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東西漢歷史事件

東西漢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7 22:12:36

1. 東西漢時期的社會特徵

漢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2. 漢朝為什麼分為東西漢

很多人對於漢朝都十分好奇,為什麼漢朝有兩個,為什麼要分為西漢和東漢,其實這當中是發生了一些事,有一位被現如今很多人成為「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人建立了一個朝代,當然,這個朝代歷時並不長,甚至由於他的性質導致很多歷史學家對它都是不承認的。

在介紹這個朝代之前,我們首先說一個傳說,相傳在高祖劉邦起義之前,遇到白蛇攔路,白蛇稱自己有天子命,想和劉邦一起打天下,劉邦不信拔劍就要砍,白蛇則言劉邦如果揮劍,斬頭白蛇死後亂起頭,斬尾死後亂其尾,劉邦最後選擇從蛇中間展開,而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朝代,據說就是白蛇投胎的報復,將完整的漢朝攔腰斬斷。

在西漢末期,外戚家族王家如日中天,在王家,出現了一個人,名叫王莽,他和其他世家弟子不同為人謙讓,喜好結交朋友,孝順且好學,成為了朝廷官員以後,王莽也是非常踏實,受到皇帝和大臣的一致好評,加上家室問題,王莽一路高升,後來接任漢朝大司馬。漢哀帝死後,王莽開始了對權力的爭奪,排除異己,培植自己的黨羽。此後,王莽不斷籠絡民心(歷史這么說),推行了很多惠民政策,遭遇天災的時候也能夠犧牲官員朝廷的利益來安置難民。

後來,王莽逼迫孺子嬰禪讓給自己,改國號為「新」,王莽即新始祖,是歷史上首次篡位,而非通過革命的方式奪取的政權,也正是因此,王莽遭到史學家唾棄,新朝也不被承認。接下來,王莽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

首先是對於土地的改革,收土地為國有,每人固定數量,多餘由國家交給老百姓耕種,這個具體的請參考我國的土地改革,很接近;對於奴隸制度,王莽最大限度的進行了削弱,奴隸不可買賣,大幅度提高了奴隸地位;將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大力推行國有企業;此外,廣集各方面人才,編寫專業典籍。

看了王莽的改革,很多人都會很熟悉,是的,這基本上和我國建國以後的一系列改革差不多,正是因此,胡適稱王莽為1900年之前的社會主義改革家,除了這些意外,王莽還製造了最古老的的游標卡尺,據說王莽對於人體結構很感興趣,經常使用特殊器具對人進行解剖。縱觀王莽的一生,其實像極了很多穿越架空歷史小說的情節,穿越-發展-篡位為帝-改革-征服周邊國家。當然,王莽剛進行的改革就失敗了。

由於王莽的改革並不符合當時國情,同時也得罪了漢朝的權貴勢力,再加上外患不斷,內憂外患之下,新朝岌岌可危。公元23年,綠林軍攻下新朝首都,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覆滅。

如今,王莽的行為講道理真的像是一個穿越者,很多人根據王莽的改革行為以及一些思想,甚至推斷王莽是一個八零後的大學生穿越回去的,當然,我們並沒有證據,只是瞎咧咧而已。至於王莽這個人,也不能說做的不好,至少對於人民來說,王莽還是非常可以的,他的改革方向也是拉低百姓和權貴階層的差距,但是時機還是不成熟,所以百姓生活也不是太好。由於王莽觸及了當時的底線,被認為是沽名釣譽之輩,所以此後罵聲如潮,做的好事,也成了壞事。

3. 東西漢之交的歷史,詳細一點

新朝(8年-23年),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8年臘月,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了多項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為國有,無土地者由國家分配,一夫百畝,目的是解決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但是完全無法執行;禁賞奴婢;推廣國營事業;改革幣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23年),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6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後,劉玄建立玄漢政權。

