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維新變法知識

歷史維新變法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07 01:45:56

『壹』 高一歷史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是一場愛國的進步的資產階級愛國救亡運動,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內後容,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他要求在中國實現君主立憲制,要求開議院,興民權,一定程度上解放里人們的思想,開啟民智為之後的辛亥革命,民主主義革命 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貳』 有關戊戌變法的歷史故事

變法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國在日本馬關簽定《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這次上書,對清政府觸動不大,卻轟動了全國。「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為了把維新變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輿論中心。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強學會,創辦了《湘報》。在康、梁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 康有為
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法國強租廣州灣,英國強租借後來被成為新界的地區和威海衛,全國人心激憤,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到政治實踐。12月,康有為第五次上書,陳述列強瓜分中國,形勢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 梁啟超
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為變法維新作了直接准備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詔書,宣布變法。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托詞抗命。慈禧太後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准備發動政變。「百日維新」開始後,清政府中的守舊派不能容忍維新運動的發展。有人上書慈禧太後,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跪請太後「垂簾聽政」;御史楊崇伊多次到天津與榮祿密謀;甚至宮廷內外傳言將廢除光緒,另立皇帝。9月中,光緒皇帝幾次密詔維新派商議對策,但維新派既無實權,又束手無策,只得向光緒皇帝建議重用袁世凱,以對付榮祿。16、17日,光緒皇帝兩次召見袁世凱,授予侍郎;18日夜,譚嗣同密訪袁世凱,勸袁殺榮祿,舉兵救駕。事後,被袁世凱出賣。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後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成功。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後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變法宣告失敗。:根本原因;(1)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歷史使命:救亡圖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統治。(2)19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歷史使命:發展資本主義。原因見前。(3)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標志——1894年「公車上書」)(4)90年代: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早期維新思想:時間:19世紀60年代後;原因: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代表人物:王蹈、鄭觀應。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展開商戰;文化上學習傳播西方的自然科學;政治上主張實行君主立憲。)
編輯本段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清政府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只靠經濟上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編輯本段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 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的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編輯本段變法准備
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為了把維新變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輿論中心。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報》。在康、梁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州灣,全國人心激憤。12月,康有為第五次上書,陳述列強瓜分中國,形勢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為變法維新作了直接准備。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康有為代擬)請求光緒帝正式改變舊法,實施新政。上書後第三天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章京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編輯本段開始變法
6月11日,光緒帝發布《明定國是詔》,變法從此正式開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6月16日,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商討變法具體步驟和措施。光緒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在百日維新期間頒布了幾十道新政詔令。其中經濟方面主要有:設立農工商總局,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改革財政,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決算。軍事方面主要有:嚴查保甲,實行團練;裁減綠營,淘汰冗兵,採用新法編練陸海軍。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改書院和淫祠為學堂;鼓勵地方和私人辦學,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級學堂一律兼習中學和西學;准許民間創立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派人出國留學、游歷。政治方面主要有:廣開言路,准許各級官員及民眾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格;刪改則例,撤消重疊閑散機構,裁汰冗員;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權,准其自謀生計。這些抵制和反對措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傳播,受到維新派和地主階級開明人士的熱烈歡迎。
編輯本段變法起因
政治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民族的危亡激發民族意識。 經濟上: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思想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關於《萬國公報》和強學會的建立 公車上書失敗之後,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通過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情況,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不久,他們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定期集會演講。隨後,他們又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了。 這是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細節包括: 舉辦京師大學堂 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 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 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 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編輯本段變法內容
新政內容主要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這令光緒傾向以明治維新為改革的藍本的。
教育改革
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 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游歷,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 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 設譯書局 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
經濟建設
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 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 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 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 在各地設立工廠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
軍事方面
改用西洋軍事訓練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 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 籌設武備大學堂 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
政治方面
裁減冗員 設置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軍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發易服,遷都上海等。據康有為表示,自軍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榮祿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譚嗣同拒絕出走,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其他數十人被捕,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唯一在地方徹底實施變法的地方巡撫湖南巡撫陳寶箴被革職,且永不敘用。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和各地新式學堂被保留外,其餘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廢止。 譚嗣同英勇就義

