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藝復興重大歷史事件
1401年洛倫佐·吉貝爾蒂和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這兩位天才雕塑家競爭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洗禮堂銅門的合約為開始標志。
了1400年間,歐洲境內便有超過五十所大學。原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文獻被翻譯成拉丁文,透過這些古老文獻,教育和辯論的風氣得以助長。歐洲人在聖地、西西里和西班牙等地均與阿拉伯人有所接觸,並藉此重新發現許多寶藏,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的著作即為一例,一直到十九世紀都是歐洲人的標准數學教材。阿拉伯人也傳播了新的數字體系、小數點的觀念和零的觀念,而這些觀念都是在印度發展出來的。到了1450年左右,學問的傳播速度更隨著印刷機的發明而加快腳步。
十字軍東徵令歐洲人眼界大開,得以一窺東方的財富,尤其是絲綢、香料和棉。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和其他城市的商人,都爭相取得歐洲與東地中海之間的貿易
新教徒的宗教改革
http://ke..com/view/467.htm
㈡ 中國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的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的
大約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人類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隸河貧民大起義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亞建立奴隸制國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六世紀 居魯士統一波斯,佛教在印度產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佔領巴比倫
公元前525年 波斯滅埃及
公元前509年 羅馬成立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共和國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馬其頓滅亡
公元前三世紀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公元前73-71年 斯巴達克起義
公元前27年 屋大維建立羅馬的元首制,共和國轉為帝國
公元前後 朝鮮半島出現高句麗奴隸制國家
公元初 東非阿克蘇姆奴隸制國家興起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產生
公元三世紀 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
313年 基督教在羅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紀 北非發生「阿哥尼斯特」運動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亞堡擊敗羅馬軍隊
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
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奴隸制度崩潰
六世紀初 法蘭克王國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從麥加出走麥地拉,伊斯蘭教紀元
八世紀中葉 阿拉伯帝國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羅統一朝鮮
九世紀早期 英吉利王國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國分裂,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雛形產生
九世紀 封建制度在西歐確立
962年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
1054年 基督教會分裂
1066年 法國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國
十一世紀中葉 迦納王國全盛時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紀 衣索比亞封建國家興起
十四世紀 馬里王國全盛時期,義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337年 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1358年 法國農民起義
1381年 英國瓦特。泰勒起義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英法百年戰爭結束
十五世紀 桑海興起
十五世紀晚期 英法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圈地運動開始
1480年 俄羅斯擺脫蒙古控制
14-15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4世紀末朝鮮王朝建立
1487-1488迪亞士遠航到達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
