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歷史知識
1、淮河流域
2、造紙和紡織
3、制度沿革
4、馬球和足球
5、南朝
6、邗溝
B. 歷史知識
史學 亦稱「歷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和年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當繼起於文字的發明。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總的說來具有兩個主要特點:(1)過多地強調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忽視了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條件,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2)把少數英雄偉人當作歷史的創造者,而不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兩點,實質上是歷史唯心主義的集中表現。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進步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參見「歷史科學」)。史學的研究對象甚為廣泛,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科技史等專門史類,均可包括在史學范圍之內。
C. 中國古代歷史資料
一、遠古時代一、遠古時代
元謀人 雲南元謀 距今約170萬年,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評價1,用天然火;2,製造工具。
山頂洞人 約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評價1,人工取火;2,進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距今約7000年 母系氏族。評價1,使用陶器,食物剩餘;2,栽種水稻。
半坡氏族 陝西西安半坡村。評價1,工具先進(新石器時代);2,種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山東省大汶口 距今約4000、5000年。評價1,人類社會進入父系;2,貧富分化。
黃帝、炎帝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華夏族主幹。「炎黃子孫」
堯、舜、禹時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禪讓」
二、夏、商、周
夏 公元前2070年 啟建立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商 公元前1600 湯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至殷。 「殷墟」發現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銅器。四羊方尊。
西周 武王伐紂——公元前11世紀左右,牧野。周平王—洛邑(平王東遷。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劃成方塊形,阡陌縱橫,好像井字狀
春秋時期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
齊桓公稱霸 1,管仲改革—國家強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戰 晉勝楚敗。吳越戰爭。
老子 道家 《道德經》辯證法思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無為」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主張:「仁政」「禮」治。教育成就:A、興辦私學;B、「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孫子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國時期 封建制確立時期
商鞅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地位)2,獎勵耕戰(打擊奴隸主)。3,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結果:秦逐漸強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秦蜀守李冰 成都附近岷江流域。
冶鐵業 宛、邯鄲
扁鵲 「望、聞、問、切」
魯班
墨家 墨子「兼愛」「非功」,反對奴隸主殉葬。
儒家 孟子 《孟子》「民為貴」「君為輕」「仁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荀子 (唯物主義)「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莊子「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法家 韓非子「法治」 用嚴刑峻法鎮壓人民的反抗。
兵家 孫臏 《孫臏兵法》
屈原 楚辭 《離騷》
三、秦、漢
秦 公元前221年 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秦始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自稱「始皇帝「;2,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3,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4,推行郡縣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軍事 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2,抵抗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蘄縣大澤鄉 建立張楚政權。評價: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楚漢戰爭 性質:地主貴族爭奪皇權的戰爭。劉邦注意收攬民心,又善於用人,恢復了關中(打下了經濟基礎)。最後,項羽自殺。
西漢 前202年 劉邦 都長安
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2,三十稅一;2,,取消「連坐」和殘損肉體的刑罰。
漢武帝:1,推行大一統「推恩令」;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方。第一次 前138年。第2次,前119年。作用:A,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B,加強了漢朝對西域的統治;C,打通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西亞和歐洲的大秦(地形—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4,北擊匈奴。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王莽改制 西漢末年 進行幣制改革
東漢 「光武中興」 光武帝劉秀 公元25年 都洛陽 措施:1,釋放奴婢;2,懲治貪官污吏。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 目的:恢復東漢政府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到達了亞洲西部的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第一次從海道來到中國,(《後漢書》)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
蔡倫 105年 改進造紙術 朝鮮、日本、阿拉伯—非洲、歐洲。
《九章算術》代數、幾何。
地動儀 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 「麻沸散」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方法的醫生。「五禽戲」
司馬遷 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 《史記》:黃帝至漢武帝時期二三千年間的史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佛教 西漢末年(公元前後1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道教 主張修身養性,煉丹制葯,得道成仙。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 200年 曹操打敗袁紹。結果: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 208年 孫權劉備聯軍打敗了曹操,以少勝多。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三國:魏 220年 都洛陽;蜀 221年 都成都;吳 222年 都建業。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帶領一萬人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兩晉 266年 司馬炎建立晉朝 都洛陽「西晉」
