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三歷史通史知識梳理

高三歷史通史知識梳理

發布時間:2021-02-07 12:54:37

㈠ 必修一二歷史通史知識梳理

1
近代以來世界通史通覽與階段特徵

安徽省阜陽市城郊中學

何學保

階段特徵













階段特徵

中國近代的前

---
明中期
到清中期

統一的多民族
國家進一步鞏
固和發展、封建
社會由盛轉衰。
封建專制主義
中央集權制度
達到頂峰,這是
封建制度漸趨
衰落在政治上
的表現;逐步走
向閉關鎖國。

商品經濟發展,
徽商和晉商產
生,資本主義萌
芽出現。

文化承古萌新,
傳統科技涌現
出一批巨著;理
學走向極端,帶
有民主色彩的
早期啟蒙思想
應運而生;市民
文學興起,明代
傳奇、明清小說
成為文學的主
流;西學東漸初
見端倪。

1488
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
望角

工場手工業
發展和早期
資產階級革




1500
前後
——
18
世紀
末)

歐洲正處在封
建社會解體、
資本主義興起
階段;荷蘭、
英國、美國和
法國資產階級
革命爆發,資
產階級代議制
誕生。歐美資
本主義經濟處
於工場手工業
時期;新航路
的開辟和早期
殖民擴張擴大
了歐洲資本原
始積累,資本
主義世界市場
雛形出現並不
斷發展,世界
由分散逐漸走
向整體。文藝
復興、宗教改
革和啟蒙運動
先後興起,思
想解放運動深
入發展。

1492
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
發現美洲

1498
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
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
革運動序幕

1519-
1522
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
進行環球航行

葡萄牙侵佔澳門

1553

荷蘭侵佔台灣

1624

164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

1644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2

清派施琅統一台灣

1683

清設立台灣府,隸屬福
建省

1684

1687
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
數學原理》

1688
英國光榮革命,標志革
命結束

中俄簽訂
《尼布楚條約》

1689
英國頒布《權利法案》

確立君主立憲制

1765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
工業革命序幕

1776
《獨立宣言》發表,標
志美國建國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7
美國制定
1787
年憲法

1789
美聯邦政府成立;法國
大革命爆發;

頒布《人權宣言》

1792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804
《拿破崙法典》頒布;
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

資本主
義的蒸汽時

(19
世紀
初——
19


1807
美國富爾頓製成汽船

1814









車;

2

1815
滑鐵盧戰役失敗,拿破
侖再次下台


70
年代
)
工業革命蓬勃
開展,
人類
「進
入蒸汽時代」

生產力迅速提
高,進一步確
立了工業資產
階級的統治;
德、意、俄、
日等國家,也
走上了資本主
義道路,資本
主義制度在世
界范圍內確
立。歐美列強
積極對外擴
張,資本主義
世界市場體系
初步形成。工
業無產階級壯
大,馬克思主
義誕生,巴黎
公社出現。

1831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


1836-
1848
英國憲章運動

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1839

中國開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會時期
(1840
年至
19
世紀
60
年代
)
兩次鴉片戰爭
爆發,中國開始
淪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中
國被捲入資本
主義市場,自然
經濟解體,太平
天國運動爆發。
向西方學習的
新思想萌發。

鴉片戰爭爆發

1840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

中英
《南京條約》
簽訂;

魏源編制《海國圖志》

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

1842

1848
《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太平天國運動

1851-
1864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
1860

《天津條約》簽訂

1858

洪仁玕《資政新篇》

1859
達爾文發表
《物種起源》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北京條約》簽訂

1860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會完全形
成,
(19
世紀
60
年代到
20
世紀初
)
地主
階級洋務派開
展「自強」、
「求富」的洋
務運動;民族資
本主義產生並
有所發展,資產
階級產生,掀起
了戊戌變法運
動;農民階級發
動了反帝愛國
的義和團運動。
日本發動甲午
中日戰爭,簽訂
《馬關條約》;
列強掀起瓜分
中國狂潮,組成
八國聯軍侵華,
曾國藩創辦第一家官辦

