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52年唐朝有哪些臣子生兒子
基本所有臣子都生了兒子
㈡ 現代世界史的目錄
出版前言1
簡目2
序一 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 羅榮渠 3
序二 現代世界史的標准著作 何兆武5
序三 歷史教科書的黃金標本 劉北成6
致中國讀者8
第十版序10
第五版序14
大事年表及地圖、圖表目錄25 1.古代:希臘、羅馬、基督教010
希臘世界011
羅馬世界013
基督教的出現015
2.中世紀初期:歐洲的形成017
羅馬帝國的解體018
拜占庭世界,阿拉伯世界和公元700年左右的西方019
基督教會與羅馬教皇制度的產生021
查理曼帝國,公元800—814年023
9世紀時的入侵;到1000年時的歐洲024
3.中世紀盛期:世俗文化025
公元1000年後的農業與封建制025
城市和商業的興起028
君主國和政府組織的成長031
4.中世紀盛期:教會033
中世紀的教會和羅馬教皇制度的發展033
智力生活:大學,經院哲學036
十字軍,新的入侵,到1300年時的歐洲039
第2章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動亂,1300—1560年043
5.14世紀的災難044
黑死病與其後果044
中世紀教會的各種糾紛045
宗教會議運動047
6.義大利的文藝復興048
義大利城市和「人」的新概念049
人文主義:「文學」的誕生054
學校教育、生活風尚和家庭生活057
政治與義大利文藝復興058
7.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060
宗教學與科學061
神秘主義和世俗宗教062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063
8.新型君主國063
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新君主國064
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的霸權066
9.新教改革運動067
路德和路德教069
加爾文和加爾文教073
英國的宗教改革075
到1560年新教的鞏固077
10.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組079
特蘭托會議080
反宗教改革的十字軍081
第3章經濟重建和宗教戰爭,1560—1648年085
11.大西洋的開放085
在東方的葡萄牙人086
美洲的發現088
美洲的西班牙帝國089
12.商業革命091
商業和生產上的變化092
資本和勞工094
重商主義095
13.社會結構的變化097
社會階級098
教育和政府的社會角色099
東歐和西歐101
14.天主教西班牙的戰爭:荷蘭人和英國人 102
菲利普二世的野心102
尼德蘭起義104
英國的捲入106
斗爭的結局108
15.法蘭西的解體與重建109
政治和宗教上的分裂109
內戰和宗教戰爭111
戰爭的結束:亨利四世領導下的重建112
紅衣主教黎塞留113
16.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德意志的解體114
三十年戰爭的背景115
戰爭的四個階段115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18 17.大君主和均勢123
均勢思想124
18.荷蘭共和國126
荷蘭文明和政府126
外交:與英法的沖突130
19.英國:內戰130
17世紀的英格蘭131
內戰的歷史背景:議會與斯圖亞特王朝眾國王 132
克倫威爾嶄露頭角134
20.英國:議會的勝利137
王政復辟,1660—1688年:後期的斯圖亞特國王137
1688年革命139
21.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1643—1715年:專制制度的勝利143
17世紀的法國文化143
法國專制主義的發展145
政府與行政機構147
經濟和財政政策:柯爾培爾149
宗教:取消《南特敕令》,1685年151
22.路易十四發動的戰爭:《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152
1700年以前152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54
《烏得勒支和約》156 23.三個衰老的帝國159
1648年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160
1650年左右的波蘭共和國163
1650年左右的奧斯曼帝國165
24.奧地利君主國的形成167
哈布斯堡權力的恢復與發展,1648—1740年167
1740年左右的奧地利君主國169
25.普魯士的形成171
短命的瑞典帝國171
勃蘭登堡—普魯士領土的擴大171
普魯士軍事國家173
26.俄羅斯的「西化」177
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羅斯178
彼得大帝:對外事務和領土擴張182
彼得大帝統治時期的內部變化184
彼得革命的成果187 27.科學文明的先知:培根和笛卡兒190
17世紀前的科學190
培根和笛卡兒191
28.牛頓之路:萬有引力定律194