少數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317年 晉朝皇族司馬睿 都健康「東晉」 北方「十六國」
淝水之戰 形勢:前秦王符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謝安主張堅決抵抗,並派將領謝石、謝玄迎擊前秦。383年 東晉打敗前秦,結果:前秦的統治瓦解了,北方又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士族是一群極端腐朽的社會寄生蟲。
北魏孝文帝改革 鮮卑族拓拔部 「緩和階級矛盾」經濟:「均田令」,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地主的聯系。政治:採用漢族地主階級政治制度,遷都洛陽。歷史意義:1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使鮮卑族消失;2,北方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促進民族大融合。
祖沖之 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數字 數學專著《綴術》
賈思勰 《齊民要術》:我國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范縝 《神滅論》唯物主義。
王羲之 《蘭亭序》「書聖」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北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顧愷之 東晉畫家 《洛神賦圖》
陶淵明 淘潛 《桃花源詩集》
五、隋、唐
隋 581年 楊堅 都長安。589年,滅陳,統一全國。
創立科舉制 隋煬帝時,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大運河的開通 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餘杭(今杭州),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書,內史,門下。六部:工、吏、刑、禮、民、兵。
唐 618年 李淵 都長安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1,能從隋亡中吸取教訓;2,善於用人和納諫:魏徵、房玄齡、杜如晦;3,調整統治政策:推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完善科舉制;積極推行均田制和實行租庸調制。後果,為後來唐朝走向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武則天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開元盛世,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評價:政治比較安定,生產力繼續發展。
唐開明的少數民族政策:1打敗突厥族,建立北庭與安西都護府(唐太宗);2,冊封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3,建立黑水都護府,管理黑水靺鞨,建立渤海都護府,管理粟末靺鞨;4,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5,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755年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 後,史思明又反唐。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唐由強盛轉向衰落。
兩稅法 宰相楊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藩鎮割據 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黃巢起義 875年 王仙芝,黃巢「避實擊虛」國號大齊
趙州橋 隋朝 工匠李春等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868 唐《金剛經》
僧一行 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孫思邈 「葯王」《千金方》
吳道子 「吳帶當風」「畫聖」《送子天王圖》
敦煌莫高窟 價值:莫高窟是我國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石窟藝術,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五代、遼、宋、夏、金、元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方黃河流域
南方和山西 十國。
北宋和遼、西夏、金的並立
960年 趙匡胤 建立北宋 都東京
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1,「杯酒釋兵權」打擊軍閥和地方割據勢力;2,調整地方機構;3,調整中央機構;軍事 建立禁軍。結果:鞏固了北宋的統治,但官僚機構不斷膨脹,產生了一支龐大的軍隊。
王安石變法 目的:挽救政治、財政危機,緩和階級矛盾。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失敗原因:1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權利益2用人不當,出現過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都上京。提倡農業,並任用漢族知識分子制定典章制度,接受了漢族封建文化。947年 契丹改國號為遼。
灗淵之盟1005年 宰相寇準堅主抵抗 宋真宗 第二年遼宋議和。內容:遼撤軍,宋每年給遼大量歲幣。影響:維持著和平關系,經濟、文化聯系更為密切,但歲幣加重北宋人民負擔
1038年 黨項族首領李元昊 西夏。1044年 夏宋議和 北宋送給西夏歲幣。北宋人民負擔又加重了。
女真族 12世紀初 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 金。1,與北宋聯合夾攻遼 1125年滅遼。;2,南下攻宋 1127年滅北宋;3,金侵略南宋。
靖康之變 1127年 金軍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後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
南宋 1127年 趙構 都臨安。政權特點:1,抗金派(岳飛、韓世忠)與投降派(宋高宗、秦檜)矛盾尖銳;2,南宋屈辱退讓,形成南北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議和(紹興和約)內容:南宋對金稱臣,把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土地,劃歸金統治,並送給金歲幣。
南方經濟的發展 棉花的種植進一步推廣 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逐步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造船術有了明顯進步:上有指南針。主要海港:泉州、廣州、明州(寧波)。阿拉伯人來中國。貿易范圍:東到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
1206年 鐵木真為大汗 尊稱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政權
1271年 忽必烈 都大都 元;1276年 元朝統一全國。推行:1行省制度 對全國各地實行行政管理;2,澎湖巡檢司 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3,宣政院 專門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民族分化政策 各族人分為四等 「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和原來的西夏人)—「漢人」—「南人」(原先南宋統治區域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
棉花種植擴展 黃道婆 改進了棉紡織技術和工具。
活字印刷 11世紀中期 北宋平民畢升
指南針和火葯 戰國時期 司南。北宋 羅盤針 傳到阿拉伯、波斯和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大陸和進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唐末火葯用在軍事上 北宋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火葯、火器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對後來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沈括 北宋「十二氣歷」,800多年後,英國才有類似歷法。《夢溪筆談》
郭守敬 元朝 《授時歷》最北—西伯利亞,最南—西沙群島。
司馬光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資治通鑒》:編年史 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宋詞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元曲 關漢卿
《清明上河圖》北宋東京忭河
七、明、清
