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數符號的歷史
除中國外,較早採用小數的便是阿拉伯人卡西。他以十進分數(小數)計算出π的17位有效數值。
至於歐洲,法國人佩洛斯於1492年,首次在他出版之算術書中以點「.」表示小數。但他的原意是:於兩數相除時,若除數為10的倍數,如123456÷600,先以點把末兩位數分開再除以6,即1234.56÷6,這樣雖是為了方便除法,不過已確有小數之意。
到了1585年,比利時人斯蒂文首次明確地闡述小數的理論,他把32.57記作或而首個如現代般明確地以「.」表示小數的人則是克拉維烏斯。他於1593年在自己的數學著作中以46.5表示46 1/2=46 5/10。這表示法很快就為人所接受,但具體之用法還有很大差別。如1603年拜爾以表示現在的8.00798以表示現在的14.00003761,以或表示123.459872。
納皮爾於1617年更明確地採用現代小數符號,如以25.803表示25 803/1000,後來這用法日漸普遍。四十年後,荷蘭人斯霍滕明確地以「,」(逗號)作小數點。他分別記58.5及638.32為58,5及638,32,及後除掉表示的最後之位數、等,且日漸通用,而其他用法也一直有用。直至十九世紀末,還有以 等表示2.5。
B. 小數的由來
公元3世紀,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就提出了小數。
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內文字,直到了容13世紀,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記做,左邊的表示整數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數部分。
古代,還有人記小數是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來,例如:1.5記做1⑤,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來了。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小數,是實數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帶有小數點,是一個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號。
1、實數可以直觀地看作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實數和數軸上的點一一對應。其中整數部分是零的小數叫做純小數,整數部分不是零的小數叫做帶小數。
2、小數點,數學符號,寫作「.」,用於在十進制中隔開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小數點盡管小,但是作用極大。因為這個不起眼的差錯,人類釀過一個又一個悲劇。正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C. 誰知道有關小數的歷史啊
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微在解決一內個數學難題容時就提出了把整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小數的名稱是公元十三世紀我國元代數字家朱世傑提出的。在十三世紀中我國出現了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如把63.12寫成┻|||_||。
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直到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首先用了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
D. 小數的由來(要抄到手抄報里的)
公元3世紀,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就提出了小數。
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文字,直到了13世紀,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記做,左邊的表示整數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數部分。
古代,還有人記小數是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來,例如:1.5記做1⑤,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來了。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公元1427年,中亞數學家阿爾.卡西又創造了新的小數記法,他是用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開的方法記小數,如3.14記做3 14。
到了16世紀,歐洲人才注意小數的作用。在歐洲,當時有人這樣記小數,如3.1415記做3⊙1①4④1①5⑤。⊙可以看作整數部分的分界標志,圈裡的數字表示的是數位的順序,這種記法很有趣,但是很麻煩。
直到公元1592年,瑞士的數學家布爾基對小數的表示方法作了較大的改進,他用一個小圓圈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割開,例如:5。24……數中的小圓圈實際起到了小數點的作用。
又過了一段時間,德國的數學家克拉維斯又用小黑點代替了小圓圈。於是,小數的寫法就成了我們現在的表示方法。
但是,用小數表示,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方法。現在,小數點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用「,」;一種是用小黑點「.」。
在德國、法國等國家常用「,」,寫出的小數如3,42、7,51……,而英國和北歐的一些國家則喝我國一樣,用「.」表示小數點,如1.3、4.5……
關於小數的由來方面的知識
小數,即不帶分母的十進分數。小數的產生有兩個前提:一是十進制記數法的使用;二是分數概念的完善。小數的出現標志著十進制記數法從整數擴展到了分數,使分數與整數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我國對小數的認識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公元3世紀,我國數學家劉徽在注釋《九章算術》中處理平方根問題時就提出了十進小數。
雖然我國對小數的認識遠遠早於歐洲,但現代數學中所使用的小數的表示法卻是從歐洲傳入我國的。歐洲關於十進小數的最大貢獻者是荷蘭工程師斯蒂文(Simon Stevin,1548?1620)。他從製造利息表中體會到十進小數的優越性,因此他竭力主張把十進小數引進到整個算術運算中去,使十進小數有效地參與記數。不過,斯蒂文的小數記法並不高明,如139.654,他寫作135⊙6①5②4③,每個數後面圈中的數是用來指明它前面數字位置的,這種表示方法,使小數的形式復雜化,並且給小數的運算帶來很大的麻煩。1592年,瑞士數學家布爾基(Jobst Burgi)對此作出較大的改進。他用一空心小圓圈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隔開,比如把36.548表示為36。548,這與現代的表示法已極為接近。大約過了一年,德國的克拉維斯,首先用黑點代替了小圓圈。他在1608年發表的《代數學》中,將他的這一做法公之於世,至此,小數的現代記法才被確立下來。
