權責統一,有效組織經營(3)發動帶領群眾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保證職工主人翁地位,與廠長領導相統一,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4)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推動兩個文明健康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企業與國家、職工的關系:
1.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1)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從全局出發,維護整體利益,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貢獻力量
2.企業與職工的關系: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1)把自我積累放在首位,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2)關心群眾生活,照顧職工現實利益→綜上:充分調動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要求: 1.國有企業經營者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團結職工群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2)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3)良好的業務素質: 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三、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意義: 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現: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正當競爭: (1)手段: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創立名牌,提高信譽(2)作用和結果::a社會作用: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法律結果:受法律鼓勵和保護2.不正當競爭:(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2)危害和後果:a社會危害: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不增加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b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節 三大產業
一、農業:
GD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GN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農業的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由我國農業現狀決定: (1)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3.由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經驗證明:農業發展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快
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1. 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2. 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途徑:1. 含義:粗放向集約轉變
2. 核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b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3)靠投入: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共同投入
(4)靠產業化經營::a措施: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b目標:把農業生產改造為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大生產c重要性: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5)靠產業結構調整
二、工業:
分類: 1. 重工業: 生產資料 2. 輕工業: 消費資料
地位 :國民經濟的主導 表現在: 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作用: 1.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和裝備(2)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4)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5)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重要性: 1.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2. 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三、第三產業:
層次: 1. 流通部門 2.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3.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4.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 1. 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 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 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 促進一二產業3. 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 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決定: 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1. 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 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 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1. 發展現代服務業2. 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3. 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4. 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3.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產業進步
第二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和義務統一的意義: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的
權利: 1. 內容: (1)勞動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2)具體權利:a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b取得勞動報酬c休息,休假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f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g提請勞動爭議處理h其他權利
2. 意義:(1)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義務: 1. 完成勞動任務
2. 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3. 提高職業技能: (1)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產品質量好壞,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2)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性質: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 (2)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3)作用:a促進人們形成對本職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
國家不是BC,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到網站上的!要注意哦!
你也可以去買一本超厚的高考指南!(個人經驗)
come on!!!

㈥ 可以分享一下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嗎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2、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4、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7、三大發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理學,宋詞、元雜劇。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中央集權的加強;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