4. 東西漢是怎麼分的

東西漢的劃分是以王莽竄政來劃分的。公元6年,王莽改年號為居攝元年。三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號稱「孺子嬰」,以效仿周公攝政舊事,為代漢做准備。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3年,綠林軍一支勁旅起事軍攻入長安,商人杜吳殺了王莽,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國號,史稱玄漢。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

(4)東西漢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王莽篡漢自立為皇帝後,為了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先後頒發了一系列詔令,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著手進行改制,這在歷史上叫做「王莽改制」。這些改革,有些措施觸到了當時社會重大問題,但並沒有起到維護王莽政權的作用,相反,改制或多或少觸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劇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制度本身的弊病,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因此很快導致了王莽政權的覆滅。公元17年(天鳳四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飢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代糧充飢,無效。飢民暴亂,赤眉、綠林軍相繼揭竿而起。在公元23年,綠林軍一支勁旅起事軍攻入長安,商人杜吳殺了王莽,校尉公賓斬掉王莽的頭顱,懸掛在城市之中。

5. 劉邦建立的漢朝,從建立到滅亡經歷了多少年,換了幾位皇帝,發生過什麼大的事件

漢朝分為東西兩漢。從建立到滅亡一共422年。一共29個皇帝。
西漢皇帝:高帝劉邦,惠帝劉盈,廢帝劉恭,廢帝劉弘,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昭帝劉弗陵,少帝劉賀,宣帝劉詢,元帝劉奭,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箕子,孺子劉嬰。
東漢皇帝:光武帝劉秀,明帝劉庄,章帝劉炟,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嬰帝劉懿,順帝劉保,沖帝劉炳,質帝劉纘,桓帝劉志,靈帝劉宏,少帝劉辯,獻帝劉協。
西漢歷史事件:

▪ 郡國制 ▪ 白登之圍 ▪ 和親匈奴 ▪ 消滅異姓王
▪ 呂後稱制 ▪ 諸呂之亂 ▪ 七國之亂 ▪ 文景之治
▪ 漢武盛世 ▪ 張騫通西域 ▪ 漢匈戰爭 ▪ 馬邑之謀
▪ 漢武帝幣制改革 ▪ 滅衛滿朝鮮 ▪ 漢宛之戰 ▪ 巫蠱之禍
▪ 霍光輔政 ▪ 鹽鐵論 ▪ 昭宣中興 ▪ 外戚干政
▪ 王莽篡漢
東漢歷史事件:
▪ 平定諸雄 ▪ 光武中興 ▪ 交阯反叛 ▪ 匈奴內訌
▪ 佛教內傳 ▪ 明章之治 ▪ 白虎觀會議 ▪ 班超再通西域
▪ 甘英使大秦 ▪ 外戚宦官亂政 ▪ 鄧氏稱制 ▪ 黨錮之禍
▪ 西域長史府 ▪ 漢羌戰爭 ▪ 漢鮮戰爭 ▪ 鮮卑興起
▪ 黃巾之亂 ▪ 涼州之亂 ▪ 董卓討伐戰 ▪ 群雄割據
▪ 官渡之戰 ▪ 赤壁之戰 ▪ 南匈奴解體 ▪ 曹丕篡漢

6. 劃分東西漢的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西漢末年,王莽亂政奪權,自稱皇帝,國號為新。這是東西漢的分水嶺。之回後,西漢景帝後答裔劉秀崛起,推翻王莽,統一天下,仍稱國號為漢,這就是東漢光武帝。
因為,王莽亂政時期,漢朝實際意義上已經滅亡,為了區分前後漢,就把劉邦建都於西都長安的漢朝稱為西漢,而把劉秀建都於東都洛陽的漢朝成為東漢。
東、西是基於都城在地理位置上的區分。

