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歷史:隋唐時期的重要知識點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隋 大運河
唐 科舉制
貞觀之治 武則天統治 開元盛世 三者是繼承和發展關系
唐太宗的政策措施是貞觀之治的基礎
2. 隋唐的歷史精華
一、社會發展概況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楊堅篡周奪取政權,建立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族與漢族進行劇烈的痛苦的融合運動,至隋朝得以完成,在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各族的南侵而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到隋朝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隋文帝(楊堅)在這種形勢下,順利地建立起統一南北的隋朝。
隋文帝統一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地,建立起繁榮程度超過兩漢的隋朝。民眾得以安居從事生產,戶口與財產都有巨大增進。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歷史上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狀態,創建了繼秦漢以後的第三次大統一局面。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隋王朝制定《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隋王朝和琉球等周圍各族的聯系加強,並和日本、朝鮮等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然而,隋後期政治昏朽,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搜刮民財、大興土木、遊山玩水、並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社會矛盾尖銳化。618年,隋王朝在農民紛起抗隋的反對浪潮中垮台。
公元617年,乘隋末大亂之機,李淵起兵入長安,618年自稱皇帝,創建唐王朝。628年由其子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鑒,重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並進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等,使唐朝社會走向安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興旺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詩歌、繪畫以及醫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偉大的創造和卓越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開元時,國內一片繁榮發達景象,被譽為「開元盛世」。
唐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腐敗,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終於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此後,唐朝內則宦官專政、朋黨爭斗,外則藩鎮割劇,國無寧日。唐是繁榮強大的朝代,自興盛至衰亡,經歷290年。在這個長時期里,就統治階層內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變化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唐前期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公元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凡124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傾向和進步傾向的矛盾,由於進步傾向起著主導作用,因而保持長期的強盛狀態。唐中期自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六年)至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凡79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權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由於斗爭的結果,中央集權勢力取得相對的勝利,因而基本上還能夠保持國家的統一。唐後期自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至公元907年(唐昭宗天佑四年)凡87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經濟集團內部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的矛盾,由於宦官勢力占優勢,中央集權勢力愈趨於衰弱,又由於黃巢所率農民起義軍被擊敗,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唯一的力量,唐朝就此滅亡。
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五代十國開始。南方出現前蜀(王建)、吳(楊行密)、吳越(錢鏐)、楚(馬殷)、閩(王審知)、南漢(劉岩)六國。北方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小朝廷。建立朝廷的人,都是武夫,非常好戰好殺。黃河流域在這群武夫統治下,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蜀、吳兩國特別是吳國,阻止北方戰亂波及長江流域,起著屏障作用。南方諸國得以保境息民。北方遭受將半個多世紀的破壞,南方在同時期內,基本上得免戰禍。從此,經濟文化的重心從河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周世宗(柴榮)開始進行統一戰爭,不幸病死。公元960年周為宋代所取代,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
二、醫學教育的發展]
在祖國醫學的流傳和發展過程中,教育的主要方式為口授及帶徒實踐。那時,收他人做弟子的醫生認為,從事醫生職業是救人救世的神聖事業,是關繫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選擇弟子時,都比較嚴格。《靈樞·官能》載:「得其人乃傳,菲其人勿言」,希望被選的弟子德才均優,以繼承神聖的事業。如東漢初針灸學家涪翁,精通脈診,針灸技術尤其高明,往往手到病除,且不分貴賤,悉心救治,不圖報酬,受到群眾的愛戴。涪翁的弟子程高,程高的弟子郭玉也擅長針灸,並精於脈診。東漢和帝讓郭玉試診,郭玉切脈,眾皆嘆服。
這種選擇他人作弟子的形式可擇優為徒,大大勝過單純家傳,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種帶徒的形式在古代醫學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但這種形式由於老師本身條件,使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傷寒論·原序》載:「各承家傳,始終守舊」。使醫學知識和經驗的交流與發展受到了阻礙。
南北朝劉宋王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文帝劉義隆採納名醫秦承祖所秦「置醫學,以廣教授」的建議,是我國官方創辦醫學教育機構之始。《魏書·官氏志》載:「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北魏官制中已明確設有「太醫博士」,官八品下,「太醫助教」官九品,「按摩博士」官從九品,教授醫學知識。專職教官的地位比南朝的明確。公元581年(隋開皇元年)以後,國家的醫政管理及醫學教育都有進步。政府設立了開端於南北朝的「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管轄。此時的太醫署為國家最高的醫療行政管理兼醫學教育機構。隋太醫署中有固定的人員編制,設置太醫令2人,太醫丞2人,醫師200人,葯園師2人,醫學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師2人,祝禁博士2人,共計有215人。隋著名醫家巢元曾在太醫署任太醫博士。
