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07 19:56:42

A.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要簡單概括的那種...要包括單元題目,課題目,每課的子目

高中歷史
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 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 五四運 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 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認為的好就給個贊吧~~~~~~~~~~~~~~~~~~~

B. 總結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章1~4課知識點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時期的王朝變遷:[夏 → 商 → 西周 → 東周(春秋、戰國) ]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禹死後,其子啟奪得王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制度由此開始。夏朝統治維持了四百多年。
(2)後來商滅夏,商朝統治歷時六百年左右。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都鎬京,史稱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和影響
A西周分封制
(1)開始實施者:周武王
(2)基本內容:
①分封對象: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等,成為諸侯。
②權利義務:享有世襲統治權;拱衛王室,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等義務。
③主要封國:魯、齊、燕、宋、吳
(3)影響:
積極作用:它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它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消極性:受封諸侯在領地內有很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勢力的壯大,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力量日盛,王權衰落,分封制被破壞。(春秋:楚王問鼎)
B西周宗法制
(1)含義: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
(2)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維護奴隸主統治。
(3)特點:
①嫡長子繼承製(最主要特點)。
周王稱「天子」,世代以嫡長子相傳,餘子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地位,也由其嫡長子繼承,其餘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類似的關系。
②大、小宗關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最高領袖。 (政治上,上下級關系; 血緣上,兄弟關系。)
③宗法等級: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宗法等級。
④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相結合(家、國結合)
(4)意義:
①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對後來中國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內涵體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中(如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尊宗敬祖,重男輕女觀念、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等)。
★3.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徵:
(1)神權與王權結合(2)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這些是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
二、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朝的統一
(1)原因:
①商鞅變法奠定秦統一的基礎; ②統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③人民渴望國家統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時間、策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遠交近攻」策略
(3)順序: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4)秦朝疆域:東臨東海,西到隴西;北達長城,南到南海;東北到遼東。
(5)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陽。
(6)意義: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了解「始皇帝」的來歷
(1)名稱來源:
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為了加強統治,採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希望從自己開始,子孫傳承,永掌政權,創立了皇帝制度。
(2)特點:
①皇權獨尊——顯示了皇權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詔」「玉璽」等詞)
②皇位世襲——顯示了皇權的不可轉移
③皇權至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
(3)影響:被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前221年,秦始皇;1912年,清宣統帝(溥儀)]
3.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史稱「三公」。
(1)「三公」職能:
①丞相——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行政權,君權和相權的矛盾產生。)
②太尉——主管軍事(虛職)
③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負責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等。
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三公九卿」通過「朝議」的方式參與朝政。
(2)「三公」制的實質:三公相互牽制,從而集權於皇帝。
4.理解郡縣制的建立和作用
(1)建立過程:春秋、戰國,開始出現 秦朝時,在全國推行。
(2)概況:
①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郡守。
②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是縣令或縣長。
③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還有負責地方治安並兼管公文傳遞的「亭」。
(3)特點:
①實行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②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4)影響: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③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④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深遠)。
5.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
(1)建立:秦始皇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2)核心:君主專制
(3)影響:
A.積極方面:
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有利於國家統一、對初步奠定祖國疆域和中華民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②有利於推動封建經濟文化發展。
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人民群眾的初步統治,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
④秦朝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具有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消極方面:
①皇權至高無上,容易導致暴政。
②地方自主性和能動性受到壓抑。
③皇帝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失誤。
④助長官場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阻礙社會進步。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了解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縣制、封國制並行。
郡國並行制,一度影響到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形成大一統局面。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執行政令)。
(2)六部:尚書省下設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部(戶籍、土地和賦稅)、禮部(禮儀、科舉)、兵部(軍政)、刑部(刑獄)、工部(國家工程建設)。
(3)特點: ①三省互相牽制,互相監督 ②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4)影響:
①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②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被歷代王朝所沿用。
(5)示意圖: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權力的舉措
設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長官稱「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為了制約相權,又增設「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和財權。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況:
①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共設10行省,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圍地區(河北、山東、山西),歸中書省直轄,稱之為「腹里」;
③設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3)意義:
①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②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地方省制的開端。
4.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1)世官制:
我國夏、商、周時期實行的一種選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祿制」。根據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職,由於爵位可以世襲,這樣就形成世官。
(2)察舉制:
漢武帝時開始實施、由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准,東漢初重孝廉;但發展到東漢後期,門第族
望成為選舉的依據,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發展形成並發展起來。
(3)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推行,標準是門第、出身,不注重才能。它使世家大族子弟壟斷高級官職。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該制度無法繼續下去。
(4)科舉制:
①建立:隋朝時,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②發展: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明清時期,演變成「八股取士」;清末「新政」時(1905年),科舉制廢除。
②意義:
積極性:①有利於打破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擴大官吏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該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創造意識的人,制約科技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
四、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1)廢丞相:
①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鑒於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權行使,正式廢除丞相制。
②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③過程:明太祖朱元璋時,廢中書省和丞相,權歸六部→秦以來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④影響: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中國的宰相制度設立於秦代秦始皇時期,廢除於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2)設內閣:
①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導致皇帝叢雜政務集於一身。
②經過: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明永樂帝)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
後來內閣的地位逐漸上升,有了專門的衙署和屬官,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 批復意見,稱為「票擬」,最後再由皇帝用朱筆批示裁定,稱為「批紅」。
③職能: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
④影響: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只是皇帝的咨詢機構,無決策權,升降由皇帝決定,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2.清朝設置軍機處
(1)設置:清朝雍正皇帝時,為辦理西北軍務設立軍機處。
(2)職責:軍機大臣由皇帝欽定,跪受筆錄、秉承皇帝旨意辦事,傳達詔令。
(3)特點:簡(機構簡單)、速(效率高)、密(決策封閉性)。
(4)評價:
不僅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而且使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性:
①有利於各民族的團結與發展; ②有利於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
③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進多統一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
(2)消極性:
妨礙礙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壓制民主思想的產生,阻礙中國社會進步,使中國社會發展大大落後於西方。
★ 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脈絡和特點:
1.概念:
(1)含義:包含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部分。前者指:皇權至上,專制獨裁;後者指:地方無權,必須無條件服從中央。
(2)基礎:
①經濟:封建自然經濟 ②思想:(最初)法家思想,(後來)儒家思想
(3)發展歷程:
戰國,萌芽 → 秦朝,開創 → 漢、唐、元發展和完善 → 明清 頂峰
(4)兩大矛盾: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脈絡:
(1)中央政治制度: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
(2)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漢朝郡國並行制→元朝行省制
3.演變特點:
(1)中央:君權逐漸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
(2)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展完善。

C. 跪求!!!高一歷史必修一(全本書)每課的知識點歸納!!!!

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制制度)
一、 奴隸社會 需要了解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
1、 世襲制 公天下 家天下
2、 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者的區別:宗法制強調血緣關系,分封制強調諸侯國的建立
宗法制 (大宗和小宗的劃分,劃分的依據嫡長子繼承製,作用:確立奴隸社會的等級關系)
分封制(分封制的對象,內容和作用)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雙方互為表裡,分封制以宗法制為前提展開
二 封建社會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
1、定義、變化的趨勢:中央集權指的是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專制主義指的是相權收歸皇帝。總之權力最後全收歸到皇帝手中
2、權力集中的方法:分權
3、兩對基本矛盾 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宋朝解決)
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明朝廢丞相的解決)
4、作用、目的: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積極作用)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具體措施
1、秦朝的三公九卿、皇帝制度和地方上的郡縣制
2、漢朝的內外朝和郡國制(問題的解決方法:漢武帝的推恩令)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稱,職能,作用),
4、宋朝的地方制度(軍事、行政、財權)
5、元朝的行省制度(中書省的職能),
6、明朝的廢丞相(作用:),設內閣
7、清朝的軍機處(作用:————)
四、古代的用人制度
漢 察舉制(標准:孝和廉)
三國 九品中正制(標准:門第高低)
隋唐 科舉制
作用:加強專制皇權。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古代的民主)
第一課 雅典民主政治
一、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
原因: 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邦制度的影響
二、民主形成的過程
1、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少劃分社會等級。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①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削弱氏族貴族勢力。②標志雅典民主政治確立。
3、伯里克利改革
A、除十將軍外,所有官職向公民開放B、三大主要權力機關是①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②十將軍委員會③陪審法庭C、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
三、民主的實質和影響
1、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維護雅典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作用: 推動了希臘文化的繁榮
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民主基礎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奴隸制度是城邦體制衰落的根源
直接原因是亞歷山大滅亡了希臘
第二課 羅馬法
一、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和萬民法
1、《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開始標志,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權利。
2、公民法:指公元前三世紀中期前的羅馬法律,僅適用於羅馬公民。
3、萬民法:在羅馬對外擴張過程中公民法演變為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境內一切各族自由民的法律。《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二、認識羅馬法極其作用。
1、羅馬法的內容: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羅馬法的實質: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3、羅馬法的作用:羅馬法維護帝國統治。對近代歐美各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近代的民主)
本章需要掌握的 A、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革命的目的: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 B、各國的政體 君主立憲制(英國和德國)共和制(美國和法國) C、民主制的核心: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關系
第一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資產階級統治確立:1688年的光榮革命
2、君主立憲制度確立的標志:《權利法案》 1689年頒布,以法律條文約束王權,議會的權力超過王權。
