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歷史的問題
維新變法前
主張徹底的君主立憲政體
變法開始了卻與皇帝妥協
變法不徹底
你問的是這個意思嗎?
B. 派出所所長的崗位職責
領導和組織全所的業務、行政、政治工作,社會關系。
正確執行黨和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政策,堅決執行上級的決議和指示。
依照法律和上級公安機關的規定,組織民警正確行使派出所職責。
主持所務會議,根據上級的決議、指示,制定派出所所工作計劃,布置、檢查。
總結工作,研究、反映敵情和社會治安情況。
組織全所民警深入轄區調查研究及時解決轄區內存在的各類治安問題。
組織實施法制宣傳和教育,建立健全安全防範體系。
定期向轄區群眾報告工作。
組織民警學習法律、治安管理法規、政策和公安業務知識。
維護團結,做好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揚民主,關心民警生活。
組織民警協助公安機關各業務部門和其它有關部門,進行與社會治安管理有關的工作。
C. 新時期的人才怎樣發揮所長請結合一些歷史人物(不要齊國的)
以往抄我們一提人才,就是涉及到文憑、專業、職稱,較少考慮和注意到其真才實學和實際工作的能力。要從實際出發,各條戰線涌現出來的骨幹、優秀分子都是人才,應以實績論人才,盡快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機制。要充分挖掘現有的人才,根據需要適當進行人才調整。在工作中強化四種意識:一是「一把手工程」意識,就是各級黨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擺到重要的位置,主要領導主抓人才工作;二是「人才標准多元化」意識,把品德、知識、能力、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標准,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身份;三是「人才至上」意識,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人才工作要以是否促進人才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作用的發揮為標准;四是「人才開發」意識,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系統性的開發人才。
D. 淺談如何當好一名稅務所長
稅務所是《征管法》規定的最基層一級稅務機關,屬於行政主體的派出機構,直接具體地執行國家各項稅收法律法規,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稅務所稅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納稅服務質量的好壞,關乎稅務機關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稅務所長作為稅務所的核心,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一個好的稅務所長就是一面旗幟,對稅務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如何當好一名稅務所長,談一點個人的膚淺認識。
一、重學習,提水平
新形勢下的稅收工作要求稅務幹部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而作為「兵頭將尾」的稅務所長,更要在加強學習,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努力適應稅收工作需要。一是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時刻保證政治上的堅定性,學會用黨的理論分析處理問題,明確政治方向,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敏銳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頭腦清醒、旗幟鮮明、立場堅定。要加強世界觀改造和黨性鍛煉,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提高抵禦各種不良思想侵襲的能力。二是要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業務知識是稅務幹部的「看家本領」,稅務所長要自覺帶頭學習好,只有自己學會弄懂了,才能帶領全所幹部認真執行國家稅收政策,嚴格做到「有稅盡收,無稅禁收」,使全所人員成為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戰斗集體;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納稅人,使納稅人繳明白稅、放心稅,從而贏得納稅人的支持和理解。三是要加強對上級指示要求的學習。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上級精神,真正把上級精神吃准吃透,用以指導稅收工作實踐。四是要加強多學科、多領域的學習。要充分利用網路、電視、報紙報刊等媒介,開闊視野,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努力將個人塑造成為能適應不同工作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二、講民主,促團結
作為稅務所長,要切實提高對民主集中制重要性的認識,堅持民主集中制下的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制度,既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搞「群言堂」。一是要謙虛謹慎,不要傲氣。稅務所長,無論是從處理好內部關系講還是從處理好征納關系講,都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一旦沾染了官氣,滋生了傲氣,就不可能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最終會因聽不進正確的意見而脫離群眾,鑄造成大錯。因此,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所長就高人一等,更不要以為自己有點能力,就唯我獨尊,自恃高明,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對別人的意見不屑一顧,妄加駁斥。二是要集思廣益,不要主觀臆斷。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水平再高,也總是有限的。只有將稅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才能增強決策的科學性,減少工作的失誤。因此,作為稅務所長,一定要有很強的民主平等、協調共事的意識,遇事和大家多商量、多溝通,經常性地交流思想、交換意見,調動稅干主動出主意、想辦法。要通過自身的民主作風,創造一種使大家敢講真話、說實話、講心裡話的良好氛圍。三是要心胸寬廣,不要小肚雞腸。稅務所長,一定要有一種容人、容事、容話的寬廣胸懷,能夠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善於與有不同意見的同志合作共事。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少一點猜疑之心、嫉妒之心、怨恨之心,多一些理解之心、關懷之心、友愛之心,使大家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心情舒暢地開展工作。
三、嚴自律,樹形象
稅務所長必須加強黨性修養,認真實踐黨的宗旨,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努力做到「四慎」:一是慎權。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慎重對待手中的權力,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用在為黨勤奮工作,為群眾辦實事上,決不能利用權利謀求私利。二是慎微。從小節不保到大節有失,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惡小而為之。三是慎欲。一個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欲如火,不遏則燎原;貪如水,不遏則滔天。如果一個人對金錢過度貪婪,就會淪為它的奴隸,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個人的貪欲只是一時的滿足,而換來的卻是自己和家人永生的痛苦。所以任何時候都要經得起各種誘惑的考驗,鑄起拒腐防變的牢固防線,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四是慎獨。「頭上三尺有神靈,身邊三尺有眾生」。要加強自我監督,自覺做到領導在於不在一個樣,有人知道與無人知道一個樣,有人監督與無人監督一個樣,時時刻刻把自己的言行管住管好。