各門科學的進展194
科學革命:從哥白尼到伽利略195
牛頓的成就:科學的屬望198
科學革命與思想界200
29.關於人類和社會的新知識202
懷疑論思潮202
新的證據觀204
歷史和歷史學的成就205
對傳統信仰的懷疑207
30.政治學說:自然法學派209
自然權利和自然法210
霍布斯和洛克211 31.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216
32.18世紀的世界經濟221
18世紀的商業和工業221
世界經濟:荷蘭、英國和法國223
全球經濟中的亞洲、美洲和非洲224
西歐的財富:社會後果226
33.《烏得勒支和約》後的西歐,1713—1740年229
1713年後的法國和英國229
「泡沫騙局」232
弗勒里在法國;沃波爾在英國234
34.18世紀中期的大戰:《巴黎和約》,1763年235
18世紀的戰爭235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236
七年戰爭,1756—1763年:在歐洲和美洲239
七年戰爭,1756—1763年:在印度242
1763年的和平解決方案245 35.哲人及其他248
進步與提高的精神248
哲人們250
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253
政治經濟學257
啟蒙思想的主要潮流258
36.開明專制制度:法國、奧地利、普魯士259
開明專制制度的含義259
法國開明專制制度的失敗260
奧地利: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的改革262
弗里德里希大帝統治下的普魯士265
37.開明專制制度:俄國267
彼得大帝後的俄國267
葉卡捷琳娜大帝:國內施政綱領267
葉卡捷琳娜大帝:外交事務269
開明專制制度的局限性271
38.三次瓜分波蘭271
39.新的騷動:英國的改革運動274
一個「民主革命」時代的開始274
說英語的國家:議會和改革276
蘇格蘭、愛爾蘭、印度279
40.美國革命281
革命的歷史背景281
美國獨立戰爭283
美國革命的意義284 41.背景292
舊制度:三個等級292
舊制度下的土地制度293
1770年後的政治文化與公共輿論294
42.法國的革命和改組295
財政危機295
從三級會議到國民議會296
下層階級在行動298
國民議會的最初改革299
憲法的變革302
經濟和文化政策303
與教會的爭吵305
43.革命和歐洲:戰爭和二次革命,1792年307
革命的國際影響307
戰爭的來臨,1792年4月308
1792年8月10日的二次革命310
44.非常共和國,1792—1795年:恐怖統治310
國民公會310
向恐怖時期過渡的背景312
國民公會的綱領,1793—1794年:恐怖時期313
熱月黨人的反動316
45.憲法共和國:督政府,1795—1799年317
督政府的弱點317
1797年的政治危機319
1799年政變:波拿巴321
46.專制共和國:執政府,1799—1804年322
與教會的和解;其他改革324 47.法蘭西帝國體系的形成328
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792—1802年328
和平間歇時期,1802—1803年328
第三次同盟的形成,1805年329
第三次同盟,1805—1807年:《提爾西特和約》 330
大陸封鎖體系和西班牙戰爭332
奧地利解放戰爭,1809年332
拿破崙鼎盛時期,1809—1811年334
48.大帝國:革命的傳播334
拿破崙帝國的組成334
拿破崙和革命的傳播335
49.大陸封鎖體系:英國和歐洲339
英國的封鎖與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體系339
大陸封鎖體系的失敗341
50.民族運動:德意志343
對拿破崙的抵抗:民族主義343
拿破崙時代德意志的思想運動344
普魯士的改革347
51.拿破崙的傾覆:維也納會議349
俄羅斯戰役和解放戰爭349
波旁王朝復辟350
維也納會議以前的解決方案352
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353
波蘭—薩克森問題354
「百日王朝」及其後果355
第11章工業、思想與爭取改革的斗爭,1815—1848年35952.英國的工業革命361
英國的農業革命361
英國的工業主義:鼓勵與發明362
英國工業主義的某些社會後果365
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366
53.各種「主義」的出現368
浪漫主義369
古典自由主義370
激進主義、共和主義、社會主義371
女權主義374
民族主義在西歐376
民族主義在東歐378
其他的「主義」379
54.堤壩與洪水:國內方面380
1815年以後的反動:法國、波蘭381
1815年以後的反動:德意志諸邦、英國381
55.堤壩與洪水:國際方面384
埃克斯—拉—夏佩累會議,1818年384
南歐的革命:特拉波會議,1820年385
西班牙和近東:維羅納會議,1822年386
拉丁美洲的獨立386
會議體系的終結388
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389
56.自由主義在西方的突破:
1830—1832年的革命389
法國,1824—1830年:1830年七月革命390
1830年革命:比利時、波蘭391
