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必修4總結
你把書上的公式,老師平常教的公式按順序抄好就可以了。
我以前也是這么做滴。
必要可以配上一兩道例題
❷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詳細一點兒,謝謝啦!!!!
重點符號特殊記憶。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麼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並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准,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麼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什麼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麼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麼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於創新。
3、為什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並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麼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准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並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麼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❸ 求高中政治必修4重要知識點(必背)的樹狀圖 要簡單明了,謝謝 跪求!!! 如果有地理必修2歷史必修
必修四哲學生活
一、(辯證)唯物主義
1、唯物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運動與靜止規律,如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辯證法
(1)聯系
特點及其方法論,整體與部分,系統優化
(2)發展
特點、實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量變與質變
(3)矛盾(重點是方法論)
含義,同一性與斗爭性,特殊性與普遍性(要細化知識點)
(4)辯證的否定觀
含義,發展的環節、聯系的環節,實質是「揚棄」,方法論(重點寫),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創新的哲學依據,創新的地位
3、認識論
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實踐,真理,追求真理是個過程(如何追求真理)
二、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不同步性和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2)價值觀
人的真正價值,價值觀是非的判斷標准,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
政治上→國家性質
文化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哲學上→客觀物質
必修二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根據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判斷先後順序2、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以土地為劃分標准)3、人口遷移的影響(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利和弊),農民工4、城市形態(空間形態和地域形態)5、不同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及原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圖,城市的合理規劃,生態城市目標(了解)6、城市化的標志、推力與拉力,城市化進程階段和各自特點7、農業區位選擇(氣候地形孕土壤,運輸機械找市場,旱區水源孕綠洲,勞力政策有影響)8、農業區位含義(了解),影響某地農業生產的主導因素(比如東北甜菜,新疆棉花江南茶樹,以色列無土蔬菜等),城郊農業9、農業地域類型(區位條件,特點,發展措施,典型地區),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名稱及其分布位置,美國本土農業帶10、工業區位選擇(能源水土地,原料勞動力,市政運輸和環境)11、評價我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條件,既是評價,說明既要說好的,也要說不好的。12、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印刷廠基本上無污染)13、工業集聚的優勢,工業分散的優勢14、傳統工業區以機械、化工、採煤、紡織、鋼鐵為主(「計(機)劃(化)采訪鋼鐵部門」)15、德國魯爾區工業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以及綜合整治措施(類似我國遼中南地工業區)16、義大利新工業區形成條件、特點(小輕同專散)17、美國矽谷區位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特點(類似我國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和德國慕尼黑)18、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19、鐵路線建設的意義(以南昆鐵路為例)(類似青藏鐵路)20、可持續發展系統結構,三大基本原則21、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 必修三1、三S技術實際應用2、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防治措施3、草方格沙障的優勢4、非地帶性熱帶雨林的分布和成因,熱帶雨林被毀的原因,如何保護熱帶雨林5、山西能源開發條件(工業區位選擇),能源基地建設措施,如何保護我國能源安全,我國、世界能源消費結構6、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意義以及不利影響(類似三峽、埃及阿斯旺大壩),修水庫、大壩應該考慮的因素(自然和社會經濟)7、我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經濟),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了解)8、珠三角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產生的問題和解決辦法,泛珠三角(國家9+2)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比較9、煤炭與天然氣比較,西氣東輸路線圖,西氣東輸對東部、西部和沿線地區的影響(利弊,對沿線和東部可以不說不利影響)10、產業轉移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11、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的比較,南水北調對調入區的意義,對調出區和沿線的不利影響
❹ 高一歷史必修一前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沒全 你可以再去網上找下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復習提綱
一、列強入侵和中國軍民的反抗
1、《列強入侵和中國軍民的反抗簡表》
戰爭名稱 時間 結果 影響 中國軍民反抗 反抗的意義
鴉片戰爭 1840-1842 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①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②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毀壞中華文明遺產;③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主權的完整;④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⑤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1年,三元
里人民抗英 P28,第一次自發的……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長期斗爭是中國沒有完全淪為列強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
日戰爭 1894-1895 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階段進入資本輸出階段。 黃海海戰與
反割台斗爭 P31
八國聯軍
侵華戰爭 1900 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義和團運動 P32,重點:
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
2、三大條約的內容
名 稱 時間 內 容
割地 開口 賠款 其他
《南京條約》 1842
《馬關條約》 1895
《辛丑條約》 1900
3、義和團運動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發展:山東-直隸-京津
失敗的直接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意義:①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②義和團戰士不畏強暴,英勇斗爭,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
③中國軍民抗禦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是列強沒能將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偉大的抗日戰爭
1、日本侵華罪行
軍事罪行:製造侵華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5年華北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1937年12月製造南京大屠殺、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殖民罪行:P34第4自然段。
2、關內關外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史實
愛國力量 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史實
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後立即發表抗日宣言;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東北軍民 組織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東北抗日武裝力量的核心)
國民黨愛
國官兵 十九路軍凇滬抗戰迫使日軍三易主帥。長城抗戰——安德馨營山海關殉國;二十九軍宋哲元部長城喜峰口失而復得;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標志(1937年9月……)、意義(P36)。
正面戰場:國民政府組織組織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台爾庄戰役)、棗宜會戰(張自忠犧牲)。
