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內容有: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統一度量衡,在秦國頒布度量衡的標准器。這些措施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性質和特點:
商鞅變法的實質是地主階級發動的一個比較徹底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於商鞅被害。但是由於變法內容順應了封建制的發展和歷史趨勢,加上新法已經推行18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變法的比較:
春秋
戰國
目的
增強實力,爭做霸主
確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階級專制統治
內容
發展生產,改革內政
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舊貴族特權
特點
維護舊的奴隸制
用封建代替奴隸制
階級
舊奴隸主階級
新興地主階級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變法成功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3、法家思想的傳播,商鞅個人對守舊勢力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理論基礎。
4、商鞅取信與民,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敢於同舊勢力做斗爭,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變法成功的啟示:
1、改革是變革舊秩序、舊制度的一場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新時代進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會遇到重重阻礙,必須堅持不懈,有犧牲精神。
Ⅱ 材料二中的圖一和圖二各反映了哪兩大歷史事件
是這個圖么,SIR?正好我也同問啊~ 幫我解答倈親~
Ⅲ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主要抄措施包括:
① 「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一舉措,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②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鼓勵農民努力耕織,生產粟帛多的,可以受到獎勵,免除搖役;限制工商業,凡棄農從商或不事勞作者,全家要被罰做官奴。這一措施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③ 統一度量衡:國家頒行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嚴格執行。
(2)政治方面 ―-- 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Ⅳ 材料二中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
是商鞅變法么措施: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獎勵軍功,重視農業
Ⅳ 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歷史的信息這些信息說明的問題是什麼 2、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
牛尊是商朝的
Ⅵ 材料二中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要措施(五年中考,三年模擬),急急急啊!
是商鞅變法么
措施:廢除井田,獎勵耕戰,獎勵軍功,重視農業
Ⅶ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其主要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商鞅所為
商鞅變法是指戰來國時期(公自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國進行的兩次政治改革。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此次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後來由於商鞅作法自斃而遭到五馬分屍,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其新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Ⅷ 材料二 見下圖 (1)材料反映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騫初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惟二人得還。版」
材料二 見下圖
(權1)材料反映的是什麼歷史事件?材料二圖中的皇帝是何人?
(2)材料一中、方向及目的是什麼?
(3)材料一中哪些內容反映了這次出使的艱難?請你列舉出此行遇到的艱難險阻有哪些?
(4)初行與以後第二次出使分別有何意義?
(5)我們要學習此人什麼樣的精神?
(1)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
(2)公元前138年,向西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2)「去十三歲,惟二人得還。」荒無人煙的沙漠、戈壁,自然條件險惡,還要經過匈奴控制地區,可能被扣押,生死難料。
(4)第一次:了解了西域的情況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第二次:漢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5)有膽、有識、有行、有恆,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面對困境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