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禹城的名人
王明奎(1874—1944)禹城五香脫骨扒雞創始人。市中街道月牙灣村人。18歲時,學煮扒雞,後求一老中醫選配五種葯料調味,制出的扒雞,五味溢香,名為「五香扒雞」。又因手提雞腿,骨肉分離,起名「五香脫骨扒雞」。
王克寇(1916—1944)原名王汝清,魯西北四區基幹二團政委。193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大小戰斗百餘次,對黨忠誠,作戰勇猛,指揮有方,在魯西北地區聲望很高。1944年5月,王克寇率部隊攻打東阿縣牛角店偽軍部,不幸中彈犧牲。
馬毅之(1912—1954)中共禹城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梁家鎮馬家橋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在連五高小學組建了中共禹城縣第一屆委員會,任書記等職。歷任豫西三十五團政委、臨江中心縣委書記、中央二機部黨委副書記等職。
王春英,女,52歲,漢族,中專文化,中共黨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演唱的歌曲曾獲中國民歌邀請賽銀獎,獲省級獎10餘個,現任禹城市文化館聲樂教師副研究館員。
劉梅,女,49歲,漢族,大專文化,山東省舞蹈家協會會員,創編的舞蹈曾獲文化部「群星獎」銅獎,獲省級獎20餘個,現任禹城市文化館舞蹈教師。
艾宇,女,30歲,漢族,大專文化,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演唱的歌曲曾獲山東省青年歌手大獎賽金獎,山東電視台簽約歌手,現任禹城市文化館聲樂教師。
Ⅱ 禹城的文化內涵是什麼飲食文化呢精神文化如何急~~~~
禹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目前共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000多條,項目433個。我市對部分優秀項目進行了全面挖掘和整理,並積極開展各級名錄的申報工作。該市共有德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大禹治水的傳說;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200項。
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為10大類,分別是: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葯,民俗。
我市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情況如下:
一、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包括故事、方言、諺語、歇後語、對聯、歌謠等。
1、故事:包括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等,基本反映了漫長歷史長河中影響禹城歷史發展的重要人物或事件。這些故事豐富多彩、感人至深,一直流傳至今,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2、方言:包括自然現象、人物、身體、動物、植物、生活家什、動作行為、形狀情緒等,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幾乎涵蓋了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民生產、生活和交流的反映,有著深厚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徵,是研究禹城文明的活的文物。
3、諺語:包括時政、修養、生活、生產、衛生保健等,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是對禹城人民生產、生活規律的高度概括和濃縮。這些諺語語言精煉、生動活潑,深深紮根於禹城這方土地,是禹城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4、歇後語和對聯:包括歇後語近300條,對聯近100條。歇後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群眾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代表了幾千年來禹城人民的智慧;對聯對仗工整、語言優美,表達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個縮影。