軍企安慶內軍械所

1861

1868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
普法戰爭;法蘭西第三
共和國宣告成立;

1871
巴黎公社建立;德國完
成統一,頒布《德意志
帝國憲法》

1875
法國頒布《法蘭西第三
共和國憲法》


壟斷資本主
義時期(
19
世紀
70

代~
20
世紀
初)


第二次工業革
命使資本主義
經濟從蒸汽時
代跨入了電氣
時代,壟斷組
織應運而生。

1876
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

台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

1877

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

-
唐胥鐵路建成

1881

1886
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
汽車

1889
第二國際建立

甲午中日戰爭

1894-
1895

《馬關條約》簽訂;

公車上書

1895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
電影;義大利馬可尼發
明無線電通訊

3
通過簽訂《辛丑
條約》
,
中國完
全淪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

戊戌變法

1898

主要資本主義
國家相繼過渡
到帝國主義階
段。西方列強
加緊對世界的
瓜分,

20

紀初,資本主
義殖民體系最
終形成,標志
資本主義世界
市場體系最終
形成。資本主
義經濟、政治
發展不平衡加
劇,導致第一
次世界大戰爆
發。

義和團運動

1898-
1900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
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理


《辛丑條約》簽訂

1901

中國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深
化時期
(20

紀初至
1919

)
辛亥革命爆
發,中華民國成
立,清朝滅亡。
革命果實被袁
世凱竊取。第一
次世界大戰期
間,民族資本主
義得到較大發
展,無產階級隊
伍壯大。高舉民
主與科學的旗
幟的新文化運
動興起。

1903
布爾什維克黨形成,列
寧主義誕生;

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
山提出
「三民主義」
《定
軍山》
--
中國電影誕生

1905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


武昌起義

1911

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
位;頒布《臨時約法》

1912

1914-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袁接受
"
二十一條
"


護國運動開始;

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5

1917
俄國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勝利,世界現
代史開端

從十月革命到
二戰結
(1917
年至
1945

)

十月革命使社
會主義由理論
變為現實。蘇
聯(俄)採取
一系列措施,
鞏固了無產階
級專政,基本
實現了國家工
業化,
1936

建立了社會主
義基本制度,
但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斯大
林模式」。戰
後形成凡爾賽
一華盛頓體
系,暫時調整
了戰後帝國主
義在東西方的
關系。資本主
義遭遇空前嚴
新民主主義革
命時期
(1919
年至
1949

)

A.1919

5
月至
1927

7

)

國新民主主義
革命開始和國
民大革命時期
:
五四運動,中國
工人階級登上
政治舞台;中共
成立
,
中國革命
面貌煥然—新。
國共第一次合

,
掀起了國民
大革命但最終
失敗。

B.(1927

8


1937

7

)
國共十年對峙
時期:
中共開始
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
主義革命開端

1919
巴黎和會召開

中共「一大」召開,標
志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
蘇聯新經濟政策出台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
革命綱領

1922
蘇聯成立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
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

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黃埔軍校創立

1924

孫中山逝世

1925
蘇聯制定工業化方針

北伐戰爭開始

1926
英國貝爾德發明電視

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中共發動南昌起義,

八七會議,秋收起義;

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
地,找到農村包圍城市
的道路

1927

1929-
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


九一八事變爆發

1931

1933
羅斯福就任總統,
實行
望採納

㈡ 高中歷史的知識點線索梳理

高中歷史必修一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後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後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製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後,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製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後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台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於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台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於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美國的冷戰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主要有:
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程度;
蘇聯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熱戰)
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並為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
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必修2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㈢ 高三歷史知識點匯總背誦版本

