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唐宋歷史事件

唐宋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7 22:06:25

㈠ 唐朝的重大事件

從公元618年唐朝抄建立到907年被襲朱溫滅掉,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一般分為兩個時期,即前期和後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後期則是衰亡期。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而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統一大業的則是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位之後,經過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此後的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㈡ 誰能幫我列舉下唐宋兩朝的歷史事件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回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答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㈢ 唐朝有什麼歷史大事

唐朝大事記 〔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877 更新時間:2004-6-15 文章錄入:tingting 〕 隋末農民起義蓬勃發展時,隋朝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佔長安。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定都長安。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鎮壓了各股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國。 626年,唐高祖把帝位傳給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貞觀年間,社會比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起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死後,由唐高宗繼位。高宗多病,皇後武則天協助處理政事,逐漸掌握大權。高宗死後,武則天做皇帝,改國號周。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在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武則天死後,過了幾年,由他的孫子唐玄宗即位。 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公元713—741年)。這段時期玄宗勵精圖治,重視官員的人選,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他任用了有才乾的姚崇、宋景做宰相,形成了唐朝全盛時期。開元期間,政治安定 ,經濟繼續發展,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唐朝時,農業有較大的發展,主要是: 1、唐朝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改進了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並創造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2、大面積興修水利。黃河、長江流域等開鑿一系列灌溉渠,並修舊渠和河堰。 3、開劈大量荒田。勞動人民創造大量財富,唐政府每年向農民徵收大量的糧食和布帛。人口大大增加,玄宗時的戶數是唐太宗時的近3倍。 唐朝的手工業也有比較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1、絲織業:定州、益州、揚州都以織造特種花紋的綾錦聞名。品種多樣,有一種花鳥紋錦,以五彩大團花為中心,周圍繞以飛鳥.散花,絢麗動人,反映了唐朝高超織錦技術。 2、陶瓷業:邢州白瓷象銀象雪,越州青瓷象玉象冰。還創造了著名的「唐三彩」,在白地陶胎上,刷上無色釉,再用黃、綠、青三色加以裝飾,色彩鮮麗,造型美觀。 3、造紙業:宣州、益州的紙,都十分有名。 唐朝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那裡,有來自各國的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人,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 唐朝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那時,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親密,唐朝疆域空前廣大。唐朝時,北方先後有突厥,回紇民族,8世紀晚期,回紇上書唐朝,請示改稱「回鶻」,意思是像「鷹鶻」那樣輕捷勇猛,這反映了回紇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紀中期,回鶻內部紛爭激烈,國力削弱,汗國瓦解。此後回鶻人大部分西遷,其中遷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鶻),就是維吾爾族的祖先,東北有靺褐民族,靺褐族是女真族的祖先。唐朝在北部邊境先後建立了都護府和都督府。西南有南詔和吐蕃;南詔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曾接受唐朝雲南王的封號;吐蕃為藏族的祖先,與唐幾次通婚,保持「和同為一家」 的親密關系。那時,邊疆各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唐朝時候,中國經濟和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唐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朝和朝鮮半島的新羅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唐和日本關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對日本影響甚大,從政治制度到生活習俗,日本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唐朝和印度半島有頻繁的通使往來,玄奘西遊成為中外關系史上的佳話。唐朝和西亞的波斯、大食也有通好關系,中國陶瓷等源源不斷運往該地,西亞的物品也輸入到中國。 唐玄宗後期,不理朝政,政治腐敗,奸臣當道,終於釀成了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衰落下去。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接著又有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使唐朝政局更為混亂。經濟上均田制的破壞,使土地兼並十分嚴重,農民四處逃亡。兩稅法的實行,亦未能根本解決嚴重的階級矛盾。876年,導致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起義在884年失敗,但唐王朝亦由此瓦解。
滿意請採納

