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鄂爾多斯博物館的展廳分布
鄂爾多斯博物館開館期間將隆重推出《鄂爾多斯古生物展》、《農耕、畜版牧·碰撞、交權融——鄂爾多斯通史陳列》、《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鄂爾多斯發展成就展》等常規展覽,並引進了數個國內外高水準的專題展覽。
五號展廳《鄂爾多斯通史展》;三號展廳《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二號展廳《鄂爾多斯古生物展》;2個臨時展廳。
⑵ 內蒙古科爾沁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2003年10月遷入新址,並更名為科爾沁博物館。該館是通遼市2001年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她坐北朝南矗立在通遼市文化體育廣場,東西長120米,南北寬42米,地下一層,地面四層,局部高度31米,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整體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園地方理念,正立面頂端造型為一輪彎弓,象徵著科爾沁蒙古人的稱謂。外牆用天然芝麻白花崗岩和深灰色玻璃幕進行裝飾,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滿現代氣息。
新館地下一層分三個獨立區:中間地下室為人防工程,面積1600平方米,開發利用為文物庫房;東西兩側地下室各1600平方米,可開發利用為超市或圖書批發市場、文物工藝品交易市場等;地面一層為3000平方米的會展中心大廳和各120平方米的10個旗縣市區廳,可舉辦各類大型展覽和接待各種貿易洽談會;二、三層設計了六個文物展廳,總面積4800平方米。根據我市科爾沁蒙古族人口147萬,占自治區蒙古族人口三分之一的特點和館藏文物1萬多件的優勢,策劃了、《科爾沁歷史珍寶》、《科爾沁歷史長卷》、《蒙古族文物精品》、《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墓文物展》、《官布藝術館》、《劉寶平美術館》等基本基本陳列展覽。。2005年6月,科爾沁博物館被評為通遼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通遼市紅色旅遊景點,現已申報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層為多功能會議廳,面積1400平方米,能容納800人,可舉辦各類型大型會議、學術報告會和文藝晚會。目前,會展中心已投入使用,2004年3月開始,已接待通遼市黨代會、人代會、自治區農牧產業化會議、人民好公僕牛玉儒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大型會議十幾次。
通遼市將成為一個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大市,科爾沁博物館作為文化大市的窗口和文化建設的先行者,一定會向全市人民奉獻出精緻典雅文化內涵深刻的精品展覽。
走進博物館,歷史能重演;走進博物館,頓覺天地寬。科爾沁博物館真誠歡迎各界朋友。
⑶ 蒙古歷史介紹下
蒙古歷史
蒙古一詞最早記錄於10世紀。那時的蒙古被一個叫突厥民族的維吾爾人統治,而後被Kyrgyz 於公元840年戰敗。
古時的蒙古人長期處於多民族、多部落紛爭與合作的鬆散聯盟狀態,直到1206年當一個年僅20歲名叫Temujin的蒙古人出現才結束了這種狀況,他經過頑強努力最終統一了絕大多數蒙古部落。
在1189年他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意為山巒。他整和了將近20萬人的一支忠實於他的軍隊,根除了亂世紛爭並在現今的Karakorum建立起了他自己的首都,而且利用蒙古優秀的經過精挑細選的takhi馬創建了自己的騎兵軍隊以阻擊中國和蘇聯軍隊的進攻。到他1227年去世,蒙古帝國領域從北京延伸至裏海附近。