四、當榜樣,做示範
我們常說「喊破噪子,不如干出樣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所,人員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要想成為一個政治硬、作風好、業務精的戰斗集體,所長必須當好模範,起好示範帶頭作用。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扎扎實實地做制度的表率、學習的榜樣、業務的尖子、廉政的楷模、工作的典範,用自身的勤學、苦思、善管、肯干,感召他人、影響他人,帶動稅干勇於吃苦、樂於奉獻、敢於碰硬、大膽創新,這樣,稅務所的工作才會產生無窮的動力,才能不斷躍上新的台階。
五、善協調,促工作
稅收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協作,這就要求稅務所長應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摒棄地稅是省級垂直部門「高人一頭」的思想觀念,主動協調各方關系,大力營造一個全社會理解地稅、關心地稅、支持地稅的良好局面。一是要搞好與地方黨委政府的協調,經常匯報工作,對地方黨委政府交辦的工作,及時安排,積極落實,在地方黨政領導心目中提升稅務所的地位,努力做到地方黨政領導以稅務所為榮耀,稅務所以當地黨政為依託,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二是要搞好與相關單位的協作,加強聯系,相互尊重,相互依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為稅收工作創造良好的外圍環境。三是要搞好征納關系的協調,決不能動輒以「管理者」的身份粗暴僵化征納關系,要切實樹立納稅服務意識,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支持納稅人發展生產,改善經營,誠信納稅。四是要搞好與上級領導和相關股室的協調。對上級領導在感情上要公平一致,不能親此疏彼、陽奉陰違、諂媚取寵,堅持多請示、多匯報工作,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對各股室的業務工作,要積極做好配合,特別要注意加強與聯所股室的聯系,經常通報本所工作進展情況,了解全局工作態勢,尋找自身工作差距,制定切實工作措施,力促整體工作上台階。
六、明職責,抓落實
稅務所的工作,千頭萬緒,「上頭千條線,下面一針穿」,作為所長,如何在繁雜的工作中理出頭緒,最大限度地調動所內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出台的各項稅收政策,確保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得到徹底的落實,這在目前大部分稅務所普遍存在著人員少、管戶多、轄區面積大的客觀現實困難情況下,的確是個不容迴避的難題。這里,要把握好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每個稅乾的崗位職責,要針對稅乾的工作特點和能力狀況,合理界定崗位職責。其次,要將各項工作任務細化分解,落實到人頭,到月份,到稅種,到稅源,到鄉鎮,使人人肩上有擔挑,增強稅乾的工作緊迫感和壓力感。第三,要抓住關鍵,總攬全局,對待工作要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統籌兼顧。日常工作要長計劃、短安排、重落實、多督促、細檢查、勤總結,遇事要向領導多請示、多匯報。第四,要嚴考核,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力避在單位形成「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不良局面。
七、戒空談,重實干
所長既是一名指揮員,又是一名戰斗員。稅務幹部的天職就是收稅。面對各項收入任務連年剛性增長,稅(費)源急劇下滑的嚴峻形勢,作為一所之長,決不能一味地坐而論道,尋找客觀理由,強調各種困難,為完不成任務作這樣或那樣的辯解,而只能是俯下身子,同全所人員一道,冷靜分析稅(費)源情況,挖掘潛力,制定方案,採取措施,既在工作當中做好指揮員,又在具體征管中當好戰斗員,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同稅干深入征管一線,埋頭苦幹。唯有這樣,才能把上級局和當地黨委政府賦予的工作任務完成好。
八、強管理,求創新
管理是一個所長無法迴避的問題,稅務所長應當學會管理並且善於管理,即能「征」還要善「管」。管理的最主要方面是以制度管人管事。基層稅務所不需要去研究如何制定出多麼完美的制度,而只需要將上級的有關制度結合本單位實際認真加以落實,這里強調所長要以身作則,模範執行各項制度,這樣才能服眾,才能令行禁止,讓制度實實在在地發揮管人管事的巨大效應。一個優秀的稅務所長必須把創新作為工作的重要方面,切實推進稅收工作向更新更高的層次發展。要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尋求上級精神與本單位實際的最佳結合點,在此基礎上,下大力氣進行突破,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力爭年年工作有亮點,有創新,以此帶動整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E.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是什麼級別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國務院直屬機構,為正部級。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下面還有專具體的分院,如中國屬歷史研究院(正廳級),而世界歷史研究所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組成所,故全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以為正處級單位。而不是正廳級。
F. 有關於歷史的資料
中國歷史
源遠流長的原因:1、漢族始終壯大;2、少數民族自居正統,把華夏歷史連接在自己的歷史裡面;3、二十四史是文明的象徵,誰願意割棄,肯定奉為族譜,以體現大國君子之風。
概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中國歷史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50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編輯本段史前時代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南方古猿在45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證據顯示224萬年至 周口店遺址「北京人」復原像
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小矮子、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這些都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產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而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出現在4900年至4100年前間,目前考古工作已經在長江、黃河流域發現了數個屬於這一時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漢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這或許表明在龍山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東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邊出現的良渚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後發現的如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則為青銅器時代的代表。
編輯本段啟蒙時代
