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湖南的歷史事件

湖南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8 07:29:57

Ⅰ 請強人介紹一下湖南常德的歷史,大型事件,及歷史著名的人物!

湖南常德回族歷史
回族進入湖南始於元代。大量來湖南定居始於明朝,大批從軍的回回將士受朱元璋的派遺,先後進入湖南,成為湖南回族的主要來源。

落籍於常德的回族有馬、魏、黃、李、張、劉、楊、定、左諸姓。馬姓回民主要有三支:一支自稱「扶風馬氏」,相傳為馬援之後。東漢時,馬援後裔馬汝舟奉調為武陵太守,遂由扶風來常德,落籍於蕭火鋪(即今鼎城區蕭伍鋪鄉)以東爰棠灣一帶。另一支為回回將領馬德成後裔。這支人稱其鼻祖為「建公」,清光緒九年(1883)《馬氏族譜創修源流序》稱其「勤王不懈奉命來常。向軍中而辭俸祿,國運休關,去城外而處沙河,家聲丕振,傳至三代」。馬德成曾為常德衛正指揮使、誥授中憲大夫翦常黎的副將。馬德成的後裔有一部分定居桃湖縣,今該縣楓樹鄉有馬德成將軍之墓。再一支為「雲南馬氏」。其祖馬如龍,居臨安,即今雲南省建水縣人。因佐岑毓英平息叛亂有功,表同治十三年(1874)進京陛見,奉旨調湖南提督,駐守常德,並與其將士落籍。馬如龍向清真古寺贈田、送匾,並親自為匾題詞「古今惟一」,今存。

魏氏回族始祖魏實,於明洪武年間由北直順直順從軍至常德定居。

黃姓回民,其始祖有二:一是黃隆興,原籍北直順天府固安縣團舍村。永樂二年(1404)調常德衛指揮,攜眷南下,屯駐今漢壽縣,旋奉命北征,歿於王事,賜葬邊疆,追封奮武將軍。其後裔定居於漢壽縣株木山鄉笑藤港教門町和毛家灘教門崗村。二是黃有德,原籍北直順天府固安縣鹿鄉干口村,「因出鎮苗民,宦遊南楚,永樂二年落業武陵縣官溝東西兩坪」。據清光緒《桃源縣志》記載,黃有德與馬德成同為副將。

李姓回民有兩支:一支為李宗燕系。李宗燕,原居北京,明太祖時任雲南副將,永樂二年調遷常德,「下車數載,落業府東關外,居住沙河街」。另一支為李象貴系。李象貴,祖先隸籍江南,世居風陽府鳳陽縣之奔步街。明永樂年間,李象貴征剿有功,官遷常德衛,落業常德府東關。

張姓回族,其鼻祖璞羅德,明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1368)授寶慶衛指揮,食屯田百餘畝於武岡車林鋪雞腳塘。其姓氏,是璞羅德到湖南為皇帝所賜。璞羅德的孫小張登虎,於明永樂十一年授河南護衛百戶之職,至十九年,改調常德千戶指揮。宣德年間調北京錦衣衛,景德三年致仕返常,後裔附籍武陵縣八斗灣。

劉姓回族,其始祖劉信,字天相,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陝西高陵縣首遷湖廣荊、襄,嘉靖未年「宦遊來常德」,在常德府東門外定居。

澧縣楊姓回族,始祖楊源,生於清康熙年間,原籍北直順天府通州。乾隆年間,受封武略將軍,在洞庭湖畔(今澧縣澧東鄉團結村賜地百頃,從此落籍,今澧縣尚存楊源墓)。

常德回族中的鍾、錢、哈等姓氏,多從江蘇、安微等省於抗日初期逃難來此定居

明代,從軍入湘回回和維吾爾族翦氏後裔佔有大量土地,多是封建地主。其他入湘回回,以經商、種地、捕撈或操手藝、行醫為業。

清代以來,城鎮回民大多從事與其生活習俗相關的商業和手工業。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回族、維吾爾族在常德、桃源有「金陵」、「湘鄂」、「四明」等皮革、、皮件廠10餘家,有「一枝春」、「民生館」、「半邊樓」、「一分利」等茶樓、飲食店20餘家。