明朝 1369年 朱元璋 都應天 1,加強君主專制(廢宰相,權分六部);2,實行特務統治(錦衣衛、東廠、西廠) 八股取士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明成祖朱隸 遷都北京 紫禁城—皇城—宮城。農業:1,水稻產量提高;2,引進新的農作物(玉米、馬鈴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明朝中後期 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蘇州、杭州) 絲織業 機戶—早期資本家;機工—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僱傭與被僱傭。1,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明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1449年 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 「土木之變」。俺答汗 呼和浩特城
明長城 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努爾哈赤 建州女真 建立後金 創立八旗制度
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 1405—1433 七次 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
明朝中期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 戚繼光和俞大猷抗倭,東南沿海。
明末農民戰爭 1628年 陝北出發 李自成、張獻忠。「均田免糧。建立大順政權。
清軍入關 皇太極 女真族名為滿族 1636 國號為清 1644 入關佔領北京
清朝
軍機處 雍正帝 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記錄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字獄 從思想上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壓制反清思想。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1661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康熙 1696年 打敗葛爾丹於昭莫多
乾隆 平定大小和卓 新疆天山南路
順治冊封「達賴喇嘛」 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尼布楚條約》康熙 雅克薩 作用:1,中俄歷史上第一個平等邊界條約;2,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李時珍 《本草綱目》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細的葯物學著作,在世界葯物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農政全書》明 徐光啟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 宋應星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黃宗羲 明末清初 尖銳的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制度
顧炎武 主張學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義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D. 中國古代知識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龍九子】辟璽負碑、螭吻望守、蒲牢盤鍾、狴犴守拱、睚眥化刃、饕餮潛器、鮁夏匐階、狻猊伴鼓、椒圖銜環
【過去七佛】釋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拘樓孫佛、迦葉佛
【八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郊遊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伽藍】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二十八宿】東官蒼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狳〗
西官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十殿閻王】[第一殿] 秦廣王、[第二殿] 楚江王、[第三殿] 宋帝王、[第四殿] 五官王、[第五殿] 閻羅王、[第六殿] 卞城王、[第七殿] 泰山王、[第八殿] 都市王、[第九殿] 平等王、[第十殿] 轉輪王
【二十四諸天】大梵天王、帝釋尊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密跡金剛、大自在天、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羅龍、閻摩羅王、緊那羅、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
【易經六十四卦】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咸、雷風恆、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家人、火澤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澤損、風雷益、澤天夬、天風姤、澤地萃、地風升、澤水困、水風井、澤火革、火風鼎、震為雷、艮為山、風山漸、雷澤歸妹、雷火豐、火山旅、巽為風、兌為澤、風水渙、水澤節、風澤中孚、雷山小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XXXXX層]烊銅地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人體十二臟】心、肝、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消化系統七沖門】唇.飛門、齒.戶門、會厭.吸門、胃.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腸及小腸.闌門、下極.魄門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
【四大著名海產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
【上八珍】狸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蛟
【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狸、哈什螞、魚唇、裙邊
【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鱗魚、干貝、蠣黃、烏魚蛋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二十四節氣】前言、立春、雨水、驚蟄、立夏、小滿、芒種、立秋、處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結語、春分、清明、穀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六子】《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裴注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沈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四大名著】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曹雪芹《紅樓夢》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址、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
【相聲八德】李德鍚、玉德隆、焦德海、張德全、周德山、馬德祿、劉德治、李德祥
【昭陵六駿】什伐赤、青騅、特勤驃、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
【八個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沙家浜》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五貢】恩貢、拔貢、歲貢、副貢、優貢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
【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禮部、戶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歷】《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