唐朝沿用隋制,醫學教育除繼承傳統的家傳師授的帶徒方式外,於公元624年(唐高祖式武德七年)正式設立的「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署中中行政、教學、醫療、葯學四科人員組成,規模較大,且設備充實,教育制度比隋朝健全。並明確規定組織編制、醫學分科、課程設置、學生成績考核等制度。這種由國家創辦,太常寺領導、太醫署管理的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育機構,比歐洲義大利於公元872年創立的隆勒諾醫學校開創的時間早200多年,而且在組織機構、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都較完備,在世界上有著較大的影響。
太醫署中有行政管理人員16名。其中太醫令2名,為署內最高官員:太醫丞2名,作為太醫令的助手;以下有醫監4名,醫正8名。太醫署除行政管理外,設醫科與葯科。醫科為四部:醫師、針師、按摩師與咒禁師。每一部門都由博士1人,正八品上,助教1人,從九品上,負責授課。
醫師部門范圍最廣,分科系統而精細,有利於專科向縱深發展,。各科共同必修課程有:《黃帝內經·素問》、《本草》、《甲乙經》、《脈經》等。然後,分別學習有關臨床5個專業的課程。學習年限也有明文規定,體療(內科)學期7年,瘡腫(外科)學期5年,少小(兒科)學期5年,耳目口齒科(五官口腔科)學期4年,灸法(火艾燒灸治病)學期3年。太醫署除注重理論學習外,還重視臨床實踐。要求學習《本草》時,必須認識葯形,深明葯理,熟悉產地等;學習《明堂》是,必須檢圖即能指出孔穴;學習《經脈》時,學生之間互相診候,了解四時及浮沉滑澀的脈候;學習《黃帝內經》時,必須做到深刻理解,融匯貫通。
針師部門,由針博士1人,從八品上,助教1人,針師10人,從九品下,教授《明堂》、《脈訣》、《流注圖》等。先學習經脈、孔穴、九針。再學習辯證方法及用針手法等。
按摩部門,由按摩博士1人,按摩工9人輔助掌管按摩師部門,教授「消息導引之法」。這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技術,運用傳統的導引、按摩、正骨等療法以治療風(傷風)、寒(感寒)、暑(中暑)、濕(脹瀉)、飢(胃病)、絕(昏暈)、勞(勞力過度、逸(缺乏運動或積食不化)等。此法運用活血通絡的方法,使體內雍滯的經脈,隨導引而暢,使疾病消失。
按摩師部門還兼管正骨科教學,要作損傷折跌等傷科的處理。如對一般骨折,主張復位後用襯墊固定,並注意關節活動;對肩關節脫臼,採用「椅背復位法」等正骨技法。
咒禁部門有咒禁博士1人,從九品下,掌教祈禱咒禁的方法以驅除邪魅,這是從印度傳來的原始方法,帶有迷信色彩,滲入醫學領域中,使醫學教育中出現了唯心教育的誤導。
葯學部門於京師設置葯園,專門培養葯學人才。招收庶人16至20歲的為葯園生,學習葯物的栽培、採集、炮製、制劑、使用等方面的知識,畢業後升葯師,即為醫師助手。設葯園置府2人,吏4人,掌固4人,負責葯物保管及管理雜務;另主葯8人,葯童24人配製葯物;葯園師2人,葯園生8人栽培葯材。
太醫署對學生要求嚴格,除入學經考試外,還定期(月、季、年)進行考試。醫博士主月試、太醫令丞主季試、太常丞主年終試。各科學習除測試醫學知識外,還結合臨症實際評核成績。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始規定登用如國子監,按成績高低及治癒率多少分別選用,定為醫師、醫正、醫工等。公元760年(唐肅宗乾元三年)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人,自今以後,各試醫經方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方義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根據通七以上留的原則,安置時也有區別,通常上選的充御工,其次可派各州任醫學博士等。如考試成績欠佳准許補考。唐朝限定醫學必須在9年內學成,不及格者,令其退學,不準行醫。
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開始,唐政府在各州相繼設立醫學教育機構。公元714年(唐玄宗開元二年),各州添設助教。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各莞??櫨幸窖Р┦浚??萄?猓?乒苤莞?攪剖攣瘛Q?J揭窖Ы逃?又醒肜┱溝降胤劍??菡??笮。??璨┦俊⒅?碳罷惺詹煌?聳?難???涫倍越淌Φ難≡穹淺Q細瘛N夜?糯??⒁窖Ы逃??⒍擻諛媳背??了宄?蹙吖婺#?教瞥?比照櫫晟疲???艘桓雎?さ姆⒄構?獺@??醭??臧竦奈鬧危??偈掛窖Ы逃?亂檔慕?徊椒⒄梗?叢熗擻欣?跫??br>
公元514年,南朝·梁武帝應朝鮮(百濟)國的請求,派醫師赴朝鮮診療與講學,由此祖國醫學發展到國外。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惠日、福音等來我國留學,學習中國醫學。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學成回國,並將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孫思邈所著《千金方》帶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正式採用我國醫事及醫學教育制度,制定有醫葯職令《大寶律令·醫疾令》,明確規定學醫者必讀《素問》、《黃帝內經》、《明堂脈決》、《針灸甲乙經》、《新修本草》等書籍。公元693年,朝鮮置博士,開設「中國醫學」。其學制仿效唐朝,並以《素問》、《難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等典籍為教材。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日本榮睿、普照等來華留學,10年後即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榮、普兩位日本學問僧專程赴揚州邀請高僧鑒真赴日,於是鑒真率領弟子數十人在公元754年到達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及佛教界的盛大歡迎。此後,他在日本傳授中國醫葯學,對日本醫學發展貢獻很大,日本人民尊稱他為「過海大師」。
由於我國歷代醫家的卓越成就,使醫學成熟較早,醫學教育也具有特色,對世界醫學教育影響很大。
三、古代醫院類別和稱謂
隋唐時期醫院的設立更為廣泛,除京都外,地方也建立了病坊。但二者的性質、內容截然不同,京都的病坊是宮廷醫院,而地方則是專收貧孤殘人,兼收乞丐。
《隋書》載:「暑月疫時,病人或至數百,廳廊悉滿」,直到病癒才召其親屬接走,類似一種臨時性的時疫醫院。公元588年(隋文帝開皇八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時,收容病人於廳事。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由於佛教盛行,一般病坊多設在寺廟之中稱悲田坊,兼收無依靠的乞丐,由僧尼主管。《高僧傳》載:「唐釋道宣,收養癘疾,男婦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另一唐僧,丹陽沙門釋智岩,先在白馬寺,後往石頭城(甘肅武威東),住入癘人坊,為病人說佛法,還為病人洗滌膿血、喂飯、送葯、無所不為。公元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卒於該「癘人坊」,該「癘人坊」為世界上較早建立的隔離病院之一。
公元712年(唐玄宗開元元年),玄宗李隆基接睿宗皇帝位後,進行較全面的政治改革,其中一項內容為「淘汰僧尼,壓抑佛教」,勒令二萬多僧尼還俗,禁止新建佛寺,限制寺院經濟的發展,沒收寺觀法外占田。因此,僧尼還俗參加農桑生產,「悲田坊」即出現無人經管的局面。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宰相李德裕奏雲:「今緣諸道僧尼已還俗,『悲田坊』無人主領,恐貧病無告,必致困窮,臣等商量,將出自佛教語『悲田坊』改名為『養病坊』。祈兩京量給寺田十頃,大州鎮給田七頃,其他諸州委觀察使量貧病多少給田五頃,以充粥食。如州鎮有羨余官錢,量予置本取利,最為稔便」。自此,京中與各諸州一律撥給寺田5至10頃作經費,該恆產以其田租由各本管之地,選派鄉紳耆老一人主持。由於政府的重視,已設立的病坊、養病坊全部取消原名「悲田坊」,將收治麻風病人的「福田院(佛教語)改稱為「癘人坊」。唐末,有專為病僧而設的「延壽察」,是一種安養、療病機構。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明宗長興二年),「敕諸道州府各置囚院,並委派隨處長吏經心管理,遇有病囚,及時差人疹候療理。
在封建社會,帝王首先重視宮廷醫葯組織,並有專人負責,至隋唐逐漸完備。如屬太常寺的「宮中患坊」即為宮廷醫院。《唐書·百官志》載:「官方患病,有葯庫監門」,並且「醫師、醫監、醫正別一人蒞坊」,這可算為最早的官員療養院。
根據敦煌遺書可見,其醫卷、醫畫以及有關資料反映出隋唐時期敦煌的醫事活動。沙洲和中原一樣,也設有養濟院,收留病人,這即是沙洲醫院。我們依據《唐玄宗·天寶年代,敦煌群會計牒》所載「病坊」會計單名目及其數字,推知該「病坊」大約設置5至10張床位,醫院總資產130貫又72文,另雜葯950斤20枚,用於病坊正常運轉;其住院部所使用的雜什物品94件,既有食堂炊具,也有病人日用必備品,還有臨床制葯工具等。這所病坊似乎為州立醫院。