英國的改革393
1832年以後的英國395
57.西歐資產階級的勝利397
工人的挫折和挑戰398
社會主義與憲章運動399
第12章革命和秩序重建,1848—1870年40158.巴黎:西方社會革命的幽靈402
法國「二月」革命402
1848年「六月起義」404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的崛起405
59.維也納:中歐和義大利的民族主義革命407
1848年的奧地利帝國407
三月起義409
六月後潮水的降落410
反革命的勝利,1848年6月—12月411
最後的革命爆發與被鎮壓,1849年412
60.法蘭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問題413
德意志諸邦413
柏林:普魯士革命的失敗414
法蘭克福議會415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失敗416
61.新歐洲的各種「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418
唯物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419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420
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和內容421
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它的力量與弱點425
62.波拿巴主義: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425
第二帝國的政治制度426
帝國時期的經濟發展427
內部困難與戰爭428
第13章大民族國家在全球范圍的強化,1859—1871年43163.背景:民族國家的觀念431
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年433
64.加富爾與1859年義大利戰爭:義大利的統一434
義大利民族主義:加富爾的行動綱領434
義大利統一的完成436
統一後長期存在的問題437
65.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奧匈二元君主國437
1848年以後的德意志諸邦國439
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俾斯麥439
俾斯麥的戰爭:北德意志聯邦的創立,1867年441
普法戰爭,1870年443
德意志帝國,1871年445
1848年以後的哈布斯堡帝國446
1867年妥協447
66.沙皇俄國的自由化:亞歷山大二世448
1856年以後的沙皇俄國448
1861年《解放法令》和其他改革452
俄國的革命主義453
67.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內戰454
美國的成長發展455
北方與南方的疏遠455
內戰之後:重建和工業的增長457
68.加拿大自治領,1867年459
德拉姆勛爵的報告460
加拿大自治領的建立460
69.日本與西方462
背景:兩個世紀的孤立,1640—1854年462
日本的開放464
明治時代:日本的現代化465
第14章歐洲文明,1871—1914年:經濟與政治46970.現代「文明世界」469
物質主義的和非物質主義的理想469
文明「地帶」471
71. 基本的人口統計:歐洲人口的增長473
1650年以後歐洲和世界人口的增長473
歐洲人口的穩定475
城市的發展和都市生活476
從歐洲遷移,1850—1940年477
72.19世紀的世界經濟480
「新工業革命」480
自由貿易和歐洲的「收支平衡」481
歐洲的資本輸出483
國際貨幣制度:金本位制485
一個世界市場:聯合、競爭——以及毫無保障486
組織的改變:大規模經營488
73.民主的進步:法蘭西共和國、英國、德意志帝國49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49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煩惱492
共和國的力量和弱點493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494
1900年以後英國的政治變動496
愛爾蘭問題497
俾斯麥和德意志帝國,1871—1890年498
1890年以後的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499
其他地方的發展:一般評論500
第15章歐洲文明,1871—1914年:社會與文化50374.民主的進步:社會主義、工會和女權運動503
工聯運動和英國工人的崛起504
1850年以後的歐洲社會主義506
修正主義的社會主義與革命的社會主義,
1880—1914年507
女權運動,1880—1914年509
75.科學、哲學、藝術和宗教509
進化論的影響511
遺傳學、人類學和心理學512
新物理學514
哲學和藝術的傾向515
教會和現代517
76.古典自由主義的衰落521
19世紀自由主義的衰落:經濟趨勢522
思想潮流和其他潮流523
第16章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1871—1914年52777.帝國主義:性質和原因528