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說法。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三皇是燧(suì)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在炎帝與蚩尤大戰中,炎帝被蚩尤擊敗而向黃帝求援,黃帝帶領其部族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蚩尤,後又與炎帝發生沖突,在阪泉之戰中將炎帝大敗,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曾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被啟用,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諸侯國商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本段先秦時代
夏商周三代
最早的世襲朝代夏朝約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於這段歷史目前沒有發現文字性文物做印證,所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首都遺址,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約前1600年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甲骨文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奴隸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和戰國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始此 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六國最後的齊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先師孔子行教像(吳道子作)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吳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 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本段秦漢時代
公元前221年,秦並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 秦始皇
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1][2]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與趙高合謀殺害太子扶蘇,胡亥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由於漢高祖目睹秦朝因嚴刑峻法、賦役繁重而速亡。所以即位後輕徭薄賦,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提議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 漢平帝(劉衎(liu kan),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3日)公歷紀元開始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漢平帝政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編輯中國第一本斷代史《漢書》的班固,重新開辟絲綢之路的班超,改進造紙技術的蔡倫,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本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東漢中後期, 十六國慕容家族簡譜
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
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漢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3年,魏權臣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力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本段隋唐時代
梗概
581年,楊堅(曾經名為普六茹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戰亂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大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了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創建了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隋朝還興修了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鞏固了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
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最終被鎮壓,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徹底失去了地方軍閥的控制。907年軍閥朱溫(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地方藩鎮勢力也紛紛自行割據一方,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發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程已經走過了近三千年。而夾雜著經營、典制、天道等各種因素的政權更迭從歷史的軌跡上看,又呈現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極為相似,又極明顯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現這種「周期律」的內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師學者均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或理論,他們也制定了許多根治這種王朝興衰絕症的有效措施,但從總體效果上來看,人的智慧與典制的力量,顯然還是沒有勝過天道循環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繼續沿著起起落落、興興衰衰的老路子前進,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如果又把相對短期的王朝興衰放到更長期的進程中看,從春秋五霸以後,以八百年左右為一個長周期,又分別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統一的大趨勢。第一個長周期,可以從春秋稱霸興起直至東漢黃巾大起義。春秋稱霸的興起直接導源於鄭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戰周王朝的正統地位,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期間的春秋戰國之亂正好五百年,隨之而來的是秦王朝短暫統一與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此後強盛的漢王朝統一中華三百多年。第二個長周期,從東漢末年軍閥興起直至唐末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引發了軍閥董卓(公元189年領兵入洛陽)對漢王朝中央權力的挑戰,此後中國處於頻繁戰亂與大分裂之中,經歷了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直至隋文帝滅亡南方陳國(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國跟秦王朝建國極為相似,在農民大起義的沖擊下二世而亡,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戰亂與大分裂。接下來就是輝煌燦爛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統一中華也近三百年。