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即忽必烈可汗成為中國元朝的皇帝(1271-1368)時,蒙古人創造了自己最高的榮耀:當時帝國領土范圍更加擴張,從朝鮮一直延伸到匈牙利,最南端曾到達越南,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偉大的蒙古帝國在中國維持了一個多世紀。蒙古一直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直到1634年它才成為滿清王朝的一部分。滿族人一直統治蒙古到1911年12月1日蒙古正式宣布自治為止。
1921年7月11日,人民革命取得勝利並宣布獨立。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第一部憲法宣稱蒙古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共和國家。修改了憲法1990年6月進行多黨派競選,並規定公民享有言論、宗教和集會自由的權利。
4年後,於1996年6月30日,蒙古民主聯盟贏得選舉,結束了75年堅不可破的共和黨的統治。
而後於2000年,蒙古人民革命黨贏得國會選舉並占據國會中的多數席位。
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二十多年間,俄羅斯和瑞典的一些學者、旅行家,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和哈薩克塔拉斯河(Talas River)河谷,先後在石頭、牆壁和陶器上發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陌生的文字。當時把這種文字的字母與起源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後來進入到古日耳曼文的魯納(runa、runs)文字的字母聯系起來,認為是魯納文的一個分支,遂稱之為魯尼文(runic)字母。當然這是一種誤解,後來學界已經知道這些字母其實是古粟特文字母的變體,但人們久已習慣這一稱呼,到現在「魯尼文古突厥碑銘」的說法仍然很常見。現在我們知道,這種所謂的魯尼文,是7~10世紀突厥、回鶻、黠戛斯等族使用的音素與音節混合型拼音文字,字母一般認為有38~40個,大部分源於阿拉米字母,直接來自粟特文字母。與常見的粟特文字母不同的是,由於書寫工具和銘刻而造成字母書寫的變化,如線條僵硬、勁直,這也是人們最初沒有把這些銘刻文字與粟特文字母聯系起來的原因。
如果沒有突厥三大碑的發現,那些奇異的銘刻文字的解讀也許仍然處於蒙昧階段,甚至仍然迷失於錯誤的方向。19世紀早期在南西伯利亞發現了一些刻有同樣文字的石柱,盡管風化嚴重,但顯然揭示了一種未知的草原文化。這首先引起了探險家的興趣。據說最早發現鄂爾渾碑銘的是芬蘭人A.Geikel,他1890年來到蒙古鄂爾渾河東岸和碩柴達木(Khoshoo-Tsaydam)地方,發現了兩座巨型的、刻有不認識文字的石碑(即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另有一種說法,1889年夏天,俄國學者雅德林采夫(N.Yadrintsev)就發現了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最早解讀古突厥文的丹麥學者湯姆森(Vilhelm Thomsen),就是依據了Geikel於1892年在赫爾辛基出版的有關報告。
湯姆森(1842-1927)是哥本哈根大學的比較語言學教授,他此前已經學習和研究了數十種歐亞語言和文字,他的有關古俄羅斯語言文化與北歐關系的研究,在俄羅斯以外的歐洲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偶然的機會下,湯姆森接觸到Geikel的報告,就著力解讀這些古文字。首先,他確定了銘刻文字的書寫和閱讀方向,不是由左而右,而是如中文一樣自右而左。其次他清點了字母的數目,並確認這是不見於史籍記錄的古老文字。最後,他開始解讀和辨認單詞,第一個被讀出的單詞是「天」(tengri),後來這被看成一個神秘的巧合。1893年12月15日晚間,湯姆森向丹麥皇家科學組織提交了一篇寥寥數頁的論文來報告他的發現,後來人們把這個時間,稱作「突厥再生」(Rebirth of the Turks)的時刻。在湯姆森完成這一偉大工作的同時而稍晚,俄羅斯學者拉德洛夫(W. Radloff)也獨立抵達了幾乎同一個目標。