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北國軍歷史文物館值得去嗎
以下供參考
台灣著名的是小吃
及觀光景點
如果你是純旅遊
建議就算了吧
Ⅱ 國民黨當年從大陸帶走多少文物
給你一份資料 參考 從1948年12月21日中鼎輪的起航算起,到1949年12月9日新津機場國民黨最後一班飛機起飛之時為止,從大陸到台灣,共運出多少文物呢? 海運:中鼎輪、海滬輪、昆侖艦在64天的時間里,從南京共運出分屬六個機構的文物和檔案5522箱,其中故宮博物院2972箱、中博籌備處852箱、中央圖書館644箱、中研院史語所976箱、北平圖書館18箱以及外交部60箱。數量雖遠不及抗戰期間南遷的文物,卻佔到了當時全國精華文物中的95%。台北故宮博物院,便是在這批文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空運:白市驛機場運出河南博物館文物38箱,新津機場運出張大千62幅敦煌臨摹壁畫和16幅私藏古畫。 此外,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政府從1948年6月到1951年7月,將其在中國境內瘋狂掠奪的部分珍貴文物分裝109箱,分7批陸續歸還中國。第一批4箱已由昆侖艦運至台灣,其餘105箱則從日本直接運往高雄港,再轉運台中糖廠。 如此算來,除張大千62幅敦煌臨摹壁畫和16幅私藏古畫外,直接間接運往台灣的珍貴文物一共有5606箱。這5606箱文物中,屬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中央圖書館的,都相繼歸還,河南博物館的文物送到了台灣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即後來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剩下的3879箱25萬多件文物屬中博籌備處和故宮所有。
Ⅲ 台北標志性建築
總統府(中正區)
國立台灣博物館(中正區)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正區)
台北植物園(中正區)
國立中正紀念堂(中正區)
國家戲劇院(中正區)
國家音樂廳(中正區)
台北國際藝術村(中正區)
台灣故事館(中正區)
郵政博物館(中正區)
林業陳列館(中正區)
自來水博物館(中正區)
國軍歷史文物館(中正區)
兒童交通博物館(中正區)
南海學園(中正區)
台北市文學博物館(中正區)
青少年育樂中心(中正區)
成功高中昆蟲科學館(中正區)
牯嶺街小劇場(中正區)
台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中正區)
台北市立美術館(中山區)
兒童育樂中心(中山區)
袖珍博物館(中山區)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中山區)
忠烈祠(中山區)
台北故事館(中山區)
光點台北(中山區)
富御翡翠藝術中心(中山區)
台北當代藝術館(大同區)
大稻埕偶戲館(大同區)
海關博物館(大同區)
台北服飾文化館(萬華區)
蒙藏文化中心(大安區)
台北市立動物園(文山區)
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文山區)
張乃妙茶師紀念館(文山區)
國父紀念館(信義區)
台北探索館(位於台北市政府大樓內;信義區)
客家文化會館(信義區)
台北新舞台(信義區)
台北松山機場(松山區)
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松山區)
魏錦源樂器博物館(松山區)
台北偶戲館(松山區)
佛光緣美術館(松山區)
國劇文物館(內湖區)
防災科學教育館(內湖區)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南港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士林區)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士林區)
中影文化城(士林區)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士林區)
華岡博物館(士林區)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士林區)
蘇荷兒童美術館(士林區)
琉園水晶博物館(北投區)
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區)
凱達格蘭文化館(北投區)
鳳甲美術館(北投區)
北投文物館(北投區)
大安森林公園(大安區):台北市新生南路、和平東路、信義路、建國南路
士林官邸(士林區):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東側
帕米爾公園(士林區):台北市至善路、萬溪產業道路
至善園(士林區):台北市至善路
青年公園(萬華區):台北市水源路、青年路
艋舺公園(萬華區):台北市西園路、和平西路、廣州街
大湖公園(內湖區):台北市成功路五段
碧湖公園(內湖區):台北市內湖路一段
新生公園(中山區):台北市中山區民族東路北側
榮星公園(中山區):台北市民權東路
林森公園(中山區):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林森北路
康樂公園(中山區):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林森北路
玉泉公園(大同區):台北市忠孝西路、環河北路、鄭州路、西寧北路
生態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士林區、北投區):台北市湖山路及陽金公路上
內雙溪森林自然公園(士林區):台北市溪山裡
關渡自然公園(北投區):台北市聖景路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大安區):台北市富陽街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萬華區):台北市華江橋下
桃源原生植物公園(北投區):台北市中央北路三段
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公園(中正區):台北市懷寧街、襄陽路、公園路、凱達格蘭大道
馬場町紀念公園(萬華區):台北市水源路
胡適公園(南港區):台北市研究院路
主題公園
中山美術公園(中山區):台北市民族東路北側,中山北路東側
眷村文化公園(信義區):台北市松勤路與莊敬路交叉口信義國小西側,原為四四南村所在
華山文化園區(中正區):台北市八德路一段與忠孝東路一段北側,原為台北酒廠所在
圓山遺址公園(中山區):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西側
美侖科學公園(士林區):台北市美侖街、基河路
原住民主題公園(士林區):台北市至善路
北投溫泉公園(北投區):台北市中山路、光明路、新民路、泉源路
河濱公園
淡水河河岸
龍山、延平
新店溪河岸
雙園、華中、中正、古亭、福和
基隆河河岸
百齡左岸、百齡右岸、圓山、大佳、美堤、彩虹、觀山、成美左岸、成美右岸、南湖左岸、南湖右岸
景美溪河岸
景美、木柵、道南
外雙溪河岸
雙溪、至善
台北市立體育場(松山區)
台北小巨蛋體育館(松山區)
台北市立中山足球場(中山區)
台北市立天母棒球場(士林區)
台北體育文化園區(信義區)
台北市立運動中心 (中正區)
建國高架橋下藍球場(中正區)