知識點歸納很好

㈣ 高三,怎麼整理歷史筆記

文綜學科形成的知識網路結構。
要建立比較詳細的知識網路結構。對文綜學科所包含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有條理,有目標的去復習,不要盲目的去背書,做題,這種做法的效果不是很好智慧浪費精力,因為高考考的是你對重點知識點的掌握,如果沒有目標只會做出很多無用功。先形成一個網路結構,然後再去深入學習,填充知識,就會事半功倍。
政治: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時事熱點
經濟常識:1、商品,商品經濟,價值,價值量及其商品的的價值規律
2、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及相應的分配製度同時注意國家對企業和經營者的管理政策及相關知識。
3、我國的財政功能作用。
4、我國的稅收,稅收政策,及自然人,納稅人的相關知識。
哲學常識:1、唯物論。(物質意識原理,世界客觀性原理,意識能動作用等原理)
2、辯證法。(1)聯系的幾個重要原理。因果,整體與部分等(2)矛盾,特殊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運用。(3)重視發展的相關知識和原理,這個原理是考試的熱點。
3、認識論。主要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認識的正確性和與實踐的關系
4、價值觀。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基點的價值觀正確堅持社會價值觀等(注意對八榮八恥問題的關注)(價值論可能會以時事熱點問主要的突破點)
政治常識:1、我國的政治制度。政權制度(整體和國體),民族制度,民族原則和民族政策等,宗教政策,同時在關注我國現在的政治制度和經制度改革等
2、政黨和政黨制度,關注政治協商會議的作用。重點是關於黨的宗旨,執政理念,先進性,執政能力的建設,作風建設等問題。當今社會的愛國統一戰線等。
時事熱點:1、關注今年以來的重要會議和外交事件。
2、對農村和社會發展問題的了解提高宏觀調控水平,穩定物價,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十二五」規劃核心任務;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社會公平;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世界經濟、綜合國力等。尤其注重十二五、宏觀調控、城鄉發展、農民、農村問題。
3、要關注熱點,要對一年來特別是今年年初至3月末的國內、國際重大事件予以關注,如國家的宏觀調控,准確理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繼續關注「三農」,統籌城鄉發展;注重民生,關注就業與社會保障的相關舉措等。
4、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去年完成。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已轉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從政治學角度分析黨和政府採取的人口政策的正確性,從經濟生活角度理解人口發展指數不斷提高原因,從哲學常識角度分析我們處理人口與社會發展關系的必要性和正確性。
5、對教育問題的關注。
地理:
1、梳理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自然地理: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太陽視運動;大氣結構、大氣熱狀況、大氣運動、天氣系統對人類的影響、氣候類型等;陸地與海洋;地殼物質、地殼變化與地表形態;海水的溫度、鹽度與海水運動;生物、土壤;自然資源及其保護;自然災害及其防禦,其中地殼運動和地表形態;海水的溫度、鹽度和運動;資源和能源;氣象和地質災害為重難點內容。
人文地理:業,農業區位條件分析;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我國的農業生產;世界主要工業地域;城市化及相關問題;環境問題的表現、成因;可持續發展
區域地理:澳大利亞,西亞、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歐洲和北亞;美洲、大洋洲、 南極洲。其中老師著重講解了西亞、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有關知識。
中國地理:中國的地形分布和定位、氣候的分析及影響、重點地形區
2、地圖入手,把地理分布、地理規律都落實在地圖上,如:復習中國地理,可看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圖(氣溫、降水量)、水系圖、資源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分布圖、人口民族圖、城市商業圖、交通圖、自然保護區圖等。此外,要熟悉其他各種考試圖型,如地理景觀圖、剖面圖、示意圖、漫畫圖、數據圖、結構圖、等值線圖等。
歷史:1、古代史。
制度方面:秦時的中央集權措施。隋朝的科舉,三省六部,府兵制,募兵制的產生朝代時間。清朝的八旗制度。元朝的形式制度。明朝的三使司,衛所等。
經濟方面:加強對重要歷史時代經濟外交的了解。如:漢朝的棉花,葡萄等,明清時期的經濟作物馬鈴薯等。
