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大學的社會學
社會學國內最好的在北京,社科院的社會學所和北大最好,其次,人大,再則好的大學比如:南京大、清華、中山大、廈大、南開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
1、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分為應用型方向和理論型。如果說到實用性,應用型強一些。
2、三農問題被重視後,鄉村社會學日益成為社會學的顯學,在國內農村社會學方向許多學校都有,而且占據重要位置。本科階段主要是多讀社會學經典著作,學好研究方法,打好基礎。同時最重要的是找尋自己的興趣點,也就是對哪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了解這方面問題的研究動態。然後以此問題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
3、社會學在國外是顯學甚至是基礎學科,如果能出國學習,那麼是很好的。現在985高校,211高校都有出國的項目。美國、英國都是社會學比較不錯的。
4、如3所說,近年來,尤其985高校都有出國的機會和名額,早些准備,爭取出國。
5、論文的方向就是選題一定要自己感興趣的,其次因為興趣去了解很多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然後選擇切入點作為論文題目,當然選題一般是細化,比如農村問題,問題太多,不適合作題目,假如能細化成農村勞動力迴流的影響因素等這樣就把題目明確了。范圍小,便於深入研究。只是舉個例子。題目很多很多。
6,社會學方向:社會心理學(中山楊中芳《心理學系》、南大周曉虹,翟學偉、人大沙蓮香、南開樂國安,北大方文,按實力排序,下同)、社會學研究方法(南大風笑天、北大郭志剛、林彬;陳向明《北大教育系》)、經濟社會學(北大劉世定、社科院社會學所李培林、武大周長城、南大汪和建,宋林飛、中山丘海雄,王寧、吉大劉少傑)、組織社會學(北大劉世定,丘澤奇、社科院李漢林、人大於顯洋、武大劉祖雲、上大李友梅)、城市社會學(中山蔡禾、華東師大陳映芳)、社會政策(人大鄭杭生、清華李強、南大宋林飛、北大丘則奇、南開關信平)。
其餘幾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村社會學(華中師大政治系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賀雪峰,吳毅,徐勇、社科院社會學所陸學藝、折曉葉、南大宋林飛、清華仝志輝、川大袁亞愚、湖南師大於建嶸、華東理工曹錦清)、政治社會學(北大張靜、中國政法應星、華中師大政治系的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人大景躍進《國關院》、廈大胡榮)、法律社會學(北大李猛;朱蘇力,強世功,趙曉力,鄭戈《北大法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梁治平、中國政法應星)、社會學理論(北大李猛,李康、社科院渠敬東、蘇國勛、霍桂桓、中國政法應星、清華孫立平、南大成伯清、山大林聚任、吉大劉少傑)、社會分層(清華李強、人大李潞潞、北大王漢生、社科院)、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北大王思賓、復旦《與香港合作》、華東理工徐永祥、廈大張友琴)、婚姻、家庭與性社會學(社科院李銀河、人大潘綏銘、北大楊善華、南大風笑天、上海社科院徐安琪、天津社科院潘允康、上大劉達臨)、科學(知識)社會學(南開劉郡郡,趙萬里,社科院黃平、北大鄭也夫)、中國社會思想史(南開王處輝)、休閑(生活方式)社會學(哈工大王雅林、武大周長成、中山王寧)、發展社會學(清華孫立平、社科院景天魁,李培林)。
7就業方向:a.高校、黨校、社科院系統;b.政府機關,特別是民政、勞動、計生委、共青團、政策研究室以及各級政府部門附設的研究所;c.各類公司、銀行的人事,市場部門、管理咨詢公司、文化新聞出版單位;d.出國。
其中,a需要博士學位,高校輕松穩定,有時間在外兼職,弄得好的話收入並不少,可與外企比肩(博士畢業兩年就是副教授了,年薪4萬多,加上兼職收入,一年6-8萬是有希望的)。b要考公務員,競爭激烈,成敗難料,屬可遇而不可求(普通公務員年薪5萬左右,處級以上大幅度增加,但提拔很難,除非你朝中有人)。c收入很難講,一般好的外企員工年薪8萬左右,升職後更高,但很辛苦,穩定性差,風險較高。d.考GRE,可以試試。這裡面,a,c,d都要名牌大學,b不一定。
Ⅱ 歷史上姓包的名人有哪些
包拯:
字希仁(999—1062),漢族,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版。累遷監察御史,權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
包康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孫。
包孝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愛,包節之弟,嘉靖十四年進士。
包萬有
包萬有(1590~1657),字似之,號敬衡,縣城北隅人,一代文豪。
包壯行
[明]字穉修,揚州(今江蘇揚州)人
包世臣
Ⅲ 徵集歷史趣事明人故事成語典故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版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
Ⅳ 你都看了哪些書,能介紹一下嗎,你是法本專業的嗎,學了多長時間啊
法學專業必讀書籍
1.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2. 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3.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6.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
7.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8.馮向:《木腿正義》
9.梁治平:《法辯》[《新波斯人信札》、《書齋與社會之間》]