迎風運動公園(松山區)
天母運動公園(士林區)
百齡運動公園(士林區)
洲美運動公園(北投區)
迪化運動公園(大同區)
內湖運動公園(內湖區)
葫蘆洲運動公園(內湖區)
博嘉運動公園(文山區)
龍山寺(萬華區)
艋舺青山宮(萬華區)
行天宮(中山區)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中山區)
承天宮(信義區)
慈佑宮(松山區)
大龍峒保安宮(大同區)
台北孔子廟(大同區)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同區)
法主公廟(大同區)
台灣省城隍廟(中正區)
善導寺(中正區)
寶藏岩(中正區)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中正區)
清真寺(大安區)
指南宮(文山區)
劍潭古寺(士林區)
三玉宮(士林區)
芝山岩惠濟宮(士林區)
關渡宮(北投區)
碧山岩(內湖區)
以下為國定及一二級古跡
艋舺龍山寺
建國假日花市台北城
北門
西門
東門
小南門
圓山遺址
大龍峒保安宮
台北公會堂
艋舺龍山寺
台灣布政使司衙門
芝山岩遺址
專賣局(煙酒公賣局)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灣總督府(總統府)
監察院
行政院
台北賓館
司法大廈
士林官邸(士林區)
七海官邸(中山區)
林語堂故居(士林區)
錢穆故居(士林區)
摩耶精舍(士林區)
閻錫山故居(士林區)
胡適紀念館(南港區)
嚴家淦先生故居(中正區)
殷海光故居(大安區)
芳蘭大厝(大安區)
龍安陂黃宅謙讓居(大安區)
義芳居古厝 (大安區)
王雲五紀念館(大安區)
內湖郭氏古宅 (內湖區)
士林潘宅 (士林區)
萬華謝宅 (萬華區)
萬華林宅 (萬華區)
林安泰古厝(中山區)
大稻埕辜宅(大同區)
台北101大樓(原名台北國際金融中心;信義區)
台北世貿大樓(信義區)
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信義區)
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中正區)
台北希望廣場(中正區)
貓空纜車(文山區)
北投焚化廠(摘星樓旋轉景觀餐廳)(北投區)
木柵焚化廠(長頸鹿焚化廠)(文山區)
草山行館(士林區)
紅樓(萬華區)
剝皮寮(萬華區)
大佳碼頭(中山區)
關渡碼頭(北投區)
大稻埕碼頭(大同區)
女武神與時間廊(大安區)
鳥籠外的花園(大安區)
大直橋(中山區)
波麗路西餐廳(大同區)
天母白屋(士林區)
中山樓(士林區)
明德樂園(士林區)
陽明書屋(北投區)
吟松閣(北投區)
紫藤廬(大安區)
Ⅳ 台北有關戰爭的博物館紀念館
國軍歷史文物館 並不是很大
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243號 周一到周六 早上9:00~16:00
中正紀念堂也也一點
位於高雄岡山區的空軍官校歷史博物館也有很多關於空軍的資料 但是只有周六日開放
Ⅳ 台北眷村在哪
眷村在台灣通常是指1949年到20世紀60年代,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從台灣,中華民國國軍中國及其家屬建造的房屋的省份在中國大陸被迫遷徙。概括地說,不過,眷村也包含了廣泛的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的違建自己的內置;如寶藏岩等所謂「另類眷村」。
今天,台灣國軍管長達530公眷村。如果包含非軍和混住(不包括違章建築),台灣,一共有879眷村,包括桃園縣最多,佔台北市,新竹市,台北縣,北部約80個名額台灣等主要城市為主,而台灣南部的高雄,台南縣,有許多眷村。如果組合中包含改建居民,佔地超過2000公頃台灣的眷村區,與大約佔地2.27公頃,眷村區平均。其中,大部分都還沒有重建,其建築和亞文化的介紹和靠近城市完全不同的風格。
通常情況下,除了改變配置,並在特殊情況下,眷村居民居住的建築物和房屋的使用只有地上物的權利,沒有自置居所,但也同時無需繳納土地稅,相關稅款。因為公平性而無法融入社會,許多復雜的因素參與其中,軍事領域,已成為台灣省的復雜因素之一,有利於原住居民獲得免費置業「國軍眷村改建的舊法規,」往往成為台灣中國民主促進會黨和民族主義政黨沖突的意見。
一,項目背景
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從日本到台灣,中國大陸,是由於戰爭和任何國家的政府發出的各種因素,如個人的投資,也有在中國大陸各省逐步人員來台。四年後,在1949年,中國民國政府軍隊打敗了內戰,大量國民政府黨政官員,公務員,軍隊和省居民被迫轉移到台灣定居。據統計,台灣人口610萬,1946年,1950年以後,但激增至745萬。大多數真正的舞台的新居民。中華民國政府宣稱,為了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150多萬把,以建築的建設或安排宿舍,並新居民在一定范圍內,是目前已知的被聚集「眷村」。 1980年,住在三成以上眷村外省人的單一認定,這一比例計算。不過,也有一些數據表明,當內地居住,只有六分之一的眷村誰的。在此之後,因為生活與一些社會因素,如老混眷村的台灣眷村生活在全省人口的比重後重建的年齡結構迅速下降。
早期眷村多位於郊區,採用日本府治所日本殖民時期。在數量方面,主要集中在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嘉義市,台南,高雄等地。國軍營區在眷村附近也經常軍營附近,如海軍左,台北松山空軍基地和周圍新竹空軍基地。
二,定義
法律的話,國防部軍事中華民國外交部眷唯一認可的眷村主要管理機構,指的是「軍眷住宅「,不包含其他政府人員及其法律本身違反了眷村的建設,眷村來源為「老眷村改建國軍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法律修訂。該條例第三條規定載於本文章中:「這個詞的軍事舊眷村,是指中國的共和國在1980年12月31日(即1980年12月31日)前完成建設軍隊家屬住房改建和積極的。列出了適用法規
·政府建立的分銷商。
·中國婦聯捐贈建立反共誰。
·政府提供土地由眷戶人建立自己的費用。
·確定由主管機關其他人員。
另外,廣義的說法,軍事領域還包括建造或違建居住的主要民族省份的其他器官,例如,已被拆除的寶藏搖滾,違章建築七世公園,14號公園預定15號公園內
3,大規模的研究數據
指出1950年之前為60萬台中國國民革命軍士兵共和國,只有住在眷村,所以只有少數省軍區第六眷擁有的眷村,但根據中國的中華民國(台灣),聯合會將展示1982年的統計數據,如果不包含違建,台灣共879眷村,共98535戶,其中每個常住人口數計算,平均為4.47,共約467316大陸居民住在眷村,約三到生活在眷村,另一方面內地,在一個人的退伍軍人的計算,只有不到10人住在萬榮眷村的條款。
廣達2000公頃,主要是眷村生活在大陸的分布縣市台,其中桃園縣,最高的達80,如:第一批僑愛大溪,桃園村數的建設由眷村第二位,與台北市相比:台北市位於信義區,誰後來成為四四村倘使原,然後保持一個較完整的眷村,新竹,台灣,例如,城市的眷村已在軍事部門約46故障段仍包含:空軍一號至廿二村航部隊里的忠誠度,空軍村大道,山村和空軍勞動力竹中國村,共有26個在「空軍眷村」,另一個「軍眷村有魯光軍,陸軍中興村,村日新軍陸軍國防新村,路軍邢廣村,南亞村陸軍,陸軍金城新村,路軍荊拘嗯村,陸軍貿易二村,陸軍貿易八村,盧俊男忠誠村,軍北忠村,魯俊東光村村川崎兵馬俑,軍隊復雜州立公園,陸軍文教鎮,祿軍工學村,此外,還有其他軍事單位赤土崎聯勤北村,村及聯勤四知四個新的軍事區警察局裡。