1497-1498達伽馬遠航到達印度
1519-1522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6世紀早期印度莫卧兒帝國建立
1520-1570西歐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蘭革命
1600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紀初期荷蘭侵入印度尼西亞,法,英,荷開始在北美掠奪殖民地;德川幕府開始統治日本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88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
17世紀英法成為販賣奴隸的主要國家
1689俄國彼得一世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法國路易十四開始改革
17時機後半期牛頓力學體系確立
18世紀中期普魯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紀中後期奧地利特雷西亞女皇和約瑟夫改革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1775-1783北美獨立戰爭
1776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789.7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92.9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3.6-1794. 7法國雅各賓派專政
1794法國熱月政變
1799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海地宣布獨立
1804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15維也納體系的確立
1830法國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國里昂工人起義
19世紀30年代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6-1848英國憲章運動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義
1848.2《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1849 1848年歐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中期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國內戰
1864第一國際成立
1868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1871普法戰爭
19世紀70年代初義大利統一最終完成
1871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1881-1899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1882德意奧三國同盟形成
19世紀80年代法國最終確立了對越南的統治
1889第二國際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
1903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1907英法俄協約的最後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1910-1917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
1917.11.7(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11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1922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19.3.1朝鮮三一運動
1919.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共產國際建立
1919.1-6巴黎和會
1921.11-1922。2華盛頓會議
1922.10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
1922.12蘇聯成立
1925.10洛迦諾會議
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1希特勒在德國上台
1933.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1936衣索比亞抗擊義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1939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7.7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9慕尼黑會議
1939.8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6法國投降
1940秋不列顛之戰
1940.9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6蘇德戰爭爆發