新帝國主義529
動力和動機530
作為十字軍的帝國主義534
78.美洲國家535
美國與墨西哥536
19世紀90年代的美帝國主義537
79.奧斯曼帝國的解體539
19世紀50年代的奧斯曼帝國539
改革和復興的嘗試,1856—1876年540
1876年以後的鎮壓541
俄土戰爭,1877—1878年:柏林會議542
埃及和北非543
80.非洲的瓜分545
非洲的開放546
列強之間的摩擦和競爭549
81.帝國主義在亞洲:荷蘭人、英國人和俄國人 553
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印度553
俄國利益與英國利益的沖突558
82.帝國主義在亞洲:中國與西方559
西方國家滲透前的中國559
中國向西方的開放560
吞並和租借地561
83.日俄戰爭及其後果564 84.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567
兩個敵對聯盟: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對立568
摩洛哥和巴爾干半島各國的危機569
薩拉熱窩危機與大戰的爆發573
85.武裝對峙576
大陸上的戰爭,1914—1916年576
海戰578
外交策略與秘密協定580
86.俄國的崩潰與美國的干涉583
俄國退出戰爭: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583
美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584
大戰的最後階段586
87.奧地利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崩潰587
88.大戰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589
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政府調節經濟589
通貨膨脹,工業變革,思想控制592
文化悲觀主義593
89.巴黎和會,1919年595
「十四點」與《凡爾賽條約》595
巴黎和會決議的意義599 90.背景606
1881年以後的俄國:反動和進步606
革命政黨的出現608
社會民主黨的分裂: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611
91.1905年革命613
背景和革命事件613
1905年革命的成果:杜馬614
斯托雷平的改革615
92.1917年革命616
沙皇專制的結束:1917年三月革命616
1917年11月布爾什維克革命619
新政權:內戰,1918—1922年620
9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624
政府:多民族和聯邦制624
政府:黨和國家625
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626
革命後社會和文化的變化627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630
94.斯大林:第一個五年計劃和清洗631
計劃經濟631
農業集體化633
工業的發展634
五年計劃的社會代價和社會成果636
20世紀30年代的清洗審判637
95.共產主義的國際影響,1919—1939年638
背景:社會主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638
第三國際的成立640
第19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主政治、反帝國主義以及經濟危機64396.1919年以後民主政治的進展643
民主政治和社會民主的獲得644
中歐和中東歐的新國家645
東歐的經濟問題:土地改革646
97.德意志共和國和洛迦諾精神647
德國民主政體和凡爾賽648
賠款、德國1923年的通貨膨脹和恢復649
洛迦諾精神650
98.亞洲的反帝運動652
亞洲的憤懣652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653
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654
印度的民族運動:甘地和尼赫魯655
中國革命:三民主義657
中國: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658
日本:軍國主義和侵略660
99.大蕭條:世界經濟的崩潰661
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及其弱點661
1929年的崩潰和經濟危機的蔓延662
對危機的政治和經濟反應664
對危機的文化反應666 100.美國:蕭條和新政669
101.英法民主政體的試驗和調整672
英國政治生活:20世紀20年代和蕭條672
英國和英聯邦:帝國的關系674
法國:20世紀20年代和蕭條的到來675
蕭條引起的動盪不安和人民陣線676
人民陣線及其後678
西歐和蕭條679
102.義大利法西斯主義679
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的奪權680
法西斯國家683