清真復和樓,民國32年(1943)建於常德市府坪街,其優質服務和飲服務和飲食特色聞名全省。

南京第一春(常德清真第一春),1937年由南京遷居常德。為突出蘇味美食特色,除經營牛肉菜種外,專門推出「南京鹽水鴨」、「南京板鴨」、「江南百花雞」等傳統名菜,深受顧客青睞。

光緒三十年(1904),翦敦榮在常德市東門外帶街開設翦福泰烘糕作坊,後翦萬全傳其技術,又新開翦鈞記烘糕作坊,產品甚為暢銷。民國時期,翦質輔開辦的翦記油鹽米號,為常德著名商號。

新中國建立前,一部分居住在江湖邊上的農村回、維民,靠打魚撈蝦、種值油料、棉花等經濟作物糊口過日。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冬—1952年,回、維族聚居區開展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952年9月,翦家崗、莫溪育、南育的維吾爾族農民,自願成立互助組。1954年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實行土地入股分紅。1957年春,初級社升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紅。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

在城鎮,1952年常德市的回民,在「常德市回族人民聯合會」的組織帶領下,先後創辦回聯合作社、回聯製革廠、回聯紐扣廠、回聯豆腐店、回聯清真飯店、回聯織布針織廠、回聯光明電廠、回聯碾米廠、回聯襪廠等企業,全市回民基本上安排就業。

信仰狀況

從「扶風馬氏」落籍常德情況來看,回族大量移入當在明洪武初年,特別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軍進駐常德,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規化清真寺是位於今鼎城區石門橋鎮的八斗灣清真古寺,該寺原有石碑,上刻「自明初以來建立清真寺」字樣。該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1959年被拆毀,寺內原有的石碑和殘匾全部無存。見諸史乘,自明以來,常德曾先後建立清真寺44座。始建於明朝的著名清真寺有位於城區沙河街的清真古寺,鼎城區斗姆湖鎮紅星村的官溝平清真寺和肖伍鋪鄉的梁山清真寺,漢壽縣教門灘清真寺,桃源縣翦家橋清真寺,澧縣清真古寺等。其中,位於城區的清真古寺最為著名。該寺現名常德市清真寺,在歷史上曾三易其名:回教禮拜堂、清真禮拜寺和清真古寺。該寺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寺址在離現在寺廟位置僅數百米的民族街玉帶橋右側。後因與漢族靈官廟毗鄰,遂於清順治二年(1645),購置傅姓穆斯林房屋地基重修,即今址,位於常德市人民東路。今寺內禮拜大殿正樑上刻有「清順治年重修」字樣;大殿檐前廳大樑上刻有「大清咸豐歲次辛酉壹拾壹年又一次重修」字樣。

各地清真寺的寺產,決定於該教坊內穆斯林人數及其上層人士中達官顯要和富紳的經濟條件。澧縣東田堰清真寺因楊姓定居於當地始祖、明武略將軍楊源「採食澧田」,清初該寺有田產1,000畝,其經生中最高待遇相當於農村中一般阿訇的薪俸,或有過之,當時富甲全省。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京籍回族人馬如龍自雲南調任湖南省提督軍門駐常德府,向城內三寺(清真古寺、東寺和西寺)捐田180畝。集體捐課是清真寺的一項重要經濟收入。三寺除接收6個教內慈善總會會產收入外,古寺還接收穆斯林於沙河街合股購置的漁水租用及碼頭規費權3個股份。

清嘉慶年代以前,常德本地阿訇十分缺乏,大多聘自外省。清光緒末年,常德市清真寺培育了首批本地籍合格阿訇多人。他們一般為本地結業的經生,經公議擇優選送外省著名清真寺進修,「穿衣」或「掛帳」回來後受聘為阿訇,其代表人物有李仁山(1881~1939)、馬禮賢、向宏昌、尚希賢、馬寶初、黃芳來、李撥山等。李仁山於1901年於常德清真寺學經結業後被選赴甘肅河州果園清真寺,就讀於哈吉大阿訇,學成回來後就聘於陽山清真寺和清真古寺。馬禮賢、尚希賢曾主教於長沙市。