1941.12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 秋大西洋憲章
1942 初《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 莫斯科保衛戰
1942.6中途島戰役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12.1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3.11-12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6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2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5.8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9.2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5.10聯合國建立
1947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1953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20世紀60年代初-1973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2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
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㈢ 《復興之路》裡麵包含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復興之路是從鴉片戰爭開始講起的,其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是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滿清退位、北伐、軍閥混戰、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國共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港澳回歸、二十九奧運會。
㈣ 歷史大事件
世界歷史大事件和詳細介紹:
1.公元前3000年左右 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城市國家
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蘇美爾。
公元前3000年——2500年蘇美爾形成最早的國家,由幾個地區圍繞一個中心聯合而成。以灌溉農業為主,牧業也很重要。寺廟監管奴隸,為奪取奴隸、土地和對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國家、城市之間長期混戰,你方唱吧我來唱。頻繁的戰爭、宮殿、寺廟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隸們的負擔,此時期蘇路帕爾、烏魯克、烏爾、啟什先後稱霸,但人民的處境沒有任何改善。
2.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王國建立
古代兩河流域重要的奴隸制國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於公元前1894年左右,蘇穆阿布姆為第一代王。初期為弱小國家,在各國爭霸中依附於其他強國。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漢謨拉比時期,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成為當時西亞最強大的國家。
兩河流域在古巴比倫統治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較前期有所進步,烏爾第三王朝時流行的王室奴隸制大地產消失,私有奴隸制發展明顯,以階級關系為基礎的等級關系十分突出,出現了一部內容較完備的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去世後,古巴比倫王國衰落,內外矛盾激化。公元前 1595年,古巴比倫王國被赫梯王國所滅,但其都城巴比倫長期成為西亞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3.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倫改革
公元前594年, 梭倫以其威望和功績當選為雅典城邦的「執政兼仲裁」(「首席 執政官」),開始進行具有 憲政意義的一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運動。
梭倫改革是 雅典 城邦乃至整個 古希臘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政治改革之一,它為 雅典 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 民主政治的基礎。
梭倫改革一方面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完善了 國家制度,促進了 雅典社會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創立了適合 民主制發展的社會管理機制,為普通公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提供了制度保證。