【六法】規、矩、權、衡、准、繩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十大名醫】秦越人〖戰國〗、華佗〖漢末〗、張仲景〖漢末〗、孫思邈〖唐代〗、劉河間〖金代〗、李東恆〖金代〗、張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時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國歷史十大猛將】項羽〖秦〗、霍去病〖西漢〗、英布〖西漢〗呂布〖三國〗、馬超〖三國〗、冉閔〖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齊〗、史萬歲〖隋〗、楊再興〖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將】〖四猛〗羅世信.來忽爾.尚師徒.辛文禮、〖八大錘〗李元霸.裴元慶.秦用.梁士泰、〖十三傑〗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雄闊海.伍雲召.武天錫.羅成.楊林.魏文通.楊義臣.秦用.梁士泰.秦瓊+尉遲恭
【名將十哲】田穰苴〖春秋〗、孫武〖春秋〗、吳起〖戰國〗、樂毅〖戰國〗、白起〖戰國〗、張良〖漢初〗、韓信〖漢初〗、諸葛亮〖三國〗、李靖〖唐初〗、李積〖唐初〗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蜀三關】陽平關、江關、白水關
【義陽三關】平靖關、黃峴關、武陽關
【古代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古代外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
【北京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
【福州三山】屏山、烏山、九仙山
【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
【盤山三勝】松、泉、石
【晉祠三絕】聖母殿、周柏、難老泉
【雁盪三絕】:靈峰、靈岩、大龍湫
【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大寧河小三峽】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
【西江小三峽】大鼎峽、三榕峽、羚羊峽
【岷江小三峽】平羌峽、背城峽、犁頭峽
【嘉陵江小三峽】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七大藏書樓】文淵閣〖北京〗、文源閣〖北京〗、文津閣〖承德〗、文溯閣〖沈陽〗、文匯閣〖揚州〗、文淙閣〖鎮江〗、文瀾閣〖杭州〗
【九大名關】山海關〖河北〗、居庸關〖北京〗、紫荊關〖河北〗、娘子關〖山西〗、平型關〖山西〗、雁門關〖山西〗、嘉峪關〖甘肅〗、武勝關〖河南〗、鎮南關(今名友誼關)〖廣西〗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蘇堤春曉、平湖秋月、雙峰插雲、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麴院風荷、斷橋殘雪、南屏晚鍾、雷峰夕照
【碣石十景】碣石觀海、天柱凌雲、山岩春曉、石洞秋風、西嶂排青、東峰聳翠、龍蝠靈壑、風翥祥巒、霞輝窣堵、仙影滄浪
【台灣十二勝】角板山、草山北投、新店、大溪、玉山、八卦山、虎頭牌、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簡、旗山、霧社
【巫山十二奇峰】神女、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龍九子】辟璽負碑、螭吻望守、蒲牢盤鍾、狴犴守拱、睚眥化刃、饕餮潛器、鮁夏匐階、狻猊伴鼓、椒圖銜環
【過去七佛】釋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拘樓孫佛、迦葉佛
【八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郊遊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伽藍】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二十八宿】東官蒼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狳〗
西官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十殿閻王】[第一殿] 秦廣王、[第二殿] 楚江王、[第三殿] 宋帝王、[第四殿] 五官王、[第五殿] 閻羅王、[第六殿] 卞城王、[第七殿] 泰山王、[第八殿] 都市王、[第九殿] 平等王、[第十殿] 轉輪王
【二十四諸天】大梵天王、帝釋尊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密跡金剛、大自在天、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羅龍、閻摩羅王、緊那羅、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
【易經六十四卦】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咸、雷風恆、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家人、火澤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澤損、風雷益、澤天夬、天風姤、澤地萃、地風升、澤水困、水風井、澤火革、火風鼎、震為雷、艮為山、風山漸、雷澤歸妹、雷火豐、火山旅、巽為風、兌為澤、風水渙、水澤節、風澤中孚、雷山小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第XX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人體十二臟】心、肝、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消化系統七沖門】唇.飛門、齒.戶門、會厭.吸門、胃.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腸及小腸.闌門、下極.魄門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
【四大著名海產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
【上八珍】狸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蛟
【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狸、哈什螞、魚唇、裙邊
【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鱗魚、干貝、蠣黃、烏魚蛋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二十四節氣】前言、立春、雨水、驚蟄、立夏、小滿、芒種、立秋、處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結語、春分、清明、穀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
E. 中國古代歷史知識智力解答
1-10 ABDBC BABBB 11-20 BCDAC CDDCC
21-30 ABACB CDDBB 31-40 CCDCD DDDCA
41-50 DCABA ACCBD 51-60 BBCAB BCABB
61-70 CCACD CDDCB 71-80 DBBAD DBBBD
81-90 DDCCA DDDCB
累死了!這是誰出的那麼多題也不嫌累心!!
九十道題對七八十個應該還可以,內有幾容道圖標題沒有圖,蒙的。
樓上的哥們希望你的題是正確的不然可就累煞我了。
閃~~~~~~~~~
F. 中國歷史知識復習資料
你去看看簡略的《中國通史簡編》,書店都有賣的!
歷史溯源
「歷史」一詞的由來
在古代,歷史只稱「史」。記載史的人稱史官,當時的史官,除記錄統治者辦的事外,對於大文、地理、人事、災禍也加以記錄。可見,古代的「史」的范因比現在更為廣泛。 「歷史」這一名稱出現於近代。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在學堂里最初開設「史學」課,第二年即改名為「歷史」。有人考證說「歷史」是外來詞,來自日文,因為日本人早稱「史」為「歷史」了。
古代、近代、現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認為是從地球上出現「完全形成的人」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中國古代史止於1840年鴉片戰爭。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終於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
現代:世界現代史,始於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現代史始於1919年「五四」運動。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是在《詩經》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之例,畢竟還算不得是真正指稱國家的「中國」的出現。作為指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楚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之所謂「中國」者,即指後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於「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後世中原之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為什麼我們的古人把這一帶地區稱作「中國」呢?
