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州金壇的文化,特色,名勝古跡,傳說,神話故事…
文化古跡
茅山境內的茅山是道教名山之一,曾經密布宮觀,今已大都無存。目前前茅山(金壇方面)對遊客開放的景點有元陽觀、乾元觀、八卦台、金牛嶺索道、金牛洞公園,崇壽觀等。茅山風景名勝區金壇范圍內,主要的游道有:茅東路、盤山公路、金牛洞公園的登山道以及公園內部游道,共計約22.5公里,春季旅遊旺季日最高遊客量約為5萬人(包括句容方面),符合規定的達標指數每平方米少於3人的要求。 目前乾元觀三期復建工程正在進行 *太平天國戴王府 *段玉裁紀念館(現更名「愚池公園」) *華羅庚公園 *金沙八景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標志性景觀,這些景觀猶如一個個符號,成為一個地域的象徵,金壇亦不例外。 金壇,處江南丘陵地帶,獨特的山水資源造就了獨特的地域景觀。古時,曾有文人將金壇的景觀歸納為金沙八景,即我們過去常說的烏龍疊翠、南洲漁笛、白龍澄碧、漫塘春水、北渚蓮舟、洮湖夜月、四平夕照、三峰曉雲。 烏龍疊翠。「青綾縈水色,翠羽疊山容。」烏龍山在漕河之濱,地形似拳,多產翠竹,曲徑通幽,庵堂道觀,共處一山。這里曾是文人墨客會聚之處,也是善男信女朝拜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東征路過時,亦曾為山上景色所吸引,並暢飲封缸酒。 南洲漁笛。「漁舟橫笛弄新晴,維向南洲老此生。」南洲,位於金壇城南,過去,每到傍晚,三三兩兩的漁船便駛進南洲,晚霞之中,一村的炊煙和一河的桅帆盡顯水鄉風韻。時而,有人吹奏起《折楊柳》或《梅花三弄》的笛聲,令人忘記一切世俗的煩惱。 白龍澄碧。「九里開青鏡,三峰映碧湍。」古人說,過去的白龍盪一潭碧水,猶如瑤池仙女梳妝的青鏡一般明亮,甚至能把數十里外茅山的輪廓倒映其中。每至夏日,蘆葦臨風蕭然,荷花錦簇如綉,水鳥雲集飛翔,遊客身臨其境,如入天然畫卷。 漫塘春水。「鱗鱗春波生,沉沉綠煙起。」漫塘在老縣城的東北郊,乃南宋金壇文人劉宰的故居。這里層層交翠,掩映小徑,漫塘水漲起來的時候,遠遠看去,一池的春水和青青的嘉木茂草好像都接到藍藍的天邊,朵朵白雲,在池水的反射下,像是積聚在漫塘上,說不盡的奇妙。 北渚蓮舟。「遙聞香氣息,秋煙北渚浮。」北渚盪在今思母橋一帶,原來多植蓮藕,蓮葉高高低低豎在水上,雖不十分密匝,清澈的河水卻使人分不清水上蓮是水中蓮的倒影,還是水中蓮是水上蓮的倒影,水面拂來的清香更讓泛舟的人無比陶醉。
洮湖夜月。「娟影靜不流,惟見鏡中天。」洮湖風景如綉,大涪山秀立湖中,山上松杉環翠,樓閣參差,遠望若飄浮的青螺。湖邊蘆葦豐茂,岸上芳草萋萋,天空水鳥飛翔,湖中風帆點點。每至晚間,湖上萬籟俱寂,夜月清輝飄逸,倒貼於水面,幽靜的氛圍即便在名湖也無法欣賞到。 四平夕照。「四平山色里,落景照朱華。」四平即是指方山,紅雲懸浮西天的時候,方山如托盤一樣溫和地托著已不耀眼的太陽,靜靜地攜帶著雍容華貴,鋪天蓋地的橙紅晚霞製造出—種的特殊光感,使方山猶如剛出火窯的陶瓷,晶瑩透亮。太陽落山後,方山散出的朦朧霧靄與落日互相拱托,融為—體,展示出一派寧靜而壯麗的虛幻與空濛。 三峰曉雲。「縹緲三峰起,熹微曉色開。」三峰就是大、中、小茅峰,黎明前,蒸蒸向上的朝陽在微茫中掀開拂曉的晨紗,使三峰露出光彩的顏色,天地間逶迤起伏著浩瀚無際的白色雲朵,—律地清淡、柔和,掩映著山腳下的水庫和良田,風來時,雲一塊塊揉和起來,纏繞不遠處的山峰,頓顯磅礴肅穆之氣。 應該說,金沙八景充分反映了金壇過去的山水風貌,充滿了田園風情,也是和農耕文化緊密相連的。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環境的變化,金沙八景中的大部分景觀都成為了人們的記憶和檔案的記錄,這讓許多老金壇不甚感慨。 好在,在有關部門的重視下,新金沙八景又及時出爐了:洮湖品蟹,把酒邀月;天旺湖畔,紅色記憶;烏龍疊翠,觀塔參禪;花山爛漫,放飛童趣;金牛洞天,尋仙問古;璀璨三星,人文探源;愚池暢想,領略風騷;東方芭堤雅,飛揚泰國風。 「新金沙八景」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以山邊、水邊、城邊為軸線,以道教養生文化、山水農耕文化和城市名人文化為底蘊,勾勒出一幅新的金壇風光畫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相信未來,「新金沙八景」也將成為金壇新的標志性景觀和象徵。 金壇三星村遺址代表著人類長江流域古老文明,已有6500年悠久歷史,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98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三星村遺址以其眾多精美的文物和伴生的難解之謎,引起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人類學界及廣大旅遊者的濃厚興趣。