外交外面:秦時與匈奴,漢朝與匈奴,西域,東漢與西南諸國,西域,羅馬日本和朝鮮。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歐洲,中亞國家,東南亞以及日本和朝鮮等外交歷史。宋,遼,西夏,金以及元朝的對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元朝與歐洲的戰爭)(關於外交的定義:包括戰爭,遣使,和親,納貢,冊封等)
文化技術方面:漢字的演變,秦朝的文化政策,漢朝文化,造紙術,印刷術,唐朝的火葯等及各個朝代的造船水平,和重要的港口及其市場管理的機構設置。宋朝的貿易,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清朝的閉關鎖國,及鴉片戰爭前清朝的文化專制政策表現(文字獄等)
重要事件:牧野之戰,逐鹿之戰,戰國時期的幾個重要戰役(圍魏救趙等),秦朝對嶺南地區的征戰和匈奴戰爭。漢朝霍去病衛青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改革措施,新莽政權的改革實踐。東漢三國的戰爭。西晉的八王之亂及其十六國時期的淝水之戰,和南六朝的更替。隋朝的建立,唐朝的安史之亂。五代十國的統一戰爭。宋朝的建立及其與西夏和遼金的戰爭。如東京保衛戰等。元朝的統一及其對日本的戰爭。明朝的靖難之役,土木堡之戰等。清朝三次對葛爾丹的戰役及其與俄羅斯的征戰和條約的簽訂等。(注意:每次重要事件的意義,比如安史之亂,唐朝的衰弱。明朝遷都北京的原因等)
關注改革和新政:秦朝政治制度改革,漢武帝時經濟改革,王莽改革,唐朝的唐玄宗改革,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改革,元朝的政治制度設置,明朝的張居正改革。清朝的專職集權的改革等。
2、近代史和現代史
重要線索:1、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重要矛盾是的變化。自然經濟的解體過程。清王朝的一步步墮落。邊疆危機,中發戰爭。中華民國建立後的中國社會矛盾以及帝國主義的侵略過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社會矛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社會矛盾,建國初期度經濟的恢復和對反革命的鎮壓。階級矛盾降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生產的矛盾等
2、中國人民的抗爭歷程。從三元里的反英斗爭,林則徐,魏源的爭眼看世界,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歷程。看出不同時期事件的背景和圍繞事件的一系列事情。
比如: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時的兩次大的思想論戰,成為思想解放的重要內容等。中國共產黨為了抗日統一戰線採取的措施,三三制原則,減租減息,及其土地政策的變化。表明了中國主要社會矛盾變化的歷程。
3、關注轉折點。鴉片戰爭——中國社會性質變化。門戶開放——列強勢力的劃分。日本侵華——全民抗戰,內戰停止。國民黨進攻和山東解放區————內戰的爆發。南京解放——國民黨的覆滅。台灣問題——統一的重要障礙。
七屆二中全會——黨的政策改變。改革開放——黨的重心改變等。
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總結
3、世界史
以國家為單位學習,把握重點。
日本。關注近代以來的明治維新,它的對外政策的變化。以及一戰二戰時期國內的政治和軍事勢力的變化。同時關注對英美等國的外交變化原因。科技革命等。
美國,北美反抗英國的斗爭到統一戰爭是由於英國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戰和二戰期間美國的外交政策及其戰爭中取得的利益。戰爭結束後的美國社會變化和改革措施,及其對外,特別是歐州國家的外交。科技革命在美國的成長歷程。美國霸權的成長歷程。經濟危機的發展
德國,統一戰爭期間的重要戰爭,俾斯麥改革,德國爭奪霸權中與英國,法國的矛盾。一戰和二戰爆發的真正原因。及其戰爭後被分割的例子,國際地位的逐步提高歷程。各個時期與歐洲國家的外交政策。科技革命在德國的發展。
英國,取得海上霸權的過程,與荷蘭和西班牙,法國的戰爭。大陸孤立政策在歐洲大陸的運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其工業革命和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表現。一戰二戰期間英國的外交政策及其站後恢復。世界大戰中的主要戰役,經濟危機的發展
法國,歐洲霸權的爭奪,海上霸權爭奪與英國的斗爭,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霸權戰爭,科技革命在法國的發展及其背景。一戰二戰期間法國抗戰的著名戰役,及其對外政策。戰後恢復的政策。經濟危機的應對策略。
荷蘭,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建立和衰弱。拿破崙戰爭時期的人民斗爭,反法西斯時期的斗爭。
義大利:統一戰爭 ,改革,對衣索比亞的戰爭,法西斯勢力的建立,世界大戰期間的主要表現。同盟國的成立,及其戰後被宰割。
俄羅斯:彼得改革,軍事實力增強的政策,封建農奴制,一戰中社會的各種矛盾爆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蘇聯的成立,和與美國的爭霸斗爭,蘇聯解體。
東歐國家:捷克,波蘭,塞爾維亞,烏克蘭,瑞典等國家在二戰中的表現,及其在美蘇爭霸時期的外交政策。
美洲國家和非洲國家的獨立運動,重要領導人和會議。

