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8 18:23:33

① 辛亥革命是什麼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回在推翻清朝專制帝答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② 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本身就是一次大的歷史事件,它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專革命。它是在清王屬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③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歷史背景、事情經過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辛亥革命的時間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是出於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

3,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過:

首先是保路運動,接著是武昌起義,南北相持,南北議和。

得到的結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凱上台,長達千年的中國傳統封建制度宣告結束。




資料來源:網路

④ 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斗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勛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准備。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在中國革命影響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屬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廣泛掀起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統治遭到破壞。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領導這次革命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缺乏明確反帝綱領和具體行動,由於資產階級歷史的局限性,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從同盟會到南京臨時政府,他們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為建立資產階級國家,西方是會贊成的,孫中山不僅沒有辨明對帝國主義的所謂「中立」的偽裝,反而在《告各友邦書》中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權益為代價,和帝國主義維持友好關系。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革命實難繼續下去。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於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為「清帝退位」就是專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為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於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後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為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反革命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為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斗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群眾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於脫離人民群眾,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毛澤東曾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革命黨人沒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組織的革命武裝,同盟會發動新軍和會黨舉行起義,這兩者畢竟不是革命黨人自己建立的武裝,況且新軍、會黨成員復雜,他們中大多數人接受立憲派和舊官僚,因此,在舊勢力煽動下往往會變成破壞革命的力量,革命黨人缺乏有力的武裝隊伍,很難應付反動勢力的反撲。中國同盟會也沒有建立一條正確的組織路線,因而在組織上是不鞏固的,同盟會內部復雜,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所以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這樣一個思想上缺乏信仰,組織上鬆懈無力,內部矛盾重重的政黨。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贊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答案補充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補充:
革命背景1.《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應當推翻 2.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主義民主革命准備了一些物質條件3.新式學堂的勃興和留學教育的發展,革命知識分子的隊伍不斷壯大4.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學說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東京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補充:
歷史評價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但我認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沒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敗。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由於資產階級和同盟會的組織和領導,提出了比較完整的革命綱領,在廣大工農和其他勞動群眾多種方式反抗斗爭所匯成的革命怒潮中,趕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產生了一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雖然這部文獻不久被北洋軍閥廢棄,但經過這次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擊了封建勢力,民主主義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為這樣,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洪憲帝制,張勛的復辟帝制,都是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也為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作了思想准備。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產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台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再深透點講,辛亥革命實際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雖然革命失敗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國內實業團體紛紛成立,開設工廠、設銀行都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辛亥革命還打落了亞洲第一個皇冠,具有國際意義。辛亥革命沉重了打擊了帝國主義,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對於世界人民,特別是東方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個巨大的鼓舞。在中國革命影響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屬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廣泛掀起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的革命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統治遭到破壞。總之,辛亥革命的偉大功績為中國的發展趨勢,鋪開了一條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只完成了第一項——民族主義,其他民權、民生長期掛著欠賬。而且就民族主義一項來說,完成的也僅僅是「驅除韃虜」,各個帝國主義勢力原封不動地保存。袁世凱上台後,中國在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下,三民主義成了紙面上的東西,他們掛羊頭賣狗肉,雖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就這一點來看,辛亥革命的成功雖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卻是煮了一鍋夾生飯。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敗了。領導這次革命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缺乏明確反帝綱領和具體行動,由於資產階級歷史的局限性,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不清楚。從同盟會到南京臨時政府,他們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他們認為建立資產階級國家,西方是會贊成的,孫中山不僅沒有辨明對帝國主義的所謂「中立」的偽裝,反而在《告各友邦書》中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權益為代價,和帝國主義維持友好關系。資產階級的如此妥協,革命實難繼續下去。資產階級把革命目標只限於反對清朝皇帝,他們認為「清帝退位」就是專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為如此,這恰恰給了那些擅於投機取巧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以可乘之機,後來袁世凱以清帝退位為交換條件竊取政權,破壞革命,革命派不僅沒能識破袁世凱的反革命兩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凱作為同盟者,這就說明革命派對反對封建主義是不徹底性。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參加斗爭。在同盟會的綱領中,雖然提出「平均地權」口號,但實際上並沒有被全體革命黨人所接受,也沒能找到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實行「平均地權」,從而失去動員農民群眾的作用,既然革命黨失掉農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轉到新軍和會黨。正是由於脫離人民群眾,革命力量才是顯得十分弱小,毛澤東曾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因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下,革命遭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革命黨人沒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組織的革命武裝,同盟會發動新軍和會黨舉行起義,這兩者畢竟不是革命黨人自己建立的武裝,況且新軍、會黨成員復雜,他們中大多數人接受立憲派和舊官僚,因此,在舊勢力煽動下往往會變成破壞革命的力量,革命黨人缺乏有力的武裝隊伍,很難應付反動勢力的反撲。中國同盟會也沒有建立一條正確的組織路線,因而在組織上是不鞏固的,同盟會內部復雜,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所以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這樣一個思想上缺乏信仰,組織上鬆懈無力,內部矛盾重重的政黨。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贊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簡單來說辛亥革命1.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3.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4.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5.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6.人民獲得一些民主和權利;7.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8.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⑤ 辛亥革命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910年 3月日 孫中山向黃興提議再次發動廣州起義。