民國7~8年(1918—1919),常德一度出現「新老教派斗爭」,教內上層人士圍繞宗教儀典改革發生爭執。革新派以古寺的張普山、李仁山和翦質輔為代表,守舊派以東寺的孫靜修為代表。民國7年,雙方相約於清真高小學校講經辯論;次年又約會於西寺進行爭辯。結果誰也沒有說服誰,雖雙方情緒激昂,手持器械,但未致毆斗。民國9年(1920),李仁山發起成立「常德回教教育輔助會」。該會較之舊式的經堂教學成績顯著,受到穆斯林一致稱頌。守舊派阿訇也樂於共事,從此,雙方的隔閡逐漸消除。同年,王志周(1888—1954)赴麥加聖地朝覲,歷時兩年,是當時湖南全省清真寺阿訇中惟一完成「念、禮、齋、課、朝」五功的阿訇。

民國23年(1934)6月8日,繼中華回教公會在南京成立之後,中華回教公會常德分會在常德清真小學成立,李仁山大阿訇\翦質輔先生為該會負責人。該會成立宗旨以體恤貧困,為穆斯林排憂解難為主。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李仁山受聘為該會名譽理事。同年下半年,常德成立「中華回教救國協會常德分會」,李仁山任分會負責人。該會成立後參加抗日救國工作和救濟難民工作。同年11月至次年2月,常德發生穆斯林護墓斗爭。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與衡中紡紗公司合辦衡中紗廠,廠址選在德山,勘基時將100餘家回墳列入范圍,需要搬遷。穆斯林聞訊,推選代表,組成300人的「護墳請願團」散發《護墳宣言》,並以「快郵代電」通告全國教胞。斗爭歷時兩個多月,最後因回族將領白崇禧干預和何健的調離及張治中接任,衡中紗廠停辦,遷墳糾紛不了了之。

1949年以後,常德城區的回、維族居民在中共常德回民支部的領導下,由清真古寺董事會出面組織,為保護常德古城、迎接解放做出了貢獻。7月24日,國民黨城防指揮部計劃放火燒毀東門一帶房屋,董事會提出誓死保寺、保家口號,董事會成員李錫富等人組織碼頭工人扁擔隊,定梁丞等人組織製革工人牛刀隊,古寺的其他青壯年也組成棍棒隊,當天晚上用各種器械武裝起來的群眾達200多人。古寺坪里准備了銅鑼與大竹梆,情況緊急就鳴鑼敲梆報警,集合群眾。常德回民協會主席翦質輔(1893—1951)同情革命,不僅把獲悉的敵特破壞革命的消息轉告回民支部負責人,而且騰出住房供中共湘西工委辦公。9月29日,常德縣解放,回維人民歡欣鼓舞。11月7日,常德市回族人民聯合會(簡稱「回聯」)成立,黃毅民任主席。該會通過與古、東、西三寺協商,將其財產集中,統一籌劃,經費統一支付,先後興辦了回聯合作社、回聯製革廠、回聯廢牛屠宰廠、回聯豆腐廠等13個經營實體,安排1,000餘名穆斯林就業,從而基本解決城區穆斯林貧窮狀況。1952年,「回聯」撤銷。

1950年10月後,常德地區穆斯林同全國人民一道,掀起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活動。他們參加常德市抗美援朝文藝宣傳晚會,演出「王勇炸坦克」、「黃河謠」、「朝鮮農民慶豐收」等節目,『馬大春、馬道美兩位阿訇以阿語演唱贊頌「法圖麥」(法圖麥為穆罕默德之女,伊斯蘭第四位繼承人阿里之妻,阿里被譽為「聖人的獅子」,法圖麥被尊為伊斯蘭婦女中的聖裔,聖戰巾幗英雄)伊斯蘭詩歌。常德農村穆斯林慷慨捐獻稻穀200擔、雞500隻、鴨200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伊斯蘭教得到國家政策保護,在當時特殊情況下還優於其他教派。政府對屬於清真寺的房地產酌情減免房地產稅;穆斯林生活必需的植物油配額高於一般群眾;穆斯林子弟升學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等等。穆斯林擁護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並想到國家建設需要,識大體,顧大局,發生在30年代遷事件,在新社會得到妥善解決。常德市東南黃龍崗,是回族、維吾爾族穆斯林歷代墳山,其中部分地段早在明代即為維吾爾族翦姓祖塋。為支援國家建設,常德市清真寺於1958年前動員組織穆斯林群眾先後三次遷葬墳墓2,000餘家。70歲高齡的魏印三阿訇在常德市政協座談會上說:「舊中國回民抗拒遷墳,新中國成立後回民自願協助政府遷墳,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件事。因為社會主義建設是為國為民,伊斯蘭教是主張愛國的,政府為人民辦好事當然擁護。」