② 有什麼關於茅山歷史,金壇歷史的書
當然得分了,,,金壇市是屬於常州市。。。金壇市就和句容差不多,屬內於縣級市的。。容。茅山山脈很多。。。 我就不知道了,,你說的以前是多少年前,,茅西鎮也屬於金壇,,,茅西鎮過去一點就到後白了、、、那麼天王那邊也算金壇了 那麼金壇市是
茅山,歷史,金壇
當然得分了,,,金壇市是屬於常州市。。。金壇市就和句容差不多,屬於縣級市的。。。茅山山脈很多。。。 我就不知道了,,你說的以前是多少年前,,茅西鎮也屬於金壇,,,茅西鎮過去一點就到後白了、、、那麼天王那邊也算金壇了 那麼金壇市是
③ 金壇歷史上有哪二位宰相
於敏中(1714—1779)字叔子,生於金壇縣城,少時勤奮讀書,資性過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第一專(即狀元屬),授翰林院修撰,執掌山西鄉試。不久,擔任山東、浙江學政。乾隆十八年(1753)任兵部侍郎,後改戶部侍郎。乾隆二十五年兼軍機大臣,歷時近20年。還出任過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文淵閣領閣事等要職。以其才識卓越為乾隆皇帝所器重。朝廷重要文書及皇帝手諭,多出其手。開設四庫館,他受命為正總裁。並任國史館、「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館總裁。乾隆四十四年卒於位,謚文襄。
④ 金壇區的歷史沿革
金壇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即有先民棲息、生存。
春秋時期,金壇屬吳地。專
戰國時期為越、楚所割。
秦漢歸屬曲阿縣。
晉系延陵縣金山鄉。
隋末農民起義中鄉人自立金山縣。
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改為金壇縣。縣名一直未變,但境域和隸屬關系多有變動。
1949年4月24日,金壇解放,屬蘇南行政公署武進行政分區,不久改屬常中國常州金壇州專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金壇縣屬常州市。
1993年11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金壇縣,設立金壇市(縣級),以原縣行政區域為市行政區域。金壇市由江蘇省直轄,實行計劃單列,仍暫由常州市管轄。
2015年4月,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金壇市,設立常州市金壇區。
2015年5月31日,常州市金壇區正式掛牌成立。
⑤ 金壇茅山的歷史淵源
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采葯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金壇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⑥ 金壇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金壇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即有先民棲息、生存。春秋時期,金壇屬吳地,戰國時期為越、楚所割,秦漢歸曲阿縣,晉系延陵縣金山鄉。隋末農民起義中鄉人自立金山縣。唐垂拱四年(688),因東陽郡已有金山縣,又因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遂更名為金壇縣。縣名一直未變,但境域和隸屬關系多有變動。1993年撤縣設市。屬於常州市下轄的縣級市,又名金沙、良常。