4,功能多的眷村各種尺寸的活相比,誰住在公務員其他省份,軍事人員和他們的「家屬」(配偶,子女)組成的房屋,因此被稱為「眷村」。如果其他省份可分為段約高級軍官,職業軍人,基層公務員,教師和他們的家屬。沒有這樣的屬性按照分級宿舍或房屋,土地月初,日本政府和日本移民,大多是遺留下來的村民的身份,而從老建築的樓宇的一部分,但戰後重建中的絕大多數。當應用主申請人必須有一個主要關注點(通常是妻子),至少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孩子或生活憑據的用戶名將會記錄在書夫婦的名字,分配校舍按照家屬戶籍人口,考績,夫妻生活的家屬分配,有A,B,C,D四種類型不同規模的Juanshe,流行性感冒12.3坪,公測10層,肝炎8.4坪,丁平型7.6。不是每個眷村都有這四種類型Juanshe。
據附近的軍營眷村的位置,眷村的主要背景軍種也有專注於某一1種現象,而這種現象也反映在軍事領域的命名,有名字「光地」是誰,主要是為陸軍眷村,如土地和光二村,「光明憲法」為憲兵,「明駝一村」是一個聯合服務單位,而空軍的軍事社會對「中華民國」,「槍」的生活。 「交易商一村」,「貿易一村」,是由於諸如軍事社會捐贈有這個名字,是由婦女會成立的行業,捐贈眷村那裡,「聯合會」,「耆那教」等名。
在台灣,因為眷村生活在無償獨厚內地的樓宇,但往往一直強調照顧國民黨政府忽視民意,軍眷和社會福利政策。同樣的,這樣的說法也有很多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與眷舍住進眷村是比第一代外省人第六兵力60低得多,這是第一代只有少數省份有眷村生活,看到村裡的獨厚軍娟娟第一代只有當少數省份。此外,他們還認為,那些誰是沒有特權住眷村,以及眷村是拼搏與奮斗的標志。
因素,如居住地與居民,眷村發展在台灣比較特殊人群和人文現象是一種社會現象,有學者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亞文化在台灣。一般來說,早年這組通常佔用面積的大小,它的文化自成一格的處所的任何所有權。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初期,語言,風俗,文化很少受眷村外環境的影響。即使逐漸遠離的第二代眷村的民族意識眷村,家族意識,中國文化體驗,都與社會的外部軍事領域的道德觀念有較大的反差。這種氣氛使得外移民的一部分,還是很懷念的眷村生活。
因為「外省人」的眷村生活的生活與周圍的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條件的循環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眷村居民的內容與生命的禁區,無法融入語言和文化外面是非常不確定的環境。此外,它不能融入的因素,同時也為眷村有第一代居民都是老年人體衰,不願意改變生活的存在方式。因此,有人說過「竹」來形容生活在自我封閉的眷村外省人。例如著名的電影:「竹籬笆外的春天。」而不是包含「春天外竹籬笆」的導演黎優嚀台灣也有許多眷村生活會寫自己的經歷到各種眷村作家的作品。如:愛你,范明,邵西安,張大春楚,朱天心等。
另外,由於內戰,20世紀50年代移居台灣的眷村人,一般忠於「中華民國」,反對「台獨建立狀態」的想法。他們大多認為,台灣是一個短暫的停留,但還是要蔣介石等「反攻大陸」呼籲作出回應。在另一方面,由於眷村居民生活無優惠和眷村等措施,228事件的發生,使一些台灣居民珍惜眷村省級復雜而產生仇恨。近年來,「進攻性」等概念褪色,但認同和國家認同在台灣的新獨立的共和國仍然是新移民和老居民重大關系緊張的來源的眷村。
5,建設
1950年,從除由眷村建築留下的房子,大多數眷村都是建設在簡易房屋公共土地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其中,最常見的堅韌的房子,屋頂稻草,竹牆眷村的房子。經過20世紀60年代 - 20世紀70年代後,軍方出資建設,主要是眷捨身體變得磚,並設有私人廁所,浴室,廚房規模及主梁,屋頂瓦片和電線等設備,建築物和軍事領域進化論略同台灣以外的建築物。但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台灣房地產溫暖了許多新的和改造的房子,但由於因素,如所有權眷村外的眷村,無法重建,特別是在家庭中,除了庭院,居住面積只有6-10樓。由於磚或鋼筋磚平房低樓層眷村建築背後顯示出這種情況尤其是在都會區最明顯的快速比較的面孔。
一般來說,幾十戶至一百軍事社區規模,通常近似為單個細胞的分離,盡管這種功能允許居民到同一軍事社區內的緊密相互作用,但不能與外部社區通信。加上居住空間狹小,缺乏公共設施,軍眷和建築背後的其他因素,最後聚集的力量來尋求需求強勁的力量,以及強大的社區力量超越臉的出現。
例如,松樹街50號,第一接地眷村台北市「四大四村」是軍事社區建設的新面貌的一個縮影,繼承了眷村的規則和傳統的集體控制模型,44村青島聯勤區域大陸44兵工廠員工及其家屬居住的家庭,地點是日本陸軍倉庫。整個建築是用竹子做成泥「人字形」結構,材料和石灰膏,施工後只為磚混結構。四十四個村原計重建於1999年,眷村拆除的政策,但1991年3月,台北市政府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並於1993年10月,以信義區公民會館,的家屬村路生活博物館展覽,並提供了公債的展覽場地。另一位44廣場和文化公園。不改變原有的建築物,甚至連圍牆也被保留下來。
6鐵票
在政治上,以色列軍隊在國民黨黨部制定了黃復興黨部迄今在軍事領域還是有其相當的影響力。據「民族政治理論模型」,「投票理論模型」來解釋眷村仍有「族群動員」,「種族票」事實上是存在的。在所顯示的,在政治方面的證據,眷村確實支持泛藍支持省級團體,反對團體和種族的投票行為動員泛綠政權的候選人。據稱,該行為是由台灣的族群對立和極化引起的社會沖突的數量。
2001年鳳山市眷村投票行為的高雄縣立委人數顯示,有效選票泛藍陣營獲得八十。其中,最大的泛藍國民黨佔七時五十七,在泛藍親民黨的第二大黨獲得一點五十六票。如果案件,往往由於眷村票票眷村的總票數占選區的地方六成,因此門票或氧化鐵黃復興黨軍事領域往往是台灣大選的變數的組成部分之一。
7,目前的情況
1,城市規劃
①公共設施簡陋的眷村,在惡劣的健康狀況沒有改變。
②眷村人口減少,其居民在台灣沒有親戚多的老年居民亡,空位形成法律和秩序。
③家庭更好的經濟環境下,有住在他的辦公室土著人,卻將別人的住宅分租不公正的情況。
2,政治和文化方面
①居民家中普遍懷念故土,軍眷和外部環境的差異導致發生在台灣社會融合的問題。
②與因國民政府軍事領域大多搬到了黨,政,軍人員,中國國民黨和不可分割的關系,屬於新黨和親民黨在軍隊中的泛藍聯盟社會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多次選舉中被視為「鐵票」泛藍區,擁有絕對的忠誠度很高。
3,國民黨政策
末,全國房屋建築的重建高級軍事社區通過增加家庭數目有空間,引進原全國購房者與家屬的家庭生活在一般社會結構。因此,1980年以後,國民黨政府重建大部分的房屋單位,在現場的建築物,根據縣,市的規劃和保留的一小部分。例如台南社區,如供水。
執政的民進黨自2000年以來,繼續推動眷村改建政策。目前眷村文化具有相對較弱,混住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因此,加上文化的多樣性和學者呼籲尊重社會亞文化的保存,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地方政府已經開始了更加鮮明的村莊,拯救了「歷史記憶」。博物館的概念,參考早期定居預訂,研究外國的例子,留住更多的功能和軍事價值眷殘留。
