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宜興陶瓷博物館風景區導游詞
宜興陶瓷博物館被譽為陶瓷藝術殿堂的宜興陶瓷博物館坐落在丁蜀鎮。陶瓷博物館,分10個展區展出。集紫砂陶、均陶、青瓷陶、精陶、彩釉陶、園林建築陶等精品萬余件,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宜興陶瓷博物館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展廳面積三千多平方米。館舍依山而築,氣勢宏偉,集陳列、研究、展覽、旅遊、購物、製作和陶藝學術交流於一體,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和唯一的地方性陶瓷博物館。
館內藏品系統反映了宜興陶瓷發展歷史的演進軌跡,各類極具學術和歷史價值的陶瓷製品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館內常年陳列著8000餘件陶瓷產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欣賞收藏價值,系統反映了宜興陶瓷的燦爛文化和發展軌跡。全館內設有紫砂研究所、古陶瓷研究所和十多個陶藝工作室。並有古陶、名人名作、紫砂陶、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藝術陶瓷、世界陶瓷和國內陶藝等十六個展廳,每個展廳都向遊客展現著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 博物館牌坊在古陶館,分時期以資料為主陳列了宜興區域內出土的漢代印紋硬陶、兩晉青瓷、宋代紫砂、明清堆花等古代陶藝珍品,展現了宜興制陶先民的聰明才智。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清代的紫砂「黑衣回紋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珍藏著制陶藝人稀世佳作的名人名作館,裡面的藝術品件件都是巧奪天工,各有風采。是宜興陶藝精品、名品的集中體現。其他的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陶展廳全是陶瓷藝術的海洋,那質朴的紫砂、端莊的均陶、典雅的青瓷、絢麗的精陶、別致的美陶,可謂是百花齊放、群芳爭艷,別一番陶藝的景象。
宜興陶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前身是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陳列室和宜興陶瓷陳列館,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館區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陶瓷博物館,並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宜興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通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藏品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生命贊歌,無數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當代的彩釉陶、美術陶、精陶等品種,展示了宜興的風采和凸現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國建立以來,它始終是宜興對外宣傳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多年來,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積極發揮了展示、傳播保護、研究的功能,多次承辦了國內外的大型活動,接待了無數的國內外重要來賓。作為宜興重要的文化載體,目前是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的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中必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詳情: 古陶館陶器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據考證,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宜興的先民們就從事農業耕作和製作陶器,宜興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境內山巒起伏,河渠縱橫,富有陶瓷原料資源,具有發展陶瓷生產的良好條件。至漢代(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時已成為江南的制陶中心,燒造釉陶、灰陶和紅陶;兩晉時期(265—420年)青瓷生產頗具規模,成為青瓷主要產地之一,窯址達十六處;宋代(960一1279年)宜興陶瓷的生產區域集中在以丁山、蜀山、湯渡(今丁蜀鎮)為中心的太湖西岸;至明清(1368一1911年)生產規模擴大,「家家捶泥聲、戶戶制陶忙」。數千年的制陶史從末中斷.生產技藝日益精湛,享譽海內外。
宜興素以「陶都」著稱於世,是我國目前主要的陶瓷產區之一。這里陳列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古陶瓷均為境內發現和出二卜,反映了宜興富有人文特徵的陶文化衍塵的軌跡,從中我們領略到其卓越的製作意匠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並得到知識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精陶館
宜興精陶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發展的陶瓷新品種,兼有陶和瓷的特點,堪稱陶中精品。
精陶製品呈色穩定,和諧悅目,具有較好的耐冷熱激變性能和較高的抗沖擊強度。精陶產品以成套餐具、茶具、咖啡具為主,還有盤、瓶、文具等陳設實用工藝品。其中的精炻器產品更具特色,造型簡練,裝飾明快,材質優異而暢銷國際市場。
精品館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是一部燦爛的物質文明史,而宜興陶瓷的發展有著鮮明的文化特徵,七千多年的制陶史是輝煌的陶文化發展史,尤其從明清時期開始,紫砂陶器的盛起與均釉陶器的成熟,大批文人的參與和具有文化特徵的產品使宜興以獨特風貌蘊育了它陶都的地位。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在製造生活用品時不僅僅滿足了實用,同時本能地追求起造型的平衡、色彩和裝飾的美觀,追求悅目的並具文化氣息的感官效果,開始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陶器的特徵令人感到質朴和溫馨,更符合心理的接受。紫砂器古樸端莊的造型,書法、繪畫、金石的揉合,以及均釉陶器的深沉大度和雍容高雅的造型和堆花裝飾,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他宜興陶瓷品種,是這種形式的延續和升華.