E. 小數的來歷
公元3世紀,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就提出了小數。
最初,人們表示小數只是用文字,直到了13世紀,才有人用低一格,如8.23記做,左邊的表示整數部分,右下方表示小數部分。
古代,還有人記小數是將小數部分的各個數字用圓圈圈起來,例如:1.5記做1⑤,這么一圈,就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分開來了。這種記法後來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公元1427年,中亞數學家阿爾.卡西又創造了新的小數記法,他是用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開的方法記小數,如3.14記做3 14。
到了16世紀,歐洲人才注意小數的作用。在歐洲,當時有人這樣記小數,如3.1415記做3⊙1①4④1①5⑤。⊙可以看作整數部分的分界標志,圈裡的數字表示的是數位的順序,這種記法很有趣,但是很麻煩。
直到公元1592年,瑞士的數學家布爾基對小數的表示方法作了較大的改進,他用一個小圓圈將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割開,例如:5。24……數中的小圓圈實際起到了小數點的作用。
又過了一段時間,德國的數學家克拉維斯又用小黑點代替了小圓圈。於是,小數的寫法就成了我們現在的表示方法。
但是,用小數表示,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方法。現在,小數點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用「,」;一種是用小黑點「.」。
在德國、法國等國家常用「,」,寫出的小數如3,42、7,51……,而英國和北歐的一些國家則喝我國一樣,用「.」表示小數點,如1.3、4.5……
F. 小數的由來請問高手
小數的歷史: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微在解決一個數學難題時就提出了把整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小數的名稱是公元十三世紀我國元代數字家朱世傑提出的。在十三世紀中我國出現了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直到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首先用了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分數與小數最早出現的分數叫做「單分數」,它是以「單位」為整體,對單位進行分割後的部分。早在公元前1700年,古埃及人已經對「單分數」有了完整的認識,並且能用若干「單分數」來表示其他的分子大於1的分數。人類文明大多發源於大河之畔。在埃及的尼羅河、巴比倫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以及中國的黃河之畔,最早出現了人類文明的曙光。在古代埃及的尼羅河河畔和沼澤地帶,盛長著一種水草,埃及人用這種水草造紙,用來記載事物。用這種水草造的紙被稱為「紙草紙」。1858年,英國學者主亨利·萊因特,把在特貝的廢墟上發現的紙草紙修補完善。它至今仍被珍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內。這本書直到1877年才被翻譯出來。這是一位名叫艾塞洛爾的德國考古學家費盡心機獲得的成果。根據他的譯文,人們才知道,這是公元前1650年左右埃及的神官阿梅斯撰寫的一部數學著作,總結了當時已為人們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於是,這本書以其發現者的名字命名,叫做《萊因特的紙草書》。這本書較為完整地記錄了當時埃及人對分數認識的成果。埃及人對單分數的認識比起原始的孤立的分數概念前進了一大步。它使分數不僅能作為一個量的表示形式,而且可作為與自然數學並用於計算的數。但是,古埃及人把「單分數」作為一切分數的「基本元素」。除了2/3外,把所有的分子大於2的分數,統統用單分數表示,例如7/8寫成1/2+1/4+1/8,5/6寫成1/2+1/3。這樣,反而使一個簡單的分數復雜化了。單分數遠不是分數的全部。完整的分數概念是建立在整數之比基礎上的,它產生於整數的除法之中。在我國很早就有合理的分數表示法,在籌算中,除法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分數的表示法。我國的《九章算術》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敘述分數的著作,比歐洲要早出1400餘年。大約在公元三四世紀,印度才開始出現與我國同樣的分數表示法。在《九章算術》「方田章」中,就有關於「約分」、「通分」、「合分」(分數加法)、「減分」(分數減法)、「乘分」(分數乘法)、「經分」(分數除法)、「課分」(分數的大小比較)、「平分」(求分數的平均數)等分數運演算法則的記載。其中約分法與現在一樣,先求最大公約數,後用最大公約數分別除分子、分母。在做除法時,將除數的分子、分母顛倒而與被除數相乘,這在當時來說是很了不起的創造。小數,即不帶分母的十進分數。小數的產生有兩個前提:一是十進制記數法的使用;二是分數概念的完善。小數的出現標志著十進制記數法從整數擴展到了分數,使分數與整數在形式上獲得了統一。我國對小數的認識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公元3世紀,我國數學家劉徽在注釋《九章算術》中處理平方要根問題時就提出了十進小數。雖然我國對小數的認識遠遠早於歐洲,但現代數學中所使用的小數的表示法卻是從歐洲傳入我國的。歐洲關於十進小數的最大貢獻者是荷蘭工程師斯蒂文(Simon Stevin,1548—1620)。他從製造利息表中體會到十進小數的優越性,因此他竭力主張把十進小數引進到整個算術運算中去,使十進小數有效地參與記數。不過,斯蒂文的小數記法並不高明,如139.654,他寫作135⊙6①5②4③,每個數後面圈中的數是用來指明它前面數字位置的,這種表示方法,使小數的形式復雜化,並且給小數的運算帶來很大的麻煩。1592年,瑞士數學家布爾基(Jobst Burgi)對此作出較大的改進。他用一空心小圓圈把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隔開,比如把36.548表示為36。548,這與現代的表示法已極為接近。大約過了一年,德國的克拉維斯,首先用黑點代替了小圓圈。他在1608年發表的《代數學》中,將他的這一做法公之於世,至此,小數的現代記法才被確立下來。
G. 2015小學生歷史知識
1、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170多萬年了。
2、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約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裡,生活著一批被稱作 「頂洞人」的遠古人類。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徵。