4.395年 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
羅馬共和國在馬略和蘇拉的爭權奪利中被削弱,緊跟著是凱撒對龐培的內戰。在這些動亂中,許多元老院蓋烏斯·屋大維議員陣亡、被處死、被謀殺或是自殺。元老院里充斥著前三頭的支持者,後來則是後三頭的支持者。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希臘的亞克興會戰。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佔領。
5.14-17世紀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7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㈤ 中國古代朝代重大歷史事件
武王伐紂 西周:國人暴動;犬戎之亂,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東周建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開始。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富強。長平之戰,奠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朝:陳勝吳廣起義,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巨鹿之戰,秦朝主力基本被消滅
楚漢戰爭,劉邦勝利,建立漢朝。
漢朝:七國之亂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西域都護府建立,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
晉朝:滅東吳,統一全國 八王之亂 永嘉之變(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隋朝:滅陳,統一全國 三征高麗
唐朝:玄武門兵變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宋遼澶淵之盟 靖康之變 宋金紹興和議
明朝:胡藍之獄 靖難之役 土木堡之變 北京保衛戰 薩爾滸之戰
清朝:設台灣府,平定三藩之亂,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 打敗沙俄簽訂
尼布楚約。
1840年鴉片戰爭,標致中國開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開始。
㈥ 請闡述「歷史事件的復雜性與歷史事件影響的復雜性。」
歷史上絕無真正的好人,壞人之分。有的只是對歷史進程的促進與倒退。而且事情不版能只看一面權,要換角度思考。例如三國時期三方都是各為其主,並無忠與不忠的道理。
而且歷史事件的影響也需多加思考,如隋煬帝修運河雖然加大了對百姓的壓迫,且使軍閥割據隋朝加速滅亡,但是它也潤澤了許多土地,促進了農業發展。
㈦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㈧ 歷史事件
1原始時期
元謀人 · 北京人 · 藍田人 · 金牛山人 ·馬壩人 · 山頂洞人 · 河姆渡人 · 半坡人 · 大汶口
2先秦時期
遠古與三皇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女媧補天、女媧造人) ·伏羲建八卦 ·燧人鑽燧取火 ·有巢氏構木為巢 ·共工怒觸不周山 ·神農嘗百草
五帝時期
禪讓 · 阪泉之戰 ·涿鹿之戰 ·蚩尤 ·倉頡造字 ·黃帝 ·少昊 ·顓頊 ·帝嚳 ·帝摯 ·帝堯 ·帝舜
3夏朝
鯀禹治水 · 塗山之會 ·九州 ·三苗 ·皋陶作刑 ·鈞台之享 ·滅有扈氏 ·太康失國 ·後羿代夏 ·寒浞奪位 ·少康中興 ·五十而貢 ·孔甲亂政 ·鳴條之戰
4商朝
商湯滅夏· 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輔政·九世之亂·盤庚遷殷·武丁中興·神道設教·宗法制·貢納制·分封制·井田制·酒池肉林·羑里之囚·牧野之戰·甲骨文·青銅器
5周朝
西周
武王克殷 · 封邦建國 ·周公輔政 ·三監之亂 ·周公東征 ·成康之治 ·昭王南征 ·穆王西征· 昭穆嬉遊·夷王伐戎 ·厲王專利 (厲王奔彘)·國人暴動·共和行政(周召共和) ·宣王中興 ·烽火戲諸侯 ·犬戎之禍
春秋
前期
平王東遷 · 攜王余臣 ·庄公小霸 ·楚國稱王 ·晉國分裂 ·共叔段之亂 ·王子帶叛亂 ·周鄭交惡 ·東門之戰 ·繻葛之戰·北戎侵齊 ·曲沃代翼 ·齊滅紀之戰
中期
管仲相齊 · 長勺之戰 ·北杏之會 ·齊桓公稱霸 ·九合諸侯 ·尊王攘夷 ·存邢救衛 ·召陵之盟 ·假道伐虢 ·葵丘之會 ·泓水之戰 ·重耳流亡 ·城濮之戰 ·踐土之盟 ·餚之戰 ·秦霸西戎 ·趙盾主盟 ·趙氏孤兒 ·問鼎中原 ·若敖氏之亂 ·邲之戰 ·初稅畝 ·鞍之戰 ·蟲牢之盟 ·華元弭兵 ·鄢陵之戰 ·晉悼公新政 ·湛阪之戰 ·三桓分公室 ·欒盈之亂 ·弭兵之盟
後期
崔慶之亂· 晏嬰相齊 ·子產相鄭 ·兵役制 ·世兵制·伍子胥奔吳 ·王子朝之亂 ·雞父之戰 ·役人暴動 ·刺殺王僚 ·鍾離之戰 ·柏舉之戰 ·墮三都 ·槜李之戰 ·卧薪嘗膽 ·黃池之會 ·田恆弒君 ·越滅吳之戰 ·徐州會盟 ·晉陽之戰 ·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4]
戰國
前期
三家分晉 · 士族崛起 ·李悝變法 ·魏滅中山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 ·吳起變法 ·武卒制 ·陰晉之戰 ·田氏代齊 ·戰國七雄與泗上十二諸侯 ·棘蒲之戰 ·韓滅鄭 ·濁澤之戰 ·周分東西(東周公國、西周公國) ·商鞅變法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徐州相王 ·河西之戰 ·楚滅越