1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1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社會科學方法論》]
1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13.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
14.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15.梅因:《古代法》[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16.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大學二年級可讀書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
18.劉星:《法律是什麼》[《中國法學初步》、《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
19.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
20.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
21.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
22.王銘銘、王斯福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
2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2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25.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清代習慣法—— 社會與國家》]
2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27.哈特:《法律的概念》
28.奧斯丁:《法理學的范圍》[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29.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法律帝國》、《自由的法》]
30.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
Ⅳ 應星樓的歷史資料
少微星,《辭源》注釋:「一名處士星,共四星,在太微西南,今屬獅子座。」而古人認為「少微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處士』,明大而黃,則賢士舉。」(葉宋魯《應星樓記》)認為郡與少微處士星對應,吉星高照,處州大地將人才輩出,科甲興隆。故建有多處對應天文的建築。除少微星君祠外,還有少微閣(北宋郡守關景暉建,在州治後廳西,今萬象山煙雨樓附近)、應星樓(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在廈河門應星橋邊)。而今這三處古建築都已不復存在。少微星君祠、少微閣都在城外,原址確切位子已很難認定。唯在城內的應星樓,舊志書有明確記載:「在府學(今麗水中學之地)東南……城內水南流者出其下。」至今城內這一條南流的水依舊在,而且在出口水閘處還有一座應星橋。這應星樓是否建在橋上?有熟悉麗水地方歷史的老師認為,從《應星樓記》中有「就橋立屋」,「撤舊圖新,敞以高樓」的記載,樓應建在應星橋上,但經實地考察,橋長不到三米,又不可能在橋上「敞以高樓」。因此應星樓的原址到底在什麼地方,難以確定。此外還有清代道光年間李金瀾所著《栝蒼金石志》記載,當時樓就已毀,《應星樓記碑》是從一個小廟里發現的。這就使人感覺更遙遠,更模糊了。但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即葉宗魯的《應星樓記》中寫的「就橋立屋」與「撤舊圖新,敞以高樓」時間相隔一百餘年,前者為宋嘉祐年間(1056-1063)郡守崔公愈作石堤時所建;後者是宋開禧三年(1207)郡守王庭芝建。前者為橋上建屋,可以想像是一座亭橋。後者「敞以高樓」,並立了《應星樓記碑》,顯然應星樓從此才有。而地點決不會選在丁點大的「就橋建屋」原址。會不會建在橋頭邊上至今還空著的地方?前不久我從三方面得到證據,證實了這一推斷。
其一是發現了一張1935年版的麗水縣城地圖,圖上明確標明應星樓當時還在,位置在今應星橋東頭路後邊。當時從廈河門到大水門這條街叫應星橋街。1940年為激勵抗戰鬥志,麗水以明代戚繼光、盧鏜、俞大猷三位抗倭名將命名三條街時,應星橋街和大水門至小水門的南明門橫街,合為一條街,命名為大猷街。這張地圖首先證明應星樓不在應星橋上。
其二是在廈河門向當地老人作調查,八十一歲的葉連清老人告知,應星樓他印象很深,三層樓,中間空,頂樓立著魁星全身立體雕像,裡面常有做戲人住。1944年日本侵略軍第二次佔領麗水期間,被日本兵燒毀,連樓邊一株大樟樹也一起被燒了。老人親自將原址指給我看,即今應星橋東邊後側,有簡易工棚之地,與地圖標明的地點完全一致。
其三是查閱民國十五年版《麗水縣志》,有了一個驚喜的發現,原來應星樓曾於清末重建過。縣志記載:「樓舊無存,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郡守趙亮熙就遺址重建。嗣後被迭次水沖又將就圯。今由邑紳孫壽芝、譚騏等請款重修。」從民國十五年(1927年)到1944年只有十七年,可見被日軍燒毀的應星樓是完好的。
至此,應星樓的原貌和興衰歷史終於搞清楚,原址已准確無誤找到,而今只待來日重建了。這座象徵古處州文化標志性建築,如能再現,必將為麗水中心城市增添新的亮點。
Ⅵ 大學推薦讀什麼書 我是學法學的 謝謝
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點介] 本書最大的價值當在法學「啟蒙」。它會告訴你我們在觀察法律現象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視野和方法,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識、挑戰既有的知識和觀念。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此書,會感覺法律原來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後面的《送法下鄉》一書可以說是第一本書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運用,更加充實和飽滿,雖然我還是覺得其《本土資源》一書最為重要。