1910年 3月 孫中山在舊金山設美洲同盟總會(又稱同盟會美國總支部)。
1910年 3月 長沙發生搶米暴動。
1910年 4月 各省請開國會代表發動第二次請原。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黨人改群治學社為振武學社。
1910年 9月18日 資政院開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報》在上海創刊。
1910年 10月11日 國會請願代表團發起第二次請願,分別向資政院和載衛上書。
1910年 10月 清廷發布上諭,將預備立憲期限由九年改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會議,布置廣州起義。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學社更名文學社,舉蔣翊武為社長。
1911年 1月 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負責籌劃和組織廣州起義。
1911年 4月8日 溫生才擊絲廣州將軍孚琦,溫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黃興等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組成皇族內閣,以慶新王奕 為總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頒布鐵路國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學社在武昌小朝街設立機關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學會和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第一次國體聯合會議。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後就兩國體聯合再三會議協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風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譚 黃興
人鳳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1911年 7月 漢口《大江報》發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亡中團者和平也》二短證。大江報館被查封,報社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炸傷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及附近各州縣發動罷市、罷課。
1911年 9月7日 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蒲殿俊、羅綸等,槍殺請願群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大會在武昌召開,討論通過「起義計劃」。
1911年 9月25日 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調配炸葯,不慎引爆。蔣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機關部決定當夜起義。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就義。晚,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佔領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軍政府成立,舉清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是日晚,漢陽,漢口駐軍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辛亥革命歷史照片(20張)清廷諭令蔭昌、薩鎮冰率水陸兩前赴鄂鎮壓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而後歸國。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駐漢口各外國領事館宣告「嚴守中立」。到同月22日駛抵武漢江面的英、德、美等國軍艦達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軍進攻漢口劉家廟。陽夏戰爭開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長沙起義,成立湖南軍政府,舉焦達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義。27日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以張夙為大統續。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義。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黃興、宋教仁等從上海乘輪抵武昌,黃旋赴漢口前線督戰。
1911年 10月28日 湘軍第1協王隆中部率領首批援鄂軍1700多人出師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於11月4日開抵武昌。後另有甘興典等部湘軍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鄒容和革命軍
起義,成立山西軍政府,舉閻錫山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義。11月3日成立雲南軍政府,舉蔡鍔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載豐以宣統帝名義下詔「罪己」,並開放黨禁,赦免黨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義。11月1日成立江西軍政府,舉吳介璋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發生兵變,焦達峰、陳作新被殺,譚延闓繼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軍攻佔漢口,民軍退守漢陽、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內閣辭職。清廷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等隨即往漢陽設戰時總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貴陽起義。次日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以楊蓋誠為都督;另設樞密院,以張百麟為院長。
1911年 11月3日 陳其美、李燮和等發動上海起義。6日成立滬軍都督府,舉陳其美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黨人數十人被捕遇害,計劃於次日發動的開封起義流產。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義。7日成立浙江軍政府,以湯壽潛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蘇州和平光復,成立江蘇都督府,巡撫程德全改稱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吳祿貞在山西娘子關與閻錫山等會晤,議組燕晉聯軍,准備舉兵直搗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廣西宣布獨立,改撫署為軍政府,以巡撫沈秉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石家莊。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都督電起義各省,請派代表到武昌會議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廣東獨立,推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都督;因張逃,復推胡漢民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義。11改督署為福建都督府,推孫道仁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蘇、漸都督聯電滬督,倡議於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滬督陳其美隨即於13日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滬籌組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凱派蔡廷斡、劉承恩等人武昌誘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籌等艦自漢口前線下駛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國民保安會成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被舉為會長。16、17日吉林、黑龍江國民保安會相繼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鏡清、保民等十餘艦在鎮江起義。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凱在北京就內閣總理職。
1911年 11月13日 山東宣布獨立,以巡撫孫寶琦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孫於同月24日宣布取消獨立。浙江、江蘇、鎮江、福建、山東、湖南、上海七處代表在滬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1911年 11月16日 黃興指揮民軍自漢陽反攻漢口,次日敗退漢陽。
1911年 11月22日 重慶宣告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以張培爵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聯軍會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軍在資州起義,殺端方,回師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獨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咨詢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電各省都督,告以漢陽失守,請速派兵來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凱省代表會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第一次會議,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
1911年 12月1日 鄂軍政府與袁世凱簽訂停戰協議。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會正式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臨時政府設於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滬各省代表開共和聯合會大會,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並推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議和條款四條,以伍廷芳為代表與袁世凱議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次日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議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軍開代表會,公舉程壁光為海軍總司令。海軍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談」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議事廳開始舉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國駐滬總領事照會南、北和談代錶速定和議。
1911年 12月25日 孫中山歸國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會在南京開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議。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凱拒絕接受「南北和談」商訂的國民會議召集辦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袁世凱准唐紹儀辭職,並電告伍廷芳以後直接電商南北和談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隸灤州新軍起義。
1912年 1月2日 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⑥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歷史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發生以下幾件大事:

1,皇族內閣。

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目的在於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然而成員名單中竟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

地方上的立憲派、精英階層的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

2,革命黨起義。

從1895年至1911年間,以興中會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3,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為大清帝國敲響了喪鍾。

4,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10月10日(農歷8月19日),湖北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起義士兵攻打湖廣總督府,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革命黨人舉黎元洪為都督並通電全國,十三省先後響應宣布獨立,革命之火燎原。

5,清帝退位,清朝被民國取代。

辛亥革命之後,北方被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控制,南方數省被士紳軍閥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控制。1912年南北議和達成,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民國遷都北京,北洋軍閥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革命果實實際上被袁世凱竊取。

6,宋教仁遇刺,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1913年2月,中國首次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准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

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南方的江西、江蘇、安徽、廣東等省的國民黨員起兵反袁,史稱二次革命,但很快失敗。袁世凱的北洋軍控制了中國大部。

⑦ 辛亥革命有哪些歷史事件

1、保路運動

1911年5月日,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修築鐵路的股東,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後,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清政府為了鎮壓革命,不惜喪失國家主權,將鐵路收歸國有,且大肆派兵屠殺保路人士,通過此舉,全國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賣國求榮的本質。

2、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7)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後續情況

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佔漢口。

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清政府發出「剿辦」武漢「革黨」上諭(全文 ,陸軍大臣蔭昌率湖北周邊的清軍及北洋新軍陸續壓向武漢。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義後第四天,清廷下詔起復袁世凱。皇族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凱的親信阮忠樞持詔前往洹上勸駕。當晚, 洹上經過一場激辯之後,袁世凱決定奉詔出山。15日,致函奕劻復命。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展開了10餘天的「漢口爭奪戰」。在漢口爭奪戰中,起義軍雖取得「三戰三勝」的劉家廟大捷。然而,由於前線指揮官的瀆職,加上圍攻漢口的清軍兵力日趨加強,終使漢口於11月1日陷於清政府軍。

正當漢口危急之際,黃興於10月28日抵達武昌。11月3日,黃興出任戰時總司令,並立即部署漢陽戰事。然而,由於起義軍「官長不用命」、「軍隊無教育」、「缺乏機關槍和野炮」等原因,27日,漢陽失陷,黃興即於當日離漢赴滬。自此起,湖北革命黨人轉入御守武昌階段。

⑧ 辛亥革命期間發生了哪些事件

辛亥革命從1911年10月來9日至1912年2月13日。期間源,武昌起義,清王朝滅亡,南北議和,成立南京臨時政府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對於十八世紀後的人口劇增,清末的土地兼並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和經濟侵略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⑨ 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

