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了解一下哈佛大學的歷史.
美國第一所學府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出來以後,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裡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於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即美國建國後的第四年,已經有了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
當初哈佛學院的創辦者把劍橋大學的模式移植過來,學院最初定名為「劍橋學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哈佛(John Harverd),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
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 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校訓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寫的,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昭示著哈佛大學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正是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准、高質量,哈佛大學才得以成為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第一流著名學府,對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高等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世界各國的求知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競爭中爭先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今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所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夥伴和競爭的對手。18世紀下半期,北美洲陸續建起了9所學院,新建的學院雖然大體上仍沿襲英國古老學府的模式,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陸續擠進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勢的變革之舉。此時,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哈佛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麼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袖地位;要麼推陳出新,以求繼續執掌北美學府之牛耳。哈佛選擇了後一條路。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講座開設後,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建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然科學終於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陣地,並對其它學院產生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的正義事業一邊。在馬薩諸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獨立戰爭軍隊的統帥,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設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後,哈佛學院給獨立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傑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等人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到1780年,哈佛學院已先後建立了神學、數學和自然哲學、醫學等教授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必須擁有3個學院的聯合體,才夠格稱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竟破格承認哈佛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既是厚愛,也是鞭策。哈佛大學繼續抓緊自身建設,1816年設立了神學院,1817年設立了法學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為主科的哈佛學院,一共有了3個學院,成為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大學了。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已超出馬薩諸塞之外,及於美國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獨立戰爭初年,哈佛學院的基金,連同地產的租金在內,不足1700英鎊。戰後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過18.2萬美元。到了19世紀,由於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為24.2萬美元,1869年為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變化。1790年,哈佛大學開設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包括天文學)、英文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文和法文兩科由學生任選一科。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時期,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關於大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二者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統一的原則和科學統一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並在他倡辦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提倡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榜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經留學德國,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轉而以德為師,效法德國大學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4項改革意見:減少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重視對現代外國文學的研究;設立研究生的學位制度;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教學。這4項意見當時未被採納。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極力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大力倡導重視理科的教學。他任職16年(1829-1845),在哈佛大學辦起了理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內容範圍擴大了,重點轉換了,自然科學受到了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埃利奧特(Charles.William Eliot)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設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大學。他使法學院、醫學院獲得了新的活力,並且新建了商業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文理學院,注冊學生從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學人員從49名增加到278名,學校基金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洛厄爾(Abbott Lwrence Lowell)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重新制定了大學本科生課程計劃,實行課程的集中與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實行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在大型的綜合大學中,本科生都有一個小型的學院環境,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後,學生們分住在12幢宿舍樓內,還為少數走讀生設置了第13幢宿舍樓。每幢宿舍樓內有一位住校教師和一個導師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樓還設有餐廳、圖書館,在宿舍樓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
近幾屆的幾位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現任校長陸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對哈佛大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也盡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出類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歷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行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這個機構來評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一項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課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籌集資金達8.25億美元,這項活動提高了哈佛大學教師的薪金,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職位,充實了教學設備。
1971年以來,博克擔任校長,他精心處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換等問題,博克校長還重新組織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進到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各個系科。
1991年,陸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長,作為更好地協調各學院和教師關系的一部分,他開創了一個集中的全校范圍的學術計劃,目的是辨別出哈佛最主要和優先的部分。另外,陸登庭還強調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門始終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嚴重財政約束的時代,在一個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更新
哈佛大學3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發展與變革互相推進的歷史。
創建後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一直是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在哈佛學院也有人倡議實行課程選修制度,這種革新的要求遭到傳統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未得實現。
然而,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得以和律師、官員等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對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有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僅35歲的埃里奧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此後他擔任校長40年,是推行選課制的主將,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選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仍為必修課,其它均為選修課。美國許多高校紛紛步哈佛大學後塵,減少或廢除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出任校長,他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從1914年起,實行"集中與分配"制。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從3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各選兩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餘下的課任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制度既保證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餘地。