古突厥文的解讀和古突厥史的重建,使近代突厥學的建立成為可能。三年後湯姆森的名著《鄂爾渾碑銘譯解》(Deciphered Orkhon Inscriptions)出版,標志著突厥學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暾欲谷碑就是在突厥文剛剛解讀、突厥學正在建立的時候,於1897年,由克萊門茨(E.L.Klements)率領的俄國探險隊發現的。雖然位於土拉河流域,但由於立碑時間與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相近,內容也基本相關(暾欲谷是毗伽可汗的岳父),所以被一並納入鄂爾渾碑銘中研究,甚至被稱為鄂爾渾碑銘。幸運的是,和闕特勤、毗伽可汗一樣,暾欲谷碑的主人暾欲谷,在中國唐代史籍里有不少地方提到,這對於學者解讀和研究古突厥碑文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由於此碑的出現,有很多學者相信暾欲谷與史籍中另一個突厥要人「阿史德元珍」,可能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用名。中國學者對古突厥的解讀基本不曾發揮作用,但是藉助歐洲學者的轉寫、翻譯,一些中國學者利用中國唐代文獻加入了對突厥碑銘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可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者,還沒有人能夠親身遠赴漠北拜訪三大碑。現在我們獲得了這樣的機會,其激動與興奮就可想而知了。
2004年8月5日清晨9點(蒙古實行夏時制,9點即中國8點),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激動與興奮的心情中上車,溯土拉河東行,前往暾欲谷碑所在的草原。全體隊員加上蒙古國立大學的鋼巴特爾和博物館的一個小夥子,分乘兩輛俄國「普洛岡」越野型中巴車(這兩輛車外加一輛三菱中巴,就成為後來我們西征哈拉和林的全部運載工具)。土拉河蜿蜒西流,河谷里成片成片分布著白樺和白楊。暾欲谷碑位於烏蘭巴托以東60公里的巴彥楚克圖地方,屬於土拉河河谷地帶,西距鄂爾渾河東岸的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460公里。上午10點多,我們來到一片開闊的青翠草原上,遠處零星地分布幾座氈包,更遠處在如波起伏的草地上,有羊群和牛群。汽車停在一處鐵柵欄圍起來的很大的略有緩坡的方形台地上,這里就是暾欲谷碑的所在。
和報告中所見的情況接近,暾欲谷碑立於一片開闊的草原緩坡上,一大一小,都基本完好。兩碑的西面,有青磚地基,可見當年本有大型地面建築。周圍零亂地堆放著石頭和石像。柵欄范圍內的西南角,有明顯發掘大坑的地方,散亂地堆放著原來應是樹立成石穴或石室的六塊大石板,石板的一面有線雕的寶相花圖案。兩碑的東面,在鐵柵欄以外,有數百塊石條排列成的一條數百米的長線,向東方的草地伸出。這種形式的突厥墓葬在中國境內似乎尚未發現,但在蒙古境內還有很多。8月12日上午我們在中央省忽斯台國家公園(Khustai National Park)內土拉河北岸翁哥特山(Ongot Uul)的東麓,參觀一處突厥古墓葬,也見到同樣的石頭排列的長線。鄂爾渾碑銘里提到balbal,學者們認為即是《北史》提到的「嘗殺一人,則立一石,有至千百者」的突厥喪葬制度,名之曰「殺人石」。
中文不同材料對暾欲谷碑的介紹頗有謬失。比如有中文著作介紹暾欲谷兩碑,一為1.7米,一為1.6米,實際上到現場一看,那塊大碑至少有2.7米高,小碑也不可能低於2米。對兩碑碑文的翻譯介紹,國內有韓儒林、耿世民和芮傳民三種,但基本上是由西文譯本再翻譯而來。現在通行的英文譯本與文法研究,是土耳其學者Talat Tekin在美國出版的《鄂爾渾突厥文法》(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這是代表古突厥文研究的重要作品。
暾欲谷墓地所作的清理發掘,看起來相當草率,地面隨地堆放的石像、石條、石板可以證明。已經擾亂了的原墓地諸石刻排列秩序,現在只有根據早年的考察報告才能知道。一部分殘破的石雕被搬遷到附近的倉庫里,我們還到倉庫里仔細觀摩。掌握墓地鐵柵欄大門鑰匙和倉庫大門鑰匙的,是附近一個牧民家庭,他們家的小男孩遠遠見到我們的汽車,很主動地騎馬跑來開鎖,還打開倉庫大門。