編輯本段宋代歷史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建立後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已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強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莊周的故鄉),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宋太祖 趙匡胤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但兩方都未有大的突破。直到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於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人和120萬人,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編輯本段蒙元時代
元朝建立後,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並大力宣傳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明朝清朝)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金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反抗,元朝對長江流域及南方諸省一直難以有效控制。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涌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與大多數中國封建王朝相比較,蒙元時期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特點是十分顯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虛文」。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元朝的文化環境表現出兼容務實的特徵。 成吉思汗
大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此環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視之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一些學者認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誕生並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寬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規范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願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對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是這樣評價的:「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在人才選拔上強調才幹,而不單純是「以文取勝」;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使中國在很多天文學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如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歷法等);在地理學方面,《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書;元代編修的方誌達到160種,數量超過了宋代;元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在農業技術及農學普及方面,南北東西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普及工作,司農司編輯的《農桑輯要》是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綜合性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王禎的《農書》是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在宋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元代發明了金屬活字、轉輪排字法和套色印刷術。此外,元政權對醫學、造船業、陶瓷製造和水利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元朝以及四大汗國等政權的產生,世界文明史由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如果從中國文化史角度觀察,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影響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從對外影響范圍、往來國家數量和國際地位角度比較,唐朝與元朝是無法比擬的。優惠的通商政策、通暢的商路、富庶的國度、美麗的傳說,使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已具有國際化都市的色彩,他們當中的部分人長期旅居中國,有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分別來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敘利亞、摩洛哥、高麗、不丹、尼泊爾、印度、波蘭、匈牙利、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亞美尼亞、亞塞拜然、阿富汗等國。歸國後一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見聞。正是這些游記,使西方人第一次較全面地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一個文明和富庶的中國真實地展示在世界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可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開創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朝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海路到達非洲海岸,陸路往來直抵西歐,統一的環境為國際間、地區間的交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史稱「適千里者,如在戶庭;之萬里者,如出鄰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該書記錄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險要、氣候物產、人物風俗,與我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情況等等,多屬前人未載內容。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錄》、《北使記》、《西使記》、《真臘風土記》、《異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葯、指南針、印刷技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傳播范圍之廣、對未來歷史影響之大,都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可以說,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現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編輯本段明朝時代
G. 用人所長的歷史故事
唐太宗時期房謀杜斷,房玄齡擅長謀略但猶豫不決,杜如晦善於決斷但計謀不足。唐太宗用房玄齡的計謀,用杜如晦的決斷可謂是用人所長。
H. 學習系統的歷史知識對國民素質是怎樣的作用
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永續,祖先用丹青墨筆記載下了寶貴的信史資源,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是如何從黃河岸邊的一個部落歷經滄桑,飽經磨難,堅韌不拔,風雨兼程一路走來的艱辛和不易。
會增強自己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一份情感。
學習歷史會在心底記錄下曾經發生在中國大地的重要往事,因為歷史會帶我們走進戰爭與和平的交替,體會發展與進步的艱難,感受文明與野蠻的抗爭,回味輝煌與落後的反差,見證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結出的文明碩果。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懂得辨別人的忠與奸,正與邪,善與惡,善政與惡政,輕輕觸摸古人的精神世界,與古人進行對話,遙想遠去的風煙往事。