以上資料表明,在些期間,醫院基本是以病坊形式存在和命名的。
四、急救醫學的發展
我國古代在急救方面有許多豐富的經驗,尤其是通過手法或藉助器物進行搶救,多獲良效。
(一)人工呼吸法
在公元3世紀,東漢名醫張仲景急救自縊者時,創造性的應用了人工呼吸方法。
這些人工呼吸搶救法到東晉時期已有進一步的改進。東晉醫家葛洪的《肘後救卒方》載:「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傾其腹中襲襲轉,或是通氣也……」。南北朝時,梁朝姚僧垣的《集驗方》中加進改進方法,強調「仰卧,以物塞兩耳,……以兩竹筒內死人鼻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半日,所死之人即噫噫,勿復吹也」。這種應用器具吹氣的方法,可防止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古代急救學如此符合科學,實屬難能可貴。
唐代醫家孫思邈對前輩醫愛所使用急救工人呼吸法的繼承和發展,則倡導沿用「以筒內口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旁無令氣得出,半日,死人即蘇,可勿吹也」。這種急救法可以說是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急救法的開始,以後普及民間,向口內痛吹氣時,將氣全部吹入。此法廣泛應用至今。
孫思邈除用人工呼吸法外,還運用灸法,灸病人胸內,四肢大節陷、大指等各七壯。孫氏還用鼻孔灌葯法,「搗韭汁灌鼻孔中,末伏龍肝吹鼻中,末皂夾吹鼻中,嚏則氣通,起死人」。
(二)溺死的急救法
古代醫籍中有不少記載。葛洪所著《肘後救卒方》為最早提出。南北朝陳延之所撰《小品方》中亦有論述。尤以唐代醫家王燾的《外台秘要》中所載:「肘後療溺死一宿者尚可活方,取瓮傾之,以死人伏瓮上,令口臨瓮口,燃以蘆火二七把,燒瓮中當死人心下,令煙出,小入死者鼻口中,鼻口中水出則活,蘆盡更益為之,取活而止。常以手候死人身及瓮,勿甚熱。冬天當令火氣能使死人心下得暖」。「若卒無瓮,可就岸穿地,令如瓮燒之令暖,乃以死人著上」,也可「用車彀為之,當勿隱其腹,乃令得低頭,使水出。並熬灰數斛以僂身,濕即易」。陳延之的《小品方》載:「療溺死若身尚暖者,掘地作坑,中熬灰數斛,內坑中,下死人復灰,濕徹即易之,勿令灰熱烙煿人,冷即易之,半日即活。
(三)屍厥、脫氣的急救
古籍出現卒死、昏沉、昏絕等名稱,是描述現代稱之為休克的病名。《內經》中載:「針過其日數則脫氣」及「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尺厥。」脫氣是一種輕型的休克,屍厥則是休克嚴重的病例。其急救的方法有針灸、按摩、熱熨、吹耳、熱湯葯等。如《史記·倉公傳》載扁鵲在診斷虢國太子病時說:「若太子病,所謂屍厥者也」,……「脈亂故形靜如死狀,太子未死也」。扁鵲搶救虢國太子時,乃使其弟子子陽「厲針砥石,取三陽、五會」。頃刻太子復甦,又使弟子豹,「為五分之熨,熨兩肋下,再熬以湯劑調理,二十餘天而愈」。
晉代葛洪等在搶救卒死時,還強調了保暖的重要性,用銅器、瓦器盛熱水或茅草火灰,隔衣熨貼腹上,器皿冷卻後則更換熱湯,維持溫度。
唐代醫家孫思邈對卒死者採用熱瓦熨心;灌服湯葯不易時,可用「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去者分其發左右踏病人引之,葯下復增而取盡一升,須臾立蘇」。孫氏同時也用灸法治療,「卒忤死,灸十爪下各三壯、灸人中三壯,又肩中百壯,間使七壯、巨闕百壯」。孫氏利用綜合療法急救卒中,有一定療效。
敦煌醫卷載:「治人卒死,其脈如常,取皂莢末吹耳鼻中即瘥……無脈者真死」。可見隋唐醫家已能認識休克,並能區別臨床死亡與生物死亡,並提出卒死病人急救的方法。
(四)咽喉異物的急救法
葛洪的《肘後救卒方》中載:「今吞針哽在喉中,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針出耳」。再用,誤吞金屬釵等物,哽於咽喉而不出,急救法是:「取韭菜暴令萎,煮使熟勿切食大束」,釵即隨韭菜之纖維和糞便而出。至今小兒誤吞釘或曲形針之類,亦用此法排出。《外台秘要》中載:公元四五世紀,僧人用琥珀珠巧取誤吞的魚鉤,具體方法是以琥珀珠「貫著鉤繩,推令前入,至鉤處又復推,以牽引其出矣」。孫思邈則用鹿筋條揉作球狀物以線網之,另一頭留在口外,令病人將鹿筋團吞下,使鐵桿異物入團內以提出。在古代,對咽喉,甚至食道異物剔除的方法和使用的器械是多種多樣的,技術高明而科學。
(五)鼻卒衄方
用壓迫止血法,「若灑漬棉塞鼻孔」。應用燒烙止血法,在秦漢時已相當普遍。《外台秘要》中載:「便燒鐵篦烙之」。孫思邈在論述牙齒涌血不止的治療時,強調燒釘赤,炷血孔中而止「。古人用金銀打成烙鐵,每用艾火燃燒通紅,乘熱燙患處,再燃再燙,用於止血,效果可靠。
(六)尿閉的急救法
葛洪的《肘後方》中載:「取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許水解之,筒中吮下部,取通」。孫思邈則進一步改進,《千金要方》強調:「凡尿不在胞中,如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用蔥葉導尿,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急救方法。
葛洪撰寫的《肘後救卒方》,後改名為《肘後備急方》共八卷。被歷代認為是一本古代急症手冊。書中載有不少急救內容,明確指出救急措施必須與病因治療相結合,急則治其標,症狀緩解後,辯證施治,消其根源。他非常注重臨床實踐,重視急症的症狀與鑒別診斷,在該書卷一中,以「脈擾動」、「股間暖」來區別「屍厥」和死亡。他在治療學上也有很多的創新,是前人所未曾應用的。葛洪在治療急症時倡導具有便(療法簡便)、廉(葯物價廉)、驗(選方切合實用、效果可靠)特點的方法。
孫思邈勤奮鑽研,四處尋求采訪流傳於民間的醫療經驗,「以人命至貴、重有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因此,他的醫療思想、臨床實踐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均為歷代所稱道,他在急救醫學方面所做的突出的貢獻。鄰人注目。
五、專科醫學發展與護理實踐
(一)專科醫學發展
唐朝的臨床醫學分科十分明確,在官辦的太醫署里,分醫科和葯科兩大類。醫科又分醫師、針、按摩與咒禁四大部分。而醫師又細分為五大科,分別是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由此可見中醫原本無「內科」之稱。傳統概念中,除特殊標明而獨立的專科,如婦、兒、口齒耳目、正骨之外,其它的病症幾乎都屬於體療(內科)內。
專科醫學的發展日益趨向成熟,一般認為從遠古至公元前三世紀,是我國醫葯學的萌芽時期,公元前221年至220年秦漢時,是中醫奠定基礎的時期,公元265至960年,晉隨唐五代時是中醫大發展的時期。
1.體療科
(1)對疾病認識的進步
隋政府組織醫學家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中醫學論述病因、證候及疾病分類的專著,書中把疾病分為67門,證候1739種,這是以往醫籍均未達到的規模。
從深度上看,《諸病源候論》一書對許多疫病的病因、病機、病變、分型、鑒別等各方面有進一步的認識,如對消渴、癲病、虛勞、腳氣、丹毒、破傷風的描述詳細而精確。對疾病分類方面,?斃勻炔》治?撕? ⑹逼? ⑷炔 ⑽虜 ⒁唣薟‖謇唷6源?拘勻炔〉牟∫潁?岢霾∪艘蚪喲ァ俺遂逯??倍?貌。?筆倍災虜≡?蠐幸歡ǖ娜鮮叮?縟銜?擇ю鶯凸欽簦ń岷耍┪??礎?br>
陳延之撰的《小品方》中亦強調:「天行瘟疫」與「傷寒」的不同。「經心錄」中把熱性病分為傷寒、熱病、風濕、濕病、陰毒、陽毒、熱毒、瘟疫、天行節氣九種。醫家在臨床實踐中逐步提高了認識。
(2)疾病認療方法的進步
診斷學:孫思邈的診斷學見解是「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他認為診察病人的時間應選擇在早晨,因為早晨飲食還未進,陰氣未動,陽氣未散,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精取其脈,知其逆順。因此,孫氏提出「非其時不用」。再指出「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思邈認為不可只憑脈斷病。
治療學:孫思邈對臨床治療主張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他列舉很多治療良方,如水腫病屬難治之症,認為鹽與水腫有關,應注意忌鹽。他對甲狀腺腫有一定了解,用容易推廣含碘的羊靨代替南北朝時深師採用的鹿靨治療甲狀腺腫。用檳榔治療絛蟲病,用麻黃平咳喘,用烏豆和谷白皮治療腳氣病,用白頭翁、苦參治療痢疾等。
(3)由「辨病論治」向「辯證論治」過渡
唐朝時診療傾向於漢朝張仲景奠定的「辯證論治」,主要表現是證候組合。如在《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醫籍中,出現在每個病名之下,都列舉了大量方劑,這些方劑都是根據不同的證候組合、分類列舉的,可以看出逐步由「辨病論治」過渡到「辯證論治」的原則。
如果有幫助 望採納
3. 隋唐時期歷史知識題庫跪求!