我們在暾欲谷墓地逗留約兩個小時,因要前往曼珠錫林寺,不得不上車離開,前往中央省的省會宗莫德(宗莫德,其實就是康熙三十五年那場著名的昭莫多大捷的戰場)。離開暾欲谷碑之前,全體考察隊員在大碑東側合影留念。匆匆而來,匆匆又去,心中實有一種無可言說的悵惘。
見到三大碑中的另外兩個大碑,是在8月8日下午。
8日這天中午,我們從布爾干省(Bulgan Aimag)的達欣其楞縣(Dashinchilen Sum)附近的哈爾布哈古城(Har Buhyn Balgas)出發,向西翻過一道平緩的山樑,就告別了土拉河,從土拉河流域進入鄂爾渾河流域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急行軍,下午3點,抵達鄂吉湖(Ogiy Nuur)畔。從早晨起來,就難得看到太陽,越向西行,雲色越重。在鄂吉湖邊停車時,開始下雨了。鄂吉湖顯得很不安靜,風吹雨斜,波瀾翻卷。只好在車內生火燒水,照例是泡方便麵。3點45分吃完飯,冒雨繼續趕路。從鄂吉湖西端折向南行,走了半個小時,到達Chilin Hiyd古城,一般認為這里是突厥毗伽可汗的夏宮,但也有人認為是遼代的招州。從Chilin Hiyd古城向南,在和碩鄂爾渾河東岸行駛一小時,下午5點半,我們來到和碩柴達木(Khoshoo Tsaydam)地方,這里就是我們嚮往已久的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所在地。
雨越下越大,汽車雨刷在玻璃上劃出急促的聲音,草原被雨霧遮掩得只剩汽車周圍很小的一片。盡管如此,當汽車停下時,我們從車窗向外張望,還是很快就看見了那座黑色大理石石碑。這就是著名的闕特勤碑。風吹雨驟,車外氣溫只有攝氏10度左右,但是,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冒著大雨沖下汽車,撲到闕特勤碑下。
和暾欲谷墓地一樣,闕特勤的墓地也被圈在綠漆鐵柵欄之內,被圈起來的墓地面積約有三百平方米。除了大石碑之外,還有很大的石構件,散亂地分布在鐵柵欄內外。石碑無疑是墓地現存最主要的遺物,雨水沖刷之中,大碑自有一種略帶憂郁的庄嚴。「故闕特勤之碑」的漢文碑額十分醒目,碑陽的漢文部分也大致可以辨認。碑陽漢文部分,史籍記載是唐玄宗親自寫的。《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開元)二十年,闕特勤死,詔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齎璽書入蕃弔祭,並為立碑,上自為碑文,仍立祠廟,刻石為像,四壁畫其戰陣之狀。」唐玄宗寫的碑文里有「故製作豐碑」的話,而突厥文碑文里毗伽可汗說自己請求中國皇帝派人來建造永久的石碑和宏偉的建築物、畫上動人的畫等等,與史籍基本相合,可見闕特勤的墓地基本上是由唐朝工匠建造和裝飾的。現在那些建築物都已盪然無存,只有那些石構件和地上的青磚,還可以令人略存遐想。對於研究突厥史最有價值的是石碑四面刻寫的突厥文。突厥文以毗伽可汗的語氣,詳述其弟闕特勤的歷史功績,也追溯了突厥汗國衰而復興的歷史。碑文中有一段毗伽可汗自陳喪弟之慟,韓儒林先生用半文言翻譯出來,別有意味:「今弟闕特勤死矣,余甚哀之!余目光雖能視,已變如瞽;思想雖有知,已同於聵……淚從眼出,悲從中來!」
在風雨和寒冷中告別闕特勤碑,向南約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毗伽可汗墓地。毗伽可汗碑早受雷擊而碎裂,所以我們過去並沒有見到完整的全碑照片。2001年土耳其與蒙古聯合考古隊在這里作了細致發掘,發現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發現多件金銀器物。據說,最令人震驚的文物是一件金冠,冠上有一隻金鳥。這個帶鳥的金冠,是否與闕特勤頭像帶鳥形飾物的冠有關呢?這還有待研究。這個頭像已經從闕特勤墓地搬到烏蘭巴托的國立蒙古歷史博物館陳列。從毗伽可汗墓地出土的文物,現在都送到土爾其去作修復和研究,我們也沒有見過照片,只在網上讀過簡短的報道。毗伽可汗碑碎裂的碑身,都被移到附近的倉庫里重新拼接,原碑所在的地方,也就是毗伽可汗的墓地,發掘之後都回填了。站在回填了的墓地上,看著新鮮的黃土被雨水敲打出一個個泥窩,不禁有一種「昔人已乘黃鶴去」的感慨。