這一帶地區的四周分布著夷、翟、戎、蠻諸族及其所建國,而將這一帶包圍在中間,故稱這一帶地區及所建國家為「中國」。
「中華」小考
古代的中國亦稱華夏,又稱中原。華夏,是我國古代人民對祖國的美稱。是說我國疆土廣大、中華民族是有文化、講文明的禮儀之邦。據《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中」是指中土、中心。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以它為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夏」。是大的意想,由「華夏」、「中夏」二辭又衍出生「中華」一辭。這個辭開始見於《三國志·蜀志》中「游步中華」一語。
「支那」的原意是什麼?
「支那」本來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用。由於近代日本稱中國為支那,人們便感到是一種蔑稱。其實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譯。china又一譯意為瓷器,有人便以為是以瓷器(china)作為中國的代稱。據英文《韋氏大辭典》詮釋,瓷器(china)一詞來源於支那(chi—na)。由此可見,在西方先有中國之名,後有瓷器之稱。
「文那」
「文那」一詞,最早見於印度古詩《摩河婆羅》中,是古代印度人加給中國的一種尊稱,包含著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一種友好感情。
為什麼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民族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游牧進人中原,與以雖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沖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黃帝族援助,攻殺雖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沖突。黃帝族打敗炎帝族,由西北進人了中原地區。
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居住在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炎黃二帝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王位世襲」始於何時?
在中國歷史上,王位世襲相傳最早發生在古代的夏啟,商周因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是周族的第一個首領,他有三個兒子,在率領族人遷居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時,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虞仲沒跟隨遷徒,古公檀父臨死時,把其首領地位傳給了他的幼子季歷,即周文王的父親。
季歷是個很能乾的首領,使周族的社會地位起了很大變化,從過去受壓迫的地位一下躍入顯赫的奴隸主貴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勝利,對當時商朝的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季歷被封為商朝的「牧師」(一種職司畜牧的官)。但是,隨著周族統治者力量日益強大,加劇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歷殺掉了。
季歷被殺後,其子昌世襲了王位,即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諸侯東征滅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襲制度,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春秋」、「戰國」
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這三百多年間諸侯的力量逐漸強大,周天子已經徒有虛名,無力控制各諸侯了。這一完整的歷史時期恰好與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所記載的歷史大致吻合,所以,歷史上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期」。
春秋後期,各諸侯兼並吞食的結果,只剩下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諸侯國。此後,七國間的兼並征伐更加劇烈、頻繁,直至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而最後統一,戰爭才逐漸停止。因此,後人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為「戰國」時期。
《史記》並非司馬遷定名
在先秦兩漢時代,許多書是沒有書名的,《史記》也是這樣。司馬遷在這部巨著完成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看後非常欽佩司馬遷所取得的成就,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這也僅僅表明是誰的著作而已。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東漢班固寫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也只寫《太史公百三十篇》,這就是此書在兩漢時期正式流行的名稱。一些學者在引用這部著作時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這個書名過於繁復,經常省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這樣的字樣。「史記」二字是從「太史公記」這四個字里省略出來的,漢末以後才稱為《史記》。
百家姓、千家姓、萬家姓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的總集,相傳是宋初錢塘一位老儒所編,共取姓氏四百六十八個,遠沒有包括中國人的全部姓氏。據宋人鄭樵統計,宋代姓氏一千七百四十三個,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個叫吳沈的人,編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個。但這部《千家姓》仍然沒把中國人的姓氏都包括進去。於是萬曆年間又有人編了一本《萬家姓》——《古今萬姓統譜》。然而,中國人的姓氏畢竟不到一萬,所謂「萬姓」,無非是言其多而已。
那麼,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據統計,見於文獻的姓氏(包括少數民族和元清時代蒙滿兩族譯改的姓氏)就有六千三百六十二個,其中單姓三千七百三十個,雙字姓二千四百九十八個,三字姓一百二十七個,四字姓二個,五字姓五個。
《百家姓》為何以「趙錢孫李」開頭?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口吳王錢似,孫是他正紀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皇帝」一詞的由來
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代,王室衰微,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等。
秦王贏政一統天下後,自認為這是自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議改稱號。李斯等人和眾博士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秦皇,秦皇最貴,可改「王」為「秦皇」。秦王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並自號始皇帝。從此,「皇帝」的稱號為歷代君主所襲用。
「太上皇」的由來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登上金龍寶座後。萬事皆吉祥如意。卻有一事,使得他犯了愁腸,這就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事情的由來是:有一天,他和前幾次一樣,又去參拜太公,尋思太公此時當端坐堂前,等待著兒子。誰知剛到門前,只見太公著舊襖,執行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這突然之舉,使他大吃i驚,急問因何事競至如此。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好說歹說,太公只是不聽。