1933年,化學家科南特擔任校長,他勵精圖治,於1940年主持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課程改革。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專門報告,主張加強普通教育。哈佛大學按照專門報告的建議,又作了5年實驗,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規定,第一,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從自己所在的系中選修6門專業課,再從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類別的普通教育課中各選一門,共3門課,另外還需從其他系的課程中至少選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設有普通教育課,沒有學過一、二年級普通教育課的,不得選修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四,學生不得選修屬於同一個考試組的兩門課。這樣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很緊密,而且先後有序,互相銜接。這種辦法吸取以前制度的優點,加以綜合,形成了以通訊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的計分方法一般有四種:第一,按A、B、C、D、E五級計分,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滿意和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無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又進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他們深切認識到,不論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有深厚的基礎知識。「根深葉茂,本固枝榮」,這一思想在哈佛大學是很明確的。
德里克·博克於1971年出任校長,他十分關注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採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紀初,美國一般大學文科的課程是按照縱深與橫亘相結合的原則來設置的,既讓學生對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期,則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課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的知識領域空前擴大,各學科之間過去的傳統界限已被沖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責成他負責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號召教師們獻計獻策,以集思廣益,重新制定有關大學教學的目的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共同基礎課問題,於1976年提出一項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強制性的共同基礎課程,以後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並由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進一步的修改工作,結果於1978年提出了關於共同基礎課的報告,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始付諸實施。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學是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革新的,這種改革不是憑單純的熱情而匆忙從事的,改革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我們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頗有借鑒意義的。
哈佛大學的機構
哈佛大學的校務領導機構,一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另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的財政和校務的管理。有關教育政策和機構設置的重大事務,由校長和各部門主任向董事會提出討論定。哈佛大學各個研究生院院長和各個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長任命。
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
歷久常新的生機所系
在世界著名學府之林中,哈佛大學算得上是一株不老松,探討這所名牌大學長盛不衰之所系,是各國高等教育研究者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其之所以能夠歷久常新,與時俱進,值得各個大學借鑒。
一、革故鼎新。初建時期的哈佛學院,其規模只相當於舊中國鄉間的一所村塾,如今已發展成為規模宏大、設備先進、成就卓越、影響深遠的全美學府之首,這不是上帝恩賜,也不是自發而成,而是哈佛人艱苦創業,不斷革故鼎新的結果。事實證明:新陳代謝,革故鼎新,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哈佛從仿效英、德到獨創新制,由只學固定課程到採取自由選修制、集中和分配製、普通教育制,以致形成以普通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等等,無一不是革故鼎新的結果,時至今日仍未止步。這是一所學校欣欣向榮的生命力所在。
二、質量並重。哈佛初創時,只有教師一人,學生四名。現在,教師人數已超過兩千,學生人數近兩萬名,數量的發展是驚人的。哈佛在發展中並未忽視質的提高,堅持質量並重。保證教育質量,除了指導思想明確以外,比較重要的措施有兩條:一是充實和完善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博物館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二是重視人的素質,教師要嚴選,學生要精挑。對於學生的錄取,哈佛是相當嚴格的,獲准入學者約占申請者的10-20%,大多數新生入學前的中學成績為A等。由於教師陣容強,學生起點高,再加上物質設備等其他條件,才保障了哈佛有相當高的教育質量,在美國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學校中名列前茅。
三、教研結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學府,都已成為「兩個中心」,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表明,教師水平再高,也需不斷進修。哈佛的教師都有科研任務,哈佛的高年級學生或成績優異者也在學習的同時,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圖書館、博物館、既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機構,本身也從事教學和科研。哈佛大學做到了教學、科研結合,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四、內外協作。哈佛大學內部各單位息息相通,許多學生可以交叉注冊、跨系跨學科進行學習,哈佛又同麻省理工學院等名牌大學和有影響的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內外協作,使得哈佛大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揚長避短,發揮最佳的效益。
哈佛大學社會學系
哈佛的社會學相對於哈佛大學的歷史來說顯得很年輕。哈佛大學始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但哈佛的社會學創建於1930年,不僅晚於歐洲的社會學,在美國本土來說也算是後起的(1892年芝加哥大學創辦的社會學系是全美的第一個社會學系)。但是,哈佛畢竟是哈佛,由於這里是學術文化的重鎮,因此哈佛社會學系創辦不久,即成為北美社會學的一個研究中心,也開創了世界社會學發展的新階段。甚至有人這么說:從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社會學開始了她的「啟蒙運動」,這一啟蒙運動的發祥地就是哈佛社會學系。這與當時許多著名社會學大師的成就是分不開的。
首先是哈佛社會學系的始創者俄裔社會學家皮季里姆·索羅金(P. A. Sorokin, 1889—1968),他被視為老一輩社會學家中的最後一個拓荒者,被列為跟斯賓格勒、羅素、湯因比等大師齊名的20世紀的傑出人物。他的一生傳奇而富有開拓性,他曾是一位具有戲劇性色彩的政治活動家。1922年索羅金被前蘇聯驅逐出國後,很快就到了美國。1930年,他加入美國國籍,並轉到哈佛大學任教,直至1959年退休。
索羅金最重要的成就是在哈佛期間做出的。在這之前,哈佛大學尚未設立社會學系。他一開始被安排在經濟學系。1930年在他的倡議下,學校組建了社會學系,索羅金為第一任主任,任期長達12年。新創辦的社會學系很快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以至時間不長哈佛就成了美國社會學界的一個學術中心。曾在哈佛執教或學習的重要人物包括帕森斯、霍曼斯、默頓等。他們許多人後來是功能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的巨擘。
1942年,索羅金辭去系主任的職務,後由帕森斯接任。索羅金逐漸偏離了社會學研究。40年代末,他創立了「哈佛創造性利他主義研究中心」,轉向了利他行為研究,並進一步發展了比較社會研究和對美國社會的批判。從40年代到60年代,索羅金在美國社會學界的形象有些不合時宜。他抨擊現代集權的軍事工業社會,認為西方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接任社會學系主任之後,開創了哈佛社會學的輝煌時期。以他為代表創立的功能主義學派的出現,也標志著現代社會學的開端。帕森斯於1927年到哈佛大學任教,先在經濟學系,1931年到了新成立的社會學系,在索羅金的手下工作。盡管他們的合作並不成功,但帕森斯的腳跟越站越穩。1944年他接任系主任之職,並於1946年改組為社會關系系,任職到1956年。到1973年退休,他在哈佛任教達46年。
帕森斯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他的成名作是1937年發表的《社會行動的結構》。此書奠定了他在美國社會學界的地位,它也被看作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具有分水嶺意義的經典之作。這項成果根本改變了美國社會學界理論貧乏的境況,顯示了社會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價值。由此使美國社會學步入了所謂的「黃金時期」。
帕森斯實際是一位少有的理論家,他的成就主要表現為對社會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到20世紀40年代末,帕森斯的學術研究發展到了一個轉折的階段。以《社會系統》為代表,形成了他的具有系統論特徵的功能主義觀點。重要的是,他在新改組的社會關系系,聯合了大批有才學的人物,以此建立了他的一個社會學帝國!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帕森斯就與社會學系的一批有才乾的研究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這些人包括默頓、戴維斯、約翰·賴利、維廉斯、穆爾等。這就是所謂的「哈佛圈」(Harvard circle)。他們以帕森斯和默頓為核心,共同討論功能主義理論問題。經過他們的努力,功能主義作為現代社會學的第一個最具影響的理論流派出現了。
提到功能主義學派,我們不能不說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他雖然於1939年離開了哈佛,但他與哈佛有著不解之緣。
默頓1931年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後,爭取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成了新成立的社會學系的首批研究生,受教於索羅金等名師。1936年獲得博士學位。默頓畢業後,先在哈佛大學作了兩年多的講師和導師(tutor),隨後到新奧爾良的土蘭(Tulane)大學任教。1941年起轉到哥倫比亞大學任教。
對默頓學術生涯影響最大的學者,首先就是索羅金。默頓後來回憶說,他之所以看似狂妄地選擇哈佛大學,就是因為索羅金在那裡。他說索羅金就是自己尋求的導師,正是索羅金吸引著他到了哈佛並接觸到了廣泛的歐洲思想。默頓一進校就做了索羅金的研究助理和教學助理,他說自己甚至成了索羅金的替身,每天都到他的辦公室去,替他做許多事情。所以默頓較早地參與研究,成果不斷問世。如他1934年發表的第一篇關於法國社會學的學術論文,就是替索羅金作的。他還較早地參與了對塗爾干社會學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是他參與了索羅金宏偉的《社會和文化動力學》的研究項目。這些方面的研究為默頓後來自己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甚至起了一種定型的作用。
對默頓的學術成長有很大影響的第二位人物就是當時年輕的教師帕森斯。默頓說真正開啟他的社會學思維的人,不是索羅金,而是帕森斯。在哈佛期間,帕森斯既是他的老師,又是他的對手;他們共同提出了功能主義觀點。默頓等當時經常去聽帕森斯所開設的理論課,課後又在一起討論。帕森斯當時正在撰寫《社會行動的結構》,默頓曾仔細讀過其手稿,並提出了批評意見。
盡管帕森斯的理論觀點引起了默頓很大的興趣,但從一開始,默頓的理論取向和風格就與帕森斯有極大的不同,甚至其理論分歧比我們想像得還大。默頓與帕森斯並稱為功能論的「巨子」,但其理論取向相去甚遠。帕森斯追求理論的高度抽象性和一元性,追求的是「宏大理論」;而默頓則強調理論的經驗性和多元性,倡導建立「中層理論」。前者屬「刺蝟」,而後者屬「狐狸」。因此,從一開始默頓與帕森斯走的就是不同的理論道路。
喬治·霍曼斯(George Homans, 1910-1989)也是哈佛社會學的大師之一。他於20世紀30年代初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開始學的是英國文學。後來由於受到了生物化學家L. Henderson和心理學家、「霍桑實驗」主要組織者梅奧的很大影響而轉向了社會學。他成了當時哈佛大學帕累托研究會的主要成員,早期開展了對帕累托的研究。
1939年霍曼斯到社會學系任教,但1941年他被徵兵入伍。直到1946年,帕森斯組建社會關系系時,他才又回到社會學系任職。1970—1975年間他任社會學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 《人類群體》(1950)、《社會行為及其基本形式》(1961)等。他後期受B. F. Skinner的影響,主要倡導一種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強調對社會現象的心理學解釋,從而與流行的功能主義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抗。
在帕森斯組建社會關系系時,與霍曼斯一同任職的還有著名的社會學家薩繆爾·斯托佛(Samuel Stouffer,1900-60)。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專長於定量分析方法。他在哈佛大學組建了「社會關系研究室」,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主要著作《美國士兵》(1949)對群體動力學和社會研究方法都有突出貢獻。在哈佛大學斯托佛更重要的影響在於跟帕森斯聯手為研究生所開設的課程。他與帕森斯在學術研究風格上雖然不同,一位專長於實證研究,一位專長於理論思辯,但在他們一同主持的研究生課上,各有所長,相互補充,從而使學生受益匪淺。
隨著這些社會學大師的相繼謝世,哈佛社會學似乎失去了其昔日的輝煌。然而,這些大師的遺風尚存,餘威尚在。故在哈佛社會學系的小會議室牆上,赫然寫著:
You can go anywhere with a degree in sociology(你擁有了社會學學位,天南海北任你飛)!