陳列在這里的不同門類、不同品種的珍品,是宜興陶瓷文化的縮影和見證,歷史的沉澱和當代的名匠名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絢麗的畫卷,讓我們來領略先人的智慧、大師的風采、名人的佳作和瞻望宜興陶瓷的未來。
均陶館
宜興均陶,即均釉陶器,又稱「宜均」。宋代(960一1279年)就以獨特的製作工藝、端莊的造型和富有特色釉色著稱於世。史上記載的名窯有明嘉靖、萬年間歐子明的「歐窯」和清乾隆、嘉慶年間葛明祥、葛源祥的「葛窯」。均陶之美,首在釉色,有藍均、紅均、銅均、白均數十種,以藍均最為珍貴。
堆花工藝西晉時(265—316年)已有出現,唐宋時期(618一1279年)極盛,明清時期(1368一1911年)融入均秈陶器,相得益彰,創造了宜興特有的陶瓷工藝品。均釉堆花陶器主要以園林庭院實用陶器為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間工藝特色。
美彩陶館
宜興美彩陶即宜興美術陶瓷和彩釉細陶,屬陳設藝術陶瓷,是在汲取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陶瓷藝術新葩。以雕塑、花瓶、燈具、壁畫和其他實用工藝品為主,釉色豐富,裝飾絢麗典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功能。
青瓷館
宜興青瓷生產始於西周時期(公元前1l世紀一前771年),到兩晉(265—420年)時期,燒造技術已相當純熟,隋唐時(58l一907年)品種較多,產量較大,工藝曰精。
宜興青瓷質地細潤,釉色晶瑩,青中泛藍,如冰似玉,宛若碧峰翠色,猶如一湖青水;其造型典雅秀逸,裝飾端莊雅韻。具有傳統特色和極富時代創新的各種產品反映了宜興青瓷突出的成就。
紫砂館
宜興紫砂陶器始於宋代(960—1279年)中期,紫砂壺的大量出現則始於明代中期(1488—1620年),除壺以外,主要品種還有岔、瓶、文具、雕塑等。
紫砂屬無釉陶器,質地細膩、含鐵量高,可塑性好,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胎體物理性能與其他陶器也有所不同,具有適當的透氣性,且冷熱驟變不易炸裂,用其製作的壺泡茶,可以使茶的純香得到最佳的發揮。
紫砂壺的興起是緣於文人階層,逐漸賦予它文人藝術品的性質,它講究造型和實用功能,裝飾鐫以書畫或以象塵塑器,且留有作者印款。是宜興特有的陶器工藝品。
㈡ 宜興著名景點,特產,人文
宜興善卷洞風景區 4A 2001
宜興竹海風景區 4A 2006
宜興龍背山森林公園 4A 2006
宜興團氿風景區 4A 2006
宜興市陶祖聖境景區 4A 2008
陶的古都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
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
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給了宜興一把紫砂壺,並沒有忘記在裡面放一片茶葉。
茶的綠洲宜興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芳香冠世產,可以上供朝廷」的陽羨茶。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
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
竹的海洋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洞的世界
宜興旅遊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級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源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百合
宜興百合與蘭州百合、龍牙百合一起,為我國現時三種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綱目》者當數宜興百合。宜興百合含有多種生物鹼及澱粉、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清熱利尿、理脾健胃、寧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參的部分作用。鮮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頭、百合羹等都很暢銷。
宜興紫砂陶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1984年,竹簡紫砂茶具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贏得金獎。除紫砂陶外,還有被譽為「東方的綠寶石」的宜興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藝美術陶。