2.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點介] 作為一本哲學知識和流派介紹的通俗讀本,該書不僅可以把讀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學天地,更重要的是,該書在開辟和拓寬學生的問題域上,特別在怎樣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上,有著相當的幫助。如何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是大學期間一直要注意訓練的能力,它在很多時候比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點介] 今天我們離費先生寫作此書的年代已經相去六七十年,但費先生於書中所做的對中國現狀的分析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是那樣的切中肯綮;費先生所具有的問題意識和文章風骨,我們今天仍然還差之甚遠。每一個法律人都應該反思:法學的知識貢獻在哪裡?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點介] 透視中國社會實際運行的游戲規則。為什麼在我們的正式制度外,還會有一套更為適用的潛在的規則?作者從歷史中的故事投射到當今的現實。我們可以從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條件上什麼?法律的道德善惡與實際的利害格局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我們是在自我欺騙的冰山上生存,還是在苦澀的反省中奮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點介]這是一本清醒的書、理性的書、幽默的書和智慧的書。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精神;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作為法律人,也許此書給予我們的最大啟迪是:缺乏對「沉默大多數」的關懷、缺乏某種「精神家園」的法律,是沒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記住:王小波的小說,特別是《黃金時代》,讀起來更加讓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
[點介] 我們缺乏的正是一個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一個有著幸福與苦難、歡笑與淚水的世界。學習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喪失一顆童心。對於那些沒有讀過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訴你們:走進這個世界吧,現在還來得及,它會使你們獲得更健全一些。
7.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點介] 寫得精彩,譯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後的精神,支撐法律的東西。「沒有信仰,法律它將形同虛設」。在中國既有的法律傳統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尋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傳統?當然,讀此書時,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語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線索。
8.馮向:《木腿正義》
[點介] 我相信此書對於專事法律的同仁來說,應該是一個極好的啟迪案本。作者憑借自身的文學學科的優勢,游仞於法律和社會之間。對法律個案層層剝離,既立意深遠,又視界寬廣,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9.梁治平:《法辯》[《新波斯人信札》、《書齋與社會之間》]
[點介] 這裡面主要匯集了梁先生於1980年代中後期在《讀書》雜志上發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釋法律,用法律解釋文化」的個案實踐和言說。辯異、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貫一氣。對年輕學生來說,讀此書還可以學到如何讀書、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方法。《新》一書亦是早期和另外幾個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書齋》一書是作者的文化隨筆,寫得輕松隨意,也更見功力。
1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點介] 作者對歷史的厚積薄發和駕輕就熟,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諳熟洞然與透闢分析,都顯示出其「史實」與「史識」的完美結合。文筆老辣,一氣呵成。其對政治與道德關系的揭示、規則與生活狀態的運作的闡說,對於我們了解傳統和法律都有著極大的啟迪。此書不可不讀。
1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社會科學方法論》]