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

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

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

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㈦ 高中文科 (政治 歷史 地理 ) 知識點總結。

你是高中生吧!我是路過的的,幫你一下!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
原因: 1.與資本主義不同:(1)社會生產目的: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人與人的關系:平等勞動關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關系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國有經濟:1.外沿: 國有自然資源,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2.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和國民經濟領導力量
3.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1)對國民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4.主導作用的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5.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就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3)緩解就業壓力(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4.農村集體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 集體和農戶兩個經營層次
(2)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理由:銅我國總體水平低相適應,避免過去大規模經營造成的弊端;適應農業生產特點
(3) 內容:a.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農戶與集體簽訂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產任務,並根據勞動成果取得勞動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體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4) 優越性: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又能適應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
(5) 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經濟:1.含義: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業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適應得的社會制度和控股權在誰手裡
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1.原因: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有不同層次,生產水平多層次決定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性2.作用: (1)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2)有力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1.表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 個體經濟: (1)性質:小商品經濟
(2)特點:a.本質特點: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一般不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b具體特點: (與私營經濟比較)規模小,投資少,設備簡單,經營靈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資源b發展小商品生產c保存和發展傳統技藝d活躍市場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勞動就業
2. 私營經濟:(1)性質:資本主義性質
(2)特點: a本質特點:僱傭勞動,剝削他人,以利潤為目的b具體特點:(與個體經濟比較)規模大,設備先進,生產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資金b為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c吸引勞動者就業d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e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3. 外資經濟: (1)資本主義性質(2)外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3)地位:一種重要的非公經濟(4)作用:a節省我國資金b學習國外先進經驗c有利於培養人才d加快現代化進程
4. 非公經濟作用: (1)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2)加快生產力的發展(3)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4)增加就業(5)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5. 非公經濟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6. 對非公經濟政策:鼓勵 保護 引導 監督 管理
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3)促進社會進步
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1.范圍:社會主義公有制
2.分配客體: 個人消費品(不是生產資料)
3.必然性: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優越性(作用): (1)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2)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3)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 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礎:個體私有制(2)分配主體:個體經營者(3)分配客體: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4)同個體經濟相適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資金 技術 土地 勞動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製度的必然性:1.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各自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的使用生產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綜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按勞分配,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資源配置:1.目標:是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決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3.兩種方式: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實現
市場: 1.產生: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
2.含義: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有形市場 廣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3.作用(即價值規律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市場經濟:1.含義: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產生和發展
3.有效運行的條件:(1)企業多,自由進入市場,充分競爭(2)靈活的價格(價格是資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現)
平等性:1.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2.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基本規律
3.內容: (1)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2)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4.作用:使市場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競爭性: 1.含義: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
2.原因: (1)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特徵(2)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在競爭中形成,所以競爭是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
3.作用: (1)積極作用:a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形成外在壓力,使其改進技術,提高產率,優勝劣汰 b保證價格變化靈敏性,使供求關系很快得到調整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綜上,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2)消極作用: a盲目競爭,社會資源的浪費b導致壟斷,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4.正確看待競爭: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
法制性: 1.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正平等的依據和准則
3.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要求:(1)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放型:1.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同世界連在一起
2.決定因素: (1)生產者和經營者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生產和經營,實實質是為消費者而生產和經營(2)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廣泛發展要求具有開放性
3.作用: (1)打破區域封鎖(2)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4.地位: 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
四個特徵的關系:1.平等性與競爭性相互制約:沒有平等性,競爭不能正常進行;沒有競爭就無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競爭的保證,又是平等性的體現
3.開放是平等和競爭充分展開的前提,也是法制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
4.四個特徵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場經濟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四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市場經濟作用): 1.有效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2.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3.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的不足:1.市場不是萬能的
2.市場具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1)自發性:表現:a生產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當經濟行為
危害:a兩極分化b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產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信息b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3) 滯後性:原因:a事後調節b時間差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 (1)含義: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外沿: 經濟政策: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產品銷售、產業、扶貧、貨幣等政策
經濟計劃: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
(3)作用:經濟政策: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濟計劃: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調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市場經濟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b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d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3.行政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2)特點:直接、迅速(3)注意:a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1.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2.市場經濟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會主義舒暢經濟的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公有制意義:(1)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堅實的經濟基礎(2)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實現(3)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原因:(1)各部門各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2)國有經濟導向作用(3)中共作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有能力將全國人民的意志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一節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一、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特點: 1.以盈利為目的2.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獨立經營,獨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結合的經濟組織
地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作用: 1.市場經濟活動主要參加者2.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著3.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業素質的高低以及企業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企業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特點:1.地位: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基本特點: (1)大規模採用及其生產(2)較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3)勞動分工精細,協作關系嚴密(4)適應能力強(5)外部聯系廣泛
二、公司:
含義: 依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所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特點: 1.從事生產流通或其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2.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優點: 1.是大中型企業普遍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2.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3.有利於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法人治理結構: 股 東 大 會
↓ ↓
( 所有權 ) 董事會 ← 監事會(監督權)
↑ ↑
總經理(日常經營權)
(「→」表示制約關系)
分類: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1.相同點:(1)都是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2)股東都附有有限責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負責(4)組織機構大體相同(5)都有名稱和章程
2.不同點:(1)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2)是否可以發行股票,公開募股機子(3)資本是否一定是貨幣(股份公司是)(4)股東人數有無限制(5)注冊資本數額、設立程序、適用范圍不同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
地位: 國民經濟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現:1.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再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經濟中,貢獻最大,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3.擁有雄厚的資產、一流技術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素質→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主義制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1.含義:企業的生產總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提高經濟效益:1.含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2.原因: (1)企業以盈利為目的(2)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3.重要性: (1)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
(2)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人民)(3)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國家)
4.方法和途徑: (1)a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b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c由粗放向集約轉變→a要求b;a導致c(2)a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率,按價值規律和國情辦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實行市場需要的產品→a導致b
兼並、聯合和破產:1.依據: (1)激烈的市場競爭(2)優勝劣汰原則
2.作用:(1)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優化產業結構(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杠桿
3.兼並: (1)重要性: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選擇的有效形式(2)意義:a減輕國家財政負擔b有利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化,提高總體效益(3)核心: 競爭
4.「強強聯合」:(1)目的:大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作用:a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b降低生產成本c提高產率d促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e擴大市場佔有額f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g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5.破產: (1)依據:a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b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2)作用: A積極作用: a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產率b有勝列塔,資源優化配置B消極作用: a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利益損失b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盪
第二節 企業的經營者
一、 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廠長(經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 ,受法律保護
2.中心地位的表現: (1)統一指揮,全面負責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對企業兩個文明建設負全面責任(2)決策權和生產指揮權(3)其他領導受其領導,對其負責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廠長與職代會的關系: (1)廠長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揮作用,必須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2)內容:a廠長必須依靠職工群眾履行企業各項義務b支持職代會、工會等的工作c執行職代會決定
職代會的地位:1.性質: 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構
2.權力和作用: (1)審議企業重大決策(2)監督行政領導(3)維護職工合法利益
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行監督
2.體現: (1)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方針政策,企業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支持廠長行使職權,權責統一,有效組織經營(3)發動帶領群眾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保證職工主人翁地位,與廠長領導相統一,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4)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推動兩個文明健康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企業與國家、職工的關系:
1.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1)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從全局出發,維護整體利益,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貢獻力量
2.企業與職工的關系: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1)把自我積累放在首位,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2)關心群眾生活,照顧職工現實利益→綜上:充分調動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要求: 1.國有企業經營者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團結職工群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2)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3)良好的業務素質: 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三、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意義: 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現: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正當競爭: (1)手段: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創立名牌,提高信譽(2)作用和結果::a社會作用: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法律結果:受法律鼓勵和保護2.不正當競爭:(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2)危害和後果:a社會危害: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不增加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b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節 三大產業
一、農業:
GD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GN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農業的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由我國農業現狀決定: (1)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3.由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經驗證明:農業發展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快
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1. 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2. 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途徑:1. 含義:粗放向集約轉變
2. 核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b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3)靠投入: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共同投入
(4)靠產業化經營::a措施: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b目標:把農業生產改造為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大生產c重要性: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5)靠產業結構調整
二、工業:
分類: 1. 重工業: 生產資料 2. 輕工業: 消費資料
地位 :國民經濟的主導 表現在: 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作用: 1.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和裝備(2)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4)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5)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重要性: 1.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2. 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三、第三產業:
層次: 1. 流通部門 2.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3.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4.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 1. 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 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 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 促進一二產業3. 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 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決定: 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1. 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 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 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1. 發展現代服務業2. 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3. 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4. 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3.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產業進步
第二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和義務統一的意義: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的
權利: 1. 內容: (1)勞動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2)具體權利:a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b取得勞動報酬c休息,休假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f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g提請勞動爭議處理h其他權利
2. 意義:(1)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義務: 1. 完成勞動任務
2. 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3. 提高職業技能: (1)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產品質量好壞,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2)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性質: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 (2)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3)作用:a促進人們形成對本職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
國家不是BC,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到網站上的!要注意哦!
你也可以去買一本超厚的高考指南!(個人經驗)
come on!!!