在紫砂壺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潤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脈。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坐落在中國著名的「陶都」--宜興丁蜀鎮丁山北路50號,內有10個展廳,薈萃了三萬余件宜興生產的古今名陶精品,其中「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早就飲譽海內外,五千餘年的陶藝風貌,在此一覽無遺。自1988年以來,宜興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
宜興陶瓷博物館交通
乘5、6、45、46路公交及宜興旅遊一線可達
省庄竹海
省庄滿山遍野都是竹林,竹林面積約有兩萬余畝。山中曲徑通幽,溪水潺潺,登高遠眺,綠浪起伏,滿眼生機。當春天來臨,嫩竹拔節,破土而出,讓人充分體驗重歸自然的樂趣。
宜興南部盛產毛竹,約有20多萬畝竹林,素有「竹海」之稱,尤以省庄村的竹海為最著名。
省庄竹海交通
宜興旅遊1線可達,票價7元。
景區內游覽車票5元。
省庄竹海門票/開放時間
成人60元,兒童30元。
玉女潭
玉女山莊位於宜興市蓮子山上,距城區23公里。唐李幼卿於此建別墅「玉潭庄」。明嘉靖間,名士史恭甫在這里構「玉潭院」和「玉光閣」,吳中才子文徵明為此寫下文采飛揚的《玉潭仙居記》。1984年,於舊址重新開發,越二年而成。面積16公頃,因潭命名,總稱「玉女山莊」。
玉女山莊游路婉蜒,奇石顯現,依山構築的門頭、碑亭、芙蓉亭、超然宇、大觀廓、玉光閣等十多處建築,錯落在山水、綠樹之間。其景觀有以石見長的「玉陽洞天」和以水取勝的「玉潭凝碧」兩部分。
玉陽洞天奇異的石景系地表石灰岩風化而成。自「期仙塹」上「芙蓉城」,穴竅穿透,延綿百餘米。盤旋而下,有瑤台、三珠洞、飛雲洞、普賢峰;曲折而上,則為集靈谷、會仙壇等。過此繞竹林,便到「石峽」,於此仰望,俗謂「一線天」。
由石峽穿「環玉崗」,即達「玉潭凝碧」景區。玉女潭在半山絕彎中,廣8米、深64米,旱不竭、雨不盈,水色瑩潔,光可照人。潭水清流漱石,緩緩下泄。
玉女潭交通
在宜興市區有旅遊1線專線旅遊車可到達玉女潭。旅遊1線走向: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宜興賓館--宜興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陶瓷博物館--張公洞--玉女潭--靈谷洞--陶祖聖境風景區--竹海風景區。5:40—17:30,每25分鍾一班。
門票/開放時間
20元
開放時間:7:30—15:30。
蘭山旅遊度假區
蘭山旅遊度假區,位於宜興市東南、太湖之濱,因盛產蘭花,晉周處斬蛟聞名於世。
1983年開發為太湖旅遊度假區,現有黑龍江農墾療養院、國家氣象局太湖療養院、青海石油管理局太湖療養院等,共設有床位600多個。
張公洞
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遊程1000餘米。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拾級而上,即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
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雲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岩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
交通
宜興旅遊一線直達。
門票/開放時間
35元
開放時間:7:00--17:00
西施洞
洞庭洞內景色壯麗奇特,曲折跌宕,在洞天世界中別具一格。
坐落於慕蠡洞邊,洞內直徑300米,有西施浣紗、西施橋、胭脂溪等50多處景觀。
交通
宜興旅遊一線可達。
門票/開放時間
22元
開放時間:8:00—16:30。
靈谷洞
全洞面積8160平方米,遊程1113米,有上、下兩個洞口,洞內有大小高低與鍾乳、石筍各有異趣的石廳七個,分隔貫穿,脈絡相承。洞中有石鍾乳、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等,形狀奇異,色彩絢麗。其中高26米、寬7米的大石幔,如銀河直瀉,瑰麗奇特,為陽羨諸洞所僅見。洞外,群山四合,茶園翠綠,可領略山林風光。
靈谷洞當年為唐代詩人陸龜蒙探茶發現。陸曾僱人開挖,因工程力不能及而作罷,留下「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的遺憾。然宋以後陸續有人入洞探幽,今石壁上尚存宋、元、明、清遊人的遺墨。該洞開發工程始於1979年,1982年7月1日正式開放。
導游
靈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28公里的王家塢靈谷山(石牛山)南麓,今陽羨茶場內。距張公洞僅6公里。
交通
宜興旅遊一線可達
門票/開放時間
40元
開放時間:7:30-16:30 [編輯本段]旅遊交通旅遊一線
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宜興賓館--宜興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陶瓷博物館--張公洞--玉女潭--靈谷洞--陶祖聖境風景區--竹海風景區
車站至竹海風景區票價:柒元
5:40—17:30 25分鍾一班
旅遊二線
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宜興賓館--宜興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靜樂山莊--芙蓉寺--善卷風景區--張渚鎮政府--黃墅村--玉山--林場--龍池山風景區