103.極權主義:德意志第三帝國684
阿道夫·希特勒的興起684
納粹國家687
極權主義:起因和後果690
專政政體的擴展693 104.民主國家的弱點:戰爭又起696
西方國家的和平主義與不團結696
納粹的進攻和法西斯侵略697
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699
綏靖政策的頂點:慕尼黑危機701
綏靖政策的終了703
105.軸心國家勝利的時期704
納粹歐洲,1939—1940年:波蘭和法國的淪陷704
英國的戰斗和美國的援助706
納粹進犯蘇聯:蘇聯前線,1941—1942年707
令同盟國沮喪的1942年:蘇聯、北非和太平洋708
106.西方和蘇聯的勝利711
計劃與准備,1942—1943年711
形勢的轉變,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北非、西西里714
同盟國在歐洲的攻勢,1944—1945年715
大屠殺716
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階段:1944—1945年719
107.和平的基礎720
第22章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725108.冷戰展開的十年,1945—1955年726
冷戰:起源和性質728
德國:柏林封鎖和空運,1948—1949年731
大西洋聯盟732
日本的復興733
在亞洲的遏制:朝鮮戰爭736
109.西歐:經濟重建739
馬歇爾計劃和歐洲復興739
西歐的經濟增長741
110.西歐:政治重建742
英國:工黨和保守黨743
法國:第四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744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746
義大利共和國749
111.世界經濟的重塑750
貨幣穩定:確立「黃金—美元本位制」751
歐洲的整合:從共同市場到歐洲共同體751
黃金—美元本位的終結,1971年754
112.共產主義世界:蘇聯和東歐755
戰後年代的斯大林主義755
赫魯曉夫:流產的改革努力756
東歐:數十年的專制757
共產黨控制的鞏固758
東德、波蘭和匈牙利的騷亂和鎮壓,1953—1956年759
113.共產主義世界:毛澤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760
內戰760
毛澤東時代,1949—1976年760
對外關系763 114.南亞獨立國家的產生766
英國統治的終結766
尼赫魯的繼任者768
獨立的五十年770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770
115.東南亞獨立國家的出現773
緬甸聯邦773
馬來西亞774
印度尼西亞775
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777
美國和菲律賓778
116.變革的拉丁美洲779
殖民地經歷和獨立戰爭780
北方巨人781
經濟增長及其問題781
美帝國主義的終結?783
政治體制和拉丁美洲社會的沖突783
21世紀初的墨西哥和巴西785
拉丁美洲民主制的進步786
第24章從帝國到民族國家:「二戰」後的非洲與中東789117.非洲的革命790
法屬北非790
英國在西非統治的終結793
奈及利亞795
英國在東非統治的終結:
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796
南部非洲798
南非聯盟798
法屬撒哈拉以南的帝國801
比屬剛果:從扎伊爾到剛果民主共和國801
蒲隆地和盧安達803
葡萄牙殖民帝國的終結804
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和蘇丹805
非洲的革命805
118.中東的動盪808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808
以色列的出現810
以色列新國家810
獨立後的阿以戰爭811
以色列、被佔領土與和談815
利比亞和敘利亞817
119.波斯灣的革命和戰爭818
伊朗革命818
兩伊戰爭819
伊拉克和波斯灣戰爭821
中東的變化823
120.發展中的世界824
發展的經驗825
變化中的世界和持續存在的問題826
重新評估發展827 121.對抗和緩和,1955—1975年829
肯尼迪時代,1961—1963年831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833
美國和越南戰爭834
勃列日涅夫:布拉格之春838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839
122.全球經濟的崩潰和復興: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841
衰退: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841
西歐的經濟和政治變化843
美國經濟846
金融的世界847
擴大的歐洲共同體:問題和機遇848
走向「單一的歐洲」:歐洲聯盟849
123.冷戰再起851
里根年代:從再度興起的冷戰到新的緩和851
核軍備控制852
124.毛澤東之後的中國854
鄧小平的改革854