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尊死父為太上皇,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求之不得,馬上舉行大典,將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皇帝拾趣
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皇帝的是秦始皇,他姓贏名政,在位時間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最後的一個皇帝是清朝的宣統,即愛新覺羅·博儀,他在位的時間是1909年至1911年。
在位時間最長的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燁,從公元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漢朝的劉賀,他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廢除了。
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則天,她即位時已六十一歲,她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終年八十一歲,她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是漢朝的殤帝,名劉隆,生下來一百多天就當了皇帝。他又是壽命最短的皇帝,死時不足一周歲。
十歲以下的小娃娃就當了皇帝的,在中國歷史上共有二十九個。
慈僖太後雖然沒有稱帝,但權力比皇帝還大。她當政四十八年,為所欲為,皇帝成了傀儡。
古代君主的稱謂
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謂自己不能得眾;「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穀」:谷,可以養人,為善物,不穀即不善。這些都是君主的謙稱。《老子》中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顯然在「自謙」的背後,隱藏著籠絡人心,以求鞏固一己統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我」。如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首句中雲:「帝高陽之苗裔今,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遂成為帝王自稱的專用詞,別人是不準再用的。
古代人們對帝王的稱呼更顯示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的淫威。
或呼帝王為「天子」,「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稱國君為「萬歲」,約始於秦漢。「萬歲」一詞本是人們於喜慶時的歡呼語。如《戰國策·齊策》記馮援替孟嘗君燒掉債卷,「民稱萬歲」。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或對「陛下」稱呼國君。「陛下」本指待衛在宮殿台階下的國君近臣或侍衛人員。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瀆聖顏,故呼其身旁侍衛之人以轉達。「陛下」遂成為國君的尊稱。至今人們仍用這些詞彙來尊稱外國國家首腦,但只限於外交場合了。
古代縣官為何稱「知縣」?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縣就是管縣,管理、主持一縣的政事。
知,解為管理、主持,古詩文中常常遇到。《左傳》「子產其將知政矣」,就是說子產將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讀書雜鈔》指出:後世官職上加「知」字,就是從這里開始。韓愈《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就是說,我(向他)學習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宋史·蘇拭傳》說蘇拭「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說派蘇拭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後的知府、知州、知縣、知事(知縣又稱縣知事),都是這種意思。古詩詞中,知也解為管。杜甫「翠襟渾短盡,紅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謂鸚鵡能學人語,多管閑事。王維「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說為看紅樹而不管路遠。
「唐人銜」的由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時代。國外的華僑往往被人稱為「唐人」,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義是「中國城」的意思。
美國「唐人街」是當年開發美國西海岸的一些城市的中國人——華工和華商創立和建設起來的。開始,他們在舊金山、紐約市等地的某些街道,開設中國式的小茶館、小飯鋪、豆腐坊等,逐漸形成了華人生活區(也稱中國鎮)。後來,商店目益增多,除飲食業外,刺綉、中國古玩等,也都在那裡享有。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華的街道。那裡有華僑學校、同鄉會、俱樂部、影劇院等。每逢新春佳節,在唐人街上耍龍燈、舞獅子、放爆竹……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辭舊迎新的風俗。
何謂「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或稱「尚方劍」),就是「尚方」鑄的寶劍,「尚方」是掌管供應製造帝王所用刀劍等器物的一個部門。秦朝始設置。
「尚方寶劍」是指皇帝所用的劍,是一種最高權利的象徵。它究竟有沒有「先斬後奏」之權呢?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皇帝是不大把這樣大的權交給別人的。
「使節」釋源
在古代,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官職憑證。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給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那種叫做符信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的,授給他虎節;在平原任職的,授給他人節;在湖澤地任職的,授給他龍節。出使憑證一般都是用竹子為柄,上面綴些耗牛尾等裝飾品,亦稱旄節。張騫、蘇武等出使匈奴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現在,「使節」的含義有了變化,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駐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古代皇帝用的「金牌」
抗金英雄岳飛在宋高宗紹興十年,准備「直搗黃龍府」之時,被秦檜在一日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並秘密處死。這一故事已家喻戶曉,但「金牌」究竟是何物,卻眾說紛壇。許多人都說是黃金鑄成,其源皆出於清朝俞正燮所著的《癸已存稿》中所說「截金為牌」
《夢溪筆談》談到古時郵遞是這樣說的:「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如過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至五百餘里」。可見金牌是皇帝處理緊急、機密軍事事務時所用的一種朱漆黃金字木牌,並非如上所說的黃金所鑄。
「娘子軍」的由來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動他的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李淵的三女兒李氏回到陝西雩縣故鄉,散發家產,招募了大批士l兵,又聯絡了當地農民武裝,合並了幾支零散的起義軍,兵力擴充到七萬。公元617年,李氏率領著這支隊伍和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淵稱帝後,李氏被封為平陽公主。這以後,李氏統領的軍隊號稱「娘子軍」。
至於女子為基本成員,又有嚴密組織的娘子軍,則是從太平天國的女軍開始的。太平天國的女軍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綱領指導下成立的,以前、後、左、中、右和數字一至八來編排番號,共四十軍,每軍二干五百人,總計十萬之眾。
何謂「哨棒」?