「文革」十年,常德地區多數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伊斯蘭教徒有些生活習俗被視為「四舊」受到嘲諷,少數人還受到批鬥。常德清真古寺不但停止了一切活動,而且成了所在居委會的辦公地點及活動場所;並在寺內辦起了煉鐵廠、廢品收購站;所有房地產業不是被侵佔,就是被象徵性地贖買。站方阿訇馬道美以70歲高齡,成了洗把廠的一名員工。常德市東、西清真寺為街道辦企業佔用,農村的清真寺多為生產隊或小學擠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全面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1年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以退賠的房地產款修復清真古寺。寺的前門臨街,增建了一座大小9個綠色月牙球的牌樓。寺內宮殿式禮拜大殿,悉用紅、綠、黃色油漆塗飾,煥然一新。原大殿檐前的一幅楹聯,精工復制在兩邊圓柱上。竣工後將清真古寺改名為「常德市清真寺」。1981年7月成立常德市清真寺第一屆民主管理委員會,馬道美任主任。後經1989年、1991年和1998年幾次整修,常德市清真寺重現昔日光輝。1991年,常德籍台北清真寺定中明大阿訇,兩次委託常德籍台胞,利用回常德探親之便,捐贈維修費4,280美元。1993年被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授予「全國著名百所清真寺」之一的稱號;2000年4月,又由全國伊協授予「全國模範清真寺銅牌」。

1988年,常德行政建制實行「地改市」,成立了常德市伊斯蘭教協會。馬道美任名譽會長,馬明泉、馬仁輝任副會長。為了加強對常德市所屬各區、縣(市)清真寺的管理,制定13條管理條例,頒發有關部門。2000年12月,常德市伊斯蘭教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新的領導班子,黃澤賢任會長,馬明泉、黃信、俞時龍、黃德俊、翦萬軒、李澤瓊任副會長。2000年年底,全市經登記批准開放的清真寺16座,穆斯林們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Ⅱ 長沙有什麼歷史事件

1927年,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
抗戰時期,三次中日長沙會戰

Ⅲ 湖南的歷史有多少年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

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3)湖南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襲: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