[點介] 作者對學術、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間關系的看法,實在可以廓清我們的許多認識。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缺少虔誠和信念的時代,這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了解,我們竟不知道從事的職業除了謀生以外還有什麼意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1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點介] 用「講故事」的方法寫的社會學著作。直面「移民」中國家和人民的權力運作,從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戲,又不乏對平民的生存狀況的關注。無論從研究方法、研究問題的開辟和創新上,本書對沾沾自喜的法學中人來說,都是一記棒喝和警醒。
13.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
[點介] 對於每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的學習者(在此包括法學)來說,對社會科學本身的性質及走向得有一個比較自覺的(雖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書在這方面是極具挑戰力的。它研究社會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的建構;對社會科學的分工的質疑;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立場何在等問題。本書短短七萬言,薄薄小冊子,但卻比那些動輒數十萬、百萬言的著作要有價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點介] 學法之人,當對法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基本的了解。本書提供了這樣一個了解的途徑。不寧唯是,當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社會的反差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對這個法律教育生態圈的運行有一個冷靜的認識。此書的一個特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
15.梅因:《古代法》[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點介] 歷史法學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處不僅在於經由自己的研究勾畫出法律發展的脈絡,提出了法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的振聾發聵的命題。更在於,他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立和懷疑的精神,對「自然平等」的流行話語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說,我們最需要的也許是對新舊材料的不斷審查,而不是盲信。後一本書亦是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圖:《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點介] 本書是蘇格拉底審判與處刑的三篇著名對話。展示了蘇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對待神、知識、倫理、法律、死亡等的態度如何。讀者從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餘,還會進一步思考蘇格垃底到底是怎樣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問題。在對話和詰問中教給你智慧,這是本書的另一重要收益。
中國大學法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必讀書目
Ⅶ 法學專業大一新生應該看些什麼書
法學專業必讀書籍
1.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閱讀秩序》、《送法下鄉》]
[點介] 本書最大的價值當在法學「啟蒙」。它會告訴你我們在觀察法律現象是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視野和方法,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學習和研究進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識、挑戰既有的知識和觀念。對於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完此書,會感覺法律原來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枯燥。後面的《送法下鄉》一書可以說是第一本書的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運用,更加充實和飽滿,雖然我還是覺得其《本土資源》一書最為重要。
2. 俞吾金:《問題域外的問題》
[點介] 作為一本哲學知識和流派介紹的通俗讀本,該書不僅可以把讀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學天地,更重要的是,該書在開辟和拓寬學生的問題域上,特別在怎樣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上,有著相當的幫助。如何提問、提什麼樣的問題,這是大學期間一直要注意訓練的能力 ,它在很多時候比具體的知識要重要得多。
3. 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江村經濟》]
[點介] 今天我們離費先生寫作此書的年代已經相去六七十年,但費先生於書中所做的對中國現狀的分析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是那樣的切中肯綮;費先生所具有的問題意識和文章風骨,我們今天仍然還差之甚遠。每一個法律人都應該反思:法學的知識貢獻在哪裡?