2. 怎麼用朋友哈佛大學的校園卡混進哈佛大學自然博物館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是美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它的總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波士專頓的劍橋城,醫學院屬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竟然是與之齊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大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這里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之一 。
3. 哈佛大學植物博物館有什麼鎮館之寶
玻璃花
100多年前,在這座博物館行將落成的時候,植物學教授們對如何保持植物標本的鮮艷和真實而大傷腦筋。一位叫古達的教授曾設想像布置動物標本那樣來處理植物標本,但纖維類的植物不像有皮毛的動物那樣可以製成栩栩如生的標本,因為水分的喪失會使植物變得乾燥、枯黃;而以繪畫、照片來代替又無法表現得很充分;用蠟來造型遠觀還可以,近看就顯得太粗糙。正在古達教授憂心忡忡的時候,動物博物館陳列的用玻璃製作的非常精緻而又逼真的水母及其他海洋動物模型啟發了他:玻璃可以製成形態逼真的動物,為什麼不能製成栩栩如生的植物呢?於是他立即前往德國,訪問著名的玻璃藝術家——索歐包爾德?布萊斯契卡和魯道夫?布萊斯契卡父子。在藝術家接待室的架子上,古達看到了可以亂真的玻璃蘭花。1887年,布萊斯契卡父子開始為植物博物館製作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1896年,魯道夫?布萊斯契卡來到美國,在哈佛大學植物博物館長期從事植物標本收集保管工作,並繼續研究和製作玻璃花。藝術家對植物的悉心研究,不懈的藝術追求和忘我實踐,使哈佛大學植物博物館的玻璃花越開越艷,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慕名而來。
布萊斯契卡家族製作玻璃花的技藝代代相傳,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小布萊斯契卡沒有後代,又沒有收徒,這項技藝如今已經失傳。所以哈佛大學的玻璃植物成了世界獨有的瑰寶。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最負盛名的學校,校內的植物博物館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
4.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介紹
哈佛大學圖書館是美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有8位美國總統、33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在這里學習過。在四百多年的發展中,共擁有館藏1500萬卷。這些蘊藏思想智慧的綜合性的館藏資源對哈佛師生的學習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哈佛大學圖書館(體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擁有1500多萬冊圖書;包括90多個不同專業的學術分館,分別設立在波士頓地區、華盛頓特區、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市及世界其它一些城市,僅在哈佛大學校本部就有49所分館。其中Widener Library是哈佛大學校本部最大的圖書館,擁有十層藏書庫的館舍宏偉壯觀。與Widener Library 相鄰的是地圖、檔案及戲劇博物館,珍善本圖書館 (Houghton Library),和勒蒙特本科生圖書館(Lemont Library)。Widener Library收藏的文化資源多來自於歐洲和美洲一些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希臘等,並包括世界上100多種語言的原著。館藏資源覆蓋學校各個學科,尤以醫學、電子電訊、化工、機械、經濟管理、語言文學、哲學歷史、人類學等最為豐富。同時還設有中東、中亞地區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室,分別用45種語言著成的書刊、及豐富多彩的縮微平片和視聽資料,為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此前一網路上一直有「哈佛大學圖書館有二十條訓言」,甚至有作者曾經出版圖書《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但是事實上哈佛大學圖書館並沒有和描述中一樣的二十條訓言,這些都是網友杜撰的。
5. 哈佛大學的學術科研
醫學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
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
劍橋健康聯盟(Cambridge Health Alliance,CHA)
波士頓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Boston)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福塞斯研究院(Forsyth Institute)
哈佛朝聖者醫療保健院(HarvardPilgrimHealthCare)
希伯來老化研究所(Hebrew SeniorLife)
喬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
馬薩諸塞州眼耳醫院(Massachusetts Eye and Ear Infirmary)
貝克法官兒童診療中心(Judge Baker Children』s Center)
馬薩諸塞州中心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麥克林醫院(McLeanHospital)
黃山醫院(MountAuburnHospital)
斯格本斯眼科研究院(Schepens Eye Research Institute)
斯波爾丁康復醫院(Spauldi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退伍軍人事務部波士頓醫療保健機構(Veterans Affairs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 館藏資源 哈佛大學擁有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規模為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中央系統位於哈佛庭院的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內,整個系統覆蓋80所不同的圖書館,整體館藏量超過1600萬冊,使其成為全美最大的學術圖書館網路,同時位居全美第三(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不同的圖書館適合不同類型的讀者進入:位處於劍橋市本部的加博科學圖書館(Cabot Science Library)、拉蒙特圖書館(Lamont Library)及懷德納圖書館為本科生最常去的圖書館;霍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及亞瑟·伊麗莎白施萊辛格圖書館(Arthur and Elizabeth Schlesinger Library)專門收藏有關美國女性地位發展的歷史參考;哈佛大學資料庫搜羅了各種珍貴的書籍及手抄搞;美國一些最古老的地圖、地名冊等能在哈佛的蒲賽圖書館(Pusey Library)內找到;而哈佛燕京圖書館內則保管與東亞古老語言相涉的文獻。 博物館 1、卡本特視覺藝術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由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為大學電影及藝術部的資料庫。
2、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Museums)
一、亞瑟·M·薩克勒畫廊(Arthur M. Sackler Museum),內藏亞洲藝術品。
二、布希雷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內藏中歐及北歐藝術品。
三、佛格藝術館(Fogg Museum of Art),內藏西方中世紀藝術品。
3、哈佛藝術博物館在線展覽館(Harvard Art Museums Online Collections)
4、斯特勞斯保存中心(Straus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5、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6、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7、礦物與地理博物館(Mineralogical & Geological Museum)
8、比較動物學博物館(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9、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
10、科學儀器(歷史)典藏館(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11、哈佛林之費雪博物館(Fisher Museum at the Harvard Forest)
12、畢巴底考古與民族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13、閃族博物館(Semitic Museum)
14、華倫解剖學博物館(Warren Anatomical Museum)
15、動物標本資料庫(Database of Zoological Collections)
16、數字哈佛(Digital Harvard)
17、皮博迪數字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nline)
18、哈佛科學文化博物館(Harvard Museums of Science and Culture)
19、metaLAB (at) Harvard 科研經費 哈佛大學受捐資金居於世界科研機構之首,在2013年已經累計達到320億美元,是僅次於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最大捐贈基金;哈佛年平均科研經費超過7億五千萬美元,為14個學院上百個研究機構提供支持。 影響因子 2014年3月27日《自然》雜志發布年度報告,2013年在《自然》雜志上發表高質量論文的貢獻指數,哈佛大學位列第一,中國科學院在這份榜單上居於全球第6位。 在《sciencewatch》發布的1999-2009十年間論文引用排名中,哈佛大學同樣高居首位。 RankInstitutionCC3Articles41.Harvard University, USA158.993872.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SA84.682283.Stanford University, USA80.211704.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USA73.461815.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70.652166.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China63.151657.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France59.372978.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57.191289.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USA49.8110710.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48.52151The Most-Cited Institutions Overall, 1999- Paper1HARVARD UNIV95,2912,597,78627.262MAX PLANCK SOCIETY69,3731,366,08719.693JOHNS HOPKINS UNIV54,0221,222,16622.624UNIV WASHINGTON54,1981,147,28321.175STANFORD UNIV48,8461,138,79523.316UNIV CALIF LOS ANGELES55,2371,077,06919.57UNIV MICHIGAN54,612948,62117.378UNIV CALIF BERKELEY46,984945,81720.139UNIV CALIF SAN FRANCISCO36,106939,30226.0210UNIV PENN46,235931,39920.14重大成果 1922年,醫學院於英格蘭首次完成胰島素注射。
