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魯教版初三下冊歷史知識點

魯教版初三下冊歷史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02 15:38:57

1.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知識要點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 譚復根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列寧領導,指揮中心在斯莫爾尼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義:(教材第5頁)。
4、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經濟上:① 列寧領導,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② 斯大林領導,1928-1937年,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蘇聯。
法制上: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會,三巨頭(法克里孟梭、英勞合•喬治、美威爾遜),簽定對德問題的《凡爾賽和約》,實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2、《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五四運動」。
3、對德《凡爾賽和約》與對奧、保、匈、土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4、1920年1月,國際聯盟成立,美國未加入,英法操縱。
5、東亞、太平洋地區,日美矛盾尤為激烈,1921-1922年,九國代表召開華盛頓會議,1922年簽署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核心: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實質: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結果:與「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特點:①范圍廣,②時間長,③破壞性大。
7、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施「羅斯福新政」。
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開創國家干預經濟先例),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國家對工業的調整,《國家工業復興法》
意義:P23。
危機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危機就不可避免。
8、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德國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9、恐怖措施:①:「國會縱火案,②解散一切工會③焚毀大量進步書籍④反猶狂潮。
10、義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專政(最早,危機之前)
11、1936年2月,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30年代,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把綏清政策推向頂峰。影響:P35。
2、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四、五月,德軍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轟炸。
1941年6月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戰爭規模擴大。
3、1942年1月1日,26國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蘇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雅爾塔會議,內容:P39—40。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與蘇軍東西夾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日投降根本原因: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展開猛烈進攻。蘇聯對日作戰是履行雅爾塔會議的承諾。
第四單元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繁榮景象
原因:P48。①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③政府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原因:經濟發展中的弊端暴露;1974-1975年由中東提高石油價格引起的經濟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3、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原因:①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②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高;③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④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5、20世紀60年代,「歐洲共同體」組織成立。
1993年,「歐盟」成立,至今有27個成員國,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6、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
原因:①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50年代,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扶持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1、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被迫下台)。全盤否定斯大林。結果:並未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2、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首先進行經濟改革,未取得成果,後轉向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由一黨制轉向多黨制,國家權利分散。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
2、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最為突出的是匈牙利。
3、 4、東歐劇變:
原因:20世紀80年代,經濟困難(根本原因)導致社會危機;蘇聯放鬆控制。
時間:1989年下半年開始,一年之內
表現:各國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國家名稱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並實現國家統一。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 二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領導人:尼赫魯。
2、 2、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造成印巴之間矛盾沖突不斷。
3、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武裝起義,贏得埃及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4、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5、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志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6、 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 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終於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8、 「一戰」後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9、 二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
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0、 中東地區動盪不定的原因:①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②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是列強必爭之地;③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復雜化。
11、 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和平出現轉機,為中東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和兩位以色列領導人(拉賓、佩雷斯)。
第七單元 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1、「冷戰政策」的含義:P84 本質:遏制共產主義。
2、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台,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3、冷戰的表現:
經濟上: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1949年5月,美國建立「北約」組織;蘇聯於1955年5月建立「華約」組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 美蘇爭霸三個階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占優勢;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0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高潮;事件: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12月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
20世紀八十年代,有所緩和,事件: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5、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6、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7、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
8、20世紀50-80年代,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冷戰結束後,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就是其中一例。
9、1999年3月-6月的科索沃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是對世界多極化的挑戰;說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0、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P95。
1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扮演重要角色);③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1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1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①利:引進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發展本國經濟是良好機遇;②弊: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跨國公司把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轉到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14、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①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③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④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起源:美國;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特點:P104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②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③世界各國都大力發展高科技;④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 文學:美國,德萊賽,《美國的悲劇》;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3、 美術: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西班牙,達利,《記憶的永恆》
4、 音樂:爵士樂,源於非洲音樂;特點:即興演奏。
搖滾樂,源於美國。
5、 電影:電影誕生日: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好萊塢

2. 魯教版初三下冊歷史歸納整理

4課:經濟大危機

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時期:

①時間:29——33年,

②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③國家:美國開始,席捲資本主義世界。

④特點:涉及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羅斯福新政:

①時間:33年,

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實行了《國家工業復興法》。

其它方面?還有比如整頓金融、調整農業、舉辦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義的是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 「田納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壩」圖,這些工程有利於農業生產,便利了水上交通,吸納了大量失業者,使美國政府獲一舉多得之利)。通過解決失業救濟問題,緩和勞資關系和社會矛盾,從而消除危機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例題、

1) 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 積極推行「以工代賑」

B. 用改良而不是擴張的方法克服危機

C. 採用國有化的形式

D. 採用干預經濟的辦法來消除經濟危機

2) 1934年在美國社會中應該出現的情景是

A.各企業在無政府狀態下盲目生產、自由競爭

B.詹姆斯所在企業的資本家可以隨意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

C.失業半年的亨利,在田納西水利工地找到了工作

D.傑瑞在某工廠做工,卻得不到工資保障

3) 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作用是

A.根除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B.使資本主義進入」電氣時代」

C.摧毀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D.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先例