一.選擇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題3分,共60分。
1.隋朝得以統一全國的客觀原因有( )
①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②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③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④隋文帝楊堅的決策正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對作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科舉制度體現了公平競爭的精神 b.科舉制度背離了傳統的倫理道德
c.科舉制度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科舉制度實現了封建國家的興盛
3.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三權分立原則的相似之處是( )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君主的統治權力
c.具有分權與制衡的特點 d.形成嚴密的官僚機構體系
4.下圖是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武則天統治時期刻印於中國、後傳入新羅的一部佛經經卷。該經卷的發現說明了
a.隋唐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活字印刷術
b.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為黑水都督府管轄
c.唐朝時期新羅設立太學,教授佛學
d.佛教成為唐朝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5.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魏徵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弔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在魏徵死後,唐太宗聽信傳言懷疑魏徵生前在朝廷私營結黨的嫌疑,沽名釣譽,他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生前死後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實質是( )
a.魏徵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b.君主專制統治需要
c.魏徵生前在朝廷搞陰謀活動 d.教育朝廷大臣學會做人
7.「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這句詩突出反映了唐朝揚州的繁榮。下列有關唐朝揚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江南的物產大多都在揚州集散 b.繁華的夜市是揚州的一大特點
c.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在此雲集 d.揚州是全國最繁華的政治中心
8.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當時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有利於加強對邊疆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c.使邊疆民族政權隸屬於中央政府 d.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高潮
9.張籍的《賈客樂》:「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向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唐人的這些詩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現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業繁榮與發展
c.政府鼓勵商業的發展 d.金錢至上的社會道德風尚
10.唐人有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但直到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終印證了唐代就生產秘色瓷而非五代。這說明研究歷史的途徑有( )
①文學記載側面反映 ②考古發掘 ③史書記載 ④民間傳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史書記載:唐朝後期長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材料中沒有反映出( )
a.長安城商業發展已經突破兩市的范圍 b.長安城商業的發展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c.崇仁坊成為長安城中最繁華的住宅區 d.崇仁坊成為唐朝政府新設立的商業區
12.圖6中的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廣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稱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獲取的正確的歷史信息是( )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
②揚州和成都成為超越兩都的政治經濟中心
4. 隋朝歷史應該復習哪些知識點
看你像著重看那些,一般復習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大板塊進行,側重政治和經濟,尤其是隋朝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開辟,京杭大運河的作用
5. 關於隋唐時期歷史發展認識作文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只經歷了兩個皇帝,38年,這樣的時間比之唐朝280多年的歷史,總讓人們的感到隋朝的地位遠不如唐朝。但實際上,隋朝結束了魏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自秦漢以後的又一大統一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隋煬帝通過政治改革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使得關隴舊貴族勢力間接造反,最後為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李淵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訓,他勤於政事,要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鼓勵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在位時多病,皇後武則天替他處理政事,逐漸掌了大權。高宗去世幾年後,武則天臨朝稱制。
武則天於公元690年廢黜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經常讓大臣舉薦人才。她統治時期,也有一些弊政,但當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說:「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這以後唐朝政局再度動盪不堪,直到唐玄宗時,才又安定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公元712年即位稱帝。他有作為,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為相,勵精圖治。他統治的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此時期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史料記載,唐朝農業大發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業也興盛起來。如絲綢紡織業,還有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6. 隋唐的歷史
魏徵 隋書
劉昫源 舊唐書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
薛居正 舊五代史
歐陽修 新五代史 。
資治通鑒
大唐創業起居注
唐會要
唐六典
劍橋中國隋唐史
王仲犖 隋唐史
唐長孺 隋唐五代史
呂思勉 隋唐五代史
隋唐史話
梅毅 隋唐五代另類歷史
曇花王朝
唐史並不如煙
那時英雄—隋唐戰史
韓升 隋文帝傳
袁剛 隋煬帝傳
中國古代思想家叢書—李世民
唐末刀鋒匯
血染刀鋒八十年
五代十國風雲錄
7. 隋唐歷史