5、歌謠:包括民謠和童謠近百首,這些歌謠朗朗上口、趣味盎然、傳唱廣泛,其中有一些歌謠是禹城市獨有的。這些歌謠大部分是特定時期民情民意的真實寫照。
二、傳統音樂
禹城市有許多富有音樂才華的人士,流傳於禹城市的傳統音樂主要是民歌,雅俗共賞、特點突出,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是禹城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三、傳統舞蹈
禹城市傳統舞蹈比較豐富,目前傳承較好的有20多項,其中較為獨特的是竹馬、鞭鼓、舞龍、舞獅、高驍、跑驢、旱船等,這些傳統舞蹈在表演技巧上獨具匠心,帶有明顯的禹城特色。
四、傳統戲劇
禹城市傳統戲劇較少,目前傳承較好的是從梁家鎮楊官營村小調發展而來,特色濃郁的一勾勾,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五、曲藝
流傳於禹城市的曲藝有山東琴書和山東快書,其中山東琴書影響較大,梁家鎮劉明太自編自演的山東琴書膾炙人口,深受群眾喜愛。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
禹城市傳統體育、游藝與與競技比較豐富,初步調查50多項,目前傳承較好的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蹴球、押加、摔跤和丟沙包、抓子兒、跳皮筋、走四字、跳房子、藏摸呼、踢毽子、翻繩、打尜尜等簡單易行、充滿樂趣的民間游戲。
七、傳統美術
禹城市傳統美術初步調查有4項:剪紙、大禹花飾、迴文書法和烙畫。大部分是手工製作,有些則融入了現代元素,如大禹花飾等。
八、傳統技藝
禹城的傳統技藝項目較多、分布廣泛,初步調查有30多項,目前傳承較好的是扒雞製作工藝、回族八大碗、清真蜜食、老盧家泡子糕、房寺燒餅、條編、柳編、草編、葦編等。這些傳統技藝涉及生活、生產工具、喜慶用品、玩具製造、飲食製作等多種門類,大部分為手工製作,工藝精巧、結構獨特,體現了禹城人民的智慧和水平。
九、傳統醫葯
禹城市的傳統醫葯初步調查有15項,其中群眾比較認可,有一定影響國的項目是楊氏整骨、郅氏正骨、王氏痔瘺治療醫術、南街燒燙傷治療醫術和偏方、良方等。今後,我市將聘請相關專家對這些項目進行再次考察和審核,確保其客觀性和科學性。
十、民俗
民俗主要分為生活習俗、節日習俗、婚喪習俗、祭祀習俗、信仰習俗和民俗活動等。
節日習俗主要包括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寒食節、除夕等,回族的節日包括開齋節、宰牲節、蓋德爾夜、古爾邦節等。
此外,生活習俗主要包括服飾、飲食、住房、禮儀等方面;信仰習俗有伊期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婚喪習俗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這些民俗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存活在現實生活中,對了解臨禹城民眾的生活習慣、倫理觀念、價值原則、思維方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漢槐冢為1800多年前東漢一王侯的墓葬。墓內呈「サ」字形,兩門13室,拱券式和覆斗式相結合的墓葬。出土器物40餘件,其中12蓮燈為稀有文物,現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存展。另有五銖錢22枚和銀鏈一段等文物。因冢上有一株千年古漢槐而得名。
禹王亭博物館位於禹城市區西北3公里處,佔地136.5畝,於1997年建成對外開放。該公園由一個坐北朝南的大院落(內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鍾鼓樓等)、具丘遺跡、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其結構新穎、緊湊、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
拾階進入山門,有寬6米,兩旁栽種著松柏的南北甬道,甬道南端東側矗立著一石碑,上面刻著重修禹王亭記碑文;甬道南端西側,立有兩塊石碑,刻記著重修禹王公園捐款單位名稱和捐款個人姓名。院落北部東西兩側,各建有11間古式配殿;甬道北端即是一座明清建築模式的禹王大殿。大殿佔地300餘平方米,西闊為5開間、重檐、歇山、九脊頂,總高度為16.7米,長25.4米,進深15米。