㈧ 文綜三門重點的總結歷史國內外歷史總結 政治地理總結要背的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政史地的高分不是背出來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確是需要狂背政史地才能夠得高分,這是事實,教育體制的局限決定了那個年代的文科生是悲哀的,現在依舊用老眼光來看待文史科目顯然是不明智的,看到這里,如果你還認為政史地需要靠背來攻克的話,那麼後面的話就當我白說,你可以不用往後看了,我為浪費你寶貴時間而抱歉,信我就繼續............................

政治方面: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哲學構建了政治這門學科的骨幹部分。無論哪部分,內涵和外延都是你必須重點來把握的,因為只有當你掌握了某一事物的內涵,你對政治的理解才算真正地上升到了理性的層面,而懂得了外延,你就清楚了理論的適用范圍,你就可以用理論去指導具體實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演繹」。當然,我不認為所有的理論都具有普遍適用性,有些時候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經濟學應該是最難的部分,價值規律是主線,所有內容都圍繞它展開,政治學模塊較為清楚,主要講國家政府,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人大等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機構,以及國內外政治環境幾大部分,文化學為新課標新加內容,我也不是很熟。哲學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兩大部分,前者是重中之重,分為唯物論和辯證法。其實哲學概括起來就六個字:世界觀,方法論....................(政治總之一句話,看教材的目錄,理清模塊,頭腦要清晰,要善於總結,記大點,做到臨考不懼,讀小點,做到心中有數)

歷史方面:我本科的專業就是歷史學,歷史有兩種分類方法:A斷代史:古代史,近代史,當代史。B國別史:中國史,世界史。3*2=6!也就是說歷史共有世界古代史,中國當代史等六大模塊!