車站至龍池山風景區票價:柒元五角
5:30—17:30 平均25分鍾一班
上海-宜興
2:00小時可達
杭州-宜興
1:30小時可達
南京-宜興
1: 00小時可達
蘇州-宜興
1.5小時可達
無錫-宜興
1:00小時可達
常州-宜興
1:00小時可達 [編輯本段]城市特色△ 中國陶都和江南水城。
△ 聞名全國的「環保之鄉」和「教授搖籃」。
△ 江蘇省重點發展的三級I類新興中心城市。江蘇省重要的工業、旅遊城市,蘇浙皖三省接壤地區的商貿服務中心。
△ 長江三角洲輻射內地的門戶之一,滬寧杭三大都市圈的重要結點。
△ 太湖西線一流的工商城市、一流的生態城市、一流的人居城市。
△ 第八屆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列全國第7位。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國家園林城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 全國科普示範市、社會治安安全市。
△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
㈢ 宜興有什麼玩的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而它的原產地就在江蘇宜興。宜興素有回「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答,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因此好玩的地方也是特別多。
宜興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宜興有善卷洞、張公洞、宜興竹海、龍背山森林公園、宜園、陶祖聖境、雲湖、東坡書院、靈谷風景區、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等旅遊景區。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東坡書院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宜興丁山買田講學之地,現今留下的建築是明代重建的。張公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有「靈谷天府」之稱的靈谷風景區,相傳象徵五穀豐登的田道仙姑靈姑娘在此隱居,故稱之為「靈谷洞」。宜興屬吳越文化,是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城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㈣ 宜興市龍背山的歷史博物館的資料有什麼
宜興市博物館全館建築面積二萬五千平方米,規模在內地縣級城市中回名列前茅,包括通史館、現答代名人館、風土館、尹瘦石收藏館、茗茶名壺館等七個獨立展廳及兩個臨展廳。藏品序列完整,器類豐富,更以陶瓷、銅鏡,法藏寺出土佛教窖藏文物為亮點精品,全面表現宜興歷史厚重、人傑地靈、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該博物館在通史館用豐富的館藏文物和地方文獻資料,不僅展示了宜興歷史發展脈絡,還以新石器時代的地方典型陶器、兩漢時期的陶器、六朝時期的宜興青瓷、宋代的佛教窖藏、明清時期的紫砂、均陶、瓷器,展示了宜興的七千年陶業史。
部分宜興收藏家珍藏的佳品
㈤ 宜興有什麼名勝古跡
宜興旅遊
宜興陶瓷博物館、 宜興竹海、 善卷洞、 張公洞、 靈谷洞、 慕蠡洞、 西施洞、 玉女山莊
國山碑 (三國·宜興)
駱駝墩遺址(新石器時代·宜興)
宜興窯址 (晉至清·宜興)
宜興竹海風景區 4A
宜興龍背山森林公園 4A
宜興團氿風景區 4A
宜興百合
宜興百合與蘭州百合、龍牙百合一起,為我國現時三種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綱目》者當數宜興百合。宜興百合含有多種生物鹼及澱粉、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清熱利尿、理脾健胃、寧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參的部分作用。鮮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頭、百合羹等都很暢銷。
宜興紫砂陶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1984年,竹簡紫砂茶具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贏得金獎。除紫砂陶外,還有被譽為「東方的綠寶石」的宜興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藝美術陶。
4A級景區有:
宜興善卷洞風景區 4A
宜興竹海風景區4A
宜興龍背山森林公園 4A
宜興團氿風景區 4A
宜興市陶祖聖境景區 4A
宜興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我知道的宜興竹海就非常不錯,是中國四大竹海之一。
㈥ 鑲玉包錫紫砂壺是美國加州哪個陶藝家捐獻給宜興陶瓷博物館的
本人從事紫砂製作創作多年,很樂意幫您解決問題!