3、內閣制 內閣、首相和議會的關系
議會選舉首相,首相任命內閣,內閣和首相均對議會負責。
第二課 美國的總統共和制——美國1787年憲法
1、該憲法體現分權與制衡原則,行政、立法和司法相對獨立,互相制約。
2、美國聯邦的權力結構: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司法權歸聯邦法院。必須了解三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
3、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4、美國1787年憲法局限性:留下種族歧視的烙印。
第三課 民主政治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
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制度
憲法的內容:了解總統的權力。理解總統和議會的關系:總統由議會選出,對議會負責。
二、德國
1、德意志憲法規定統一後的德國為君主立憲制國。
2、憲法內容: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首相由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邦議會實際上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上議院),帝國議會名義是立法機構,實際上是下議院,權力較小。
3、德意志憲法內容決定了實行是不徹底的代議制(不徹底:保留了軍事性和封建性)。但仍有歷史進步性。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列強的侵略
時間 侵略國 大事 條約 主要內容 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1842 英國 三元里抗英 《南京條約》 割地:香港島賠款開放:五口通商關稅:商定關稅 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英法聯軍 火燒圓明園 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中日甲午戰爭 1894-1895 日本 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 《馬關條約》 割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永許日本在華開工廠 大大加深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國聯軍侵略 1900-1901 英法俄德奧意美日 《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清政府禁止中國人民反帝,成為帝國主義的工具 標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境地
列強的侵略過程和方法: 商品輸出(鴉片戰爭)-----資本輸出(中日甲午戰爭)----扶植代理人(八國聯軍侵略)
二、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黃海海戰、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的事跡。
二、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
民主革命 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判斷的依據是從革命任務上看,二者都進行反帝反封斗爭
一、太平天國運動
1、起義的原因 (清政府的腐敗)
2、起義的經過 定都天京
天京變亂,太平天國衰落的標志(發生的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1864年8月,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失敗。
3、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A、《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它突出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但體現絕對平均主義思想,無法調動人們勞動積極性,是無法實現的空想。
內容:平均分地和進行產品分配,構建理想社會
B、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原因:由於缺乏實施的社會基礎未能起到作用)
三、失敗的原因:主觀上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客觀上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客觀原因)
二、 辛亥革命
A、了解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
1、革命團體和政黨 同盟會: 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興中會是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
2、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由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策劃,熊秉坤、金兆龍率領起義。
3、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成立。
4、分析革命爆發的原因:政治基礎、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軍事基礎
B、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規定主權屬於全體國民,②民族平等,③國民有政治自由和選舉被選舉的權利、④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⑤規定責任內閣制。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頒布的目的:維護辛亥革命果實,防止袁世凱獨裁
C、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結局
1意義、是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沉重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4、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5、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2結局 失敗 未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3失敗的原因: 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第三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了解五四運動的主要史實
1、原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北洋軍閥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階級矛盾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
2、經過: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講演,遭反動軍閥政府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階級登上歷史系舞台,發展成為全國愛國運動。
3、結果:五四運動初步勝利。(釋放學生、免除三賊職務、拒絕簽約)
4.影響: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二、了解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主要史實
時間 史實
中共一大 1921年 確定名稱、制定黨綱、中心工作是組織領導工人運動宣告中共誕生,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年 建立最高與最低革命綱領。中共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綱領)
三、國民大革命(1924-1927)
講述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和北伐戰爭
1、1923年中共「三大」確定與國民黨合作。
2、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形成。新三民主義奠定國共合作基礎。
3、為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軍閥。
4、國民大革命的失敗標志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汪精衛發動「七、一五」 反革命政變
失敗的原因:中共的不成熟,導致大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務
四、國共十年對峙(1927-1936)
(1)、了解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1927年周恩來朱德領導八一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秋收起義後毛澤東領導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即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道路
(2)、了解紅軍長征的主要史實
1、1934年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中共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2、理解遵義會議 1935年,貴州遵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獨立自主的解決黨內問題)。
3、長征的經過 關注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包圍計劃)和巧渡金沙江(逃出了敵人包圍圈)
五、解放戰爭
簡單理解戰爭的經過 戰略防禦---戰略反攻——戰略決戰——渡江戰役
1、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方法:和平談判(重慶談判和北平和談)以及解放戰爭
2、挺進大別山: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同時它也是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
3、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
六、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來屈辱歷史的結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 馬克思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
2。馬克思思想的內容 三個組成部分及其來源
3.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經濟、階級、思想和個人四個因素(尤其注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其誕生的根源)
二、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