《水滸全傳》第二十三回寫武松打虎:「武松雙手掄起哨棒,一棒劈不著大蟲(老虎),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捧折做兩截。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哨棒這樣不濟事呢?原來,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為了驅狼的。過去,山東道上狼群極多,過往客商習慣帶一根哨棒。哨棒的一頭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來真有點龍吟虎嘯的勁頭,狼群聽了,以為是什麼猛獸來了,驚慌逃竄,附近的百姓聽到哨聲也會出來幫助追趕。
武松從滄州回家探望哥哥,想不到有虎,也沒有想到要打虎,所以他隨便帶了一根哨棒。另外,哨捧也可用作登山的拄杖,也可用來挑起小件行李,是有多種用途的。
單於、可汗、天可汗
在古代,我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對他們的首領有不同的專用稱呼。如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匈奴族,稱首領為「單於」;北朝時期的柔然族,唐朝時期的回汔族、突厥族和宋元時期的蒙古族,稱首領為「可汗」。回汔、突厥族為了表示服從唐朝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還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這些稱呼都有特殊含義。像「單於」一詞,本是「撐梨孤塗單於」的簡稱。在匈奴語中,「撐梨」是「天」,「孤塗」是「子」,「單於」含有「廣大」的意思。
我國古代的博士、碩士、學士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我國古代早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於戰國時代。《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說明,博士在那時是一種官職,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的人。
碩土,我國五代時期就有。《五代史》記載:「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岩野,宿師碩土,傑立相望。」可見,碩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節高尚、博學多識的人。
學士,最早出於周代。《周禮·春官》:「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史記·儒林傳序》:「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這說明,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人,後來逐漸變成文入學者。
「廟號」與「謚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里立室祭祀時由大臣們商議定的名號。一般地說,都是把當朝的第一個皇帝稱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個皇帝稱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廟號。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數都有廟號。
溢號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了後,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前的功績,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謚號起於周朝末年東漢、宋朝較為盛行,惟有秦朝不許後人用褒貶的字眼來議論先皇的善惡。所以,秦始皇、秦二世這樣的稱呼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
古代的六部是國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機構。六部初建於隋朝,正式定製於唐初。下面是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
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組織部的職能。
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農業部、財政部。
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類似於現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禮賓司。
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彈站,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
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水利部和建設部。
各部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相當於現代的部長;副長官稱「侍郎」,相當於副部長。
「垂簾聽政」始於何時?
在封建社會里,皇帝親臨寶座,處理政務大事。但是,由於特殊的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了。這時,由皇後或太後臨朝聽政,此類事在東漢便不乏其例,至於太後在大殿皇帝御座後面,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唐代武則天開始的。
《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巡撫、總督
總督、巡撫是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總督的地位聲望約高於巡撫。但就其設置而言,卻是先有巡撫,後有總督。
巡撫之名,始於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後來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員巡撫地方。這一時期,巡撫性質問於「欽差」,本身不是官號,沒有品級,可兼中央監察、組織部門的都御史和吏部尚書、傳郎等官銜,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軍民安撫。因為屬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畢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後,由於地方動亂,開始常設巡撫,並開始了以省為管轄單位的巡撫制。巡撫職權不斷擴大,不僅掌政,而且掌軍,實際上已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中央官性質未變,還必須經常上京匯報地方軍政事務。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後,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制。
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立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性質同於前期的巡撫,兼銜一樣,也不常置。自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後,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制。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也成為地方軍政首長。但其獲得品級,正式成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後的事。其時全國共設直隸、四川、兩江、湖廣、閩浙、兩廣、雲貴、陝甘八員總督。
我國封建官制的發展有一個特點,即中央監察官容易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這是因為,歷代封建王朝為強化中央集權,經常派出中央監察官巡視地方,這些官代表皇帝,挾制地方,逐漸奪取地方軍政大權。如漢刺史、魏晉都督、唐節度假都是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的。巡撫、總督由中央監察官演變為地方軍政首長,則是這一特點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何謂「凌遲」?