一、社會發展概況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楊堅篡周奪取政權,建立隋王朝,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黃河流域,自十六國以來,各族與漢族進行劇烈的痛苦的融合運動,至隋朝得以完成,在長江流域,自東晉以來,為抵禦北方各族的南侵而建立起來的漢族政權,到隋朝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隋文帝(楊堅)在這種形勢下,順利地建立起統一南北的隋朝。
隋文帝統一兩大流域,憑借兩大經濟基地,建立起繁榮程度超過兩漢的隋朝。民眾得以安居從事生產,戶口與財產都有巨大增進。隋朝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在中國歷史上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軍閥混戰、南北分裂的狀態,創建了繼秦漢以後的第三次大統一局面。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在這一時期基本定型,隋王朝制定《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等發展措施,使社會經濟和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隋王朝和琉球等周圍各族的聯系加強,並和日本、朝鮮等國家開展友好往來,然而,隋後期政治昏朽,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搜刮民財、大興土木、遊山玩水、並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使社會矛盾尖銳化。618年,隋王朝在農民紛起抗隋的反對浪潮中垮台。
公元617年,乘隋末大亂之機,李淵起兵入長安,618年自稱皇帝,創建唐王朝。628年由其子李世民削平群雄完成統一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以隋亡為鑒,重用賢能、虛心納諫、輕徭薄賦,並進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舉制等,使唐朝社會走向安定,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興旺局面。
唐太宗以後,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進一步發展,詩歌、繪畫以及醫學、天文學等方面都有偉大的創造和卓越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到唐玄宗開元時,國內一片繁榮發達景象,被譽為「開元盛世」。
唐後期,由於統治者的昏庸腐敗,各種矛盾不斷激化,終於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給社會造成極大破壞。此後,唐朝內則宦官專政、朋黨爭斗,外則藩鎮割劇,國無寧日。唐是繁榮強大的朝代,自興盛至衰亡,經歷290年。在這個長時期里,就統治階層內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變化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唐前期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公元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凡124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腐朽傾向和進步傾向的矛盾,由於進步傾向起著主導作用,因而保持長期的強盛狀態。唐中期自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六年)至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凡79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權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由於斗爭的結果,中央集權勢力取得相對的勝利,因而基本上還能夠保持國家的統一。唐後期自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至公元907年(唐昭宗天佑四年)凡87年,其間主要矛盾是中央經濟集團內部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的矛盾,由於宦官勢力占優勢,中央集權勢力愈趨於衰弱,又由於黃巢所率農民起義軍被擊敗,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唯一的力量,唐朝就此滅亡。
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五代十國開始。南方出現前蜀(王建)、吳(楊行密)、吳越(錢鏐)、楚(馬殷)、閩(王審知)、南漢(劉岩)六國。北方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小朝廷。建立朝廷的人,都是武夫,非常好戰好殺。黃河流域在這群武夫統治下,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蜀、吳兩國特別是吳國,阻止北方戰亂波及長江流域,起著屏障作用。南方諸國得以保境息民。北方遭受將半個多世紀的破壞,南方在同時期內,基本上得免戰禍。從此,經濟文化的重心從河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周世宗(柴榮)開始進行統一戰爭,不幸病死。公元960年周為宋代所取代,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
二、醫學教育的發展]
在祖國醫學的流傳和發展過程中,教育的主要方式為口授及帶徒實踐。那時,收他人做弟子的醫生認為,從事醫生職業是救人救世的神聖事業,是關繫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選擇弟子時,都比較嚴格。《靈樞·官能》載:「得其人乃傳,菲其人勿言」,希望被選的弟子德才均優,以繼承神聖的事業。如東漢初針灸學家涪翁,精通脈診,針灸技術尤其高明,往往手到病除,且不分貴賤,悉心救治,不圖報酬,受到群眾的愛戴。涪翁的弟子程高,程高的弟子郭玉也擅長針灸,並精於脈診。東漢和帝讓郭玉試診,郭玉切脈,眾皆嘆服。
這種選擇他人作弟子的形式可擇優為徒,大大勝過單純家傳,對祖國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這種帶徒的形式在古代醫學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但這種形式由於老師本身條件,使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傷寒論·原序》載:「各承家傳,始終守舊」。使醫學知識和經驗的交流與發展受到了阻礙。
南北朝劉宋王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文帝劉義隆採納名醫秦承祖所秦「置醫學,以廣教授」的建議,是我國官方創辦醫學教育機構之始。《魏書·官氏志》載:「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北魏官制中已明確設有「太醫博士」,官八品下,「太醫助教」官九品,「按摩博士」官從九品,教授醫學知識。專職教官的地位比南朝的明確。公元581年(隋開皇元年)以後,國家的醫政管理及醫學教育都有進步。政府設立了開端於南北朝的「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管轄。此時的太醫署為國家最高的醫療行政管理兼醫學教育機構。隋太醫署中有固定的人員編制,設置太醫令2人,太醫丞2人,醫師200人,葯園師2人,醫學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師2人,祝禁博士2人,共計有215人。隋著名醫家巢元曾在太醫署任太醫博士。
唐朝沿用隋制,醫學教育除繼承傳統的家傳師授的帶徒方式外,於公元624年(唐高祖式武德七年)正式設立的「太醫署」,隸屬太常寺。署中中行政、教學、醫療、葯學四科人員組成,規模較大,且設備充實,教育制度比隋朝健全。並明確規定組織編制、醫學分科、課程設置、學生成績考核等制度。這種由國家創辦,太常寺領導、太醫署管理的教育機構,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教育機構,比歐洲義大利於公元872年創立的隆勒諾醫學校開創的時間早200多年,而且在組織機構、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都較完備,在世界上有著較大的影響。
太醫署中有行政管理人員16名。其中太醫令2名,為署內最高官員:太醫丞2名,作為太醫令的助手;以下有醫監4名,醫正8名。太醫署除行政管理外,設醫科與葯科。醫科為四部:醫師、針師、按摩師與咒禁師。每一部門都由博士1人,正八品上,助教1人,從九品上,負責授課。
醫師部門范圍最廣,分科系統而精細,有利於專科向縱深發展,。各科共同必修課程有:《黃帝內經·素問》、《本草》、《甲乙經》、《脈經》等。然後,分別學習有關臨床5個專業的課程。學習年限也有明文規定,體療(內科)學期7年,瘡腫(外科)學期5年,少小(兒科)學期5年,耳目口齒科(五官口腔科)學期4年,灸法(火艾燒灸治病)學期3年。太醫署除注重理論學習外,還重視臨床實踐。要求學習《本草》時,必須認識葯形,深明葯理,熟悉產地等;學習《明堂》是,必須檢圖即能指出孔穴;學習《經脈》時,學生之間互相診候,了解四時及浮沉滑澀的脈候;學習《黃帝內經》時,必須做到深刻理解,融匯貫通。