4.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點介] 透視中國社會實際運行的游戲規則。為什麼在我們的正式制度外,還會有一套更為適用的潛在的規則?作者從歷史中的故事投射到當今的現實。我們可以從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條件上什麼?法律的道德善惡與實際的利害格局存在什麼樣的關系?我們是在自我欺騙的冰山上生存,還是在苦澀的反省中奮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
[點介]這是一本清醒的書、理性的書、幽默的書和智慧的書。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精神;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作為法律人,也許此書給予我們的最大啟迪是:缺乏對「沉默大多數」的關懷、缺乏某種「精神家園」的法律,是沒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記住:王小波的小說,特別是《黃金時代》,讀起來更加讓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話全集》
[點介] 我們缺乏的正是一個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是一個有著幸福與苦難、歡笑與淚水的世界。學習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喪失一顆童心。對於那些沒有讀過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訴你們:走進這個世界吧,現在還來得及,它會使你們獲得更健全一些。
7.伯爾曼:《法律與宗教》
[點介] 寫得精彩,譯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後的精神,支撐法律的東西。「沒有信仰,法律它將形同虛設」。在中國既有的法律傳統被打破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尋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傳統?當然,讀此書時,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語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線索。
8.馮向:《木腿正義》
[點介] 我相信此書對於專事法律的同仁來說,應該是一個極好的啟迪案本。作者憑借自身的文學學科的優勢,游仞於法律和社會之間。對法律個案層層剝離,既立意深遠,又視界寬廣,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9.梁治平:《法辯》[《新波斯人信札》、《書齋與社會之間》]
[點介] 這裡面主要匯集了梁先生於1980年代中後期在《讀書》雜志上發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釋法律,用法律解釋文化」的個案實踐和言說。辯異、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貫一氣。對年輕學生來說,讀此書還可以學到如何讀書、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的一些「潛移默化」的方法。《新》一書亦是早期和另外幾個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書齋》一書是作者的文化隨筆,寫得輕松隨意,也更見功力。
10.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點介] 作者對歷史的厚積薄發和駕輕就熟,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諳熟洞然與透闢分析,都顯示出其「史實」與「史識」的完美結合。文筆老辣,一氣呵成。其對政治與道德關系的揭示、規則與生活狀態的運作的闡說,對於我們了解傳統和法律都有著極大的啟迪。此書不可不讀。
1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社會科學方法論》]
[點介] 作者對學術、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間關系的看法,實在可以廓清我們的許多認識。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缺少虔誠和信念的時代,這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了解,我們竟不知道從事的職業除了謀生以外還有什麼意義。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12.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點介] 用「講故事」的方法寫的社會學著作。直面「移民」中國家和人民的權力運作,從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戲,又不乏對平民的生存狀況的關注。無論從研究方法、研究問題的開辟和創新上,本書對沾沾自喜的法學中人來說,都是一記棒喝和警醒。
13.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
[點介] 對於每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的學習者(在此包括法學)來說,對社會科學本身的性質及走向得有一個比較自覺的(雖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書在這方面是極具挑戰力的。它研究社會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形態的建構;對社會科學的分工的質疑;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立場何在等問題。本書短短七萬言,薄薄小冊子,但卻比那些動輒數十萬、百萬言的著作要有價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賀衛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
[點介] 學法之人,當對法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有基本的了解。本書提供了這樣一個了解的途徑。不寧唯是,當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社會的反差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對這個法律教育生態圈的運行有一個冷靜的認識。此書的一個特點就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視角。
15.梅因:《古代法》[薩維尼:《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
[點介] 歷史法學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處不僅在於經由自己的研究勾畫出法律發展的脈絡,提出了法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的振聾發聵的命題。更在於,他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立和懷疑的精神,對「自然平等」的流行話語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說,我們最需要的也許是對新舊材料的不斷審查,而不是盲信。後一本書亦是歷史法學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
[點介] 本書是蘇格拉底審判與處刑的三篇著名對話。展示了蘇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對待神、知識、倫理、法律、死亡等的態度如何。讀者從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餘,還會進一步思考蘇格垃底到底是怎樣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問題。在對話和詰問中教給你智慧,這是本書的另一重要收益。