凌遲,又叫「陵遲」,是封建社會一種最殘酷的死刑,始於五代。行刑時執刑人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塊一塊地割光,十分野蠻。
在封建社會里,有兩種人常處以凌遲,一種是反對朝廷的所謂謀反大逆的人;另一種是「罪在十惡」的人。
「凌遲」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被廢除。
何謂「刺配」?
「刺配」這種刑罰,始於五代的後晉,後晉以前的流配,限於遠徒,而不刺面。據有關史料記載:「(後)晉天福(高祖石敬瑭年號)中始創刺面之法」,到了宋代,還把刺面與脊杖、流配等刑罰並施於「罪犯」一身,並美其名曰「打金印」。《水濟傳》第八回即有「犯人徒流遷徒的,都臉上刺字」的描寫。
刺在犯人臉上的字,有大小之別,當時負責審判的官員認為罪情嚴重或「性情凶惡」者,則刺上大體字;次之,則刺上小體字。所刺的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也把犯罪情由、服役種類刺在臉上。如「配某州(府)屯駐軍重役」等,南宋時規定犯強盜罪免死流配者,「額上刺強盜二字,余字分刺兩臉」。對罪犯人身污辱更加殘酷。
受刺配刑罰的人被押送邊疆從事名目繁多的勞役或充l軍,重者終身不釋。
「簽字畫押」的由來
在文書、字畫、契約上署名或作私記,占時謂之作「押」,今則稱「簽名」、「簽字」,這在王國時就有了。
唐初,由於唐太宗曾下令不許群臣在奏摺上以草書署名,而其他文書上多有草書的。草書形體花哨,謂之「花押」。到了宋代,人們在進呈公文或與人書牘時,文末多不署名,僅書本人的字,謂之「押字」或曰「草字」。
簽名或押字對目不識丁的人,是個難題,於是人們便以畫圓圈代之,這就是「畫押」,或曰「畫花押」。畫押的創始人,應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習慣只書「石」字,而且寫了一橫一撇之後,於撇中腰畫一圓圈,由於他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扁,又多帶過」,因而聽到有入私下議論,說他所署實力「反」字,他於是便「加意作圈」,後人效以為式而廢去橫撇,這就是畫押的由來。
清代七大藏書閣
北京的文淵閣和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的文溯閣、鎮匯金山寺內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和杭州的文測司為清代七大藏書閻,是珍藏《四庫全書》的書庫。
七大藏書閣,皆以文為首,第二個字多從水旁,象徵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二百多年來,七大藏書閣在帝國主義的躁躪下,有的已遭厄運。文源閣於1900年隨著中外罕見的園林傑作——圓明園被八國聯軍搶掠一空之後,被付之一炬。文宗閣和文匯閣在19世紀中葉毀於火。
「考勤」始於何時?
我國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當時所謂考勤,主要是對國家官吏而言。至於考勤表的使用,根據文獻記載,當不早於清代。清初,國家官吏實行坐班制,每日辦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制漸弛。清人昭漣《嘯亭雜錄·卷十》記載,軍機大臣和砷擅權時,曾經自立私寓,「不與諸大臣同堂辦事,而命諸司員傳語其間」。後來,有許多官吏也呆在家裡辦公,不坐班。清人震鈞在《天咫偶聞·卷七》中寫道:「自乾隆以後,重臣兼職者多,遂不恆入署。而閱折判牘,移於私宅」。為此,清政府在國家機構中設置「畫到簿」專司考勤。畫到簿為官吏考勤的重要憑據之一,與紅本一起存入內閣大庫,以備查驗。但由於它反映不出遲到、早退等情況,所以沒有多大約束力。
咸豐年間,成立了總理衙門,為了防止畫到溜號的弊端,提高辦事效率,就規定對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別給予「請獎」或者「參劫」,這便是歷史上考勤與獎懲相結合的開始。
古代的假日
我國的假日制度始於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當時官員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稱假日為「休沐」。漢代規」定了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故稱之為「五日休」。唐朝改為「旬休」,官員每十日可休息一天。
古代除定期的休息日外,還有節假日,唐代中秋節給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為鼓勵臣下盡心國事,晉代定有「急假」,官吏用以處置緊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為限。後晉時,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還給路程假。清政府對有功的文武大臣
G. 中國古代科考的詳細歷史知識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
鄉試(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地蚝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文、時文。是鄉試會試必做的一種文體。文章四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