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Ⅳ 湖南的歷史發展過程

明太祖平定江南,傳檄中原,一舉克服中華。湖南人重新獲得人格平等,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來。但是在南方軍閥混戰中,湖南仍舊受到過一次嚴重傷害,人口再次銳減。洪武朝對全國的人口分布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整。客觀地說,湖南在異族入侵中受到的傷害並不是最嚴重的,在此之前,僅僅受到宋末戰爭的破壞,這種破壞可能比不上四川、廣東甚至是湖北,最嚴重的破壞在中原,河南一帶是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一度人口緻密,富甲天下,宋金戰爭之後,女真人的威脅使河南人大半南逃,中原遍地都是殘垣斷壁,不過即使這樣,河南仍舊可以成為金王朝的統治中心,結果蒙金戰爭中由於河南的漢人支持女真人,蒙古人最後不但血洗中原,還將中原良田辟為牧場,使中原的生態受到萬劫不復的破壞,開封一帶第一次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脅,河南的凋敝可想而知。說了這么多,就是讓大家知道明初大移民的歷史背景:當務之急一是要充實中原,二是要鞏固邊疆。雖然湖南的人口稀少,也成了人口輸出省。同時從江西湧入大量人口,很大程度改變了湖南的人口構成,湖南原住民目前僅見於湘中婁底一帶,湘東的移民混合體構成了湖南文化的主體,這樣形成了新湘語區和舊湘語區。在湘西、湘北、湘南,為了抵禦蠻族的入侵,由大量的軍戶構築成一個個軍事堡壘,這些軍戶的來源更加復雜,他們一般都操比較標準的官話或新形成的西南官話。 明代的湖南人口仍然較少,經濟文化事業有所發展,出了李東陽、王夫之一些文化名人,但仍舊是一個思想閉塞、文化落後的地方,明代的湖南基本上形成了與今天相似的地方文化特色。由於天下承平長達兩百多年,明末的湖南成為全國的商品糧輸出地之一,老百姓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水準,和東南沿海、運河沿線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相比,經濟水平還相差甚遠。在湘西,軍戶們逐漸蠶食了苗人的土地,並割斷了他們的內部聯系。在湘西的西邊,更是屠殺了一個省的土司和苗人,設立了一個新的漢人省份。 厄運再次到來,由於內戰導致國門失守,建州鐵騎長驅直入奔襲李自成的部隊,並順利渡江攻克南都。何騰蛟總督率眾督守湖南,李自成和張獻忠的余部亦先後進入湖南合同官軍參加抗戰。湖南的戰事不算最激烈,但何騰蛟死得最慘烈。隨著湖南的全境淪陷,湘潭、長沙均被屠城,醴陵、湘鄉、武岡、寶慶等地已是千里無人煙。唯有湘南山區和澧州一帶受到的破壞較少。西南少數民族大部分站在明朝一邊參與了抵抗運動,和漢族人民結成了血的感情。 滿清定鼎北京以後,遷出部分湘南人、鄂西人和客家人充實四川,又遷部分江左流民進入湘中。到康熙年間,湖南人口飛快增長,遂從湖廣省析出單獨為一省,省會長沙。清代內陸人口劇增是在東南沿海日益凋敝的情勢下實現的,人口劇增的省份不獨湖南,更有湖北、四川、河南等。清代的湖南,形成了擁清和反清兩大政治勢力,擁清的大多是新的移民城市和八旗重點駐防城市,反清的主要是原住漢民。土著人普遍參加了天地會、哥老會,湖南一直是哥老會活躍的地區。太平天國的軍隊沒有攻克長沙,但是給相當部分的湖南人警醒,一則讓大家看到光復的希望,二則使大家產生了對孔教的懷疑,三則讓湖南人進一步了解嶺南大地正在發生什麼。這三點都對後來的湖南人產生深刻的影響——普天之下激烈反清的革命人士,湖南至少佔了三分之一,激烈的反孔分子也出在其中……盡管是湖南人撲滅了天平天國,但是首先站出來批判曾國藩的也是湖南人,如譚嗣同等。真正激盪湖南人思想的是太平天國戰士,而不是曾國藩。君不見後來湖南出來的新舊兩代革命家、學問家無不把矛頭都對准曾國藩,認為他是湖南人之恥,漢族人敗類。客觀評價,曾國藩還是有功勞的,他的眼界比朝廷里的那些八旗寄生敗類自然寬闊得多,所做的實績也不須我多說。

Ⅳ 湖南有那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歷史故事

湖南歷代名人
古代
蔡 倫 東漢造紙術發明人 黃 蓋 三國名將
歐陽詢 唐代書法家 懷 素 晉代書法家
周敦頤 儒學大家 李東陽 明代詩人
王夫之 明代哲學家 鄧顯鶴 清代學者
陶 澍 清代名吏 魏 源 晚清思想家
丁取忠 近代數學家 曾國藩 中興名帥,湘軍創立者和統帥
左宗棠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名帥 譚嗣同 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近現代
黃 興 民主革命家、軍事家 蔡 鍔 民國初著名軍事家
宋教仁 近代民主革命家 楊 度 清末明初學者 愛國民主人士
毛澤東 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劉少奇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
彭德懷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 賀 龍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
李立三 中國工人運動的領袖 任弼時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
粟 裕 軍事家 徐特立 革命家、教育家
毛澤覃 革命活動家 鄧 華 解放軍高級將領
鄧中夏 早期工人運動領袖之一 左 權 軍事家
甘泗淇 解放軍高級將領 朱良才 解放軍高級將領
向警予 早期婦運領袖 湯 平 解放軍將領
許光達 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李 濤 解放軍高級將領

楊昌濟 清末民初教育家 田 漢 劇作家、詩人
李 達 哲學家 周 揚 文藝理論家
翦伯贊 歷史學家 周谷城 歷史學家
丁 玲 著名女作家 王人美 電影表演藝術家
馬非百 歷史學家 馬宗霍 文字學家
葉 紫 作家 白 薇 作家
劉大傑 文學家 齊白石 著名畫家
方壯猷 歷史學家 成仿吾 教育家
金岳霖 哲學家、邏輯學家 黃松齡 經濟學家
劉敦楨 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 呂振羽 歷史學家
向 達 歷史學家 楊樹達 漢語語言文字學家
黎錦熙 漢語言學家 劉大年 歷史學家
王超塵 書法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馬積高 古文學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王憨山 畫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史 穆 書法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伏家芬 詩詞作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李 立 金石書法家 (自傳)
聶南溪 美術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顏家龍 書法家、畫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楊應修 工藝美術家 李元洛 詩人 文藝評論家
周昭怡 書法家 曾曉滸 畫家