針師部門,由針博士1人,從八品上,助教1人,針師10人,從九品下,教授《明堂》、《脈訣》、《流注圖》等。先學習經脈、孔穴、九針。再學習辯證方法及用針手法等。
按摩部門,由按摩博士1人,按摩工9人輔助掌管按摩師部門,教授「消息導引之法」。這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技術,運用傳統的導引、按摩、正骨等療法以治療風(傷風)、寒(感寒)、暑(中暑)、濕(脹瀉)、飢(胃病)、絕(昏暈)、勞(勞力過度、逸(缺乏運動或積食不化)等。此法運用活血通絡的方法,使體內雍滯的經脈,隨導引而暢,使疾病消失。
按摩師部門還兼管正骨科教學,要作損傷折跌等傷科的處理。如對一般骨折,主張復位後用襯墊固定,並注意關節活動;對肩關節脫臼,採用「椅背復位法」等正骨技法。
咒禁部門有咒禁博士1人,從九品下,掌教祈禱咒禁的方法以驅除邪魅,這是從印度傳來的原始方法,帶有迷信色彩,滲入醫學領域中,使醫學教育中出現了唯心教育的誤導。
葯學部門於京師設置葯園,專門培養葯學人才。招收庶人16至20歲的為葯園生,學習葯物的栽培、採集、炮製、制劑、使用等方面的知識,畢業後升葯師,即為醫師助手。設葯園置府2人,吏4人,掌固4人,負責葯物保管及管理雜務;另主葯8人,葯童24人配製葯物;葯園師2人,葯園生8人栽培葯材。
太醫署對學生要求嚴格,除入學經考試外,還定期(月、季、年)進行考試。醫博士主月試、太醫令丞主季試、太常丞主年終試。各科學習除測試醫學知識外,還結合臨症實際評核成績。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始規定登用如國子監,按成績高低及治癒率多少分別選用,定為醫師、醫正、醫工等。公元760年(唐肅宗乾元三年)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人,自今以後,各試醫經方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方義二道,通七以上留,以下放」。根據通七以上留的原則,安置時也有區別,通常上選的充御工,其次可派各州任醫學博士等。如考試成績欠佳准許補考。唐朝限定醫學必須在9年內學成,不及格者,令其退學,不準行醫。
公元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開始,唐政府在各州相繼設立醫學教育機構。公元714年(唐玄宗開元二年),各州添設助教。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各莞??櫨幸窖Р┦浚??萄?猓?乒苤莞?攪剖攣瘛Q?J揭窖Ы逃?又醒肜┱溝降胤劍??菡??笮。??璨┦俊⒅?碳罷惺詹煌?聳?難???涫倍越淌Φ難≡穹淺Q細瘛N夜?糯??⒁窖Ы逃??⒍擻諛媳背??了宄?蹙吖婺#?教瞥?比照櫫晟疲???艘桓雎?さ姆⒄構?獺@??醭??臧竦奈鬧危??偈掛窖Ы逃?亂檔慕?徊椒⒄梗?叢熗擻欣?跫??br>
公元514年,南朝·梁武帝應朝鮮(百濟)國的請求,派醫師赴朝鮮診療與講學,由此祖國醫學發展到國外。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惠日、福音等來我國留學,學習中國醫學。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學成回國,並將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孫思邈所著《千金方》帶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正式採用我國醫事及醫學教育制度,制定有醫葯職令《大寶律令·醫疾令》,明確規定學醫者必讀《素問》、《黃帝內經》、《明堂脈決》、《針灸甲乙經》、《新修本草》等書籍。公元693年,朝鮮置博士,開設「中國醫學」。其學制仿效唐朝,並以《素問》、《難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等典籍為教材。公元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日本榮睿、普照等來華留學,10年後即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榮、普兩位日本學問僧專程赴揚州邀請高僧鑒真赴日,於是鑒真率領弟子數十人在公元754年到達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及佛教界的盛大歡迎。此後,他在日本傳授中國醫葯學,對日本醫學發展貢獻很大,日本人民尊稱他為「過海大師」。
由於我國歷代醫家的卓越成就,使醫學成熟較早,醫學教育也具有特色,對世界醫學教育影響很大。
三、古代醫院類別和稱謂
隋唐時期醫院的設立更為廣泛,除京都外,地方也建立了病坊。但二者的性質、內容截然不同,京都的病坊是宮廷醫院,而地方則是專收貧孤殘人,兼收乞丐。
《隋書》載:「暑月疫時,病人或至數百,廳廊悉滿」,直到病癒才召其親屬接走,類似一種臨時性的時疫醫院。公元588年(隋文帝開皇八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時,收容病人於廳事。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由於佛教盛行,一般病坊多設在寺廟之中稱悲田坊,兼收無依靠的乞丐,由僧尼主管。《高僧傳》載:「唐釋道宣,收養癘疾,男婦別坊,四時供承,務令周給」。另一唐僧,丹陽沙門釋智岩,先在白馬寺,後往石頭城(甘肅武威東),住入癘人坊,為病人說佛法,還為病人洗滌膿血、喂飯、送葯、無所不為。公元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卒於該「癘人坊」,該「癘人坊」為世界上較早建立的隔離病院之一。
公元712年(唐玄宗開元元年),玄宗李隆基接睿宗皇帝位後,進行較全面的政治改革,其中一項內容為「淘汰僧尼,壓抑佛教」,勒令二萬多僧尼還俗,禁止新建佛寺,限制寺院經濟的發展,沒收寺觀法外占田。因此,僧尼還俗參加農桑生產,「悲田坊」即出現無人經管的局面。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宰相李德裕奏雲:「今緣諸道僧尼已還俗,『悲田坊』無人主領,恐貧病無告,必致困窮,臣等商量,將出自佛教語『悲田坊』改名為『養病坊』。祈兩京量給寺田十頃,大州鎮給田七頃,其他諸州委觀察使量貧病多少給田五頃,以充粥食。如州鎮有羨余官錢,量予置本取利,最為稔便」。自此,京中與各諸州一律撥給寺田5至10頃作經費,該恆產以其田租由各本管之地,選派鄉紳耆老一人主持。由於政府的重視,已設立的病坊、養病坊全部取消原名「悲田坊」,將收治麻風病人的「福田院(佛教語)改稱為「癘人坊」。唐末,有專為病僧而設的「延壽察」,是一種安養、療病機構。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明宗長興二年),「敕諸道州府各置囚院,並委派隨處長吏經心管理,遇有病囚,及時差人疹候療理。
在封建社會,帝王首先重視宮廷醫葯組織,並有專人負責,至隋唐逐漸完備。如屬太常寺的「宮中患坊」即為宮廷醫院。《唐書·百官志》載:「官方患病,有葯庫監門」,並且「醫師、醫監、醫正別一人蒞坊」,這可算為最早的官員療養院。
根據敦煌遺書可見,其醫卷、醫畫以及有關資料反映出隋唐時期敦煌的醫事活動。沙洲和中原一樣,也設有養濟院,收留病人,這即是沙洲醫院。我們依據《唐玄宗·天寶年代,敦煌群會計牒》所載「病坊」會計單名目及其數字,推知該「病坊」大約設置5至10張床位,醫院總資產130貫又72文,另雜葯950斤20枚,用於病坊正常運轉;其住院部所使用的雜什物品94件,既有食堂炊具,也有病人日用必備品,還有臨床制葯工具等。這所病坊似乎為州立醫院。
以上資料表明,在些期間,醫院基本是以病坊形式存在和命名的。
四、急救醫學的發展
我國古代在急救方面有許多豐富的經驗,尤其是通過手法或藉助器物進行搶救,多獲良效。
(一)人工呼吸法
在公元3世紀,東漢名醫張仲景急救自縊者時,創造性的應用了人工呼吸方法。
這些人工呼吸搶救法到東晉時期已有進一步的改進。東晉醫家葛洪的《肘後救卒方》載:「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傾其腹中襲襲轉,或是通氣也……」。南北朝時,梁朝姚僧垣的《集驗方》中加進改進方法,強調「仰卧,以物塞兩耳,……以兩竹筒內死人鼻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傍無令氣得出。半日,所死之人即噫噫,勿復吹也」。這種應用器具吹氣的方法,可防止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古代急救學如此符合科學,實屬難能可貴。
唐代醫家孫思邈對前輩醫愛所使用急救工人呼吸法的繼承和發展,則倡導沿用「以筒內口中,使兩人痛吹之,塞口旁無令氣得出,半日,死人即蘇,可勿吹也」。這種急救法可以說是口對口的人工呼吸急救法的開始,以後普及民間,向口內痛吹氣時,將氣全部吹入。此法廣泛應用至今。
孫思邈除用人工呼吸法外,還運用灸法,灸病人胸內,四肢大節陷、大指等各七壯。孫氏還用鼻孔灌葯法,「搗韭汁灌鼻孔中,末伏龍肝吹鼻中,末皂夾吹鼻中,嚏則氣通,起死人」。
(二)溺死的急救法
古代醫籍中有不少記載。葛洪所著《肘後救卒方》為最早提出。南北朝陳延之所撰《小品方》中亦有論述。尤以唐代醫家王燾的《外台秘要》中所載:「肘後療溺死一宿者尚可活方,取瓮傾之,以死人伏瓮上,令口臨瓮口,燃以蘆火二七把,燒瓮中當死人心下,令煙出,小入死者鼻口中,鼻口中水出則活,蘆盡更益為之,取活而止。常以手候死人身及瓮,勿甚熱。冬天當令火氣能使死人心下得暖」。「若卒無瓮,可就岸穿地,令如瓮燒之令暖,乃以死人著上」,也可「用車彀為之,當勿隱其腹,乃令得低頭,使水出。並熬灰數斛以僂身,濕即易」。陳延之的《小品方》載:「療溺死若身尚暖者,掘地作坑,中熬灰數斛,內坑中,下死人復灰,濕徹即易之,勿令灰熱烙煿人,冷即易之,半日即活。