雖然都是歷史學,但學習方法差異太大,古代史多為文言史料,這就對你的古漢語水平提出了要求。而世界史中的言論多為別國人所述,我們需要了解和尊重別國的語言風格和思維方式,置身於相對應的文化環境來理解或許才是學好世界史的不二法門。學習歷史絕不可拘泥於教材,需要旁徵博引,一定要隨時提醒自己,你是一個文科生!你可能會覺得這就是在背,那我問你,數學物理那麼多的公式定理需不需要背?化學那麼多的方程式需不需要背?生物細胞構造亂成那樣了都,需不需要背?所以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歷史總之一句話,多和老師交流,因為我所知道的實在是太少了,多讀史書沒壞處的)

地理方面:我個人認為地理如果通了,以後的學習會非常輕松,非常簡單!回答地理問題盡量要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部分來答!這樣才能切中要點,不致片面,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維。還有很重要的地圖,中國的,世界的,大氣的,洋流的,地形的,全都牢記,記住經緯網,只要掌握幾個點,然後回憶它的前後左右,就能對地圖游刃有餘!!回答地理問題盡量要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部分來答!

這幅加拿大的地圖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根據經緯網我們可以定位,根據海路輪廓我們也可以定位,根據圖中巴芬島我們更不難知道這是加拿大的東海岸。由這幅圖我們可以發散到東側的北大西洋暖流給沿岸環境帶來的影響,西風帶,紐芬蘭漁場,南部美國的中央大平原等等!這些都是要考的重點(地理最重要的是地圖,還有不要為了一道半道地球自轉的計算題而煩惱,高考時這是非重點部分)

想說的就這些,希望能對你有些許幫助,同時也感謝你能耐心讀完這么冗長的回答!!

㈨ 求高考文綜知識點總結(地理,歷史,政治)。謝謝了、請發到[email protected]

1.經度的遞變
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

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

所有緯線都是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

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劃分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

6.東西半球的劃分

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7.高中低緯的劃分

南北緯30°之間為低緯度,30°-60°之間為中緯度,60°-90°之間為高緯度。

8.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

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9.地圖上方向的確定

①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③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0.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

同一幅地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

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線

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體系統的層次

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總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較穩定和安全的宇宙環境;②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溫度適宜,存在液態水;③地球體積和質量適中,有足夠引力吸引大量氣體,形成大氣層。

15.月相的變化

①新月(農歷初一、徹夜不見);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滿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見);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東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轉

①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②周期(1恆星日,即23時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極點外,其它各點均為15°/時;線速度:赤道:1670 km/h;30°N/S:1447km/s;60°N/S:837km/s;南北極點為0);④地理意義(a.晝夜更替,周期為1太陽日,即24小時。b.時差: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越向東,地方時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運動的物體,其運動方向發生一定的偏轉,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極星的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的關系

北半球觀測,北極星的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相等。南半球不可見。

18.地球的公轉

①軌道(橢圓軌道1月初近日點,7月初遠日點);②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③周期(1恆星年,即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為1°/d,線速度約為30km/s;近日點快,遠日點慢);⑤地理意義(a.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b.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9.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以北半球為例)

從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陽直射點自23°26ˊS向北移動,經過赤道(春分時),到達23°26ˊN;從夏至到冬至,太陽直射點自23°26ˊN向南移動,經過赤道(秋分時),到達23°26ˊS。其周期為1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20.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太陽直射的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為90°)向南北兩側依次遞減;由太陽直射點(太陽高度為90°)呈環狀向四周依次遞減;晝半球>0°,夜半球<0°;晨昏線上為0°

注意計算。

21.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為極晝,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極圈以內為極晝;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為極夜,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極圈以內為極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

22.四季的劃分

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歐美國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北溫帶許多國家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余類推。