八,國軍眷村改建的老爭論
1,違反憲法
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軍事領域已成為老,市區重建等問題,中華民國政府著手全國免費資源轉換只有少數眷村生活在眷村,並於1996年通過法律的通過改建眷村中華民國立法院源「國軍眷村改建的舊規定。」最重要的改變法規,重建眷村精神是使用將原來的無償家務家屬後,向國庫資金重建住宅小區和建設注入所需資金。配售作業平型家用退伍軍人家庭的現任或前任家屬空缺時,為了為准。雖然安置,但也有需要申報的眷村房捨出售給了20%或以下的租戶放置,其差額由改建基金資助的總價格。扣除其之前發行的,以眷村及家庭搬遷補貼租金補助費,相當於原來的關注無償放置一個家庭的房子。
其規定涉及憲法平等權的立法,民進黨蘇煥智等50多個成員,司法院請願書,內容的聲音,確認眷村是違反中華民國憲法的重建7:「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論性別,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條款」的。蘇煥智等委員說:「獨眷村改建厚的首要關注特定的少數家庭,使他們能夠享受購置住宅建築按照軍規和重建提供優厚的政府補貼購買家電的老眷村利益模型等,幾乎等於是政府立法提出了一個最初的擔憂戶的房子。「在那之後,司法院公布了憲法解釋的行為台灣憲法解釋文件」大法官「解釋字第485號,明確指出,」國軍軍事社區重建舊規「與促進幸福民生的基本原則相一致,與憲法無意沖突的第七條,但仍有以下條件:
◎由於在有限的國家資源,對社會政策的立法,必須考慮到該國的經濟和財政狀況,根據資源的高效利用,並與一般國民間重視平等關系的原則,在資源分配的福利為適當的。
◎確定受益者,財政收入的范圍,以及必須照顧他們的家庭預算負擔,並須有足夠設施的特定位置的受益者適當的,不僅是身份或作為唯一基礎的區別。
◎付款方式和關於生命的基本需要規定金額應致力於公平受益人不得超過必要的實現給予關懷所需的立法宗旨是過分的限制。
◎眷村是否有必要對舊的重建,應根據實際情況眷舍,並滿足社會和決策的更新需求不從建成之日起辭軍事領域的泛化的出土文物,以避免浪費國家資源。
◎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採取由國家是必要的,以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都賦予了他們購買和接收原眷戶的同等權利和福利的承諾照顧,並非沒有明顯的地方過多的照顧。
◎無論購房者主要來自政府援助金,而純粹是做那些誰擁有,與房地產消費以來,立法機關應考慮限制處分,對中標人,如他們的轉售轉售價格或對象採取限制其它適當的措施,以便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太。原則上
◎打開法規和國家資源有限,分配和資源來實現真正的有效利用是完全一致的,在其解釋本條的意圖不符的立法平等原則,應檢討整體改善。
2,丑聞和金融
根據眷村法規和其他法律資源重建,在台灣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參與眷村改建。例如,台北市政府與軍方1980年至2007年之間的合作重建77軍事社區,29453公共房屋的建設。在這樣的改善,通常是平房式的眷村建築轉化成公寓或高層。整治後,除居民新房免費發放,還通過增加分配給低收入家庭的房屋面積。而更多的建築物出售給普通公眾地方的價格略低,並充實國庫收入。此重建的方法,還間接地促進了一個事實,即眷村住組合。
懷德新村改建忠誠地鐵後,例如,52個二層樓房總量的,如果換算建設中扣除52前軍事社區無償配發家庭以外52樓,增加了數百戶樓層的建築物後,附近的台北市政府,是按照房地產市場(約50-55每坪百萬元)為他贏得了打折出售台北市民。
轉換成一個大項目,由於眷村,也涉及龐大的開支。近年來,除了補償費糾紛資款,也有弊端發生,如新竹十七村被列為「蠹魚工程」,十八村,交鑰匙工程十九丑聞的村莊。此外,雖然台灣多數黨 - 國民黨和親民黨的軍事社區驅動的重建,可以有效地改善老眷村的問題,但它的資金總額高達眷村改建新台幣10兆5000十億,往往是很多公眾批評為「財務黑洞」更可能讓國庫破產。
九,國軍管的公共分布統計眷村已被轉換時有波動超過眷村至2001年數據的數量顯示,在台灣社會關注共有530個村,其中分布為:
基隆:4
台北市:52
台北縣:44
桃園縣:68
新竹:37 新竹縣:3
苗栗縣:6
台中市:58
台中縣:22
彰化縣:8
南投縣:3
雲林縣:6
嘉義縣:24
台南:33
台南縣:11
高雄:30
高雄縣:57
屏東縣:27
宜蘭縣:13
花蓮縣:11
台東:6
澎湖縣:7
Ⅵ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哪個藏品比較多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80餘萬件,台北故宮文物藏品60餘萬件。
北京故宮總數大專,藏品多。屬
北京故宮第五次文物清理於2010年底完成,180餘萬件是最新數字。之前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文化部副部長、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的專著——《天府永藏》,詳論兩岸故宮文物收藏特色,可以參考閱讀。
Ⅶ 台北台灣博物館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嗎
去了台灣國立博物館(228紀念公園附近),門票不貴,人也不太多,展品不特別豐富內,那裡可以行李容儲物櫃,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漂亮,在剛好遇上10點播放科教片《掃描地球》(我感興趣的是這個),影廳舒適,工作人員說可以上他們官網看科教片的播放安排表,有時間去一下不錯的。推薦去國軍歷史文物館,舊期刊可以直接取走,新期刊需要登記登記入台證號,慢慢看得花3個小時左右吧(感興趣的話),只可惜那裡的影片不發售……我們還是去年走的眾信旅遊的自由行呢,在台北玩兒了6天的時間,我們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玩兒了一下午,也只去了一個場館,覺得時間還是太少,這里可以放一天,不過如果你不喜歡看這些文物,其實半天也可以,不過裡面不讓拍照的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Ⅷ 從台北桃園機場到台北國軍英雄館(台北市長沙街一段20號))怎麼去呢
機場巴士到台北車站後, 坐板南線捷運到西門站(只坐1站), 2號出口向南走120公尺到長沙街左轉50公尺就到台北國軍英雄館
Ⅸ 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人詆毀國軍,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某些復方面國軍有很好的一面,制但是國軍也的確有不足之處,否則,也不會節節敗退,大規模地節節敗退難道是一個絕對優秀的隊伍干出來的?
我從八十年代所有人都罵國軍時就去中國歷史博物館查國軍真實歷史,結果發現國軍作為二戰盟軍,作為中國正規軍,很多與我們中學課本不相稱的,但他們也有致命的問題,是內部腐敗導致了最終走向蕭條,怪不得別人。
蔣台灣三十年反思,勵精圖治,大踏步改革,為今天的台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這也是老人家對自己大陸領導不利的一種謝罪。
Ⅹ 台灣民國時期1949-1975年國民黨孫天榮陸軍中校歷史