從毗伽可汗墓地來到附近的倉庫,首先看到的是被重新拼接起來的高聳的毗伽可汗碑。由於碑身碎裂嚴重,現在被拼接起來的碑身並不完整,特別是許多刻有文字的表層嚴重殘損,保存情況與闕特勤碑比起來就差得多了。不過,對我們而言,看到一座樹立起來而不是碎裂在地的毗伽可汗碑,仍然是相當幸運的。史書記載,毗伽可汗死,唐玄宗「詔宗正卿李詮往申弔祭,並冊立伊然,為立碑廟,仍令史官起居舍人李融為其碑文」。毗伽可汗碑也是唐朝工匠建造的,碑陽的漢文部分由李融撰文,現在可以識讀的文字已經不多。毗伽碑的突厥文部分,和闕特勤碑一樣,是毗伽可汗與闕特勤的侄兒葯利特勤所寫。
倉庫中還堆放著從闕特勤墓地及毗伽可汗墓地搬來的大量石像、石板等物。根據2001年發掘前的報告,這兩處墓地都有暾欲谷墓地前那種長列石像,毗伽可汗墓地前還有四座較大的石雕人像。可惜原有布局已經不復存在了,對於研究突厥墓葬制度,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就在我們即將離開倉庫的時候,堆放在倉庫一角的、出自闕特勤墓地的石板上的浮雕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經過多人共同觀察,我們認定這個浮雕與中國近年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所見祆教祭司圖像相同。這真是令人興奮的發現。據蒙古歷史博物館館長敖其爾先生說,蒙古境內發現的相同浮雕,一共有三處。
在這里參觀一個半小時後,下午7點,為保證天黑前到達哈拉和林,我們依依不捨地告別這兩座顯然註定要繼續成為我們關注對象的突厥古碑,啟程向南直奔哈拉和林。雨停了,天慢慢晴起來。鄂爾渾河穀草原是如此美好,我們找不到適當的詞句來形容她。晚7點40分,前方遠遠看見了哈拉和林。和林背後那一脈青山,就是著名的杭愛山(燕然山)了。
⑷ 蒙古有什麼文化遺產啊
蒙古國文化遺產之一——博格達汗宮博物館
博格達汗宮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市南郊的博格達汗山下,是蒙古國最高宗教領袖八世博格達·哲布尊丹巴居住和進行政教活動的場所。博格達汗宮始建於 1893年,採用蒙藏文化風格與中國古代建築相結合的方式建成,代表了當時建築科學技術的水平,在蒙古國的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是蒙古國最重要的歷史古跡之一。1924年,博格達汗宮改建成國家博物館,收藏博格達汗使用過的生活物品、宗教法器和17至20世紀部分蒙古國的傳統繪畫等珍貴文物。
蒙古族文化遺產——呼麥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優秀文化遺產。
蒙古族優秀文化遺產--蒙醫葯
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民過著逐水草而游牧、狩獵的生活,在常年與寒冷、潮濕、風雪等自然災害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積累了醫療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吸收了藏醫及印度醫學部分基礎理論,並結合當地民間療法和西醫知識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醫學。蒙葯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制葯工業的優勢產業,蒙葯是我國傳統醫葯中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歡迎、療效獨特的天然葯品。
蒙醫用葯范圍很廣,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及化學製品,但絕大部分還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來,自治區組織過對蒙葯植物的物種及分類、地理分布、生態環境、蘊藏量、傳統用葯經驗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對採集的大量蒙葯植物標本整理鑒定,確定蒙葯植物品種945種,其中中蒙醫兼用葯材732種,蒙醫專用葯材87種,動物葯與礦物葯250種,總共達1195種。