敵後戰場:洛川會議、陝甘寧邊區、反掃盪、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4、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七大(毛澤東思想)。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意義(P3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
❺ 歷史必修三第三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專題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順乎世界之潮流」(學習西方武器,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武器
睜眼看世界的背景
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徐繼畲、姚瑩
代表作品:《四洲志》、《華事夷言》是林則徐主持下編寫的
《海國圖志》:作者魏源,是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的,
系統的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瀛環志略》:作者徐繼畲,介紹了世界各國歷史、地理、政治等,還介紹了美國的民主制度。
《康輶紀行》:作者姚瑩,介紹中國西南地區,尤其關注西藏。
維新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以日本、英國為代表)
早期維新思想:背景洋務運動的展開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代表人物鄭觀應等
維新思想的發展:康有為:著作《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
宣揚維新變法理論;借用進化論論證君主立憲制符合社會發展潮流。
梁啟超:主張變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順應潮流。
代表作有《變法通義》
譚嗣同: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他大膽批判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
嚴復:1898年嚴復翻譯《天演論》認為人類社會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支配。
戊戌變法的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走向共和-----建立民主共和國(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以美國為代表)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民主共和國方案的設計師。
走向共和的過程:1894年11月在「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1905年成立「同盟會」明確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定為政治綱領。建立民國成為革命派的奮斗目標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期間的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論戰:主張:革命派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改良派則主張衛星改良。
內容: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建立共和政府
3、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意義:1、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為革命爆發做好了輿論准備 。
2、建立共和國的主張,使許多的知識分子放棄君主立憲思想,投身革命,擴大了革命影響,壯大了革命的陣營。
二、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文化)
《新青年》的新覺醒
背景:反動政治妄圖復辟帝制同時思想文化上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
但此時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資產階級思想隊伍壯大,他們奮起反擊,在文化領域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開始:1915年陳獨秀上還創辦《青年雜志》新文化運動拉開序幕。第二期改為《新青年》,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成為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
高揚科學民主大旗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在科學與民主黨旗幟下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1、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
2、提倡新道德,反對就道德;代表人物,魯迅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代表人物和他們的著作:胡適《文學改良謅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
3、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評,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人民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梁啟超是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稱他是社會主義的鼻祖。
2、1906年革命黨人朱執信《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平生和學說
3、無政府主義者也有介紹馬克斯學說和思想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五四以後成為一股強大的思潮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
新思潮的競起
1、 原因:a、五四運動的洗禮
b、各種刊物介紹龐雜的社會主義思想
2、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的影響
主要思潮 代表或來源 主張 評述
無政府主義 劉師復 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一切強權和政府,建立沒有政府的社會 反映部分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及希望擺脫壓迫的強烈。五四時期一度流行。
泛勞動主義 托爾斯泰 「勞工聖神」 改變知識分子輕視體力勞動態度。
新村主義 日本 共同勞動、相互協作、共同消費 當時吸引一批進步知識分子
實用主義 胡適 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主張社會改良和階級調和。 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
基爾特社會主義 英國 搞階級調和,勞資合作;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 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
3、實踐:工讀互助團,結果失敗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A、背景:五四期間通過與各種新思潮的競逐而進一步傳播
B、問題與主義之爭
1、爭論的內容與過程
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
2、標志:新文化運動陣營開始分裂
3、 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是改良與革命的斗爭。
C、工讀互助團失敗
1、原因:直接:經濟困難、意見不合、熱情減退
根本: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
2、 影響:許多青年放棄改良道路,開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謀求社 會的根本改造
D、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宣傳馬克思主義
1、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李大釗在北京)
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
2、作用: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E、馬克思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者論戰
1、原因:為與各種社會主義劃清界限
2、內容:
3、影響:對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批判,進一步擴大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註:本專題是按照學習西方從器物層面到制度,最後到理論層面的發展線索來貫穿的。
專題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2.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2、 鴉片戰爭以來,改良救國方案的失敗。
3、 孫中山等人學習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學說。
4、 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中國同盟會成立。
舊三民主義具體內容:民族主義(民族革命):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政治革命
民生主義(社會革命):平局地權
新三民主義的內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國民黨一大
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評價:A、進步意義:1、新三民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孫中山實現了一生中最偉大的轉變
2、新三民主義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發展和高漲。
B、局限性:新三民主義在理論上、綱領上仍未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井岡山時期):確立信仰:十月革命後毛澤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井岡山斗爭:1927年後的武裝起義:八一南昌起義、毛澤東的湘贛邊秋收起義,走上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重要論著:《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內容: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把立足點從城市轉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在農村建立根據地,展開以農民為主題的土地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最後佔領城市,奪取全國勝利。