大殿正門上方、兩檐之間設「禹王殿」鎏金匾額,門兩側立柱有楹聯一幅,琉璃瓦頂和璽彩畫,金碧輝煌。殿內正中塑禹王坐像一尊,高約6米,背後塑玉女手持風扇侍立兩旁。大院落北門外系「具丘山」(南北長45米,東西寬50米,高8米)。據舊志記載:「大禹治水時曾築此丘,以觀察水勢」。明、清時於土丘上建禹王亭。後年久失修毀之,土丘上建築物盪然無存。土丘之上現長滿雜草樹叢。1974年山東省、德州市考古人員,曾來此考察,發現有灰土層,並揀到單孔石鏟、蛋殼殘片、石斧、陶彈丸、陶紡輪等古代文物。經山東省博物館鑒定,這些文物為龍山文化遺物,具丘屬「龍山文化遺址」。
1995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資修建禹王公園時,在緊臨「具丘山」的東北側,用土堆成高15米的大土丘,周圍用水泥框架塊穩固,在土丘南側用條石修築了64層台階到達其頂部,在土丘頂部建築了高8米,呈八角形的古式亭閣,曰為「禹王亭」。該亭由16根朱紅立柱擎頂,木製頂壁四周,繪畫著大禹治水的故事,整個「禹王亭」恢弘壯觀。人們立於亭內,一可觸景生情,緬懷禹王治水功績。二可眺望禹城市容,目睹四周農村田園秀景。禹王亭東南側,開挖有水面面積25畝的「禹王湖」,水深2米,清澈見底,四周垂柳點綴著湖景秀色。2000年
禹城人民公園地處禹市新老城區結合部,公園東臨貫穿老城南北的主要交通幹道——通衢路,南臨文化街和洛北沿河綠色長廊,安居小區與公園南側正門遙相對應,公園周圍地勢開闊、環境優雅,其位置優勢得天獨厚。公園總計佔地17公頃,其中水面佔55%,其性質為以水上游賞型的自然風景園林為主,並適當開發其它文化娛樂活動的綜合性公園。公園組景按照遠眺近賞、主次有序、水陸兩便的要求規劃設計了24處景點,重點突出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公園正門採取了仿古牌坊樣式,「人民公園」四個字由山東省省長王玉璽同志題寫。園內總計種植各類苗木28000餘株,搭配曲尺狀的大型湖面,風光怡麗。園內還建設了兒童樂園,恢復了一步兩眼井的歷史遺跡等,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希望有用
Ⅲ 禹城古代人物
張起岩,字夢臣,元禹城(今山東省禹城縣)人。博學有文,善篆隸書,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進士,歷任侍御史、燕南廉訪使,搏擊豪強,不容稍怠。入翰林院為承旨,主修遼、金、宋三史,充任總裁官。史修成,年65歲告老歸,歸後4年病卒,謚文穆,著有《華峰漫稿》、《華峰類稿》、《金陵集》等。元泰定二年(1325年),聚仙宮即將建成時,即墨縣尉欒克剛與張起岩舊有交情,遂派道士沈志和請張起岩撰寫了《聚仙宮碑銘》,該文對太平宮、上清宮、太清宮、明霞洞的歷史皆有所記,涉及的道教人物有劉若拙、李志明、劉志堅和沈志和等。《聚仙宮碑銘》輯存了嶗山道教的許多史料,是研究嶗山的珍貴資料。
http://ke..com/view/221637.htm
張起岩(1285—1354年),字夢臣,祖籍章丘,移家禹城,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卒於惠宗至正十三年,在40年仕宦生涯中,他先後在地方和中央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對元朝中期政治貢獻很大,他的史學、文學造詣極高,善篆隸書,有多種著作傳世。
梁汝鈺 清代醫家。字元暇。山東禹城人。道光(1821-1850)年間太學生。專攻醫學,博覽歷代名醫著作,臨證折衷於仲景《傷寒論》。於小兒痘疹頗有心得。編《痘疹輯要》三卷。
Ⅳ 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發生在山東的歷史故事
徂徠山位於泰安城東側,抗日戰爭爆發後,山東省委於1938年1月領導徂徠山起義,這里成為山東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地方。
6月22日,采訪團來到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前,該碑1988年立,用573塊泰山花崗岩石精砌而成。紀念碑正面鐫刻徐向前元帥題寫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12個鎦金大字;背面刻有當年參加徂徠山武裝起義的老戰士、全國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撰書的769字碑