㈣ 請問唐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被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公元627年 玄奘天竺取經
公元629年 李靖滅東突厥
公元635年 李靖滅吐谷渾
公元636或638年 武則天入宮,封為才人
公元640年 候君集滅高昌
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 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宗一征高麗
公元644年 唐滅焉耆
公元645年 太宗二征高麗
公元648年 唐滅龜茲
公元649年 唐太宗去世,高宗繼位,次年將武則天從感業寺召回宮中。
公元651年 阿史那賀魯一統西突厥
公元655年 立武則天為後
公元657年 蘇定方滅西突厥
公元659年 長孫無忌被逼自盡
公元660年 蘇定方,劉仁軌平百濟
公元663年 大唐,扶桑於高麗白江口發生首次戰爭
公元679年 裴行儉滅突厥
公元683年 唐高宗駕崩,太子中宗李顯繼位,同年廢中宗為廬陵王,武則天 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公元684年 開唐大將李世勛的嫡孫徐敬業造反
公元690年 武則天稱帝
公元710年 武則天被逼退位,同年病逝,享年84

㈤ 請列舉幾件「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事件

者的實際人數: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謹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賜實封一千戶。」《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從這兩條可看出:殺建成、元吉時的實際操作人數應該在八十一人左右,這個數字包括唐太宗在內(如不是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人數就是十人之內)。事實上,當時的唐太宗是很兇險的,他不致喪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如果敬德來遲,歷史將沒有唐太宗。從李世民要親自參與廝殺,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人數的少。 我們再來看其他典籍: 《資治通鑒第191卷》:「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絓,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隱太子死,敬德領騎七十趨玄武門,王馬逸,墜林下,元吉將奪弓窘王,敬德馳叱之,元吉走,遂射殺之。」 從以上兩條,皆可支持實際操作人數在八十幾人的說法,很明顯,這更像一次刺殺,不像一次戰斗。 我們來對此進行考究: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隱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門,銳甚,公謹獨閉關拒之。以功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實封一千戶。」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其宮府諸將薛萬徹、謝叔方、馮立等率兵大至,屯於玄武門,殺屯營將軍。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宮府兵遂散。」 《資治通鑒第191卷》:「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後,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君弘,顯俊之曾孫也。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萬徹鼓噪欲攻秦府,將士大懼;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宮府兵遂潰,萬徹與數十騎亡入終南山。馮立既殺敬君弘,謂其徒曰:「亦足以少報太子矣!」遂解兵,逃於野。」 從這些可以看出:當建成、元吉被殺死之後,其宮府兵立攻玄武門,並殺守將。從「馮立既殺敬君弘,謂其徒曰:『亦足以少報太子矣!』」可知,君弘是關鍵人物,殺了他,足以報太子矣。為何君弘如此遭東宮府兵之痛恨,因為他也是兇手之一,只不過,他是一個沒有動手(殺建成、元吉時)的兇手。 從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述稿》中,言:「唐代之北軍即衛宮之軍,權力遠在南軍即衛城之軍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勝,建成、元吉之所以致敗,俱由一得以兵權據玄武門即宮城之北門,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門之故也。」 由此可得結論:這是一場集體謀殺案,不止是謀殺的實際進行者,連同所有的旁觀者都是兇手。玄武門的駐軍既是旁觀者,也是殺害建成、元吉的兇手,當然包括戰死的屯營將軍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 「東宮、齊府精兵二千不得入」,雖張公謹多力,但從「守門兵與萬徹等力戰良久」來看,守門的兵馬中歸順秦王的人也不少,應接近東宮、齊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擋當時被復仇的怒火焚燒的心情激動的東宮、齊府死士猶其是英勇悲奮的薛萬徹。要知道薛萬徹是唐的一代名將,從滅竇建德到以後的滅薛延陀,征高麗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舊唐書·薛萬徹列傳》稱其「籌深行陣,勇冠戎夷」。 所以當我們計算這場事變的實際操作者的人時,我們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幾個人了,而是八十幾個人加上玄武門歸順秦王的能抵擋兩千人進攻的守軍的人數。這樣計算起來,人數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這么多人的參與,李世民才膽敢發動這起事變。 第二、關於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述稿》關於玄武門之變進行論述上所存在的問題。 1、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述稿》在引述《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謹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時,《舊唐書》錯當為《新唐書》,作為一個大學者,這是非常不應該的。而作為後人,這么久也沒人為他指出,更不應該,不嚴謹不是做學問應有的態度。 2、陳寅恪在巴黎圖書館見到李義府撰的常何墓誌銘,向學術界展示新史料可「補釋舊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這常何墓誌銘的最後一句寫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九年毫無疑問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陳寅恪認為常何當時任屯守玄武門之職,並說他是為李世民所利誘而轉戈參與戮殺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點: (1)李義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趨奉藩朝,參聞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繞帳之深誠。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新唐書》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親衛、勛衛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翊衛置車騎將軍。武德七年,改驃騎將軍為中郎將,車騎將軍皆為郎將,分左右。」《新唐書》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監門衛有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可確認:玄武門之變前,常何的官職是中郎將。 《貞觀政要·君道第一》載:「馬周,博州茌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於中郎將常何之家。」可見李世民登基五年後,常何的官職還是一成不變的中郎將,若作為當時在李世民最凶險和至關重要的一役給他以幫助的人,李世民作為一個賞罰分明的君主,絕對不會不對常何進行論功行賞。 事實上,李世民在貞觀五年,賜給常何帛三百段,見《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段」,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書言得失.中郎將常何不善文墨,乃請家客馬周代草奏事二十餘條。常何上奏後,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蹺,因常何乃一個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許卓識,遂追問原委,常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見馬周,未至間,遣使催促者四。接見交談後,深為滿意,馬上授官門下省,最後累至中書令。而常何也僅僅因為說了一句老實話推薦了一個人,就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為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會如何對他進行封賞?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沒有參加當日的玄武門之變。 (2)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人物,而《新唐書》、《舊唐書》等正史也不會不對常何進行記載的。根本無須陳先生從一個墓誌銘上尋找蛛絲馬跡。 (3)此墓碑出自李義府之手,觀李義府一生之卑劣所為,此人之言絕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懷疑。《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顯慶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進爵為侯。有洛州婦人淳於氏,坐奸系於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像這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作姦犯科,沒有誠信的人,為何我們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說的笑裡藏刀的成語就是來自李義府本人原型。 綜上所述,常何碑所載不可信,陳寅恪的觀點無法成立。 陳寅恪是我林俏龍最敬佩的學者之一,他歷史感覺敏銳,要知道這點是治學最關緊要的,沒有敏銳的歷史感覺,只會做一個平庸的學者。事實上,陳之所以能成為大家,一方面源自於知識的淵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歷史感覺敏銳。他的確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學者啊。