金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唐至清,登進士者228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1人、探花2人。古今著名人物有唐代詩人儲光羲、戴叔倫,明代醫學家王肯堂、清代訓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近現代的《神曲》譯者王維克,《民立報》主編徐血兒,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湯定元、地質學家孫樞、自動控制學家馮純伯、生物學家王志新、物理學家周遠等先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還有人造地球衛星功臣錢驥、法學家揚兆龍、教育家段力佩等。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杜甫替諸葛亮發出的感慨。然而正是在當年吳國的土地上,如今卻生活、繁衍、活躍著一群諸葛亮的後裔,並衍生出諸多耐人尋味的遺跡和傳說。
皇帝南巡賜名儒林
金壇儒林,古名儲村,現在小名叫儒村,大名才叫儒林。此地是金壇的南大門,東鄰武進,西傍溧陽,南接宜興,像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秀麗的長盪湖東岸。
據傳,唐朝肅宗年間,儲村出了一個大官,也就是當朝御史台監察御史、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儲光羲。據金壇《儒林儲氏宗譜》記載,儲光羲祖籍山東兗州,系春秋時代齊相儲子的後裔。西晉永嘉之亂後,儲氏祖族遷居金壇「縣西四十里孝德鄉庄城西村」。此後,為了避禍又遷居到與武進、宜興、溧陽交界處,建造了自己居住的村莊起名叫儲村。《儒林儲氏宗譜》始祖為儲光羲,《宗譜》載「第一世御史公諱光羲」。《儲氏碑亭》里的千年老碑,至今還巍然屹立在儒林鎮柚山村的廣場上。
儲光羲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李亨皇帝十分器重,一日閑暇,皇上問及儲光羲如何學得如此淵博學識?光羲答曰:「臣家居江南儲村,村人皆以耕讀為樂,忙時耕種,閑時讀書,勤學苦讀蔚然成風,臣自小學而不怠,日積月累而成」。皇帝聽後點頭稱善曰:「朕想去看看你的家鄉。」
翌年春暖花開時,皇帝南下巡視,召儲光羲隨行。到江南儲村一看,喲!果然名不虛傳,到處一片繁榮景象,人民生活安居樂業,五穀豐登。一路經過,只見人人手捧聖賢書,個個認真在研讀,李亨皇帝心裡一高興,金口大開:「儲村,真乃儒村也!」隨行的儲光羲一聽,隨即請皇上給家鄉賜名,鋪開文房四寶,皇帝飽蘸筆墨,揮毫寫下「儒村」二字,哪知皇帝心裡高興,「村」字的最後一點用筆太重,墨點外延,「村」字變成了「林」字,李亨皇帝詼諧地一笑說:「儒村變成儒林了」。儲光羲急忙說:「皇上,儒林更好,儒士成林嘛!」
儒林鄉風淳樸,鄉民敦厚,儒林人勤勉好學,精勤不怠,這優良學風古而延之,代代相傳,且歷代人才輩出,文人薈萃。
諸葛後人建「魯墅」
金壇城東南方向有一儒林鎮,儒林鎮東南方向有一魯墅村。此村是777年前諸葛亮第三十二世孫諸葛維賢建造,並按諸葛亮兵法八陣圖圖譜開挖了護村河,以此保護村莊不受外來侵犯。
那麼此村為何名叫「魯墅」?金壇《謹慎堂諸葛氏宗譜》均有記載。《諸葛氏宗譜》始祖為諸葛亮,諸葛亮原籍山東琅琊諸縣,即今青島市西郊約八十公里處的諸誠。祖上本姓葛,後徙居陽都時,當地也有葛姓一族。為區別起見,便改為「諸縣葛氏」,遂在中國姓氏中發明了「諸葛」之復姓。口說無憑,有出處為證,《吳書》雲,「其先葛氏,本琅琊諸縣人徙陽都,陽都先有葛姓者,時人謂徙居者為諸葛氏」。孫仲平《雜記》雲,「諸葛氏以諸縣之葛徙陽都,因加諸字,以別於陽都葛氏」。
山東古稱齊魯,擅營魚鹽之地,經濟發達,泰山「五嶽獨尊」,人傑地靈,精英薈萃。史前就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少昊摯之墟」。「姬周封周公於魯,長子伯禽封魯侯,從此為衣冠上國,禮義淵藪」。孔子生於曲阜,故有「魯叟」之名,陶淵明詩「羲農去自久,舉在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李白也有「荊人泣前玉,魯叟悲瓠瓜」的詩句。故爾「魯」自古以來就是山東的簡稱。
《諸葛氏宗譜》記載:諸葛亮二十六世孫諸葛翔,「於唐宣宗大中十四年(公元847年),為避兵亂,挈眷涉淮由廣陵渡揚子江歷潤州而東,抵雲陽大華里居焉,是為雲陽始遷祖。傳六世(即諸葛亮三十二世孫諸葛維賢),會宋末鼎沸,廣陵(揚州)以上,悉為胡踞,知時事之不可為,致士歸。由大華里遷金沙之澎溪渡口(現金壇市儒林鎮洮湖東岸),名其居曰雲墅,是為雲墅始遷祖。其子孫繁衍,徙魯墅……」因族人建造村莊時,為紀念祖先及故鄉,給自己的村莊起名為「魯墅」,意即山東的一個別墅。
楊四郎定居出「蕭楊」