1954年,波士頓兒童醫院科學家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及其團隊因成功以人為方式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0年,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首次完成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1961年,蓋歐爾格·馮·貝凱希因發現內耳耳蝸分析和傳送聲音的物理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2年,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因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學說,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因膽固醇及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發現,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5年,物理學教授朱利安·施溫格與理查德·費曼、朝永振一郎共同分享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三人在量子電動力學及粒子物理學方面作出的基礎性貢獻。
1965年,現代有機合成之父伍德沃德獲諾貝爾化學獎。
1967年,眼科學家喬治·沃爾德因視網膜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71年,國民生產總值之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獲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2年,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因在一般均衡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與約翰·希克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因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6年,無機化學家威廉·利普斯科姆因對硼烷結構的研究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1977年,因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約翰·凡扶累克與內維爾·莫特一同獲得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9年,史蒂文·溫伯格因實驗驗證了由於Z玻色子與電磁作用混合引起的宇稱破缺,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一同獲獎的還有大統一理論的開創者、同為哈佛大學教授的格拉肖。
1980年,巴茹·貝納塞拉夫因發現了控制免疫反應的、遺傳的細胞表面結構,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年,因為發展了測定DNA序列的方法,沃特·吉爾伯特與弗雷德里克·桑格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1年,大衛·休伯爾因為視覺系統方面的研究(用視皮層細胞解釋視網膜的編碼脈沖信息的能力),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4年,卡羅·魯比亞因為在發現弱作用傳播子W±和Z°的大規模實驗方案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獲同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化學教授達德利·赫施巴赫因為研究化學基元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與李遠哲和約翰·波拉尼(John Polanyi)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89年,諾曼·拉姆齊由於研發超精密銫原子鍾和氫微波激射器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0年,約瑟夫·默里由於在「人體器官和細胞移植的研究」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年,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因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2年,里卡多·賈科尼因在X射線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貢獻,獲得200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4年,琳達·巴克由於在嗅覺方面的卓越研究與理查德·阿克塞爾一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5年,羅伊·格勞伯因「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傑克·紹斯塔克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與兩位科學家一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因「為復雜化學系統創造了多尺度模型」,獲當年諾貝爾化學獎。
6. 美國有哪些博物館
沒有這樣一個具體說法的。 一般可以參觀的有航空航天博物館和軍事基地。回
我經常答去的是代頓空軍基地 (紀念萊特兄弟的, 在俄亥俄, 有博物館)
Smithsonian 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在北維集尼亞,我們公司的新年晚會一般在那裡開。
在national mall 也有航空航天博物館。
至於空軍基地就多了。 比如華盛頓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等等,幾乎每個州都有,每年都有飛行表演,對百姓免費開放。
7. 怎麼通過谷歌學術來寫reference 哈弗
360介紹,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簡稱哈佛,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一所享譽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員。這里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獲得者曾在此工作、學習,其在文學、醫學、法學、商學等多個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之一。
立思辰360介紹:哈佛同時也是美國本土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誕生於1636年,最早由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創建,初名新市民學院,是為了紀念在成立初期給予學院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學校於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截止2014年,學校有本科生6700餘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14500餘人。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哈佛大學擁有美國最大的學術圖書館,規模為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中央系統位於哈佛庭院的懷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內,整個系統覆蓋80所不同的圖書館,整體館藏量超過1600萬冊,使其成為全美最大的學術圖書館網路,同時位居全美第三(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不同的圖書館適合不同類型的讀者進入:位處於劍橋市本部的加博科學圖書館(Cabot Science Library)、拉蒙特圖書館(Lamont Library)及懷德納圖書館為本科生最常去的圖書館;霍頓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及亞瑟·伊麗莎白施萊辛格圖書館(Arthur and Elizabeth Schlesinger Library)專門收藏有關美國女性地位發展的歷史參考;哈佛大學資料庫搜羅了各種珍貴的書籍及手抄搞;美國一些最古老的地圖、地名冊等能在哈佛的蒲賽圖書館(Pusey Library)內找到;而哈佛燕京圖書館內則保管與東亞古老語言相涉的文獻。
●博物館
1、卡本特視覺藝術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由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為大學電影及藝術部的資料庫。
2、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Museums)
一、亞瑟·M·薩克勒畫廊(Arthur M. Sackler Museum),內藏亞洲藝術品。
二、布希雷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內藏中歐及北歐藝術品。
三、佛格藝術館(Fogg Museum of Art),內藏西方中世紀藝術品。
3、哈佛藝術博物館在線展覽館(Harvard Art Museums Online Collections)
4、斯特勞斯保存中心(Straus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5、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6、哈佛大學植物標本館(Harvard University Herbaria)
7、礦物與地理博物館(Mineralogical Geological Museum)
8、比較動物學博物館(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9、阿諾德植物園(Arnold Arboretum)
10、科學儀器(歷史)典藏館(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11、哈佛林之費雪博物館(Fisher Museum at the Harvard Forest)
館藏金屬肺部血網 12、畢巴底考古與民族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13、閃族博物館(Semitic Museum)
14、華倫解剖學博物館(Warren Anatomical Museum)
15、動物標本資料庫(Database of Zoological Collections)
16、數字哈佛(Digital Harvard)
17、皮博迪數字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nline)
18、哈佛科學文化博物館(Harvard Museums of Science and Culture)
19、metaLAB (at) Harvard
8. 哈佛是誰
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前身為哈佛學院。1636年10月28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籌建一所像英國劍橋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撥款400英鎊。1638年在馬薩諸塞的劍橋正式開學,第一屆學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牧師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的J.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積蓄720英鎊和400餘冊圖書捐贈給這所學校。1639年3月13日,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通過決議,把這所學校命名為哈佛學院。在建校的最初一個半世紀中,學校體制主要仿照歐洲大學。1721年正式設立神學教授職位,1727年設立數學和自然科學教授職位,1780年設立醫學教授職位。同年擴建成哈佛大學;1816年 成立神學院,1817年成立法學院,以後各學院相繼在19世紀成立。 教育學院成立於199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學院(1966年命名 為J.F。肯尼迪政治學院)。1966年以來,哈佛大學共設10個研究 生院,即文理、商業管理、設計、牙科醫學、神學、教育、法學、醫學、 公共衛生和肯尼迪政治學院;2個招收大學本科生的學院,即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並設繼續教育辦公室,專門負責暑期學 校、附設課程和終身學習中心。牙科醫學、醫學、公共衛生等3個 研究生院設立在波士頓,其餘各學院均集中於劍橋。各學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哈佛歷任校長堅持3A原則,即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這三個原則英文詞第一個字母均是A).