學習歷史會讓我們從沉痛中得到堅強,中華民族會懂得如何更好的保衛自己,在歷史的『鳳凰涅槃』後得到發展,在燦爛的輝煌中增強民族自豪,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
翻閱歷史的演進過程會讓目光變得深邃,遠大,思維變得跳躍而豐富,個人的品味和修養得到提升,這都是學習歷史帶給個人的好處。
僅僅學習歷史不是最終目的,如果能夠通過學習的基礎再去思考和研究歷史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作為非歷史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研究歷史呢?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還『振振有理『『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毀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天良人性都喪失,這種人還配談什麼歷史。
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是國家的象徵,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對象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准。
而研究對象往往又具有復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轉自鐵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的『掉書袋』模式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下面以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做實例說明,以此證明串聯歷史是最佳的歷史問題分析方法。
該網友提出的問題就是典型的孤立,靜止,片面,先入為主的看待歷史發展問題,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
自秦孝公公元前356
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
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通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轉自鐵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儒家成為中國政治統治思想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由此可見用長遠的眼光,運動,綜合的串聯歷史是多麼重要。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I. 發揮所長,掌握方法成功的歷史事例
團隊精神是高績效團隊的靈魂,是團隊成員為了實現團隊利益和目標而互相協作,盡心盡力的意願和作風。
團隊精神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
1、團隊的凝聚力。團隊的凝聚力是針對團隊和成員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團隊精神表現為團隊成員強烈的歸屬感和一體性,每個團隊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團隊當中的一分子,把個人工作和團隊目標聯系在一起,對團隊忠誠,對團隊的成功感到自豪,對團隊的困境感到憂慮。所以國有企事業單位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團隊的凝聚力。一是要求團隊的領導要採取民主的方式,讓團隊的成員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積極參與組織的決策。二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讓員工有地方、有時間、有機會向領導反映問題,互通信息,化解矛盾。三是建立健全獎勵及激勵機制。個人獎勵和集體獎勵具有不同的作用,集體獎勵可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會使成員意識到個人的利益和榮譽與所在團隊不可分割;個人獎勵可能會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競爭力,但這種獎勵方式會導致個人顧個人,在團隊內部形成一種壓力,協作、凝聚力可能會弱化。所以,在我們公司,經常採取的方式是在對職工獎勵時綜合考慮,即承認個人的貢獻,又承認團隊的成績,在對個人獎勵的同時,對員工所在的團隊在精神文明上給予獎勵。
2、團隊的合作意識。團隊的合作意識是指團隊和團隊成員表現為協作和共為一體的特點。團隊成員間相互依存、同舟共濟、互相敬重、彼此寬容和尊重個性的差異;彼此間形成一種信任的關系,待人真誠、遵守承諾;相互幫助和共同提高;共享利益和成就、共擔責任。
良好的合作氛圍是高績效團隊的基礎,沒有合作就無法取得優秀的業績。所以,我們在工作中,要努力培養團隊成員的合作意識。一是要在團隊內部積極營造融洽的合作氣氛。團隊的精髓就是在於「合作」二字。團隊合作受到團隊目標和團隊所屬環境的影響,只有團隊成員都具有與實現目標相關的知識技能及與他人合作的意願的基礎上,團隊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二是團隊領導者首先要帶頭鼓勵合作而不是競爭。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說:「前進的最佳方式是與別人一道前進」。成功的領導者總是力求通過合作消除分歧,達成共識,建立一種互溶互信的領導模式。很多的管理者熱衷於競爭,嫉妒他人的業績和才能,恐懼下屬的成就超過自己,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領導者會因為自己下屬優秀而吃盡苦頭。三是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及合作的規范。在一個團隊中,如果出現能者多勞而不多得,就會使成員之間產生不公平感,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進展合作。要想有效推動合作,管理者必須制定一個被大家普遍認同的合作規范,採取公平的管理原則。四是要強調大家的共同長遠利益,管理者要使團隊成員擁有共同的未來前景,使大家相信團隊可以實現目標,這樣團隊成員就不會計較眼前的一些得失,主動開展合作。五是要建立長久的互動關系。作為團隊的管理者,要積極創造機會使團隊成員不斷增進相互間的了解,融為一體。如組織大家集中接受培訓、開展各種有益的文體娛樂活動、進行比賽或採取多種激勵的活動等等。
3、團隊士氣。團隊士氣是團隊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拿破崙曾說過:「一支軍隊的實力四分之三靠的是士氣」。將這句話的含義延伸到現代企業管理,為團隊目標而奮斗的精神狀態對團隊的業績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管理中,要始終關注員工士氣的高低,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要採取措施讓員工的行為與團隊的目標一致。如果團隊成員贊同,擁護團隊目標,並認為自己的要求和願望在目標中有所體現,員工的士氣就會高漲。二是利益分配要合理。每位員工進行工作都與利益有關系--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有在公平、合理、同工同酬和論功行賞的情形下人們的積極性才會提高,士氣才會高昂。三是要充分發揮員工的特長,讓員工對工作產生興趣。員工對工作熱愛、充滿興趣,士氣就高,因此,團隊的管理者應該根據員工的智力、能力、才能、興趣以及技術特長來安排工作,把適當的人員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四是實行民主管理。團隊內部的管理方式,特別是團隊的管理層的領導方式對員工的積極性影響很大。管理層作風民主、廣開言路、樂於接納意見、辦事公道、遇事能與大家商量、善於體諒和關懷下屬,這時士氣就會非常高昂。而獨斷專行、壓抑成員想法和意見的管理者就會降低團隊成員的士氣。五是營造和諧的內部環境。團隊內人際關系和諧、互相贊許、認同、信任、體諒,這時凝聚力就會很強。六是要進行良好的溝通。管理層和下屬之間、下屬之間、同事之間的溝通如果受阻,就會使員工或團隊成員出現不滿的情緒。
處理好團隊內部的人際關系
J.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