中期
合縱連橫 · 五國相王 ·函谷關之戰 ·秦滅巴蜀 ·齊破燕 ·爭奪九鼎 ·齊秦互帝 ·稷下學宮 ·百家爭鳴 ·胡服騎射 ·宜陽之戰 ·趙滅中山之戰 ·垂沙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伊闕之戰 ·齊滅宋之戰 ·濟西之戰 ·田單復國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齊魏滅薛 ·楚辭 ·負荊請罪 ·鄢郢之戰 ·庄蹻入滇 ·遠交近攻 ·華陽之戰 ·閼與之戰 ·陘城之戰 ·都江堰
後期
戰國四公子 · 長平之戰·竊符救趙 ·義不帝秦 ·債台高築 ·秦滅周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之戰
6秦朝
秦滅六國之戰 · 皇帝 ·統一度量衡 ·書同文 ·郡縣制 ·馳道·車同軌 ·焚書坑儒 ·阿房宮 ·秦始皇巡遊 ·驪山陵 ·北擊匈奴 ·南戍五嶺 ·秦攻百越之戰·徐福東渡 ·萬里長城 ·靈渠 ·沙丘之變 ·趙高專政 ·大澤鄉起義 ·秦末農民戰爭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 ·望夷宮之變 ·入秦為王 ·約法三章 ·鴻門宴 ·戲亭分封·暗渡陳倉 ·楚漢戰爭(彭城之戰 ·成皋之戰 ·睢水之戰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 [5]
7漢朝編輯
西漢
郡國制 · 布衣將相·漢承秦制·白登之圍 ·和親匈奴 ·消滅異姓王 ·呂後稱制 ·諸呂之亂 ·蕭規曹隨 ·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年號)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夜郎自大 ·漢匈戰爭 ·馬邑之謀 ·漢武帝幣制改革 ·刺史制度 ·酎金奪爵(推恩令、 附益法) ·尊儒尚法·漠北之戰·漢滅朝鮮之戰 ·李廣利降匈奴 ·蘇武牧羊 ·漢宛之戰 ·東甌內遷 ·巫蠱之禍 ·霍光輔政 ·鹽鐵論 ·昭宣中興 ·西域都護府 ·外戚干政 ·昭君出塞 ·王莽篡漢
新朝
王莽改制 · 綠林赤眉起義 ·昆陽之戰 ·劉玄稱帝(綠林軍) ·劉盆子稱帝(赤眉軍)
東漢
東漢統一戰爭 · 雲台二十八將 ·王景治黃河 ·取消都試·光武中興 ·交阯反叛 ·造紙術改進 ·匈奴內訌 ·漢傳佛教 ·白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觀會議 ·地動儀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戚宦之爭 ·鄧氏稱制 ·鄧騭、梁冀專權 ·黨錮之禍 ·西域長史府 ·漢羌戰爭 ·漢鮮戰爭 ·鮮卑興起 ·黃巾之亂 ·涼州之亂 ·誅滅十常侍·董卓討伐戰 ·群雄割據 ·文和亂武·官渡之戰 ·潼關之戰·赤壁之戰 ·漢中之戰 ·南匈奴解體 ·挾天子令諸侯 ·樊城之戰·曹丕篡漢
8三國
漢末
黃巾起義 · 董卓專權 ·董卓討伐戰 ·群雄割據 ·涼州軍劫天子 ·孫策平江東之戰 ·挾天子以令諸侯 ·唯才是舉 ·屯田制 ·袁術稱帝 ·徐州易主 ·易京之戰 ·官渡之戰 ·曹操征烏桓 ·倉亭之戰 ·赤壁之戰 ·合淝大戰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體 ·建安文學 ·益州之戰 ·漢中之戰 ·樊城之戰 ·曹丕篡漢
曹魏
曹丕篡漢 · 九品中正制 ·石亭之戰 ·合淝新城之戰 ·魏滅燕之戰 ·高句麗討伐 ·提倡玄學 ·曹爽專權 ·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專權 ·東興之戰 ·壽春三叛 ·司馬昭弒君 ·竹林七賢 ·魏滅蜀之戰 ·司馬炎篡魏
蜀漢
劉備稱帝 · 夷陵之戰 ·平定南中 ·諸葛亮北伐 ·姜維北伐 ·黃皓專權 ·魏滅蜀之戰
東吳
夷陵之戰 · 交州領化 ·石亭之戰 ·孫權建國 ·嶺南開拓 ·夷洲探尋 ·合淝新城之戰 ·呂壹專權 ·二宮之爭 ·諸葛恪專權 ·東興之戰 ·壽春馳援 ·孫峻、孫綝專權 ·孫皓暴政 ·西陵之戰 ·晉滅吳之戰 [7]
9晉朝
西晉
司馬炎篡魏 · 西陵之戰 ·禿發樹機能擾涼州(鮮卑) ·晉滅吳之戰 ·太康之治 ·八王之亂 ·郝散起兵(匈奴) ·齊萬年起兵(氐) ·流民起義 ·《徙戎論》 ·賈後弒君 ·張昌起兵 ·劉淵舉兵(匈奴) ·李雄稱帝 ·杜弢之亂 ·苦縣之戰 ·永嘉之亂 ·衣冠南渡 ·十六國紛立 ·三定江南 ·西晉滅亡
東晉
五馬渡江 · 司馬睿建國 ·王與馬共天下 ·祖逖北伐 ·庾亮輔政王敦舉兵 ·僑置州郡縣 ·士族門閥鼎盛 ·蘇峻舉兵 ·褚裒北伐 ·殷浩北伐 ·桓溫北伐 ·謝萬北伐 ·庚戌土斷 ·北府兵建立 ·淝水之戰 ·王恭叛亂 ·盧循、孫恩起義 ·桓玄稱帝 ·劉裕北伐 ·法顯求經 ·莫高窟 ·義熙土斷 ·東晉平蜀 ·劉裕篡晉[7]
10十六國
五胡亂華 · 永嘉之亂 ·拓跋部內遷 ·胡漢分治 ·石勒稱王 ·北魏建國 ·石虎亂政 ·慕容俊稱帝 ·冉閔稱帝 ·殺胡令 ·苻健稱王 ·張祚稱王 ·莫高窟開鑿 ·枋頭之戰 ·前秦滅前燕 ·前秦滅代 ·呂光西征 ·淝水之戰 ·姚萇舉兵 ·慕容垂稱王 ·拓跋圭復國 ·後燕滅西燕 ·後涼三分 ·慕容德稱王 ·赫連勃勃稱王 ·劉裕北伐 ·參合陂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7]
11南北朝
南朝
劉裕篡晉 · 元嘉之治 ·宋室內哄 ·河南之戰 ·盱眙之圍 ·竟陵王之亂 ·蕭道成篡宋 ·唐寓之起義 ·永明之治 ·蕭衍篡齊 ·大明歷 ·浮山堰崩塌 ·鍾離之戰 ·元顥入洛 ·神滅論論戰 ·侯景叛梁 ·江陵之戰 ·陳霸先篡梁 ·隋滅陳之戰
北朝