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六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肯尼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Nobel Laureates ).
如今,哈佛大學已發展為擁有十個研究生院、四十多個系科、一百多個專業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冊有18,000名學位候選人,以研究生為主,也包括本科生。 另外還有13,000名非學位學生在其擴展學院學習一門或更多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教職員工超過14,000人,包括超過2,000名的教授和講師。 還有7,000多教員在所屬的各個教學醫院工作。
多年來,哈佛大學除了培養大量的美國學生外,還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大批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它的總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的劍橋城,醫學院和商學院位於波士頓市區。在劍橋城,與哈佛大學相鄰的竟然是與之齊名、同是世界第一學府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趣的是,兩大校園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1986 年,哈佛大學隆重慶祝了350周年校慶。哈佛大學誕生於英國清教徒1620年移民到普利茅斯之後的第16年棗1636年(當時中國正值明朝末年),是遵照麻薩諸塞海灣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表決建立的。命名源於它的第一個捐資人約翰.哈佛棗一名年輕的牧師,1638年去世時,把他的圖書館和一半財產留給了新學校。由於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們就把哈佛大學所在的新鎮命名為劍橋。最初學校僅有一名男教師和九名學生。
學校早年開設的課程以英國大學的模式為基礎,但是在思想上與這個殖民拓荒地盛行的清教徒的哲學保持一致。盡管它早年的許多畢業生成為了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的清教徒聚居地的牧師,學校卻從未正式加入過某一個特定的教派。一份出版於1643年的早期的小冊子闡明了哈佛大學的存在:「促進知識並使之永存後代。」
【相關介紹】
先有哈佛,而後有美利堅。 ——題記
美國第一所學府
15世紀末,由歐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倫布開辟出來以後,歐洲人紛紛遠涉重洋來到美洲。17世紀初,首批英國移民到達北美,在那裡開拓自己的「伊甸園」——新英格蘭。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受過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為了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新的家園也能夠受到這種教育,他們於1636年在馬薩諸塞州的查爾斯河畔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學府——哈佛學院。1780年,即美國建國後的第四年,已經有了140多年歷史的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
當初哈佛學院的創辦者把劍橋大學的模式移植過來,學院最初定名為「劍橋學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為了紀念學院的創辦者和建校費用的主要捐獻者約翰·哈佛(John Harverd),馬薩諸塞議會通過決議,將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
由哈佛學院時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學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寫著VERITAS 字樣,意為「真理」。哈佛大學校訓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寫的,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校徽和校訓的文字,都昭示著哈佛大學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國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經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正是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准、高質量,哈佛大學才得以成為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第一流著名學府,對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高等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世界各國的求知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競爭中爭先.
1693年,北美第二所學府威廉·瑪麗學院(今弗吉尼亞大學的第一所學院)誕生。1701年,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成立。這兩所學院的出現,使哈佛學院有了夥伴和競爭的對手。18世紀下半期,北美洲陸續建起了9所學院,新建的學院雖然大體上仍沿襲英國古老學府的模式,畢竟時代不同了,受歐洲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的影響,數學和自然科學陸續擠進這些學院的教學領域。受英國古老大學傳統影響較深的哈佛學院,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1727年,哈佛學院建立了數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講座,這是順應時勢的變革之舉。此時,北美產業革命的勢頭興起,新興的工商業對應用科學的需求使哈佛面臨著重大的抉擇:要麼墨守成規,這將失去它在北美高等學府中的領袖地位;要麼推陳出新,以求繼續執掌北美學府之牛耳。哈佛選擇了後一條路。
數學和自然哲學教授講座開設後,哈佛學院還置備了一批科學儀器和設備,教授們用實驗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天文、物理和化學知識。在數學領域內,設立了測量術和航海術等技術學科。1780年,醫學教授講座的建立,促進了植物學和化學的研究。教授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在北美和英國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自然科學終於在哈佛建立起牢固的陣地,並對其它學院產生影響。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哈佛學院順應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獨立戰爭的正義事業一邊。在馬薩諸塞,幾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畢業生,包括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1775年7月3日,喬治·華盛頓在哈佛學院所在地坎布里奇就任北美獨立戰爭軍隊的統帥,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設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後,哈佛學院給獨立戰爭的主要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第三任總統)、約翰·傑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首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等人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到1780年,哈佛學院已先後建立了神學、數學和自然哲學、醫學等教授講座,學院升格為大學。按照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傳統,必須擁有3個學院的聯合體,才夠格稱為大學,當時馬薩諸塞州議會竟破格承認哈佛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既是厚愛,也是鞭策。哈佛大學繼續抓緊自身建設,1816年設立了神學院,1817年設立了法學院,加上原有的以文理為主科的哈佛學院,一共有了3個學院,成為名副其實、名正言順的大學了。19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的影響已超出馬薩諸塞之外,及於美國中部和南部。
在北美獨立戰爭初年,哈佛學院的基金,連同地產的租金在內,不足1700英鎊。戰後的1793年,哈佛的基金已超過18.2萬美元。到了19世紀,由於校友的贊助,哈佛大學的基金穩步上升,1800年為24.2萬美元,1869年為225萬美元。
在此期間,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變化。1790年,哈佛大學開設了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包括天文學)、英文寫作、哲學(包括形而上學、道德和政治)、神學、自然科學,希伯來語和法語兩科由學生任選一科。哈佛大學課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在此時期,德國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關於大學教育改革提出了著名的三條原則:獨立性;自由與合作二者統一的原則;教育與研究統一的原則和科學統一的原則。洪堡不僅提出了大學改革的理想,並在他倡辦的柏林大學中付諸實踐,提倡學術自由,教育與科研相結合,柏林大學成為德國新型大學的榜樣。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一些青年教授,曾經留學德國,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他們要求改變英國大學的模式,轉而以德為師,效法德國大學的一套制度。1825年,有4位青年教授聯名提出4項改革意見:減少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重視對現代外國文學的研究;設立研究生的學位制度;按照學生的能力分班教學。這4項意見當時未被採納。