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對生物來說是極端的環境(如高寒、乾旱)中,而在極端環境下的植物通常會以代謝途徑產生一些特殊的物質,增強自身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保持物種的延續。據統計分析,這些生存在極端環境中的葯用植物多具有滋補強壯、活血通絡、增強機體耐缺氧、抗疲勞、抗衰老能力,由於游牧民族的特點和極端環境中植物的獨特功能,蒙葯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一些與其他民族植物葯不同的特點,具有蒙古高原的氣息和特色。例如:中醫葯理論認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破血的功效。而蒙醫葯理論認為紅花有清熱解毒、涼血清心的作用。特別是蒙古高原生長的獨特蒙葯材,在治療乙型肝炎、呼吸系統及老年病、癌症等疑難病方面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費用低。中醫用葯材與蒙醫用葯材之間有交叉,但由於葯物理論體系的不同,同一種葯材在不同理論的指導下產生了不同的功效。數百年來,蒙醫葯作為蒙古族和北方少數民族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對保障民族健康和繁衍起著重要作用。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第一次與外國聯合,就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項目。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11月28日,文化部長孫家正表示:中國和蒙古國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成功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未來的10年裡,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協調採取保護措施,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孫家正指出,盡管中國和蒙古國根據本國實際,對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對長調民歌所採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護方式遠遠不能應對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沖擊。中國方面提出了與蒙古國聯合,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國政府積極回應了中國方面的建議。中蒙兩國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就聯合申報事宜,進行了多次不同層次的溝通、協商、考察以及聯合文本的製作等一系列工作,終於在聯合國規定的時間里,完成了繁重而緊張的申報工作。孫家正表示,今後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2006年5月,蒙古族長調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⑸ 蒙古國為什麼有一半的國民都住在首都為何不分散開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將有自己的首都,但是很少有國家在法律上沒有規定首都,不過實際意義上也有城市在行使首都的職能,如日本,雖然憲法沒有規定,但東京卻是真正的意義上的首都,有一些國家有好幾個首都,比如南非有三個首都,分為行政首都,立法首都和司法首都這三個城市。
其次,成吉思汗景區是我們第二個必去的景區,這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草原風情旅遊景點,距離烏蘭巴托僅60公里,那裡有一座30米高的馬背上的成吉思汗銅像,讓我們感受到這位曾經征服歐亞的君王的魅力,你覺得這里怎麼樣?