北魏統一北方 · 蓋吳起義 ·北魏毀佛 ·國史之獄 ·雲岡石窟開鑿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長制 ·龍門石窟開鑿 ·法慶起義 ·天竺取經 ·六鎮之亂 ·關隴起義 ·杜洛周起義 ·鮮於修禮起義、葛榮起義 ·河陰之變 ·孝武西遷 ·北魏分裂 ·沙苑之役 ·河橋之戰 ·邙山之戰 ·玉璧之戰 ·府兵制改革 ·水經注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統一北方 ·尉遲迥之亂 ·楊堅稱帝 [8]
12隋朝
尉遲迥之亂 · 楊堅稱帝 ·三省六部 ·營建大興 ·隋與突厥之戰 ·統一南北 ·夷平建康 ·開皇之治 ·楊廣奪位 ·開鑿大運河 ·開創科舉制 ·吐谷渾擾境 ·三征高句麗 ·瓦崗軍起義 ·隋末民變[9]
13唐朝
初唐
晉陽起兵 · 武德之治 ·唐朝統一戰爭 ·武德律 ·玄武門之變 ·渭水之盟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 ·貞觀之治 ·昭陵六駿 ·玄奘西行 ·守捉制 ·租庸調制 ·行道制度 ·都護府制 ·羈縻政策 ·兵募制 ·房謀杜斷 ·經營西域 ·文成公主入藏 ·馮盎歸唐 ·市舶司 ·翰林院 ·近體詩 ·永徽之治 ·律疏 ·唐滅百濟之戰(白江口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二聖並稱(天皇天後) ·唐長安城 ·三彩 ·中亞方孔錢幣(寶文錢制) ·印刷術
盛唐
神都洛陽 · 武則天奪權 ·徐敬業討周 ·武周之治 ·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 ·渤海國興起 ·神龍革命 ·武舉制 ·東突厥復國 ·五王政變 ·三受降城 ·七河地區 ·韋後之亂 ·重俊之變 ·唐隆之變 ·太平公主之死 ·開元之治 ·節度使 ·募兵制 ·唐玄宗封禪 ·李楊專權 ·專任蕃將 ·怛羅斯戰役 ·南詔國興起 ·安史之亂
中唐
藩鎮割據 · 五京制 ·唐朝與吐蕃的戰爭 ·裴度平淮西之亂 ·隴右十八州 ·兩稅法 ·海上絲綢之路 ·唐蕃清水之盟 ·六次出幸 ·涇原兵變 ·平涼劫盟 ·貞元之盟 ·河朔三鎮 ·宦官當權
晚唐
永貞革新 · 元和中興 ·甘露之變 ·牛李黨爭 ·會昌滅佛 ·大中之治 ·歸義軍 ·唐詔之戰 ·唐末民變 ·龐勛之變 ·黃巢之亂 ·白馬之禍 ·火葯 ·飛錢 ·南青北白 [10]
14五代十國
五代
唐末民變 · 白馬之禍 ·割讓燕雲十六州 ·洛陽兵變 ·契丹滅
晉
·郭威滅漢 ·高平之戰 ·鄴都之亂 ·後周世宗滅佛 ·後周攻南唐之戰 ·陳橋兵變 ·北宋統一戰爭
十國
劉䶮稱帝 · 王建建蜀 ·孟知祥稱帝 ·吳越建國 ·李昪稱帝 ·白藤江之戰 ·北漢建國 ·後周攻南唐之戰 [11]
15宋朝
北宋
陳橋兵變 · 杯酒釋兵權 ·李重進之亂 ·交趾獨立 ·北宋統一戰爭 ·禁軍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宋遼戰爭 ·白藤江之戰 ·雍熙北伐 ·禁榷 ·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割夏靈六州 ·東封西祀 ·劉太後臨朝 ·慶歷增幣 ·慶歷和議 ·儂智高起事 ·宋夏戰爭 ·六穀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慶歷新政 ·濮議 ·宋詞 ·交子 ·熙寧變法 ·宋越熙寧戰爭 ·元豐改制 ·王安石變法 ·新舊黨爭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賊當政 ·海上之盟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平州之變 ·宣和北方大暴動 ·海上之盟 ·宣和和議 ·區希范起義 ·徽宗內禪 ·東京保衛戰 ·靖康之難(被俘女性) ·活字印刷術
南宋
建炎南渡 · 黃汪壞政 ·維揚之變 ·苗劉兵變 ·宋金戰爭(郾城之戰 ·宋金川陝爭奪戰) ·順昌大捷 ·紹興和議 ·採石之戰 ·隆興北伐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紹熙內禪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程朱理學 ·永嘉學派 ·嘉定和議 ·韓侂胄專權 ·史彌遠專權 ·四木三凶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賈似道誤國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戰爭(襄樊之戰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崖山海戰
16遼金夏
遼國
阿保機建國 · 頒制文字 ·取燕雲十六州 ·滅後晉·橫渡之約 ·宋遼戰爭 ·君子館之戰 ·澶淵之盟 ·重熙增幣 ·景宗中興 ·遼夏戰爭 ·重元叛亂 ·十香詞冤案 ·阿骨打稱帝 ·北遼 ·金滅遼之戰 ·西遼(東遼 ·後遼)
金國
阿骨打稱帝 · 猛安謀克 ·海上之盟 ·宋金滅遼 ·宋金戰爭 ·靖康之變 ·偽楚偽齊 ·紹興和議 ·頒制文字 ·海陵王篡位 ·東京兵變 ·採石之戰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章宗文治 ·蒲鮮萬奴據東京 ·宗浩北伐 ·紅襖軍民變 ·九公封建 ·三峰山之戰 ·蒙金戰爭
西夏
李元昊建國 · 頒制文字 ·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慶歷和議 ·遼夏戰爭 ·母黨專權(惠宗、崇宗) ·靈州之戰 ·北宋五路伐夏 ·永樂城之戰 ·金夏同盟 ·任得敬分國 ·李安全篡位 ·蒙夏戰爭 [12]
17元朝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13]
18明朝
前期
元代民變 · 鄱陽湖之戰 ·明朝治藏歷史 ·衛所制 ·徐達北伐·洪武北伐 ·洪武之治 ·海運弛禁 ·明初四大案 (胡惟庸案·空印案 ·郭桓案 ·藍玉案) ·南北榜案 ·建文改制 ·靖難之變 ·永樂盛世 ·鄭和下西洋 ·南征安南 ·統治安南 ·貴州建制 ·唐賽兒民變 ·明成祖北伐 ·遷都北京 ·朱高熾監國 ·朱高煦叛亂 ·仁宣之治 ·宣宗廢後