艾國祥 太陽物理學家 曹建猷 電氣工程學家
陳能寬 金屬物理、工程物理學家 陳希孺 數理統計學家
陳耀祖 分析化學家 丑紀范 氣象學家
戴元本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 丁夏畦 數學家
方智遠 蔬菜遺傳育種專家 傅家謨 地球化學與沉積學家
何繼善 應用地球物理學家 黃宏嘉 微波電子學家
黃祖洽 理論物理學家 雷天覺 機械工程學家
黎 鰲 燒傷外科專家 黎介壽 外科專家
黎磊石 腎臟病專家 李惕碚 高能物理學家
李文采 鋼鐵冶金學家 李星學 地質古生物學家
廖山濤 數學家 劉 筠 魚類生理學家
劉大響 航空發動機專家 劉更另 土壤肥料專家
劉新垣 生物化學家 孟少農 汽車設計製造專家
潘自強 核輻射防護專家 彭司勛 葯物化學家
沈其震 醫學生理學家 沈緒榜 計算機專家
沈志雲 機車車輛專家 譚靖夷 水電施工專家
唐稚松 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專家 田奇雋 地質學家
魏 曦 醫學微生物學家 蕭紀美 材料科學家
蕭 健 宇宙線、高能物理學家 謝義炳 氣象學家
楊弘遠 植物生殖生物學家 姚紹福 導彈總體設計專家
俞大光 電工學家 張履謙 電訊工程專家
張孝騫 內科學家、醫學教育家 周光召 理論物理學家
周後元 化學葯品合成專家 朱建士 流體力學專家
陳慶雲 有機化學家 黎念之 化工分離專家
劉昌明 水文水資源學家 劉耕陶 肝臟生化葯理學家
湯飛凡 醫學微生物學家 田奇雋 地質學家
曾士邁 植物病理學家 曾昭掄 化學家
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 院士 王肇勛 心臟學專家
龍伯堅 古中醫學專家

杜修嗣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楊必中 數學家 愛國人士
李默庵 國民黨將領 愛國人士 宋希濂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陳雲章 民主愛國人士 肖學良 愛國民主人士
周世釗 教育家 愛國民主人士 鄭洞國 抗日名將 愛國民主人士
徐君虎 民主愛國人士 章士釗 學者 愛國民主人士
程 潛 起義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李燭塵 實業家 愛國民主人士
陶峙岳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唐生智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陳明仁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王季范 教育家 愛國民主人士
仇 鰲 愛國民主人士

Ⅵ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Ⅶ 1949至1978年湖南發生過什麼事情

1956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將編寫新方誌列為"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草案"的20個重點項目之一,隨即成立了地方誌小組,組織和指導全國新修方誌的工作。1957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新修《湖南省志》,指定謝華負責籌備。1958年6月正式成立省志編纂委員會,程潛任主任,唐麟、謝華任副主任,委員60人。修志人員400多人,湖南省歷史考古研究所配有3名專職人員從事編纂工作。同時,地(市)、自治州、縣也大都建立了修志機構。湖南人民出版社於1959年出版了《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記述》,1962年出版修訂本;1961年出版《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上),次年出版修訂本和《地理志》(下),這是全國各省省志中僅正式出版的兩種。1960年還油印出版了《湖南省志第五卷·交通志》,湖南省航運局編,工礦、衛生、文物、民族、宗教等志也寫出了部分初稿。《湖南省志》第一、二卷,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實際總纂是謝華。謝華在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51年回湘後,先後任省委統戰部部長兼省民委主任,省歷史考古研究所長兼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省志編委會副主任,是第一至第四屆省政協副主席。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湖南地方誌事業的先驅者、奠基人,為湖南地方誌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在省志編纂出版的同時,各縣、市也大多作了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有的還出了初稿,以鉛印或油印方式內部出版交流。用縣志編委會名義出版的有《解放十年》(《武岡縣志》首卷)、《麻陽縣解放十周年》、《大庸十年》(初稿)、《湘鄉縣志十八卷》等;其他是以市、縣委辦公室或宣傳部的名義編輯出版的,如《長沙解放十年》三章、《湘潭市解放十年》七卷、《衡陽市志第一卷》二篇、《衡南解放十年》七卷(初稿)、《常寧十年大事》(初稿)、《常德解放十年》(初稿)、《沅陵偉大十年》(初稿)、《懷化十年》三章、《新化概況》、《通道侗族自治縣概況》(初稿)、《新晃侗族自治縣概況》六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初稿)、《吉首十年》、《十年巨變》(保靖)、《江華瑤自治縣概況》等。還內部出版了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湖南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合編的《土家族簡史簡志合編》,1959年1月油印本,同年4月油印修訂稿,1963年8月鉛印本。上述不少市、縣"十年"、"概況"之類,嚴格地講,都不能視為"縣(市)志",充其量可以稱作"志書"而已。1958年開始的第一次新修方誌工作到"文化大革命"初期即被迫中斷,隨之機構解體。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次修志並沒有在全省范圍內廣泛地開展起來,也沒有引起各級政府和社會的足夠重視,但為下一次修志奠定了思想認識基礎。