⑹ 關於內蒙古博物館簡介
內蒙古博物院簡介
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呼和浩特市東二環與新華東街交匯處西北側,與內蒙古烏蘭恰特建築毗鄰,主體建築面積5萬余平方米,造型獨特,設備先進,由陳列展廳區、文物庫房區、觀眾服務區、業務科研區及多功能廳等各部分組成。博物院集合了強烈的現代元素、地域表徵與民族特色,是濃縮了中國北方億萬年來生態變遷史與草原文明發展史的一部「網路全書」,也是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標志。
內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區豐厚的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歷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資源優勢,以「草原文化」為主題思想貫穿全部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覽」,分布於博物院三個層面展廳,計為14個陳列,並在注重觀眾流線的前提下構建層區風格統一和逐層步步升高的感觀態勢。其中,二層「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層「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近代——現代的縱向發展線條,簡明生動,通俗易懂;四層「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處,清新莊重,雅俗共賞。陳列多方位、多角度,縱橫交錯,點面結合,從宏觀到微觀系統描述了內蒙古的完整形象,個性鮮明,引人入勝。
內蒙古博物院同時集中表現了自治區六十年來文博事業的發展成果。其內部設施實現智能信息化,安防預警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文物管理網路系統裝備先進;文物庫房、文物養護中心、古今生物標本修復室、陳列展覽製作室、技術資料信息中心、學術研究室、青少年活動中心、行政辦公室、大型多媒體會議室等功能優化齊全,尤其注重在觀眾區提供各種人性化服務和文博產業化服務,將內蒙古博物院打造成為社會大眾教育、鑒賞、休閑、娛樂的高品位公共場所。
二層四個基本陳列
1、遠古世界:內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陳列,展示自三十億年前到一萬年前起落恢宏的內蒙古遠古生態環境巨大變遷,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龍和第三紀、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標本,不負內蒙古「化石之鄉」的美譽。
2、高原壯闊:內蒙古自然現生生物陳列,展出現今生存於內蒙古的動物與植物標本,以東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環境生物為閃光點,引領觀眾走進內蒙古獨特的自然生態世界。
3、地下寶藏:內蒙古地質礦產標本陳列,展出內蒙古盛產的各類貴重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建築材料等標本,呈現內蒙古豐富的地質礦產資源。
4、飛天神舟:以內蒙古為基礎的大型中國航天科技陳列,展示共和國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內蒙古人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巨大貢獻,激發人們探索宇宙太空,發揚草原開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層四個基本陳列
1、草原烽火:內蒙古現代革命斗爭史陳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內蒙古的社會狀況和革命文物,重點表現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後繼,英勇悲壯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爭史。
2、草原風情:內蒙古近代民族風情陳列,展出近數百年來生活在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回、朝鮮、漢等八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風尚禮儀、宗教信仰等風俗,積極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3、草原天驕:古代蒙古族通史陳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為亮點,根據從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時代再到明清時期近千年的完整脈絡,表現蒙古民族的聰明才智、輝煌創造和波瀾壯闊的歷史,是最具世界關注性的特色展覽。
4、草原雄風:內蒙古古代民族史陳列,展出草原先民、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和遼文化的歷史,娓娓講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與輝煌歷程。
四層專題陳列正在更新中
1、草原日出:內蒙古新石器時代文物專題陳列,展示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狩獵、制陶、琢玉、居住、飲食、服飾、婚育、喪葬、文化、宗教和社會組織等內容,表現草原文明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2、風雲騎士:內蒙古古代鞍馬文物專題陳列,展現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馴養的馬種、馬具、馬的牧放馴養、馬對中原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歷代騎兵兵器等內容,充分體現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和馬背民族的英雄氣概。
3、草原服飾:內蒙古古代服飾文物專題陳列,用跳躍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飾風格,表現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
4、蒼穹旋律:內蒙古古今歌舞藝術專題陳列,反映北方草原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傳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風採的民族藝術創造力,可與觀眾直接互動,極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華章:內蒙古古代文化美術文物專題陳列,展現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數千年來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畫、碑石、石雕等文物,體現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創造中的特有風格。
6、古道遺珍:內蒙古古代草原絲綢之路文物專題陳列,展示自戰國時期至清代二千餘年間從中原傳入草原的文物、西方傳入草原的文物、受東西方影響產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開放意識和在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
⑺ 內蒙古博物館建築簡介
內蒙古博物館抄,坐落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於1957年5月1日,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
內蒙古博物館的展廳大樓造型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志性建築之一。
⑻ 內蒙古有沒有非常有特色的民族博物館有哪些
內蒙古有著非常多的民族博物館,其中盛樂博物館就是一個以北魏鮮卑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還有昭君文化博物院,不僅記載著單於和昭君的愛情故事,還有匈奴歷史文化,當然秦漢時期的歷史資料在這里也有大量的記載,但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一個講述游牧文明的民族博物館,它依託在一所內蒙古的大學中,就是內蒙古民族博物館。
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只需簡單登記便可參觀,這是我非常喜歡內蒙古大學的一個原因,她開放、包容,她的校史館也是免費開放的,不過已經搬到南區了,我這里是北區。
我可能創了一個參觀博物館用時最短的紀錄!有時間一定再補上!