中國的人口增長855
第26章 對蘇聯式共產主義的國際反叛 857125.蘇聯危機857
戈爾巴喬夫和西方860
126.中東歐共產主義的垮台861
波蘭:團結工會運動862
匈牙利:改革變成革命863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革命和重新統一864
捷克:「89是顛倒了的68」865
保加利亞的宮廷革命;羅馬尼亞的流血866
中東歐的1989年革命867
127.蘇聯的垮台867
「悄悄的政變」868
流產的八月政變869
128.蘇聯和東歐之後871
1991年後的俄羅斯872
民族主義的復活:南斯拉夫的瓦解876
1989年後的中歐和東歐880 129.冷戰結束後的西歐884
國際新環境下的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884
西歐:政治危機與不滿884
歐洲的移民與難民885
130.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與經濟887
經濟振興和政治上的「第三條道路」887
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888
歐洲聯盟:擴展與深化889
「新經濟」:20世紀90年代及其後891
131.現代文化中的智識與社會轉型894
科學與技術進步894
原子物理學896
科學與技術的社會含義896
空間探索898
哲學:戰後初年的存在主義899
哲學:邏輯和語言,文藝批評,歷史899
創意藝術900
現代世界的宗教902
激進主義: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造反者906
女性解放運動908
132.21世紀的國際沖突909
聯合國910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俄羅斯和新的國際合作912
恐怖主義與2001年9月11日後的戰爭913
133.21世紀的社會挑戰918
人口爆炸918
環境919
統治者與統治年代922
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926
索引995
出版後記我們需要一部什麼樣的現代世界史 1026
㈢ 652歷史學基礎也是考兩大通史嗎和313的范圍一樣嗎謝謝
一般所說的313是指全國統考的歷史學基礎,你說的652應該是具體哪個學校的代碼吧?一般學校都會專門列出參考書目的,不一定是兩大通史,考的專業不一樣,自然就不一樣了!!!
——祝你成功——
㈣ 652工程的652工程的圓滿結束
「文革」後期,國家各項工作進入恢復、調整期。特別是1972年中美關系打破僵局,以及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了合法席位,外交戰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先前的戰爭威脅已明顯減弱。在此背景下,各校分院的存留問題開始有所議論(包括內遷的部屬研究院、所和國營企業的分廠等)。
經歷了幾年的猶豫不定,國務院、教育部終於1979年7月24日正式發文,同意上海化工學院停辦四川分院。文件要求分院停辦後,由四川省利用原分院的用地、校舍以及大部分設備、儀器、圖書、資料等,結合分院留川教職工和瀘州化工學校為基礎,新成立四川化工學院(簡稱「川化」,下同)。
1979年11月,兩校開始交接和部分搬遷工作。移交等詳情如下:
土地和建築物:分院的土地面積為405.02畝,房屋建築面積為67464M²,包括附屬固定設施和人防工事在內,分院建築物總價合計815.9萬元,全部移交給川化使用。兩幢在建的家屬宿舍和教學用房(僅基礎),作未完成的基建工程也移交給川化續建。
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及庫存物資等:①儀器、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移交給川化共4347台,計414.76萬元,489台調回總院,計66萬元;報廢81台,計10萬元;②各種機動車19輛,移交給川化17輛;③廣播、電影、電話、食堂和醫療設備(除總院調回2台醫療設備外)全部移交給川化使用;④移交給川化的圖書資料為166930冊,計39萬元,調回總院8511冊;⑤移交給川化的傢具為12427件,計40萬元,調回總院4814件;⑥移交給川化的其它各種庫存物資(包括低值儀器等)計116萬元。
經費方面:除留川職工的工資及相關福利等基數額度由總院報教育部劃轉川化外,原分院預算外的3萬元留川化使用,同時總院還從下年度的預算外收入中調撥2萬元以作支援川化辦學。
人員安置方面:①在校學習的432名學生於1979年8月立即全部遷回上海總院繼續學習;②在校689名教職工中,留川化工作241名(教師49名,職工192名),留四川省內其它單位工作5名(教師2名,職工3名),調回總院工作179名(教師80名,職工99名),調回上海另行分配工作202名(教師150名,職工52名),調往其它省工作52名(教師35名,職工17名),退休職工3名。其餘7名也作了妥善安置。
1982年7月3日,所有移交工作全部完成,華東化工學院在大西南的辦學歷史畫上句號。652工程圓滿完成。
㈤ 語文,歷史,政治,數學,英語,學習法
文科
學好文科的關鍵是積累,但積累多了思緒就容易亂了,因此就需要時常做好總結,保持清晰的思路,清晰的思路有利於各種學習。
語文:重抓基礎,學與運用。
1、 抓牢基礎,滲透課本。將字、詞、義、文全部攻克!