『叄』 根據近代史如何解釋「維新變法」

1. 進步意義。
戊戌變法頒布的法令雖然絕大多數都是紙上談兵,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但它表明歷史走向是進步的。在政治上,維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張設立議會,限制過重的皇權,希望通過改良的道路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們的宣傳、影響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在經濟上,維新派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2. 愛國意義。
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面對著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呼籲「保國」,反對「瓜分」,是近代中國摸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場愛國運動。尤為可貴的是,他們把自己的政治要求匯入到救亡運動中,使變法運動與救亡運動結合起來。對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維新運動帶有全民政治運動的性質。
3. 啟蒙意義。
維新派在中國最早創辦近代報刊,把舊式書院和私塾逐漸轉變為近代學校,廣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學術性的社團。他們大力提倡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觀念,打開了知識分子的眼界,使他們重新認識世界,為後來人們接受新思想掃除了一些障礙,這種思想影響不會因政變而消失。一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接受了新思想,捲入到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旋渦中,這正是維新運動的群眾基礎。戊戌變法之後,人們追求的社會目標有了明顯的變化,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優秀人才已不單向官僚階層聚集,轉而向其對立面轉化。戊戌思潮過後,不僅大量的青年學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陣營,相當數量的老一代知識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團,另擇他途。

『肆』 什麼是維新變法

維新變法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在封建社會末期路上徘徊的中國社會開始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近代史開始。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史,一部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革命史,也是一部中國社會逐漸開放、進步,融合進入世界的發展史。換句話說,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由守舊到維新的歷史。而上個世紀之交所發生的維新變法運動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邏輯起點。

「閉門鎖國」狀態的打破,外國經濟勢力入侵、傳統小農經濟解體,洋務企業的誘導等諸多因素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起來了。盡管這過程是多麼艱辛、多麼困難,畢竟民族資本主義還是給中國社會帶來了許多變化。正當「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時候,王韜、馮桂芬、鄭觀應等有識之士就在對洋務派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早期維新思想,他們在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他們有的還主張在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早期維新派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行動,但這些思想為後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素材。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在政治上施展作為,力圖通過中國社會內部結構的自我調整轉出一個全新的社會類型,將一個封建專制的中國改造成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使國家步入世界發展的軌道,走上現代的道路。引發這場政治維新運動的導火線是甲午中日戰爭。當北洋艦隊那些購自英、德的堅船利炮照樣在蕞爾小日本的進攻中全軍覆沒。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使「四萬人齊下淚」時,滿清朝野最感「世變之亟、創巨痛深」的,正是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章太炎、王國維等為代表的一代戊戍學者,必須象日本明治維新效法西方那樣地「討論學業、講求官制」成為他們痛苦探索後的結論。雖然後來維新變法失敗了,但它卻規定了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我們,中國邁向現代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必然過程。戊戍變法的失敗只是自上而的改良方式走向現代化的失敗,而不是其目標的失敗。

維新變法實質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場社會革命。鴉片戰爭失敗,明智的中國人如龔自珍、魏源、鄭觀應乃至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意識到中國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正面臨著亘古未對之強敵,中國必須變革,必須向西方學習,才能夠生存下去。然而如何變?變什麼?是對舊體制實行根本性的改造還是作枝葉的調整,這是康有為代表的維新派與其以前各種政治人物區別開來的標志。康有為明確指出:「爭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上清帝第六書》)由此他認為洋務派所謂的「新政」只是枝葉皮毛之變,最多算是「變事」,稱不上「變法」。這種不從根本上尋求社會問題解決的做法,「徒糜巨款,無救危亡」。(《上清帝第四書》)只有革盡舊俗,一意維新,從根本上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救中國。而所謂從根本處轉變中國的社會,就是以日本為榜樣,全面改進中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軍事制度,即對「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戊戍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

維新變法又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作出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有四條。一是運動的主體力量是知識分子。維新變法的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多為舉人出身,同洋務運動主要由官僚軍閥操作相比,維新變法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推動者的特點是一目瞭然的。可以說,維新變法是中國知識分子第一次作為一一種社會政治力量來推行的運動,這使得該運動具有思想啟蒙意味。二是運動的階級基礎是新興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制度促進自身發展而進行的思想運動。維新變法的主要人物康、梁、嚴、譚等的階級角色實際上正是開始發展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力量的代表。他們提出的一系列變法維新主張,最終是為這個民族資產階級突破封建桎梏,打開發展道路的利益需求服務的。所以說這是一場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三是運動的宗旨和性質雖不乏直接的經濟學目的,但其政治的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色彩卻更知強烈和突出。換言之,同以「自強」、「求富」為內容的洋務運動相比,維新變法的著重點更偏於針對封建主義的政治改良和意識形態批判。如康、梁組織的「強學會」的政黨性質,以及《時務報》等新報刊對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大膽抨擊等等,都是這一性質的改良和批判。顯然,從世界歷史的普遍趁勢看,這樣的運動所標志的正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啟蒙運動。四是運動的理論資源主要是西方的啟蒙思想。如變法藉以推行「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進化論」;藉以反對專制制度的「民權」、「民主」思想;藉以反對「人治」傳統的「法治」;藉以反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新教育思想,以及康有為的「大同」學說、譚嗣同「仁學」體系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博愛意識等等,無一不源自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體系。這一點尤為清楚地表明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現代啟蒙性質。上述這些思想觀念並沒有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由戊戍變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運動,政治運動、社會思潮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盡管前後有許多不同,但就其追求民主、科學、自由的目標而言,並無大多的本質差別。