文。仰望碑文,當年起義時英雄們的英勇壯舉猶在眼前……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平津、綏遠等地淪陷後,日本侵略軍又沿津浦、平漢、平綏鐵路入侵,華北危急!在這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開展廣泛深入敵後游擊戰爭的方針,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號召:「每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
10月3日,日軍攻佔德州,繼而平原、禹城相繼失陷,戰火燒到山東境內。國民黨各級官員和地方豪富紛紛攜眷南逃,山東局勢日益緊張。上旬,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再次討論了如何領導抗日游擊戰爭的問題。為了取得經驗,指導全省的抗日斗爭,省委決定在泰安徂徠山直接領導這一地區的抗日武裝斗爭。
據岱嶽區良庄鎮文化站站長張純嶺介紹,當時選擇徂徠山作為起義地點,是因為其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徂徠山位於泰安縣東南端,它北靠泰山,南接蒙山山脈,東接蓮花山,四周群山環抱,成為天然的屏障。占據徂徠山,可以控制西面津浦鐵路和南、北面幾條公路等交通命脈。另外,徂徠山地處山東的腹地,在此建立根據地,便於和全省其它根據地進行聯系。
1938年1月1日,省委率領共產黨員、民先隊員及愛國志士約200人,集聚徂徠山大寺,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任命洪濤為支隊長,黎玉為政委。不久,萊蕪、新泰、泗水、寧陽等地抗日武裝在我黨的領導下,紛紛攜帶長矛、大刀、火槍、土炮,會師於徂徠山光華寺,匯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裝,舉起了山東敵後武裝抗日的大旗。
第四支隊經過短期訓練,立即投入戰斗。1月中旬,起義部隊在保安庄活捉了漢奸國民黨新泰縣長朱奎聲等6人。1月26日,寺嶺伏擊,首戰告捷,斃傷日軍10人,擊毀日軍汽車1輛。2月18日,再戰四槐樹,炸毀日軍汽車兩輛,殲敵40餘人,內有日軍大佐一名。
抗日烽火在徂徠山越燒越旺,抗日民眾在齊魯大地英勇抵抗日軍,振奮了山東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震驚了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
Ⅳ 山東省禹城市三中跳樓事靈異事件(封建迷信)
事事不順,你應該問一下自己有沒淫邪、不孝、殺生,這三個是最損福報的。如果懷疑自己沾惹了什麼不幹不凈的東西,可以多讀觀世音普門品。其實如果你沒幻聽、幻視、經常噩夢之類,都不會是這方面的問題。
Ⅵ 禹城歷史上屬於濟南,還是屬於德州
禹城明、清時屬濟南府,1950年起隸屬德州專署。
五代十國時沿唐制;金時屬濟南府;金天會八年(1130年),分置齊河縣;元代禹城縣屬曹州;明、清時屬濟南府。
民國元年(1912年),禹城縣隸屬山東省濟南府;
1950年,隸屬德州專署;
1956年,改屬聊城專署;
1958年,禹城縣並入高唐縣,隸屬於聊城專署;
1961年,恢復禹城縣建制,復屬德州專署管轄,至1993年禹城撤縣設市(縣級),至今隸屬關系未變更;
1993年9月,撤縣設市;
1993年9月9日,撤銷禹城縣,以原禹城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禹城市(縣級)。
(6)禹城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禹城市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徑流、引黃乾渠和地下水資源三部分,徒駭河、趙牛河、葦河等較大河流縱貫全市,境內當地徑流量多,過境徑流量豐富;潘庄引黃乾渠穿越本市,境內長36公里;全市地下水可供利用水資源約1.596億立方米;
禹城存留遺跡遺址較多,近年來,通過興建修繕系列文化景點、建築,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禹王亭博物館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館內具丘山遺址於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龍山文化古遺址,大禹公園現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另有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處,分別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德州高新區)、禹西生態農業觀光園。
Ⅶ 山東歷史上發生過的戰爭,,急急急!!