有一位驢友跟我說過旅遊要做到「除了照片什麼都不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我一直謹記!與君共勉!
⑼ 蒙古國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歷史博物館
國家歷史博物館位於烏蘭巴托市蘇赫巴托廣場的西北版角,原稱革命博物館。權共分為七個展區,重點展示介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及其繼承者建立蒙古帝國,進而建立元朝和蒙古獨立後的情況。
成吉思汗景區成吉思汗景區
成吉思汗景區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草原風情旅遊點,距離烏蘭巴托60公里。有高30米的成吉思汗騎馬銅像,館內有高9米、用225張牛皮製成的成吉思汗穿的皮靴,長4米的成吉思汗的馬鞭,展示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威震歐亞的「蒙古兵法」。
庫蘇古爾湖
庫蘇古爾湖位於蒙古國北部,是蒙古國面積最大的湖泊,水域總面積為2760平方公里,素有「東方的藍色珍珠」之美譽。
額爾德尼昭
額爾德尼昭位於烏蘭巴托西部的哈拉和林,是蒙古國第一座喇嘛廟,面積為0.16 平方公里,始建於1586年。
蒙古帝國首都哈勒和林遺址
蒙古帝國首都哈勒和林遺址位於烏蘭巴托以西365公里處,是13世紀蒙古帝國的首都遺址。1220年成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首都,1368年毀於明朝軍隊手裡。哈勒和林是蒙古國最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歷史上的繁華重鎮,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蒙古唯一人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⑽ 蒙古國旅遊景點有哪些
蒙古國有以下旅遊景點:
成吉思汗廣場
成吉思汗廣場,也是國會大廈,它位於烏蘭巴托市中心,國會大廈前是成吉思汗的雕像,附近有很多不同的博物館。
蒙古 國 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從這里可以了解蒙古的文化、經濟、歷史。這里的藝術品包括牙雕、木雕、石刻、生活器具等。
圖拉河
圖拉河穿過烏蘭巴托,河水清澈,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色。
天空滑雪場
天空滑雪場總共有9條難度不一的滑雪道,其中較長的Zaisan滑道長1.07公里。較資深的滑雪者可以選擇Khurkhereet這條場內較具挑戰性的下坡滑道。滑道設有2組吊車、2組拉索和3組運輸帶,非常方便。雪質不錯,白天晚上滑雪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夜晚的燈光很美。
寶格達烏拉森林公園
這里風光極具歐洲風味,但路況不好,既有原始森林又有山地草原景,有點像世外桃源。落日時分開至森林公園的頂處,能欣賞到很美的余暉。這里有美麗的白樺林,彩色的樹葉,斑駁的樹影,美麗的讓坐車的您可以忽略顛簸。
特勒吉國家公園
勒吉國家公園是烏蘭巴託附近體驗蒙古自然風光比較好的去處,可以看到山谷中美麗的草原和森林,距離烏蘭巴托2小時多的車程。這里山巒疊翠、坡谷平緩,松林成翠,到處點綴著潔白的蒙古包,時而有人騎馬而過,自然景色很有歐洲北美的感覺。這里的亮點是有正宗的蒙古石頭烤肉,絕 對美味,但等待的時間會比較長需要二個半小時完成,而且不接受預定。這里有一些特色度假村,會有蒙古包式的房間可供休息,還有高爾夫球場等設施,出門便有河流樹林,風景很美。您也可以找個山裡的營地住下來,爬爬山騎騎馬。草地上有很多新鮮蘑菇可以採回來讓牧民家給做成湯,鮮得很!晚上的星空很美,烤全羊超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