以下內容,為本人據《民國廣東將領志》和其他網路資料改寫。
我們的城市茂名,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我們的城市茂名,江山代有人才出!單說民國時代,茂名各地人民文韜武略,文堪治國,武能衛國。單說武將,就出現了數之不盡的少將以上的將領,一時之間,星光燦爛,名滿南粵。出身黃埔軍校以及南京中央軍校等等軍校的茂名籍將領比比皆是。廣東最大的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印了一份資料:民國茂名將領資料。可見茂名籍將領的影響之大。他們之中,後來因為政治信仰的不同,紛紛走向了不同的政治立場,有的終身追隨國民黨,有的轉向共產黨,有的退隱軍政界埋首學術,有的脫離政治客死異鄉,台灣、香港、美國,處處埋英骨,千秋功過,任後人評說。
有人說,茂名不是沒有政壇人物,民國時期茂名的精英手握各省地方軍政大權,各省地方大員、中央大員一抓一大把,但是經過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短短幾十年之間,茂名精英死的死、走的走,將星隕落,幾於損失殆盡,自此人才斷層。民國茂名將領中,不少愛國愛家的血性漢子,雖然他們大部分跟隨了國民黨,但他們誓死抗日捍衛中華民族的功績,彪炳史冊。當然其中也有少數反動腐敗分子,對此我們不作評說,僅把他們的史實經歷記錄下來。下面讓我們一起細數民國時期茂名英豪榜:
鄧龍光,1893—1979年,別號劍泉,茂名茂南區鎮盛鎮白沙村人,中將。廣東黃埔陸軍小學第六期、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歷任國民黨第四軍第一師、第三師、教導第一師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廣東海軍司令(李慶文任副司令)、八十三軍軍長、六十四軍長、十六集團軍副司令、三十五集團軍司令、第二方面軍副司令官、廣東行轅副主任。1949年到台灣,任「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9年2月3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參與編著《第四軍紀實》。他的部隊是南京保衛戰中唯一一支全身而退的部隊,他們的口號就系"幾大就幾大,唔好做衰仔",最終在日軍包圍圈中殺開了一條血路,不過付出的代價也好大,一個師參謀長、一個副師長戰死,沒有突出來的部隊成了日本人刀下英魂。其弟鄧鍔是國民黨少將。
鄧鄂( 1898~ 1977)別號又鄂,又名鍔。鄧龍光胞弟。茂名人。廣東海軍學校第十二期、法國陸軍步兵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 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三師三十七團連、營長,第十一軍警衛團上校團長。1928年任廣東西區綏靖公署軍務科長、代參謀長。1934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高參。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南路民眾抗日自衛統率委員會委員,廣東第七區保安副司令,第四戰區南路特 別守備區司令官,第六十四軍一五五師師長。1942年6月授陸軍少將。1944年任第六十四軍副軍長,國防部中將部員。1946年退役,1949年到台灣。
李慶文,(1889--1972),字善余,海軍少將,茂名市茂南區鎮盛鎮聯唐村人,廣東海軍學校(黃埔海軍學校)第十五期畢業。1927年起任廣東海防副司令、第一艦隊副總司令、總司令。1932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處副處長,兼第一集團軍艦隊副司令,1932年間曾任短期正司令。1935年任廣東江防司令部副司令。1935年6月兼任黃埔海軍學校校長至1939年該校停辦,其間曾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中高級軍官暑期訓練團學習。1937年起率部參加抗日戰爭。抗日期間兼任西南航運局專門委員。1941年廣東江防司令部改稱粵桂江防司令部,西南航運局專員李慶文兼任副司令。抗戰勝利後,李慶文任政府少將參議(負責船舶調配)。1948年,黃埔海軍學校再次復辦,李慶文任校長。1949年,遷居香港。1972年在香港逝世。
凌奎,高州謝雞鎮人,黃埔海軍21期,李慶文學生,去台後任海軍上校,茂名市委統戰部去台人員名錄都有登載。李慶文在帶領學生遷校同時協助指揮了「虎門海戰」、「馬口海戰」,並取得輝煌戰果,打擊日寇氣焰,保證抗日物資通道暢通,功勛彪炳史冊。
梁華盛( 1904~?)茂名人( 一說高州泗水鎮)。黃埔軍校第一期工兵科、陸軍大學特三期將官班畢業。1925年起在軍校教導團及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排、連、營長。1930年任第二師第二旅副旅長兼第四團團長。1932年任第八十三師二四七旅少將旅長。1933年9月升任第九十二師中將師長,後調任蔣介石侍從室中將參謀。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1936年11月授陸軍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預備第四師、第一九○師師長。1939年初任第十軍軍長。1940年冬任第四戰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任中央訓練團大隊長。1944年任軍事委員會駐滇干訓團教育長。1945年任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6年任東北行轅副主任兼吉林省政府主席。 1947年任東北吉東兵團司令官。1948年1月任東北「 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長春綏靖公署主任,沈陽防守司令。同年10月沈陽被解放軍攻克前夕乘機離東北,後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到台灣。著有《我在抗戰中的經歷》。
李以劻( 1912~)又名力劻。電白人。1928年考入國民革命軍第十師蔡廷鍇創立的學生教導營接受軍訓。1934年2月至1935年8月在黃埔軍校高等教育班二期學習。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畢業。1933年任第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少校團附。1935年起任第二路軍九十二師中校參謀、上校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九十二師參謀處長、代理副師長兼參謀長。1942年任第九戰區司令部高參。1944年1月授陸軍少將。同年10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新編二十師代理師長。1945年任第四軍軍官教導隊少將隊長,第六軍官總隊副總隊長,國民政府參軍兼華東戰地視察官。1947年任國防部高參兼粵桂南區總部參謀長。1948年初任獨立第五十師師長,第五軍副軍長,同年10月授陸軍中將。1949年8月在福州投誠,1960年11月獲特赦。後任全國黃埔同學會理事,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五十年代初鼓勵身邊唯一的兒子李樹仁返回大陸,在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任歷史教師。