四、選擇題方法
(1)根據基礎知識直接選出答案
在王安石新法推行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來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農民 D.皇室
中國封建社會一系列自上而下變法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此題就不難選出答案A。
(2)排除法,去掉表達錯誤或者與題目論述不符的,在其餘選項里仔細斟酌,選出正確答案。
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①議會組建「新模範軍」②國王宣布討伐議會③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④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如果能記住最先發生的是②國王宣布討伐議會,可以確定A
兩項可能正確,從而排除了BC兩項;然後,再分析A對兩項的差別,會發現最後的結束事件,A項是③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D項是④查理一世被送上台,據此,可用直接推斷法或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A。
(3)尋找帶有根本性因素的選項,百分之八十是正確答案。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政治和歷史都可以根據這個規律)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B.「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人民強烈憤怒
C.革命前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度惡化
D.人民覺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會共和國」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舊式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適合中國國情
C.在軍事策略上屢犯錯誤
D.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府院之爭」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
B.總統與總理之間的矛盾
C.軍閥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D.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
(4)聯想題。針對材料比較長的選擇題,要抓住重點,在材料中尋找關鍵的次和句子。聯系課本的重點知識,找出答案。.
「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解析: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確定田界開始。田界劃分正確了,那麼分配井田,制定俸祿標准,就可輕而易舉地辦妥了。即好的治國方略,是從界定土地產權開始的,解決土地問題是實行仁政的前提。
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
A.商品生產者需要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就是失去了使用價值和價值
C.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必須是觀念上的貨幣
D.迴避作為一般等價物在物物交換中起決定作用
分析:試題背景取自教材中引用的馬克思經典語錄,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商品的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及其職能"等知識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能否實現從商品到貨幣的轉化對商品生產者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商品的價值才能實現,商品生產才能正常進行。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要實現商品的價值,商品生產者就要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A項正確;如果商品不能轉化為貨幣(即賣不出去),商品的價值沒有實現,其使用價值沒有失去,B項錯誤;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C項錯誤;物物交換是直接的商品交換,不需要貨幣作為媒介,D項錯誤。