5、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長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陝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藝術的結晶。
8、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
11、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13、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14、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15、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6、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歷。
17、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18、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 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0、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 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好酒淫樂。周武王時,周聯合其他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 22、周朝建立後,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叫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了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名為「東周」。分為「春秋」、 「戰國」兩個時期。
25、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互相爭奪,勝者成為霸主,出現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說 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6、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徵,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27、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28、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卧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29、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30、《道德經》又名《老子》,書里寫著: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有時藏伏著禍。因此要注意「物極必反」, 還要注意「道」「德」相長。
31、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2、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3、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整理編訂了《易》、《詩》、《禮》、《樂》、老子授經圖孫武像 《尚書》、《春秋》等 「六經」。
34、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35、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6、孫武,是春秋末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傳世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
37、《孫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等許多戰爭原則。
38、《孫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於:精通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因此被稱為「兵學聖典」,並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領域。
39、《孫臏兵法》是另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時期的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40、齊將田忌與齊王賽馬屢敗。孫臏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敗一場;再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分別與齊王的中等馬、下等馬對陣,田忌勝二場,總比分2:1,田忌勝。「孫臏賽馬」是一個很著名的策略。
41、戰國時期開始後,各個諸侯國都和周王一樣,自稱為王,其中的七個強國號稱「戰國七雄」,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4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盛行「鍾鼓之樂」。近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樂器。
43、在出土的鍾鼓樂器中,有一套大型編鍾,最為珍貴。這套編鍾在地下埋藏了2400餘年,現在仍能以准確的音調、優美的音色演奏古今樂曲。
44、中國古代第一個享有盛譽的名醫,是春秋戰國後期的民間醫生扁鵲 。
45、扁鵲精通各種醫術,又總結前人方法,創造瞭望、聞、問、切的四診法,幾千年來一直為中國傳統醫學所採用。
46、「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激烈的思想交鋒,戰國爭雄激烈之時,也是百家爭鳴鼎盛之際。
47、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諸侯國,疆域較小,國力不盛,始終被中原諸侯鄙視。但自從實行了商鞅變法後,國勢蒸蒸日上,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48、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嬴政,開始親理朝政,經過短短的17年,滅其他六國,於公元前221 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 。