陸幼剛( 1892~1983)號厲庵。信宜水口鎮人。北京大學文科畢業。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高州起義。1922年冬任大元帥府秘書、法制委員會委員。1925年後任鶴山縣長,江門市長。1930年起任廣州市政府教育局長,市政府秘書長兼土地局長。1935年後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代理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軍風紀巡察團中將委員。1946年當選廣州市參議會議長,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移居香港,創辦培知中學並任董事長。後赴美國講學,曾任羅省中學校長。1983年在美國病逝。著有《國父史略》《、大學制度考》《、幼剛書畫集》等。
車駕龍(1874-1944),高州分界人。早年考取科舉。1898年考入廣東武備學堂,1902年從廣東武備堂選送赴日留學。1907年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在京擔任訓練新軍工作。旋升編譯科科長及第十九標教官。1912年回粵,先後任獨立營長、代團長、瓊崖綏靖處會辦兼陸軍警備團團長、駐瓊、高警備軍統領。1921年1月任高雷護國軍總司令、高雷鎮守使、兩軍護國軍都司令部第六師師長。9月赴穗,先後任護國軍警備團長、省署游擊參謀長、督署高等顧問、總司令參謀、廣東警衛統領。後應邀赴京,任北京政府軍部少將咨議。1925年回粵任黃埔軍校第七期教授部官長,戰術部少將主任、編譯教官。軍校遷南京後,辭職返鄉閑居。抗日戰爭時期,協助第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張炎在南路組織訓練抗日學生軍工作,並獻出家藏的槍支彈葯。1944年9月病逝。
陳 沛(1898-1987),茂名人,字度侯。陸軍中將。廣東農業專科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及中央訓練團將官班畢業。1925年起任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教導團排、連、營長,第一軍一師參謀處長、代參謀長。1927年任第一師一團上校團長,第九師二十五旅四十九團團長、旅長。1932年升任第九師副師長。1934年任第十師二十八旅少將旅長,第六十師中將師長。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1938年7月,任第四十八軍副軍長。1939年5月,任第三十七軍軍長。1940年12月授陸軍中將。1943年起任第三戰區三十二、四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浙東前敵總指揮官。1946年任中央訓練團第六軍官總隊總隊長,廣東省警保處長兼桂南「 剿匪」總指揮。1948年任國防部第九訓練處長。1949年任首都衛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四十五軍軍長,浙江省綏靖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同年秋去台灣,任「 國防部」中將高參「,國民大會」代表「,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87年12月24日於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著有《當機立斷之八戰》等。
梁傳楷( 1899~1973)字仲焜。化州人。廣東黃埔陸軍講武堂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連長、少校副官。1929年第四軍整編為第四師後,任獨立團營長。1930年任第四軍三十五師上校團長。1933年任第十師副旅長。1935年任第九
十師第二五七旅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新編第六師副師長,1940年5月升任師長。1943年任第四戰區第二縱隊副司令。1945年任中央訓練團第九軍官總隊少將教官。1946年退役。1947年3月任遂溪縣長。後移居香港。
鄧經儒( 1902~1972)字緯群。電白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廬山中央軍官訓練團高級班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十六師連長、少校參謀、中校團長。1931年任京滬警備總司令部警備旅 代理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新編第十師師長,第九十一軍 副軍長。1942年6月授陸軍少將,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 第二十一補充訓練處處長。1945年任第三集團軍總部參謀處長。1947年任訓練總監部中將委員。1949年到台灣,當選「 國大代表」。 1972年10月在台北逝世。
鄧植三( 1881~1950)茂名人。兩廣優級師范學堂及廣東高等學堂肄業。早年經商,曾資助孫中山討伐陳炯明。1924年後任梅市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政府高級參議。抗日戰爭爆發後,被鄧龍光聘為第三十五集團軍總部少將參議,捐資購置武器葯品,發動組織游擊武裝。1946年被選為茂名參議會副議長。1950年秋病逝
王德全 (1894~ 1949)字星五。電白人。廣東陸軍模範團、廬山及珞伽山軍官訓練團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部警衛 團三營中校營長,第一集團軍獨立第三師教導團上校團長,第一五六師四六六旅少將旅長。1939年6月授陸軍少將。1940年任第三十五集團軍六十四軍一五五師師長。1944年7月任第六十四軍副軍長,1945年11月授陸軍中將。1946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中央訓練團訓練委員會中將委員。同年底退役,任電白縣長。1947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11月2日在電白縣通山嶺與解放軍作戰時身亡。
倪鼎垣(1907~ ?)茂名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畢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十三師教導旅第一團上校團長,參加上海戰役及南京保衛戰。1938年夏所部整編為第九戰區獨立第十六旅,任少將旅長。1943年5月任第六十四軍第一五九師師長,第三十五集團軍交通處長。1946年春任整編第一五九旅副旅長兼政治部主任,後升任旅長。1947年任廣州行轅少將高參。1949年到香港定居。
張錦芳(1931-1854), 字荔園。高州人。早年加入廣西龍州邊防軍,歷任營書記及幫帶,馮子材軍參贊,參加鎮南關中法之戰。1894年後任遷江知縣、候補通判,寧明知府等。民國成立後,歷任廣東右路巡防隊第十八營管帶,陽江縣知事,廣西岑溪縣知事。1916年任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籌款員,東莞縣知事,高州道尹,廣東警衛軍第一、二、三營統領,粵海道尹,廣東新編陸軍游擊司令。1919年6月代理廣東省長,次年4月下台。為民國茂名地區出的兩個廣東省長之一。