(5)在選項中找出答案。比如,四個選項AB,CD輪式的答案相反,或者相近,或者有三個選項比較相近。這類題採取排除法,看看問題問的是什麼然後排除兩個,從其餘兩個裡面選出正確的答案。
五、文綜學科的方法介紹
政治
1、要看清楚題中所問的知識板塊,認清題目要求。
看清題干。企業、人大代表、政協等;限定知識范圍:如「從經濟學角度」,「所體現的哲學道理是」等;限定因果聯系:如「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引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回落的原因有」等;限定正誤:如「關於金屬紀念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等。在進行下一步選擇的時候一定在出題人限定的范圍內進行選擇。
在材料中尋找答案把握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試題的材料是出題人經過精心組織在試題材料中,出題人總是通過關鍵詞句、標點符號等信息對你必需通過反復閱讀把握題意。
2、通過規范的答題步驟提升主觀題分值。
一看設問。明確設問的方向: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明確設問中的行為主體:國家、企業、個人、人大、政協……;設問的知識限定:用聯系的觀點,用消費相關知識……
寫答案的時候注意。答案。答案組織層次化,有效分層,標清答題序號;用學科術語,准確命中答案;
答案編寫完整化,答案的組織基本的結構應該是「理論+聯系材料」,哲學題應該是「原理+方法論+聯系材料」。
地理
1、選擇題
一是排除法:如對於給定的條件是多個的題目,可先根據題目的某一條件,在被選項中找出符合這一條件的對象,其餘淘汰,縮小范圍;然後再根據題目的其他條件,在縮小的范圍中逐漸進一步淘汰,最後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正確選項。如果肯定某個是對的,那麼排除沒有該選項的也可以。
二是反證法:是通過證明逆命題是錯誤的,從而得出命題的正確性。
三是信息轉換法:將題目中的信息轉換成自己熟悉的內容或便於理解的形式,達到化難為易、快速求解的目的。
四是圖解法:根據作圖來輔助解答。在地理分布、運動規律、空間想像等方面,可以根據題干所提供的條件繪制出圖形,即以圖再現題干要求,以圖解文有助於分析,從而找出正確答案。
2、地理學科主觀題解題技巧:
自然地理答題——找到解題的關鍵點。如「日照圖」,最關鍵是根據圖中的信息找到「三點」,即太陽直射點、晨昏線與緯線的切點和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找到了交點,就知道了交點所在經線的時刻和晝夜長短情況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人文地理答題:細致與簡略:應盡量具體細致,但如果沒有把握,可答得適度模糊一些。是適當多寫:問什麼答什麼,但如果沒把握,怕把知識點漏答,就多答些點。先答主要的:盡量抓知識的主要方面,實在沒把握怕抓不到,則主次一起抓,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采分點」盡可能放在前面。分值與采分點:採取找約數原理。如果該題是6分,一般需答2點、3點或6點。將要點進行編號。高考閱卷通常是「采點給分」,將一個小題目的各個知識點根據題目要求合理劃分為一個個的要點。對於所有的要點要進行編號,編號有利於提高答案的條理性和清晰度。
可持續發展——①植樹造林,涵養水源;
②建設水庫、地下水庫、集雨水窖;
③南水北調;開采地下岩層水;
④防止水污染,廢水回收,循環利用。
歷史
材料型試題的答題步驟:
步驟一,審問題。一般材料型的問答題在問題的設置上有三種提示語:第一種的提示語往往有「根據材料分析……」,就是解題時必須完全依據材料進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種提示是「根據(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題時要聯系所學過的教材知識,答案來自教材和所學知識。第三種是「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題時既要依據材料又要與教材知識相結合。步驟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閱讀過程要注意對材料進行分層,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號、分號、省略號。步驟三,注意材料的出處和時間。一般會在材料的開頭和最後有提示。步驟四,關注每段(種)材料。試卷所給每段(種)材料都是有用的。步驟五,作答過程:不能原封不動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學經常犯的錯誤);要抓住關鍵詞,進行概括、提煉;要正確使用歷史名詞和學科術語;看分答題;多角度思考作答。
六、答題模式
1、政治的辯述題
觀點正確/觀點錯誤/觀點片面+正確原理內容+對錯誤原理反駁或對正確原理延伸。
2、政治的材料觀點題。
原理+原理內容+原理和材料結合+現實意義
價值型材料:論述原理+價值的原因+價值的現實意義。