意義:成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條件
新民主主義理論:重要論著及內容
中共七大及意義
探索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之路:毛澤東思想的發展:重要論著及內容
對毛澤東思想的歷史評價
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創建新理論的宣言書:鄧小平講話: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意義: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扭轉了長期以來的「左」的思想的影響,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從此開辟,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鄧小平理論的發展:鄧小平南方談話
中共十四大:明確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中共十五大:明確提出使用「鄧小平理論」這一概念,並寫入黨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原因:國內、國際。
內容: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 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義
❻ 高二歷史必修4知識點
鴉片戰爭起止時間,南京條約內容。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的專內容。
洋務運屬動內容。意義。失敗原因(沒有變革封建制度)。
甲午戰爭起止時間,戰役地點,馬關條約內容(口岸開辦工廠,新的侵略形式)。
太平天國運動起止時間,天朝田畝制度意義。(空想)
戊戌變法內容,失敗原因(封建勢力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推翻2000年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反對封建愚昧)
五四運動
國共第一次合作
共產黨建黨時間。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
九一八事變
遵義會議(毛澤東確立領導權)
洛川會議
瓦窯堡會議
七七事變
❼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哲學基礎
一 哲學的產生與存在
1哲學的智慧和思想產生於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
2哲學起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二 哲學的本義與任務
1哲學是一種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其本意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學的任務是尋找光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三 世界觀與方法論
1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
2方法論: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3二者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四 具體和抽象
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則對其進行新的概括和生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五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① 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
② 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① 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論;
② 否認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是不可知論。
六 思維和存在(為什麼)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七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
①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② 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地物質形態,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2唯心主義:
①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本原。
② 唯心主義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但由於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把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在哲學史上,沒有游離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
八 哲學 政治 經濟 文化的關系:
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的,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一定形態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
九 哲學對社會的變革作用
1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2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未來。
3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十 馬克思主義
1產生
①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階級基礎)
②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使人們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成為可能。
③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理論來源)
2特徵:實踐性 科學性 革命性
①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
十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就
1毛澤東思想
①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②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
③ 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2 鄧小平理論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基本內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 三個代表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4 科學發展觀
① 第一要義:發展
本質核心:以人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② 地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論
一 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1內容:
①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②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2原因:
① 自然界是物質的
② 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③ 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二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1物質與意識
① 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② 意識: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內容)
③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原理內容:
① 物質決定意識
②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A能動地認識世界B 能動地改造(促進or阻礙)世界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和起來
2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3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
4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三 運動和物質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和物質不可分。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四 運動和靜止
1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恆的、和絕對的
2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五 規律
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1規律是客觀的
2規律是普遍的
方法論: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六 實踐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1實踐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唯物辯證法
一 普遍聯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1(普遍性)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尊重聯系的客觀性,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切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二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1 整體與部分相互區別
①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整體居主導地位,統帥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處於被支配地位,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
❽ 高二歷史必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知識點整理
http://www.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