楊永泰,民國茂名出的兩個廣東省長之一,蔣介石的謀臣。(1880~1936)字暢卿。茂名人。廣東高等學堂、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1912年被推為北京臨時眾議院議員,國會參、眾兩院憲法起草委員。1915年為上海《中華日報》主筆。1916年任兩廣都司令部軍務院財政局長。1917年起任陸海軍大元帥府參軍處少將參軍,廣東護法軍政府財政廳長,廣東省長。1921年後任雷州安撫使,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總務處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將高參。1931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934年起,先後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秘書長,南昌行營和四川行營上將秘書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36年10月25日在漢口遇刺身亡。著有《現代民主政治》、《論削藩》 。
吳國光(1901~ 1944)電白人。法國陸軍大學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步兵科中校教官,軍校第二步兵團中校團附、訓練部上校副主任,南京中央陸軍步兵學校主任教官、訓練處少將處長,陸軍大學戰役系教授( 少將銜),第三戰區司令部中將高參。1944年回籍
養病時遇害。
江茂森( 1901~1982)茂名人。國立中山大學畢業。歷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幹事,廣東燕塘陸軍學校政治科少校教官,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中校秘書。1933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軍墾處少將處長,第二軍軍墾區主任。1935年任廣東省物產經理處副經理。1936年「 六一事變」後,隨陳濟棠赴香港,任德明中學校長。香港淪陷後返鄉從事教學及文史研究。1948年冬隨陳濟棠出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長。次年底棄職返港,任珠海書院監督兼校長。1982年夏在香港病逝。
陸匡文( 1892~1964)名煥,號曾陶、陶庵。信宜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為同盟會信宜會長。參加討袁( 世凱)討(龍濟光)護法諸役。1923年起任廣州大元帥府法律委員會秘書,廣東南路財政處長、禁煙處長,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簡任參事,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授、秘書長。1945年起任軍事委員會廣州行營政務處中將處長,廣州行轅民事處中將處長,廣州綏靖公署中將秘書長,並兼廣州省政府委員及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到台灣,續任「 國大」代表,任「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64年9月5日逝世。
周萬邦( 1909~1987)電白人。南京中央軍校第七期步科畢業。1930年起任南京國民政府警衛軍排、連長,第二軍第九師二十五團二營中校營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二集團軍三十七軍輜重營中校營長,第八師十七旅教導團上校團長、少將旅長。1946年任
新編第十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11月授陸軍少將。1948年任廣東第七「 清剿」區副司令,兼兩陽守備區指揮官。1949年6月任徐聞縣長。1950年春到台灣,1987年春病逝於台北。
董煜( 1894~ 1976)又名叔明,字觀壽、載群。化州麗崗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陸軍大學第十期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連長,赴蘇聯軍事考察團少校副官。1930年任「 圍剿軍」第一縱隊新編第十師六團營長。1934年任南「路追剿」軍第一縱隊獨立第五旅上校團長、副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軍第六十師師長。1938年10月授陸軍少將。1941年12月任第九戰區第三十七軍六十師長、副軍長。1943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1946年任濟南防守副司令兼參謀長。1949年4月,任廣東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同年秋到台灣,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高參。1957年退役。
李懷霜(1874~1950)原名葭榮,字兼浦。信宜人。前清進士。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與夏重民在上海創辦《天鐸報》,任總編輯,宣傳民主革命。1917年創辦《珠江日刊》,任總編輯。1923年11月,任陸海軍大元帥府少將軍事參議。1929年任江西省政府秘書。1932年被陳濟棠聘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主任秘書,兼《廣州國民日報》評論主筆。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南路行署秘書。 1942年1月任廣東省政府秘書,後因病辭職。1946年移居香港,1950年秋在香港病逝。遺作編入《彌庵文存》及《李懷霜書法集》等。
楊錦龍( 1887~1925)茂名人。廣東將弁學堂畢業。歷任學兵營排長、隊長。1914年任廣東陸軍混成旅旅長。1920年任粵軍第二軍四師獨立旅團長。1923年1月參與討伐陳炯明,任討賊軍第四軍第一獨立旅旅長。1924年春任建國粵軍第八旅旅長。1925年9月28日因涉嫌廖案被槍決。
吳斌( 1900~1990)字乘雲。高州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六十一師少將參謀長。第一戰區司令部戰時幹部訓練團教育長,洛陽警備司令,濟南警備司令。1945年2月授將軍少將。1948年任第六兵團中將副司令官。1949年5月任廣東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50年到台灣,任東南長官司令部高參,「 國防部」中將高參。1990年2月在台北病逝。
董勁儒( 1901一1967)化州人。黃埔軍校第四期工兵科、南京中央軍校和高教班和中央工兵學校第三期畢業。歷任中央軍校第十四期第二總隊二大隊中校隊長,第十六期教授部上校築城教官,第十八期第一總隊上校工兵大隊長。1942年秋任中央軍校工兵科