字詞整理,例:
字詞 音 義
矜持 jīn 竭力保持端莊嚴肅。
依次,分單元將重點字詞分類歸納。
2、 對課文內容,需熟讀課文,該背則背,該默則默,不要在這方面丟分。
3、 學習答題技巧,套用答題公式。
4、 做好文言文單元復習筆記(推薦參考書目:《倍速學習法》、《初中文言文全解》)
可以從一下幾點總結歸類:
1) 文學常識
2) 重點字歸類
3) 通假字
4) 詞類活用
5) 古今異義
6) 一詞多義
7) 重點詞、句翻譯
8) 特殊句型
以上8點一定要結合課本、練習冊、參考書一齊分析總結,按單元作,切勿按課時做。
5、 對於作文:拿下作文大頭,分數一定高!
作文主要是是一點技巧與積累的結合,關鍵靠個人努力。
英語:精通語法、句型、單詞,重在積累。
1. 熟讀課文,產生強化語感;在其中,語法句型已得到記憶。
2. 高效記單詞。運用好方法可比死記更快更牢固。
3. 學會運用,重在積累。其實普中和重點的區別是在完形填空和閱讀上看出來的。這樣每天的聽、說、讀、寫,定期的總結、整理思路也是尤為重要的。
歷史:結合實際,有主見,有關聯。
1. 將課本與生活相結合,了解、記憶史實,自主思索理論。要理解記憶,有方法,切勿死記硬背,要至精至簡。
2. 做好單元復習提綱:與語文不同,要分課時歸納,分重點歸納。適當記號,思路清晰。這樣既可把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
政治:產生聯想,線性思維。
1.用時根據聯想,啟發大腦深處的記憶。
2.審題;分點答題,有分有總。
3.「概念地圖」線性記憶。
地理:重抓圖表,了解記憶。
1. 與圖表(地圖、統計圖、表)相結合,做到有圖有知識,有線索有圖。
2. 地理的一些知識都是可以理解記憶的,看一次後基本解決。常識性問題,是一定不能錯的!
數學:自主創新、數形結合、有效練習。
1. 要會自主創新,獨立思考,了解公式定理的由來,多思考一下為什麼,做到一題多解.舉一反三。
2. 數形結合是高中學習的核心內容,這一部分知識其實在初一已經滲入。幾何、函數都要數形結合起來考慮,不可偷懶!
3. 在學習新知識後要及時進行有效的復習、鞏固、熟練、提高。(推薦書目《成功?學習計劃》)要了解解題思路、答題套路,不得在步驟上丟分。
理科
學好理科的關鍵就是「聰明在於勤奮」,希望杯的獎牌上就有著這句話。一個人的理科好了,邏輯思維也就好了。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那到底要怎樣才能成為這樣的聰明人呢?看下去吧!
語文:重抓基礎,學與運用。
1、 抓牢基礎,滲透課本。將字、詞、義、文全部攻克!