49、秦滅六國後,贏政稱「皇帝」,意即「德過三皇,功高五帝」。
50、為盡快改變春秋戰國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種混亂,鞏固秦王朝的統一,秦始皇下令統一幣制,使用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51、秦始皇還下詔統一度量衡 ,並繼續採取一系列措施,如「修弛道,車同軌 ,書同文」,來鞏固秦 萬里長城 秦王朝的政權。
52、中國古文字中,最早有 甲骨文、 金文,西周時期有 大篆(籀文),戰國時期有蝌蚪文(古文)。 此外一些諸侯國還有各自不同的文字。
53、秦統一後,規定小篆為統一字體,通行全國,後來,秦朝出現了一種更加便於書寫的隸書,這種字體從漢朝起在官方和民間通行,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54、秦、趙、燕等北方諸侯國,為抵禦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曾分別修築過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把不相銜接的各段長城連成一體,再向東西延伸,全長達1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長城大都修築在高山峻嶺之上,易守難攻。
55、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劉邦領導的武裝力量推翻了。
56、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57、在發生於巨鹿的一次大戰中,項羽命士兵砸破鍋鼎,鑿沉船隻(「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以示決戰必勝的決心。結果項羽的軍隊九戰九捷,立下首功,分封天下,自稱為 「西楚霸王」。
58、劉邦曾與秦朝關中父老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且下令廢除秦朝全部苛法,明令禁止犒軍擾民。由於實施德政,得到廣泛擁護,劉邦被封為「漢王」。
59、公元前202年,劉邦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年—— 公元25年)。為順應民心思安、期盼休養生息的現實,劉邦制定了各種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使社會 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60、漢高祖之後,漢文帝、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國出現了政治昇平、經濟繁榮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61、漢武帝即位後,以其雄才大略,開拓西部疆域,建立起豐功偉業,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歷史上把「秦皇漢武」並稱,正是因為他們先後完成了中國統一、穩固發展的偉大事業。
62、西漢帝國的強大,使中原人不再被稱為「秦人」,而通稱 「漢人」、「漢族」了。
63、公元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由於他施行暴政,引起赤眉、綠林軍起義,隗囂、 公孫述等擁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
64、劉秀是劉邦之後,王莽內亂時期起兵爭奪天下,於公元25年重建東漢(公元25——220年)政權,定都洛陽,自號為「漢光武帝」,史稱「光武中興」。 65、養蠶抽絲、紡紗織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公元前5——6世紀,絲綢傳到西域。到了漢代,絲綢業已十分發達。紛至沓來的商隊,把各種絲和絲織品運到了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始形成。
66、中國古代最早的紙實際上是一種絲織品,有一種帛(極薄的絲綢)在古代作為「紙」用。所以漢代以前就有許多帛書帛畫。
67、到了西漢早期,出現了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絮紙、麻紙。
68、公元105年,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價廉物美的「蔡侯紙」 這種紙平整光滑,又薄又軟,成本低廉,便於書寫。
69、漢武帝為了鞏固大一統的政權,提出「獨尊儒術」,以孔子學說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思想開始占統治地位,並逐漸形成儒教。
70、佛教在元前後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到中國,對後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東漢時中國道教在民間興起。
71、東漢將亡之際,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此後各種大小戰爭不斷,著名的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有夷陵之戰。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稱三國(公元220——280 年)。
72、三國時期有幾位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有雄才大略,關羽是忠義的英雄。他們受到後世中國人的尊崇。
73、晉朝(公元265——420年)時的煉丹家葛洪,在冶煉各種礦物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礦物的性質,總結出不少化學知識,他寫的 《抱朴子》堪稱一部原始化學的重要著作。
74、《水經》是漢朝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但記述過簡,有缺漏。北朝(公元386——581年)酈道元以此書為綱要,詳加註釋,取名《水經注》。
75、《水經注》記述了1252條水道河流,連許多歷史事件、人物、傳說神話、文物碑石等各種史跡故聞,都有涉獵。全書30萬字,是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巨著。 76、王羲之是東晉(公元317——420年)傑出的書法家。據說他年輕時常臨池寫字,就池洗硯,使得池水盡黑,故有「墨池」之說,相關的名勝有多處,推浙江紹興蘭亭。
77、公元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等人在蘭亭飲酒賦詩,共得佳作四十餘篇,編為一集,王羲之親為作序並書寫,稱為《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絕代佳作。真跡惜已失傳。
78、瓷器的製造工藝比較復雜,故瓷器的出現比陶器晚。從商周起才有原始青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東漢晚期,中國已能大批生產胎堅質細、色澤翠艷的青瓷。三國兩晉時期,南方越窯所生產的青瓷最為有名。