維新變法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學術根本性變革。除了康有為自甲午戰敗後接連六次上書、直接促成光皇帝以明治維新政體模式推行維新變法,由此演變為政治變革外,在學術領域,嚴復一馬當先在甲午之戰的深刻刺激中提筆中翻譯《天演論》,將西方的進化論闡述為「物竟天擇,優勝劣敗」的警示,使整個中國震聾發聵、民氣為變,在世界觀層次上將數千年「天不變、道亦不變」綱常名教的牢籠炸開了缺口、嚴復隨後又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權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英法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及邏輯學者作。梁啟超在戊戍後流亡日本,更是「廣搜日本書而讀之」、「思想言論與前者若出兩人」。尤須一提的是,由於通過變法看清當務之急在於效法日本從根本處著手,在思想、學術層面吸收西學,中國知識界在20世紀初興起了大規模赴日留學熱潮,東渡學人逐年增加、介紹西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思想的書籍以日本為渠道,潮水般湧入中國,推動著中國的「向西方學習」迅速突破了以往的「器」層面,轉向「道」的領域追尋,進入了討論「形而上學」的最高階段。

綜上所述,一場聲勢浩大的中國學術史數千年的根本變革之局不僅是中國現代進程的邏輯起點,也是中國現代文化的生長點。

『伍』 歷史題:維新變法的歷史意義

第一,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第二,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革命。
第三,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陸』 簡答: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面對19世紀末帝國主義陰謀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而發動和領導的愛國救亡運動。

維新派懷著滿腔愛國熱情,為變法救亡而奔走呼號,他們的行動符合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潮流,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它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成為中華民族全面走向覺醒的一座里程碑。

2、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以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改革運動。變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如政治上要求「伸民權」、「設義院」,實行君主立憲。

經濟上要求發展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等,都符合了中國走向民主、富強的發展趨勢。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改革運動取得的成效很有限,但是它所提出的改革主題、改革措施,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3、戊戌變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猛烈地沖擊了封建主義舊學,在思想領域起到了民主啟蒙作用。戊戌變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點。

哈爾濱市革命、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相繼而起。它同時對近代中國的教育和新聞出版產生了積極影響。戊戌變法還影響到社會風氣和習俗的變遷。

(6)歷史維新變法知識擴展閱讀

戊戌維新的性質

1、改良主義運動。

湯志鈞等認為:這次運動要求緩和的手段,自上而下地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也不要求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是一場改良主義運動;

2、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陳慶華等認為:變法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用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代替封建專制制度,是社會性質的變更。「百日維新」是資產階級的一次奪權嘗試。維新派主要運用和平手段,但並不完全排除暴力,如策動袁世凱殺榮祿、圍頤和園及後來的自立軍起義,都含有彩暴力行動奪權的傾向;

3、資產階級改革(或改良)運動。

鄧廣銘、張希清等認為,改良與改革是同義詞,是相對革命的一種漸進方式。而改良和改良主義卻不能混為一談,改良主義是19世紀後期。

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和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革命的思潮,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階級內容,因而把改良主義的帽子硬戴在戊戌變法的頭上是不合適的。

『柒』 歷史維新變法

梁啟超的話的意思是:甲午戰爭後,才開始圖新。維新變法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日本內的強大使容清朝的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日本是通過變法得以強大起來的。於是進京趕考的舉人通過公車上書促使統治者採取拒簽合約、遷都、變法等方式得以強大起來。LZ選擇的「瓜分狂潮」是基礎知識漏洞錯誤,因為瓜分狂潮是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發生的。