㈦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的概括
館區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陶瓷博物館,並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宜興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通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藏品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反映,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生命贊歌,無數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當代的彩釉陶、美術陶、精陶等品種,展示了宜興的風采和凸現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國建立以來,它始終是宜興對外宣傳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多年來,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積極發揮了展示、傳播保護、研究的功能,多次承辦了國內外的大型活動,接待了無數的國內外重要來賓。作為宜興重要的文化載體,是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的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中必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江蘇宜興,素以「陶都」馳名中外。被譽為「東方明珠、陶都之光」的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位於宜興市丁蜀鎮的仙鶴山麓,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展廳面積三千多平方米。館區依山而築,氣勢宏偉.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從建國初期設立的陶瓷陳列室發展而來,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展廳面積三千多平方米。館區依山而建、氣勢宏偉,集陳列、研究、展覽、旅遊、購物和陶藝學術交流於一體。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和唯一的地方陶瓷博物館,在這里能感受到歷代陶瓷藝術創造的偉大和藝術的光輝,能體現出各個歷史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陶瓷藝術發展的藝術特色和民族風格,了解到歷代藝人卓越的設計意匠和創作方法並得到借鑒和啟發。
館內藏品系統地反映了宜興陶瓷發展演進的軌跡,各類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陶瓷製品是寶貴的歷史遺產。常年陳列的8000餘件陶瓷產品,展示了當今燦爛的宜興陶瓷文化和巧奪天工的制陶藝術。全館分設了古陶,名人名作、紫砂、精陶、美彩陶、均陶、青瓷、工業衛生陶及世界陶瓷、國內陶瓷等十六個展廳。在古陶館,分時期以資料為主陳列了本市區域內出土的漢代印文硬陶,兩晉青瓷、宋代紫砂、明清堆花等古代陶瓷珍品,展現了制陶先民的聰明才智。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清代紫砂《黑衣回紋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珍藏著藝術家們的稀世佳作的名人名作館,以及被譽為五朵金花的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陶展廳彷彿置身於陶瓷藝術的海洋,那質朴的紫砂、端莊的均陶、典雅的青瓷、絢麗的精陶,別致的美陶,豐姿卓越,群芳爭艷。
改革開放以來,宜興陶瓷博物館以嶄新的姿態和煥然一新的面貌,接待了無數批海內外賓朋,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來視察並題詞,凡來宜興者必到陶瓷博物館,以此領略陶都風采。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九十六歲高齡之際揮毫贊譽「宜興陶瓷、東方明珠」。
宜興是陶的古都,宜興陶瓷博物館則是陶瓷藝術的殿堂,也是江蘇省的重要對外窗口之一。館內設有紫砂研究所、古陶瓷研究所、以及十多個陶藝工作室,以中國美術大師呂堯臣為代表的一批專業創作設計人員每年都有相當的佳作問世,受到世人關注。每年國內外的來賓有數十萬人次之多,為宏揚祖國陶瓷文化,以陶為媒,以藝會友,擴大交往,促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宜興陶瓷是歷代勞動人民、匠師、藝人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的結晶,使我們的博物館放射著燦爛的光彩。瞻望未來,我們應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在嶄新的歷史時期,為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出新的貢獻和發揮更大的作用。
㈧ 江蘇宜興的特色
【地理位置】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31'~120°03'。地處江蘇省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三氿(西氿、團氿、東氿)相伴市區東西兩側。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280.7平方千米);市區建成區面積66.1平方千米,城市化率55.88%。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黃塔頂611.5米;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窪圩區,是宜興糧油主要產地。