大學二年級可讀書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
[點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語言的穿透力相信會讓每一個讀者發涼。對於偉大的作家來說,任何形容的言辭都是多餘的。卡夫卡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寶貴的東西,失去以後,我們又將面對何種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關法律的經典著述,是開啟我們認識法律和現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門。
18.劉星:《法律是什麼》[《中國法學初步》、《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
[點介] 該書主要是對二十世紀英美法律理論的批判性的解讀,和一般的國人寫的介紹性的讀物不同。該書對其認為是重要的理論進行的深入細致的剖析。用語平實、例證簡潔。在此基礎上,作者意在抒發自己對法律的視角:我們對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們的姿態決定的。
19.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
[點介] 這本書對法學自身的一些范疇的分析是謹嚴的,是中國法學規范化的和體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許多概念和「權利-義務」模式對當下的法理學教材有很深的影響。就「學術」的標准看,本書雖然有一些政治化的烙印和某種建構的色彩,但從整體來看,仍是中國法學類的一本可供批判的優秀著作。
20.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
[點介] 一本「保守主義」自由觀的中國化的「激進」之作。作者的立場自不待言,其用語的鮮明甚至「鼓動」,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其學術的味道。自由主義實際上在中國還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對於不了解自由主義的廣大學生來說,「自由」的各種思潮實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書提供的是一種積極的進路,我們還應該有一種更全面和冷靜的思考。
21.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
[點介] 他是一位優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學者。他的想法干凈利落,簡煉精當。他告訴我們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僅是「發現法律」,還應該是「創造法律」。他把創新和限制融貫一爐。他的熱情和理智凸現出法律職業在他們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為學者和法官的睿智與節制,使他贏得了應有的尊重。
22.王銘銘、王斯福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
[點介] 本書聚集了一些法學和社會學的學者的研究。學者們對中國鄉土社會的判斷與描述,以及對其中的秩序狀況的把握與解釋,為以後的研究留下了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就法學來講,本書的研究取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遺憾的是如今再沒見後續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學術氣勢。這是一本好書,也是我們藉此反思中國的學術傳統如何營造的一本書。
2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點介] 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歷史的、比較的、實證的等。探詢法律的性質和精神,視野寬廣,氣度優雅。也是啟蒙時期的代表著作,闡述了自然權利觀和三權分立等思想。雖然作者的「分類和框架」與他提倡的社會考察的方法有某種裂痕,但這恰好是優秀著作的標志——確立了一個「範式」,供後繼者超越。
2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點介] 本書與前一本書氣質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作者對美國社會的分析和對民主的洞見,充分展現了他橫溢的才華。作者對自由的理解,值得我們進行長久的反思。關於美國法律職業和法律信仰的論述,對於我們今天的法律建設,仍是寶貴的思想財富。
25.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清代習慣法—— 社會與國家》]
[點介] 中國法律史研究中具有「範式」意義的著作。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更重要的是方法運用上的自覺。它是事實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辯異式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對多種史料的採用,而是對這些史料的解釋。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決的問題,而是他提出問題的方式本身。
2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點介] 和前一本書一樣,也是法史研究上的經典。本書作者的功力深厚,語言平實。從社會學的視角切入。當然,社會學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種,本書可能還屬於「規范社會學」的進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視中國的社會,這一學術取向本身就讓人尊敬。
27.哈特:《法律的概念》
[點介] 分析法學的代表著作。作者對語言與法律的關系有特殊的敏悟,提出和討論了一系列當代法學的重要概念,對二十世紀乃至今後的西方法學有深遠的影響。本書的翻譯稍微有些問題,但整體上還是可讀的。作為一個主要研究哈特的人,我建議大家都多關注本書和哈特的其他著作。
28.奧斯丁:《法理學的范圍》[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點介] 是分析法學的經典文獻。受實證主義的影響,奧斯丁恪守「應然法」與「實然法」的分離,試圖把法律當成一種真正的科學。提出了主權、命令、制裁的法律模式。我們應該重新理解分析法學。在今天,分析法學的初衷(法律的獨立)似乎已經受到了極大的扭曲(法律的意識形態化)。後書亦是分析法學代表作,但氣質上與哈特的和奧斯丁的已是大不相同。記住:分析法學者內部的差異也許比分析法學和其他學派的差異還大。所以,讀一本書時,重要的是看其問題,而不是「標簽」。
29.德沃金:《認真對待權利》[《法律帝國》、《自由的法》]
[點介] 作者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書系統闡述的作者的權利觀。是當今研究權利問題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書中對規則、原則和政策等的分析對我們深化對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啟示。我們怎樣關懷和尊重人的權利?這始終是令人深思的問題。
30.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
[點介] 在比較法里,這是本簡潔而有特色的著作。作者更關心的是決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內在的思想、觀念等層面。易言之,本書是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傳統。從論述方式上,本書也不同於其他的比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問題,綜合論述各個法系。
Ⅷ 從零開始學法律 望高手進來解答一下 謝謝
誰又不是從零開始的呢?