『捌』 關於維新運動的歷史知識有哪些

1.進步意義.戊戌變法頒布的法令雖然絕大多數都是紙上談兵,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但它表明歷史走向是進步的.在政治上,維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張設立議會,限制過重的皇權,希望通過改良的道路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們的宣傳、影響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在經濟上,維新派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2.愛國意義.剛剛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面對著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呼籲「保國」,反對「瓜分」,是近代中國摸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場愛國運動.尤為可貴的是,他們把自己的政治要求匯入到救亡運動中,使變法運動與救亡運動結合起來.對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維新運動帶有全民政治運動的性質.
3.啟蒙意義.維新派在中國最早創辦近代報刊,把舊式書院和私塾逐漸轉變為近代學校,廣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學術性的社團.他們大力提倡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觀念,打開了知識分子的眼界,使他們重新認識世界,為後來人們接受新思想掃除了一些障礙,這種思想影響不會因政變而消失.一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接受了新思想,捲入到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旋渦中,這正是維新運動的群眾基礎.戊戌變法之後,人們追求的社會目標有了明顯的變化,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優秀人才已不單向官僚階層聚集,轉而向其對立面轉化.戊戌思潮過後,不僅大量的青年學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陣營,相當數量的老一代知識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團,另擇他途.

『玖』 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戊戌變法有什麼歷史意義

戊戌變法雖告失敗,但卻深刻影響了後來的中國歷史。

戊戌政變後,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環水的南海瀛台。康有為逃至香港,後轉至加拿大,在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組織保皇會,又名中國維新會,頌揚光緒皇帝,鼓吹君主立憲,而梁啟超則逃至日本,創刊《清議報》,丑詆慈禧太後。

在康梁兩人出逃的時候,宮內傳來康有為毒殺光緒皇帝的消息,後來又傳光緒久病,由太後訓政。民間議論紛紛,中外盛傳光緒皇帝已不在人世。兩江總督劉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時任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亦稱假若光緒皇帝去世,將為各國所不諒。結果大內允許法國使館醫生入宮中診治光緒,雲無大礙。

守舊派大臣恐光緒怨於將來,紛紛慫恿慈禧太後廢掉光緒,但議論未決。各國公使聽聞消息後,於元旦入覲詰問理由。慈禧太後恐引起列強干涉,為測試列強態度,遂依榮祿建議,於1900年1月24日,以光緒帝名義頒詔,稱其不能誕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載漪之子,15歲的溥俊為大阿哥,史稱己亥建儲。

不過該詔書一出,隨即令天下嘩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通電要求光緒皇帝「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簽名者有葉瀚、馬裕藻、章炳麟、汪貽年、丁惠康、沈藎,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1231人。同時發表《布告各省公啟》,要求各省共同力爭,「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各國公使認為立儲事件影響中國形勢穩定,隨之提出警告,拒絕入賀。慈禧太後對列強怨恨甚深,在守舊派大臣慫恿下,對義和團采放任態度,終釀成八國聯軍入侵的大禍。

一開始維新黨人在清朝體制內尋求政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變後他們卻成了被官府緝捕的罪犯。戊戌政變使得這批人與革命黨人在日本相會,當時宮崎滔天、犬養毅、以及其他熱心支那問題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興中會」(孫文)與「維新派」(康有為),希望兩黨能攜手一同造反。戊戌政變直接導致1900年夏維新派與革命黨嘗試合作,趁義和團事件及八國聯軍時發動自立軍起義。此維新起義失敗後,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推翻滿清,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清國亦畫上句號。

變法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規他說,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

『拾』 關於維新運動的歷史知識有哪些

1、宣傳維新思想:維新運動的興起
1)著書立說: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康有為
代表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思想:借孔子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宣傳變法的必要性。
特點: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
影響:在晚清思想界產生巨大影響,梁啟超稱為「火山大噴火」。
梁啟超
代表作:《變法通議》
思想:闡述變法圖存道理,宣揚「民權論」。
特點:民權思想動搖君主專制的神聖性和永恆性。
影響:推動維新運動的發展。
嚴復
代表作:翻譯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
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要性。
特點:借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
影響:為維新變法奠定基礎,康有為稱他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2)進行論戰:維新派與頑固派
⑴原因:維新思想的發展引起了頑固勢力的恐慌與仇恨,雙方
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⑵內容:A.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
B.要不要改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質:是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與沒落的封建地主階級在思想
上的首次交鋒。
⑷作用:論戰進一步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
為下一步政治斗爭作了輿論准備和思想先導。
3)上書皇帝:公車上書
⑴背景: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的簽訂。
⑵時、人:1895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
⑶內容: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⑷影響: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潮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揭
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4)創辦學會、報紙、學堂:
⑴報紙:康梁等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梁啟超曾任上海《時
務報》主筆,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
⑵學會:1895年北京成立強學會(康梁)。
1898年,康有為成立保國會,提出「保國、保種、
保教」,預示著維新高潮的即將來臨。
⑶學堂:廣州的萬木草堂(康有為),後長沙的時務學堂。
⑷作用:起到了啟發民智、組織力量和製造輿論的重要作用,
維新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

閱讀全文

與歷史維新變法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