【區劃人口】 至年底,全市有1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2個省級開發區、1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有217個行政村、95個社區居委。戶籍總人口107.18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7.4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0.37%、1.26%。其中,男性52.85萬人,城鎮人口56.49萬人。全年出生6952人,出生率6.50‰;死亡7991人,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長率-0.97‰。計劃生育率99.85%,獨生子女率89.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5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少數民族36個近4000人。宜興市人民政府駐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號。
【自然資源】全市有耕地6.61萬公頃、林地5.04萬公頃;有中小湖泊29個,水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水庫塘總容量1.34億立方米;常年可利用水資源11億立方米。已探明礦種有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煤、泥炭等27種。蜀山獨有的陶土是製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其中毛竹1.2萬公頃,總蓄積量3600萬支;茶園5000公頃,年產茶葉6407噸,是江蘇省毛竹和茶葉主要產區。野生動物有野鴨、黃雀、黃鸝等鳥類上百種,狼、野豬、刺蝟、松鼠等哺乳動物多種;還有銀魚、鯽魚、草魚、蚌、蟹等水產幾十種。
【土特名產】宜興物產豐富,享有「陶都」美譽,所產陶器馳名中外。和橋豆腐乾咸而不齁;清廷供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膩;高塍豬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獨特;太湖「三鮮」白魚、白蝦、銀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瀆區百合被譽為「太湖之參」;丘陵山區盛產板栗、毛竹、竹筍、楊梅和多種名特優茶,「陽羨紫筍」茶唐朝時就定為貢茶;2008年,宜興市被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共14個),成為江蘇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宜興毛筍肉質肥厚,色澤黃亮,與黃豆同煮,成為江南名菜、下酒極品;張渚大白果種核大,苦味少,糯性好,口味清新,潤喉養肺;野生菌類雁來蕈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洋溪蘿卜和結球甘藍菜成功注冊為「洋溪」牌,結球甘藍被認定為部級無公害產品;杜鵑花品種繁多;祥下芹菜品種多,銷路廣。
【建置沿革】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縣,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朝廷為表彰周玘(周處長子)三興義兵平亂之功,設置義興郡,屬揚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屬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縣撤銷,並入宜興縣。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名勝古跡】宜興是全國聞名的太湖風景名勝區陽羨景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南部山區多溶洞,景奇形怪,已發現的80多個,開發開放的5個,其中善卷洞、張公洞1934年就對外開放。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5個。善卷洞周圍諸多「梁祝」遺跡更為吸引遊人;玉女潭巨石環繞,一汪凝碧,常年不涸;蜀山東坡書院和閘口天遠堂的西府海棠為蘇東坡創建和手植;滆湖之濱的天一度假村集吃、住、娛於一體,是江蘇省最大的私家園林。城中有紀念「陽羨第一人物」周處的周王廟、太平天國輔王府、徐悲鴻紀念館等人文景點;天一度假村和宜興觀光農業示範園被列入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近年注意保護自然風貌,開發生態旅遊,並利用城邊丘陵山地和氿濱水面,建成龍背山森林公園、團氿風景區、水浮地公園、濕地公園,一個「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園中」的山水旅遊城市初步形成。
【文化遺存】宜興歷史悠久,先民勤勞朴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位於芳庄鎮溪東村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一。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8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5處(101個點)、文物控制單位56處,庫藏文物1萬余件。「梁祝傳說」和「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男歡女嬉」、「宜興手工刻紙」、「宜興均陶堆花技藝」、「觀蝶節」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宜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2007~2009年,在全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整理挖掘工作,整理出重點項目1731項,立項在冊。