4) 下列關於羅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目的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調整 B.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

C.新政的實施使美國度過了危機 D.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新途徑

5) 失業問題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羅斯福「新政」中採取的有利於解決失業問題的措施是

A.整頓金融 B.興辦公共工程 C.規定工作時數 D.調整工業

6) 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擺脫了經濟危機 B.恢復了國家經濟 C.鞏固了民主政權 D.鞏固了工農聯盟

7).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購買能力不足 B.股票狂跌

C.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D.生產和銷售的矛盾日益尖銳

8).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增加有效

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機發生。下列選項中與上述主張最為貼近的是

A.凡爾賽體系 B.羅斯福新政

C.法西斯體制 D.斯大林模式

9). 羅斯福新政的作用不包括

A. 改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

B. 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幹預經濟的先河

C. 恢復和發展了美國的經濟

D. 維護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10). 1933年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說:「……嘆交換手段難逃貿易長流冰封;看工業企業盡成枯枝殘葉;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市場;千萬個家庭的多年積蓄毀於一旦。」你知道他所描述的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嗎

A.第一次世界大戰 B.經濟大危機

C.第二次世界大戰 D.自然災害

11)有人說:「羅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他的依據是

A. 實行新政,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 B. 實行「馬歇爾計劃」

C. 實行新經濟政策 D. 採取「冷戰」政策

※12). 羅斯福實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 消除經濟危機 B. 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

C. 為美國爭取世界霸權 D. 鞏固資本主義統治

13).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對資本主義的影響不包括

A.結束了一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的時期

B.激化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的政局動盪

C.根本上動搖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

D.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造成戰爭危險

14)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以下關於羅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B.核心內容是實施《全國工業復興法》

C.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 D.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

15).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的相同點有

①前提都是維護原有的制度②都是成功的探索,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③都未改變

社會性質④都為本國和其它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在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既能減少龐大的失業隊伍,又能刺激消費和生產的是

A.整頓銀行 B.縮減耕地面積和屠宰大批牲畜

C.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 D.興建公共工程

17).雖然身軀偉岸是「理想領袖」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現實生活卻要復雜得多。羅斯福是「輪椅上的總統」;列寧的身高只有1.64米;而鄧小平卻只有1.524米。就是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卻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下面哪些敘述符合他們的「巨人形象」

①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從此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②列寧實施的新經濟政策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

④羅斯福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斗爭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⑤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逐步走向富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綜合題:

值此就職之際,同胞們肯定期待我能坦率而果斷地向他們說明我國當前情勢。現在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談一談真情實況,全部的真情實況。我們沒有必要去躲閃,而應該老老實實地面對我國今天的情況。我們的國家過去經得起考驗,今後還會經得起考驗,復興起來,繁榮下去。因此,首先,允許我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種會使我們由後退轉而前進所需要的努力陷於癱瘓的那種無名的、沒有道理的、毫無根據的害怕。

——羅斯福首次就職演說(1933年3月4日)

① 上面羅斯福的首次就職演說表明了他什麼態度?

不怕困難,無所畏懼的態度。

② 為了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困難,羅斯福實行新政。新政的目的是什麼?

實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③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麼?結合美國的措施,你認為其措施對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又有何借鑒意義?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制定《國家工業復興法》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從而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

借鑒辦法就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

④羅斯福新政取得什麼效果?

新政取得了的顯著成效。美國的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但它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社會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痼疾。

3. 初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

1、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國家開始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根據總路線精神,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一化」,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三改造」。

2、成就: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工礦業的建設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近六百個重要項目。分布:主要項目都集中在適合重工業發展的東北地區。

3、評價: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二、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方針是積極發展、穩步前進,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實行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道路;(農業合作化)

2、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針是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走統購包銷、加工定貨、公私合營道路。

3、意義: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實現了從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1、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階級關系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國內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2、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1、大躍進的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如:工業上掀起大煉鋼鐵、農業上虛報產量等。

2、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盲目求快求純。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脫離我國國情,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和廣大群眾與幹部的覺悟程度,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3、後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黨在探索中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1959~1961年,出現了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經濟困難。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選舉毛澤東為主席。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任命周恩來為,兼外交部長。

(3)魯教版初三下冊歷史知識點擴展閱讀

歷史學習整理方法:

1、時間歸納法。根據不同時間段,將不同的歷史事跡進行歸納。

2、人物歸納法。將不同影響的人物列出,並將該人物的事跡以及該人物生活年代所發生重大事件列出。

3、事件歸納法。將各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列出,且標明相關時間以及人物,並說明各事件所產生的影響。

4、表格歸納法。將歷史知識的重點製作成表格,在表格中將時間、人物、地點等羅列出來。

5、樹狀圖歸納法。將歷史知識點按照簡潔到詳細的順序,依次將內容按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出。

閱讀全文

與魯教版初三下冊歷史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