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

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08 02:57:09

Ⅰ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點有哪些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抄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

1840

1900

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1840----1842

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

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

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

確立


Ⅱ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體系

有兩種,選一下吧。。
(1)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2)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
3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佔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Ⅲ 高一歷史必修一前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沒全 你可以再去網上找下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復習提綱
一、列強入侵和中國軍民的反抗
1、《列強入侵和中國軍民的反抗簡表》
戰爭名稱 時間 結果 影響 中國軍民反抗 反抗的意義
鴉片戰爭 1840-1842 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①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②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毀壞中華文明遺產;③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領海和司法等主權的完整;④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⑤中國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41年,三元
里人民抗英 P28,第一次自發的……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長期斗爭是中國沒有完全淪為列強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甲午中
日戰爭 1894-1895 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階段進入資本輸出階段。 黃海海戰與
反割台斗爭 P31
八國聯軍
侵華戰爭 1900 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義和團運動 P32,重點:
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
2、三大條約的內容
名 稱 時間 內 容
割地 開口 賠款 其他
《南京條約》 1842
《馬關條約》 1895
《辛丑條約》 1900
3、義和團運動
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發展:山東-直隸-京津
失敗的直接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意義:①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②義和團戰士不畏強暴,英勇斗爭,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
③中國軍民抗禦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是列強沒能將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二、偉大的抗日戰爭
1、日本侵華罪行
軍事罪行:製造侵華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5年華北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1937年12月製造南京大屠殺、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
殖民罪行:P34第4自然段。
2、關內關外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史實
愛國力量 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史實
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後立即發表抗日宣言;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1935年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東北軍民 組織抗日義勇軍――抗日聯軍(東北抗日武裝力量的核心)
國民黨愛
國官兵 十九路軍凇滬抗戰迫使日軍三易主帥。長城抗戰——安德馨營山海關殉國;二十九軍宋哲元部長城喜峰口失而復得;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3、全民族的抗日戰爭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標志(1937年9月……)、意義(P36)。
正面戰場:國民政府組織組織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戰役)、徐州會戰(台爾庄戰役)、棗宜會戰(張自忠犧牲)。
敵後戰場:洛川會議、陝甘寧邊區、反掃盪、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4、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七大(毛澤東思想)。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意義(P3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

Ⅳ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至四單元復習內容概括,提綱,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 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

Ⅳ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是什麼

孩子 姐純粹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回復, 姐現在都畢業幾年了,你問這個問題有意義嗎,如果有什麼不懂的把問題說出來,難道還要我們去翻書, 別逼姐罵人。

Ⅵ 急!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一至四章 知識點歸納

我自己看了 覺得還可以:
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總結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2、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Ⅶ 高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時間軸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