1829年,昆西(J.Quincy)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大刀闊斧,極力扭轉哈佛大學的方向,大力倡導重視理科的教學。他任職16年(1829-1845),在哈佛大學辦起了理學院,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8世紀和19世紀,隨著哈佛大學的發展,學校課程內容範圍擴大了,重點轉換了,自然科學受到了極大重視。
1869-1909年,化學家埃利奧特(Charles.William Eliot)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任職40年,把哈佛大學建設成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大學。他使法學院、醫學院獲得了新的活力,並且新建了商業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文理學院,注冊學生從1000人上升到3000人,教學人員從49名增加到278名,學校基金從2300萬美元增加到2.25億美元。
1909-1933年,洛厄爾(Abbott Lwrence Lowell)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重新制定了大學本科生課程計劃,實行課程的集中與分配相結合的制度,以便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洛厄爾實行的導師制,至今仍被哈佛大學沿用。洛厄爾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哈佛大學實行住宿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得在大型的綜合大學中,本科生都有一個小型的學院環境,新生入學後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園內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後,學生們分住在12幢宿舍樓內,還為少數走讀生設置了第13幢宿舍樓。每幢宿舍樓內有一位住校教師和一個導師組,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此外,每幢宿舍樓還設有餐廳、圖書館,在宿舍樓區,經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體育、社會和文化活動。而且洛厄爾以身抗擊,保衛哈佛教授穆斯特伯格與拉斯基,導致了這兩位教授安在。
近幾屆的幾位校長,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普西(Nathan Marsh Pusey),博克(Derek Bok)和現任校長陸登庭(Neil L Rudenstine)等都對哈佛大學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地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同時也盡力發揮哈佛大學作為研究機構的出類拔萃的作用。
科南特1919-1953年歷任哈佛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校長,他在哈佛大學實行校外特別委員會制度,用這個機構來評議學校教師的資格和任期。他還創建了一項普通教育方案,除主修課程以外,向所有本科生提供廣泛的學習領域。
1953-1971年,普西任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哈佛大學進行了美國高等教育史規模最大的募捐活動,為哈佛籌集資金達8.25億美元,這項活動提高了哈佛大學教師的薪金,擴大了對學生的資助,建立了新的教授職位,充實了教學設備。
1971年以來,博克擔任校長,他精心處理了高等教育中一些主要問題,包括行政管理、少數民族和婦女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的技術轉換等問題,博克校長還重新組織了哈佛大學的管理機構,把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引進到哈佛大學的各個研究生院和各個系科。
1991年,陸登庭出任第26任校長,作為更好地協調各學院和教師關系的一部分,他開創了一個集中的全校范圍的學術計劃,目的是辨別出哈佛最主要和優先的部分。另外,陸登庭還強調大學的責任:優秀的本科教育,大學的門始終向不同經濟階層的人敞開,研究型大學如何適應信息快速增長和嚴重財政約束的時代,在一個自由表達的社會中迎接挑戰。
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更新
哈佛大學3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發展與變革互相推進的歷史。
創建後一個半世紀的哈佛學院,一直是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為模式,以培養牧師、律師和官員為目標,注重人文學科,學生不能自由選擇課程。19世紀初,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號角在哈佛吹響了,崇尚「學術自由」和「講學自由」。「固定的學年」和「固定的課」的老框框受到沖擊,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逐漸興起。在哈佛學院也有人倡議實行課程選修制度,這種革新的要求遭到傳統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倡議在哈佛未得實現。
然而,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學生個性的呼聲日益高漲。1839年,哈佛大學再次發動課程改革。1841年,哈佛正式實行選課制,但在保守勢力的反對下很快又有所倒退。
19世紀60年代,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工程師、自然科學家和工業技術人才得以和律師、官員等並駕齊驅。形勢的變化對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十分有利,選修制再次興起,哈佛又一次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1869年,年僅35歲的埃里奧特擔任哈佛大學校長,此後他擔任校長40年,是推行選課制的主將,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哈佛大學全面實行選修制。到1895年,只有英語和現代外語仍為必修課,其它均為選修課。美國許多高校紛紛步哈佛大學後塵,減少或廢除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自由選修制的要求,攻讀一種學位,可有16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只要符合規定,便可取得相應的學位。這種方法打破了固定的四年學制,成績優異者三年內即可取得相應的學位,可稱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在埃里奧特的努力下,哈佛大學招聘名流學者任教,選修課程開設超過其它大學,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埃里奧特的教育思想和課程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強調高等學校要給予學生三個法寶:一是給學生學習上選擇的自由;二是使學生在所擅長的學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三是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的行為轉化為自主的行為,使學生從對教師的依賴和從屬關系中解放出來。
1909年,洛厄爾出任校長,他在保留自由選課制優點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教改方案,從1914年起,實行"集中與分配"制。所謂「集中」,是指從16門可供選擇的課程中,必須選修6門本系的專業課,以保證重點;所謂「分配」,是指另外的6門課程從3個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各選兩門,以保證學生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面。餘下的課任學生自由選擇。這種制度既保證專業課學習的深度,又能擴大學生的視野,也可給學生的個人愛好留下適當的餘地。
1933年,化學家科南特擔任校長,他勵精圖治,於1940年主持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課程改革。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提出了專門報告,主張加強普通教育。哈佛大學按照專門報告的建議,又作了5年實驗,在1951年正式推行「普通教育」制度。按照普通教育制度的規定,第一,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從自己所在的系中選修6門專業課,再從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類別的普通教育課中各選一門,共3門課,另外還需從其他系的課程中至少選3門;第二,三、四年級也設有普通教育課,沒有學過一、二年級普通教育課的,不得選修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三,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可以選修一部分三、四年級的普通教育課;第四,學生不得選修屬於同一個考試組的兩門課。這樣做,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的很緊密,而且先後有序,互相銜接。這種辦法吸取以前制度的優點,加以綜合,形成了以通訊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度。
