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間文獻能給歷史學帶來怎樣的視野
您好,在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先說說何謂正史,何謂野史。
所謂正史,就是官方記載專,發行的記史類文獻資屬料;野史則是非官方的文獻記載。
您說的民間文獻,就是屬於野史的定義范圍。
但是野史不一定就不是事實,不能說野史就是胡編亂造的,有些也是客觀事實。
我舉個例子:古代皇帝跟臣子說:「奈何自唐繼以來 帝王繁易八姓 吾欲為國家計長久者 卿問 計將安出?」然後,史官將此如實記錄在冊。這個記錄就叫正史。然後,這個臣子回去之後,將今日之事作為筆記,記錄下來,作為自己的從政筆記。這個就叫野史。但是記錄的內容跟所謂正史的記錄一模一樣,只是非官方而已。
所以,野史對我們研究歷史,也是有幫助的,他有的時候,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印證正史的客觀性。比如上面的例子。有的時候,也能了解到一些正史所沒有記載的事情,通過考證,使史實更加接近於真相。總之,這是一個開闊視野的途徑,但是對待野史的記載,要客觀的看,分析的看,要和正史對比著看。
我們了解歷史,無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文字記載,二是出土文物。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我們了解一段過往的資料。只是有的時候,考證相關歷史事件,就需要繁復的過程了,不是看了一兩本書就能瞭然於胸的。
② 歷史學的價值和功能
歷史學的價值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上。歷史學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徵。
歷史學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歷史實踐表明,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是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與源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堪稱民族脊樑的偉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鼓舞著後人振奮向前。
歷史學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對象,其他各社會科學雖然也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但它們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視角對社會進行考察、探討。
歷史學探究與敘述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探索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尋找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相互作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較,歷史學表現出綜合性與整體性特徵。
(2)民間歷史學擴展閱讀:
古代時候的歷史學: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
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③ 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所民間學堂是如何產生的
孔子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得到更多人的賞識,特別是魯昭公賜他鯉魚的內消息更是不脛而走,一時容間傳遍了魯國都城。在魯國執政的正卿季武子就派人前來請他,讓他擔任中都宰。孔子恪盡職守,正直公正,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眾人贊譽。與此同時,他一面做好本職工作,一面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他越學越感到不滿足,越學越感到自己與古代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期間,曾點、顏路等青年先後拜孔子為師,做了孔子的學生。隨著孔子的名聲越來越大,前來拜孔子為師的人越來越多。魯國上卿大夫孟僖子面奏魯國君,請求准許孔子開辦學校教授學生。魯國君答應了。孔子在闕里的街西邊築起了杏壇,建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所民間學堂。由此,開啟了我國私人辦學的先河。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強調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招收學生的條件極為簡單,只要有人願意跟隨他學習,便可成為他的學生。
④ 民間傳說與歷史的聯系與區別
傳說就是官方做了不願意寫在史書裡面的。
所以有時候傳說反而可能更接近真實歷史。
當然了,不要去相信那些為了博眼球故意無下限製造傳說的下流學者。
⑤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請舉例分析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系: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⑥ 民間文學具有很重要歷史價值,那麼它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民間文學具有很重要歷史價值,民間文學在口頭性、傳承性、集體性、變異性四個方面較為特殊。
⑦ 民間傳說和歷史的關系
古傳說抄和歷史事實之間既有聯襲系,也有區別。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對待,一方面,不能把傳說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傳說。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
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
歷史事實: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⑧ 現代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的興起的歷史背景
現代中國民間文學學科的興起的歷史背景:
(1)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啟蒙運專動所導致的對於傳統主流文化的屬批判, 對民間文化的關注。 (2) 新文學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促使當時的學者和作家到民間文學中汲取靈感和資源,尤其體現於北大歌謠運動。
(3) 「到民間去」 教育運動: 民間文學在動員民眾、 喚醒民眾中具有重要作用。
(4) 古史辨學派與新史學對於民俗和民間口頭傳統的重視, 直接導致了民間故事的收集和研究。
(5) 此外, 中國民間文學興起還受到了 當時西方學術的影響。
⑨ 民間文學在歷史各個階段都有著不同作用,那麼在各個階段又有哪些共通點呢
秦以前的時期這個時期最發達的類型是神話,歌曲和寓言。最初的神話材料特別有價值:可以在諸如《山海經》、《楚辭》、《穆 天子傳》等書中找到。歌曲內容豐富,從風景如畫的《彈歌》和《周易》「卦辭」到《詩經·國風》和《楚辭》,其中包含古老的民歌和流行歌曲。
流行寓言出現在論文中的大量論文中,第一部分收集,記錄和保存流行文學的歷史。 中國古代收集,記錄和保存流行文學的歷史(1)先秦時期。神話和神話是繁榮的一種人類社會的文學流派。
同時,作者的書面文學在思想,想像力和言語方面(通常通過公民文學的渠道)對通俗文學產生了一些影響,盡管與前者相比,這種影響是微弱的。
⑩ 民俗學屬於歷史學嗎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民俗學 英文名稱:folklore 定義:通過傳承和民俗資料的對比,研究整個民間生活和文化的學科。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人文地理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民俗學(folklore)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民俗學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盡管人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對整個社會具有多大的意義,他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對文化的傳播和保存起了什麼樣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有關人類活動的一切細節,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而且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
確定客觀實在的研究對象,是一門科學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礎。1欲建立史學評論學科,亦必先從本體論的角度確定史學評論定義的內涵。而要確定史學評論的定義,必先確定史學(亦稱「歷史學」)的定義。史學究竟是什麼?這是史學史、史學理論研究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史學評論理論研究亦不例外。因為,它雖然歸屬於史學本體論范疇,而非史學評論本體論要回答的問題,但是,不先確定史學的定義,史學評論實踐的對象和史學評論理論的研究對象等基本問題就都無法說清楚。
民俗學不屬於歷史學,這兩個是不同性質的學科,應該說他們有交集,但不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