23.五帶的劃分

南北回歸線之間(有太陽直射)為熱帶,極圈以內(有極晝極夜)為寒帶、其餘為溫帶。

24.氣溫的垂直分布

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平流層下層隨高度變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氣溫的水平分布

緯度越高,氣溫越低,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撒哈拉沙漠為全球炎熱中心,世界極端最低出現在南極洲,北半球寒冷中心為西伯利亞地區。

26.大氣的熱力作用

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又稱為「溫室效應」。

27.氣溫與天氣

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保溫作用)。

28.全球的熱量平衡

就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地面和大氣)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相等。

29.氣壓與氣溫

近地面,氣溫高,氣壓低;反之,氣溫低,氣壓高。

30.風的形成

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記)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於等壓線,並指向低壓。高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31.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32.大氣活動中心的分布

1月份,亞歐大陸形成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副極地低壓帶被切斷,保留在太平洋上為阿留申低壓;7月份,亞歐大陸形成印度低壓,副熱帶高壓帶被切斷,保留在太平洋上為夏威夷高壓。

33.季風環流的形成與分布

東亞季風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的西南季風,由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引起。

34.鋒面與天氣

冷鋒過境時,常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暖鋒過境時多為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35.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旋過境時,常出現陰雨天氣;反氣旋控制時,天氣晴朗。

36.氣候的形成

①太陽輻射是導致不同地區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墊面直接影響到大氣中的水熱狀況。③大氣環流調整著全球的水熱再分布。

④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大氣成分和改變下墊面狀況,對氣候產生影響。

37.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①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著該地的種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結構、熟制、配製與種植方式)。②建築:街道應與子午線成30°-60°的夾角。③交通:公路、鐵路的設計,需注意沿線的暴雨、大風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

38.台風的形成與分布

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帶來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

39.全球變暖的成因及危害

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及毀林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升高。全球變暖:①使極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40.臭氧層空洞的成因及危害

除受太陽活動的影響外,人類使用消耗臭氧物質也是重要原因。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加,危害人體健康,並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41.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燃燒礦物燃料,不斷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所致。影響魚類生長,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跡,並危及人體健康。

42.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

由低緯海區向高緯海區遞減。

43.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

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1000m以下變化很小。

44.海水鹽度的分布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低緯海區遞減。(原因:由於氣候原因發量大,降水少,副熱帶海區鹽度全球最高)

45.大潮與小潮

新月、滿月時出現大潮;上弦月、下弦月時出現小潮。(地月間引力產生)

46.表層洋流的分布

①南北半球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順南逆);②北半球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逆時針)。③南極大陸外圍的西風漂流;④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47.海洋漁業資源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

48.海洋環境問題的形成

①海洋污染(工業廢棄物、核電站冷卻水、農業廢水和石油滲漏等);②海洋生態破壞(工程建設、漁業生產及自然環境的變化等)。

49.海洋權益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的海域面積可外延至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

50.地殼物質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 ,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51.地質作用

①定義: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②分類: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

52.板塊構造學說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兩個板塊交界處,地殼較活躍,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或海嶺,板塊相撞擠壓處,常形成山脈或海溝。例:喜瑪拉雅山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印尼蘇門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53.地質構造

①褶皺(a.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常成為山嶺,有時成谷;b.向斜:岩層向下彎曲,常成為谷地,有時成山)。②斷層(a.地壘:相對上升的岩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b.地塹:相對下沉的岩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54.地質構造與生產

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對於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有很大幫助。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於儲存地下水。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

55.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變化與降水量變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河流水與湖泊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還起調蓄作用。

56.水循環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所作的連續運動的過程,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57.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蓮(水濕環境)、駱駝刺(乾旱環境)、鐵芒箕(酸性土壤環境)、鹼蓬(鹽鹼性土壤環境)、旗形樹冠(風向)、矮牽牛(大氣中二氧化硫污染)。

58.植被的環境效益

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持農田、吸煙除塵、降低雜訊、美化環境。(記)

59.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了陸地環境的整體性。

60.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

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以熱量為主導分異因素,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②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以水分為主導分異因素,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作有規律的更替);③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由於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變化,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的特點)。