上校科長。1944年3月授陸軍少將,任中央軍校教育處工兵科少將科長。1949年到台灣,任鳳山「 中央軍校」教務委員會少將設計委員。1959年退役。
陸耀文( 1884~1951)原名志武。信宜人。虎門陸軍速成學校畢業。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高州起義時任信宜敢死隊長。民國成立後,任番禺縣長,廣州大元帥府副官,討賊軍第四路軍總司令,經界局調查處長,國民政府財政部印花稅總處處長。1938年11月任茂名縣長。1947年6月任國民政府審計部駐外稽察。1951年春在香港病逝。
莫福如(1898~1969)茂名人。建國粵軍第四軍講武堂、中央軍官訓練團畢業。歷任粵軍第二師排、連長、少校副官,南路討賊軍第二師上校團長。1924年任粵軍第四軍獨立第四旅少將旅長。1930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第二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六○師師長兼南韶師管區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部中將高參。1946年任廣州行營高參。1948年12月任廣東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 清剿」區司令。1949年4月任廣東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同年12月任第六十三軍軍長。1950年5月到台灣。
黎天榮(1909~ ?)電白人。廣東軍事政治學校步兵科第一期、陸軍大學第十四期畢業。歷任廣東保安司令部第十三大隊中校副大隊長、大隊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五二師五五六團上校團長,第一五八師參謀處長,第六十五軍一八六師參謀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少將參謀。1945年任第六十三軍一五二師少將參謀長、第六十六軍參謀處長、第一五二師副師長。1949年冬被解放軍所俘。獲釋後返廣州居住,曾任廣州市參事室助理研究員。著有《廣州八年抗戰記—— 回憶派潭之戰》等。
甘清池(1900~ 1951)信宜水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1921年起任廣州大本營輜重營書記,粵軍第二旅機槍營副官,黃埔軍校教導團九連連長,黨軍第一師中校參謀。192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第十路指揮部上校參謀主任,浙江省防軍司
令部參謀長,溫州戒嚴司令。1931年任中央陸軍步兵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兼教官。1935年任第九十二師、六十師參謀長。1937年5月授陸軍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十二集團軍總部高參兼教導總隊總隊長,第九十四軍參謀長,第九十九軍副軍長。1946年起
任整編第六十九軍副軍長,廣東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陽江縣長。1949年11月5日在信宜率部起義, 1951年12月被錯捕處決,1982年8月平反,恢復名譽。
梁仲江( 1903~?)茂名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南京陸軍大學第六期畢業。193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師三一九旅三團上校團長、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軍六十師師長。1939年9月,該師配屬第三十七軍,仍任師長。1940年5月,任第
十五集團軍第三十七軍副軍長,第九戰區司令部高參。1944年秋第三十七軍配屬第四戰區,再任副軍長。1945年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1946年任陸軍總司令部交通處長。1948年2月授陸軍中將,任川南師管區司令。同年6月退役,任湛江市長。後
辭職於年底移居台灣,任教並研究佛學。
呂春榮( 1887~1945)高州人。欽廉講武堂畢業。1910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廣東南路八屬聯軍第二師師長,高州善後綏靖處長。1923年任陳炯明粵軍第四師師長,長期盤踞南路。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降日充當漢奸。出任日偽廣東治安維持委員會副委
員長兼保安處長。後任偽廣東省政府副主席,兼廣東「 和平救國軍」總司令。1939年春任汪偽軍事委員會委員,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5年9月被國民黨廣東當局逮捕,判處死刑,於10月14日在廣州天字碼頭槍決。
賴翰伯(1892~ 1963)又名武。茂名人。廣東法政專科學校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後方主任,兼師黨部執行委員。1928年後任第四軍教導第一師後方主任,第四師軍需長,第一五五師後方主任。1936年10月兼任廉江縣長。抗日戰爭爆發
後,任第一五六師軍需處長,廣東西區綏靖公署參議兼後方主任,第六十四軍上校參議。1942年任第三十五集團軍少將高級參謀,廣東省政府參議。1943年任廣東省賑濟委員會委員。1944年起任第四路軍及衢州綏靖公署少將參議。1946年退役。1947年當選國
民大會代表,廣東省參議會議員。1949年夏移居香港。
陳任之,( 1894~1955)原名官曾。信宜人。南京中央軍校高級教育班畢業。1912年組織高雷革命軍,參加光復高雷及討袁驅龍諸役。1922年任粵軍第五路營長。1925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師二十八團連長、營長、少校副團長。1929年1月,任第六十師一二○旅二四○團中校副團長。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補充旅第一團上校團長。1933年任福建政府人民革命軍第五軍九師副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副主任,南路游擊指揮部副指揮。1939年1月任電白縣長。1941年任廣東第七區少將保安副司令。1942年8月任曲江縣長。1944年秋任廣東西南行署警保處長。1946年退役,1949年夏移居香港,1955年11月在香港病逝。
蘇慎初( 1882~1936)高州人。廣東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任廣東新軍第二鎮見習官。不久返高雷地區進行反清活動,為同盟會高雷主盟人。辛亥廣州起義時負責新軍、防營及民軍聯絡。後返高雷地區策動各縣光復,任高雷
民軍總指揮。1912年任循軍第三路司令,廣東軍政府第三軍軍長。同年秋循軍改編為廣東民軍第二師,任師長。1913年1月任廣東陸軍第二師師長。同年8月將陳炯明逐出廣州,宣布取消廣東獨立,自任廣東臨時都督兼民政長,僅三日即倒台。同年9月被袁世凱北京政府授予陸軍上將銜。後追隨陳炯明,任粵軍總司令部高等顧問,失敗後寓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