79、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在 南京建都,後人稱南京為 「六朝古都」。
80、三國時代的大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 「割圓術」。他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入手,求得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59。
81、南朝的數學家祖沖之,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比歐州 數學家計算出同精度的圓周率早了1000多年。 82、經過四、五百年戰亂,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楊堅重新統一中國。
83、隋文帝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治國有方。十幾年後,各地府庫皆已盈滿,無處再容納糧食布帛。因此隋朝的典章制度後來都在唐朝得到繼承,有的長期為後世沿用。
84、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後又設進士科。"科舉」即分科舉士,「進士」即晉仕之意。隋朝創立的科舉制,沿襲1000多年,直到清末才終止。
85、隋朝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已開始南移,大量的糧食財富從南方運往全國,為此,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86、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至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通縣),全長2000多公里,沿河修了堤道,栽種了柳樹。
87、隋朝工匠李春營造的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石拱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此橋的單孔大拱跨度為37.37米,完全用石塊砌成。
H. 如何寫出小數知識的三個有關內容(三年級下冊)
人類是動物進化的產物,最初也完全沒有數量的概念。但人類發達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這樣,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由於記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漸產生了數的概念。比如捕獲了一頭野獸,就用1塊石子代表。捕獲了3頭,就放3塊石子。"結繩記事"也是地球上許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類共同做過的事。我國古書《易經》中有"結繩而治"的記載。傳說古代波斯王打仗時也常用繩子打結來計算天數。用利器在樹皮上或獸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擺在地上計數也都是古人常用的辦法。這些辦法用得多了,就逐漸形成數的概念和記數的符號。
數的概念最初不論在哪個地區都是1、2、3、4……這樣的自然數開始的,但是記數的符號卻大小相同。
古羅馬的數字相當進步,現在許多老式掛鍾上還常常使用。
實際上,羅馬數字的符號一共只有7個: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這7個符號位置上不論怎樣變化,它所代表的數字都是不變的。它們按照下列規律組合起來,就能表示任何數:
1.重復次數:一個羅馬數字元號重復幾次,就表示這個數的幾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減: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右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加小數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左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減去小數字的數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橫線:在羅馬數字上加一橫線,表示這個數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記數符號,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鍾鼎中都有記數的符號,不過難寫難認,後人沒有沿用。到春秋戰國時期,生產迅速發展,適應這一需要,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種十分重要的計算方法--籌算。籌算用的算籌是竹製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規定的橫豎長短順序擺好,就可用來記數和進行運算。隨著籌算的普及,算籌的擺法也就成為記數的符號了。算籌擺法有橫縱兩式,都能表示同樣的數字。
從算籌數碼中沒有"10"這個數可以清楚地看出,籌算從一開始就嚴格遵循十位進制。9位以上的數就要進一位。同一個數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幾百,放在萬位上就是幾萬。這樣的計演算法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因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進位制時已到了公元6世紀末。但籌算數碼中開始沒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為"┴ ╥ "。數字中沒有"零",是很容易發生錯誤的。所以後來有人把銅錢擺在空位上,以免弄錯,這或許與"零"的出現有關。不過多數人認為,"0"這一數學符號的發明應歸功於公元6世紀的印度人。他們最早用黑點(·)表示零,後來逐漸變成了"0"。
說起"0"的出現,應該指出,我國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現很早。不過那時它不表示"空無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頭"、"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還有一個零頭五。隨著阿拉數字的引進。"105"恰恰讀作"一百零五","零"字與"0"恰好對應,"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義。
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羅馬數字中沒有"0"。其實在公元5世紀時,"0"已經傳入羅馬。但羅馬教皇兇殘而且守舊。他不允許任何使用"0"。有一位羅馬學者在筆記中記載了關於使用"0"的一些好處和說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