【陶瓷文化】宜興陶瓷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2002年,新街駱駝墩出土馬家浜文化時期陶器。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駱駝墩遺址和古窯址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成品,以其獨特的泥質、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外。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聖思的「聖陶杯」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宜興陶瓷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紫砂作品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有些作品還被作為國家國際交往的禮物。宜興自1988年至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陶瓷藝術節」,以陶為媒,招商引資,推動宜興經濟發展。宜興陶藝家數次赴台赴美,以藝會友,促進文化交流。全市上規模的陶瓷企業有20多個,民間陶藝作坊1000多個,從業人員3萬多人,其中有陶瓷工藝美術專業職稱的2108人,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的有12人(其中已故2人),省大師14人、省工藝美術名人27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師52人。宜興(紫砂)是被省經貿委授予的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
【宜興名人】 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曾出進士近400名,其中狀元4名、榜眼5名、探花1名;有宰相10位、將軍15位。晉朝周處文武雙全,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發憤勵志、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時將軍陳慶之驍勇善戰,為一代名將。盧象升為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政治家當數明代徐溥和周延儒。徐溥入閣為相12年,政績卓著,為一代賢相。周延儒在明萬曆四十一年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二度為相。
在自然科學上有建樹的也大有人在。宋代單鍔撰寫的《吳中水利書》對太湖治理與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清末名醫俞聽鴻的《俞聽鴻醫案》解放後被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民國時,邵申培創辦大有蠶種總場,創立「虎」牌蠶種,發展到蘇、浙、皖11個分場,年產蠶種64萬張。現代更是人文薈萃。有被稱為「一街雙星」的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和台灣大學校長虞兆中,有被譽為「雙子星座」的孿生兄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史紹熙和著名教育家史紹熙。至2009年底,宜興籍中國科學院院士有12位:周培源、唐敖慶、潘菽、史紹熙、朱洪元、朱既明、吳浩清、章綜、程鎔時、朱邦芬、褚君浩、吳岳良,中國工程院院士12位:周鏡、沙慶林、薛鳴球、程天民、陳太一、吳中如、唐西生、陳國良、高鼎三、黃瑞松、陳志南、任南琪。有宜興籍大學校長100多位,副高級以上職稱的2萬人左右,被譽為「教授之鄉」。他們在各個領域里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文化藝術上,宜興更是人才輩出。唐代蔣防、宋代蔣之奇和蔣捷、明代吳炳、清代陳維崧等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較高聲譽。文學家蔣防的《霍小玉傳》廣為流傳。詩人蔣捷的詩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成為千古名句,與周密、王沂孫、張俊並稱為「宋末四大家」。戲劇家吳炳著有「粲花五種曲」,其中《綠牡丹》和《西園記》至今仍為越劇和昆劇的保留劇目。陳維崧是晚清陽羨詞派領袖,曾參與編修《明史》,與吳江的吳槎漢、雲間的彭古晉並稱為「江左三鳳凰」。近代有文學生涯長達60年的原上海星火出版社總編輯沙蕾,有《時間之歌》詩集傳世。現代國畫大師徐悲鴻的畫作享譽海內外,張瑞麟、尹瘦石、錢松嵒、吳冠中等一批畫家也享有很高聲譽。音樂戲曲方面,有參與編訂《劉天華創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劉天華弟子儲師竹,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在民樂演奏上造詣頗深的劉天華弟子蔣風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歌唱家有程靜子、張權。新聞出版方面,有20世紀早期就蜚聲報界、被譽為「報界三傑」的徐凌霄,著名記者、《文匯報》創始人之一的徐鑄成和《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王金鳳等。