金壇的儒林地區,包括周邊交界的武進、宜興、溧陽邊界,民間流傳著一句頗為費解的方言——蕭楊。人們遇事開口,只要稍不平常,不論褒貶必講「蕭楊」。如:某人發了大財,就會說「蕭楊得歐,他發了大財了歐。」某人窮得吃不飽肚,就會說「蕭楊了,怎麼會混成這樣呢?」某人在那兒打架,就會說「蕭楊了,某人和某人打起來了」。某人貪污受賄幾百萬,就會說「這些幹部蕭楊了,貪污這么多,也實在不像話了」。「蕭楊」在此地是方言,它的含義十分豐富、深刻、復雜。
關於「蕭楊」一詞,儒林地區代代相傳著它的來歷故事,只是傳說,並非史實。
話說北宋時期,遼國入侵大宋,蕭太後下旨蕭天佐、蕭天佑進犯中原。宋太宗命楊老令公楊繼業率領楊家將抵禦外寇,雙方敵對作戰幾十年,血流成河,仇深似海。然而蕭太後的女兒鐵鏡公主和楊家的四郎楊延輝卻偷偷相愛遠走他鄉,來到金壇、武進、宜興、溧陽交界處的儒林,在長盪湖邊上安居生息,現在長盪湖邊上的楊家村即是佐證。
楊家村上的人都姓楊,《楊氏宗譜》證實他們正是楊老令公楊繼業的後裔。當時人們得知「蕭、楊」二人的來歷後,感慨萬千,是好是壞,是恨是愛,是喜是哀,心中像打翻了五味佐料瓶,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種驚愕的復雜心情,只是相互轉告,逢人就說「蕭……楊」,以致後來就連貫成一個詞語「蕭楊」,從而在中國民間方言中創造發明了「蕭楊」一詞。
中國最短的成語是三個字的「莫須有」,那是秦檜和岳飛的事。那麼「蕭楊」則是蕭家和楊家從死對頭結為親家的故事,如此出處,如此典故,足見「蕭楊」來歷之古,來歷之深,來歷之明,只是中國語言,尤其是方言,豐富繁多,御用文人未能一一窮盡,故爾疏漏未入詞典。
⑦ 誰知道金壇的歷史特產名人(我只知道一個段玉裁和華羅庚)
【傳統特產】1 標糯米 金壇盛產大米,尤以味香性粘的「標糯」聞名遐邇。「標糯」曾獲193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1958年斯里蘭卡科倫坡國際稻穀展覽會再次名列諸米之首。 2 茅山茶 1995年金壇被命名為「中國綠茶(名茶)之鄉」。茅山茶品種多、質量優,其中「茅山青峰」獲國家金獎 長盪湖,「雨花」、「雀舌」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 3 洮湖絨蟹 金壇洮湖盛產絨蟹,遠銷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台地區。1995年,金壇被命名為「中華絨蟹之鄉」。 4 金壇刻紙 金壇刻紙藝術是植根於金壇民間土壤譽滿四海的藝術之花。1993年,金壇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刻紙之鄉」。 金壇刻紙《奧運史詩》 5 洮湖螃蟹 金壇南部有一顆璀璨明珠---洮湖(長盪湖), 12多萬畝的良好水面,養育著豐富的水生資源。歷史上有日出斗金、夜產斗銀的盛譽,著名的洮湖螃蟹以她清香鮮美的口味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6 紅香芋 金壇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種植芋頭的歷史悠久,尤其是建昌鎮種植的芋頭(因其微露紅皮,口味香甜,而稱為「紅香芋」) 7金壇封缸酒 金壇封缸酒是以地產「標米」和茅山泉水(今為城南錢資盪水)為主要原料,按照民間傳統秘方精心釀制而成。其色澤金碧自然,不加色素,澄清明澈,酒性中和,醇稠如蜜,馥郁芳香。酒內含多類糖分、氨基酸及維生素等,營養豐富,常飲能滋補強身,扶正祛邪,是一種高級飲料酒。 該酒源於秦時,在金壇民間流傳已近千年。據史料記載,秦時農歷霜降至次年立春,金壇民間即有釀酒師走村串巷以糯米釀酒,經淘洗、蒸熟、淋凈,加入草葯為糖化發酵劑,發酵後製成酒,民間俗稱「米酒」。此「米酒」技藝即為釀制「封缸酒」的源頭。此後數百年間,釀制技藝代代相傳,並逐漸成熟。 元朝末年,朱元璋東征時曾駐蹕金壇顧龍山,飲得當地百姓自釀的「封缸酒」,贊不絕口。朱元璋登基後,金壇封缸酒被欽定為貢酒。 金壇封缸酒屬甜型黃酒,與浙江紹興酒、福建沉缸酒三者齊名,為黃酒中的翹楚。1984年,金壇「豐登牌」封缸酒榮獲國家輕工部酒類大賽銀杯獎。1986年,金壇封缸酒獲得首屆中國黃酒節特等獎。金壇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每當出國訪問和講學,必攜帶家鄉的封缸酒作饋贈禮品。當年,柬埔寨國王西努克親王喜愛金壇封缸酒,也曾傳為佳話。建國35周年時,中央軍委曾指令金壇特供2000瓶封缸酒,用於國慶招待會。 