㈥ 唐朝發生的歷史大事件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稱神都,史稱武周,也稱「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加武則天則為21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文化方面,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後,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
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為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歷史
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雖仁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既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後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形勢
而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㈦ 關於唐宋之間的歷史

唐朝歷史從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後梁太祖朱溫篡唐為止,共289年。可以概略分成數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甦,擊敗強敵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
唐高宗時期擊敗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於690年建國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武周直到唐玄宗繼位後才完全結束。唐玄宗時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唐朝時期,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了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禪位,唐亡。朱全忠建國梁,史稱後梁,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宋朝歷史從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一直到1279年趙昺跳海殉國為止。共計將近320年。
宋朝建於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繼續周世宗時統一天下的大略,最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後宋朝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員極廣極雑,終宋少有權臣豪強亂政,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後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
宋於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被迫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時期的宋稱作北宋。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於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的征服。

㈧ 請問一下唐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唐朝歷史大事:
1、李淵建唐
2、玄武門之變
3、貞觀之治
4、文成公主入藏
5、武則天稱帝
6、唐玄宗復唐
7、開元盛世
8、安史之亂
9、藩鎮割據
10、朱溫滅唐

㈨ 10個唐宋時期歷史

文化方面,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後,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
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朝歷史
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雖仁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既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後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形勢
而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閱讀全文

與唐宋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