7. 為什麼歷史上有東西漢之分,而沒有東西唐之分

首先劉邦建立的大漢被王莽篡位後宣告滅亡,後來劉秀恢復大漢,在劉秀專那個時代,是沒有屬西漢和東漢這個說法的,劉秀時期仍然自認為自己恢復的是大漢天下,只是後來研究歷史的史學家們為了區分王莽前後的兩個大漢,按照其都城的位置分別稱呼他們為西漢(劉邦建都長安,現在的西安)和東漢(洛陽),純粹是後人為了區分他們而給的稱呼。
同理,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南下到杭州建都,趙構時期仍然稱為大宋,並沒有南宋和北宋的說法,後人為區分他們,把趙匡胤建都的汴京(開封)在杭州北邊,稱為北宋,趙構的建都臨安(杭州)在汴京南邊稱為南宋。
同理,東魏和西魏。
還有,大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里又有一個唐,歷史學家按它們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順序稱為後唐,同理還有前趙和後趙,前涼和後涼。。。這是按出現的先後順序命名的,當時可不這么叫

8. 東西漢是一個朝代嗎

漢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短暫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份,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朝代史中。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和之後的唐朝合稱為「強漢盛唐」。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漢朝統治時期所確立的社會與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到現在,中國人仍然稱呼自己為「漢人」,而中華民族中以華夏族為主的中原部族集團亦慢慢被統稱為「漢族」,其文字系統亦稱為「漢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歷史
西漢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西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西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西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並一一處死,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後當國。呂後以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後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後死後,諸呂之亂被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啟。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影響。在與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時,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時期。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為搶救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被害。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為。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並,降低國家在國家中的角色。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漢元帝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於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後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哀帝有「斷袖之癖」(同性戀),終日與他寵信的對象董賢廝混。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後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是,劉衎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自己擔任「假皇帝」。西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西元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了綠林軍。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滅劉盆子,是為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的後果,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隱患。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號為「明章之治」。期間,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從此掃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佛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為東漢的衰落埋下伏筆。
88年,年僅31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但是實際上都是竇太後操縱朝政,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但是之後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斗。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12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漢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漢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後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後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前少帝,但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後,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漢沖帝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漢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因此質帝不久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恆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公飽私囊,無惡不作。恆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恆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後、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到了極點。終致在西元184年爆發了由張角所帶領的黃巾之亂。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場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且中央政府為了順利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地州官。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後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面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同時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群雄。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倉皇北逃。三分之勢開始形成。220年,漢獻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廢,東漢滅亡,漢朝也正式國祚告終,中國歷史進入分裂的三國時代。

9. 為什麼會有東西漢\南北朝\東西晉的出現

東西漢不是同時進行的,是在西漢滅亡後,由漢朝貴族後裔建立的東漢,因為無論是血統上,版體制上權還是打的旗號上都承接的西漢,所以稱為東漢。實際上在歷史上,兩個朝代都叫漢,後代史學家為了區分兩個不同的朝代,才加上西和東。東西晉的情況也是一樣。而南北朝則是同時存在的。南朝是四個先後存在的小國宋,齊,梁,陳的總稱,而北朝則是有一系列先後同時存在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國家的總稱。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南朝和北朝的國家相互對峙,時而戰爭時而和平,誰也無法消滅誰。直至北朝周外戚楊堅建立隋朝一統中原為止。

10. 漢朝(東西漢)總共有多少位皇帝都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功績

(西漢)公元前—公元8年,共210年
漢代有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西漢又叫前漢,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止,因國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南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後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後被勒殺。

高祖(劉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漢開國皇帝,為漢王4年,在帝位8年,於平定英布叛亂中胸部受箭傷,後創傷復發而死,終年53歲,葬於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35里處)。

惠帝(劉盈)(公元前211--前188年)。
高祖長子,高祖死後繼位。在位7年,病死,終年24歲,葬於安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30里處)。

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後,周勃等殺死呂產,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病死,終年46歲。葬於霸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35里處)。

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前141年)。
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8歲,葬於陽陵(今陝西省高陵縣西南30里處)。