哈佛大學學生成績的計分方法一般有四種:第一,按A、B、C、D、E五級計分,A為最高分;第二,及格和不及格;第三,滿意和不滿意;第四,有學分和無學分。
哈佛大學的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不前,他們又進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課程是核心課程,或稱基礎課程。他們深切認識到,不論學習任何專業,都必須有深厚的基礎知識。「根深葉茂,本固枝榮」,這一思想在哈佛大學是很明確的。
德里克·博克於1971年出任校長,他十分關注大學本科的基礎教育,採取了有力的措施。20世紀初,美國一般大學文科的課程是按照縱深與橫亘相結合的原則來設置的,既讓學生對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學生對其他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涉獵。到20世紀中期,則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課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戰,由於人類的知識領域空前擴大,各學科之間過去的傳統界限已被沖破,使得傳統的文科課程結構處於不得不改革的局面。1973年,博克校長任命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為哈佛文理學院院長,責成他負責研究文理學院的目標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號召教師們獻計獻策,以集思廣益,重新制定有關大學教學的目的和方法。羅索夫斯基任命威爾遜教授研究共同基礎課問題,於1976年提出一項改革方案,即「威爾遜報告」。這份報告主張制定一種強制性的共同基礎課程,以後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並由羅索夫斯基院長親自主持進一步的修改工作,結果於1978年提出了關於共同基礎課的報告,並決定於第二年開始付諸實施。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哈佛大學是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斷革新的,這種改革不是憑單純的熱情而匆忙從事的,改革不是孤立進行的。這些對我們的教育改革工作是頗有借鑒意義的。
哈佛大學的機構
哈佛大學的校務領導機構,一是哈佛大學董事會,另一個是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
哈佛大學董事會,負責大學的財政和校務的管理。有關教育政策和機構設置的重大事務,由校長和各部門主任向董事會提出討論定。哈佛大學各個研究生院院長和各個系的系主任,都由校長任命。
校務監督委員會
哈佛大學校務監督委員會,由30名成員組成。這些成員大多由哈佛學院和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校友中選舉產生,任期為6年。校務監督委員會舉行定期會議,對大學的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就有關大學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提出建議,支持學校的重大活動。
歷久常新的生機所系
在世界著名學府之林中,哈佛大學算得上是一株不老松,探討這所名牌大學長盛不衰之所系,是各國高等教育研究者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其之所以能夠歷久常新,與時俱進,值得各個大學借鑒。
一、革故鼎新。初建時期的哈佛學院,其規模只相當於舊中國鄉間的一所村塾,如今已發展成為規模宏大、設備先進、成就卓越、影響深遠的全美學府之首,這不是上帝恩賜,也不是自發而成,而是哈佛人艱苦創業,不斷革故鼎新的結果。事實證明:新陳代謝,革故鼎新,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哈佛從仿效英、德到獨創新制,由只學固定課程到採取自由選修制、集中和分配製、普通教育制,以致形成以普通教育為基礎、以集中與分配為指導的自由選修制等等,無一不是革故鼎新的結果,時至今日仍未止步。這是一所學校欣欣向榮的生命力所在。
二、質量並重。哈佛初創時,只有教師一人,學生四名。現在,教師人數已超過兩千,學生人數近兩萬名,數量的發展是驚人的。哈佛在發展中並未忽視質的提高,堅持質量並重。保證教育質量,除了指導思想明確以外,比較重要的措施有兩條:一是充實和完善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學設施、實驗室、圖書館、博物館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二是重視人的素質,教師要嚴選,學生要精挑。對於學生的錄取,哈佛是相當嚴格的,獲准入學者約占申請者的10-20%,大多數新生入學前的中學成績為A等。由於教師陣容強,學生起點高,再加上物質設備等其他條件,才保障了哈佛有相當高的教育質量,在美國以致全世界的高等學校中名列前茅。
三、教研結合。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學府,都已成為「兩個中心」,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哈佛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表明,教師水平再高,也需不斷進修。哈佛的教師都有科研任務,哈佛的高年級學生或成績優異者也在學習的同時,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哈佛圖書館、博物館、既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機構,本身也從事教學和科研。哈佛大學做到了教學、科研結合,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四、內外協作。哈佛大學內部各單位息息相通,許多學生可以交叉注冊、跨系跨學科進行學習,哈佛又同麻省理工學院等名牌大學和有影響的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內外協作,使得哈佛大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力、物力,揚長避短,發揮最佳的效益。
品牌年齡: 371
品牌描述: 哈佛大學成立於1636年,其文理研究生院於1872年組建,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迄今己培育出6位美國總統、29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7名普利策獎得主 。哈佛大學不但是美 國政府制定國內外政治、軍事、外交政策的思想庫,而且在校內,各種學術流派和政治主張都十分活躍。
總部地址: 美國
9. 哈弗大學在美國的那座城市
紐約
校訓:Veritas(拉丁文:真理)
現任校長 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Summers)
學校類型 私立
建立時間 1636年9月8日
所在地 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學生數量 6,650名本科生 13,000名研究生
教師數量 2,300
校園環境 市區
運動隊 共43支
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著名與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這所位於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鎮的私人學府於1636年9月8日創立。原名是坎布里奇學院,為紀念清教牧師約翰·哈佛的慷慨捐贈於1639年3月13日更名為哈佛學院。此後眾多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士都來自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有十所研究院,其中以商學院和法學院最為聞名。今天哈佛大學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力,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大學之一。
哈佛大學最初的校名是「劍橋學院」。1639年改名為哈佛學院,目的是紀念辦學經費的主要捐獻者,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的新移民約翰.哈佛。他因肺病去世,臨死前,將自己的全部圖書(約400本)和一半財產(約780英鎊),捐獻給學院。當時這是學院成立以來得到的最大一筆捐款。1780年哈佛學院升格為哈佛大學,此名沿用至今。
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哈佛大學現在規模龐大。學生有一萬九千多人,教授約有兩千名。資產雄厚,已達二百億美元。年經費二十三億美元。哈佛設有以下學院:文理學院,商學院,設計學院,神學院,政府學院,教育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公共學院,拉德克利夫學院(女子學院)和大學擴展部。哈佛商學院,法學院,政府學院,醫學院等眾多學院都具有極高的聲譽。其中政治,經濟,社會學,醫學,生物,化學,生化,物理學等許多學科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哈佛圖書館是美國年代最悠久的圖書館,它建於1638年,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存有一千九百萬冊圖書,其中包括微型膠卷,地圖,圖片,數據和其它資料。圖書館主要部份是哈佛學院圖書館,它包括十一個主要分館。
在哈佛的圖書館中,知名的哈佛燕京圖書館是美國學術界東亞研究的重鎮,同時也是西方所有東亞研究中心中最大的大學圖書館。設立於1928年,但自哈佛大學於1879年開始開設中文課程後,就開始收集中國相關的圖書。與日本相關的書籍是於1914年加入館藏。