金壇封缸酒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一部研究江南民間釀酒史和黃酒文化的「活字典」。該酒屬著名地方特產,其釀制材料均取自本地而非所不能替代,具有豐厚的地域資源和濃郁的地域優勢,其釀制工藝精湛,因流傳數百年而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該酒系天然綠色食品,且釀作成本較低,具有廣泛的民間基礎和市場消費前景。 然而,金壇封缸酒由於釀制周期長、利潤低,民間又缺乏發展資金,釀作規模一直難以擴大。特別是90年代後,受可樂、果汁等無酒精飲料和葡萄酒、啤酒的沖擊,隨著金壇封缸酒產量和市場的急劇萎縮,其釀制技藝也漸趨被人冷落。此外,由於缺乏合理扶持,民間傳統釀造人才大量流失,釀作技藝瀕臨失傳。而假冒偽劣品的出現,也嚴重損壞了金壇封缸酒的傳統形象。昔日正宗的金壇封缸酒,如今已很難尋覓。因此,金壇封缸酒的釀制技藝急需搶救、發掘和保護。現已被申報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⑧ 有關金壇歷史或發展的作文或調查報告
金壇秦屬曲阿縣,隋改金山縣。唐代時,因重名,遂取「勾曲之山、金壇之陵」,更名為金壇縣。1993年撤縣設市。又名金沙、良常。
金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棲息生存。在新石期時代,先民更是創造出了燦爛的三星村原始文化。金壇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江東福地」之美譽。且人傑地靈,代有人出,自唐代至明清,登進士者228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1人,探花2人。古有儲光羲、戴叔倫、張綱等傑出人物,近有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他們既是受金壇風土文化孕育而出,又為金壇文化增添了內蘊和光彩,他們是金壇人民的驕傲。
金壇是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先後跨入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百家明星縣市;全國首批80家小康縣市;中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和全國衛生城市行列,農村生產已初步形成了45萬畝優質水稻、10萬畝優質河蟹、5萬畝青蝦、3.2萬畝茶葉、3萬畝蔬菜、1.5萬蠶桑、1.2萬畝花木、500萬平方米食用菌、60萬頭苗豬、100萬只肉鴨等十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通過大力實施龍頭帶動策略,形成了晨風集團、丫丫集團、江南制粉有限公司蘇南麵粉有限公司等十多個龍頭企業。貿、工、農一體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工業經濟協調發展,已初步形成機械、冶金、電子、建材、化工、醫葯、絲織,絲綢、服裝食品等二十個行業,2000餘種產品的工業體系,外貿企業已達260多家,中外合資企業達二百家,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經貿往來。
第三產業興旺發達,從業人員2.4萬多人,建築業一枝獨秀,1998年從業人員5.5萬人,完成施工產值30億元,實現增加值6.8億元。
⑨ 金壇歷史,快哦!
金壇歷史悠久復,人文制薈萃,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棲息生存。在新石期時代,先民更是創造出了燦爛的三星村原始文化。金壇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江東福地」之美譽。且人傑地靈,代有人出,自唐代至明清,登進士者228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1人,探花2人。古有儲光羲、戴叔倫、張綱等傑出人物,近有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他們既是受金壇風土文化孕育而出,又為金壇文化增添了內蘊和光彩,他們是金壇人民的驕傲。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⑩ 影響常州歷史的大事件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江陰申港西);周靈
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
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由於季札繼承其先祖泰伯賢而讓國
的傳統給常州帶來了「延陵古邑,讓國家風」,「讓國家聲遠,延陵世澤長」等美譽。延
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毗 陵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
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
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
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是為
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於此。隋湯帝大業年間還曾調集10郡兵匠數
萬人在此大興土木建造規模恢宏的離宮——毗陵宮。隋亡比,吳興郡守沈法興據江南10餘郡
,自稱梁王,曾定都毗陵。
晉 陵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為避東海玉世子晉陵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
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
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
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由於中原士族的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出
現了「良疇美柘」、「阡陌如綉」的繁榮景象。
常 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
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
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其
間,隋大業年間南北大運河貫通,常州成為蘇松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的交通樞
紐,帶動了經濟的發達和繁榮。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
一。宋時就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常州成為全國33個較
大商埠之一。清代,常州是賦稅主要來源地區之一,時稱「江南財賦甲天下,蘇松常鎮課額
尤冠於江南」。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奏請對蘇、松、常三府州縣進行分縣治
理,得到朝廷批准。雍正四年(1726年)遂正式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
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武進縣
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
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並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
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
轄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
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成立溧陽市、金壇市、武進市,仍由常州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