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後繼位。在位54年,於巡視途中病死,終年71歲。葬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17里處)。

昭帝(劉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武帝少子,武帝死後繼位。在位13年,病死,終年22歲,葬於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3里處)。

昌邑王(劉賀)
生卒年不祥。武帝孫,昭帝侄。昭帝死後無子,由他繼位,在位27日,因淫戲無度,被輔政大臣霍光廢黜,後事不祥。

宣帝(劉詢)(公元前90--前49年)。
武帝曾孫,昌邑王被廢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42歲,葬於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15里處)。

元帝(劉奭)(公元前76--前33年)。
宣帝子,宣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4歲,葬於渭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12里處)。

成帝(劉驁)(公元前51--前7年)。
元帝子,元帝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終年45歲,葬於延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5里處)。

哀帝(劉欣)(公元前26--前1年)。
成帝養子,成帝死後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26歲,葬於義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8里處)。

平帝(劉衎)(公元前9--公元5年)。
原名劉箕子,元帝孫,中山王劉興子,哀帝死後繼位,在位5年,一說被王莽毒殺,一說病死,終年14歲,葬於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25里處)。

孺子(劉嬰)(公元5--25年)。
宣帝玄孫,王莽毒死平帝後立他為帝,在位3年,於混戰中為亂兵所殺,終年21歲,葬處不明。《西漢完》

淮陽王(劉玄)(公元?--25年)。
西漢皇族,王莽被推翻後被推位更始帝,後投降赤眉軍,被劉秀封為淮陽王,在位3年,被赤眉軍勒殺,葬於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個帝王,就是王莽,為起義軍所殺)(公元前45--23年)。漢元帝皇後侄,大司馬,毒死平帝後篡位,在位16年,為起義軍攻殺,終年68歲,葬處不明

(東漢)公元25—220年,共196年
東漢又叫後漢,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史稱東漢,東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少帝劉懿,

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
高祖九世孫,先後推翻王莽,劉玄後稱帝,在位33年,病死,終年63歲,葬於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西長道社)。

明帝(劉庄)初名劉陽(公元28--75年)。
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後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48歲,葬於顯節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章帝(劉炟)(公元56--88年)。
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後繼位,在位13年,病死,葬於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和帝(劉肇)(公元79--105年)。
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27歲,葬於慎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殤帝(劉隆)(公元105--106年)。
和帝幼子,和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終年兩歲,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葬於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安帝(劉祜)(公元94--125年)。
章帝孫,劉慶子,殤帝死後繼位,在位19年,於南下巡遊途中病死,終年32歲,葬於恭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少帝(劉懿)(公元?--125年)。
章帝孫,安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處不明。

順帝(劉保)(公元115--144年)。
安帝子,少帝死後被宦官擁立為帝,在位19年,病死,終年31歲,葬於憲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在洛陽市西)。

梁太後(梁納)(公元106--150年)。
順帝皇後,順帝死後執政6年,病死,終年45歲,葬於順帝憲陵之側。

沖帝(劉炳)(公元143--145年)。
順帝子,順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終年3歲,葬於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為洛陽市西北)。

質帝(劉纘)(公元138--146年)。
章帝玄孫,沖帝死後,被梁太後和梁翼迎立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終年9歲,葬於靜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桓帝(劉志)(公元132--167年)。
章帝曾孫,質帝被毒死後,由梁翼迎立為帝,在位21年,病死,終年36歲,葬於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靈帝(劉宏)(公元166--189年)。
章帝玄孫,劉萇子,桓帝死後,竇後立他為帝,在位22年,病死,終年34歲,葬於文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少帝(劉辯)(公元175--189年)。
靈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廢黜,後被毒殺,終年15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獻帝(劉協)字伯和(公元181--234年)。
靈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廢後繼位,在位31年,被曹丕廢黜,後病死,終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修武縣北小風村)。漢完。

閱讀全文

與東西漢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