由於期間,地誌記載不清,幫不了你

Ⅷ 發生在湖南的哪一歷史事件為中國接受日本投降做了必要的准備

芷江受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今井武夫作為受降使節回,在此地與中國陸答軍人員,商定日軍向中國投降的所有事宜,並在日本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
「芷江受降」,標志侵華日軍開始同中國接觸討論投降的具體細節。
隨後的9月9日,中國戰區范圍內的日軍,在南京大禮堂正式無條件投降。因洽降地點位於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里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時間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

Ⅸ 長沙有哪些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信息

1、歷史故事:

(1)古長沙的史前文化有許多動人的傳說。炎帝教耕,「崩葬於長沙」。黃帝 「南至於江,登熊湘」,熊、湘兩山即在長沙。舜帝南巡,「葬在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長沙在荊州境內。相傳大禹治水,到過長沙,至今嶽麓山還留有禹碑、禹跡蹊等勝景。

(2)夏商時期,長沙屬古三苗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南方經濟、文化、軍事重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期,設長沙郡,為全國36郡之一;西漢封長沙國,都城為臨湘;東漢復置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兩晉南朝置湘洲,又為湘洲治所;

(3)隋、唐兩代幾度稱潭州;五代十國時,楚踞湖南,以長沙府為國都;宋代屬荊湖南路;明代改為長沙府;清代為湖南省治;公元1922年定為湖南省會;1933 年正式設長沙市;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古城長沙歷盡滄桑之變,城區在斷擴大,但城址卻原封未動,這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中實為罕見。

2、歷史人物

(1)肖勁光 (1903-1989) 湖南長沙嶽麓山朱張渡人。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國家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誕生於1903年1月4日,1920年在長沙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俄羅斯研究會」。

(2)劉少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少年時期上過私塾(中國舊式初級學校),1919年中學畢業。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3)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si,第四聲)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

3、歷史信息

(1)長沙(Changsha),別稱星城,古稱潭州,是湖南省省會,華中地區重要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傳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區重要的交通、航運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樂之都、娛樂之都,全球綠色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兩型社會試驗區,中南地區重要工商業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

(2)長沙早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3000多年之久。古人觀星授時,分周天星空為28宿,又按星宿分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軫宿"長沙"星所對應的這片地方叫長沙,因而「長沙」又有星沙之雅稱。史書記載長沙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書中所載獻周王的貢品有「長沙鱉」之稱。

(3)此外, 還有「萬里沙祠」、「長沙洲」、「沙如米」、 「祭祀女神之地」等諸多說法。長沙西瀕湘江,東瞰臨湘山,代長沙郡治設於湘縣,漢代改為臨湘縣,故長沙又稱「湘城」。

Ⅹ 發生在湖南的哪一歷史事件為中國接受日本投降做了必要准備

芷江受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今井武夫作為版受降使節,在此地與中國陸軍權人員,商定日軍向中國投降的所有事宜,並在日本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
「芷江受降」,標志侵華日軍開始同中國接觸討論投降的具體細節。
隨後的9月9日,中國戰區范圍內的日軍,在南京大禮堂正式無條件投降。因洽降地點位於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里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時間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

閱讀全文

與湖南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