哈佛的校訓是「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它是拉丁文,中文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它是哈佛學生學習和為人的准則。哈佛的校徽拉丁文是「Veritas」,中文是「真理」。它可是來之不易。其設計草圖早在1643年就被提出,卻無意中被擱置於文件中,沉睡近二百年。直到二百年校慶,校長昆西在尋找校史資料時,偶然發現這一圖案,才把它重新介紹給哈佛師生。
哈佛有許多影響重大的科學成果,如一百多年前外科麻醉手術;四十年代發現的核磁共振,現已廣泛用於化學和醫學研究;五十年代首創了器官移植的新方法,並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人體腎臟移植;六十年代提出有機合成化學的理論和技巧,並首次人工合成了維生素B12;九十年代發明新的太陽能轉化電能材料和二零零零年一種十分有效的抗癌葯的合成,等等。
哈佛有四十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三十四名普利策獎獲得者,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世界其它國家也有一定的影響。中國近代有一批著名學者,科學家曾在哈佛學習過,如陳寅恪,竺可楨,楊杏佛,梁實秋,梁思成,趙元任等。
哈佛博物館也是哈佛的一個重要部份。它包括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考古及人類文化博物館等。
哈佛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藝術博物館之一。它收藏有十五萬份藝術珍品,從古到今,從歐洲,北美,北非,中東到東南亞,范圍極廣。藝術博物館分三座。佛格博物館主要收集的是西方繪畫,雕刻,素描,照片和印刷品。既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珍品,也有法國印象派作品。萊辛格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中歐、北歐的藝術,其收藏品主要來自德語國家。薩克勒博物館主要收集古代亞洲和宗教藝術品。其中有中國玉器,青銅器,陶器,古畫,佛教雕塑,朝鮮陶瓷,日本浮世繪,印度繪畫,阿拉伯書法,波斯地毯,希臘和羅馬雕塑等等。
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包括植物博物館,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以及礦物和地質博物館。植物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珍貴的經濟植物和葯用植物標本,照片,人工製品和考古資料。其中植物玻璃模型當屬最稀有的收藏品。該館共有這類模型三千多個,涵蓋八百四十多種植物。模型精緻完美,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哈佛考古和人類文化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學博物館,收集了最廣泛的西半球人類文化歷史的記載。這些博物館與哈佛大學的科學研究交相輝映,異彩紛呈。
哈佛的學生來自全美各地和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有大學生,研究生,繼續接受教育和夏季學校的學生;其中,年齡小到十幾歲的少年,大到八十多歲的老人。雖然哈佛大學的學生具有各式各樣的風格,但總體說來,他們的學科成績都是優秀的,有多方面的才能,如音樂,舞蹈,戲曲,體育,新聞報導,公共服務等等。他們善於將所學的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之中。
哈佛的錄取率在美國是最低的,始終停留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左右,但每年的申請人數卻達到二萬多人。許多高中成績出類拔萃的申請者,也許命運欠佳,未被哈佛錄取。而被錄取的學生,百分之七十五左右選擇了哈佛。
雖然考進哈佛不容易,但是它還是對任何一個優秀的,有才華的學生提供入學的機會。錄取時不考慮申請人經濟狀況,對需要經濟資助的學生提供幫助。哈佛是許多人嚮往的學習和深造的地方。
它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校訓,「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原文為'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為拉丁文所寫。
著名哈佛大學畢業生/ 綴學生:
哈佛培養出無數優秀的畢業生。有七位美國總統畢業於哈佛,如富蘭克林.羅斯福,約翰.肯尼迪和現任總統喬治.布希。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曾獲得哈佛榮譽學位。1775年7月,華盛頓將軍在哈佛的華滋瓦斯(Wadsworth)樓,臨時指揮部所在地,領導其軍隊打敗了英軍。
在哈佛退學學生中,也有許多傑出人才。如石油大王霍華德.休斯,有五百多項專利的發明家波尼.萊特,創立鄉村樂隊「國際潛水艇樂隊」的名歌手,格蘭姆.帕森斯,以及當今社會的風雲人物電腦大王比爾.蓋茨。
喬治·唐寧 - 哈佛大學第二位畢業生,英國外交家。英國首相官邸所在地唐寧街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約翰·F·肯尼迪 - 美國總統
亨利·基辛格 - 美國國務卿
愛默生 - 美國著名思想家
馬友友 - 華僑美籍大提琴演奏家
同時還有4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來自哈佛。
10. 美國十大名校是哪幾所
哈佛大學:
建於1636年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也是全球知名的多種領域的研究及教學中心。該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知名學府,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持教,學術研究氣氛十分濃厚。學校擁有10所專門研究所。大學的建築散落於波士頓附近的劍橋鎮,從古殖民式建築到現代建築都有。大學共有97個圖書館,深藏1300多萬冊圖書。
麻省理工學院:
學校位於波士頓附近,世界著名的大學城劍橋鎮。在校生達10000多人,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近500名國際學生。校內設施包括美術館、歷史博物館,70多個特別實驗室,視聽研究中心、天體觀測台,磁鐵實驗室,核能反應器等。
哥倫比亞大學:
該校位於紐約曼哈頓區,常春藤名校之一,前身為創立於1754年的KINGS COLLEGE。學生總數約2萬多人,外籍學生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聞界名人約瑟夫.普利策於1912年創辦的新聞學院教育學院。該校諾貝爾獎得主有47位。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及杜邦獎均在該校頒發。
普林斯頓大學:
該校位於新澤西州,是常春藤學府之一,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在本校任校,托福考試由該校主持。學校的前身是英王喬治二世1746年特許創立的新澤西學院,1896年賜名普林斯頓大學。該校行政大樓曾是1781年7月11日美國獨立戰爭後的國會所在。學校的杜勒斯外交史圖書館、藝術館及自然歷史博物館,分別擁有豐富的藝術、考古、地質及生物收藏價值。
耶魯大學:
1701年創立,於1861年授予全美第一個博士學位,常春藤盟校之一。學院大學部有5400多人,研究生院5600多人,外籍學生來自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著名校友有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現任美國副總統切尼等。
賓夕法尼亞大學:
賓夕法尼亞大學是美國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始建於1740年,在第一流名校裡面的歷史僅次於哈佛(1636年)和耶魯(1701年)。她的綜合實力連續四年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為前八名,賓大的創建人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國父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賓大開創了現代美國教育制度的先河。她不僅首先設立了科學課程,同時還是第一個開設歷史、數學、農學、英語和現代語言等課程的美國大學。
西點軍校:
西點軍校是美國建立最早的軍事院校。1802年3月16日,美國第三任總統、當年《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馬斯?傑弗遜簽署國會法令,宣告在西點成立「美國軍事學院」。首任校長由美國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外孫喬納森?威廉姆斯擔任。美國西點軍校,素有「美國將軍的搖籃」之稱。許多美軍名將如格蘭特、羅伯特?李、艾森豪威爾、巴頓、麥克阿瑟、布萊德利等均是該校的畢業生。
斯坦福大學:
學校位於舊金山以南,近來在全美排名第一,號稱「西部哈佛」。學校的學生達13000多人,近2000名國際學生。校內設施包括藝術博物館、戲劇和音樂中心、著名且有權威的醫院、大教堂、美國前總統胡佛圖書館等。著名校友包括美國前總統胡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橄欖球明星、著名演員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該校位於加州舊金山東灣的伯克利市。全校又23個專門圖書館,收藏超過600萬冊書籍,100多萬份原稿及270多萬份微縮影片。著名校友包括美國前司法部部長、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宮。傑出華裔教育學家田長霖博士曾任該校校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位於洛杉磯市區,全美研究及教育大學排名前10名。學校提供多元化教育,文理商工齊全。校內設施包括學習研究中心、文化歷史博物館及廣播電台。外籍學生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日本等東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