3、執政黨能力建設型:黨的宗旨,執政理念,先進性+意義(特色社會的領導核心)
4、歷史材料題
容簡答型:值+①②
論述圖表:先論述某階段大還是小,高還是低+原因+意義
敘述型(材料說明了什麼):在材料中尋找重點句子,加以用專業術語表現出了。注意得分點。
原因型材料題:事件性質+目的+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表現型問題回答: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文化方面+外交方面
王朝統一:順應歷史潮流+人民的願望+社會發展狀況(原有君主的改革增強了實力,對手的腐敗情況)
人民戰爭:社會在政治方面的腐敗+經濟壓迫+領導人的個人素質
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國家統一提供了穩定的環境,統治者的英明,政治上的改革或措施,技術上的革新,重農抑商的思想,歷史上王朝開放的積累。
比較型問題:A是什麼,獨有的方面,導致的原因,B是什麼,獨有的方面,導致的原因.A與B共同的社會背景,相似的原因,促進了社會發展等。
5、地理的看圖題
1、地形問題,先看題干,根據等高線,太陽直射圖,氣壓線等判斷地形:原因+地形
2、描述特徵型:可以從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徵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氣候特徵,可以從氣溫(生長期、積溫)、降水(干濕狀況)、大氣運動(盛行風、風帶、氣壓帶)、水熱組合(同一地區時間上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地區空間上水熱組合狀況)、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氣候的地區差異)等角度回答;如果是描述河流特徵,水文特徵可從年徑流總量、徑流的季節與年際變化、汛期、含沙量、結冰期(凌汛)等方面來描述;水系特徵要從發源地與流向、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劃分(各段河床特徵)、流經省區、重要城市及地形區來描述;如果是描述農業生產特徵,要從地域類型、農作物種類、部門結構、生產水平等角度來描述;如果是描述工業生產特徵,可從發達程度、部門結構、技術水平、地域分布等方面來描述。
3、氣候問題:一方面氣溫高低;另一方面降水多少
4、區位問題分析,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還可以分為常規因素和特殊因素,常規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科技因素、環境因素。特殊因素可從三點來考慮,第一從歷史角度看問題,如在分析上海、青島發展條件時要考慮其歷史因素。第二能夠有熱點意識,如首鋼搬遷就要考慮到綠色奧運的因素。第三要有常識,如航天問題分析時大家應有投資大、風險大、技術難度大的常識。
5、城市發展型問題:交通、市場、農業基礎、勞動力、政策、地價、社會的協作條件等。
6、計算型地方時差的計算:
時刻東早西晚(自然),從時間日期看自180°向西愈西愈晚(人為規定)。
正午太陽高度:H=90°-φ±δ(ф為某地緯度,δ為直射點緯度,夏半年取+,半年取-)
日照度長短中:日出時刻 = 12-晝長/2 = 夜長/2。
比例尺或經緯網圖中的計算,常用「 110千米/1°(沿經圈或赤道上)」;
溫差、海拔高差中「6℃/1000米」(氣溫直減率)等是十分重要的計算依據。
七、卷面答題注意事項
1、主要卷面保持整潔
2、先做會做的做,會一點的字寫小一點,等整體做完了,檢查時不上。
3、把握時間,既要寫字速度快,又要筆畫清楚。
4、答案細致與簡略:應盡量具體細致,但如果沒有把握,可答得適度模糊一些。是適當多寫:問什麼答什麼,但如果沒把握,怕把知識點漏答,就多答些點。先答主要的:盡量抓知識的主要方面,實在沒把握怕抓不到,則主次一起抓,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采分點」盡可能放在前面。分值與采分點:採取找約數原理。如果該題是6分,一般需答2點、3點或6點。將要點進行編號。
如:生態退耕導致耕地減少,但從長遠的意義來看,生態退耕有利於改善環境的質量。簡要分析生態退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4分)
答為:①(北方乾旱荒漠化地區)生態退耕擴大森林、草原面積,在乾旱地區防風固沙,保護農田;(4分)
②(南方暴雨山區)在水土流失地區涵養水源,保護水土。(4分)
③(河流中下游洪澇區)生態退耕擴大湖泊、沼澤面積,增加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水循環活躍,(4分)
④(人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資源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2分)

閱讀全文

與高三歷史通史知識梳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