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四知識框架
歷史事件發生有一個年表存在,建議你按歷史年表一個一個背。從年代來背,抓住知識點,沒事,高一歷史學得不如高三總共多。歷史重大轉折事件優先背
2. 求歷史必修二第三,四,五,六單元的單元知識結構圖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原因: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
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內容與意義見必修一綱要)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③運力更大;④費用更低廉;⑤更有利於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報紙:
①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揮著製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②報刊業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宣傳教育,開啟民智,輿論監督,宣傳政治綱領,推動社會政治運動發展,提供休閑和娛樂,促進科學知識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4、互聯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由於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發展極其迅猛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內容:
措施內容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緊急銀行法》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農業調整法》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聯邦緊急救濟法》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全國勞工關系法》
《公平勞動標准法》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法》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3. 必修四政治 生活與哲學 知識點框架圖。在線高分等!!!!!!!!!!
我有手寫 字跡較醜陋 課堂噶同自己噶筆記...
4.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知識體系
有兩種,選一下吧。。
(1)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2)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
3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佔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5. 必修四政治 生活與哲學 知識點框架圖。 在線等!
這是我們自己的筆記~你看看吧~
第一課 哲學:反思的智慧
——學而不思則罔
一、哲學的產生
哲學源於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驚異」「驚訝」
二、哲學的淵源
1、三大哲學傳統:中國、西方、印度
中國:
義理之學(理學)
為道之學(道學)
「哲學」:「知人則哲」、「哲,智也」
2、西方: Philosophy
「用知識」——實踐智慧
「求知識」——思辨智慧
3、哲學是愛智慧
⑴知識不等於智慧,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飯筐里坐餓死人,河中浸沒渴死漢」
⑵哲學就是愛智慧,哲學是一門啟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4、哲學是大智慧
哲學智慧是關於人類生存發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小結:生活處處有哲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三、哲學的本質
哲學:面向生活之思
1、人的矛盾
⑴人類存在的矛盾性
生物:生存
人: 生活(有目的、意義、價值)
⑵人在世的基本狀態
渺小——偉大;短暫——不朽
2、如何解決人的矛盾?
人的兩大基本活動(與世界「打交道」 )
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
人處理的三大關系:人與自然、社會、人本身
3、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4、反思
(1)熟知不等於真知,熟知中隱含著無知;
(2)哲學就是對一切認識的前提批判和追問,也就是反思。(康德:清理地基)
反思:思想思想的思想。
哲學:以「無家可歸」 的方式實現「四海為家」!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
反思:「黃昏的貓頭鷹」
四、哲學與科學
1、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
一、理論科學:
形而上學(第一哲學)、數學和物理學
二、實踐科學:
倫理學、家政學、政治學
三、創制科學:詩學
2、笛卡爾的分類
樹根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s(「第一哲學」)
樹干是物理學physics
(自然哲學、第二哲學)
樹枝是醫學、倫理學等應用學科
3、哲學觀的演變
古:「知識的總匯」、「科學之科學」,哲學是科學的基礎
今: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指導具體科學
小結 哲學的含義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哲學是具體知識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第一課 必背最基本要點清單
1、哲學的產生:①哲學的智慧產生與人類的實踐活動;②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任務: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學的功能: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幫助人們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4、哲學的含義:①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③哲學是具體知識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5、哲學與世界觀
①世界觀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發形成的世界觀還不等於哲學;
②哲學是對不自覺、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③既反對把哲學簡單化,也反對把哲學神秘化。
6、世界觀與方法論
世界觀 方法論
區別 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們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聯系 ①世界觀與方法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②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7、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①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總結和反思;
②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發展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③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6. 高中歷史知識點框架結構
高中歷史知識點框架結回構:答http://wenku..com/link?url=sHJqwulm3Uc6kIO6e0KIpAX6p__lfdZkPEkGCQlxsuLhcQ9O
7. 歷史必修4總結
你把書上的公式,老師平常教的公式按順序抄好就可以了。
我以前也是這么做滴。
必要可以配上一兩道例題
8.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框架
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
1、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2、 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方法論
1、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 重視精神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原理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4、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發展,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正確認識具有指導作用。
真理觀
原理
1、 真理是客觀的。
2、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
1、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要正確對待錯誤。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論
原理
1、 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 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 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原理,方法論
原理
聯系的普遍性:
1、 含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2、 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
3、 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4、 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聯系是多樣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
1、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 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記主觀隨意性。
3、 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原理
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
1、 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2、 部分在整體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
1、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
2、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
3、 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
1、 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 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發展普遍性原理,方法論
原理:發展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關系原理,方法論
原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方法論
1、 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
2、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原理
1、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 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3、 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斷前進。
方法論
1、 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2、 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方法論:
1、 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堅持對立。
2、 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論
原理
1、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2、 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兩分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方法論(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原理
1、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 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的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原理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1、 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2、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
1、 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和科學的工作方法。
2、 掌握一般號召與個性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3、 要堅持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原理
1、 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2、 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
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
1、 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2、 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原理
1、 矛盾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2、 矛盾此葯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3、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會影響事物的性質。
方法論
1、 要分清主流支流,抓「主流」。
2、 不可忽視支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1、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務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
2、 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辯證否定觀原理,方法論
原理
1、 含義: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 特點: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
3、 實質: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即事實就是揚棄。
方法論
1、 辯證的否定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 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理論依據
1、 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對它產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2、 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
3、 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
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關系原理
原理
1、 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
2、 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成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3、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
方法論
1、 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成規陳說,破除落後觀念。
2、 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為什麼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分析創新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表現
1、 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3、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高度概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3、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人類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
1、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2、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發展的兩大規律
1、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2、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
1、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2、 生產關系對生產動力具有反作用。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 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 解決方式: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人民群眾通過實踐解決矛盾,有規律的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
表現
1、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2、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3、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
1、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 群眾路線: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 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價值含義: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人生價值
1、 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貢獻)
2、 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索取)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創造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因而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貢獻了什麼。
對人的價值的評價:評價一個人的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 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影響作出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因素
客觀因素: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1、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
2、 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主觀因素: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 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2、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會因人而異。
3、 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怎樣實現人生價值
1、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2、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3、 在激勵自我中走向成功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引。
9. 求高中政治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單元知識框架圖,最好可以是詳細的,謝謝
這張包括4本書的框架,思路非常好,可以借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