至於怎麼著手,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你可以根據自己專的情況對學習屬時間、內容、方式作出選擇。我個人是利用訓練後(我是軍人)的空閑時間,從中國法制史開始,向部門法,程序法逐步推進,最終通過律考的。
在我看來,大學時期的課程並不是很緊張,所以沒必要報讀學習班,既增加家庭的負擔又不一定有實效。
JD當然不錯,但並不表示你就一定有優勢,關鍵還得要看你的綜合素質。
祝你成功!
Ⅸ 高姓氏的歷史由來。
高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五大姓,總人口佔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後,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後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並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台灣。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京兆,晉陵,安平等。
高適,唐朝詩人,德州(今河北景縣)人。他年輕時貧寒潦倒,後來從軍邊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於他熟悉軍事生活,因此他的詩多反映當時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與岑參同為著名的邊塞詩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參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現在古黃帝時期。據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黃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這說明上古時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子被封於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為姓,叫高傒,其後代就姓高。清朝張澍《姓氏尋源》雲:魏龍驤將軍、營州刺史高貞碑銘雲:其先蓋炎帝之苗裔,昔在黃唐,是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於虞舜,暨呂尚佐周克殷。俾侯齊國,世世勿絕,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還有一部分屬其他姓氏改姓。《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後遂為高姓。」《魏書》又載:「後燕皇帝慕容之,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名高雲(亦在河南)。」據有關資料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復姓是樓氏改為高氏。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姓,其後成為望族(見《中國姓氏起源》)。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縣(河北景縣),為當時望族,於孫傳衍甚多,於是高氏便以渤海為郡號。高洪的四世孫高褒為太子太傅。高褒的孫子高承為國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大族。後來,高洪的後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醫士高壽覺遷日本長崎。壽覺的兒子高超方於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屬渤海高觀之後,故改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衛,成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號稱「日本才子」。(見《炎黃源流史》)
揚州廣陵郡三姓有高氏(後來十一姓也有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戰國時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廣州),自稱齊園高氏之後,此後在廣東發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校去福建開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參加;唐僖宗時,又有高氏入閩,傳六世至高鑌、高鎰、遷居安平(福建晉江安海鎮),其後裔再遷至南安埕邊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還有高氏一支,早在漢末時由隴西南遷至滇中,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高升太奪取大理國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於高太明,於紹聖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被封為中國公,自立年號,世為大理國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土官底簿》記載:楚雄土知府高政,傳妻及女高冬梅。還有鶴慶軍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歸附,傳子高仲將、孫(高)興;興弟寶結,寶結子(高)倫。又有鶴慶府土千夫長高海,其先人高賜,元土千戶。高海於明初歸附,為千戶長,九傳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襲指揮僉事。再傳至高應星,即裁撤。又有北勝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傳子琳、孫瑛、曾孫慶、廣,廣子珍。
廣東梅州《客家姓氏淵源》中的「高氏淵源」里記:「漢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孫高柴,唐贈共伯,宋封為供城侯,此為高氏『供侯堂』號之來由。其祠聯是:供侯世德,渤海家聲。閩系高氏以高柴為大始祖。柴之裔孫高曠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隨晦庵(朱熹)講學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曠之子譚,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閩之龍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輝、文章。文輝遷居寧化縣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貞二年遷居上杭勝運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後裔遷居廣東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後裔多遷居四、贛各地。」
綜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漁陽、遼東、廣陵。隨著朝代變遷。高姓不僅遍布全國各省市,而且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過北齊、燕、荊南政權。其中,東魏時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齊,歷進28年;隨末農民起義軍高開道稱燕王4年;五代時高季興在江陵創建的荊南國,歷時19年。
高氏還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時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聵亂時,曾受到別人庇護。東漢時期有著名學者高誘。東魏時代有獨攬朝政的丞相高歡。北朝北魏有大臣高聞。隋末有農民起義軍首領高士達。唐代宦官高力士,護唐明皇數十裁。還有詩人高適,大將軍高崇文、高仙芝、高駢,等。
據有關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表明,高姓是當今中國第15大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高姓始在北方,主要是漢族,後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高姓人融入少數民族,即有10多個少數民族中有高姓,其中尤以白族、土家族為最多。同時,由北往南遷徒中,進福建,入廣東,去台灣,後又有一些人移居日本及東南亞和歐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