(三)屍厥、脫氣的急救
古籍出現卒死、昏沉、昏絕等名稱,是描述現代稱之為休克的病名。《內經》中載:「針過其日數則脫氣」及「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尺厥。」脫氣是一種輕型的休克,屍厥則是休克嚴重的病例。其急救的方法有針灸、按摩、熱熨、吹耳、熱湯葯等。如《史記·倉公傳》載扁鵲在診斷虢國太子病時說:「若太子病,所謂屍厥者也」,……「脈亂故形靜如死狀,太子未死也」。扁鵲搶救虢國太子時,乃使其弟子子陽「厲針砥石,取三陽、五會」。頃刻太子復甦,又使弟子豹,「為五分之熨,熨兩肋下,再熬以湯劑調理,二十餘天而愈」。
晉代葛洪等在搶救卒死時,還強調了保暖的重要性,用銅器、瓦器盛熱水或茅草火灰,隔衣熨貼腹上,器皿冷卻後則更換熱湯,維持溫度。
唐代醫家孫思邈對卒死者採用熱瓦熨心;灌服湯葯不易時,可用「口噤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不下去者分其發左右踏病人引之,葯下復增而取盡一升,須臾立蘇」。孫氏同時也用灸法治療,「卒忤死,灸十爪下各三壯、灸人中三壯,又肩中百壯,間使七壯、巨闕百壯」。孫氏利用綜合療法急救卒中,有一定療效。
敦煌醫卷載:「治人卒死,其脈如常,取皂莢末吹耳鼻中即瘥……無脈者真死」。可見隋唐醫家已能認識休克,並能區別臨床死亡與生物死亡,並提出卒死病人急救的方法。
(四)咽喉異物的急救法
葛洪的《肘後救卒方》中載:「今吞針哽在喉中,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針出耳」。再用,誤吞金屬釵等物,哽於咽喉而不出,急救法是:「取韭菜暴令萎,煮使熟勿切食大束」,釵即隨韭菜之纖維和糞便而出。至今小兒誤吞釘或曲形針之類,亦用此法排出。《外台秘要》中載:公元四五世紀,僧人用琥珀珠巧取誤吞的魚鉤,具體方法是以琥珀珠「貫著鉤繩,推令前入,至鉤處又復推,以牽引其出矣」。孫思邈則用鹿筋條揉作球狀物以線網之,另一頭留在口外,令病人將鹿筋團吞下,使鐵桿異物入團內以提出。在古代,對咽喉,甚至食道異物剔除的方法和使用的器械是多種多樣的,技術高明而科學。
(五)鼻卒衄方
用壓迫止血法,「若灑漬棉塞鼻孔」。應用燒烙止血法,在秦漢時已相當普遍。《外台秘要》中載:「便燒鐵篦烙之」。孫思邈在論述牙齒涌血不止的治療時,強調燒釘赤,炷血孔中而止「。古人用金銀打成烙鐵,每用艾火燃燒通紅,乘熱燙患處,再燃再燙,用於止血,效果可靠。
(六)尿閉的急救法
葛洪的《肘後方》中載:「取生土瓜根搗取汁,以少許水解之,筒中吮下部,取通」。孫思邈則進一步改進,《千金要方》強調:「凡尿不在胞中,如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用蔥葉導尿,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急救方法。
葛洪撰寫的《肘後救卒方》,後改名為《肘後備急方》共八卷。被歷代認為是一本古代急症手冊。書中載有不少急救內容,明確指出救急措施必須與病因治療相結合,急則治其標,症狀緩解後,辯證施治,消其根源。他非常注重臨床實踐,重視急症的症狀與鑒別診斷,在該書卷一中,以「脈擾動」、「股間暖」來區別「屍厥」和死亡。他在治療學上也有很多的創新,是前人所未曾應用的。葛洪在治療急症時倡導具有便(療法簡便)、廉(葯物價廉)、驗(選方切合實用、效果可靠)特點的方法。
孫思邈勤奮鑽研,四處尋求采訪流傳於民間的醫療經驗,「以人命至貴、重有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因此,他的醫療思想、臨床實踐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均為歷代所稱道,他在急救醫學方面所做的突出的貢獻。鄰人注目。
五、專科醫學發展與護理實踐
(一)專科醫學發展
唐朝的臨床醫學分科十分明確,在官辦的太醫署里,分醫科和葯科兩大類。醫科又分醫師、針、按摩與咒禁四大部分。而醫師又細分為五大科,分別是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由此可見中醫原本無「內科」之稱。傳統概念中,除特殊標明而獨立的專科,如婦、兒、口齒耳目、正骨之外,其它的病症幾乎都屬於體療(內科)內。
專科醫學的發展日益趨向成熟,一般認為從遠古至公元前三世紀,是我國醫葯學的萌芽時期,公元前221年至220年秦漢時,是中醫奠定基礎的時期,公元265至960年,晉隨唐五代時是中醫大發展的時期。
1.體療科
(1)對疾病認識的進步
隋政府組織醫學家巢元方等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中醫學論述病因、證候及疾病分類的專著,書中把疾病分為67門,證候1739種,這是以往醫籍均未達到的規模。
從深度上看,《諸病源候論》一書對許多疫病的病因、病機、病變、分型、鑒別等各方面有進一步的認識,如對消渴、癲病、虛勞、腳氣、丹毒、破傷風的描述詳細而精確。
陳延之撰的《小品方》中亦強調:「天行瘟疫」與「傷寒」的不同。「經心錄」中把熱性病分為傷寒、熱病、風濕、濕病、陰毒、陽毒、熱毒、瘟疫、天行節氣九種。醫家在臨床實踐中逐步提高了認識。
(2)疾病認療方法的進步
診斷學:孫思邈的診斷學見解是「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他認為診察病人的時間應選擇在早晨,因為早晨飲食還未進,陰氣未動,陽氣未散,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精取其脈,知其逆順。因此,孫氏提出「非其時不用」。再指出「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思邈認為不可只憑脈斷病。
治療學:孫思邈對臨床治療主張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他列舉很多治療良方,如水腫病屬難治之症,認為鹽與水腫有關,應注意忌鹽。他對甲狀腺腫有一定了解,用容易推廣含碘的羊靨代替南北朝時深師採用的鹿靨治療甲狀腺腫。用檳榔治療絛蟲病,用麻黃平咳喘,用烏豆和谷白皮治療腳氣病,用白頭翁、苦參治療痢疾等。
(3)由「辨病論治」向「辯證論治」過渡
唐朝時診療傾向於漢朝張仲景奠定的「辯證論治」,主要表現是證候組合。如在《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醫籍中,出現在每個病名之下,都列舉了大量方劑,這些方劑都是根據不同的證候組合、分類列舉的,可以看出逐步由「辨病論治」過渡到「辯證論治」的原則。
2.外科
中醫的瘡瘍科就是中醫的外科,古代時稱為瘍醫。瘡瘍科臨床掌腫瘍、潰瘍、金瘍與析病。治療未潰腫物、已潰瘡瘍、刀槍箭傷與骨傷。正骨在隋唐時期由按摩博士等直接負責教學與醫療,外科手術中較為進步的是正骨科。唐朝骨科醫家藺道人,是一位精通骨科醫學的道家。他撰有《仙援理傷繼斷方》一書。倡導骨傷治療常規中,強調正骨麻醉,清潔傷口,檢查診斷,牽引復位,敷葯固定,定期復查等。他在治療技術上,已能應用手術治療粉碎性骨折,在改進骨折固定的方法與原則中,強調有效固定與不發生骨折再移位的前提下,患肢應作適應運動,這些治療與護理,可促使加速癒合與減少傷後病殘的發生。
《諸病源候論》中提到,將原屬內科雜病的「肺癰」列入外科病證,對惡性腫瘤已有記載,描述「離疽」和「杼疽」的證候特徵。此二證均可在半月左右致人於死,揭示這些病的外觀主證及預後不良。這是中醫對惡性腫瘤的較早記載。
3.針灸科
針灸療法,是我國中醫學中一個重要學科,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編著了《黃帝針灸甲乙經》,書中基本內容是按照臟腑、腧穴、氣血、經絡、病機、刺灸法及禁忌作了明確的規定,如釐定腧穴的總數是654穴,比內經書上多189個,其中有單穴48個。提出禁針穴8個,不宜深針穴4個,禁灸穴31個。
孫思邈則重視葯物和針灸的配合治療。他提出:「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不葯,葯不針灸,尢非良醫,知針知葯,固是良醫」。又提出:「或一病用數十穴,或數病只一穴,皆臨時斟酌作法用之」。他最早提出「阿是穴」的名稱和作用,據此後世才有天應穴、不定穴的痛點論述和應用。
王燾的《外台秘要》闡述「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的觀點,因此王燾只錄灸法,不錄針法,著重介紹明堂灸法。
4.按摩
按摩術是一種古老的療法。隋唐時期,按摩葯法盛極一時,《唐六典》載:「風入肢節臟腑積而疾生,宜導而宣之,使內疾不生,外邪不入。若損傷折跌者,以法正之」。《外台秘要》中載「手當千遍,葯力才行」等。總之唐朝的醫學發展是輝煌的。
8. 初一歷史隋唐兩朝的重點
http://..com/question/90595334.html這個很好,摘錄:
隋朝:
1、 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
2、 統一: 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
3、 治世局面:隋文帝——開皇之治。
4、 隋煬帝的統治:暴政導致隋朝滅亡。
大運河:目的:加強南北交通和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三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作用:加強了南北經濟交流,對後世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貞觀之治」
一、基礎知識熟於心
唐朝
1、 建立:李淵,定都
2、 貞觀之治:唐太宗時期的治世局面
(1)原因 皇帝:勤於政事
吸取隋亡教訓,確立治國思想:大臣:廉潔奉公
(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政府: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輕徭薄賦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戒奢從簡