中期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浙閩民變 ·土木之變 ·午門血案 ·京師保衛戰 ·奪門之變 ·曹石之變 ·汪直擅政 ·鄖陽民變 ·藤峽盜亂 ·哈密之爭 ·固原盜亂 ·弘治中興 ·九邊建制 ·滿倉兒案 ·海運嚴禁 ·劉瑾擅政 ·寘鐇之亂 ·劉六劉七民變 ·川蜀盜亂 ·武宗南巡 ·宸濠之亂 ·南贛盜亂 ·江彬擅政 ·陽明學 ·大禮議 ·佛朗機人(葡萄牙)東來(屯門海戰 ·西草灣之戰 ·雙嶼港 ·租借澳門) ·大同兵變 ·更定祀典 ·世宗崇道 ·岑猛之亂 ·壬寅宮變 ·嚴嵩擅政 ·北虜南倭 ·李福達之獄 ·河套之役 ·庚戌之變
晚期
隆慶新政(隆慶開關 · 俺答封貢) ·江陵柄政 ·萬曆中興 ·萬曆怠政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 ·朝鮮之役 ·播州之役) ·礦稅之弊 ·東林黨爭 ·國本之爭 ·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 ·澎湖之戰 ·崇禎明荷海戰) ·天主教再次傳入(西學東漸 ·利瑪竇 ·聖教三柱石 ·南京教案 ·崇禎歷書)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建州女真叛明 ·薩爾滸之戰 ·奢安之亂 ·徐鴻儒民變 ·魏忠賢擅政 ·王恭廠大爆炸 ·崇禎治亂 ·清兵入塞 ·己巳之變 ·沙普之亂 ·吳橋兵變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 ·張獻忠起義 ·李自成起義) ·甲申之變
南明與明鄭
南明紛立(弘光 · 魯王 ·隆武 ·紹武 ·永曆等) ·入關戰爭 ·聯虜平寇·太子案 ·左良玉清君側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姜瓖大同反正 ·廣州大屠殺 ·沙定洲之亂 ·聯寇抗清 ·李定國兩蹶名王 ·十八人之獄 ·孫可望投清 ·夔東十三家 ·磨盤山血戰 ·鄭成功北伐 ·鄭成功征台 ·咒水之難 ·明鄭王朝
19清朝
前期
叛明立國 · 薩爾滸之戰 ·八旗制度 ·入侵朝鮮(丁卯胡亂、丙子胡亂) ·進兵蒙古 ·清兵入塞 ·松錦之戰 ·入關戰爭 ·綠營 ·剃發易服 ·清初六大弊政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庚寅之劫 ·反清復明 ·三藩之亂 ·澎湖海戰 ·南北黨爭
中期
康乾盛世 · 康熙歷獄 ·中國禮儀之爭 ·清中期禁教 ·密折制度 ·盟旗制度 ·清朝治藏歷史 ·文字獄 ·攤丁入地 ·火耗歸公 ·軍機處 ·雅克薩戰役 ·多倫會盟 ·改土歸流 ·十全武功 ·乾隆帝南巡 ·中國風 ·平定準噶爾 ·大小和卓之亂 ·撤驛之變 ·鎖國政策 ·大小金川之役(大金川之戰、第二次金川之戰) ·清緬戰爭 ·林爽文事件 ·清越戰爭 ·平定廓爾喀 ·英使禮節爭議
晚期
平定苗疆 · 川楚教亂 ·癸酉之變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七和卓之亂 ·太平天國 (捻亂、廣東洪兵起義、小刀會起義) ·廓藏戰爭 ·雲南回變 ·陝甘回亂 ·新疆回亂 ·貴州苗亂 ·第二次鴉片戰爭 ·辛酉政變 ·同治中興 ·洋務運動 ·天津教案 ·左宗棠戡定新疆 ·伊犁危機 ·阜康錢庄擠兌倒閉 ·中法戰爭 ·丁戊奇荒 ·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 ·乙未廣州起義 ·三國干涉還遼 ·新軍 ·中俄密約 ·瓜分中國狂潮 ·戊戌變法 ·己亥建儲 ·唐胥鐵路 ·通商銀行 ·京師大學堂 ·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南互保、海蘭泡事件) ·清末新政 ·英國侵藏戰爭 ·日俄戰爭 ·立憲運動 ·國會請願運動 ·保路運動 ·戕官事件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 ·外蒙古獨立 ·麥克馬洪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㈨ 歷史總是不斷重復自己這句話主指那些歷史事件呢
王朝建立,發展興盛,矛盾激化,被推翻,新王朝建立,
我國歷史上的秦,回漢,隋,唐,宋,元,明,清
資本答主義經濟周期,發展-繁榮-危機-復甦-繁榮-危機
1725年英國第一次經濟危機,1857年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幾乎每隔十年就會出現一次
㈩ 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都有哪些比較歷史事件
1、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3、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
這次會議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5、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
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解放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遵義會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昌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一南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