1910年 3月21日 孫中山向黃興提議再次發動廣州起義。
1910年 3月 孫中山在舊金山設美洲同盟總會(又稱同盟會美國總支部)。
1910年 3月 長沙發生搶米暴動。
1910年 4月 各省請開國會代表發動第二次請原。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黨人改群治學社為振武學社。
1910年 9月18日 資政院開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報》在上海創刊。
1910年 10月11日 國會請願代表團發起第二次請願,分別向資政院和載衛上書。
1910年 10月 清廷發布上諭,將預備立憲期限由九年改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會議,布置廣州起義。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學社更名文學社,舉蔣翊武為社長。
1911年 1月 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負責籌劃和組織廣州起義。
1911年 4月8日 溫生才擊絲廣州將軍孚琦,溫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黃興等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組成皇族內閣,以慶新王奕 為總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頒布鐵路國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學社在武昌小朝街設立機關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學會和共進會在武昌召開第一次國體聯合會議。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後就兩國體聯合再三會議協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風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譚 黃興
人鳳等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
1911年 7月 漢口《大江報》發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亡中團者和平也》二短證。大江報館被查封,報社主筆詹大悲、何海鳴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陳敬岳在廣州炸傷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會在成都及附近各州縣發動罷市、罷課。
1911年 9月7日 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蒲殿俊、羅綸等,槍殺請願群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學社和共進會聯合大會在武昌召開,討論通過「起義計劃」。
1911年 9月25日 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調配炸葯,不慎引爆。蔣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機關部決定當夜起義。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就義。晚,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佔領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軍政府成立,舉清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是日晚,漢陽,漢口駐軍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辛亥革命歷史照片(20張)清廷諭令蔭昌、薩鎮冰率水陸兩前赴鄂鎮壓起義。 1911年 10月12日 孫中山在美國獲悉武昌起義,「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而後歸國。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駐漢口各外國領事館宣告「嚴守中立」。到同月22日駛抵武漢江面的英、德、美等國軍艦達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軍進攻漢口劉家廟。陽夏戰爭開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長沙起義,成立湖南軍政府,舉焦達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義。27日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以張夙為大統續。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義。次日成立九江軍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廣州將軍鳳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黃興、宋教仁等從上海乘輪抵武昌,黃旋赴漢口前線督戰。
1911年 10月28日 湘軍第1協王隆中部率領首批援鄂軍1700多人出師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於11月4日開抵武昌。後另有甘興典等部湘軍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鄒容和革命軍
起義,成立山西軍政府,舉閻錫山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義。11月3日成立雲南軍政府,舉蔡鍔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載豐以宣統帝名義下詔「罪己」,並開放黨禁,赦免黨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義。11月1日成立江西軍政府,舉吳介璋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發生兵變,焦達峰、陳作新被殺,譚延闓繼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軍攻佔漢口,民軍退守漢陽、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內閣辭職。清廷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等隨即往漢陽設戰時總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貴陽起義。次日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以楊蓋誠為都督;另設樞密院,以張百麟為院長。
1911年 11月3日 陳其美、李燮和等發動上海起義。6日成立滬軍都督府,舉陳其美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黨人數十人被捕遇害,計劃於次日發動的開封起義流產。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義。7日成立浙江軍政府,以湯壽潛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蘇州和平光復,成立江蘇都督府,巡撫程德全改稱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吳祿貞在山西娘子關與閻錫山等會晤,議組燕晉聯軍,准備舉兵直搗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廣西宣布獨立,改撫署為軍政府,以巡撫沈秉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吳祿貞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石家莊。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洪都督電起義各省,請派代表到武昌會議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廣東獨立,推兩廣總督張鳴岐為都督;因張逃,復推胡漢民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義。11改督署為福建都督府,推孫道仁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蘇、漸都督聯電滬督,倡議於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滬督陳其美隨即於13日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滬籌組臨時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凱派蔡廷斡、劉承恩等人武昌誘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籌等艦自漢口前線下駛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國民保安會成立,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被舉為會長。16、17日吉林、黑龍江國民保安會相繼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鏡清、保民等十餘艦在鎮江起義。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凱在北京就內閣總理職。
1911年 11月13日 山東宣布獨立,以巡撫孫寶琦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孫於同月24日宣布取消獨立。浙江、江蘇、鎮江、福建、山東、湖南、上海七處代表在滬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1911年 11月16日 黃興指揮民軍自漢陽反攻漢口,次日敗退漢陽。
1911年 11月22日 重慶宣告獨立,成立蜀軍政府,以張培爵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聯軍會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軍在資州起義,殺端方,回師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獨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以咨詢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電各省都督,告以漢陽失守,請速派兵來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凱省代表會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第一次會議,議決臨時政府成立以前,由鄂軍政府代行中央軍政府職權。
1911年 12月1日 鄂軍政府與袁世凱簽訂停戰協議。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會正式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臨時政府設於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滬各省代表開共和聯合會大會,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並推大元帥組織臨時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會議決議和條款四條,以伍廷芳為代表與袁世凱議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次日派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議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軍開代表會,公舉程壁光為海軍總司令。海軍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談」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議事廳開始舉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國駐滬總領事照會南、北和談代錶速定和議。
1911年 12月25日 孫中山歸國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會在南京開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議。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凱拒絕接受「南北和談」商訂的國民會議召集辦法。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袁世凱准唐紹儀辭職,並電告伍廷芳以後直接電商南北和談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隸灤州新軍起義。
1912年 1月2日 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⑩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歷史背景、事情經過是什麼

辛亥革命發生於辛亥年即1911年,
背景: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同盟會 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思想基礎: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B、輿論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於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二、爆發:武昌起義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先發難。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政體「五族共和」。
2、影響:武昌起義使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華民國建立:A、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B、頒布〈〈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C、名義上為中央政府,但並沒有實現真正統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大權在握;立憲黨和舊官僚的支持。
五、意義: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閱讀全文

與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