合並州縣
治國政策 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 、
教育:完善科舉、擴充國學
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
對外關系:開放的對外政策
(2)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3、「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統治時的局面,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選拔賢才的政策,使社會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開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盛世局面
(1)原因
①穩定政局②任用賢才:姚崇。③重視地方吏治。④崇尚節儉。⑤民族政策開明 ⑥完善科舉
(2)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農業
(1) 修建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2)耕作方式:南方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水稻,(3)飲茶之風盛行。
⑷生產工具製成曲轅犁和筒車(分別用於灌溉和耕作)
手工業
(1)絲織業:品種多,技術高超。(2)陶瓷業: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唐三彩是重要代表。
商業
(1)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2)長安城內分市和坊,住宅區稱坊,商業區稱市,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
科舉制的創立
一、基礎知識熟於心
1、創立:隋朝
背景:魏晉以來,門第是選官主要依據。
2、建立與完善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官。
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開始誕生。
③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規模
④武則天時,首創了殿試和武舉。
⑤唐玄宗:重考詩賦
唐朝常設的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最為重要。
(3)評價:
1)使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統治基礎。
3)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4)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5)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6)隨著時間的推移,束縛了思想。
「和同為一家」
一、基礎知識熟於心
1、唐朝的民族政策:
2、表現:
(1)西域: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後在今新疆地區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2)吐蕃:①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並定都邏些。
②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作用是
③把 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
對外友好往來
一、基礎知識熟於心
1、對外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2、主要表現:
(1)與日本 ①遣唐使:隋朝時,已有遣隋使來華,唐朝時人數增多。他們回國後依照唐制進行了改革。
②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悉心傳播唐文化。
(2)與新羅: ①新羅派留學生和使節來唐朝學習,並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採用了科舉制。
② 新羅物產居唐進口首位。
(3)玄奘西遊: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前往天竺,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並著成《大唐西域記》。
以及http://www.dxstudy.com/information22/112817.htm
9. 隋唐歷史簡述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只經歷了兩個皇帝,38年,這樣的時間比之唐朝280多年的歷史,總讓人們的感到隋朝的地位遠不如唐朝。但實際上,隋朝結束了魏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自秦漢以後的又一大統一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隋煬帝通過政治改革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使得關隴舊貴族勢力間接造反,最後為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李淵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訓,他勤於政事,要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鼓勵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在位時多病,皇後武則天替他處理政事,逐漸掌了大權。高宗去世幾年後,武則天臨朝稱制。
武則天於公元690年廢黜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經常讓大臣舉薦人才。她統治時期,也有一些弊政,但當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說:「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這以後唐朝政局再度動盪不堪,直到唐玄宗時,才又安定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公元712年即位稱帝。他有作為,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為相,勵精圖治。他統治的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此時期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史料記載,唐朝農業大發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業也興盛起來。如絲綢紡織業,還有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唐朝經過290年的統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自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期間中原地區接連出現五個朝代,即梁、唐、晉、漢、周,合稱五代。環繞中原地區,主要建立在南方的十個政權,合稱十國。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國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統一。
隋唐時期,我國邊疆各族發展較快,呈現「和同為一家」的和睦局面。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這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邊疆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時期與外域的貿易往來已有很大發展,隋朝時同十幾個國家往來,到唐朝,發展到70多個國家。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那時,唐朝在世界享有很高聲望。
隋唐時期,經濟的全面繁榮發達昌盛,人們思想解放,充滿自信,文學藝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期。有光耀千古的文壇,最突出的是詩歌;有五彩繽紛的藝術,書法和繪畫成就輝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這些藝術珍品,使得古老的中華民族熠熠生輝。
10. 歷史隋唐時期問答題
擦 1是高宗貞觀2是玄宗開元 其他翻歷史書很長自己看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