重慶大復轟炸
重慶大轟炸指中國抗日戰爭制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對戰時中國首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
據不完全統計,此段期間日本對重慶實施轟炸超過200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死於轟炸者10,000以上,超過10,0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破壞。日本對重慶實施的空襲,是繼德國在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guernica)平民實施轟炸之後,歷史上最先實行的戰略轟炸。其目的是希望透過製造大量平民殺傷,以瓦解對方抵抗的士氣。故此轟炸時不分前線及後方,亦不以軍事目標為主要對象,反而多以為居民區、繁華的商業區等為目標。之後二次大戰中德國對英國考文垂的空襲;英、美對德國的空襲,皆為同樣的手法。日本轟炸重慶時首次大量使用燃燒彈,用以燃燒市區的房屋。到了二次大戰的末期,美國亦以相同的手段對付日本,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燃燒轟炸。
Ⅷ 禹城的由來
禹城的由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祝柯縣,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為祝專阿縣。
唐玄宗屬天寶元年(742年),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縣為禹城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分治齊河縣。1958年禹城縣並入高唐縣,隸屬於聊城專署。1961年恢復禹城縣建制,復屬德州專署管轄。1993年9月9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縣級)。
從此之後就有了禹城市這個稱謂,大禹治水的典故也讓禹城更加出名。
(8)禹城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禹城,中國山東省德州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省會濟南的衛星城,屬環渤海經濟圈;境內皆平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干濕季節明顯,光照充足。
近來,製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被譽為「中國功能糖城」。
在堯舜時期,洪水橫流,泛濫天下。鯀受命治水,只堵不疏治水失利,被舜帝處死。便啟用鯀之子禹繼承父業繼續治水。禹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把水患排除,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大禹治水在禹城遺留下的許多遺跡,如禹息故城、禹跡亭、徒駭河、禹堤、具丘山等,則成了禹城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Ⅸ 禹城古代叫什麼啊
1、西周名曰「祝國」,城址現長清縣東北30里濟南西郊的古城村。
2、後郡稱祝柯,春秋時諸侯「盟於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
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置縣,改為祝柯縣,縣址依然。
4、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祝阿縣,縣址未搬遷。
5、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祝阿縣改名禹城,縣址依然。
6、唐玄宗皇帝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縣為禹城縣。
7、唐乾元二年(759年)為阻安史叛軍,決黃河以阻,禹城被淹沒,城址搬至遷善村(卧牛鎮)。/
8、五代十國時沿唐制。金時屬濟南府。
9、金天會八年(1130年),分置齊河縣。元代禹城縣屬曹州。
10、明、清時屬濟南府。
11、民國元年(1912年),禹城縣隸屬山東省濟南府。
12、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了「禹城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濼北行政專署。
13、1950年,隸屬德州專署。
14、1956年,改屬聊城專署。
15、1958年,禹城縣並入高唐縣,隸屬於聊城專署。
16、1961年,恢復禹城縣建制,復屬德州專署管轄,至1993年禹城撤縣設市(縣級),至今隸屬關系未變更。
17、1993年9月,撤縣設市。
18、1993年9月9日,撤銷禹城縣,以原禹城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禹城市(縣級)。
禹城,山東省德州市下轄縣級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省會濟南的衛星城,屬環渤海經濟圈;境內皆平原,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干濕季節明顯,光照充足。2017年總人口53.9萬人,轄9鎮1鄉2個街道。
Ⅹ 禹城的歷史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追念先王之恩德,將黃帝後裔分封到祝(現禹城、齊河、長清一帶),名曰「祝國」,城址現長清縣東北30里濟南西郊的古城村。
後郡稱祝柯,春秋時諸侯「盟於祝柯」就在此地,自此出了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置縣,改為祝柯縣,縣址依然。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稱祝阿縣,縣址未搬遷。
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縣址由古城村遷至阿陽城(現禹城火車站楊城子)。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祝阿縣改名禹城,縣址依然。
唐玄宗皇帝取城南禹息故城之意,改祝阿縣為禹城縣。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為阻安史叛軍,決黃河以阻,禹城被淹沒,城址搬至遷善村(卧牛鎮)。
五代十國時沿唐制。金時屬濟南府。
公元1130年(金天會八年),分置齊河縣。元代禹城縣屬曹州。
明、清時屬濟南府。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禹城縣隸屬山東省濟南府。
1913年屬山東省德臨道,次年改屬東臨道,1926年復屬德臨道,1928年起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
1946年成立了「禹城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濼北行政專署。
1950年隸屬德州專署。
1956年改屬聊城專署。
1958年禹城縣並入高唐縣,隸屬於聊城專署。
1961年恢復禹城縣建制,復屬德州專署管轄,至1993年禹城撤縣設市(縣級),至今隸屬關系未變更。
1993年9月撤縣設市。
1993年9月9日,撤銷禹城縣,以原禹城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禹城市(縣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