但"0"的出現,誰也阻擋不住。現在,"0"已經成為含義最豐富的數字元號。"0"可以表示沒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氣溫0℃,並不是說沒有氣溫;"0"是正負數之間唯一的中性數;任何數(0除外)的0次冪等於1;0!=1(零的階乘等於1)。
除了十進制以外,在數學萌芽的早期,還出現過五進制、二進制、三進制、七進制、八進制、十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多種數字進製法。在長期實際生活的應用中,十進制最終佔了上風。
現在世界通用的數碼1、2、3、4、5、6、7、8、9、0,人們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實際上它們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後來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的數學融進了自己的數學中去,又把這一簡便易寫的十進制位值記數法傳遍了歐洲,逐漸演變成今天的阿拉伯數字。
數的概念、數碼的寫法和十進制的形成都是人類長期實踐活動的結果。
隨著生產、生活的需要,人們發現,僅僅能表示自然數是遠遠不行的。如果分配獵獲物時,5個人分4件東西,每個人人該得多少呢?於是分數就產生了。中國對分數的研究比歐洲早1400多年!自然數、分數和零,通稱為算術數。自然數也稱為正整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又發現很多數量具有相反的意義,比如增加和減少、前進和後退、上升和下降、向東和向西。為了表示這樣的量,又產生了負數。正整數、負整數和零,統稱為整數。如果再加上正分數和負分數,就統稱為有理數。有了這些數字表示法,人們計算起來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數字的發展過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發生了。讓我們回到大經貿部2500年前的希臘,那裡有一個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一個研究數學、科學和哲學的團體。他們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支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因此世間一切事物都可歸結為數或數的比例,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諧的源泉。他們所說的數是指整數。分數的出現,使"數"不那樣完整了。但分數都可以寫成兩個整數之比,所以他們的信仰沒有動搖。但是學派中一個叫希帕索斯的學生在研究1與2的比例中項時,發現沒有一個能用整數比例寫成的數可以表示它。如果設這個數為X,既然,推導的結果即x2=2。他畫了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設對角線為x ,根據勾股定理x2=12+12=2,可見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度即是所要找的那個數,這個數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該怎樣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後認定這是一個從未見過的新數。這個新數的出現使畢達哥拉斯學派感到震驚,動搖了他們哲學思想的核心。為了保持支撐世界的數學大廈不要坍塌,他們規定對新數的發現要嚴守秘密。而希帕索斯還是忍不住將這個秘密泄露了出去。據說他後來被扔進大海餵了鯊魚。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們後來又發現了很多不能用兩整數之比寫出來的數,如圓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們把它們寫成 π、等形式,稱它們為無理數。
有理數和無理數一起統稱為實數。在實數范圍內對各種數的研究使數學理論達到了相當高深和豐富的程度。這時人類的歷史已進入19世紀。許多人認為數學成就已經登峰造極,數字的形式也不會有什麼新的發現了。但在解方程的時候常常需要開平方如果被開方數負數,這道題還有解嗎?如果沒有解,那數學運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樣處處碰壁。於是數學家們就規定用符號"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虛數就這樣誕生了。"i "成了虛數的單位。後人將實數和虛數結合起來,寫成 a+bi的形式(a、b均為實數),這就是復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用虛數和復數表示的量,所以虛數總讓人感到虛無縹緲。隨著科學的發展,虛數現在在水力學、地圖學和航空學上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在掌握和會使用虛數的科學家眼中,虛數一點也不"虛"了。
數的概念發展到虛和復數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某些數學家也認為數的概念已經十分完善了,數學家族的成員已經都到齊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國數學家哈密爾頓又提出了"四元數"的概念。所謂四元數,就是一種形如的數。它是由一個標量 (實數)和一個向量(其中x 、y 、z 為實數)組成的。四元數的數論、群論、量子理論以及相對論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人們還開展了對"多元數"理論的研究。多元數已超出了復數的范疇,人們稱其為超復數。
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向量、張量、矩陣、群、環、域等概念不斷產生,把數學研究推向新的高峰。這些概念也都應列入數字計算的范疇,但若歸入超復數中不太合適,所以,人們將復數和超復數稱為狹義數,把向量、張量、矩阿等概念稱為廣義數。盡管人們對數的歸類法還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認數的概念還會不斷發展這一點上意見是一致的。到目前為止,數的家庭已發展得十分龐大。
I. 小數的來源,用途和發展
小數是我國最早復提出和使制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微在解決一個數學難題時就提出了把整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
小數的名稱是公元十三世紀我國元代數字家朱世傑提出的。在十三世紀中我國出現了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
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直到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首先用了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