61.陸地自然資源的分布

土地、水、生物等資源,受水熱條件的影響,其分布一般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礦產資源的分布則主要受地質作用的制約。

62.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一個地域內的若干種地質災害,它們在成因上是相關的。如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

63.農業的區位因素

氣候因素中的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密切;地形影響耕作的難易、農業的類型和農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影響作物種類和產量;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交通的心頭和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地域大為擴展。此外,國家的政策對農業產生一定的干預。

64.工業的區位因素

原料、能源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加強;交通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工業對勞動力技能的需求逐漸增加;環境因素日益成為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

㈩ 2010年高考文綜歷史考前必背考點全覽

你把主要的歷史事件背一下 做些題揣摩一下做題思路 關鍵是教材
2009年高考歷史考點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考點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和政權的結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考點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統一:BC230-221 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 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 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的職責:①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 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點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國並行制 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封國制的存在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職權范圍、工作流程
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批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認識到行省制的實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是我們現在省制的開端
(4)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表現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中央不斷加強對對方的控制和管理,國家的權利不斷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點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至此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了,君主專制發展的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2)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雍正時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君主專制的加強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加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從卻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考點5、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通商、協定關稅)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打開中國的大門;
②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③導火線:虎門銷煙。
(2)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戰役中,葛雲飛犧牲
(4)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規定: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2100萬銀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
④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①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的任務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考點6、第二次鴉片戰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①1856年英國和法國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857年組成英法聯軍。
②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軍長可以公開陪)
③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④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
(3)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考點7、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天天陪酒)
(1)背景:①19世紀末,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②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
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強調停,消極備戰。
(2)經過:①1894年豐島海戰標志著爆發;
②李鴻章一味避戰求和致使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戰役和威海衛戰役中均告失敗。
③平壤戰役中回族將領左寶貴壯烈犧牲;
④黃海大戰中鄧世昌犧牲,黃海大戰役後,日本取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
⑤遼東戰役中,日本在旅順對當地的和平居民實行野蠻的大屠殺。
⑥1895年的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結果: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一廠二兩三島四口岸)
①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4)影響:《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點8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餓鷹熱得沒法熬夜)和《辛丑條約》(錢進賓館)
(1)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斗爭勇氣,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
(2)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考點9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和手無寸鐵的中國市民進行了殺戮,30萬人被殺害。
★考點10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建立的過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抵抗暴力。
②八一三事變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義:使抗日戰爭發展成為有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全民族抗戰,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考點11正面戰場的抗戰
正面戰場主要戰役:凇滬會戰、太原會戰與平型關大捷、徐州會戰與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
★考點12敵後戰場的抗戰
①洛川會議: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
②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為延安。陝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華北進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考點13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歷史地位
(1)1945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書,中國抗戰取得最後勝利。
(2)原因: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勝利。
②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③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考點14太平天國定都天京 1853年,
★考點15《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不論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定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的產品分配原則。他們試圖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願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不符合實際,《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行過。
(2)1859年,為了振興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這是先進的中國最早提出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由於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以及當時處於戰爭環境,《資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點16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①三個團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②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③建立者:孫中山。
④性質: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考點17武昌起義
①時間:1911年10月10日。
②參加力量: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
③影響:成立湖北軍政府,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考點18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年,民國元年為1912年,五色旗為國旗。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考點19《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主要內容:①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民享有人身、言論、著作、集會等權利。
②約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
(3)性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4)意義:具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
★考點20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考點21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收回國家主權的正當要求遭無理拒絕。
(2)過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學生,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②1919.6初開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親日賣國賊的職務,中國外交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性質意義:五四運動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考點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國共產黨"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
A主要內容:①大會規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
②會議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B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2)中國共產黨"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①時間: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②主要內容: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③意義:制定了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考點23國民大革命
(1)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1924年初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由此興起。
(2)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初,佔領南京、上海。
(3)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及原因:
①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分別製造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國民革命失敗。
②國民革命的失敗是由於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中國共產黨處於幼年時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3)國民革命運動的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考點24南昌起義
①時間及領導者: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②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考點25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建設
①1927年秋,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地區,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作戰,努力發展生產。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
剩下的傳不完 若感興趣 請你自己看http://wenku..com/view/8c27f700bed5b9f3f90f1c38.html

閱讀全文

與高考文綜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