1、1871年巴黎革命爆發,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第一次嘗試(判斷政權性質主要是看政治和經濟措施)。了解巴黎公社起義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作用的產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不成熟
第二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了解二月革命、四月提綱、十月革命和革命爆發的原因
1、俄國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的羅曼諾夫王朝。完成民主革命任務。二月革命後,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現象。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和工農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俄國十月革命的革命綱領,列寧發表,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
3、十月革命:是俄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革命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4、原因分析:政治因素(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帝國主義國家,它是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階級因素、思想因素和國際因素(一戰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
1、1949年制定的《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臨時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
2 、中國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是人民行使最高權力的機關。
2、共產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建立的新政協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後,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存在,參政議政。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區域自治」,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根本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願望。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富裕三原則
第二課 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了解文革的破壞和政治建設方向
破壞民主的事件:文化大革命
教訓:加強法制建設和加強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建設(基層機構:村和社區)
第三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1979.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
2、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3、「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首先在香港、然後在澳門成功地實踐。
4、「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的提出是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條件下出台的
二、香港回歸(1997.7.1)、澳門回歸(1999.12.20)
三、「九二共識」: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
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0)和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1)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外交指的是政府間的對外交往,展開外交活動的目的:維護國家利益
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1、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獨立自主的正確解決問題)。成為世界上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日內瓦國際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大國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成功解決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
4、萬隆會議:1955年,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家會議。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會議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第二課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2、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定《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兩國關系正常化。(中美關系改善是我國外交的重點,要求學生能分析中美改善外交的原因和影響)
3、1972年,日本當時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建交。日本早於美國與中國建交。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要的外交活動
①、中國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②、積極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
③、2001年中國領導推動的「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對加強中俄及中亞區域性多邊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一、了解雅爾塔體制
二戰後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框架。
二、兩極格局的形成
1、原因: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方面的分歧導致兩國走向對立。
2.形成的過程:美國推行冷戰政策、蘇聯建立華約進行反擊(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3、美國的冷戰政策
①、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標志著美蘇「冷戰」開始。
冷戰的定義:尤其注意冷戰是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軍事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行為,以遏制共產主義。
②、馬歇爾計劃:美國國務卿提出援助歐洲計劃,以經濟手段扶持控制西歐,幫助美國實現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步驟,是「冷戰」政策在經濟方面表現。
③、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以美國為軍事政治集團,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了解德國、朝鮮的分裂、越南戰爭和古巴導彈危機(注意越南戰爭不屬於冷戰)
5、兩極格局的結束: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第二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一、了解歐洲共同體形成和擴大
1、1951年西歐六國(法德意比荷盧)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並為一個,統稱歐洲共同體。
2、歐盟的發展趨勢: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過度。
3、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思想、政治、經濟因素和德法兩國的和解,其中經濟因素最為重要
二、了解日本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表現
1、經濟發展的表現:20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日本現在發展的方向: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
3、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日本的民主改革和美國的幫助)
4、日本發展的經驗:根據國情指定經濟發展戰略
三、了解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不結盟運動的定義:不與大國結盟
2、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的原因: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安全
3、斗爭目標: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到現在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四、了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
1、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實質: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國家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2、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標志著蘇聯完全解體,兩極格局就此瓦解和冷戰結束。
蘇聯解體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改革;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出現嚴重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
2、當今世界形式:和平與緊張並存,但以和平為主 (影響世界緊張的因素:一些地區和國家沖突的加劇、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泛濫)
五、國際格局的相關理解
國際格局的變化根本原因是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
各國的外交政策受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的影響。
國際政治格局:強調誰主宰世界

D.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