字詞整理,例:
字詞 音 義
矜持 jīn 竭力保持端莊嚴肅。
依次,分單元將重點字詞分類歸納。
2、 對課文內容,需熟讀課文,該背則背,該默則默,不要在這方面丟分。
3、 學習答題技巧,套用答題公式。
4、 做好文言文單元復習筆記(推薦參考書目:《倍速學習法》、《初中文言文全解》)
可以從一下幾點總結歸類:
1) 文學常識
2) 重點字歸類
3) 通假字
4) 詞類活用
5) 古今異義
6) 一詞多義
7) 重點詞、句翻譯
8) 特殊句型
以上8點一定要結合課本、練習冊、參考書一齊分析總結,按單元作,切勿按課時做。
5、 對於作文:拿下作文大頭,分數一定高!
作文主要是是一點技巧與積累的結合,關鍵靠個人努力。
英語:精通語法、句型、單詞,重在積累。
1. 熟讀課文,產生強化語感;在其中,語法句型已得到記憶。
2. 高效記單詞。運用好方法可比死記更快更牢固。
3. 學會運用,重在積累。其實普中和重點的區別是在完形填空和閱讀上看出來的。這樣每天的聽、說、讀、寫,定期的總結、整理思路也是尤為重要的。
數學:自主創新、數形結合、有效練習。
1. 要會自主創新,獨立思考,了解公式定理的由來,多思考一下為什麼,做到一題多解.舉一反三。
2. 數形結合是高中學習的核心內容,這一部分知識其實在初一已經滲入。幾何、函數都要數形結合起來考慮,不可偷懶!
3. 在學習新知識後要及時進行有效的復習、鞏固、熟練、提高。(推薦書目《成功?學習計劃》)要了解解題思路、答題套路,不得在步驟上丟分。
物理:理解聯系記憶,靈活運用。
1. 任何科目都是由淺入深的,物理也是如此。物理其實就是將數學里的東西變形,各種關系只是換了一下名稱,實質是一樣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聯系所學過的知識,進行記憶運用。
2. 進行單元小結,列個單元復習提綱總是好的。
3. 多多練習,鞏固提高(推薦書目《成功?學習計劃》、《倍速?訓練法》)一定要懂得在生活中運用。
化學:變化性質(現象本質)全拿下,靈活運用我不怕。
以本為本,進行課外補充(推薦書目《成功?學法頻道》)一樣要多多練習,鞏固、熟練、提高。
生物:著重積累,總結練習
1. 每一節課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雖然有時候那節課只有很少幾個知識點,但老師跟我們的交談中,卻滲透了許多有用的課外知識。此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意思是「人世間的事情洞察清楚都是學問。」
2. 做好總結,方便記憶;適當練習,做到勤思善問、精益求精!!
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話「天才在於積累,聰明在於勤奮」文科需要清晰地記憶,理科需要有效地練習
㈥ 請教.中央民族大學652歷史學科基礎是什麼意思
好像是自主命題+中國史+世界史+沒有范圍
㈦ 理科男652分,可以報什麼學校
理科生,相對於文科生而言,它指因喜愛自然科學而學習理科的學生,切忌為了學理而學理。理科生學習的科目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為主,以政治、歷史、地理為輔。
㈧ 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記英語單詞,還有歷史怎麼學才不煩躁
= = 說說我的方法吧,我一般都不會去可以記單詞的,如果是要記單詞的拼專寫,根據它屬的發音,你就可以自己拼寫出來的,不需要費時間去記,拼寫是有一定規律的,多記一些單詞的固定搭配對於單詞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做閱讀也很有幫助
歷史的話,你是文科生嘛,如果是就握個爪哈~歷史你看著煩躁是因為你沒靜下心去看,而且你自己要會自己找樂子,我就很喜歡邊看歷史書的正文,邊看那些小字之類的,跟小故事一樣,學歷史就記住主要的時間和時間就可以了,我考試那會大題都是靠套路加上我自己編的,分每次都不低
PS.我是文科生,現在學英語專業的,有問題來問我吧~
㈨ 歷史問題
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謚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從才人到皇後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後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後「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後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後大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並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㈩ 請教。。。中央民族大學652歷史學科基礎是什麼意思
個人理解:自主命題+中國史與世界史都考+不指定參考書(招生簡章)同求消息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